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

一:苏玉永,徐楚鸿,吕永宁.多酶微片胶囊中胃蛋白酶的活力测定[J].2004.24(4):214-125

2.1.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酪氨酸对照品适量,加盐酸溶液(取1 moL·L-1盐酸溶液65 mL,加水至1000 mL,摇匀,即得)制成每1 mL中含0.5 mg的溶液,摇匀,备用。

2.1.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5粒,将内容物中的5片粉红色的胃蛋白酶糖衣片置研钵中,研细。加上述盐酸溶液少许,研磨均匀,移至100 mL量瓶中。加上述盐酸溶液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适量,用上述盐酸溶液制成每1 mL中

约含0.2~0.4单位的溶液。

2.1.3测定法取试管6支,其中3支各精密加入对照品溶液1 mL,另3支各精密加入供试品溶液 1 mL,置(37±0.5)℃水浴中,保温 5 min。精密加入预热至(37±0.5)℃的血红蛋白试液5 mL,摇匀,并准确计时,在(37±0.5)℃水浴中反应10 min。立即精密加入5%三氯醋酸溶液5 mL,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备用。另取试管2支,各精密加入血红蛋白试液5 mL。置(37±0.5)℃水浴中保温10 min,再精密

加入5%三氯醋酸溶液5 mL。其中1支加供试品溶液1 mL,另1支加盐酸溶液1 mL,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分别作为供试品和对照品的空白对照,照分光光度法,在275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见图1,图2。算出平均值A s和A,按下式计算:

式中,As为对照品的平均吸收度;A为供试品的平均吸收度;Ws为对照品溶液每1 mL中含酪氨酸对照品的量μg;n为供试品稀释倍数。在上述条件下,每分钟能催化水解血红蛋白生成1μmoL酪氨酸的酶量,为一个蛋白酶活力单位。

2.2干扰试验按照处方配制无胃蛋白酶的空白样品,取适量,按2.1项下方法操作,结果在275 nm波长处几乎无吸收,说明处方中其他组分对胃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无干扰。

2.3线性试验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酪氨酸对照品85 mg,加上述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100 mL。再精密量取0.2,0.4,0.6,0.8,1.0 mL各3份分别置试管中,依次加上述盐酸溶液至1.0 mL,按2.1项下方法操作,测得吸收度A值分别

为:0.1383,0.2536,0.3757,0.4905,0.6111,

线性回归方程为:Y=0.5912X+0.01909(r=0.9999),线性范围为:0.17

~0.85 g·L-1,说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4回收试验按处方制备高、中、低各3份共9份模拟样品,按2.1项下方法

分别测定回收率,平均回收率为101.6%,结果见表1

2.5稳定性试验取供试液1份,室温放置,按2.1项下方法分别于0,1,3,5,8 h测定,结果测得吸收度分别为0.3926,0.3701,0.3749,0.3745,0.3704,平均吸收度为0.3765,RSD为2.46%,表明供试液在8 h内稳定性良好。

2.6重复性试验取本品45粒,将内容物中的粉红色胃蛋白酶糖衣片共45片,精密称定,置研钵中,研磨均匀。精密称取适量,制备7份供试液,分别按2.1项下方法测定胃蛋白酶活力,测定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本方法的重复性良好。

表2重复性试验结果

二:张耀庭,李娟,吉海滨等.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胃蛋白酶活力[J].1998,11(4):196.

2.1 对照品(酪氨酸)、样品(胃蛋白酶)、底物(牛血红蛋白)溶液均按CP90方法配制。对照液浓度为500陀/以,样品稀释倍数为40000,底物浓度为1%。分别取对照液,样品溶液各1耐,置37士0.5℃水浴中,保温5而n,精密加人预热至37士0.5℃的血红蛋白试液srril,摇匀,立即计时,在37士0.5‘C水浴中反应10nlin,立即精密加人5%三氯醋酸5司,摇匀,滤清,在275nm处测定吸收度(同时分别做空白对照)。活力按CP90方法的公式计算即得。

2.2 对6批样品进行测定,该法重现性好,测定值的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下。取一批胃蛋白酶,在上述分光法测定条件下,在终止酶促反应后,间隔不同时间观察吸收度的变化值,测得结果表明,4h内测定活力基本稳定,略有上升,但对结果影响不大。对n批胃蛋白酶分别用不发光法和蛋清法同时进行测定,以分光法活力X对蛋清法活力Y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Y=2080+2.77X,r=0.9904,P<0.01。

三:井春梅,史丽敏,王晓华.凝乳法测胃蛋白酶合剂活力的评

价[J]. 1993,10(2):28-29.

蛋白酶的活力测定

精密称取胃蛋白酶约2g,置100ml容量瓶内,加稀HCI至刻度,再将其稀释100倍作为样品液,按中国药典1990版胃蛋白酶活力测定法测得结果:每1g胃蛋白酶的蛋白消化力为1730活力单位。

2.3胃受白醉合荆的活力侧定

将自配的胃蛋白酶合剂用稀盐酸(pH1.50)稀释100倍作为样品液,按1990版中国药典中的方法测定酶活力,同时再按《中国医院制剂规范》中的凝乳法测其凝乳时间,成人胃酶的测定结果见表1,表2,小儿胃酶见表3,表4。以上实验是在室温29士1℃下进行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温度对其效期的影响,我们又单用牛血红蛋白分光光度法在室温21士1℃下做了一组实验,结果见表5。

通过牛血红蛋白法和凝乳法对胃酶合剂活力测定的比较,我们发现两者测定结果不一致。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牛血红蛋白法的酶活力单位数下降很快,而相应的凝乳法随时间下降的幅度小。而且当牛血红蛋白法的胃酶活力单位数降至低限以下(<1200u)时,凝乳法的时间仍然符合规定(<305)。相比之下,我们认为凝乳法不能很好地反应出胃酶活力的变化。牛血红蛋白分光光度法在严格控制酶促反应的条件下,即pH在1.50,温度37士。。5℃,反应时间为10min,测定结果重现性好,而且该方法快速,灵敏,供试液稳定,能真实地反应出酶活力的变化情况。

四: 刘瑜明.简介胃蛋白酶活力测定各种方法[J].:47-50.

