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对比概论

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对比概论

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对比概论
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对比概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过程观比较及其对

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要:认知发展过程观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理论体系中最能体现两人建构主义特色的思想,其他具体观点的阐述和展开都是在其基础之上。比较

认知发展过程观,能更深入地理解两位建构主义大师认知发展观的异同和差异的

实质所在。本将联系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相关观点,从发展的实质、动力和影响因

素等方面对比分析两位心理学家的发展过程观。从其差异加深对认知发展过程实

质的理解;从其相通互补之处进一步联系实际,讨论建构主义心理发展过程观对

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过程

前言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是建构主义开出的两朵璀璨的智慧之花,对于两人观点的对比,有学者这样表述:皮亚杰与维果茨基之间的差异可以类比为物理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差异,两者对研究的材料和机体有着本质上相同的理解,前者是探索产生变化的材料和机体自身是什么,后者是探索环境介质的不同方面如何引起了机体的变化。在这些差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心理发展过程观的理解是他们进行其他理论论证的基本论据,使其理论大厦站得稳脚的坚实基础。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客体的关系、主体的相互活动过程、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内容和机制探究,都是两人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论点。在建构主义观点的大背景下,对比研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过程观,能加深对其整体观点理解,进而从差异中把握其互补性来思考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实践。

一、心理发展过程本质理解的差异及其背景探究

皮亚杰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是“平衡化”,生理驱动力导致了认知结构和环境之间适应的出现(即一种平衡状态)。儿童的认知发展间接地受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些影响通过认知冲突起作用 ,即认知冲突导致了不平衡从而激起了平衡。平衡化就如一种内部组织机制起作用 ,社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是次要的。

系统论、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机能主义的生物学观点是皮亚杰认知理论的根源。他相信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统一体,社会的、自然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实体的和观念的东西都是共存在一个统一体中。他也承认:“人是社会的生物,

而社会则改变着、促进着、甚至从无到有地创造着某些智力机制。”他在《智力心理学》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彪勒的思维心理学只讲内因不讲发展;格式塔心理学派重内因、外因相互关系而轻发展;桑代克的心理学研究重视内因、发展而漠视外因作用;联想心理学派重外因、发展而轻视内因。从皮亚杰的个人经历来看,他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生物学的知识对其心理学的研究及方法的探讨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顺应“同化“适应”“平衡”等概念改造为心理学的基本范畴,使之成为解释认知结构发展的有效手段。皮氏曾明确表示:“如果说逻辑学、数学或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结构并不依赖心理学,那么他们在认识论上则要依靠心理学而心理学正是依靠生物学来解释。”可见,研究生命发展的生物学成为皮亚杰探认知发展的物质性工具。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在皮亚杰长达数十年的心理学研究中,其研究成果都深深地打上了生物学的烙印。

维果茨基更加感兴趣于探究外部世界和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二元关系。他认为发展过程并不是儿童绝对内部的活动,心理过程和外部的社会文化世界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维果斯基生活在苏联建国初期,在当时的苏联学术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非常激烈,反映在心理学领域的纷争也很激烈。无疑,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影响了维果斯基的研究,正如维果斯基所言:“心理学的危机首先在这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的危机,是由于科学的实际材料与方法论基础处于尖锐矛盾而产生的, 危机的实质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他创建的文化历史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质量互变观、辩证否定观和理论联系实际观。

在研究发展过程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运用了不同的单元分析方法。单元分析的问题也是比较研究两位心理学家思想的要点之一。维果茨基则坚信社会的分析单元 ,即心理机能的发展源于社会、人际关系和文化,外部的影响是中心的而不是外在的,贯穿在发展改变的过程中。这样的单元既包括他人也包括儿童个体。在对发展过程本质的理解中 ,皮亚杰所强调的平衡是儿童内部的平衡,而且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就外部环境而言 ,皮亚杰认为社会影响和人际影响 ,只是为平衡化的形成提供条件—认知冲突导致的不平衡。维果茨基在反驳皮亚杰观点的同时,也弥补了皮亚杰的生物内驱力理论的片面性。但他并没有充分注意到发展的产生是与生理机能相适应的,在这一点上 ,皮亚杰的思想恰好又对维果茨基的观点做了修正。由此,不难看出,在对发展过程本质的理解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显示了互补性。

二、心理发展过程观对比

(一)认知发展过程的动力—“平衡”与“最近发展区”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过

程,发展的平衡带动了主体经验的学习。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该理论认为: 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取决于教学, 因此, 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决定着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智力活动的特点及发展速度。

(二)认知过程中的机制—“心理内机制”与“心理间机制”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重视儿童发展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对皮亚杰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新事物的构造的机制问题,而这种机制使我们需要有我们称为反省抽象和自动调节这类具有解释作用的因素。”儿童的现实机制虽是,内在的”即不是心理学家外加的或附加的,但却不是“预成的”。皮亚杰所揭示的发展机制主要有同化与顺化反省抽象和平衡过程。应该看到,皮亚杰的机制是一种心理内机制。即是说,这种机制是内在于个体自身之中的。皮亚杰说,发展的“内部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建构过程色”它具有自我调节的意义。即是说,个体以一系列主动补偿作用来反应外部的干扰,而且以一种既是逆向动作的反馈又是预见性的适应,来构成一个永久性的补偿系统。维果茨基在把“平衡”作为基本机制方面与皮亚杰是一致的。他强调,人适应自然的特殊形式与动物是根本不同的。“如果没有各种新的行为形式,如果没有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这一基本的机制,那么,作为人类全部历史生活的基础的新的适应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的。”

