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旱涝灾害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旱涝灾害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旱涝灾害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旱涝灾害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旱涝灾害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有很多的隐形危险,在我们身边隐藏利润和自然灾害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我们不多加了解这方面知识。在发生意外时,我们就会手忙脚乱,甚至危害到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必须要多加了解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

涝灾:由于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

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土壤肥力。土壤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绿色植物生长的基础。肥沃的土壤,能够不断供应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如腐殖质、氮、磷、钾等)、空气和热量。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

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实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厘米,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吨,同时带走6吨-15吨氮、10吨-15吨磷、200吨-300吨钾。计算表明,仅仅黄河每年所携带的泥沙中含氮、磷、钾等养分就达数亿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

(2)加剧沟壑发展。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公里一般有支、干沟50条这样,就使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耕种不便,以至弃耕荒废。

(3)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当挟带泥沙的河水流经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流速降低时,泥沙就逐渐沉降淤积,使得水库淤浅而减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缩短通航里程,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和航运事业。有些河流还因河床不断抬高而成为“地上河”。这些“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每当洪水季节,容易溃堤泛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所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生物的生长,就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环

境。这些内容都是由我们为我们大家整理出来的。希望能帮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还有很多预防水灾的措施有哪些的问题?希望能在生活当中能帮助大家更多的。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山洪灾害基本概念 山洪灾害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山洪灾害的成因 地质地貌因素 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地形往往是山高、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遇水易软化、易崩解,极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降雨因素 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份饱和,遇局地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还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此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加快或因拦洪工程设施溃决也是形成山洪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因素 具体来讲,人类的不当行为有以下几种: ①、毁林开荒。毁林开荒致使暴雨后不能蓄水于山,加大和加快了地表径流的形成,使灾情加重。同时毁林开荒又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水库淤积,河床抬升,降低了水库、河道的调洪和行洪能力。 ②、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面积扩大后,不透水地面积增加,暴雨后地表汇流速度加快,洪峰流量成倍增长。另外,新增城镇多向低洼处发展,由于必要的防洪排涝设计跟不上,行洪河道演变成排水沟,必然加重洪涝灾害的损失。 ③、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开发。由于不顾地质条件,不合理的开挖,弃土弃

渣和盲目与河争地,挤占行洪河道,造成山洪泛滥,诱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而加重山洪危害。 山洪灾害发生的前兆 强降雨的前兆 早晨天气闷热,甚至感到呼吸困难,一般是低气压天气系统临近的征兆,午后往往有强降雨发生;早晨见到远处有宝塔状墨云隆起,一般午后会有强雷雨发生;多日天气晴朗无云,天气特别炎热,忽见山岭迎风坡上隆起小云团,一般午夜或凌晨会有强雷雨发生;炎热的夜晚,听到不远处有沉闷的雷声忽东忽西,一般是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看到天边有漏斗状云或龙尾巴云时,表明天气极不稳定,随时都有雷雨大风来临的可能。 山洪灾害的危害性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河流改道、基础设施毁坏、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危害。 避灾躲灾常识 1.防范 每个人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学习了解一些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救逃生的本领;建房、修路要远离河滩、沟谷、低洼地带和不稳定山体; 无论是在居住场所还是在野外活动场所,都必须首先观察、熟悉周围环境,预先选定好紧急情况下躲灾避灾的安全路线和地点;要多留心注意山洪可能发生的前兆和广播、电视等媒体提供的洪水预警信息,动员家人做好随时安全转移的思想准备; 严禁涉水行走,更不要乘交通工具涉水过河;不要在山崖、涵洞、沟道、危房、低洼地里,危墙、高墙、高压线下避雨;一旦认定情况危急时,除及时向相关责任人和邻里报警外,应先将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及贵重物品提前转移到安全地带。 2.报警 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监测责任人或第一个发现的村民,要采取喊话、

