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

社区商业发展趋势

资料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商业业态也将随之逐渐从商业中心大型百货商场转变为大型超市、郊区仓储市场和各种类型的社区商业。我国社区商业正朝向统一规划,科学选址,集中布置的方向发展。从各城市的社区商业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未来社区商业将具有以下特点:

1、各城市将大力发展社区商业中心;

2、居民日常购物消费将在居住地500米范围内完成;

3、各商业行业种类将采取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连锁店、专业店等先进业态形式;同时既能满足传统的衣、食、住、行需要,又能适应新型的消费需求。

(二)社区商业开发经营建议

1、开发面积

影响社区商业配置的主导因素:小区规模、小区周边商业配套。

2、配置位置

商业布局有两种——分散式和集中式。分散式商业往往是沿街线型展开,商业街主要分布在步行线和交通线上。它带来的问题很多,如人车混杂、交通拥堵、嘈杂扰民、乱停车、安全性差等。在国外,社区商业往往采用内街式集中商业布局,如上海新天地成功借鉴。这种商业布局与住宅相对分离,将所有的污染、噪音都集中在一起,公共设施也可集中使用和有利于管理,对居民正常生活干扰不大。

对于分期开发的大型楼盘,集中商业应该设置在项目那个区位?如果放置在项目的核心位置,有利于建成后居民商业活动的展开。但在初始阶段,内置的商业街往往人气不旺。而将商业街放置在边缘,又会影响后期居民购物的便利性。从服务范围说,最好是在居民步行不超过500米的距离内(实现在步行5~8分钟的半径范围内),如果超过这个距离,人就会觉得比较远,走起来比较累。因此,对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区,除集中商业(80%)外,还要在商业服务半径范围内,做一些分散式(20%)的辅助商业配置,如美容美发、便利店等,让居民可在集中商业区购物、消费的同时,还满足日常需要。

3、规划定位及招商

社区商业的经营结构,一般按照购物40%、餐饮30%和其他服务30%的比例进行设置。不同社区可根据离商业中心、专业街及大型综合超市的远近、社区的空间形态、交通网络状况以及社区居民消费层次等因素有所差异。

为使商业街更具活力,招商原则应避免同业竞争,促成互补经营。当然,这样做需要考虑不同业态的商业特点,比如超市、胶卷冲洗店、音响、洗衣店无需重复,而美容美发、餐饮则可根据档次、特色为居民提供多种选择。但究竟需要多少家、何种档次,则由社区所处区位和社区档次决定。

4、经营模式

商业街采用店铺出售方式的弊端:购买商铺的小业主多数并非商业经营者,其购买商铺的目的就是伺机高价抛售或租赁给出价高的商家,并不考虑后者的品牌实力、服务内容是否与市场需求和社区品位对应。在遭遇投机心态下的短期行为后,常常会出现经营无序的后果,使社区商业徘徊在低品位无序的状态下,不利于提升社区品质和形象。

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意识到社区商业不能放任自流,不但要经营出特色,还要靠其提升社区品质,谋求更长久的商业价值和打造品牌形象。社区商业街的建设对小区的形象、配套和人气、一期客户的服务是很好的补充,尤其当住宅无法表现社区形象时,商业街可以展示社区公众形象、品牌和服务,更可以展现出社区的品质。

所以,社区商业经营要达到提升社区品质和形象、整合提升房地产企业品牌、形成良好口碑乘数

效应的目的,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是必要条件,放水养鱼(先租后售)或只租不售是充分条件,而必须淘汰为追求资金快速回笼的提前销售。

(1)放水养鱼、先租后售

“放水养鱼”:可先在公司(集团)层面发起“优质社区商业联盟”,把有益于发展社区商业的商家(包括投资者与品牌经营商家)组织起来,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借鉴订单商业地产经营模式)。再根据各项目规模、位置及业主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特点,进行定点、定向招商,确定同类业态原则上只允许2-3家,从而避免恶性竞争,并对经营者的品牌、商铺外装修风格有一定要求。“先租后售”:即通过先期“放水养鱼”将适合社区品质和业主需要的商家或业种引进来,引导社区商业走上合理化发展轨道后,再出售社区商铺。先租后售,可将不合适的经营者排除在外,以保证社区商业沿前期规划的思路良性发展,在提升租金的同时保证后期销售的增值性,形成开发商、投资商和经营商家三赢的局面。

(2)优良资产、只租不售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其发展周期,不可能一直快速发展,也不可能一直萎靡不振。而企业经营战略的上策是在行业或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有魄力囤积一些优良资产,以获得长期收益,保证低谷时期的平稳过渡和回升时期的快速响应。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这种开发与经营相结合模式的优势正在得以显现。如香港置地、新鸿基就是非常典型的开发与经营相结合的企业运行模式。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住宅郊区化的发展,社区商业绝对是不亚于位于城市中心购物广场二、三层的优质资产。社区商业作为企业的优良资产只租不售,不仅可以保证社区商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对提升企业品牌和项目口碑具有不可低估的效果(完整的社区商业规划和经营控制,带动的不仅仅是项目首期商铺的销售或租金上扬,更为大盘开发的二期、三期以及企业开发的其它项目社区商业规划与招商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同时对住宅销售有非常好的互动促进作用),还能为企业带来不断增值、稳定的现金流,随着优质资产的积累为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了必要条件。

