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的文学精髓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的文学精髓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的文学精髓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的文学精髓

摘要:爱伦·坡小说对于国内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我国学者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理论,并通过自己对其小说的理解,对爱伦·坡作品的研究面进行了创新。文章将通过解析重复的修辞手法,探讨爱伦·坡哥特式短篇小说在文学技巧方面的精髓。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式;重复

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可以更准确地称为心理式哥特小说。爱伦·坡创作了一百多部短篇小说,常以异国他乡为背景,以混乱、死亡、怪诞和变态心理为主要内容,他通常为人物设定一个创造的环境,地窖、坟墓、黑暗的长廊等都是他惯以用来烘托恐怖氛围的工具。在这些特定的场景下,坡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且刻画得细腻、准确精美、惟妙惟肖,让读者有身临其景的感觉。

爱伦·坡主张在一首诗或一篇故事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助于实现作品的预期效果,尤其是在他的哥特式短篇小说里,语言之精炼,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没有一句是冗言,没有一个细节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些短篇小说中,多种写作手法都被灵活地运用于其中,重复的修辞手法就是爱伦·坡哥特式短篇小说的文学精髓。

一、细节处的重复

在坡的众多小说中,此类手法被多次运用,尤其是在他的哥特式短篇小说里,由于小说篇幅的限制,在文章中“重复”地出现可以使恐怖的氛围更加浓厚,再者由于文章主题各不相同,“重复” 可以将文章的主题强化,使其更鲜明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视线里,让读者与作者以及文中的“我” 在心理上自然产生一种换位的效果。

《厄榭府的倒塌》被公认为是世界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此文中也多处用到重复,也就是在细小处,在句子、词汇等的重复使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竭力渲染哥特式小说的恐怖氛围,在开篇之际就重复使用了一系列表现“阴郁”的词汇,使读者与“我” 同时感受到“初初一瞥,一种无法排解的阴郁就在我心底蔓延开来!”

那年秋季的某一天,整天乏味、幽暗、寂静、云层抑抑,低浮在天空,我骑马独自穿越了一片落寞阴森的旷野,夜幕降临时,发现不远处就是忧郁感伤的厄榭府??我心里一片冰凉,感到消沉难受,一种无药可救的思想枯竭,任凭怎样想象都无法激起半点庄严感。

坡在文章第一段中就反复使用这类表现阴郁和黑暗的词汇,让读者在一开始就被笼罩在一.片萧瑟恐怖的氛围中。文章中环境的抑郁、“我” 内心的阴郁、座落在荒芜旷野的厄榭府都无形造成读者心理上的压抑与恐惧,可以说这篇哥特式小说从开始到结束都一直持续着高潮式的恐怖气息!

在爱伦·坡的另一篇哥特小说《丽吉娅》里,上述这种重复手法也被灵活地运用到其中。这篇小说实际上是。我” 对已故爱妻的一种追忆。文章从对亡妻外貌的追述开始,“我”一直絮絮地描述着亡妻高挑纤细的身材、光滑洁白的手臂、高傲圣洁的前额、乌黑亮泽的长发??直到最末,“然后我深深凝望着丽吉娅那双大眼睛。” 接着作者在全文中不断提及这双“比羚羊眼睛还要圆、黑亮、还带点怪异的眼睛”,可以说这双眼睛是“我” 追思爱人之魂的通道,在“我”和读者心里这双眼睛不单单是美的代称,更是爱的标志。这篇小说里“重复”的使用更倾向于爱和美的传播而不是恐惧,在文章最后的段落中,死者的三次复活,每一次复活都反复描写了死者眼睛的状态,直到最后“我”才发现“这对圆圆的、乌黑的、任性的眼睛,正是我失去的爱人——那位丽吉娅小姐的”oC3]P139在全文中这段稍带恐怖色彩的句段因为那双眼睛的反复出现而被淡化了许多,留给读者和“我”

最多的还是对爱妻永不消逝、永不死去的美和对她的爱!坡的这篇另类的哥特式小说印证了中国新生代恐怖小说家蔡骏的那句话:“亘古不变的,除了恐惧,还有爱!”

二、同一作品中人物、事件、主题的重复

《黑猫》是爱伦·坡哥特式小说的又一扛鼎之作。在这篇小说里也使用了重复手法,在同一文本中的人物、主题、事件和场景反复出现。

一天在早晨,我冷酷地在那只猫的脖子上打了一个套索,并把它吊在一颗树的树叉上??

白色的墙壁上似乎浅浮雕般地刻着一只巨大的猫的身影。形象确实精确逼真,猫脖子上还绕着一根绳子??