隆安县洪涝灾害原因分析及对策

隆安县洪涝灾害发生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背景 摘要:该论文通过对广西隆安县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进行相关介绍,并通过对其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简单小结,分析发生灾害的原因,并对广西隆安县的洪涝灾害防御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隆安县洪涝灾害发生成因分析防御对策 一、隆安县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隆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南宁市西部,地处东经107°21′—108°06′,北纬22°51′—23°21′,隶属南宁市管辖,东部与南宁市西乡塘区、武鸣县相连,南部与崇左市扶绥县、江洲区交界,西部与崇左市大新县、天等县接壤,北部与百色市平果县毗邻。东西长77.5km,南北宽56.2km。县城距南宁市区80km。 (二)地形地貌 隆安县地势由东北和西南向中部右江线倾斜。主要地貌类型有台地、丘陵、低山和岩溶地貌。县境内最高点为西大明山系脉的小明山最高,海拔973米,最低点为白马河口,海拔81米,据统计,低山丘陵地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9.1%,岩溶地貌占31.2%, 平原台地貌占17.7%。 (三)山系水系 隆安县西南部以峰林、峰丛石山(喀斯特地貌)为主,南部边缘山地为西大明山系脉,属低山、丘陵。主要山脉有小明山,海拔973米,为全县最高点,地要山海拔807米,平付山海拔726米,空林山海拨715米。东北部土山丘陵和石峰兼而有之,海拔多在200-700米,其间敏阳乡三宝山海拔721米,六暖山海拔742米,为东部最高点。中部右江沿岸以平原、阶地、低丘为主,并有一些石灰岩孤峰和残丘点缀其间,其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全县主要河流有右江、绿水江、罗兴江、丁当河、驮玉河、百朝河、大滕河、布泉河等8条,共有地表水11.08亿立方米,全县有地下水源12个,地下河18条,集中分布在都结、布泉、屏山、杨湾、乔建等乡镇,共有地下水3.94亿立方米。全县有中型水库3处,总库容量为5758.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为4263万立方米;有小型水库55处,总库容3183.4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392.8万立方米;小型塘库251处,总库容380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763万立方米。 (四)气候 隆安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干湿季节明显,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全县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受地形影响较明显,气温分布特点是由东北和西南向中部右江递增,雨量分布特点是由东南和向西北逐渐增高。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五月至九月为主要降雨期,一般可占全年降雨量的70.0%~85%左右,十二月至次年三月为少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10%左右。 二、洪涝灾害的发生及对国民生产的影响 隆安县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山洪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灾害出现。由于我县都属亚热带季风区,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全县的河流都是典型的山区河流,河床陡,洪峰形成时间短,持续时间也短,经常发生山洪暴发,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从洪涝灾害统计中,每年汛期各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给我县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001年7月我市受当年三号台风“榴莲”的影响,从7月2日晚上开始,全县局部出现降雨,后扩大成全县大面积降雨,造成山洪暴发,全县江河水位暴涨,至使右江发生八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隆安县水文站出现了自1937年建站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和最大流量,从7月3日4时起,隆安县水文站水位从111.40米涨起到4日23时30分达到最高洪水位123.86米,超警戒水位9.45米,洪峰流量8270立方米/秒。右江沿岸的一些地势较低的村庄被淹。“7.4”洪灾,是我县有史以来淹没面积最大,淹没损毁民房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洪涝

人类活动和我国旱涝灾害

人类活动和我国旱涝灾害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廉丽姝 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敏感脆弱及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如,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的损失折合1990年价值达400亿元左右,而到1994年仅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近1800亿元(施雅风,1996)。 事实表明,人类活动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人类活动过程中所排放出的温室气体日益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这种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旱涝灾害的发生发展;其次,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强烈干扰使自然界愈加脆弱和敏感,从而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 气候变化与旱涝灾害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特性、改变大气成分和释放人为热三个途径影响着气候。种种迹象告诉我们,在十年到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已达到了和自然因子作用相当的程度,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矿物燃料的燃烧。目前,矿物燃料的燃烧仍是世界主要的能源,其95%的能源来自矿物燃料,同时,矿物燃料的使用在世界范围内还在以每十年20%的速度增长。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领导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顾问委员会的科学家们断定,必须减少60%的CO2排放量才能把大气中的CO2浓度保持在当前的水平。而如果矿物燃料的使用继续以当前的速度增加的话,那么到下世纪中叶以前,大气中的CO2含量将翻一番,由此会引发严重的气候变暖问题。尽管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极其复杂,其中存在有许多不确定性,但仍可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1.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虽与全球降水总量的增多与减少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受降水分布变化的制约。根据对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候变化的研究: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北半球高纬增温的幅度大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如果这样的预测正确,那么可以推断,由于南北温差的减小,最终会导致水汽的重要输送者——经向环流的减弱,从而可能会使全球降水在地域分布上更为集中,进而加剧旱涝灾害的发生。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1994)组织编写的《中国的全球变化国家对策研究》中指出:“南方洪涝趋势加重,北方干旱趋势加剧,防洪