维果茨基的心理机制概念虽然没有皮亚杰那么精细和微观化,但他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我们可称之为“心理间机制”的东西。根据维果茨基的中介或称“中介活动”、“社会文化中介“理论,心理机制本身有“文化历史的”和“个体的”两个方面的基础。但它首先出现在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中。这样,中介就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因素所组成,即“同化”正如列昂节夫所说,“个体的活动同化了人类的经验”和个体经验史。个体是社会文化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当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文化传递被个体所内化时,就可以激活个体内部的中介。但从内部去激活中介需要一种心理工具,即作为内部语言的符号系统。符号作为一种意义系统就成为个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媒介”。这样,皮亚杰那里的心理内机制一格式一,在维果茨基这里就成为心理间机制一符号或意义一。显然,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的心理机制概念具有在新起点上统一起来的基础。一旦我们超越了心理内与心理间机制的简单对立,则我们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心理机制理论。

(三)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建构模式—“从外到内”建构与“从内到外”建构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从外到内与从内到外来描述维果茨基与皮亚杰两种发展观的不同,但若是简单地强调二者的对立,则就从根本上未能抓往两位大思想家的精神实质。应该说,无论是皮亚杰还是维果茨基,他们都为我们进一步发挥和拓展他们的发展观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首先,皮亚杰的从内到外发展,也许可以说他本人没有更多地注意到发展的文化维度,或符号维度甚至意义的维度如他确实强调“像方面”或符号方面要从

属于“运算方面”,但他决不是不重视发展的社会因素。他早期似乎对发展的社会方面谈得多些,但要注意,他一开始就超出了杜克海姆的所谓社会整体论或社会实在决定论。他总是强调发展心理学必须说明“儿童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他所重视的是这种“关系”本身,而不是单纯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本身。人们也必须并最有可能首先说明儿童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他人合作愈多,发展那一合作的规则并给他的思维提供一种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理性的训练就愈多。自我中心主义、约束和合作是这样的三种倾向儿童发展着的思维从中摇摆着,成人思维则不同地与之相联系—如果这种成人思维仍然是我向性的,或者它被整合成社会组织化的一种或其它类型。

维果茨基来说,他的从外到内发展,也不是不重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潜能。他的“掌握自身的行为过程”这一概念表明,儿童自己掌握着各种社会的行为方式,并把它们搬到自己身上来。他说分析高级心理机能的一个基本原理“就在于承认文化行为形式的自然基础。文化并不会创造任何东西。文化只是依照人的目的去改变天赋的材料。”他虽然强调对儿童进行“文化工具”的传递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简单地认为发展就是一个直接教学的问题。他的“内化”概念包括“指令的内化”与“语言的内化,也要求一种“建构”的要素。儿童必须为自己建构起成人的行动。“个性是通过他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才变成自身现在的样子,这就是个性的形成过程。”总之,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的理论中都内在地包含有—但并非显而易见—超越从外到内与从内到外的简单二元对立的因素,问题只是需要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进行辩证的整合。

(四)认知过程的影响因素—“物理经验”和“社会文化历史环境”

皮亚杰认为, 教育就是使个体适应周围的环境, 其三个基本原则是:学习是儿童内在的主动的过程, 因为知识是由儿童内部构建的;重视儿童相互间社会性影响的作用,儿童智能发展中需要儿童的相互协作, 这和儿童与成人的协作同等重要;建立在儿童实际经验的智能活动应居于优先地位, 而非建立在言语之上的智能活动位于优先地位。皮亚杰把心理发展的动力看作四个因素, 即成熟、物体经验(包括物理与逻辑数理经验)、社会经验及平衡, 平衡调节与支配前三个因素, 是自我调节的结果。

在心理学思想上,维果茨基与西方心理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采用了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点解释人类认知的发展。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的、直接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是社会的、间接的高级心理机能。前者为人类与动物所共有,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情绪等;后者为人类所特有,主要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推理、想象、情感、意志及个性等。个体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而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则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实质上就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在此转化过程中 ,历史传承、社会规范、家庭和学校教育所教给儿童的语言、文字、符号、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工具制作和使用等都是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三、对幼儿教育的反思和启示

(一)对幼儿教育观的反思,儿童教育的内在目的——幼儿主体性的培养皮亚杰把智育看做儿童教育的主要目的,所以对我国传统的“以成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认真反思。成人教育是教育的社会目的,作为儿童教育应该立足儿

童发展的实际阶段,其教育目的首先要培养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认知结构,这样“以发展为本”的内在目的更符合儿童发展的实际。从此出发我们认识皮亚杰的教育目的观点,更为实际。由于引证皮亚杰关于关于儿童的认知不是从外部形成的,儿童是通过自主调节,采取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去发展自己的智力结构,因此主动性在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儿童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应是接受家长、教师所灌输的知识的容器。儿童主动学习,不仅对其智力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和教师必须把发展儿童的主动性放在首要地位。