这块白斑虽然很大,但本来很模糊,可是,慢慢的??那可怕的形象——是一样恐怖的东西——是个绞刑架故事展开在我和一只黑猫之间,“我” 因嗜酒,由“脾性乖顺”而变得“日益乖戾、易怒、更加不在乎别人的感情。” 对黑猫的感情也由起初的喜爱,变得慢慢地厌恶它、虐待它、甚至挖出它的一只眼睛,直到最后把它绞死在一颗树上。从第一只黑猫被绞死开始,套索、绞刑架等字跟就不断在文章中重复出现,这不仅仅是在为后文打下伏笔,更是“我” 的心理状态的一种写照。三次“套索” 的出现,我” 从苦涩的自责到害怕到最后“我那所剩无几的善性也屈服了” ,人性善与恶的对立、挣扎,直到最后对猫和妻子的爱被毁灭,心灵的完全变形和扭曲因“重复” 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人性分裂、爱的自我毁灭过程也唤醒读者内心的恐惧感,小说的哥特式效果也层层深入,恐怖气息愈加浓重。

事实上这个故事发生在“我” 和两只黑猫之间。上述所提到的都是第一只黑猫所遭受的,其实在两只猫之间也有着重复。两只黑猫不但有着相同的毛发、相同的独眼,并且第二只黑猫的脖子上有一圈白色的、形状像套索的斑纹。“我”对待两只猫的态度都是由喜欢到怨恨,最后向它伸出毒手。如果说“我” 第一次的罪行可以用被酒麻醉来解释,那么第二次罪行的重复发生则是对“我” 扭曲、变态心理的最好诠释。可以说,黑猫这篇文章是由两只黑猫之间的重复构成的,这种重复没有强烈的、突然的恐怖效果,它只是让读者在细细读完全文后,因主人公的残忍、变态而瑟瑟发颤。

三、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中人物、事件、主题的重复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中人物、主题和事件的重复,在坡的哥特小说里也经常出现。

“砌尸于墙” 在《黑猫》和《一桶白葡萄酒》两篇哥特式小说里都出现了,而藏匿尸体的墙壁都在阴湿、黑暗的地窖里,这不是一般目的性很强的乏味重复,作者运用地窖和墙壁砌尸都具有深刻的含义。首先,地窖给人的印象是阴冷、潮湿、久久不见阳光,幽灵出没的地方,从而给读者造成心灵上的孤寂感;其次,地窖一般都是狭小、封闭的空问,这种环境本生就蕴涵着让人脊背发凉的恐怖因素,置身其中的压抑、元处可逃之感就彰显无遗了。从心理和外部环境上同时制造恐怖氛围,加之两篇小说中对藏尸过程描写得相当细致、冷静,透露着“我”变态、分裂的人性恐怖,读者至此不寒而栗。在《红死》和《跳蛙》中也采用了这种重复手法。这两篇小说都讽刺了国王和大臣们的昏庸无道,并且最后都以死而告终。“活葬” 在坡的哥特式小说《贝蕾妮丝》、《厄榭府的倒塌》、《过早埋葬》等文中都重复出现。正如坡所说的,这类题材太过于恐怖,那种颤栗、窒息、声嘶力竭的求救,让每个读者都不敢轻易想象,所以这种题材的“重复” 又是最好表现哥特式短篇小说的手法。

四、文本中的文本和原文本的重复

在坡的小说里还有一种特殊的重复,即文本中的文本和原文本的重复。当然,这也并非爱伦·坡所独创,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乔治梅瑞狄斯在《利己主义》中就用到了此类重复。但是这种“重复” 模式的运用很少有作家敢于尝试,成功的例子也寥寥可数,并且这种运用要求“重复”的细致、合理,一不小心会显得画蛇添足,反而破坏文章的整体艺术感。但坡却将它运用得天衣元缝。在《厄榭府的倒塌》中文章后半部分,“为了熬过那可怕的夜晚”,。我”为厄榭朗诵那本兰斯洛特·贝宁爵士的《疯狂的约会》,书中主人公埃塞尔雷德进入隐士的住地,文中三次出现了“令人心惊胆颤的??前所未闻的??盾牌跌落到他脚边白银地板上,发出一声可怕而清脆的巨声!” 文中三次声响出现的同时,“我”也亦真亦幻地听到了相似的声音重复出现在“现实”中。第一次,这个现象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和兴趣,觉得只是声音的巧合而已。第二次回声响起的时候,“我” 骤然停住了,感到极度惊讶,因为那一瞬间,“我”毫无疑问地听到了与书中描写相吻合的声音。最后一次,“我” 惊慌失措地跳了起来,那几个字刚从“我”嘴里念出,“我便听到了那沉闷的、空洞的、极其清晰的声音。“重复”在此处的使用,对读者有一种暗示、诱导的嫌疑,使现实与虚幻无限混淆,让人在研读坡的这些文字时也禁不住要侧耳细听,是否有那些沉闷、破碎的撞击声在耳边回荡。这种“重复” 又同时将读者放置在一个未知的环境中,让读者因无限幻想、猜测而恐惧,直到文章最后一幕,从坟墓中爬出来的、还穿着裹尸布的玛德琳小姐将孪生哥哥变成一具死尸时,读者颤抖之余才恍然大悟。