最新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及作用: 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②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②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地震: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2、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 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 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 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

旱涝灾害

旱涝文献 1.气象局,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470--2000) 本图集内容包括我国自1470年至1979年历年旱涝分布图共510幅;自1951年至1979年实测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共119幅;以及全国120个站点510年的旱涝等级序列表。 1)旱涝等级分布图 旱涝等级分布图分为五个等级: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全图共有120个站点,每个站点代表现在行政区划的1—2个地区 范围。各地旱涝等级值主要依据史料记载评定,但在有降水量记录时,则主要据实 测降水量确定(R i、R、 )。 2)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 年降水量图根据480余站记录绘制而成,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选用198个站资料,平均值采用1951—1976年共26年的平均值。 2.朱亚芬,530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分布及北方旱涝演变,2003,地理学报 使用我国东部地区530年来100个站的旱涝等级序列作REOF分解,根据前7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将中国东部地区分成7个旱涝气候区,即东北区、华北北区、华北南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及西南区,着重研究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地带旱涝演变特征。 3.张健,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序列重建与特征诊断,2013,地理研究 选取黄河中游18个代表站点,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基础上,采用旱涝等级法与面积加权法重建了1644—2009年各站点旱涝等级序列。利用小波分析、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检测了全区过去366年旱涝发生的周期、阶段性和突变点。 4.吴友均,1961—2008年新疆地区旱涝分布时空分布特征,2011,高原气象 根据新疆地区53个气象站1961--2008年降水和温度资料,采用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确定各站旱涝等级,分析了新疆地区旱涝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同时通过各站48年间的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线性变化趋势值、干旱频率、洪涝频率及旱涝频率和相应的空间分布,分析了新疆地区旱涝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5.张爱民,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2007,应用气象学报 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多种农业气象资料分析,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通过水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对比统计分析,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 旱涝指标:降水距平百分率、土壤湿度指数、Z指数、Palmer干旱指数(PDS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Bhalme-Mooley干旱指标BMDI 6.吴滨,福建省降水量的趋势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研究,2009,热带气象学报 应用福建省近45年(1961—2005年)来的降水资料,研究年降水量、干旱灾害、暴

流域中下游洪涝灾害治理措施

××流域中下游洪涝灾害治理措施 1、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著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技术

2.一等奖成果 2.1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技术 简要信息 【获奖类型】应用一等奖 【任务来源】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课题编号】2010CB951102 【课题起止时间】2010年6月~2014年8月 【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河海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华大学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严登华、王浩、张建云、杨志勇、钟平安、赵勇、宋新山、张继权、翁白莎、鲁帆 立项背景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粮食生产基地,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黄淮海地区洪涝和干旱灾害频发、损失较大。近五十年来,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背景的气候变化下,黄淮海地区的海河和黄河流域出现了降水的大幅度衰减,同时气候系统稳定性下降,使黄淮海地区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都有所增加,造成了较大的灾害损失,成为影响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风险之一。 为了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旱涝的影响、预估未来风险,以保障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科技部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启动了“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项目,并将“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作为独立课题开展研究,重点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旱涝灾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