但如何决策采取先租后售或只租不售呢?可把目前销售能获得的收入视为投资支出,自己购买这些社区商业以获得长期收益,以动态投资测算,把后期12~15年(实际收益年限不会低于35年)的收益折现到目前,考察净现值(NPV)是否大于零,同时测算内部收益率(IRR),若大于公司投资其它项目的机会内部收益率,则应保留物业,反之,应采取先租后售。当然,决策时不能忽视只租不售方式所带来的其它边际效益(如前所述),应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综合决策。

社区商业前期未呈现的时候,更多的是关于商业业态规划的打造,商业概念的炒作,以及高性价比或降低投资风险的策略,如三年返租、租金减半等促销手段,吸引客户;如果产品较好,如层高较高、进深比或者户型方正等,也可以增加更多的噱头,为价格作支撑。

如果项目工程进度较快,可以对现场进行氛围包装,和商家签订意向合作协议,作为现场展示道具,增强客户入驻的信心。差不多可以先试试此类,如果效果不理想,则后续再写其他策略。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趋势研究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发展建议 一、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历史沿革 我国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实现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手工操作、单机操作和联机操作三个阶段,下面根据每种支付结算体系的特点做具体的介绍。 (一)手工操作阶段。从1984 年到1993 年这段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是手工操作体系,实施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国初期,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而建立的,形成了四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行使工业领域的银行职能,农业银行行使农业领域的银行职能,中国银行行使国际业务领域的银行职能,建设银行行使建设领域的银行职能,进而形成了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二元银行体制,中国银行是国际结算的政策性银行,四大银行之间的业务几乎没有交集,不存在业务竞争。手工操作阶段的银行支付结算包括同城、异地和国际结算,分别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同城的结算需要结算人将保存好的纸质票据提交至票据交换所,交换所的工作人员在认真审核票据后,进行手工结算;异地结算需要结算人通过邮政部门将纸质票据寄到目的地,通过运输传输支付凭证;国际结算由中国银行独家办理。这个时期的网络完全不发达,因此,其结算方式只能依靠手工方式,银行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支付结算系统,只能通过纸质票据进行支付结算,由于大多数银行网点只办理居民储蓄业务,而办理结算的网点很少,结算方式单一、十分不便捷。 (二)单机操作阶段。从1994 年起,互联网开始兴起,在银行业也得到了初步而普遍的运用,相比手工操作阶段,支付结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互联网的兴起,这个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4 年以前,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商业化,使得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涌现;我国正式在1994年设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这个阶段的支付结算方式在同城、异地和国际三个方面的操作也有所改变。在同城结算方面,省级以上的城市能够实现跨省的票据交换,在很多发达地区都得到了普及,手工操作由自动清分机代替,并打破了行政区划,大大简便了票据支付结算的手续,加快了票据支付结算速度。在异地结算方面,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各地方的银行之间逐渐实现了联网操作,央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统一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方式不再是邮路传输,而是以电子传送的方式进行支付操作,通讯线路的设立使异地间的联行结算得以实行,个人账户的通兑和对公账户的通存也得以实现。单机操作阶段一直持续到了1999 年,之后又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三)联机联网操作阶段。21 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各

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产权性质趋同,国有化程度高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来说,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占据市场竞争垄断地位,客观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比较单一,国有化程度较高。而一个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只有打破垄断格局,才能籍以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效能。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以层级授权的方式作为经营管理和信息传递的纽带,以分支行作为资源配置中心来开展各项业务。由于层级设置复杂,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总行对可使用资源的掌握和调配能力严重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决策滞后、反应迟钝。即使总行能够及时下达决策指令,往往也缺失权威性,有令不行或者执行而不到位比比皆是。 (三)核心业务单一,经营范围较窄 与外国金融机构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业务品种单一、业务范围较窄,无法满足高端客户快捷、多样、高效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着重于大力拓展业务规模、扩充目标客户,应该说在业务数量上有了呈几何倍数的规模。近些年,虽然不少商业银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业务创新,例如挖潜私人银行业务市场、理财产品开发、建立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但是在深层次的衍生金融产品发掘方面受到人才和技术资源匮乏的限制,短期之内也很难获取显著成效。 (四)混业经营受限,市场资源割裂