因此,不论是道德养成,还是认知发展,都要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家长和教师必须从儿童学习的本性出发,在儿童教育中必须注意激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引起他的学习动机。皮亚杰强调主体在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揭示出主体的能动性 ,使教育者认识到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启发教师应看到儿童的好奇心、动机、兴趣在儿童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隐性的幼儿教育资源,在社会文化中正确引导幼儿的意义建构儿童处于同伴、老师、家长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关系中,幼儿园文化、社区文化的社会背景中,同伴、老师、家长、幼儿园和社区是幼儿对整个世界进行意义建构的信息来源,构成了影响幼儿发展的社会要素体系。这些都是幼儿课程教育之外的隐形资源,把握住幼儿与各种要素的关系,对幼儿的认知方面的意义建构以及情感教育有重要的价值。人类社会文化是多元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心理发展存在差异性,同一时代生活在不同文化型态下的儿童,其认知发展的过程也将有所不同。所以在整个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

维果斯基指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儿童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儿童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如马拉古奇说:“教育乃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只有环境中各个元素的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决定性关键”。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各自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从“关系”中帮助幼儿对外界和自身的多元建构,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三)儿童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富有挑战性的幼儿园课程内容

在幼儿园里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为了方便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幼儿教师会反复地进行一个活动。表面上,孩子们都能轻车熟路地在这个游戏或活动中表现得很好,其实,这样的重复活动既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耽误了孩子本该的向前发展。幼儿园活动要不断打破儿童已有的平衡状态 ,帮助儿童建立新的平衡状态,挑战性和趣味性并存的课程内

容皮亚杰强调个体发展是平衡不断建构的过程 ,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 ,使教育者对如何促进儿童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作为幼儿教师,一方面提供与儿童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内容。这样 ,即可以巩固原有知识、经验 ,又使儿童产生知与不知的矛盾,打破了儿童的原有的平衡状态,产生了对知识的兴趣和解决矛盾的期望 ,愿意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原有经验,加工和吸收新知识 ,使矛盾得以解决,儿童获得新的平衡状态。教学就是这样不断打破儿童原有平衡的同时 ,又帮助建立起新的平衡。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在适应儿童原有认知发展水平的同时,还应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教师及其他更有能力的同伴应多给予儿童帮助和指导,促使他们超越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其潜在的发展水平。

适宜的活动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能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自觉作出学习的努力,在努力中保持自己的兴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是与幼儿现实发展相联系的活动,不是简单地难度增加,而是在幼儿原有经验水平上的扩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而设计的学习体验应当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了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这一启发对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同样具有适用性。

(四)活动中变知识被动的单向灌摘为在游戏中主动的双向建构

在泰勒的课程目标原理的指引下,幼儿园的课程实施都是以教学目标为指挥棒的,所以,幼儿习得的知识和经验都是目标化了的教师建构意义的灌摘。比如说:科学活动领域的主题:影子是什么,幼儿面前所呈现的是准备好了的现成的影子,而不是儿童在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情形下的影子形态。这导致幼儿认知过程不但没有主动探索和构建,反而被既定的影子的概念限制,既不能发挥想象与创造力,又探索过程中没有学习品质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既要注重贴近儿童生活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认知教育,又要加强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皮亚杰强调的自我调节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元认知有不谋而合之处。皮亚杰强调平衡是儿童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证明了认知是主体在不断寻求平衡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能动性的结果。他发现了自我调节在平衡中的作用,指出儿童的认识活动始终离不开主体能动的调节作用。主体在自我调节的平衡化过程中实现认识结构的连续更新和螺旋上升。皮亚杰的平衡化目标在教学中的精神实质就是促进儿童逐步建构起具有创新功能的自我调节系统,促进其主动有效的学习。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功能由学习者进行调节和控制。

维果茨基把文化调节(如工具、符号和社会接触等)作为高级心理机能的中介机制,研究符号调节活动是如何转化为认知活动的。因而,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专注精神等学习品质,不断完善儿童认知结构的自我调系统,创设各种问题空间,让儿童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加强对自身认知结构的监控和调节,提高儿童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不断地更新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这样才能可持续地终身发展。

(五)建构主义认知发展过程观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影响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 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状况。而社会适应能力体现在他们能否正确地通过语言与别人交流;;能否运用正确地表达方式与别人沟通;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否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

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项或者几项工作;能否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认知心理发展能否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等问题方面。特殊儿童在生理发展方面, 生长发育过程同正常儿童一样。但是他们的认知发展速度通常比正常儿童慢,程度会比正常儿童低。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 我们知道,人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特殊儿童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他们所属的生活、学习环境。从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特殊儿童的语言、行为、思维等方面都呈现出区别于正常儿童的特征, 这正是我们要帮助和促进他们发展的起点。

维果茨基的理论,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对特殊儿童, 特别是智力障碍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方法。长期以来,在对智力障碍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方面,人们通常只注重对他们现有症状的改善,而缺乏对如何挖掘和开发他们潜能的研究。教学方面,关注他们不善于抽象思维的方面,所以采用了大量的直观教学的模式,一基于直观原则并在讲授中排除一切与抽象思维有联系东西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不但无助于儿童克服他们的先天缺陷,而且相反地教儿童只习惯于直观思维,摧残了这类儿童也具有的抽象思维的微弱萌芽,从而更加加固了这一缺陷。为此,维果茨基为我们开出了教学的良方,他指出,直观性原则都是需要的,不可避免的,但只能作为发展抽象思维的阶梯,是一种手段,决不是目的本身。如何理解作为发展抽象思维的阶梯,维果茨基高度重视文化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他依据对特殊教育的研究和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极为重要的理解心理过程的原则。他认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一切都应当是从历史的、社会环境及相互联系中加以理解。

