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

精品文档

第1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学、区域性、综合性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古代: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

近代: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前: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产生很多学派

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大主题)

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⑤文化景观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及其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

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

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

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7、文化的扩散

文化的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特点。即文化的新旧分布区相连。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3)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迁移扩散:是指拥有某种文化现象的个人或集团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的现象。

8、人地关系论

代表人物流派观点

主张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博丹地理环境决定论

进程,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孟德斯鸠、巴克尔、黑格尔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

白兰士、白吕纳或然论和可能论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起作用

罗克斯比适应论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巴罗斯生态论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反应:既不是人类完全受自然的控制,也不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

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中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表现,它受一种思想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9、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填空)

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0、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第一序列为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律;第二序列为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律;

第三序列为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

2)诺特斯坦人口转变理论

发展了兰迪的理论,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人口的高增长阶段。出生率维持高水平而死亡率已开始持续下降,人口增长开始加速;第二阶段为人口的过渡增长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仍然迅速,但已开始减速;

第三阶段为低增长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都下降到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3)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a.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b.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c.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持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到最快而后减速;

d.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e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11、适度人口的概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1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分布特征:趋中纬性、趋低平性、趋海性、趋温湿性、趋水源性、人口向工农业地带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在旧大陆的集中、人口向发展中国家集中、人口趋交通线的分布。

一般规律: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纬向分布)、近海岸指向(沿海分布)和平原指向(人口垂直分布)及城市指向(城乡分布)

13、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

1)我国各区域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区:东北区、黄河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低山丘陵区、西南高原区、川东陕南区、华北山地与高原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1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拉文斯坦提出的7条迁移法则

①迁移距离规律。短距离的迁移是主体。

②圈层递补规律。大的工商业中心吸引周围乡镇人口迁入,使城市郊区出现空缺,再由边远地区的乡村迁来填补。

③迁移流与反迁移流。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

④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有迁移性。

⑤性别与迁移。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富有冒险和长距离的迁移主要以男性为主,且移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民的年轻化的倾向明显。

⑥经济发展与迁移。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迁移量增加。

⑦经济动机为主。迁移的方向主要在城乡间,主要动机是经济利益为主。

15、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民族是一种文化现象。

16、民族的特征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17、民俗的概念

民俗即是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8、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

(2)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得多。

(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4)现代农业农场规模,比一家一户为生产规模大得多,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

(5)现代农业生产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19、现代农业的类型(六大类型)

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0、农业区位论的概念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2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农业圈

形成6个农业圈:自由农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物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

第6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22、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产生和发展了钢铁工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

23、北美工业带

1)新英格兰区2)中大西洋工业区3)摩霍克河谷区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

5)大湖西岸工业区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7)东南工业区8)海湾工业区9)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10)西海岸工业区

24、欧洲工业带

1)英国工业区2)莱茵-鲁尔工业区3)莱茵中部工业区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25、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带

1)中央工业区2)伏尔加工业区3)乌克兰工业区

4)乌拉尔工业区5)库兹涅茨克工业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6、日本工业带

1)京滨工业区2)阪神工业区3)中京工业区4)北九州工业区

27、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2)工业生产生产能力过剩

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4)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第7章聚落和城市化

28、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29、城市化的基本概念(3个转化)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30、城市化的进程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中心市区的城市化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

3)郊区的城市化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城市网络化

4)逆城市化(回答概念和原因)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31、逆城市化的概念和原因城市化向农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追求纯粹的田园式居原因: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人们为了脱离大城市的居住不舒适性,工业企业为了追求生态住环境,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因素减少,环境和低廉的土地价格,把企业布局在小城镇。

3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划1中心商业区

2过渡带

3低收入居住带4高收入居住带

5.通勤带

1.中心商业区扇形模型

2.批发和轻工业区美国土地经济学家

3.低收入居住带霍伊特

4.1939于年提出中收入居住区

5.高收入居住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中心商业区多核模型

批发和轻工业区美国地理学家2.