如同爱伦·坡说的一样,他的文字里没有刻意的说教,有的只是精雕细琢,逐字逐句营造的直达读者心灵的恐怖气息。而爱伦·坡哥特小说的成功,“重复” 这种手法的运用是功不可没的,通过解析这些重复”我们可以追溯到爱伦·坡小说“哥特” 的来源,以及作品的精髓所致!萧伯纳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坡的文字,尤其是哥特式短篇小说,虚实严谨、思维精致、远离我们现实社会,没有深刻的教条,但却精雕细凿。逐字逐句都酝酿着恐怖的氛围。爱伦·坡虽然是因侦探小说而著名,但他的哥特式小说也神髓并致,独具一格。

提到哥特,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建筑,其实它还涉及到很多领域,特别是文学领域,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就是个例子。哥特小说,当然恐怖是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的塑造,重复和象征两种修辞手法功不可没,这两种修辞手法所构造出的文字和传达的意义都在极力烘托恐怖的氛围。

其次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所表达出的对唯美主义的追求也是在为恐怖这个主题服务。坡不理会世俗枷锁,打破桎梏,将美和恐怖联系起来,用死亡和病魔来成就另一种美,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悲壮,哀伤的美同样也是在为恐怖这一主题服务。

本论题分别从爱伦·坡的几篇哥特式短篇小说人手,从文中截取较典型的字句来解析重复和这种修辞手法,以及哥特式唯美主义。通过对写作手法的解读可以更进一步向坡另类的作品和精神世界靠拢。就如同本文开篇所提及的一样,无论将坡放于同时期作家之列,还是与现代小说家相比较,他都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怪才,他作品的写作手法和他本人一样充满个性,所以我们不能用常人的眼光去审视他的作品以及他偏激的唯美主义。

参考文献:

[1]邹会明,王莉娟·试论爱伦·坡文学创作中的死亡之美[J].金筑大学学报,

2002(02).

[2]李文方·蒲松龄与爱伦·坡小说超异美的异同比较[J].学习与探索,1999(05).

[3]尹传红·怪异的天才孤独的灵魂一一爱伦·坡与<荒凉山的传说》[J].中国科技月报,2000(08).

[4]刘庆璋·论康德和爱伦·坡的文艺美学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4).

[5]盛宁·爱伦·坡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J].国外文学,1981(O4).

[6]刘颂·试论爱伦·坡对现代小说体裁的开拓与创新[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2).

美国文学复习大纲

美国文学部分(American Literature) 一.殖民时期文学(The Literature of the Colonial Period) 1.本章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文学的特点 2) 十八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重点是独立革命前后时期文学) 3) 主要的作家、其概况及其代表作品 4) 术语:the colonial period, American Puritanism, Puritans, Enlightenment in American, the Great A wakening 2.主要作家作品 John Smith第一个美国作家 A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 and 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a. Anne Bradstreet 殖民地时期女诗人 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1650) Jonathan Edwards十八世纪上半叶大觉醒时代的代表人物 “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 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散文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曾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十八世纪美国启蒙思想代言人。 《穷查理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收录格言警句) 《致富之道》The Way to Wealth 《自传》The Autobiography (富兰克林原意为写给儿子的家书) 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散文家、政治家、报刊撰稿人。 《常识》Common Sense ( Paine 最知名的政论文:It was inspired by the first battle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the Battle of Lexington in Concord.) 《美国危机》American Crisis 《人的权利》Rights of Man 《专制体制的崩溃》Downfall of Despotism 《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 Philip Freneau 菲利普·弗伦诺,著名的“革命诗人”。 《蒸蒸日上的美洲》“The Rising Glo ry of America” 《英国囚船》“The British Prison Ship”(诗人自己被俘,关押于英国囚船的经历)

爱伦坡哥特式风格在小说《黑猫》中的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6958791.html, 爱伦坡哥特式风格在小说《黑猫》中的体现作者:杨婷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 摘 ;要:美国埃德加艾伦坡堪称文坛上一朵奇葩,对美国文学史有着深厚的影响。特别是哥特式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荒诞的人物构造,独特的写作手法等等。每个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都能使人神经紧绷,惊恐过后不禁又会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正是其特有的魅力所在。《黑猫》堪称其中的经典之作。本文主要从主人公的人格,场景设置和超自然现象等方面展现爱伦坡对哥特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式;超自然;《黑猫》 指导教师:张艳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1 一、爱伦坡及其创作风格 爱伦坡是美国小说家,诗人以及文学评论家。尤其恐怖小说和短篇是里程碑式的,后人无法企及更难以超越的。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批判地继承了哥特式小说的要素,在承袭的基础上,把一直以来人们利用氛围制造恐怖而内化为人心理的扭曲,让人从内而外的感到恐惧。瑰丽的场景,精确的逻辑,阴郁的气氛,缥缈的想象,摄人心魄的死亡气息,充满张力的惊悚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爱伦坡的作品。爱伦坡的绝大多数小说迎合了哥特式小说在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鼎盛发展的潮流。加之他的小说又有别于其他的哥特式小说,树立了自己的一套风格,不仅当时广受追捧,在后辈作家的作品中,也能读出他的味道。 二、哥特式小说 哥特,大致可以可以追溯到以下几个时期:罗马时期的哥特蛮族文化,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十八世纪的文学和思想风潮以及现代以哥特为核心的哥特次文化。“哥特”起初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建筑风格,而后在17世纪英国人将其运用到文学上,从而催生哥特式小说。贺拉斯·华尔普是哥特小说的鼻祖,他的小说《奥特兰多城堡》开辟了哥特小说这条道路。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哥特小说依然小众,但是乘着文学思潮的东风,以及出现了几位名家,还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在美国这片沃土上开枝散叶,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人类最原始的恐惧勾勒出诡异的氛围,扣上主题,这是哥特小说最初的形态。荒无人烟的古老建筑,无法告人的秘密,难以捉摸的人性,面目狰狞的鬼魅等这些元素所构成的神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