1.凝固卵蛋白测定法其原理是用磨碎的卵蛋白为底物用消化凝固卵蛋白的倍数

来测胃蛋白酶的活力,依据胃蛋白酶最适的温度为休温倩况下,最高不超过52℃。最适的酸碱度PH1.2一1.5之间(以1.4最佳)。并加少量的氯化钠为激活剂,在恒温水浴中进行消化后,测定未被消化蛋白的限度,在限度以下(未消化的

蛋白)为合格。此乃限度检测法,此法优点是与生理活性相符合,操作与计算简单易行,专属性高,并可同时测定很多批号的胃酶。缺点是此方法是古老经典的检测方法,只停留在限度实验水平上。由于鸡蛋来源不一,新鲜度不同,甚至同一只鸡在一周之内所产生的蛋也不同,对测定结果也有影响,以一周内产生的蛋,以蛋白干固物方法测定,最高为15.81%,最低为10.02%,说明了即便是同一只鸡,鸡蛋的蛋白也是有差异的。用此方法来控制胃蛋白酶效价,使产品在负责期内不变,重现性合格,只有增加保险系数的方法,如把1:3000倍的胃蛋白酶,控制在1:3500倍以上,才能保证效价。

2.以胃酶标准品作对照的凝固卵蛋白法

此种方法虽然克服了鸡蛋卵蛋白的影响,但是由于胃酶纯度的影响,标准品也是胃酶,胃酶是属蛋白质范畴,若用胃酶作对照其变性问题应考虑,曾对胃酶效价动力学变化进行过探讨,

刚生产出来的胃酶(原酶),效价不稳定,必须有个稳定过程,一般前六个月放置后其效价日趋下降,待六个月后才稳定平衡。因之胃酶标准品(对照品)的生产,应考虑到胃酶的工艺,纯度,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后才能使用,否则标准品不稳定。

3.干蛋白法为克服新鲜鸡蛋的卵蛋白之间的差异,曾设想改为干蛋白为底物的测定法,通过实验,证明此法重现性更差.由于卵

蛋白中含有少量的葡萄搪,制成的干蛋白片后,逐渐发生褐变,据报导,过去蛋白行业制造干蛋白片是沿用自然发酵的方法除去其中的葡萄雄,但产品发臭,后又改用葡萄糖氧化酶方法,使蛋清肠翻,由于干蛋白片加工处理工艺的不同,加之翻份的新鲜度不同,对胃酶效价测定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探讨。

4.血红蛋白为底物的福林试剂比色法

德国药典(1978年)已收载,我国药典(1985年)经过改进已列入含糖胃蛋白酶的测定。其原理是利用福林试剂中的钥酸钠,钨酸钠,在实验条件下可与被胃蛋白酶水解血红蛋白产生的可溶于三氯醋酸的水解产物为酪氨酸及色氨酸作用使福林试剂还原成磷钥兰和磷钨兰,溶液由黄色变为兰紫色,其颜色的深浅与胃蛋白酶活性成线性关系。然后用酪氨酸为标准进行对照,计算胃蛋白酶的活力单位并作空白试验。此法优点是操作时间比卵蛋白法迅速。由于牛血红蛋白为干蛋白粉,较鸡蛋容易保存,价廉易得,

比停留于限度测定有进步。缺点是我国有的单位实验室没有恒温设备,室温夏冬季悬殊,带来误差较大,又由于血红蛋白一般含有12.77%精氨酸的低分子蛋白质,所含的各种成分及纯度有差异,影响胃蛋白酶活力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血红蛋白应该考虑生产厂家与批号之间的差异,现介绍德国产牛红血蛋白与国产牛血红蛋白同时测定几批1:3000倍胃蛋白酶的结果。见表1。

活力单位表示法(u/g):用血红蛋白为底物在实验条件下,37℃每分钟催化血红蛋白,其水解产物在58Onm波长处产生与1个微克分子(1协mol)酪氨酸相同的

吸收度为1个胃蛋白酶活力单位(u/g)。

从以上结果看,血红蛋白来源不同,对测得数据是有影响的。另外也应考虑血红蛋白的变性对测定胃蛋白酶的活力影响,由于血红蛋白也是属于蛋白质之一,所以也存在蛋白质的变性问题,变性后的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对测定胃蛋白酶活力亦有影响。用此方法测定胃蛋白酶的效价,要求范围较宽,德国药典允许有25%的差异范围,说明此法不应和化学测定法一样要求那么高。目前国内胃蛋白酶的生产质量不断提高,有的厂用卵蛋白表示法巳达到1:20000倍,若用血红蛋白为底物福林试剂法测定必须予算出应加入的酶浓度的量。据周有源氏在药物分析杂志,“胃蛋白酶活力测定法测试条件探讨”一文中已有数据可查,胃蛋白酶加入量在0.2一o.6mg时,酶促反应速度(初速度)与其浓度成线性关系,加入量超过。·6mg后,其速度增加较慢,随后表现出不规则,而且误差大,在1.2一2.omg 部分尤为突出,故在实验中不能任意改变酶浓度。我们在实验中也发现此点,据此,为了使此方法也适用于原酶(高倍数)的测定曾作出系列实验,我们实验