结语

正如瑞吉欧·爱米里亚的“方案教学”的创始人马拉戈兹在论述皮亚杰理论对“方案教学”的影响时,除了充分肯定了皮亚杰理论的积极方面外 ,也批评了他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他说:现在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是如何把儿童孤立起来的。在这些方面,我们以批判的立场出发,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皮亚杰理论过低地评价了在促进认知发展中成人的作用;不注意儿童的社会交往和记忆;将语言和思维隔裂开来;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太固定不变;隔裂了认知、情感和道德的发展;过分强调了发展阶段、自我中心和分类技能;对局部能力缺乏认识;过分强调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过多地运用了生物科学和物理科学的范例。”马拉戈兹高度评价了维果茨基的理论,特别是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师能够捕捉儿童准备向学习跨出一步的微妙时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维果茨基的结论与我们认为的教与学的关系以及一个人所能获得知识的生态方式是一致的。”维果茨基曾经指出,为幼儿园编制的教育大纲具有两个难于结合的性质,“首先 ,这个大纲应该按照能引导儿童达到一定目的的体系来编制,而且每年要在沿着向目标迈进的道路跨出一定的步伐。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大纲与学校大纲是相同的。同时,这个大纲应该也是儿童自己的大纲,就是说,大纲实施的次序应符合儿童感情丰富的兴趣,符合他的与一般概念相联系的思维特点。”

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大纲应具有皮亚杰理论以同化为主的学习以及维果茨基理论中具有文化传递需求的、指向最近发展区教学这两个基本特征。换言之 ,较为理想的学前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要有效地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符合社会需求和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轨道,应该说皮亚杰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理论为这种较为理想的学前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著 ,卢选译: 《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6—32).

[2]叶浩生.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6年.

[3]朱家雄.从皮亚杰到维果茨基—论两位心理学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

究.1999(6).

[4]国智丹.分歧中的互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

新.2005(3).

[5]麻彦坤.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评价的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辩证

法研究.2004(9).

[6]熊哲宏.论儿童的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整合研究论纲

[J].2003(1).

[7]段玉香.皮亚杰.维果茨基与布鲁纳的儿童教育思想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5(5).

[8]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 成绩: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发展方向的原则: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上到下,由中心到边缘,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发展。 2、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停滞(固结):在里必多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心理机能由于得到过度满足或过度失望而停留在原先的阶段,不在继续发展到下个阶段。 4、运算: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5、关键期:个体在一生中有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的刺激较为敏感,这时的学习效果比更早或更晚都要更明显。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替代强化是谁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 a. 班杜拉 b.埃里克森 c.铁钦纳 d.华生 2、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什么原则?( c ) a. 节约原则 b.经济原则 c.快乐原则 d. 压抑原则 3、操作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 c ) a. 华生 b. 格塞尔 c. 斯金纳 d. 埃里克森 4、霍妮认为当儿童的人际关系出现困扰后,就会出现什么?( d ) a. 神经症 b.退缩 c.社交恐惧感 d.基本焦虑 5、弗洛里德认为“自我”实行什么原则? ( a ) a.现实原则 b.经济原则 c.节约原则 d.开放原则 6、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 b ) a.冲突性 b.周期性 c.矛盾性 d.方向性 7、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a ) a.8个 b. 6个 c.5个 d.4个 8、班杜拉认为当一个人达到自设的标准时,他会对自己实行什么?( c ) a.自我封闭 b.自我控制 c.自我强化 d. 自我体验 9、皮亚杰认为,在一些心理发展水平低下的人身上,始终保持着什么状态:a a.自我中心 b.思维混乱 c.不守恒 d.迷信鬼神 10、格塞尔既重视儿童的行为模式,还重视什么?( b ) a.量变 b.个别差异 c.质变 d.相互作用 11、埃里克森把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称为什么?( c ) a.生命循环 b.生物圈 c.生命周期 d.生物链 12、霍妮理论中的“离众”,指的是患者总是与他人怎样?( a ) a.保持距离 b.不交往 c.不理睬 d.不加入活动 13、内化的、可逆的动作称为什么?( b ) a.适应 b.运算 c.平衡 d.认知结构 14、格塞尔把儿童机能一侧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什么?( c ) a.单侧原则 b.偏好原则 c.不对称原则 d.主导性原则 15、斯金纳把人想要消退一个已习得行为的过程称为什么?( b ) a.退化 b.矫正 c.消亡 d.遗忘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根据行为的发生,华生将人的行为分为哪两类?( B ,C) A、习惯行为 B、非习得行为 C、习得行为 D、非习惯行为 E、去习惯行为 2、皮亚杰认为,平衡是哪两方面形成的适应状态?(A ,B) A、同化 B、顺化 C、主体 D、客体 E、相互作用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文旅学院-学科教学(历史)-宁凯飞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都是20 世纪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影响的两位巨人。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主要采用历史观点,在社会环境中考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尤其重视语言在这一思维内化过程中所起的突出作用。此外,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的认识,指出教师和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对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是建构外部世界只是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的问题。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凭借认识结构(或图示),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发展。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

