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北方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产生的共同影响。(1分)

分析北方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产生的共同影响。(1分)

分析北方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产生的

共同影响。(1分)

积极影响: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消极影响:

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高中历史知识点题库 017魏晋南北时期的民族融合

1.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鲜卑B.匈奴C.羌D.氐 答案:A 解析:五族内迁后,均在黄河流域建立过政权,但其中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不仅统一了黄河流域,而且通过孝文帝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题干评注:魏晋南北时期的民族融合 问题评注: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2.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就是少数民族的 A、内迁过程B、封建化过程 C、汉化过程D、农耕化过程 答案:B 解析:伴随着两个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各个少数民族逐渐摆脱了落后的社会形态,接受和采纳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即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这样的转变过程,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逐渐由前封建社会(注:前封建社会是指封建社会以前的原始社会或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程,即封建化过程。“内迁过程”的表述不能说明社会发展的这种质的变化。“汉化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以偏概全。当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两个时期的民族融合,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如果把题干中“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换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那么答案就是“D”了。因为伴随着民族融合过程,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逐渐由游牧向农耕转变。 题干评注:魏晋南北时期的民族融合 问题评注: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3.三至五世纪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最明显的特征是 A、民族融合通过封建化渗透、认可 B、黄河、长江流域均保持长期的统一 C、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D、南北朝的政治制度趋同 答案:A 解析:题干的题眼是“特征”,题项列出类似“特征”,经分析可知:B项应是时而统一,时而分裂,而不是“长期统一”;C项应知这时正是经济南迁之时,江南正值开发,南北经济还不是趋于平衡;D项应知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政治制度还不完全趋同;最明显的特征应是A 项“民族融合通过封建化渗透、认可” 。 题干评注:魏晋南北时期的民族融合 问题评注: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4.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2019-2020学年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 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历史作用。 从农业化、封建化、汉化的角度,综合分析 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 理解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一、北魏统一北方 1.改革的前提 (1)北魏建立: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的社会状况 (1)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比较落后。 (2)各民族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为了缓和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 [深度点拨]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 (2)可能性: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汉文化的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二、均田制与三长制、整顿吏治 1.均田制:485年开始实施。 (1)主要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影响: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2.三长制 (1)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2)内容: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

2020-2021厦门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

2020-2021厦门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 2.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 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 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B.盘庚迁殷 C.文成公主人藏D.孝文帝改革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4.“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 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 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B.贾思勰 C.祖冲之D.李时珍 6.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 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 7.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 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2015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三中中考历史复习同步20《北方民族大融合》(七年级上册)(新人教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内容标准(试验稿)】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内容标准(2011版)】 (1)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选择题 1.(2013·泸州)以汉语为正音,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语。作出这些规定的帝王是(B) A.秦始皇 B.北魏孝文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2.(2013·株洲)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C) A.采用汉姓 B.改穿汉族服装 C.学习汉语 D.与汉人通婚 3.(2013·湘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D)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2013·宜昌)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民族大交融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C) A.商鞅 B.张骞 C.北魏孝文帝 D.班超 5.(2013·白银)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D)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6.(2013·长沙)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C)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7.(2013·重庆)“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改革措施是(D)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使用汉语 8.(2013·重庆)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正确的是( D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9.(2013·潍坊)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D)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10.(2013·聊城)右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D)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11.(2013·滨州)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

考前百天知识点必练4 魏晋南北朝时期 导学案--2022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考前百天知识点必练系列4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 【真题引领】 1.(2021·广东·高考真题)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 2.(2017·全国·高考真题)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3.(2016·海南·高考真题)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4.(2014·海南·高考真题)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5.(2014·海南·高考真题)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6.(2014·上海·高考真题)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

2021-2022高二历史北师大版选修一学案与检测:3.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解析