911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3 万 建 中 内容提要 以往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大多都以作家文学为参照。其实,民间文学并不是以作家 文学为对应的一种文学,这一现代学科概念也不是以作家文学为参照提出来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 立的学科和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都不是由“文学”分化出来的,它有着完全独立的形成和演进轨迹,并 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应该突破一般“文学”的纬度。本文从民间文 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出发,对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作了重新认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活 历史 知识 教育 民间文学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 一、讲述者的魅力 民间文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结果”,也显示于其演说过程本身。任何民间文学活动都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具有强烈的展示性。过去,民间文学表演和民间文学力量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神庙、祭祀、竞技等公共场所。人们常常在这些公共场所表演、祭祀、聚集、歌舞、庆贺等等,举行场面宏大的公共仪式。所有的人都是仪式的参加者,也是民间文学的表演者,没有专门的观众。此时,所有的能量在瞬间聚集、释放,人们在刹那间融为一体。这种高度的集体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传统力量得到极大的发挥,似乎威力也更为强大。 古往今来的不少批评家都注意到了讲故事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的意义,“不讲故事则不成其为人”①。正像世人皆知的《一千零一夜》所喻指的:从人最终的命运来看,“叙事等于生命,没有叙事便是死亡”。《一千零一夜》除了山鲁佐德讲故事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外,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也讲故事,形成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它用无穷无尽的故事赞美了故事本身,赞美了讲故事的人。将这部百科全书般的故事集译成中文的纳训先生在“译后记”中提到,伏尔泰说,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以后,算是尝到了故事体文学作品的滋味。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 alter Benja m in)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②在这篇著名文章中,本雅明解释了民间文学教育作用的来源:故事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 3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学的生活特征及其理论建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5BZ W062。

美国文学

绪论 美国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奇迹 美国文学的独特气质:多元化、平民化、充满对于生命的热爱、活力四射、充满阳刚之气。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9世纪前期,北美殖民地的发展建设十分迅速,但文学的发展却十分缓慢。这是因为移民到新大陆的欧洲人在无边无际的美洲大陆上豪情万丈、开疆扩土,现实生活上的需要太强烈,机会太多,使人无暇舞弄文字。不过,从更深层次上看,正是这种社会生活为萌芽中的美国文学奠定了精神基础,即:一望无前的开拓精神,一起皆有可能的乐观,无拘无束的野性,开放和包容的魄力。这种精神特质,一直贯穿在美国文学的历史中,或隐或现。 19世纪浪漫主义 背景:美国独立战争后,全新的民主共和国使人们满怀信心。因而,最初的美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家泉涌而出。 最早的代表作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 特点:他们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文风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而文学性偏弱。富兰克林的创作以散文为主,文笔清新幽默集中探讨科学文化、民主精神、自力更生等,其中关于自学、修身、创业的言论,对于美国人的人生观、事业观、道德观产生了深远影响。杰斐逊曾担任美国第三位总统,其创作更具政治色彩,行文朴实无华,却字字击中要害。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1783--1859) 美国第一部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学作品是欧文1809年发表的《纽约外史》。它御用美国本土题材,文风诙谐幽默。已经出版,就使欧文成为美国文坛的风雨人物。欧文的代表作是《见闻札记》,包括小说、散文、杂感等32篇。行文优雅,清新精致,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美国和英国的古老风俗习惯,刻画了淳朴善良的人物群像。(《见》中影响最大的是小说《瑞普·凡·温克尔》)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见》最早的中文译本是20世纪林纾翻译的,译名为《拊掌录》,林纾在译序中写到“欧文气量宏广,而思致深邃而敏捷,行文跳踊变化,匪夷所思。”,评价甚高。 美国的孔子:爱默生(1803--1882) 爱默生,美国思想家、散文家、诗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林肯尊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937年的演讲词《美国学者》宣告美国文学已经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并告诫美国学者拜托学究气,不要盲目追随欧洲传统。这篇演讲被誉为美国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爱默生是当时美国最受尊崇的演说家之一。他常谈论政治----比如强烈主张废除黑奴制,但他对政治的关心,更多是从思想文化出发,个人主义是他分析很多问题的切入点。他拒绝加入任何政治运动和团体,他希望超越小团体的局限站在普遍人性的角度独立思考。 爱默生的思想,保留在他的《论说文集》里。他的散文,注重思想内容,不讲究辞藻的华丽,说理深入浅出,说服力极强。行文简练,犹如格言,以至于有评论家说“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爱默生的散文综合了多种倾向,既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又宽容大度,具有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高雅,又有平民式的质朴;既简单明了,又隐含神秘主义气息。 侦探推理小说的鼻祖:爱伦·坡(1809--1849) 爱伦·坡,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他的创作风格庞杂,总的来说,色彩瑰丽,非常奇特,带有一种阴暗而