结果1:3000倍卵蛋白相当于血红蛋白560一750u/g(德国牛血红蛋白为底物),其中间值为655u/g)所以lu/g胃蛋白酶之4.58克卵蛋白。可用稀释倍数来控制

胃酶的量,如取原酶0.1g,加酸溶液稀释至200毫升,再取出10毫升稀释至100毫升。这些步骤可相同,所不同的是操作取用量,例如1:1400川合则应取酶溶液体积为1x30八选=2.14ml,酸液体积补足总量4ml即可。在胃蛋白酶浓度不变的条件下,血红蛋白的用量达到100mg以上时,再增加其浓度,则反应速度趋于恒定,所以只要改变酶溶液的取用量而不受底物浓度的影响,这样可以保证足够的底物浓度,可充分发挥酶的催化作用。酶和底物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5.血红蛋白为底物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原理是胃蛋自酶在实验条件下,在37℃每分钟催化血红蛋白,其水解产物在280nm波长处,产生与l个微克分子酪氨酸相同的吸收度,为紫外分光光度法的1个胃蛋白酶活力单位。此法优于福林试剂的比色法就是可免去配制试剂的麻烦,操作更简单,但测得的效价范围应作进一步探讨,见表2。

6、酪蛋白为底物的福林试剂比色法

日本药典第十版已采用,参考了血红蛋白为底物福林试剂比色法。其原理与血红蛋白为底物的福林试剂比色法相同,经过二种方法检测比较,配制酪蛋白溶液需要70℃加温溶解,比血红蛋白溶解费时间,而且血红蛋白与酪蛋白二者被胃蛋白酶水解速度是不同的,血红蛋白为底物的检测法酶促反应只需十分钟,而酪蛋白为底物的检测法酶促反应需要三十分钟,由于用试剂不同操作速度延长了二倍左右,从实验结果上看血红蛋白的吸收度是酪蛋白的二倍左右,再者酪蛋白试剂在碱性条件下溶解度较大,而胃蛋白酶是在酸性条件下活力大,血红蛋白的水解条件与胃蛋白酶是一致的,从以上几方面情况分析,血红蛋白为底物福林试剂比色法应用在测定胃蛋白酶效价方面是优于酪蛋白为底物的福林试剂比色法。两种方法测定实验数据见表3。

7、酪蛋白为底物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是在实验条件下,在37℃每分钟催化酪蛋白,其水解产物在28onm波长处,产生1个微克分子酪氨酸相同的吸收度,为紫外分光光度法的1个胃蛋白酶活力单位。此方法优点较酪蛋白为底物的福林试剂比色法,操作简单,并免去配福林试剂的麻烦,据垂庆所邱安荣同志报道,

胃酶消化液吸收曲线与酪氨酸标准液吸收曲线不一致,酪氨酸在275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而在280nm处为一肩峰。此法尚需进一步探讨。实验结果如表4。

五.杨红.胃蛋白酶活力测定

1.供试品测定取具塞试管3支各精密加供试液lml,置37土0.1℃水浴中保温5分钟,再精密加已预热至37℃的血红蛋白试液5ml,立即计时,摇匀置37℃士0.1的水浴中准确保温10分钟,立即加5%三氯醋酸溶液5ml,摇匀,放置约5分钟,滤过,弃去初滤液,精密量取滤液3ml,置另一具塞试管中,精密加水5ml 与NaOH溶液lml摇匀,室温放置20分钟。另取具塞试管1支,精密加血红蛋白试液5ml,置37℃水浴中,保温10分钟,精密加5%三氯醋酸溶液5ml,摇匀,再精密加供试液1ml摇匀,照上述依法操作,作为空白对照,用分光光度计在58O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值为A1、A2及A3,并求得平均值。

2. 对照品测定取具塞试管3支,各精密加酪氨酸对照液1ml,酸溶液2ml,水5ml与NaoH溶液lml,摇匀。在振摇下精密滴加Folin试液lml,摇匀。室温放置20分钟。另取具塞试管1支,精密加酸液3ml,水5ml与NaoH液1。0ml摇匀,在振摇下精密滴加Folin试剂lml摇匀,于室温放置20分钟,作空白对照。用分光光度计在580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为A1'了、A2'及A3',并求得平均值。

六姜建国,张西茄.双歧尔寿冲荆中,蛋白酶活力测定及稳定性考查[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29(2):99-100.

2.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105C干燥至恒重的酪氨酸对照品50ms,置100ml量瓶中,加0.065mol/L 盐酸液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2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具塞试管6支,依次向各管加入对照品溶液0、0·2、0·4、0·6、0.8、1.0ml,再依次加入上述盐酸液一0、0.8、0.6、0.4、0.2、0ml,使总体积为1.0ml,摇匀,置37C水浴中保温10min,依次加入血红蛋白试液5.0ml.混匀,准确反应10min 后,再依次加入5%三氯乙酸试液5.0ml.立即摇匀,静置15min,分别滤过,取续建液2.0ml,加入另外6支试管中,各加福林一酚试液甲液5.0ml,摇匀,静置10min,各管再加福林一酚试液乙液1.0ml,摇匀,室温放置30min后,于660nm 处测定吸收度,以浓度对吸收度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A=0.0013lC+0.0062,r=0.9993由回归方程可知,酪氮酸在100~500,μ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3标准液交样品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羊胃粘膜提取物精制品约0.159.置于100ml量瓶中,用盐酸液(0.065mol/L)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5.0ml,置于2个50ml的量瓶中.一份用上述盐酸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标准液;另一份按处方比例加入双歧尔寿冲剂中其它各种药及辅料,然后用上述盐酸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样品液。

2.4标准管液的制备

取具塞试管4支,各管均加入血红蛋白试液5.0ml,于37℃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空白管内加5%三氯乙酸液5.0ml,混匀,各管再精密加入标准液1.0ml,立即混匀.准确反应10min,除空白管外,再各加5%三氯乙酸液5.0ml.立即混匀,静置15min,分别滤过,滤液即为标准管液。