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规定使商业银行面临风险集中的境况,这与全球商业银行混业和全能化发展的潮流是相悖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分业经营使其业务被限制在很窄的范围内,服务对象就难以跳出固定的框架范畴,而且分业经营直接导致金融市场资源的割裂,市场效率大大降低。 (五)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因历史原因产生的不良资产包袱是沉重的。尽管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扶持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剥离,平时商业银行也通过自身提取拨备准备对诸多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处置等,但是旧的不良资产尚未完全剥离,新的不良资产已开始不断生成。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虽然外部的一些体制性的因素,例如国有企业破产等,正在逐步减少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但是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影响却在加剧,并且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包括经济案件,也直接影响到不良资产的生成。正是出于银行内部监督控制不力以及外部信用制度缺失、经济体制转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既要承担违规经营的成本,又要承担经济大幅度波动的成本,而且还要间接承担宏观调控的成本。 (六)管理控制失效,风险防范不足 我国的商业银行因为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及时对利率、汇率或其他宏观政策变化引起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进行主动预警、精确定价和内在自我调节的机制,所以防范风险的能力有限,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也无法达到与外部经济环境有机融合的状态。伴随外部经济周期的变化,商业银行会因此积聚各种潜在的风险,甚而爆发不可逆转的危机。从内部体制分析,不论是体制建设还是技术能力都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控制的不力,一方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定价管理体系的缺失,使得银行管理控制能力以及定价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使用的管理会计系统与业务统计管理模块数据是割裂运行的,无法与风险管理要求相匹配,很难对客户、产品、部门、区域做到精准核算。事实上,我国对风险防范的金融

跨界经营是否会成为未来商业发展趋势

电商来势汹汹,实体店死守阵地,二者胶着“过招”目前形势难明。不过,这样的竞争局势却使得跨界与融合成为商业业态的关键词。实体商业通过跨界混搭经营寻求合作与创新,不同业态互相打通,形成更好的消费体验,或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主流路径。 现象:商家通过跨界黏住顾客 似乎越来越多的实体店加入到跨界经营中来。2013 年开始,电商的冲击和经济下行导致的消费下降,使传统零售行业集体陷入低迷期。而选择跨界经营,不同的店家有着不同的考虑。 “要给顾客深刻的印象,吸引他们进店,让顾客在店里停留时间越长,那么业绩才可能越好。”合肥一间服装复合店的店主林小姐告诉记者,她从单纯的服装店转型做复合店,就是想把客人吸引进来,在店内停留时间长一些,这样就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对她来说,跨界混搭模式让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体验休闲般的轻松,顾客体验感增加、忠实度增加,这些都是网购无法提供的。 而复合店因为经营品类多,可以摊低单位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比如店里可以代售花茶。”林小姐告诉记者,如今实体店的租金、人工成本水涨船高,在主业之外经营其他产品,产品颜值高,与店内风格、目标人群吻合,没什么成本,放在店里销售效益还不错。 “将人文、艺术、创意融入生活,可以在商圈内实现错位竞争。”合肥政务区一购物中心人士表示,将文创街区“混搭”进来,是一种转型尝试。这种“混搭”强化了体验感,拓展了购物中心的消费功能,可区分于其他的购物中心,实现聚客引流、扩销增收,同时还可能扭转行业在引领时尚风气、传播新生活方式上的颓势,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业内:跨界商店卖的是体验感 事实上,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店家通过跨界混搭,可以借助合作的力量,获取更多的资源,形成更大的优势,开放合作成为颇受认同的价值取向。跨界已成为品牌商营造完整顾客体验、传递生活方式甚至是品牌精神的一种手段。未来,跨界经营或将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市民大多会留意到,和全国各地差不多,合肥以前的商业以品牌百货店为主力,再搭配一个超市,足以带动一个商圈。而随后,购物中心、SHOPPINGMALL模式开始兴起,这些集合了百货、餐饮、电影、休闲、婴童游乐 场等于一体的商业中心,因为其极强的体验感,给消费者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气。这其实是跨界混搭的最初模样。此后,传统百货店也开始转型,加入轻餐饮等元素,走起复合经营的路子。 记者了解到,跨界混搭风源起于国外零售业。美国老牌百货公司梅西百货很早便在商场中引入了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优衣库、Gap 等快时尚

我国城市商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我国城市商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商业呈现出拉动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生活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社区商业全力推进、网上购物迅猛发展等新特点。未来5~10年,城市商业仍将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渠道,并将出现区域竞争与合作并存、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等趋势。 关键词:城市商业,居民消费,生活性服务业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商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商品流通市场规模从1978年的505.2亿元扩大到2007年的60411亿元,其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32.41%上升到67.72%。特别是1997年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速度超过10%。目前,我国城市商业已经占据了全部流通近2/3以上的市场份额,很多城市服务类消费的比重也已超过30%,城市商业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流通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我国城市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在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加速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不断兴起和连锁经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值得关注。

(一)城市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流通业扶持力度较大,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村流通业发展依然相对比较缓慢。从整体上看,2000年以来,城市的商品流通量在不断上升,所占比重由62.79%上升为67.72%,而农村的商品流通量则处于不断下降的状况,所占比重由37.21%下降为32.28%。 从消费品市场来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2006年,城市消费品市场数达到了25237个,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8.1%增加到37.6%:农村消费品市场数则从1990年的59473个减少到2006年的41805个,所占比重由1990年下降了19.5个百分点。同时,城市市场的成交额从1994年超过农村市场后一直呈上升势头,而农村市场则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979-2003年城市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率为34.76%,农村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率为19.63%。表明城市流通从成长期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二)城市商业已成为城市居民实现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国最终消费结构中。居民的消费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有80%最终消费都是由城乡居民来完成的。目前,城市居民的消费在我国最终消费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城市商业已成为城市居民实现消费需求的一个主要途径和场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最终消费中,通过城市商业和流通领域实现