学案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促进了北方封建经济的进展 1.农业:均田制的推行,使农业得到快速恢复和进展,农业生产在北魏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得到了较大进展,民营手工业也日趋活跃。纺织业最为发达。 3.商业:商业日趋富强。平城、洛阳、长安等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深度生疏] 北魏经济的复苏和富强,推动了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颖血液。[重点精讲] 试从社会环境、政策扶植、技术推广等角度分析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经济进展的有利因素。 (1)政府的重视:①均田制使农夫获得肯定的土地,调动了农夫生产乐观性;②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③孝文帝修建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深化探究 探究点1农业生产的进展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魏书·食货志》 思考 (1)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舞农耕的措施。 (2)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答案(1)均田令使农夫得到了肯定的土地;鼓舞农夫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夫迁往荒地多的地方。(2)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进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探究点2繁盛的洛阳材料北魏的洛阳,城西有大市,市内有钟楼,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特地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市场上的金银、锦绣、瓷器、漆器,应有尽有。全城十多万户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城南有“四夷馆”,专供外来商人居住。馆舍房子整齐,路旁栽种着青槐绿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格外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很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思考 (1)依据材料指出北魏时期洛阳商业富强的表现并分析其成因。 (2)北魏贵族高官显宦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白什么问题? 答案(1)表现:市场富强,货源充分,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中外贸易频繁。 成因: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商业的进展;当时农业、手工业的进展推动了洛阳商业的富强。 (2)一方面说明白商业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二、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 1.迁都洛阳之前,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于鲜卑民族之中。迁都后,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2.民族融合的趋势为北朝末年实现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 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生活在一起的众多民族,通过长期交往,相互影响,各自消逝原来的特征,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历史进展的角度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易混易错]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度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丢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饮食等。 深化探究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照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特地书籍。)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学问,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础过关)-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一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明会典》记载:“西番,古吐番地。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于是乌思藏番僧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化番民。又有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俱赐银印,令比岁或间岁朝贡。”这反映的是明朝 A.对西藏僧俗首领采取的进京朝贡模式B.对奴儿干都司所采取的定期巡视规制 C.对乌思藏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D.对蒙古基层首领定制了进京朝贡模式 【答案】A 【解析】“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是明廷封授给西藏地区僧俗首领的称号,“令比岁或间岁朝贡”指进京朝贡模式,A正确;“乌思藏”是明朝对藏族地区的称呼,奴儿干都司是在东北地区,排除B;“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C;题干内容是关于西藏的,而非蒙古,排除D。

2.(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如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 A.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B.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 C.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D.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 【答案】A 【解析】由“郑和下西洋”的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没有到达欧美,排除B;郑和远航是宣扬国威的和平外交活动,排除C、D。 3.(2020·海南枫叶国际学校高一期末)从贸易角度看,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下列现象与此关系密切的是 A.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B.东南沿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中国洋务运动开展D.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马尼拉大帆船行驶于亚洲、美洲和欧洲之间,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手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巨额白银资本流入,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备等,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与“(鸦片战争以前)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等无关,A项错误;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开展的洋务运动与“马尼拉大帆船”和“巨额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阐讲】 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条件 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 C.北方长期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从本质上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初三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

初三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 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 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是()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D.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 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措施,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民 族融合。因此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2.“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B.完成了国家大一统 C.抵御了外来侵略D.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皇帝”指孝文帝,“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 僚的女儿之姻缘”指与汉人通婚,“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指改汉姓。这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的内容,这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北方的封建化进程,所以答案选D。【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方的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3.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民族融合。“胡人汉服'”指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仰慕汉族文化,说 汉语,着汉服,最典型的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族人改成汉姓,学习汉语,穿汉服。“汉人胡食”是胡人的饮食习惯传到中原,使得中原的百姓接受了一些胡地的饮食习惯。对南北朝 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现象可以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 互影响,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北方民族融合出现高潮,也说明民族 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4.“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 容是 A.改穿汉服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D.学习汉礼

2021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指导意见学习要求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开展的影响。 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 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生产工具改良,耕作技术提高。 (2)重视兴修水利。 (3)经济作物及畜牧业得到开展。 (1)丝织业开展到达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开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泼。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开展。知识点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原因: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承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措施表现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等学校,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礼仪标准自己的行为方式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废除一些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的影响。 知识点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1)鲜卑生活习惯的汉化。 ①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农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历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完毕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根底。 【概念阐释】 1.封建化: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因素的转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过渡转化。 2.民族融合: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根底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异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中国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促进民族融合。 【思维点拨】 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北魏的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游牧到农耕的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促进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开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开展了汉族文化。 4.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但是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缺乏之处。【构造图示】促进民族大融合 主题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 [史料研读] 史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①;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课前预习 一、淝水之战 1.强大后的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形成对峙的局面。 2.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 60 余万、骑兵27 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 ,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3.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经过淝水之战以后,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公元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5.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 ,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 ,也增强了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6.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 ,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7.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制度。 8.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 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9.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进一步