这样的变化、将来会怎么变、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应对等几个问题开展理论与技术研究。 详细科学技术内容 围绕项目总体研究目标,本课题构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旱涝灾害识别及风险应对理论与方法体系,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旱涝灾害的驱动机制研究,并据此进行区域旱涝灾害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综合应对,取得了四项最主要成果: (1)黄淮海地区多尺度旱涝灾害演变规律 基于500年历史文献记录构建了百年尺度旱涝灾害评价指标及等级标准;从水资源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区域供水与需水特性,提出了“适宜需水量”的概念,并构建了干旱评价的通用模式,该模式既可以用于评价雨养区、灌溉区、河湖湿地等典型类型区的干旱情况,还可以评价区域整体的干旱特征,此外,该模式的评价结果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比性。研究淮河流域洪涝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降水集中度和降水集中期与洪涝的关系。 (2)黄淮海地区旱涝灾害演变的驱动机制 本成果通过实验室模拟、田间尺度观测、区域尺度等多尺度实验研究,揭示黄淮海地区典型生态系统的旱涝孕灾机理,为旱涝灾害机理模拟、旱涝灾害风险评估提供机理型参数和基础数据,为构建基于孕灾机理的旱涝灾害应对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以变化环境下“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过程为主线,构建基于水资源系统的广义干旱及灾变模式,并选取典型流域对旱灾的驱动机理进行分析;提出基于产汇流过程与水动力过程相耦合的洪涝灾害全过程孕育理论,选取唐乃亥、东湾、滹沱河、平山、淮河上游息县为典型流域,分别利用相应的模型进行洪涝灾害的驱动模拟研究,并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对黄淮海地区三级区的洪涝事件和洪涝灾害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3)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旱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预估 本成果通过对气候模式模拟的历史降水量特征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评估了不同模式在黄淮海地区对降水量均值和极值的模拟效果,提出了未来生长季降水和暴雨的预估方法;基于RCPs情景下多模式预估成果,以水资源三级分区为基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分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镇化背景下,极端气候水文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都有所增加,洪涝灾害经济财产损失呈显著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风险之一[1-3]。近几年,极端气象事件增多,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频发,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城镇化地区暴雨洪涝防治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洪涝灾害研究成为热点。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才可能对变化环境下暴雨洪涝灾害的防治做出明智的决策,及时、有效、持续加大洪涝灾害的综合治理力度[4]。梳理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事件,了解国内外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把握未来主要发展趋势,可为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5]。 1国内外典型洪涝灾害 根据1970-xx年全球洪水灾害频次统计,全球范围内洪涝灾害发生的频次有增长的趋势[6]。《天气、气候和与水相关的极端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图集》显示1970-xx年间暴雨和洪水引发的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9%,造成的死亡占55%,经济损失达到86%[7]。xx年8月欧洲大洪水,捷克全国约有22万人紧急避难,水灾经济损失约达30亿欧元。奥地利经济损失达25~30亿欧元。德国约34万人受灾,水灾经济损失达到92亿欧元[8]。xx年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的洪灾造成了840亿美元经济损失以及1836人死亡,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市是重灾之首,飓风引发的风暴潮使新奥尔良市的防洪堤多处溃决,导致80%的城区被淹没,城市生命线系统全面瘫

痪,危化品泄漏导致水源污染,疾病蔓延,继而社会动乱[9]。xx 年7-9月,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骤然增多,是往年的1.2~1.8倍。洪灾造成泰国900万人受灾,708人死亡。曼谷60%~70%的街道被淹没,交通全面中断。巨灾严重影响了泰国的经济增长,xx 年泰国全年gdp增长率仅为0.1%[10]。xx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登陆,“海燕”造成6057人死亡,失踪近1800人,近千万人口受灾,其中,因灾被迫转移的灾民数量超过440万。受损房屋64.8万间,造成基础设施和农作物经济损失约2.75亿美元[11]。我国地处东亚大陆,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暴雨洪涝灾害突出,大约2/3的国土面积受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洪涝灾害的影响[12]。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与降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夏季多,冬季少。根据《xx年中国水旱灾害公报》[13],我国自xx年以来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呈上升趋势[14]。xx年、xx年与xx 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3745.43亿元、2675.32亿元与3155.74亿元[15]。xx年7月16-18日,重庆市主城区最大24h降雨达267mm,大暴雨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200khm2,成灾面积117khm2,倒塌房屋3万间,受灾人口643万,因灾死亡56人,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xx年7月18-19日,济南市区最大1h降雨量151mm,市区道路损坏1.4万m2,近1万m2的地下商城在不到20min 内积水1.5m,全市33.3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7人,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xx年广州“5.7”特大暴雨期间,全市平均降雨107.7mm,

旱涝灾害在中国有哪些影响

旱涝灾害在中国有哪些影响 现在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伤害非常的多,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自然灾害减少。在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多加学习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在突发事件时,我们能更好的去处理。 还有就是不合理的开发资源,造成生态破坏. 我国生态资源短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已成为导致自然灾害在空间上蔓延、在时间上加剧的重要原因。 旱灾hanzai 旱灾(drought) 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