商业发展趋势研究

一、城市商业发展新趋势 (5) (一)空间布局的垂直化 (5) (二)功能组合的复合化 (6) (三)服务设施的人本化 (6) (四)业态发展的多元化 (6) 二、城市商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4) (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促进城市商业的快速发展 (4)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 (5) (三)政策因素将有利于城市商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5) 三、城市商业发展特征 (1) (一)城市商业物业发展特征 (1) 1.商业布局由线性沿街布局向块状布局转变 (1) 2.由百货店向大卖场+品牌专卖店+社区零售商业店模式转 变 (1) 3.内部交通由单一直线型设计向曲线、循环交叉式设计转变 (2) 4.单一出入口向多进出口中设计转变 (2) 5.车流人流由混杂设计向分流循环设计转变 (2) 6.健身休闲型消费发展迅速 (3) 7.从消费的时间结构上看,夜间消费比重越来越大 (3) 8.从消费心理上从实用主义向品牌意识转变 (3) (二)城市商业区域发展特征 (3)

1.中西部城市商业发展迅速 (3) 2.区域内城市商业合作加强 (4) 3.形成大都市和中心城市、小城市之间合作、配套的商业布 局 (4) 四、城市商业发展新亮点 (9) (一)社区商业将成为城市商业的新增长点 (9) (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成为商业发展的重点 (9) (三)生活性服务业将成为拉动居民消费的重要力量 (10)

专题一:商业发展趋势研究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随着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加速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不断兴起和连锁经营快速发展,城市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将在规模、流通渠道、经营方式、区域竞争和市场空间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一、城市商业发展特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商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商业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流通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发展呈现出新特征。 (一)城市商业物业发展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我国城市商业发展又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趋势。在空间布局、业态选择、内部道路、车流人流设计、消费者偏好等八个方面出现新的趋势。 1.商业布局由线性沿街布局向块状布局转变 我国传统的商业布局模式是沿着交通干道两边线性布局并不断向周边延伸,一般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老城区内。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使大型居住区外围化、郊区化,整体商业布局呈现块状集中布局的态势。 2.由百货店向大卖场+品牌专卖店+社区零售商业店模式转变 传统百货业态到上世纪90年代末就受到大型综合超市的冲击,业态的老化使得传统百货成为最早衰落的商业形态,也导致以传统百货为目的的大型卖场型商业物业受到冲击。

【关注】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产物,其前身是立足于广大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1979年国家恢复农业银行,拉开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此阶段农村信用社归属农业银行管理,是农业银行的下属单位,与农业银行有行政隶属关系。在199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独立经营。在2001年11月全国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拉开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制的序幕,随后有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相继改制建立;2004年下半年,随着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农商行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加速。 自改制以来,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突飞猛进,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都得到迅速攀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得益于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后,它们将面临的风险管理仍不容忽视。加上实际存在的“影子银行”、“民营银行”、与及快速发展的农村市场,都使得农商行所面对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点。 目前,农商行已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重挑战。一方面,规模增速正呈现逐年放缓趋势,本地市场增长受限,同业竞争加剧市场份额侵蚀。另一方面,农商行的盈利能力仍落后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其收入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效率仍待改善。同时,还应加强内部管理,注重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障战略规划和业务转型的有效实施。 农商行主要发展趋势 趋势一:跨区域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不仅是其银行规模增长与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而且通过跨区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降低区域性风险和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之初,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服务,因此其地域集中度、行业集中度较高。在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地区经济及行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时

商业地产未来发展趋势分享

未来中国商业地产发展趋势 一、几种有开发潜质的商业地产 总的来说,目前商业地产很少有单一的业态,在大多数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都会根据项目城市现有业态情况和对未来商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充分利用本身可能整合的各类资源,进行一定的业态组合。所谓业态组合就是不同经营规模、经营品种、经营方式的业态在商业场所的组合形态。业态组合是必须在项目开发前期就完成的对项目各功能分区和各楼层的业态进行的规划,若业态组合定位科学合理,可使楼盘营销添加卖点,推进楼盘的销售,也可为项目建成运营后实现长期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中国目前的生产水平和居民消费习惯、消费能力,较具开发潜质的单项商业地产业态有以下几种。 (1)中等规模的购物中心 虽然中国人口基数较大,但人均消费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常见的商业业态未必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比如典型的美国郊区大型购物中心,就是建立在人均高消费能力和汽车文化普及的基础之上。近几年在国内各地纷纷展开的造mall运动,成功者寥寥无几,原因就是忽视国内消费能力相对较低的结果。而且中国消费者还没有形成在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进行集中消费的消费文化,而是根据实际需求,分别选择相应的购物消费场所,使本来就不高的消费能力更加分散化。