爱伦·坡哥特小说的唯美主义分析

摘要:毋庸置疑恐怖是爱伦·坡哥特小说永恒的主题。但在坡的众多哥特小说里还潜伏着另一个深刻的话题就是对美的追求,并且这种美是和恐惧相依相存的哥特之美。坡不遗余力地创造美,又无情地摧毁它,并将这种重复着创造和毁灭的过程视为一种男类的美。这是一种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美,但放之到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中却又是如此的生动。 关键词:哥特;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唯美 1引言 现代以来爱伦·坡以及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哥特式小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评论家都争相参与到对他的研究队伍中,但这些研究大都局限于他的生平或者是生平和作品的联系上,很少有人单纯地将研究对象放在坡的作品上。爱伦·坡因侦探小说而著称,但他的哥特小说也是不容忽视的。他的哥特小说不仅内容奇异、神秘、远离现实社会、并且写作手法也独树一帜。修辞是爱伦·坡惯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其中又数重复和象征两种最为常用。重复和象征并非坡所独创,但在他哥特小说中的使用却别具一格,这两种修辞的使用对哥特小说中恐怖氛围的加强有很大推动作用。除了修辞的使用,坡哥特小说中还有更独特之处,就是对“唯美主义”的追求,本文又称之为哥特式唯美主义。毋庸置疑,恐怖是爱伦·坡哥特小说永恒的主题,不管是重复和象征的使用,还是对唯美主义的追求,都是在为这个主题服务,都只能沦为一种工具和客体。坡反对以说教为目的的写作,但在他的文章中善与恶、是与非都鲜明地对立着,是不可多得的另类小说。 2 “哥特”在文学上的内涵指向 哥特式小说(gothic fiction)是早期美国通俗小说的第三道风景线。“哥特”(gothic)这个词在英语里有多种解释,它既是一个文学词汇,又是一个历史术语,还可以是用于建筑和艺术方面的专门用语。 在历史意义上的哥特,指的是古欧洲的一个蛮族。他们原本居住在日尔曼民族部落的最东部,占据南多瑙河盆地和黑海沿岸的土地,被第聂伯河划分成为东哥特和西哥特两个独立的部落。西哥特人于八世纪被摩尔人征服,同依比亚的拉丁成分混为一体;东哥特人穿过巴尔干到意大利,公元493年占领意大利,公元555年被拜占庭帝国吸收。 艺术风格意义上的哥特,出现于十二世纪晚期,起源于法国巴黎附近,主要体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之所以被称为“哥特”,是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学评论在轻蔑地回顾前人作品时认为,“这种风格即它的尖形的拱棱状的穹隆和复杂的装饰等,看上去是那么乏味和野蛮,以致只有曾经摧毁了古罗马文明的哥特人才做得出来”。哥特风格确实借鉴了罗马技术,但又革新成为了完全对立的美学观点。哥特式建筑(主要是教堂),高耸且宽阔,有一种浓重的宗教气氛,其形象有直人云霄之感,所以也叫做“高直建筑”。中世纪的时候这种艺术曾经被认为是怪诞和蛮族的产物,但哥特艺术非哥特人所造,它出现的时候,“哥特人”早已熔化在西欧其它国家之中了,因此哥特式艺术决不能泣是“野祖”的。 内涵指向意义上的哥特也就是文学上的哥特,指向恐怖、黑暗、怪诞、野蛮,比如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就包含在内。1764年,贺拉斯·瓦尔蒲尔(HoraceW.1pole)出版了著名小说《奥特朗托城堡》( Fhe Castle ofOtranto)。小说出人意料地成功,在第二版上瓦尔蒲尔为书名加上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这种小说因此而被命名为“哥特式小说”。十七、十八世纪哥特小说首先流行于英伦,描写发生在阴森恐怖的哥特式城堡中的复仇或志怪故事,后来又有了新的扩展,比如爱伦.坡