2.5样品管液的制备

在制备标准管液的同时,另取具塞试管7支,各加入血红蛋白试液5.0ml,于37C 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空白管加入5%三抓乙酸液5.oml,混匀,各管再精密加样品液1.oml,余同2.4项,滤液即为样品管液。

2.6回收率实脸

分别精密量取标准管液和样品管液2.0ml,置另外11支试管中,各加福林一酚试液甲液5.0ml.混匀,静置10min,再各加福林一酚试液乙液1.0ml混匀,室沮放置30min后.于紫外分光光度计上在660nm波长处,以上述空白盐酸液作空白,分别测定标准管液和样品管液的吸收度,按下式计算6份样品管液的回收率。

计算得平均回收率为100.27%,RSD为1.41%(n=6)。

2.7样品浏定

取双歧尔寿冲剂5批,每批取样品5袋,研细,精密称取约0.39,分别置50ml 量瓶,用上述盐酸液稀释至刻度,用时摇匀。取具塞试管7支,以下操作同回收率试验,在37C,每分钟催化生成l眼酪氨酸的量为1个酶活力单位.测得5批样品的胃蛋白酶活力见表l。

2.8样品德定性考查

取样品三批,室温避光放置,分别于0、l、2、3、6、12、18个月测定样品的蛋白酶活力,结果见表2。

胃蛋白酶原简介(精)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 定量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 项目推荐书 胃蛋白酶原简介 一、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1],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个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人胃粘膜中有7组胃蛋白同工酶原。PG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Ⅰ(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粘液颈细胞分泌;6~7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Ⅱ,除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外,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细胞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腺也能产生PGⅡ。 PG含量与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有关,血清PGⅠ水平与萎缩性胃炎、PGⅠ/PGⅡ水平与胃癌和胃癌前期病变呈负相关。血清PGⅠ与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相关,PGⅡ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血清PG 反映胃总体分泌PG水平。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分泌酸过多有密切关系。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或胃癌发生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所干扰,胃酸分泌过多的浅表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

炎,PGⅠ和PGⅡ的分泌会增加;而在慢性严重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宪假幽门腺化生,PGⅡ含量会随之增高。血清PG可作为检测胃癌的一个可靠标志物。 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血清PG I和PG II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也随之改变。因此,监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 二、专家共识 2010年2月2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全民胃部重大疾病普查行动”中,将胃蛋白酶原检测作为重要普查方法:进一步以胃镜确诊。 已被卫生部疾控中心列为: 《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标准筛查手段。 胃癌预防亚太地区共识与指南,本次共识会议由亚太胃肠病学会发起。于2006年11月11~ 12日在泰国曼谷召开。共有38条公示条文被提出评估。 第15条:低血清PG I水平和低PG I/II比例反映了胃萎缩, 低血清PG可作为萎缩性胃炎的一个替代标志物。 第16条:低血清PG I水平和低PG I/II比例可作为鉴别胃癌高危人群的标志物。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在临床试验的基础上,血清PG作为慢性萎缩

胃蛋白酶原III在普查中的意义

胃蛋白酶原I,II在早期胃癌普查中的意义胃蛋白酶原I,II在早期胃癌普查中的意义? ? ? 陈智周范振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肿瘤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肿瘤研究所? 北京 ?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是与胃癌密切相关的两种病变,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而萎缩性胃炎已被普遍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在由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连锁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PG)的变化,而且后者已成为前面三种病变的良好诊断指标,以及治疗和预防干预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利用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测定进行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计划已在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实行,日本在“老年保健法”的指导下开展了“日本胃癌检测计划”,利用PGI,II,在大面积的人群普查中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了90%。我国也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胃癌的大面积普查应当摆在重要的地位。鉴于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三者的密切关系,我们要进行胃癌的普查,首先必须了解胃蛋白酶原在HP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时的变化规律. 人的胃粘膜主要含有两种门冬氨酸蛋白酶,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I,PGA,PGI)和胃蛋白酶原 -II(pepsinogen-II,PGC,PG-II),为分子量42,000Da的单链肽链,它由胃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并转化成有分解蛋白能力的胃蛋白酶(pepsin)。 一.PGI、PGII与HP感染的关系. HP感染已被普遍认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其组织病理特点为急性,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它和胃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血清HP阳性者在1-24年中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比阴性者高三倍(Parsonnet l991)。HP胃炎经多年后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据某些作者估计,有60%的胃癌可归因于原始的HP感染;若早期HP感染得到控制胃癌的发生可以避免。HP感染显着的影响血清PG水平,起初是PGI,PGll均升高,PGI/PGII下降。0derda(1989)观察到血清HP阳性的儿童胃溃疡患者的血清PGI和抗HPlgG升高,PG1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87%.Karnes(1991)检测了血清HP阳性的萎缩性胃体炎患者,发现PGII升高,PGI/PGII显着下降.1997 年Takahisa F(1)以血清PG在HP根治前后的变化作为新方法来判别根治的成功与否。将根治前的血清PGI/PGII比值分为三个等级,PGI/PGII 小于3,PG1/PGII在3-5之间,PGI/PGII不小于5; 根治的界值对上述三组分别为,根治后PGI/PGII上升40%,25%,10%.此界值诊断HP根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度分别为100%, %,和%,此界值对处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状态的患者均可适用。血清PG被认为是胃癌危险度和胃粘膜状态的指征, Kikuchi S. (2)研究了长时间HP 感染及其感染灶的大小对血清PG的影响,观察了2584例,时段为1989—1996,从1996年的PG1/PGII减去1989年的PGI/PGII被定为δPGI/PGII,实验观察了HP阳性对δPGI/PGII的影响.结果发现,在HP阳性组δPGI