由于大型mall得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还不成熟(少数城市除外),而粗放型的商业网点、底商等供应量已经趋于饱和。因此,中等规模的购物中心无论在档次还是消费容量方面都适应于现阶段的国情。 (2)社区商业 社区商业是近几年在北京及全国房地产市场中盛行,并发展起来的商业地产形式。不是住宅内的商铺都是社区商业,只有以服务社区住宅为目的、满足住户日常生活的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位置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规模、所辐射的服务面积是社区和周边地区范围内的物业才能称之为社区商业物业。 社区商业空间与社区住宅唇齿相依,它的消费者群体直指社区住户。 (3)旅游地产 目前市场上比较认可的旅游地产包含四类:第一类是旅游景点地产,主要指在旅游区内为游客活动建造的各种观光、休闲、娱乐等非住宿性质的房产;第二类是旅游商务地产,主要指在旅游区内或旅游区旁边提供旅游服务的商店、餐馆、娱乐城建筑物及关联空间;第三类是旅游度假地产,主要是指为游客或度假者提供的、直接用于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的各种类型的地产,如度假衬、产权酒店等;第四类是旅游住宅地产,主要指与旅游区相连接的各类住宅建筑。以“旅游带销售的模式”是旅游地产发展的主流。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旅游在家庭支出的比重逐渐放大,开始转向以休闲置业、度假置业、运动置业为代表的舒适住宅运动。旅游地产正是基于消费者的这种消费变化开始蓬勃兴起。

最新整理商州区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情况调查报告.docx

最新整理商州区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和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社区商业的发展,对我辖区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四个办事处总面积约210368000m2,截止6月底社区总人口约(含流动人口)xxxx000人,城市人均消费4000元/人、年,较上年增长14.7%;各类商业网点xxxx0个,较上年增长3.73%;营业面积193600m2,较上年增长1.1%;就业人数xxxx84人,较上年增长2.2%;营业收入94858万元(不含金融网点),较上年增长28%(详见调查表)。 二、存在主要问题 我区社区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城区内沿城区主要街道北新街新车站附近。呈现出“四多四少”的局面。在所有权方面:集体、个体网点多,国营网点少,在零售业分类方面:百货店、综合超市、专业店多,而便利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少。在网点布局地域方面:在城市主要街道繁华地段多,在城乡结合部和稍偏离闹区的地段少。在服务对象方面:服务于城区内居住的网点多,而服务于离城区稍远一点住宅小区内的网点少。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区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商业网点发展。 商业网点建设无序发展,商业网点主管部门参与规划建设商业网点工作乏力。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城市新建的主要街道两侧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规划为商业网点用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没有商业网点主管部门参与规划的落实和审查,而是由建设单位确定,想建什么就建什么,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只注重建设的高度、风貌、外型等,对是否需要商业网点而无关大局,使商业网点建设形成无序的发

中国未来商业模式的30个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商业模式的30个发展趋势(值得收藏) 如今中国的变换日新月异,甚至可以移步换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当你开始关注变化的本质,而不是变换的结果,你就会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那股规律波。 1、中国未来产业分为三种 一维世界正在推倒重建,二维世界被划分完毕(BAT掌控),三维世界正在形成,高维挑战低维总有优势。所以网店可以冲散实体店,而微信的对手一定在智能领域诞生。因此,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2、中国当下的企业分为三个等级 今后企业的出路唯有升级成平台,平台化的本质就是给创造者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 3、中国互联网进化论 PC互联网解决了信息对称,移动互联网解决了效率对接,未来的物联网需要解决万物互联:数据自由共享、价值按需分配。水木然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搭建一个底层建筑,使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迅速找到目标。无论是找客户、找恋人还是找伙伴。

4、中国电子商务进化论 B2B——B2C——C2C——C2B——C2F,从商家对商家、到商家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商家、最终是个人对工厂。未来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就知道它的顾客是谁,个性化时代到来,乃至跨国生产和定制。 5、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城市格局 “北上广深”正在变成“北上深杭”。传统贸易的衰落将广州拉下马,跨境电商的兴起将杭州扶上位,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应该是“北京的权力调控+上海的金融运作+深圳的智能科技+杭州的电子商务”。 6、中国经济结构进化论 从“按计划生产、按计划消费”,到“按市场生产,按利润分配”,再到“按消费生产,按价值分配”,水木然认为未来中国一定会“按需求生产,按需求分配”,满足人的一切需求,这就是共产主义。 7、中国产业链的流向正在逆袭 因此,传统经销商这个群体将消失,而能够根据消费者想法而转化成产品的设计师将大量出现。 8、中国广告业态的进化论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信息经济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与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就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与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与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就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未来银行可能就是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就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2011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2012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与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与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与更深层 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与无法企及的商机。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与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绩效考核与风险管理等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的海量数据资产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未来比金融脱媒更令人担心的可能就是客户数据脱媒与信息脱媒,