哈里斯和乌尔曼3.低收入居住带1945年提出4.中收入居住区于5.高收入居住区重工业

中心区6. 7.市郊商业中心区8.市郊居住中心区9.市郊工业中心区

34、城市化的机制(论述题)(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化形成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按照这种狭义的概念,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化,的反映。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现代工业向城市集聚的倾1950 向仍在延续。(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企业对生产性的服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服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人口与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

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城市政策。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35、汉语七大方言(填空)

汉语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36、佛教的划分

佛教的主要派别有大乘佛教(北传佛教)与小乘佛教(南传佛教)。

第10章旅游地理

37、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

38、旅游文化的三个层面

1)旅游地文化的物质要素,是旅游地文化的实体层面。

2)旅游地的文化行为要素,是旅游地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

3)文化的心理要素,是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

39、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⒉★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 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

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 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 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 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 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地理学的三个阶段P1 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 3、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内部。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P4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 四、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德国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特征P24 1、形式文化区: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减弱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功能中心(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位置是明确的,边界的界限确切或没有。 3、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通过感情或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P26 1、扩展扩散:【特征】(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目的性强,接受时就准备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2)等级扩散:层次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等级顺序;(3)刺激扩散:文化形式变化大,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受刺激和启发后的改变;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2、迁移扩散 三、文化景观研究3方面P33

人文地理每章节知识要点

第一章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那些? 3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4 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 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 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7 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8 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9 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10 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1 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12 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13 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 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具有那些特点? 2 环境与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3 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4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文地理学。 5 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6 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7 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 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9 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 10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11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12 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3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14 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15 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第四章 1 我国人口分布表现出那些特征?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剖析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帅婷婷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 学号:20141013017 摘要: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回顾和及协调论的阐述,解释人地系统的内涵和实质以及人地系统的演变和人地系统的演化和调控,并对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加以综述。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系统 1主要的人地关系论 1.1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丁顿,澳大利亚的泰勒,法国的德莫林斯等人相继发展、推进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从其成型开始便遭到了强烈批评。但是,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①环境决定论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权统治”,人地关系研究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并加强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推动了地理学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环境决定论的一般概念下统一起来,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开创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化探讨,在地理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⑧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现实、潜在或未来)的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对环境的关心而导致环境意识和环境策略的兴起,从而奠定了当代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发展的基础;④绝大部分环境决定论者都不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决定论者,并没有否定人的力量和作用。 1.2或然论 维达尔﹒白兰士根据拉采尔所著地学第二卷的论述形成了或然论,认为自然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供参考)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 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 2、文化有三部分组成,即、、。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 4、文化景观的构成包括、、和四个部分。 5、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和。 6、文化的扩展扩散分为、和三种类型。 二、解释题 1、文化景观 2、文化地理学 3、形态文化区 4、功能文化区 5、文化 6、物质文化 7、制度文化 8、精神文化 9、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 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 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 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人文地理学重点题目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 2、区域性 3、综合性 二、亚历山大·冯·洪堡 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通过在美洲的野外考察写成了三十卷的巨著《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晚年著有《宇宙》五卷,尽管他的成就注意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不仅包括地表各自然现象,还包括了人类社会活动。 三、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赫特尔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一、功能文化区: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二、文化的扩散 1、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 (2)等级扩散 (3)刺激扩散 2、迁移扩散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这种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别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三、文化整合与文化景观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解读

一、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人物 1、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2、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3、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4、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5、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6、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片名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观点,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和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 7、亨丁顿: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突出人类文明只能在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等观点。 8、巴罗斯:把人文地理学成为人类生态学,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 9、索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10、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的变异特性的科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重点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臵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材料

10资环《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单选题20分;简答24分;论述题26分 复习材料一 填空题 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3.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 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7.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名词解释 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3.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4.文化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 5.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性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它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拥有中心、范围和确切的界线。 单选题 1.德国地理学家 B 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亚里士多德 B 冯?洪堡 C 卡尔?李特尔 D 哈特向 2. 法国地理学家 D P.维达尔?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A J.白吕纳 B C.O. 索尔 C O.施吕特尔 D P.维达尔?白兰士 3. 1934年, A 法国人口学家A.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doc