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去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旱灾概况旱灾在世界范围内有普遍性,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次旱灾,是20世纪60 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些国家发生的大旱,80年代初期,遍及34个国家,近一亿人口遭受饥饿的威胁。 中国旱灾频繁,旱灾记载见于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6.1气象灾害 第一课时 旱涝灾害

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 第一课时旱涝灾害 探究一洪涝灾害 考向1洪涝的成因 据印度尼西亚救灾署报告,截至2019年3月18日,印度尼西亚巴布亚首府查雅布拉的洪水已经造成79人死亡。读图,完成1~2题。 1.查雅布拉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是() A.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B.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强度大 C.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D.河流密布,汇水面积大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查雅布拉地处赤道附近,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强度大,A项错误,B项正确;查雅布拉附近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易排水,C 项错误;该岛屿河流短小,汇水面积小,D项错误。 2.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 A.植被破坏严重B.大量围湖造田 C.防灾意识不强D.城市建设加快 答案 A 解析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面积广大,受经济利益驱动,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加剧,故A项正确。 考向2洪涝的危害 美国The Drive网站2019年3月18日报道,由于近日的融冰加上暴雨,导致美国中部的密苏里河洪水泛滥,内布拉斯加州出现50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并波及了位于该州的美国空军战略指挥部所在的奥福特空军基地。读图完成3~4题。 3.内布拉斯加州罕见的洪涝灾害可能诱发() ①泥石流②河道淤塞③土壤退化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洪涝灾害会诱发泥石流,加剧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但不会造成

土壤退化。 4.内布拉斯加州罕见的洪涝灾害给当地人类活动带来的危害有() ①淹没农田,使大量农作物不能及时收获②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③危及国防安全④损坏住房,经济损失严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此次洪涝发生的时间为3月,正处于农作物生长或播种期,对农作物收获影响不大,排除①。 探究二干旱灾害 考向1干旱的成因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据此回答5~7题。

洪涝灾害的预防措施

洪涝灾害的预防措施 1、洪水的类型有哪些? 大范围降水引发的江河洪水;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溃堤、溃坝引发的洪水;融雪性洪水。 2、洪灾来临的前兆? 强台风的到来;上游或本地连降大雨,使山洪暴发;高山融雪及冰凌;河、湖大堤损毁。 3、洪水将要来临时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当接到有关洪水灾害的警报时,应及时行动,认真检查各种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发现隐患,及时整顿;提前疏浚居住地的排水沟,在村、院落及建筑物的周围修筑拦洪坝、围堰等防水设施;妥善安排,保管好家中贵重财物;离开住所时,切断水、电、气源,锁紧房门。 4、怎样防止洪水涌入室内? 房屋的门槛、窗户是进水部位。用沙袋、土袋在门槛和窗户处筑起防线;用胶带纸密封所有的门窗缝隙,可以多封几层;老鼠洞穴、排水洞等一切可能进水的地方都要堵死。真正被密闭的建筑物就不会进水了。 5、洪水来了如何自救? 向高处转移。如在基础牢固的房顶搭建临时帐篷;身处危房时,应该迅速撤离,寻找安全坚固处所,避免落入水中;除非在洪水可能冲垮建筑物或水面没过屋顶时被迫撤离,否则呆着别动,等水停止上涨再逃离;若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发现高压线铁塔或是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互相鼓励、相互帮助;可利用眼镜片、镜子在

阳光的照射下的光亮发出求救信号;夜晚,利用手电筒及火光发出求救信号;当发现救援人员时,应及时挥动鲜艳的衣物、红领巾等物品,发出救援信号。 6、哪些物品可以利用自制漂浮物,用做水灾逃生? 选择密封性能良好的油桶、储水桶;空的饮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都有一定的漂浮力;足球、篮球、排球的浮力也很好;树木、桌椅板凳、箱柜等木质家具都有漂浮力;泡沫板、竹竿、木杆可采用编席的方法串联起来,制成排筏。 7、洪水来临时被困“孤岛”怎么办? 被困高地、山坡、围堰、坝坎或楼顶时,要观察洪水是否仍在上涨,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否有被冲垮、浸泡坍毁的危险,若有应向安全地带转移;在转移时,应准备绳索,也可寻找床单、衣物等做成绳索,并固定在坚固处,以利用绳索成功转移被困时,应由水性好的青壮年返回住所取回食物;当发现舟、船、飞机等救助人员时,应挥手鲜艳的衣物、红领巾;晚间点燃火堆或打亮手电筒、打火机等,发出求救信号。 8、如何救助被溺者? 设法在固定处救助,向被溺者抛救生圈、绳索、泡沫塑料、木板,或将树干、树枝抛过去;当拖被溺者时,应蹲或趴在岸上或船上,避免被拽进水里;用船、艇救助溺水者时,要提防撞伤溺水者。注意:必须从船、艇的头部或尾部把溺水者拖上来,以免翻沉;溺水者被救出水后,应迅速进行现场急救:一是畅通呼吸道;二是倒水;三是心肺复苏。