社区商业项目背景、必要性、市场分析

项目背景: 我国的社区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商业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铺为载体。这种商业形式是自然形成的缺乏统一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房地产的逐渐成熟,社区商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正在大力推行的城市居住社区建设,把社区商业的规划和发展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国内出现了一大批“购物中心”、“生活广场”、“娱乐闲一条街”等众多社区商业项目。它们可能在定位上提出超出社区服务范围的口号,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它们多数仍是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要目的的,特别是居住区内部的商业设施。国内的社区商业设施正朝着成为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音的体验式场所,一种为社区居民创造的拥挤热闹的场所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社区商业普遍带有浓厚的住宅底商特点。 项目在背景下提出。 项目必要性: 1.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商业的日益繁荣,居民们的消费需求和方式早已摆脱了“赶集式”的买卖,也不满足于闲暇之时的购物方式。居民对商业的要求是不仅要满足居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其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可见,社区商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城市商业的整体结构和综合商业能力,更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驶入快车道的社区商业也为商业地产开发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北商商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社区商场在餐饮、超市便利店、生活服务等八大业态中排名垫底,仅占0.58%的比重。社区型购物中心基本属于开发的空白地带,属于最稀缺的社区商业业态之一。近年来,商业地产投资开发呈现泡沫化,与大型、巨型购物中心相比,由于经营风险更低、管理可控、资本回报周期短,社区型的中小型购物中心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从群雄逐鹿核心商圈到竞逐社区Mall,土地成本的快速增长让曾经热衷建造大型购物中心的开发商趋于理性。 2.项目建设受到政策的推动 商业改变生活,作为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商业尤其如此。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区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在社区商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推动社区商业发展,商务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社区商业发展进行了相应的引导、扶持和规范,该意见是我国目前指导社区商业发展的最高规格的系统性政策文件。商务部已将发展和规范社区商业列为本年度的工作重点。 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同时,地方政府应出资购买一部分商业用房,用于支持社区菜店、菜市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居民生活必备的商业网点建设。在黄国雄看来,除了能让民生得到保障外,完善的社区商业也会反哺经济。社区商业对促进北京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更加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消费受客观因素影响最容易出现疲软,并且难以攻克。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商业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商业现代化和综合竞争力。这越来越吸引各级政府、流通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关注。 3.项目建设是解决社会部分就业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拆迁还建的进行,昔日的村民住进了楼房,生活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但是,失去土地后,他们的就业生计问题也就随之凸显。各级各有关部门开始高度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在社区商业的发展中让这些村民掌握一技之长,拓宽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渠道。

商业银行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

正文目录 为银行降成本是让利于实体的前提 (4) 现状分析:大行有存款优势,中小行更灵活 (5) 向央行借款:央行直接调控,占比整体不高 (5) 存款:银行负债端基石,大行基础更扎实 (7) 同业负债:短期限市场化负债,中小行是吸收主力 (9) 应付债券:长期稳定资金,含部分资本工具 (11) 美国启示:息差水平较高,负债端是核心 (13) 特征一:有不计息存款,对高息差形成贡献 (16) 特征二:存款种类较多,市场化低息产品为主 (17) 特征三:相比同业负债,更青睐长期的应付债券 (17) 总结:促存款结构改变是降成本政策的可行路径 (18) 政策展望:发力角度较多,银行可主动作为 (19) 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缓释负债吸纳压力 (19) 存款政策:降低基准利率,高息产品严监管 (19) 基准利率:利率体系压舱石,有望结构性调整 (19) 监管高息产品:规范无序竞争,优化存款结构 (21) 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加大投放力度 (21) 市场利率:近期下行明显,把握配置窗口期 (22) 同业负债:定价下行较明显,部分银行可增配 (22) 应付债券:特色债有望放量,锁定中长期成本 (22) 测算:中小行更受益,城商行最为突出 (23) 投资建议:降成本导向明确,建议关注股份行 (24) 图表目录 图表1: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负债主要以存款为主 (5) 图表2:2019年1-6月上市银行负债端各项成本率 (5) 图表3:央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6) 图表4:2020年3月末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主要由MLF构成 (6) 图表5:2020年3月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创历史新高 (6) 图表6:2019年6月末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向央行借款占比较高 (7) 图表7:2019年6月末上市银行向央行借款占总负债比例及其成本率 (7) 图表8:上市银行存款挂牌价(2020年4月26日) (7) 图表9:2017年以来中小型银行存款占比提升,大行则较为稳定 (8) 图表10:2017-2018年结构性存款同比增速快速提升 (8) 图表11:2017年末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占比及存款成本率均明显提升 (8) 图表12:2016年以来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走势 (8)

中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

编者按:此文完成于2012年8月份,现发出来与读者共享,有兴趣的可update 数据,看看银行业趋势,其中,某些观点已被市场证实。主要观点是:随着我国银行业越过黄金发展期,2012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 新增贷款总量呈下降态势;在信贷结构上,企业及部门贷款、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贷款、短期贷款及长三角地区贷款成为新的信贷增长点。在对未来市场流动性做出预期判断后,本文认为,未来银行信贷增速将放缓进入稳定发展期,中长期贷款有望回升,房贷新增占比已见底并趋于稳定。调整信贷结构将是银行在新一轮竞争中转型发展的生存之道。 过去5年中,我国银行存贷款业务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年均增长都高于21%,5年间实现了存款和贷款规模均翻两翻的目标。但最近有研究指出,我国 银行业已处在黄金发展期的拐点,未来3年即2012年起将步入稳定发展期,而存贷款业务高速发展将成为往事。 存贷款规模是考量银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银行经营和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准。存贷款业务增长缓慢,乃至萎缩将危及银行的经营和长远发展。在存贷款进入低速稳定增长期,银行间资源争夺将会变得越发激烈,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资产投向优化配置,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才是长远发展之道。有鉴于此,本文在回顾2012上半年,我国银行存贷款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未来演变和发展趋势以及商业银行未来的转型发展模式。 一、我国存贷款市场整体运营近况 2012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规模平稳增长,存贷款业务均稳步回升, 存贷比下降,资本充足率稳步上升,流动性有所缓解,不良贷款下降,总体上存贷款增速在经历两年多下滑后过渡到平稳低速发展期,后期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一)总量规模稳步增长 商业银行(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下同)存贷款规模持续稳步增长,截止2012年2季度末,贷款总额达63.325万亿元(本外币合计,下同),比上季度末增加8.675万亿元,同比增长15.87%;存款总 额达90.876万亿元,比上季度末增加10.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3.17%。存贷 比为69.68%,低于政策当局规定75%的警戒线(见表1),表明银行的流动性良好。