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英文名称:Pepsin)是一种消化性蛋白酶,由胃部中的胃粘膜主细胞(gastricchiefcell)所分泌,功能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小的肽片段。胃蛋白酶的前体被称为胃蛋白酶原。胃腺主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初分泌时为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或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具活性的胃蛋白酶。在适宜环境下(pH约为2)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和胨,很少产生小分子肽或氨基酸。自猪、牛、羊等胃粘膜提取的胃蛋白酶用作助消化药。常与稀盐酸同时用于幼畜消化不良性腹泻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蛋白酶原由胃底主细胞分泌,在pH1.5~5.0条件下,被活化成胃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胨,而且一部分被分解为酪氨酸、苯丙氨酸等氨基酸。 胃液胃蛋白酶测定可用于鉴别神经性低酸症和胃性低酸症,当胃酸过少或 缺乏时,前者胃蛋白酶的含量有时正常而后者盐酸与胃蛋白酶同时缺乏。一般认为胃性低酸症是由于胃粘膜的重症器质性变化所致,特别是对于恶性贫血、无酸症、无胃蛋白酶分泌是诊断上的重要所见。慢性胃炎、慢性胃扩张、慢性十二脂肠炎等胃蛋白酶的分泌常减少。一般胃酸基础分泌高的疾患,如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蛋白酶活性增高。1836年,索多·施旺(TheodorSchwann)在对消化过程进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能够参与消化作用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胃蛋白酶。胃蛋白酶也是第一个从动物身上获得的酶。胃中惟一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其最适pH值为1~2。胃蛋白酶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芳香族氨基酸或酸性氨基酸的氨基所组成的肽键。此酶由胃腺的主细胞合成,以酶原颗粒形式分泌,经胃液中盐酸激活后,具有消化蛋白质的能力。药用胃蛋白酶,可以从猪胃中提取,用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禁用此药。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的粉末;无霉败臭;有引湿性;水溶液显酸性反应。 鉴别取本品的水溶液,加鞣酸、没食子酸或多数重金属盐的溶液,即发生沉淀。 检查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0℃干燥4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5.0%(附录ⅧL)。 效价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酪氨酸适量,加盐酸溶液〔取1mol/L盐酸溶液65ml,加水至1000ml〕制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 胃蛋白酶在对蛋白或多肽进行剪切时,具有一定的氨基酸序列特异性。例如,它倾向于剪切氨基端或羧基端为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或亮氨酸的肽键;而如果往某一肽键氨基端数第三个氨基酸为碱性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或者该肽键的氨基端为精氨酸

蛋白酶的种类

蛋白酶的论述 摘要:蛋白酶(英语:Protease)是生物体内的一类酵素(酶),它们能够分解蛋白质。分解方法是打断那些将氨基酸连结成多肽链的肽键。抑制蛋白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被称蛋白酶抑制剂。许多病毒蛋白酶的抑制剂是很有效的抗病毒药。 1.木瓜蛋白酶 1.1木瓜蛋白酶简介 木瓜蛋白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可将抗体分子水解为3个片段。是番木瓜中含有的一种低特异性蛋白水解酶,活性中心含半胱氨酸,属巯基蛋白酶,应用于啤酒及食品工业。 1.2木瓜蛋白酶的特点 木瓜蛋白酶(Papain)简称木瓜酶,又称为木瓜酵素。是利用未成熟的番木瓜(Carica papaya)果实中的乳汁,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提炼而成的纯天然生物酶制品。它是一种含巯基(-SH)肽链内切酶,具有蛋白酶和酯酶的活性,有较广泛的特异性,对动植物蛋白、多肽、酯、酰胺等有较强的水解能力,同时,还具有合成功能,能把蛋白水解物合成为类蛋白质。溶于水和甘油,水溶液无色或淡黄色,有时呈乳白色;几乎不溶于乙醇、氯仿和乙醚等有机溶剂。最适合PH值6~7(一般3~9.5皆可),在中性或偏酸性时亦有作用,等电点(pI)为8.75;最适合温度55~65℃(一般10~85℃皆可),耐热性强,在90℃时也不会完全失活;受氧化剂抑制,还原性物质激活。木瓜蛋白酶由21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当用氨基肽酶从N末端水解掉分子中的2/3肽链后,剩下的1/3肽链仍保持99%的活性,说明木瓜蛋白酶的生物活性集中表现在C末端的少数氨基酸残基及其所构成的空间结构区域。 木瓜蛋白酶papain属巯基蛋白酶,具有较宽的底物特异性,作用于蛋白质中L-精氨酸、L-赖氨酸、甘氨酸和L-瓜氨酸残基羧基参与形成的肽键。此酶属内肽酶,能切开全蛋蛋白质分子内部肽链—CO—NH—生成分子量较小的多肽类。存在于木瓜胚乳中的蛋白酶。EC3.4.22.2。作为植物来源的蛋白酶来说,此酶研究进展的最快。此酶主要是以内肽酶的形态起作用。活性的产生,而半胱氨酸残基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是硫基蛋白酶的一种,底物的特异性不太严格,分子量为23400,氨基酸残基数212。 木瓜蛋白酶是一种在酸性、中性、碱性环境下均能分解蛋白质的蛋白酶。它的外观为白色至浅黄色的粉末,微有吸湿性。 酪蛋白被木瓜蛋白酶降解生成的酪氨酸在紫外光区 275nm 处有吸收峰。1.3木瓜蛋白酶物理化学性质 本品为乳白色至微黄色粉末,具有木瓜特有的气味,稍具有吸湿性。水解蛋白质能力强,但几乎不能分解蛋白胨,易溶于水,甘油,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耐热性强。由木瓜制得的商品酶制剂中,含有如下三种酶:(1)木瓜蛋白酶,分