大致的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 三、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相同点: 1.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 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则有许多共同性。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这无疑体现出他的机能主义背景。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维果茨基的观点从表面上可以称作机能主义或工具主义,或者有点类似於意动心理学。看一下维果茨基在世界心理学中的地位,他实际上超越了杜威—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另外,他们俩都共同偏爱格式塔心理学并寻找各自的超越途径。皮亚杰对格式塔心理学一向评价很高,誉之为“最引人注目的”、“很有启发性的”等等。他曾多次表示,如果他早一点遇到格式塔心理学,他可能会成为他们阵营中的一员。维果茨基把格式塔心理学归於“描述心理学” 的范畴,认为它是“现代心理学极重要的派别”,它强调整体的意义及其自身的特性。 2.大视野的发展观。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都以儿童为中心,这对心理学 家来说是饶有趣味的。皮亚杰为了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即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或认识的某些最後结果——而追溯认识本身的起源(认识在儿童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开端)。所以他的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的”认识论。他们都试图探讨儿童心理机能的构造;都相信发展过程中认知的质的变化;都希望解释成熟的理性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发展,都采纳发展的辩证法;发展是一个动力学过程。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让·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自幼聪慧,十岁就发表了第一个作品,描述他在公园见到的一只患有白血病的麻雀。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心理学。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任该所所长。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于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包括:《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智慧心理学》、《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等。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独立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自我调节系统勇敢地面对环境,但不受它的左右,这一系统仍然运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忽略它,或者把自己的程序强加给环境”。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一)成熟

心理咨询第3-4章习题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1[单选题]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A.先天的成熟 B.动作 C.后天的经验 D.吸吮 2[多选题]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 A.成熟 B.经验 C.同化 D.社会环境 3[单选题]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A.希望品质 B.意志品质 C.目标品质 D.能力品质 4[多选题]处于前运算的儿童具有的特征包括()。 A.泛灵论 B.自我中心 C.思维的可逆性 D.掌握守恒 5[单选题]观察学习是指()。 A.有意识地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 B.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野外学习 C.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受到奖励或惩罚而产生的学习 D.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 6[多选题]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包括()。 A.心理发展是有遗传因素决定的 B.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 C.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

D.环境的作用也很大 7[单选题]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A.先天的成熟 B.动作 C.后天的经验 D.吸吮 8[多选题]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 A.整合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9[单选题]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 A.吸吮 B.后天的经验 C.动作 D.先天的成熟 10[单选题]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7岁~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获得完善感,避免厌恶感(50岁以后) C.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2-4)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18-25岁) 11[单选题]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 A.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B.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C.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 D.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 12[多选题]幼儿记忆的特点有()。 A.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B.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C.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D.词语记忆占主导位

差异与互补_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的新思考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27(6):1426-1427 差异与互补: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的新思考Ξ 麻彦坤ΞΞ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徐州,221116)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摘 要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是20世纪两位最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们开辟了研究儿童发展的两条线路。这两种取向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同时在研究方法与具体观点中又存在着多方面的类似和交叉,两种取向互动互补,共同描绘了儿童发展的整体画卷。 关键词:皮亚杰 维果茨基 认知发展 比较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发展心理学历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引发了认知发展研究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之争。时至今日,这场论争已不象当年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然而,争论的余韵依然在影响着当代的儿童发展研究,辩证地剖析两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壁垒分明:研究取向显著不同 1.1 两种理论的深层差异 首先,两位大师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切入点接触儿童认知发展的。皮亚杰终生追求的核心事业是认识论,与其说他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认识论专家,他是在利用儿童发展的研究探索知识与逻辑的起源和性质,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是其完成事业的手段而不是追求的目的。维果茨基关注的是儿童如何成为高级文化共同体的成员,毕生致力于发展一种新的整体心理学。两位大师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显著差异。 其次,两位大师所持的世界观、哲学观、认识论明显不同。皮亚杰的理论崇尚自由主义,在研究取向上表现为个体主义,而维果茨基的理论明显倾向于社会主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机体主义的、生物学的取向,而维果茨基的方法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文化取向;皮亚杰深受哲学家诸如柏拉图、笛卡尔、卢梭尤其是康德的影响,维果茨基则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的影响;维果茨基采纳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认识论,其个体发生观是唯物主义的,而皮亚杰在这些问题上“拒绝采取一种坚定的立场”;维果茨基在哲学观上是一位一元论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并以此统帅其认识论,皮亚杰则是一位多元论者,受到许多哲学观点的影响,他采取的态度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再次,两种理论对个体发展的最初原因的重视程度不同。皮亚杰没有指出发展的首要动因,维果茨基批评他,“将发展看成一个A和B彼此相互影响的川流不息的过程,不存在发展的首要原因”[1]。与此相反,维果茨基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互动是个体知识发展的首要原因,“在儿童的文化发展中,每种机能都是在两个方面两次登台,首先是社会的,作为一种心理间范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心理的,儿童内部的心理内范畴……所有高级心理机能都是社会关系的内化”[2]。两种理论之间的大多数分歧都源自这一简单而重要的差别。 1.2 两种理论的表层差异 1.2.1 人类个体发生的模式 皮亚杰将个体作为关注的焦点,并解释了个体的社会化。皮亚杰的早期观点深受弗洛伊德观点的影响,认为,发展表现为从未分化的前自我状态逐渐实现社会化,儿童“自我中心”的减弱与相应的“社会中心”的提升就是有力的明证。维果茨基则认为,个体发生的普遍模式是从最初的社会性的人际之间的过程转向个体化、个性化的水平,发展不是朝向社会化,而是朝向社会机能的个体化。 1.2.2 认知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在人类个体发展中,“认知结构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平衡,即由生物力量驱动的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的最优化的适应程度。社会因素或人际之间的因素对儿童个体的发展仅能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通过创造认知冲突而发挥作用,从外部对儿童的格式系统产生“干扰”,引起不平衡状态进而发动平衡。发展的核心过程不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发展而言是次要的、外在的,仅仅能够影响儿童“自然的”认知发展。与之相对,维果茨基反对将外部世界与内部心理过程进行二元论划分,他明确指出,决定发展过程的不是儿童内部的某些东西,心理过程和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相互渗透的。维果茨基不仅将外部的社会文化现象视作信息与反馈的源泉,而且将它们作为具体的外部心理媒介。 1.2.3 成人与同伴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皮亚杰相信,儿童认为他们自己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成人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极高的效率,几乎无所不能。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在不同类别的个体之间出现不一致尽在情理之中,因而,儿童的认知平衡不会受到影响。儿童对同伴的看法则完全不同,他们意识到同伴和自己属于同类,以相同的方式感知世界,因而,同伴之间的分歧与不一致时常困扰儿童,要求儿童加以解决,与同伴的不一致比与成人的不一致更有可能导致认知冲突与不平衡。维果茨基强调儿童对文化的内化与接纳,成人比同伴拥有较多的文化知识,更有条件帮助儿童进行文化适应与同化。正是成人指导着儿童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发展的重要变化。如果说皮亚杰强调了同伴对发展的影响,可以说,维果茨基更强调成人的重要作用。 1.2.4 认知发展阶段 6241 Ξ ΞΞ第一作者简介:麻彦坤,男,徐州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E-mail:ykma66@https://www.doczj.com/doc/a48470844.html, 教育部重点课题(DBA010161)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B/2003/01/35)资助项目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文档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 提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的主动建构。皮亚杰的个 人建构主义更多地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认知,而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则重视社会文化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个体走向群体,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这是人类认识活动发展的必然。 1引言 建构主义是解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种理论模式。它是集哲学的语言意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互动理论为一体的主流教育学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人主动建构的。这种个人具有的主观知识本质上是内化了的、再建构了的客观知识,即是客观知识的主观内在表现。建构主义的流派有传统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之分,但一般都把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人建构主义和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看作是建构主义的两大基本流派。本文将对这两大流派进行对比分析。 2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他所创立的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 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Piaget 1970:704)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贡献可以归纳为: (1)在皮亚杰之前,学习者一般被看作是没有长大的成年人,只不过是缺乏知识而已。皮亚杰通过研究证明,学习者在思维和认知方法上和成年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幼儿心理学在线作业参考答案.