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3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6分)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风俗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古今中外社会的改革也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沿用礼乐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材料三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方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1)从材料一中鲜卑人礼乐文化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认识?(8分)

部编版7上历史16-20答案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开发) 一、官渡之战: (1)曹操取胜原因分析: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东汉末期,占据曹操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制,组织军队和民众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军粮的问题。势力逐渐壮大。 3、战略战术正确:曹操和袁绍都想称雄北方,公元200年,双方在官渡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接受许攸建议,火烧乌巢,歼灭袁军主力。 (2)意义或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 二、赤壁之战: (1)战前局势(背景):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联孙抗曹)。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周瑜接受黄盖建议,用“苦肉计”诈降曹操,火烧赤壁,(2)影响(意义):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掉,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四、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的措施: 魏国:曹操重视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与台湾交往: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 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内地与台湾最早的交流,也是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领土的史实) 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地区的开发。 【相关史事和拓展】①刘备身边有猛将张飞、关羽,但缺少谋士,他三次上门求见恳请出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三顾茅庐”的佳话。 ②、曹操赤壁战败分析:曹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骄傲轻敌;孙刘联军战术正确;统一条件不成熟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都是称赞的是诸葛亮。 4、官渡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对我们的启示是骄兵必败,要善于用人,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5、范文“我眼中的曹操”小论文:(通过范文,研究一下小论文的写法)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汉王朝为正统,曹操挟持汉献帝,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痛恨的,也有悖于我们传统的道德,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曹操多以“奸雄”形象出现。但从历史角度来看,真实的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在官渡之战中战胜强大的袁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战乱的局面。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也发展了北方的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专题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讲解 一、北方的统一 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晋书》中写道:“乳酪养性,人无妒心。”魏晋时期,中原汉族改变了饮食习惯,大大增加了乳制品的摄入。这反映出() A.中原地区畜牧业繁荣B.民族交融对饮食的影响 C.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D.佛教传播推动民族交融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知道题干现象反映了民族交融对饮食的影响。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逐渐的民族隔阂趋于缓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借鉴,汉人胡食、胡人汉食司空见惯。故题干现象反映了民族交融对饮食的影响。 故选:B。 2.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规定() ①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进步 ③有利于鲜卑族封建化 ④有利于江南地区开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

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 【解答】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规定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他是北方统治者其措施不会促进江南地区开发,据此可排除含④的BCD 三个选项。 故选:A。 3.与“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都出自这次战役,D符合题意。 故选:D。 4.《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分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题干关键信息“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并结合所学,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C符合题意。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历史第一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巩固辅导第五十七篇

最新精选人教部编版历史第一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巩 固辅导第五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倒退 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建立西晋,重新统一中国的是( ) A、司马懿 B、司马睿 C、司马昭 D、司马炎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他是( ) A、商鞅 B、秦始皇 C、张骞 D、北魏孝文帝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这些游牧民族主要包括( ) ①匈奴②鲜卑③蒙古族④满族⑤羯族 ⑥越族⑦氐族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⑤⑥⑧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耍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 A、匈奴语 B、汉语 C、鲜卑语 D、胡语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 A、东汉 B、西汉 C、东晋 D、西晋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如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素养考向概念聚焦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从“时空观 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利用史料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区域经济的发展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豪强地主、士族;江南开发;六朝、十六国、南朝、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国号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备注 魏220—266年曹丕洛阳被权臣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蜀221—263年刘备成都被曹魏所灭 吴229—280年孙权 建业 (今南京) 被西晋所灭 西晋266—316年司马炎洛阳280年,完成统一;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1.东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南逃的几家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建国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六朝: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定都今天的南京,统称为六朝。 4.江南的开发 (1)原因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 (3)影响:推动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步交融。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单元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2)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程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本课属于选修一课标要求的改革中的第三个改革,本课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前后呼应,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进行的改革。不同的是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迁与进步,因此要注意其与其他改革的共性与个性。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上(东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起下(隋的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衔接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抛弃狭隘的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治,为隋朝的重新统一打下基础,而北魏创立的一些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如均田制。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时代,更应该提倡北魏孝文帝元宏开拓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也说明了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如今我国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本课也提醒我们搞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说明了孝文帝改革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在鲜卑拓拔部的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课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背景(第一目“北魏统一北方”)、改革的经过(第二目“均田制和三长制”、第三目“整顿吏治”、第四目“迁都洛阳”、第五目“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影响(第六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社会改革的原因;探究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