沉从文小说与民间文学

[收稿日期]2004-07-09 [作者简介]周星平(1964-),男,云南云县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沈从文小说与民间文学 周星平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昆明 650031)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间文学;表现手法 [摘 要]沈从文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均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是沈从文的创作源泉 之一,他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民间文学作品的独特韵味,从而更具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I20714;I20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58(2004)03-0042-03 Shen congw en ’s N ovels and Folk Literature ZHOU X ing 2ping (Department o f Chinese ,Kunming Teacher s College ,Yunnan Kunming 650031,China ) K ey w ords :Shen C ongwen ;novels ;folk literatur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bstract :Shen congwen ’s novels have been influenced in both content and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by folk literature which is one of his s ources of creation ,and from which he derives a great deal of rich nourishment ,which enables his w orks s ome unique appeal of folk literature and m ore artistic charms.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沈从文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作家,他注重汲取民间文学的营养,使他的小说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呈现出民间文学的特色。下面笔者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就沈从文小说受民间文学影响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内容方面的影响 从内容方面来看,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涉及到大量民歌,而这些民歌,不仅真实反映了湘西人民盛行唱民歌的习俗,而且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性格起了一定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边城》第八节写翠翠在初五那天晚上让祖父进城,自己留下守渡船,无人过渡时,她轻轻地唱起了民歌:“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莫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这首民歌含蓄地表现了翠翠对二老的思念以及她对自己的家庭和二老家庭贫富差别的忧郁,还有感觉到王乡绅碾坊陪嫁的威胁。《长河》中《枫木坳》一章写夭夭去祠堂看望老水手,到了河边,她向对岸唱道: 你歌莫有我歌多, 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 刚刚唱完一只牛耳朵。 这首民歌表现了夭夭即将见到老水手的愉快心 情,同时也刻划了她天真调皮的性格。《渔》这篇小说,写到兄弟俩把船拴好到山上玩,弟弟发现石桌上的山桂野菊便拾起藏到麂皮抱肚中,在静谧的夜色中,他情不自禁的轻轻唱起了山歌: 你脸白心好的女人, 在梦中也莫忘记带一把花, 因为这世界,也有做梦的男子,无端梦在一处时你可以把花给他。柔软的风摩我的脸, 我像是站在天堂的门边———这时, 我等你来开门,不拘哪一天我不嫌迟。 这里,沈从文实际上是借助民歌来表现弟弟的内心世界:他渴望得到一个漂亮善良的女子的爱情,同时还表现了他温柔多情的性格。在《萧萧》中,作者通过花狗勾引萧萧所唱的情歌,表现了花狗粗俗的流氓性格: 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 天上起云云重云,地下埋坟坟重坟,娇妹洗碗碗重碗,  第26卷第3期2004年9月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 L OF K UNMI NG TE ACHERS C O LLEGE V ol 126N o 13 Sep 12004

哥特文学的现实影响研究

哥特文学的现实影响研究 哥特文学,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另类文学模式。基本的哥特文学要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哥特式文学流派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拥有众多读者,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研究将从哥特文学的起源、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哥特文学与中国文化和哥特文学的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哥特文学,理解哥特文学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哥特文学的起源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的《奥特朗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在伦敦的匿名出版宣告了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的诞生。当年霍勒斯?沃波尔在《奥特兰托城堡》的副标题中加上“哥特式”一词。从此以后这一融合有“古代传奇”与“现代传奇”色彩的新型文学形式逐渐流传开来。自此,哥特文学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顺理成章地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的文学创作。 从文学史上来看,哥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是英国文艺

复兴时期的戏剧。这一时期英国的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加的影响,戏剧创作中充满了复仇、阴谋、暴力、凶杀、鬼魂出没等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二、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 18世纪是一段在历史上被称为启蒙时代的岁月。在这一时期,人们的观念从保守怀旧开始逐步向注重个人发展方向转变;妇女的行为在受到严格规的同时,开始有机会阅读与创作;在理性为主导的前提下,感性审美趣味开始堂皇登场……在这样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背景下,哥特文学以一种既反映矛盾又充满矛盾的姿态登上了文学史的舞台。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十八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在这样的情势下,哥特文学就作为一种挑战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尖锐武器应时而生。 到了1840年左右,英国哥特小说由于廉价作者的过度饱和及为迎合广大读者而仓促而作的低质量作品的问世而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