幼儿心理学1.第1题 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 A.有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无意注意逐渐发展 B.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C.无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D.有意注意有了较大发展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对儿童意志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的是 A.动作的熟练 B.情感的发展 C.言语的发生 D.有意运动的发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 A.力比多 B.心理社会危机 C.自我的调节作用 D.心理防御机制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儿童的个性主要是在()产生的。

A.交往过程中 B.遗传作用下 C.自我意识下 D.教师影响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使心理发展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是() A.遗传因素 B.生理因素 C.环境和教育 D.遗传、生理成熟和环境教育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7题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 A.儿童智力的发展上 B.儿童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C.儿童动作发展上 D.儿童个性发展上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7.第8题 “最近发展区”是指()。 A.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B.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C.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D.童先天具有的水平和后天发展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9题 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等阶段。 A.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B.无条件发射性的笑、条件发射性的笑 C.对声音的笑、对陌生人的笑、对熟悉人的笑 D.无笑、无条件发射性的笑、自发性微笑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9.第10题 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 A.只有连续性,没有阶段性 B.只有阶段性,没有连续性 C.既没有连续性,又没有阶段性 D.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0.第19题 幼儿期言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独白言语 D.连贯言语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一个世纪的较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轨迹比较

2008年第五期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GannanNormalUniversity №.5 Oct.2008 ?心理学研究? 一个世纪的较量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轨迹比较鼍 翟宏8,谭海燕“ (赣南师范学院a.国际合作与交流处;b.教育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追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发展轨迹,概要比较了二者在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异同,反思社会历史背景对二者理论形成的影响,对二者理论究竞是该从互补的角度整合还是该尊重其分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理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B8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08)05—0071一05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生于1896年,皮亚杰是认知学派的创始人,维果茨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奠基者,两派理论观点分歧很大。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本人以及后来各持观点的理论者和研究者都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1996)曾指出,“我们应把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人的理论结合起来,变成一个共同的理论体系以解释人类发展的这种惊人的多样化。”①诚然,任何一个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有所涉及的心理学工作者都会产生如是想法,他们的理论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似乎永远不会相遇,实际上却是一体的。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二者理论的萌芽、成长和发展的脉络,从中得出一些规律。 一、天才的诞生:一战前后欧洲的社会与哲学背景对二者的影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个帝国主义集团在欧洲形成,最终为了争夺世界市场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此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在酝酿着革命,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中诞生并成长起来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必定会被烙上时代的印迹。 16岁的皮亚杰已是国际知名的软体动物学家,22岁获得博士学位是在一战结束前后。残酷的战争摧毁了社会的道德和人格,使当时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科学与道德的关系,开始探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挽救岌岌可危的信仰。皮亚杰也因此从哲学的高度思考战争的非理性,先后撰写了《探索》和《生物学与战争》等著作,探讨由战争而引发的最迫切的问题:如何重建被战争摧毁的社会的道德与人格。他提出,人性,“将独自调解科学和信仰”;同战争作斗争,就是“根据与事物的逻辑相对的生活逻辑进行行动,这就是整个德性。”…也就是说,人们考察生命的机制越多,就越多地发现爱和利他主义——即战争的否定——在生物体的本性中是固有的,但战争摧毁了这一切。我们知道,19世纪哲学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宣扬个人主义相对应的。康德是建立欧洲古典大哲学体系的最后一人,在其以后,哲学逐渐脱离了古典传统,从关心大宇宙的普遍规律逐渐发展为仅关注人本身。黑格尔讲大小逻辑,叔本华注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而尼采站在20世纪的地平线上,大力地宣扬权力意志。当非理性的残酷战争破坏了对人性的信仰,流行的哲学无法解释生活逻辑之时,皮亚杰只能回到康德的哲学中寻求支持,使得其理论深受当时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20世纪初期流行的意志哲学的对立面。根据熊哲宏(2002)的观点,皮亚杰理论以康德的认识论为框架。他把康德的“知性”范畴重新考察了一番,形成了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对康德关于先验问题亦即普遍知识——或“先天综合判断”——是怎 ●收稿日期:2008—06一18 作者简介:翟宏(1958一).女,河南长垣人.赣南师范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教授,江西省中青年骨I:教师,硕士乍导师,研究方向为发展‘-j教育心理学;谭海燕(1978一),女.土家族,湖南桑植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十研究生。 ①布鲁纳.赞赏皮哑杰和维果茨辈两位心理学家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张粹然根据1996年9』j1513美国郁停纳博士在I|内瓦召开的“国际第二届社会——文化研究,纪念维果菠基——皮亚杰百周年诞辰”及“纪念皮哑杰百周年诞辰讨沦发展中的智能”呐个学术会议上的中心发言翻译。转引自《维果茨基科学心珲学思想在中国》,龚浩然等主编,黑龙江人比出版社,2004年,第388页一389页;第387页一388页 万方数据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索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一道,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例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①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②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KarlBu·Dhler)的早期观点; ③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④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⑤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