“大商业”和“小商业”的完美结合 社区商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商业”和“小商业”的完美结合 —社区商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先抛开我们的题目,说些北京的商圈发展模式,2002年以前,我国的商业地产开发,基本不存在系统的规划和运营,其运营和管理基本也仅仅局限收取租金和提供简单的物业管理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商品零售和批发的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商业零售业的发展对物业的要求;复合商城、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和专业市场等新兴的商业地产形态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 北京的商业共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住宅配型套商业 此类商业是早期的住宅类开发商迫于规划中的“配套公建”面积要求而建,采取了集中大商场式设计,对商业业态的满足度较低,以致使用价值降低,造成后期销售困难。随着开发商项目经验的积累和相互借鉴,原始的商场式规划逐渐向临街式配套商业建筑规划转变,对商业布局、铺位面积、商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日渐成熟合理。为了迎合区域投资客群对商铺投资的需求,形成了以住宅项目为依托的临街独立商铺。业态以便利店、药店、美容美发为主。 2、大中型集中商业 此类商业最早发源于政府规划的大型商业项目或购物中心类开发,随着国际资金的介入,初期项目教训的积累,开发商视野国际化等因素开始朝两个方向转变:其一是集中商业的规模更合理化,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具备合理的风险控制。其二是对前期市场分析、商业定位、商业规划设计的研究日益深入。一些比较成功的商业项目诸如华贸中心、万达商业广场等开始出现。 3、特色主题商业街 此类商业模式最初起源于非配套商业项目开发,经历了盲目定位到方向集中

的历程。由最初的盲目打造商业步行街向细分市场转变。目前随着开发商的成熟和市场经验的增加,此类项目在北方更多的开始走细分市场的路线,选择消费过程中对周边自然环境要求较高的餐饮、酒吧、休闲服务类零售商业方向进行定位,同时规模更加合理化,因此开始逐步出现越来越多的成功的特色街区开发案例,譬如中国红街。从未来发展看,这种特色街区作为商业中心、区域性商业必要的组成部分,将会进一步放量。 这种特色主题商业街目前收益模式比较灵活,从项目发展来看,由于经营难度较普通街铺为高,因此,持有而后租赁的模式更容易获得项目成功。考虑发展商的资金需求,也可进行街铺化的分割销售,但此类项目的分割销售,需要有强力的统一招商管理支持,或最好在项目成功运营后,进行带租约销售。 4、租售并举类集中商业 最初商业地产的开发商无论项目规模大小,均盲目追求销售回款,导致很多集中式商业,或者大型商业的经营失败,如“巨库”、“碧溪”等项目。此后,万达地产率先尝试“主力店+商街”的模式,通过定制化的主力店引入,带动周边商铺的销售,但由于最初的摸索缺乏经验积累和借鉴,对商业经营特点和规划布局肌理认识不够,因此一些初期的项目遭遇经营危机。 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目前,一批具有创新特点、规划的较为合理的租售并举类商业地产项目开始投入市场,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为“主力店+商街”模式,如望京“六佰本”,50%进行主力商家的招商,其余50%商街部分,进行分割销售,创下望京商铺单价新纪录;另一种为“主力店+街铺”模式,如大钟寺商业广场,主体商业租赁为主,临街切出部分街铺进行销售,创下北三环商铺单价新纪录。 5、专业市场模式 此类地产区别于其他大众消费类商业项目,主要以某一类产品的批零市场形式出现,早期的如京温服装市场、万朋文体用品商城、木樨园世贸商业中心,以

中国未来商业模式的30个发展趋势(值得收藏)

中国未来商业模式的30个发展趋势(值得收藏)1、中国未来产业分为三种 一维世界正在推倒重建,二维世界被划分完毕(BAT掌控),三维世界正在形成,高维挑战低维总有优势。所以网店可以冲散实体店,而微信的对手一定在智能领域诞生。因此,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2、中国当下的企业分为三个等级 今后企业的出路唯有升级成平台,平台化的本质就是给创造者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 3、中国互联网进化论 PC互联网解决了信息对称,移动互联网解决了效率对接,未来的物联网需要解决万物互联:数据自由共享、价值按需分配。水木然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搭建一个底层建筑,使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迅速找到目标。无论是找客户、找恋人还是找伙伴。 4、中国电子商务进化论 B2B——B2C——C2C——C2B——C2F,从商家对商家、到商家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商家、最终是个人对工厂。未来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就知道它的顾客是谁,个性化时代到来,乃至跨国生产和定制。 5、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城市格局