胃蛋白酶原1检测

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定量检测 试剂盒(化学发光法) 简介: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人胃粘膜中有7组胃蛋白同工酶原。PG 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Ⅰ(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粘液颈细胞分泌。利用化学发光分析法得出结果。【包装规格】 48人份/盒、96人份/盒 【预期用途】 用于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的定量检测。 【样本要求】 1.采用正确医用技术收集血清样本。 2.样本中的沉淀物可能会影响试验结果,应离心除去,并确定样本未变质方可使用。 3.严重溶血或脂血的样本不能用于测定。 4.样本在24h内测定,则应存放于2℃~8℃冰箱中,如果长期使用,则应冻存于-20℃以下,避免反复冻融。使用前恢复到室温,轻轻摇动混匀。

【检测步骤】 1.取出一定量的包被孔,每孔分别加入20μl校准品或血清样品。 2.每孔分别加入酶结合物50μl。 3.在微型振荡器上振荡30秒使孔内液体混合均匀,置37℃温育60分钟。 4.洗板5次(推荐使用洗板机),最后在吸水纸上拍干。 5.每孔分别加入发光底物A和B各50μl,室温(18℃~25℃)避光反应5分钟。 6.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发光强度。 【结果计算】 选择适当的曲线拟合方式,本试剂盒推荐使用线性回归拟和方程建立标准曲线,但也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其他拟和方式。以系列校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为横坐标(X轴),以系列校准品发光强度值的对数值为纵坐标(Y轴)建立标准曲线(log-log),进行计算。 【胃蛋白酶原试剂盒检测优势】 优点:1.血清检测无创伤、更安全。 2.费用低廉,适用于普查体检。 3.操作简单,时间短,不会造成受检人员的长时间滞留。 4.胃癌检出率高,特异性强 5.操作简便 6.无创,病人耐受好 7.费用低

胃蛋白酶原常识(体检)

胃蛋白酶原常识 1.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通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可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型,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 2.检测PG的意义? PG是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初筛选指标和治疗的监控指标(如图)。 ①PG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的初筛选指标 在常规体检中每个人做胃镜是不现实的,可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研究发现,在常规体检中大约有15%左右的人的血清PG水平异常,而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PGI及PGI/PGII比值明显降低的高危人群的胃癌发生率一般比正常人群高数十倍。 ②PG的临床意义——胃部疾病治疗的监控指标 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间存在相关性,Hp感染者血清PG值高于非感染者(尤其是PGII,除菌后则显著下降)。血

清PGI/PGII比值反映了除菌治疗后较早期的变化,可以作为早期Hp除菌效果评价的指标。 消化性溃疡初发、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初发患者PGI升高明显,复发者PGII升高明显;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的PGI、PGII均显著升高,治愈后PGI、PGII恢复正常。 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血清PGI、PGII含量作为随访指标,可为胃癌复发提供重要线索,胃癌切除术后PGI、PGII明显降低,复发者的PGI、PGII升高。 3.检测PG可发现哪些疾病? 可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进行确诊。健康体检者和不同胃病患者的PG异常率如下,可以看到胃病患者的PG异常率远远大于健康体检者。 4.检测PG在胃癌防治上有什么意义? 部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般如下:Hp感染或其他原因→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如果能尽早的阻止此进程,则得胃癌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而此进程常伴随着PG值的变化,有报道在确诊胃癌患者中1/3在几年前的血清PG值已不正常。所以定期检测PG并积极干预治疗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手段。

胃蛋白酶原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Ⅰ/Ⅱ(PG I/II)的临床意义 一、用于浅表性胃炎检测 浅表性胃炎早期的浅表性胃粘膜炎症刺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酸和胃泌素,而胃酸和胃泌素又刺激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持续的炎症和粘膜反应可造成主细胞损伤、分泌减少。糜烂的胃粘膜增生和炎性浸润使得胃粘膜通透性增加,PGⅡ渗入血循环的量增加。因此,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增加,但PGI升高幅度不如PGⅡ,故PGI/PGⅡ比值下降。 二、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 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胃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在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肠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肠型胃癌这一病变过程中,HP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国外报道,80%的中到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HP检测呈阳性,以胃窦为主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发展为胃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的18倍,而胃窦和胃体都有粘膜萎缩的患者,其危险性将高达正常人的9O倍。感染HP时刺激胃窦分泌胃泌素增多,进而导致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增加,PGⅡ升高幅度较PGI明显,PGI/PGⅡ比值降低。感染UP的程度、受损伤的部位及病变的程度不同PGI、PGⅡ和PGI/PGⅡ检测结果有差异。感染早期PGI、PGⅡ均升高,PG I/PGⅡ下降;如进一步发展,胃粘膜发生严重病变时,PGI降低、PG Ⅱ正常或升高、PG I/PGⅡ比值降低。由此可见,检测PG对HP感染早期的意义优于晚期。在药物治疗有效时。PGⅡ含量会随着幽门螺杆菌的减少而降低,据此可进行疗效观察。 三、有助于胃癌的诊断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惟一途径。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这两种途径检查方法必须要求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费用较贵,而且胃镜又令患者很痛苦,因此,不能作为普查手段。早期胃癌缺乏一定的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一般的消化道症状经对症治疗后能暂时好转,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来就诊时,往往病情已属中、晚期,使胃癌难以早期发现,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预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进行性发展的过程。人的PG I由胃黏膜的胃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合成,PG II不仅由胃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合成,而