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

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 【摘要】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是20世纪两位最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们开辟了研究儿童发展的两条线路。这两种取向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同时在研究方法与具体观点中又存在着多方面的类似和交叉,两种取向互动互补,共同描绘了儿童发展的整体画卷。【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认知发展比较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发展心理学历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引发了认知发展研究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之争。时至今日, 这场论争已不象当年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 然而, 争论的余韵依然在影响着当代的儿童发展研究, 辩证地剖析两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共同点或相似点 1. 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有许多共同性。第一,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另外,他们俩都共同偏爱格式塔心理学并寻找各自的超越途径。皮亚杰对格式塔心理学一向评价为“最引人注目的”、“很有启发性的”等等;维果茨基把格式塔心理学归於“描述心理学”的范畴,认为它是“现代心理学极重要的派别”,强调整体的意义及其自身的特性,对于抵制心理学的原子论和还原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发展的大视野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虽然都以儿童为中心,但他们的理论却不仅仅是一种狭义的“儿童心理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把“发展的大视野”纳入了心理学传统中。 皮亚杰为了解决“传统认识论问题”——即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或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而追溯认识本身的起源(认识在儿童心理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开端)。所以他的认识论是一种“发展的”认识论。维果茨基曾高度评价皮亚杰这一发生、发展的视野对于心理学的意义:“如同其他许多伟大的发现一样,皮亚杰的思想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这在卢梭的话里已经得到反映。对此,皮亚杰本人曾引证道,儿童不是成人的雏形,而且

心理学在线作业1

《心理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7 道试题,共 34 分。) 1. 皮亚杰认为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的儿童应该属于____。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满分:2 分 2. 人的学习主要通过( )。 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触觉 满分:2 分 3.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 A. 教学过程 B. 教学手段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满分:2 分 4.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菽 D. 廖世承 满分:2 分 5.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菽 D. 廖世承 满分:2 分 6.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 )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A. 学生 B. 教学目标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 满分:2 分 7.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 教学方法 B. 教师 C. 学生 D. 学习过程 满分:2 分 8.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 布卢姆 B. 桑代克 C. 铁钦纳 D. 华生 满分:2 分 9.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 《大教学论》 B. 《人是教育的对象》

C. 《教育心理学》 D. 《教育心理大纲》 满分:2 分 10. 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具备制定____的能力,即能制定各教学单元的具体目标。 A. 课堂教学目标 B. 课程目标 C. 学科目标 D. 教育目标 满分:2 分 11.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____条件反射构成的。 A. 刺激性 B. 应答性 C. 操作性 D. 感知性 满分:2 分 12. 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 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B. 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C. 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D.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满分:2 分 13.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A. S—B量表 B. 斯坦福量表 C. 韦克斯勒量表 D. 比纳量表

在线作业答案北语15秋《心理学》作业3满分答案

北语15秋《心理学》作业3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52 分。) 1. 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 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 他总是烟酒不离 C. 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 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正确答案 大众理财作业满分答案 :C 2. 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 教师给学生做示范 B. 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 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 D. 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正确答案 :C 3.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从迁移的理论来看,这种观念与()接近。 A. 形式训练说 B. 关系转换说 C. 产生式理论 D. 学习定势说 正确答案 :A 4. 研究发现,策略应用的有效性自我评价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这一结果的教学含义是 A. 策略训练应与反省认知训练相结合 B. 策略训练应与具体学科领域相结合 C. 策略训练应使学生感到愉快 D. 策略训练应与价值观教育同步进行 正确答案 :A 5. “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 纵向迁移 B. 侧向迁移 C. 特殊迁移 D. 学会学习 正确答案 :B 6.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作技能的早期(即认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A. 能陈述动作技能的规则 B. 体验动作技能学习的有效感 C. 对要完成的动作任务形成目标意象(goal image)

