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1)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1)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1)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1)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课内容,讲述了新航路开辟至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西方国家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概况和影响,共分为四目,第一目:“拉丁美洲殖民化”,主要介绍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在拉丁美洲殖民扩张结果和对其进行的长期殖民统治、殖民掠夺、屠杀罪行和危害;第二目,“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介绍了葡萄牙英荷法日特别是英荷法三国在17世纪~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概况。第三目,“西方列强瓜分非洲”,介绍了新航路开辟至第二次工业革命间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扩张及势力范围划分,以致到19世纪晚期侵占整个非洲。第四目,“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及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本课学习要点主要是:1)讲述16-20世纪西方列强凭借先进技术和强大经济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将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本过程。2)理解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

重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及过程。

难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

从课程角度看,课程基本理念是课程设计的导向和目标,是课程编制、课标制订和教学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本课内容是教学过程中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三个基本理念“立德树人”“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要内容依据。从世界历史角度看,本课内容上承“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下启“近代殖民地的社会变迁(以中国为例,上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所以基于以上两个角度考虑,学习本课:1)概括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需要学生回顾世界近代史初期“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史实的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和唯物史观多角度(如政治制度、物质基础、经济特点、思想理念、外交政策和技术条件等)分析理解概括“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在“时空观念(水平2-4)”“唯物史观(水平2-4)”“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水平2-3)”方面得到培养。2)了解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过程,需要学生在课文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绘制表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按时空观(水平1)梳理基础知识的能力。3)理解概述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需要借助相关史料和所学来完成,有利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水平2)和历史理解历史解释能力(水平2-3)。

4)结合以上所学,谈谈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认识。既可以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也可通过历史事实本身蕴含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多样性,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开放国际意识,以积极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培养“家国情怀(水平3-4)”。

学习本课需要已有知识构建铺垫,加上本课内容时间空间跨度大,横向纵向联系多,学习难度有些大。准确把握该课,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也要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有效指导,需时至少2-3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到第五单元分别学习了“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近代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在初中九年级上册中有涉及,所以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课内容时间空间跨度大,横向纵向联系多,准确把握该课,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也要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有效指导,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学习本课难度有些大。一课时,难以达到学习目标,根据学情和课程内容,至少需2课时。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课内容,讲述了新航路开辟至第二次工业革命间西方国家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概况和影响,共分为四目。依据课程标准,本课学习要点主要是:1)讲述16-20世纪西方列强凭借先进技术和强大经济军事实力进行殖民扩张,逐步将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本过程。2)理解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重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及过程。难点: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学习本课需要已有知识构建铺垫,加上本课内容时间空间跨度大,横向纵向联系多,准确把握该课,实现课标要求,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学科功底,也要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有效指导。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达成课程要求,结合学情,根据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奥苏伯尔的同化论”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三个基本理念“立德树人”“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课课程标准,围绕“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过程”“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认识”四个问题,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课前:收集“身边近代西方殖民痕迹”,并辅以简单的图文进行介绍(旨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水平1-2。);自主学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过程”梳理和简单记忆。(旨在培养“时空观念”建构知识体系,水平1-2。)

2.课堂:在此基础上,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课时1)问题1:理解概念“殖民主义”“殖民体系”,概述“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扩张概况”,主要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查漏补缺,落实“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时间、殖民国和其在亚非拉各洲占据殖民地概况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被占据的总体状况。(旨在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建构知识体系;水平1-2。)

问题2:概括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学生回顾世界近代史初期“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在教师和指导下运用史实的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和唯物史观多角度(如政治制度、物质基础、经济特点、思想理念、外交政策和技术条件等)分析理解概括“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原因。(旨在培养学生在“时空观念(水平2-4)”“唯物史观(水平2-4)”“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水平2-3)”)。

问题3:结合所学和教材P76-77问题探究,多角度地理解并能概述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的影响。(旨在通过“唯物史观”借助“历史史料”解释“一定时空框架下某一历史事件”产生原因和影响;水平2-3。)

(课时2)问题4:以中国为例,理解殖民体系建立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双重影响,尤其是客观上的积极影响。(旨在通过“唯物史观”借助“历史史料”解释“一定时空框架下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水平2-3。)

问题5:结合以上所学,谈谈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认识。(旨在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水平2-4)”同时,通过历史事实本身蕴含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多样性,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开放国际意识,以积极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培养“家国情怀(水平3-4)”。)

通过以上四步骤的学习,学生明白了随着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建立巩固;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对更多市场和原料的需求;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各国海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殖民扩张掠夺本性;加上亚非拉的落后和资源