“北上广深”正在变成“北上深杭”。传统贸易的衰落将广州拉下马,跨境电商的兴起将杭州扶上位,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应该是“北京的权力调控+上海的金融运作+深圳的智能科技+杭州的电子商务”。 6、中国经济结构进化论 从“按计划生产、按计划消费”,到“按市场生产,按利润分配”,再到“按消费生产,按价值分配”,水木然认为未来中国一定会“按需求生产,按需求分配”,满足人的一切需求,这就是共产主义。 7、中国产业链的流向正在逆袭 因此,传统经销商这个群体将消失,而能够根据消费者想法而转化成产品的设计师将大量出现。 8、中国广告业态的进化论 传统广告总是依靠媒介的力量去影响人,比如央视的招投标。后来的互联网广告开始依靠技术实现精准投放,比如按区域、按收入、按时段投放。再后来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好的广告能自发传播,而未来最好的广告一定产品本身,最好的产品也一定具备广告效应。 9、中国商业角逐的核心改变 房地产经营的就是地段,传统互联网经营的就是流量,自媒体经营的是粉丝。而未来是“影响力”和“号召力”之争,“核心粉丝”的瞬间联动是未来商业的“引力波”。 10、中国媒体的进化论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班级: xxx 学号: xxx 姓名: xxx 专业: xxx 论文标题: 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

目录 中文摘要 (3) 第一章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 (5) 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 (5) 第二阶段: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 (5) 第三阶段:银行业与银行的产生。 (5) 第二章商业银行的现况 (5)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再造业务流程。 (6) 第二,整合相应资源,打造平台经济。 (6) 第三,构建多方合作渠道,借力发力。 (6) 第四,探索体制创新,实现专业化运作。 (6) 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6) 一商业银行国有化程度高,内部机制不健全 (6) 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迎来新挑战 (7) 三按揭贷款和信用卡等粗放竞争带来的整体性风险不断积累 (7) 第四章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7) 一大幅提升客户体验。 (7) 二是引导客户及员工行为。 (8) 三是指导银行打破固有经营模式。 (8) 参考文献 (8)

商业银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快速的增长以及宽松的经济政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但是在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银行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印象整个经济的稳定,本文对中国的商业银行的现状做了一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几年发展轨迹做几点推断和建议。 商业银行,英文缩写为CB,其网络通俗谐音是“存吧”,意为存储银行。商业银行的概念是区分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放款)业务,即以较低的利率借入存款,以较高的利率放出贷款,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企业及机构的存款、发放贷款、票据贴现及中间业务等。它是储蓄机构而不是投资机构。

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浅谈 现在,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互联网井喷式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业界的诸多关注,各种观点意见层出不穷。即使意见不一致,引发讨论的原因还是比较统一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出路在哪里?这需要大量的研究,需要对市场变化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深入剖析,了解过去发展历史,了解现在发展现状,规划未来发展路径,这不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利差收入,尤其是国有四大行表现特别明显。目前,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烈冲击,这些银行意识到利差收入在未来银行收入的占比会越来越少,利差空间压缩已成定局。在利差收入受到限制时,要维持银行利润的增长,只有靠非利息性收入的增长,通过非利息性收入的增长来弥补并推动整体利润的增长,非利息性收入在银行发展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重要性不言而喻。 非利息性收入如何而来?这是银行管理层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国家对银行服务性收费的严厉监管,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竞争,非利息收入的途径受到限制。银行千方百计通过各种产品研发设计,通过大规模发行信用卡、借记卡,推出各种服务收费项目,大力推广电子银行发展,增加客户体验,建立大规模自助银行体系,目的就只有一个,拓宽非利息收入的来源,抢占新兴市场份额。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造成颠覆性冲击。暂时来说,

银行的主要收入还是利差收入,互联网金融出现,以高于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利息在基本不设门栏的情况下,对银行低成本资产造成冲击,在短短几个月内,流失的低成本存款数以亿计。尤其是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赖以生存的庞大的客户规模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所谓的“暴利”也就无从谈起。 现阶段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模式。只要在基层网点工作过的人,只要你稍微留心,对各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发展模式就是一目了然。“理财+存、取、汇+附加产品的销售”这是基层网点的服务职能,“开门红冲击存款+年中冲存款+年末甩存款”这是银行存款增长模式。从基层网点服务的职能,我们能看出什么?除了装修好点外,和九十年代的银行有什么区别?没什么区别,现在已经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看看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说句心里话,这完全是在自欺欺人,什么存款增长多少,完全是花钱买数据,买报表,骗奖励,自掘发展基石,路只会越走越窄。 贷款等业务下沉网点。业务下沉网点,目的性很强,主要就是为了增加营业网点的服务职能,使网点的辐射能力更强,增强客户的体验。问题来了,业务下沉网点,网点的人员配置或者人员素质跟得上业务下沉吗?业务下沉,内部控制谁来监管?即使人员素质通过培训学习,或者时间的积累能得到解决,那营销人员的职业操守,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滥用到手的权力呢?这些问题都是事实印证,明显存在的。如果解决不好,银行就只能“背黑锅”,声誉风险的出现也是家常便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