D. 既要形成目标意象,又要形成目标期望 正确答案 :D 7. 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属于()。 A. 集中练习 B. 区组练习 C. 随机练习 D. 不属于动作技能的练习 正确答案 :D 8. 普通人每秒只能对外界刺激的变化进行两次调节,而熟练的钢琴家每秒能弹奏10个以上的音符。最适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解释是()。 A. 钢琴家有特殊天赋 B. 熟能生巧 C. 人脑中已形成的产生式系统能自动进行 D. 通过练习,注意分配能力增强 正确答案 :C 9. 某3岁儿童事事要如他的意,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 办法,只好依着他。导致该儿童的耍赖行为的最可能原因是()。 A. 经典条件反射 B. 耍赖行为受到强化 C. 该儿童天生脾气坏 D. 该儿童有多动症 正确答案 :B 10. 关于策略作用的自我评价实验表明,影响儿童将习得的策略应用于新情境并促进新的学习的重要条件是()。 A. 儿童对所学习的策略的效用的意识程度 B. 训练中儿童是否感到有趣 C. 练习的时间和数量 D. 儿童学习动机是否强烈 正确答案 :A 11. 下列思维特征中,大多数小学生尚不具备的特征是()。 B. 系统性 C. 可逆性 D. 动态性 正确答案 :B 1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 最新获得的能力 B. 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 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完整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实例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发端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有关研究。 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其中,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新水平;平衡:指同化和顺应间的均衡。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举例说明:比如给床边放一个玩具,当小孩看到时会伸手去抓它,多次之后最终拿到玩具。这就是同化的过程;然而如果将玩具放入靠近床中心的位置,这时小孩看到时仍然会用手去抓(即使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但多次抓取之后他未能拿到玩具,这时他发现把床单拽着抖动时玩具会往床边动(即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时他便拿到了玩具。这就是顺应的过程。过后他就会想当玩具在床边时,我只需伸手去抓就可得到,而当玩具在床中间时就需通过抖动床单来获得,这时便建立起同化—顺应之间的平衡。 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与习得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 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

递。 4.平衡化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特点:(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⑵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就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 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4?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1.万物有灵论”也叫泛灵论)举例说明: 3 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 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不同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不同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发展心理学历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引发了认知发展研究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之争。时至今日,这场论争已不象当年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然而,争论的余韵依然在影响着当代的儿童发展研究,辩证地剖析两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两种理论的深层差异 首先,两位大师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切入点接触儿童认知发展的。皮亚杰终生追求的核心事业是认识论,与其说他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认识论专家,他是在利用儿童发展的研究探索知识与逻辑的起源和性质,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是其完成事业的手段而不是追求的目的。维果茨基关注的是儿童如何成为高级文化共同体的成员,毕生致力于发展一种新的整体心理学。两位大师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显著差异。 其次,两位大师所持的世界观、哲学观、认识论明显不同。皮亚杰的理论崇尚自由主义,在研究取向上表现为个体主义,而维果茨基的理论明显倾向于社会主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机体主义的、生物学的取向,而维果茨基的方法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文化取向;皮亚杰深受哲学家诸如柏拉图、笛卡尔、卢梭尤其是康德的影响,维果茨基则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的影响;维果茨基采纳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认识论,其个体发生观是唯物主义的,而皮亚杰在这些问题上“拒绝采取一种坚定的立场”;维果茨基在哲学观上是一位一元论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并以此统帅其认识论,皮亚杰则是一位多元论者,受到许多哲学观点的影响,他采取的态度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再次,两种理论对个体发展的最初原因的重视程度不同。皮亚杰没有指出发展的首要动因,维果茨基批评他,“将发展看成一个A和B彼此相互影响的川流不息的过程,不存在发展的首要原因”。与此相反,维果茨基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互动是个体知识发展的首要原因,“在儿童的文化发展中,每种机能都是在两个方面两次登台,首先是社会的,作为一种心理间范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心理的,儿童内部的心理内范畴……所有高级心理机能都是社会关系的内化”。两种理论之间的大多数分歧都源自这一简单而重要的差别。 两种理论的表层差异 人类个体发生的模式 皮亚杰将个体作为关注的焦点,并解释了个体的社会化。皮亚杰的早期观点深受弗洛伊德观点的影响,认为,发展表现为从未分化的前自我状态逐渐实现社会化,儿童“自我中心”的减弱与相应的“社会中心”的提升就是有力的明证。维果茨基则认为,个体发生的普遍模式是从最初的社会性的人际之间的过程转向个体化、个性化的水平,发展不是朝向社会化,而是朝向社会机能的个体化。 认知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在人类个体发展中,“认知结构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平衡,即由生物力量驱动的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的最优化的适应程度。社会因素或人际之间的因素对儿童个体的发展仅能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通过创造认知冲突而发挥作用,从外部对儿童的格式系统产生“干扰”,引起不平衡状态进而发动平衡。发展的核心过程不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发展而言是次要的、外在的,仅仅能够影响儿童“自然的”认知发展。与之相对,维果茨基反对将外部世界与内部心理过程进行二元论划分,他明确指出,决定发展过程的不是儿童内部的某些东西,心理过程和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相互渗透的。维果茨基不仅将外部的社会文化现象视作信息与反馈的源泉,而且将它们作为具体的外部心理媒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