丰富等因素,从新航路开辟到两次工业革命,亚非拉地区几乎全部沦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其形成在加强了世界各地密切联系,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近代化同时,造成亚非拉地区逐渐从属于欧美国家,成为其发展附庸,失去发展独立性,导致这些国家近代直至现代的长期贫穷和畸形发展。在以上学习基础上,学生能达成“达尔文的自然界进化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定意义上也适合人类社会,对内,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促进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对外,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加强国家和地区各领域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造福全人类。”等认识。

3.学业评价设计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规定:《中外历史纲要》是全体高中学生必修课程,全体学生必修

参加以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的合格性考试,并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方可毕业。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设计已经达到水平3,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讲主要仍以水平2做为最基本要求,所以学业评价设计最低水平要求为2。

评价内容:以多种媒体形式,讲述一个有关“身边近代西方殖民痕迹”的故事。

素养

水平1 水平2 评价标准

唯物史观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决定因

素。

评价按核心素养水平1、水平2表现划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

A等级要求:故事叙述包含4-5个核心素养,文字优美,逻辑严谨,史实正确、结论合理。

B等级要求:故事叙述包含3-4个核心素养,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史实正确、结论合理。

C等级要求:故事叙述包含2-3个核心素养,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史实正确、结论合理。

D等级要求:故事叙述包含1-2个核心素养,语句不通,逻辑混乱,史实错误、结论不合理。

时空观念1按顺序划分,将史事时空定

位;

2识别地图信息;

3运用时空术语、年表、地图描

述史事;

4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重要性。

史料实证1知道史料的多样性;

2尝试从不同渠道获取史料,能

从中获取有价值信息,论证观

点。

历史解释1能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事情;

2能分析其结论。

家国情怀能发现历史上认同家乡、民族、

国家事例,具有对祖国和人民深

情大爱。

四.教学过程

课前:

1、收集“身边近代西方殖民痕迹”,并辅以简单的图文进行介绍。

2、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殖民扩张及结果”表格填写。

时间殖民扩张及结果不同表现形式

课上师生共同探究:

1、新课导入:世界语言与殖民扩张(某位学生的课前学习成果)

世界语言(英文:world language)即国际通用语言,其不以使用者(母语或第二语言使用者)人数定,其地理分布、在国际组织和外交上的应用是其主要考虑因素。由于历史殖民主义的影响,不少世界语言来自欧洲,其主要代表有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及法语。

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

2、新课学习

<课时1>

问题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导学生理解概念“殖民主义”“殖民体系”;概述“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概况。”

材料1 殖民主义是强国用各种侵略手段使落后国家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的侵略政策。

近代的即资本主义的殖民主义,始于15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海盗式的劫掠。18世纪-19世纪中后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使一系列落后国家不同程度地丧失独立地位,成为其依附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展开瓜分世界领土的激烈斗争。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材料2 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家殖民地数(个)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55 3.9亿

法国29 6235万

德国10 1307万

比利时 1 1500万

葡萄牙8 968万

荷兰8 3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资本主义世界瓜分世界领土(1914)

概况:

问题2 结合所学,观多角度(如政治制度、物质基础、经济特点、思想理念、外交政策和技术条件等)分析理解概括“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原因。

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建立巩固;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对更多市场和原料的需求;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各国海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殖民扩张掠夺本性;加上亚非拉的落后和资源丰富等因素

问题3:结合所学和教材P76-77问题探究,多角度地理解并概述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的影响。

材料一: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复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19世纪80年代,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资本主义发展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英)霍布斯鲍姆著《帝国的年代(1875-1914)》材料二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 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毛坑不拉屎的"的自私鬼。然而,殖民地竞争决不只限于英国和德国。19 世纪后期,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卷入了这场对绝对统治权的争夺,因此,它们在一个又一个地区再三发生冲突。这些殖民地竞争转而又促成了互相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这些联盟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1914 年8 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现代的祸根。"

材料三: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殖民扩张对欧洲和整个世界影响。(见课件)

影响:为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积累原始资本,从而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并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给殖民地造成双重影响,灾难破坏和客观上的建设性推动并存;在推动世界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埋下隐患。

<课时2>:

问题4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针对马克思“双重使命”问题,国内外学者争论激烈,观点各异,大致上有三类:否定论、肯定论和双重作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以中国为例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步骤:小组讨论-观点解释-教师总结)

问题5:结合以上所学,谈谈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认识。

殖民扩张掠夺性、血腥性、非人道和非正义;殖民体系建立对落后地区双重影响,兼有侵略性和客观上积极推动作用;“达尔文的自然界进化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定意义上也适合人类社会,对内,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促进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对外,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加强国家和地区各领域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造福全人类。”等认识。

2、课堂小结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14、15世纪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发生了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等重大历史事件,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殖民扩张成为当时加强世界联系的主要途径,西方国家长期向外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推动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西方的殖民使亚非拉地区遭遇灾难破坏的同时传播先进生产和生活方式,客观上推动这些地区近代化,为二战结束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社会进步奠定基础。