第1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学、区域性、综合性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古代: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具有莫基意义 近代: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前: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产生很多学派 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大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1义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1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1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1文化景观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及其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 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困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 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乂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7、文化的扩散 文化的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特点。即文化的新旧分布区相连。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人文地理学重点总解读

人文地理学重点 1.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 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学者,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 graphe为描述。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4.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两位德国地理学 家,他们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5.拉采尔: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 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 6.维达尔·白兰士: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建立起来的法国学派主要特色是在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两个方面。 7.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1949—1979年,以经济地理学为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人文地理学衰弱的阶段。二、1980—1990年,中国人文地理学复兴阶段。三、1990年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提高阶段,无论是在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上,还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了较大发展。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一、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二、积 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三、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表象——文化扩散(3)文化与环境 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一般说来:一、接受外来的物质文化比较容易。二、接受外来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比较慢,且需要与当地文化融合过程】(5)文化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因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 10.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 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域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在形式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其形成机制的差异,两者是不同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少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11.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解读

精品文档 第1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学、区域性、综合性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古代: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 近代: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前: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产生很多学派 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大主题) 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⑤文化景观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及其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

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 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 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7、文化的扩散 文化的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特点。即文化的新旧分布区相连。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3)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迁移扩散:是指拥有某种文化现象的个人或集团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的现象。 8、人地关系论 代表人物流派观点 主张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博丹地理环境决定论 进程,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孟德斯鸠、巴克尔、黑格尔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 白兰士、白吕纳或然论和可能论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起作用 罗克斯比适应论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巴罗斯生态论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反应:既不是人类完全受自然的控制,也不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 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中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表现,它受一种思想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9、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填空) 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人文地理学 第四章 知识点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一节人口与发展 1.人类进化历史: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2.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革命,人类开始由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活,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加快。 3.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①极低的人口密度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③人口的分布相对集中和迁移 4.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5.农业社会的人口特征: ①出生率及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 ②高的人口密集度 ③定居的村落生活 ④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的发展及社会阶层的分化 ⑤平均寿命低 6.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系统化、机械化和能量化,从而提高了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并完成财富的积累。 7.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室内和工作去温度级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改善个人卫生、无菌操作法和抗菌发、免疫学等。)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为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而非由限制生育的避孕方法引起的;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经济因素也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8.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9.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0.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11.人口转变理论: ①法国人口学家兰迪(https://www.doczj.com/doc/a46084895.html,ndy)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他总结法国人的口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序列”。 ②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W.Notestein)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概念,将兰迪的三个序列分为三个阶段。 ③寇尔(A.Coale)进一步深化了人口转变理论,对五个阶段进行了重新命名并提出了哥哥阶段的数量界限。 ④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C.P.Blacker)提出人口转变的五阶段模式。 12.人口转变模式: 西北欧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 印度模式:生育控制较弱,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实效不大。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精心整理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 A C 4 A 5 A. 6 A 7 A. 8 A 1 2 3)地 4 5 6 7、 8、 9 10 1 4 7 9 10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精心整理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 2、文化有三部分组成,即、、。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 4、文化景观的构成包括、、和四个部分。 5、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和。 6、文化的扩展扩散分为、和三种类型。 二、解释题 1、文化景观 2、文化地理学 3、形态文化区 4、功能文化区 5、文化 6、物质文化 7、制度文化 8、精神文化 9、文化整合 三、问答题 1 2 3 4 5 6 1 2 3 4 1 2 3 4 5 1 1 2 3 4 5 6 7 1 2 域人口空间流动的原因。 第四章 一、填充题 1、人口增长是否过快,应比较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自然资源()的速度、环境()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2、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和()。 3、人口的社会构成主要包括()、()、()、()、()和()等。 4、适度人口有()和()两种。 5、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是指人既是(),又是() 二、名词解释 1、适度人口 2、人口转变 3、人口构成 4、人口年龄构成 5、人口性别构成 三、问答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