旱涝灾害的影响和防御

旱涝灾害的影响和防御 ◇了解本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状况,及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能举实例说明旱涝灾害的表现和危害,探讨防灾、减灾措施。 ◇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及其流程; ◇能够通过与人合作,完成调查任务,撰写调查报告,合理表述调查和探究学习的主要成果。 ◇增强对家乡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实用意义 本主题活动的重点在于能够通过调查法(主要为文献调查和访谈法),获得对本地区旱涝灾害的认识。 本主题活动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制定调查提纲和方案,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深入分析。因此实际实施中教师一定要在调查提纲的设计和结果分析时对学生加强引导。 《旱涝灾害的影响和防御》活动建议方案

活动任务 在教师的引导下,搜集有关旱涝灾害的概念、影响和防御的相关知识;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学会设计社会调查提纲。 活动内容 本活动的过程可以参照下列环节和步骤进行。 1.问题导入 教师:2006年中国气象局评出2006年全球七大天气气候事件,你知道有哪些事件吗?(看相关资料)这些事件体现了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他们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尤其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播放视频:“灾害性天气与农业” 教师提问:视频里提到了哪些灾害性天气?这些天气现象会造成哪些影响? 学生讨论:(开放性讨论,能从视频中提取信息,合理即可) 教师引导:究竟什么是“旱涝灾害”呢?大家在生活中遭遇过旱涝灾害吗?旱涝灾害怎样危害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该怎样来防御旱涝灾害的危害呢?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旱涝灾害”。 2.布置任务 组织学生分组,最好4~6人一组。 任务1:通过多媒体资源库自主学习旱涝灾害的有关常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旱涝灾害? (2)我国的旱涝灾害与季风气候有什么关系? (3)在我国有哪些地区多发“旱涝灾害”?旱灾和涝灾分别发生在什么季节? (4)“旱涝灾害”有哪些危害? (5)我们该怎样来防御“旱涝灾害”呢? 任务2: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一张调查提纲,用于课下进行题为《发生在我家乡的旱涝灾害》的社会调查。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学生讨论得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调查报告的质量。 如某小组草拟了如下调查提纲: “发生在我家乡的旱涝灾害”——社会调查提纲 调查主题:发生在我家乡的旱涝灾害 调查对象:当地气象部门(如:气象预报台站)/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如:村镇领导)/普通居民/ 家庭成员…… 调查形式:文献调查、访谈法 调查工具:纸、笔、录音设备——用于访谈记录 照相机——用于调查实景记录 调查内容:(可通过查阅当地气象资料和访谈调查解决的问题:) 1.本地近年来发生过几次旱灾?几次涝灾? 2.分别发生在什么季节(月份)? 3.旱涝灾害有哪些天气表现? 4.当地农业生产受灾情况如何?(最好有统计数据说明) (可通过访谈调查解决的问题:) 5.当地家庭的生活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分别有哪些?(如衣食住行、能源供应等方面)