五.学业评价

以多种媒体形式,讲述一个有关“身边近代西方殖民痕迹”的故事。

六.教学反思

该课主要讲述“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三个时期的殖民扩张”,时间跨度大、概念多(空间的和专业的)、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且多,学习和理解殖民扩张过程和前因后果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已学初高中历史和地理知识,对教师而言,也需要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课堂驾御能力,虽然安排2课时,但最后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时间上还是紧张;就设计四个问题来说,针对高一学生,教学难度有些大,尤其是原因分析和谈认识,在教师引导下能回答的学生不多,主要是教师讲解,所以在这里可降低要求,虽然多角度解释,但主要让学生掌握根本动力。认识能略谈一二,比较肤浅,想不到更深刻的认识,可以理解和接受。学业评价,比较灵活,形式基本被认可。总体来看,设计和授课专业性太强,趣味性不足。所以,今后在授课时,需在追求学业质量水平达成之外,多思量教学趣味性,课堂上做到感性与理性、趣味与专业的结合,可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七、板书

一、1)概念解释

殖民主义殖民体系

2) 殖民体系建立过程和概况(略)

二、殖民体系建立原因(运用唯物史观多角度分析)

政治制度、物质基础、经济特点、思想理念、外交政策和技术条件等

三、殖民体系建立影响(运用唯物史观多角度分析)

对欧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世界

四、谈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认识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A) 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 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 [解析]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马鞍山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B) ①黄海大战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 [解析]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 3.(2018·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C) 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解析]《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4.(2018·四平高一联考)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离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C) 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年级:高一年级学科:历史主备人:张晓敏组长:张晓敏 【学习目标】: 1、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原因,掌握政权性质分析方法 2、能够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3、能够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学习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学习难点】: 1、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被称为“比较完全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 (2)经济基础:清政府的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力量不断壮大; (4)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 ①思想:西方、自由平等学说; ②阵地:和日本; ③宣传家:、、等。 (5)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① 1894年,孙中山在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 体。 ②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②地点: ③领导人: , ; ④政治纲领:、、 、。 ⑤机关刊物: ⑥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政党。(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7)群众基础:清政府发布“”法令,引发四川等地的。(8)有利时机:清政府调入川镇压,湖北地区兵力空虚。 2、爆发:(1)时间:年月。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4)影响:各省相应,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时间:;总统:;国旗:;国都:;纪元:;性质:。 2.颁布约法: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1)目的:限制,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2)主要内容:①权利:规定、平等自由 ②政体:确立、实行 (3)性质和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1)原因:①袁世凯掌握北洋军、清政府的实权(主要原因) ②支持袁世凯 ③和旧官僚的进攻 ④为首的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⑤中国是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步骤: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2、历史功绩: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2)功绩:①推翻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的权利,观念深入人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案设计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当今世界对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1、特创论(或神造说)。 2、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 3、生源论(或生生说)如:腐草为萤、泥土变鱼。 4、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 5、新自生论(或进化论) 二、进化论 1、生物进化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文艺复兴以后,基督教神学受到极大的打击。面向现实世界、面向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展,思想更加开放。 (3)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创立过程: (1)拉马克:19世纪初期,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2)达尔文: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主要观点:①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②物种不断变异,新物种不断产生,旧物种不断灭亡;③物竞天择、生存竞争、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的规律。

(3)赫胥黎:1863年,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进一步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观点,进化论逐渐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3、意义 (1)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界的“神创论”,是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使生物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2)把“变化”“发展”的观念引入科学领域,对欧洲思想界、科学界和宗教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恩格斯认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4、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1)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2)神学、宗教、传说对人们思想的束缚;(3)近代科学尚未产生。主要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优质教案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瓦特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电力的发现与发展;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理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运用: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扼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来引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讲授新课】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开始的?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总结: 1)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3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D) 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 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解析]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 项错误;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C)

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 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 [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4.(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D)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5.(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件发生于(D) A.1911年北京B.1911年南京 C.1912年北京D.1912年南京 [解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故选D项。 6.(2018·洛阳高一联考)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C)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2-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等史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掌握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教学建议: (1)首先让学生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指出发展曲折,设问:为什么中国民资发展曲折缓慢呢?由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的漫画导入新课。 (2)“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目,教师需要讲述两方面问题: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斗争中求发展”一目,则需要依据教材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具体的一些表现。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可能有充分地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优质教案