论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上) 内容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被誉为心理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的鼻祖;唯美主义的先锋;“美国文学批评的开创者之一”,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在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中,语言和形式最为有特点,特别是在他那些具有哥特风格的小说中,诡魅幽婉的文风,以及对血腥和死亡的迷恋都不仅吸引了文学批评家们的注意,读者们更是为之侧目、流连忘返。爱伦·坡是哥特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开始复兴时的哥特小说家,他善于对人物心理加以描写并突出道德探索和人性冲突的主题,可谓在凄美的惊悚中写尽人类灵魂深处的善恶纠葛以及对死亡和惩罚的惧怕。本文将从爱伦·坡本人的身平着手,对其哥特小说创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哥特式风格的特点进行剖析,浅析其对文学文本接受和解读的影响以及此风格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小说;恐怖;荒诞;死亡 The Gothic Style in Allan Poe’s Novels Abstract: Allan Poe is an exceptional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poet,novelist and literature critic.He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er of psychology novels,detective novels and science fiction;the pioneer of aestheticism and one of the initiators of literature critics.So he has become an immort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llan Poe is recognized for his language and form of writing.Especially the dark and mysterious style of writing and the fascination for blood and death he exhibited in his gothic novels.Those drew the attention of many a literature critic,it also deeply impressed ordinary readers. Allan Poe is a gotjic novelist,when gothic novels began to revive as a half orthodox style.He is good at depicting people’s inner thoughts,and highlights the theme of moral exploration and humanity controversy.It describes the str uggle of good and evil in everybody’s soul and the fear of punishment and death.This thesis will start with Allan Poe’sbackground information to discover the reasons for Allan Poe to creat gothic novels.Then it goes on to analyze the charactistics of gothic novels.Finally,the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how to evaluate gothic novels in general and how to appreciate their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 Allan Poe; gothic novels;fearful;fantastic;death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 1.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了伊甸园中的智慧果,从而发现了对方的性别差异,上帝只好将他们放逐到了人间。 2.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著名学者是(马林诺夫斯基)。 3.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第三人称叙述体)。 4.对于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的调查属于(专题调查)。 5.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6.“连缀式”民间故事的典型代表是(《一千零一夜》)。 7.盘古神话是一个(太极图)母题。 8.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通俗文学)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芬兰人埃利亚斯.伦洛特 搜集整理的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10.民间文学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嗓)。 11.在20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中,最早使用“神话”一词的学人是(梁启超)。 12.个体传承人对于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体现在 (在传承过程中的主观创 造性的发挥)。 13.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 娘”指的是(神话)。 14.(巧媳妇)属于生活故事。 15.汉族第一首民间叙事长 诗《孔雀东南飞》是(两汉) 时期的民间叙事诗。16. “尚 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 (云南)。 17. 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 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 的口头性和(展演性)所 决定的。18. 屈原在吸收(楚 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 上,创作了《离骚》、《天问》、 《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19. (史诗)是原始社会或 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 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 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 史。 20. 水浒故事在(宋末元初) 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 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21. 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 进行戏剧表演,属于(道具 戏)系统。22. 民间文学 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 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 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 嗓)。23. 远在2500年前结 集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就收录了 许多古代民歌。24. 与作家 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 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 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25. 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 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 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 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 之为(箭垛人物形象)。26. 鄂西汉族的《黑暗传》以其 具有(创世史诗)的基本 特征,受到学界的广泛关 注。27.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 事是出自于(.《山海经》)。 28. 在中国神话中,(射日神 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 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 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 终于成为大地的主人。29. 《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 (民间寓言)。30. (梁子) 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 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31. (傩戏),起源于民间巫 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 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 怕的面具表演。32. 在西方 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 (Folklore )。33. 机智人 物故事在汉族和少数民族 中都很发达,汉族以(徐文 长)和谎张三的故事流行最 广。34. 女娲神话中,女娲 是用(泥土)造人。35. 从 体裁来看,民间寓言主要是 在寓意型的(动物故事)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6. (孟姜女)是千里寻夫、 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37.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 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 界观与价值观。38.“天皇皇, 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 大天光。”属于(仪式歌)。 39. 在(故事)中,讲述人 往往有习惯运用的一些开 头用语,如“很久很久以 前……”。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肖明翰 内容提要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 、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本文首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内容,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本文进一步指出,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被称为 “黑色浪漫主义”,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二百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哥特小说 黑色浪漫主义 壮美 恐惧感 道德探索 尽管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 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G 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据笔者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 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哥特”(G oth )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从公元3世纪 ? 09?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oe’s Gothic Short Stories and its Aesthetic Implications Abstract: The early American litterateur Allan Poe developed a school of his own in literati for his unique and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n short stories, poet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 Poe’s recognition of the readers’ responses makes his horror and grotesque stories the tinge of aestheticism. At the same time, his stories have starting significance in light of the gothic fictions’ innovation in the New Continent and promote its taste of aesthetic implication. Key Words: Allan Poe gothic fiction succession innovation receptive aesthetics 摘要:美国著名文学家爱伦〃坡因其在小说、诗歌及创作文论上取得的非凡成就而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坡的哥特小说与早期英国小说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其唯美主义的创作倾向及其作品在心灵深处与读者的审美契合,为哥特小说在新大陆的长足发展和在审美层面上的提升夯实了基础。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小说传承创新接受美学 哥特小说在英国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黑色性而犹如一株特异之花;在美洲沃土经爱 伦·坡精心培育,其特异之美则更加得到彰显。晏子使楚时曾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美国著名文学家爱伦·坡作品的接受过程正是如此。他的作品曾因阴郁的诗歌和具有黑色特性的哥特小说而在国内被认为格调低下,难以步入大雅之堂而被边缘化,对他的评价也曾争议颇多,毁誉参半。但是随着坡的诗歌、小说以及其创作理论在世界文坛得到认可,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尤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在坡死后的五十余年达到了顶峰。法国的兰坡,英国的斯文本恩、丁尼生、道生,西班牙的伊巴涅兹等人,都奉坡为文学大师,以至于给他带上了‘精神与文学主义’的桂冠”。[1]我国对爱伦·坡的研究近年来也有长足进展,既涉及对他的诗歌和小说的评介,又深入到对他的文艺理论的探讨;既考究了他的理论在自身实践中的运用,又触及他的作品与我国大文学家蒲松龄、鲁迅等人作品的比较研究。总体来说,国内对其研究前期多涉及坡自身与其作品中形象间的关系,近来研究又进一步深入其作品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而对坡在文学传统传承上的研究则鲜有述及。坡的创作取得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的原因很多,哥特元素就是其一。仔细研读坡的小说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在他的全部七十多部短篇小说中,《门泽哲斯坦》(Metzengerstein)、《厄舍古屋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陷阱与钟摆》(The Pit and the Pendulum)、《泄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黑猫》(The Black Cat)、《红死魔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丽姬娅》(Ligeia)等小说都属于哥特式小说之列。坡在哥特小说的创作上深深受到了英国早期哥特小说的影响;同时,坡的这些具有哥特元素的小说在继承英国哥特小说传统的同时,也有所创新与突破,在接受美学的层面上极大地拓延了哥特小说的审美阈限。 一 哥特(Goth)一词最初一般意指日耳曼民族的一些部落。其中居住在罗马帝国北部和东部边界的哥特人伙同伦巴族人、汪达尔人以及匈奴人频繁地越过多瑙河袭击罗马,并最终摧毁了辉煌灿烂的古罗马帝国,使那个文明的世界坠入了数个世纪的世事混沌黑暗之中。[2]因此,哥特一词当时含有“野蛮的”、“未开化的”、“粗鲁的”等含义。而后的发展中,“‘哥特’一词具有了三个主要内涵:野蛮的,如中世纪哥特人的行事风格,也暗含文艺复兴时期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朱振武(1963—),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英美小说美学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文化、英美小说美学、比较文学及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