我国洪涝灾害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 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 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 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一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一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 灾害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 然灾害的成因。 水平1:能够运用资料,判断自然灾害 的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资源,说明常见自然 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 水平3:能够运用资源,说明典型地区 自然灾害的成因。 水平4:能够运用资料,分析自然灾害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人类不合理的 经济活动是自然灾害加剧的 重要原因。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分析 灾害的成因。 区域认知:说明常见自然灾 害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主要 自然灾害,说明其特点、成 因及危害。 第一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判断正误。 (1)自然灾害的形成只有自然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2)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集中的地带。(√) 2.导致山体滑坡的因素包括( ) ①岩体或土体松软、破碎②岩体或土体的重量大 ③地表植被固定力下降④人为锚定岩体土体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岩体或土体重量大,若是松软、破碎的岩体或土体,在缺少地表植被固定力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滑坡。人为锚定岩体、土体,可以减少滑坡的发生。 3.为什么地震之后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大? 提示地震之后,土体与岩体之间、岩层与岩层之间更容易发生滑动,山石破碎、松软容易在重力影响下自然下滑,所以地震之后的滑坡可能性更大。

二、主要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成因分布危害旱灾 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 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 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 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 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 灾害 我国的半干旱、半湿润 和湿润区均会发生,有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 淮地区四个干旱多发中 心 出现供□01水能力不足, 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 产生活造成损害台风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 的一种特殊形式 南北纬5°~20°水温 较高的洋面上。以□ 02西 北太平洋最多;我国集 中在□ 03东南沿海地带 强风、暴雨和巨浪,可 颠覆海上船只,毁坏建 筑物,导致洪涝灾害等 洪涝 灾害 降水过多或水流泛滥造 成;凌汛、海啸和风暴 潮也会引发 中低纬度的河流□04中下 游及地势低洼地区 淹没农田,冲毁建筑物, 造成财产和人员伤亡等 (1)干旱不会发生在湿润区。(×) (2)洪涝灾害容易发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2.台风破坏力主要取决于( ) ①强风②暴雨③巨浪④闪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台风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巨浪三个因素决定。 3.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一30人的扑火队失联后证实已遇难。4月2日四川总队攀枝花支队、成都大队向火场增援。 试说明这次大火蔓延的可能气象原因。 提示初春夏季风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蒸发加剧,山林干燥,易发生山林火灾并蔓延。 任务探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中国旱涝灾害

旱涝灾害与我国农业生产 我国各地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在影响农业生产各种自然灾害中,旱涝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的地区较广,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危害也最大。 一、旱涝灾害成因分析 干旱是指作物发育期内,由于久旱不雨或少雨,土壤中有效水分消耗殆尽,使作物发生凋萎或枯死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涝灾则主要是雨水过多造成的危害。 干旱按季节可分为春旱、夏旱和秋旱。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春季气温升高快,空气干燥,蒸发强度大,降水稀少,加之春季风大,土壤很快变干,常常形成春旱,且干旱的时间长,干旱的面积和程度也较严重。长江流域地区主要发生夏旱(即伏旱),主要是锋面雨带北移后受副高控制,且此时太阳辐射强度为一年中最大,因此炎热少雨,蒸发量大,此时又正值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最大时期,因而危害常重于春旱。秋旱一般出现在长江流域,华南及华北部分地区,多出现夏末秋初连旱。此时副高尚未退却,北方冷空气已有影响,高压控制使得降水难以形成。 因受夏季风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且多暴雨,袭击频繁,因而易出现洪涝灾害。其次在多春雨及梅雨的季节也易发生洪涝。由于我国降水与季风进退有关,因此一旦季风反常就会造成降水异常,在较大范围内交替出现旱涝灾害。当夏季风势力强、前进快时,华北地区雨季提前来临,提前解除旱象,甚至出现洪涝,南方则晴朗少雨,出现严重伏旱。当夏季风势力弱时,南方地区往往长期霪雨,河流春夏汛相连,洪水内涝威胁接连不断,而北方则雨季推迟,春夏连续大旱。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季风影响仅及于东部地区,受台风侵袭影响范围更小,导致各地旱涝情况悬殊。 二、旱涝灾害地区差异 我国干旱发生地区和出现季节大致可归纳如下: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夏旱次之,个别年份有春夏秋连旱;秦岭、淮河以南到广东、广西北部多为伏秋旱,春旱极少;华南南部秋冬旱或冬春旱较多,个别年份有秋冬春连旱,但夏旱很少;西南地区多冬春旱;西北地区则是旱情严重,常年缺水。 我国最主要的,比较经常发生水涝灾害的地区是黄淮海平原,其次是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苏北里下河平原、辽河下游平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一些河流下游平原,在多暴雨、台风雨的夏秋季以及多春雨与梅雨的季节发生。 三、旱涝灾害分布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