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教会宣称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万物创造的;细胞和细胞学说,拉马克的进化论观点;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论观点。 2、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思想界、科学界、宗教界和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运用:联系中国的创世说,说明神创说长期盛行的原因;通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探究科学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等历史发展背景之间的关系,掌握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条件,同时回答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与宗教对生命起源解释不同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迷信、愚昧阻碍科学进步,社会落后滋生愚昧、迷信;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教材分析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今天关于生命起源的五种说法。特创论(或神造说);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生源论(或生生说)“腐草化萤”、“泥土变鱼”;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说)。你认可哪种观点? (一)教会的禁锢 1、世界是神创造的——神创说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些神话虽然说法不一,并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都认为世界的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这就是神创说。 思考:“神创说”能够成为生命起源的早期共识并长期流行的原因? 2、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是当时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基督教神学也由此成为包括和贯通一切的“科学的皇后”。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在7天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次序“各从其类”地创造世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 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大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志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差别,从而提练出《临时约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的正确方法,理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革命先烈的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历史中感受孙中山、秋瑾等民主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毕生精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强化练习.doc

高一历史第X 2课强化练习 2014年9月16日星期二 一、选择题 1.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 点是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 2. 公元前21世纪,禹Z 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 4.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直辖市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 A. 河南、河北 C. 山东、山西 D.广东、重庆 5. 西周宗法制卜?维系大宗与小宗之间关系的纽带是 A.财产 B.地域 C.宗教 D.血缘 6. 《左传》记载,西周初年,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恒 王、周顷王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C. 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 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人的诸侯国 7.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口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 制度化权 利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这一现象的岀现, 主要M 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 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8. 通过宗法制度,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人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 法制规 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 周王室——周王正室所生之子 ②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A. 王位世袭制収代禅让制 C.科举制収代九甜中正制 3. 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A. 封邦建国 C.制定礼乐 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这 里的“封建”是指 B. 建立军队 D.营建都城 B.湖南、湖北 A.周王室衰微 B.周王室受到各诸侯的摆布

论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精品文档

论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讲,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了。列宁在本世纪初期也指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现在看来,早就被判了死刑的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增长,资本主义世界还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这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社会历史规律不成立了呢?当然不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有着它现实的立足点。 一、唯物史观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唯物史观被称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的发明,在人类思想史上造成了一次革命性变革,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进而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的。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就能继续发展,整个社会形态也能得以存在;相反,当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这种生产关系必然要被取代。生产关系又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

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正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发展呈现为一种同自然运动相似的过程,人类历史总体体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演化。不管人类社会这个演化过程多么曲折,其总的趋势是从低级走向高级,其发展的动力来自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既然人类历史处于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之中,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与暂时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虽然呈现出暂时繁荣发展的表象,但它不可避免地要被一个比它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正如在历史上它不可避免地代替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一样,人类社会必将向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层次上发展。 我们仅仅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来把握 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还不够具体,因为这样只是指明了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性。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特殊社会形态有着它特殊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因此我们只有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完整地、具体地把握资本主义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一、课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二、教材分析 本课引言从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达尔文的主观努力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和人类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必然性。旨在说明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科学家顽强探索、大胆创新的结果。引言提纲挈领,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教材正文的理解。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神创说和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取代神创说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这两种观点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则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翔实的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时代背景去分析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观点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联系生物所学内容去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对比分析、材料分析、情景再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五、学情分析 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在叙述时涉及面宽,跨度大,学生掌握会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归纳,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的特点,可对教材内容多进行些提问。充分运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案

第12课《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知道甲午中日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熟知《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各项内容。 2、对于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认识到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影响。 3、通过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历史事实的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利用本课知识熟练解决中国近代史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锻炼历史学习能力。 2、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在专业能力上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大量具体历史史料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2、通过教学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社会进步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3、认识到当下生活来之不愿意,树立崇高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教学重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全面认识甲午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史料帮助学生多维度认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建立立体的历史形象。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甲午战争的内容及其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甲午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侵华的开端,也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甲午的战败使得中国在东亚和世界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民族危机的空前也促使中国人加紧向西方学习,中国以后的社会巨变无一不和甲午有关,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客观上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器。因此上,本节课的设计也试图利用近代化的史观认识甲午。 2、学情分析: (1)知识能力方面: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历史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可以充分进行自主学习探索。但是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对较远,对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些困难。 (2)社会因素: 甲午战争是一个相对比较常见的历史常识,加之近代中国与日本的特殊关系,使得这一知识比较大众化,因此上学生可以广泛涉猎,利用各种每节获取知识。但是,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较高要求,所以,要避免学生的知识世俗化,表象化。 (4)信息技术方面: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_________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_______利益得到保护。 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从公民发到万民法 (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______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在________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_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____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_________,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的司法保障。 ④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_________的法律。 2.罗马法体系完成: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_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__________________。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段。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兰梯留提议编纂成文法典……因全部条文镌于12块铜牌之上,故得名“十二铜表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