沈从文与汪曾祺乡土小说之比较_袁朝钢

·73· 沈从文与汪曾祺乡土小说之比较 袁 朝 钢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江苏 江阴 214405) 摘 要:沈从文与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以一颗“执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在乡土小说方面卓有建树。沈、汪两位作家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及其技巧乃同中之异,而从人生哲学看,汪曾祺从感情上接受了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沈从文则更多地体现在忧国意识和维护文学的独立性方面。 关键词:沈从文;汪曾祺;乡土小说;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5)06-0073-032005年11月第6期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v.2005No.6 收稿日期:2005-02-10 作者简介:袁朝钢(1958— )男,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讲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湖南乡土文学的开拓者和主帅,他对后代产生过广泛持久的影响。沈从文这个“执拗”的“乡下人”,对乡土有 着显而易见的怀恋之情,对城市似乎“天生”有一种对立感。正是这种“乡下人”的眼光和身份体认使他对宗法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解体的历史过程有了深切的领悟,同时也正是因“乡下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立场,沈从文既没有像“左翼”作家那样从政治的角度来反映农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恶,也没有像“海派”文人那样从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表现物质的进步和都市生活的五彩斑斓。他采取的是地域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入手,批判现代文明在其进入中国的初级阶段后所显示的全部丑陋之处,在这一意义上,沈从文的作品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位作家比起别人来,似乎有更为持久的努力和较大的发展,直到他搁笔之前,不停地向中国现代文学输送他的偏僻家乡的人物,那里生活的形与色、风物、习俗和民间文学的宝藏。 谈到现代乡土小说作家的乡恋心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其次就是沈从文了。在现代作家中,说过自己是“乡下人”,并明显表示过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的作家不在少数,但像沈从文这样“执拗”的“乡下人”却不多见。沈从文这样疏离都市,亲和乡野,鄙薄“城市中人”,厚爱乡村灵魂的文化倾向的形式,源于他对乡村、都市的不同理解。沈从文生活创作时的中国都会,几乎无一不表现出畸形发展的“中国味”——一方面,这些城市骨髓深处仍是沿袭着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张惶失措地不加选 择地接受涵纳了沉靡的西方商业文化。沈从文悟到了造成如此不幸的是“这一个现代社会”。于是,沈依了自己心情的导引,去写自己“心和梦”的历史,去营造那片“即或根本没有,也无碍于故事的真实”的心理上的乡村圣土。这“乡土”体现着沈从文对某种文化价值的怀念与执着。 汪曾祺是个衔接现、当代的作家,他在创作上很受沈从文的影响。其作品具有平淡恬静、和谐温馨、充满田园牧歌的抒情色彩和天国仙境的梦幻情调。汪曾祺是“文革”中最受评论界关注的作家之一,而且是最早致力于市井乡土小说创作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作家。他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曾师从沈从文学习写作。汪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儒、道、佛三家,“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不过,“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 [1](PP 237~238) 。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 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汪曾祺小说还流溢出多种美质,首先在于对我们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诚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此外汪曾祺也常常对人性的丑恶发出深沉的喟叹。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1939年,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受业于沈从文,他的短篇小说《受戒》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点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汪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在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颇有建树。对汪曾祺小说的创作风格,大多数人用“淡中有味,飘而不散”,平淡和谐来概括,其实,汪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