1-胃蛋白酶原(PG) 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检测 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依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两个亚群。1-5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称PGⅠ.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6-7称PGⅡ,由胃体的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 腺也能产生PGⅡ,前列腺和胰腺也产生少量PGⅡ。正常情况下约1%的PG进入血循环,进入的量十分稳定,因此血清PGⅠ、Ⅱ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应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被称为胃黏膜的“血清学活检”。 临床应用: 1、胃蛋白酶原与胃病发展过程的关系:胃黏膜的“血清学活检”浅表性胃炎和H.Pylri感染的胃炎,PG Ⅰ和PGⅡ分泌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腺假幽门腺化生,PGⅡ含量随之升高。 当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不典型增生(displasia,DYS)和胃癌时,PGⅠ分泌会减少,PGⅠ/ PGⅡ也发生变化,血清PG可作为监测胃癌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高浓度的PGⅠ还作为十二指肠及其并发症的危险性的一个亚临床指征,也可作为观察H.Pylri感染根除治疗疗效的一个指标。 2、PG与胃癌:当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时,PGⅠ分泌会减少,PGⅠ/ PGⅡ也发生变化。故血清PG可作为监测胃癌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 3.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治疗效果评价: HP感染是慢性肾炎的主要病因,亦是I类致癌因子,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感染者PG值高于非感染者,经治疗后则显著下降,可作为早期HP除菌效果评价的指标。 4.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判定指标和疗效评价指标。 血清PG水平变化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密切相关,胃溃疡初发者PGI升高明显,复发者PGII升高明显;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的PGI、PGII均显著升高,故PG含量变化是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有效判定指标,尤其在用药治疗效果检测维持治疗效果方面有重要意义。

胃蛋白酶原检测意义

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胃黏膜分泌,为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 000,人胃黏膜中有7组胃蛋白酶同工酶原。属于门冬氨酸蛋白酶家族,按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不同,可分为两个亚群,即胃蛋白酶原Ⅰ(1-5组分)和胃蛋白酶原Ⅱ(6-7组分)。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胃蛋白酶原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II,除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腺也能产生胃蛋白酶原II。胃几乎是PG的唯一来源,并且在分泌阶段的分泌量会发生变化,血清PGⅠ和PGⅡ反映了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胃液和血液PG水平与活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常一致。 它的主要用途及代谢 大部分PG经细胞分泌后直接进入消化道,约1%经胃粘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除血清外,PG 还可在胃液和24小时尿液中测定,但血清最为方便快捷,反应最广泛。PG 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标。胃蛋白酶原没有日内变化和季节变化,不受饮食的影响,个体有较稳定的值。 胃癌早期筛查 主要用途:胃溃疡、慢性胃萎缩、HP感染筛查 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 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断标准 胃切除术后的复发判断指标 个人胃粘膜功能的动态检测 有何临床意义? 血清PG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 1. PG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I降低;

胃蛋白酶原的常识(体检)

胃蛋白酶原的基本常识 1.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通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可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型,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 2.检测PG的意义? PG是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初筛选指标和治疗的监控指标(如图)。 ①PG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的初筛选指标 在常规体检中每个人做胃镜是不现实的,可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研究发现,在常规体检中大约有15%左右的人的血清PG水平异常,而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PGI及PGI/PGII比值明显降低的高危人群的胃癌发生率一般比正常人群高数十倍。 ②PG的临床意义——胃部疾病治疗的监控指标 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间存在相关性,Hp感染者血清PG值高于非感染者(尤其是PGII,除菌后则显著下降)。血

清PGI/PGII比值反映了除菌治疗后较早期的变化,可以作为早期Hp除菌效果评价的指标。 消化性溃疡初发、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初发患者PGI升高明显,复发者PGII升高明显;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的PGI、PGII均显著升高,治愈后PGI、PGII恢复正常。 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血清PGI、PGII含量作为随访指标,可为胃癌复发提供重要线索,胃癌切除术后PGI、PGII明显降低,复发者的PGI、PGII升高。 3.检测PG可发现哪些疾病? 可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进行确诊。健康体检者和不同胃病患者的PG异常率如下,可以看到胃病患者的PG异常率远远大于健康体检者。 4.检测PG在胃癌防治上有什么意义? 部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般如下:Hp感染或其他原因→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如果能尽早的阻止此进程,则得胃癌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而此进程常伴随着PG值的变化,有报道在确诊胃癌患者中1/3在几年前的血清PG值已不正常。所以定期检测PG并积极干预治疗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手段。 5.国外应用PG检测的情况如何?

胃蛋白酶原和胃癌的关系

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 ·检出率高 ·操作简便 ·无痛苦、易耐受 ·检测费用低 ·方便快捷 ·胃癌筛查判定 ·胃癌切除术后复发判断 ·消化性溃疡复发判定 ·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效果评价 胃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胃癌是世界第二大癌症死因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 ·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40万人,死亡人数近30万人 ·中国半数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症状,检出率低于5% ·中国年轻人胃癌的发病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的1.7%上升至3.3% ·消化系统的肿瘤患者1/2死于胃癌 ·每年新发胃癌患者中,约1/5年龄不足40岁 ·早期胃癌手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90%-95% 胃癌的发生 胃癌的发生并非是由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骤然变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胃癌的发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发展为胃癌之前,常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癌前变化过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恶性贫血及巨大胃粘膜肥厚症等,就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他们将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其中最常见的当数慢性萎缩性

胃炎。有资料显示,50岁以上人群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可达50% 胃炎、胃癌的早期症状 发现期早期信号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占83.3%;食欲减退占39.5%;胃部闷涨占37.8%;呕酸占37.5%;上腹不适占36%;消瘦占35.8%。有一部分患者可能走上“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条路。 胃癌高危人群 ·感染过幽门螺杆菌 ·男性,尤其是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 ·年龄在50岁-80岁之间 ·常吃加盐腌制蔬菜或烟熏肉和鱼等食物 ·吸烟 ·接受过胃部手术、胃息肉 ·家族肿瘤疾病、家族胃癌史 ·恶性贫血 ·A型血 ·长期工作在含有大量烟尘、石棉和镍的环境 检出可根治的早期胃癌 测定PG,特别是PGⅠ/PGⅡ比值和PGⅠ水平,对于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有很高的价值,血清PG的变化可被认为是胃癌高危的亚临床指标(Farinati 1991),一项回顾调查(Nomura 1980)确切地显示了胃癌与PGⅠ的联系,在被确诊的48例胃癌患者中,检测他们几年前为其他检查留下的血样品,发现有1/3,在当时还“健康”的情况下血清PGⅠ水平已经降低,对另一组胃癌患者检查发现有40%属于血清PGⅠ低水平。因此,PGⅠ/PGⅡ可用以诊断萎缩性胃炎并指示胃癌高危,从而检出可根治的早期胃癌。 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目前,医院诊断胃癌最主要的手段是做纤维胃镜检查,筛查胃癌高危人群能使消化内镜真正在早期癌的诊断中发挥主导金标准的作用。虽然X光钡餐透视也很有诊断价值,但对早期胃癌的判定价值不高。 但是,在常规体检中每个人做胃镜更是不现实的,开展大范围的对人体无创伤、简便可靠和费用低廉的筛查,将正常人中的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在进行胃镜检查,实施早珍、早治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经过国内外多年的大量

胃蛋白酶原I,II在普查中的意义

胃蛋白酶原I,II在早期胃癌普查中的意义? ? 陈智周范振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北京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是与胃癌密切相关的两种病变,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而萎缩性胃炎已被普遍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在由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连锁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PG)的变化,而且后者已成为前面三种病变的良好诊断指标,以及治疗和预防干预过程中的监测指标。利用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测定进行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计划已在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实行,日本在“老年保健法”的指导下开展了“日本胃癌检测计划”,利用PGI,II,在大面积的人群普查中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了90%。我国也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胃癌的大面积普查应当摆在重要的地位。鉴于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三者的密切关系,我们要进行胃癌的普查,首先必须了解胃蛋白酶原在HP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时的变化规律. 人的胃粘膜主要含有两种门冬氨酸蛋白酶,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I,PGA,PGI)和胃蛋白酶原-II(pepsinogen-II,PGC,PG-II),为分子量42,000Da的单链肽链,它由胃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并转化成有分解蛋白能力的胃蛋白酶(pepsin)。 一.PGI、PGII与HP感染的关系. HP感染已被普遍认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其组织病理特点为急性,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它和胃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血清HP阳性者在1-24年中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比阴性者高三倍(Parsonnetl991)。HP胃炎经多年后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据某些作者估计,有60%的胃癌可归因于原始的HP感染;若早期HP感染得到控制胃癌的发生可以避免。HP感染显着的影响血清PG水平,起初是PGI,PGll均升高,PGI/PGII下降。0derda(1989)观察到血清HP阳性的儿童胃溃疡患者的血清PGI和抗HPlgG升高,PG1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87%.Karnes(1991)检测了血清HP阳性的萎缩性胃体炎患者,发现PGII升高,PGI/PGII显着下降.1997年TakahisaF(1)以血清PG在HP根治前后的变化作为新方法来判别根治的成功与否。将根治前的血清PGI/PGII比值分为三个等级,PGI/PGII小于3,PG1/PGII在3-5之间,PGI/PGII不小于5;根治的界值对上述三组分别为,根治后PGI/PGII上升40%,25%,10%.此界值诊断HP 根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度分别为100%,93.1%,和96.2%,此界值对处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状态的患者均可适用。血清PG被认为是胃癌危险度和胃粘膜状态的指征,KikuchiS.(2)研究了长时间HP感染及其感染灶的大小对血清PG的影响,观察了2584例,时段为

胃蛋白酶原检测(PG技术检测)

胃蛋白酶原检测——PG技术新项目 一、胃蛋白酶原含义 胃蛋白酶原是胃黏膜特异性功能酶——胃蛋白酶的前体,分为PGⅠ和PGⅡ两种亚群,血清PG水平可以反映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联合测定PGⅠ、PGⅠ/PGⅡ的比值可以起到胃黏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二、PG检测特征 1、检出率高最高检出率能达到90% 2、操作简便检测方法简单,一台仪器就可以进行检测 3、无痛苦易耐受只需要2毫升血液就可以进行检测 4、检测费用低低廉的花费就可以判断胃部疾病的进展情况 三、PG检测意义 1、胃癌普查的初筛 2、萎缩性胃炎、胃溃疡、HP感染的筛查 3、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 4、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 5、胃癌切除术后复发判定指标 6、个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检测 四、PG检测的结果判读和建议 1、PG的正常值 PGⅠ:67-200ug/L;PGⅡ:0-15ug/L;PGR:大于7.5

2、超出正常值的说明 正常值范围超出正常值范围的说明PGⅠ67-200ug/L <67ug/L: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 >200ug/L: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 PGⅡ 0-15ug/L >15ug/L: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PGR(PGⅠ/PGⅡ) >7.5 <7.5: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3、建议 4、1)PGⅠ<67ug/L且PGR<7.5,建议到医院咨询或就医(2)PG Ⅰ<67ug/L或PGR<7.5,建议排除药物和饮食的影响后,3-6 个月内复查,复查结果异常,建议到医院就医。(3)PGⅡ>15ug/L且PGR<7.5,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4)PGⅡ<30ug/L且PGR<3.0,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胃镜和病理检查(5)PG三项检测结果正常,建议每年至少检测一次,以便个人动态检测胃部健康状况。 五、PG检测与其它几种检测方法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