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禁忌

中西方禁忌

禁忌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它 规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世界各地都有一些“需要极其注意的”习俗,如果不加注意而触犯了某种禁忌,就会受到惩罚。轻者造成误会,重者遭到杀身之祸。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上遭到土著的杀害,就是因为他犯了土著人的禁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禁忌习俗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而且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较强的时代特点。所以,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研究禁忌习俗的产生、中西禁忌现象的个性特征和中西主要禁忌习俗能减少跨文化交往可能带来 的误解和磨擦,保障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禁忌与禁忌习俗之产生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英文对应 词是“taboo”(“塔布,塔怖”),表示“禁止”或“抑 制”,它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群岛人的土语,原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777年由英国航海家库克(James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该词引入到英语中。早在我国汉代就有关于禁忌的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禁忌禁忌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它 规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世界各地都有一些“需要极其注意的”习俗,如果不加注意而触犯了某种禁忌,就会受到惩罚。轻者造成误会,重者遭到杀身之祸。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上遭到土著的杀害,就是因为他犯了土著人的禁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禁忌习俗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数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而且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较强的时代特点。所以,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研究禁忌习俗的产生、中西禁忌现象的个性特征和中西主要禁忌习俗能减少跨文化交往可能带来 的误解和磨擦,保障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禁忌与禁忌习俗之产生 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英文对应 词是“taboo”(“塔布,塔怖”),表示“禁止”或“抑 制”,它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群岛人的土语,原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1777年由英国航海家库克(James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该词引入到英语中。早在我国汉代就有关于禁忌的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禁忌

括把自然力、自然物(星月、雷电等)看作神圣不可 侵犯,形成有关它们的禁忌观念和行为;对某些动植物的禁忌观念;对祖先、神灵等的崇拜所产生的 神灵象征与祖先遗物禁忌[1] ,也包括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禁忌习俗。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在他的专著《图腾与禁忌》中也对禁忌这一文化现象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塔布(禁忌),就我们看来,它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首先,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塔布在波利尼西亚语的反义词是“noa”,就是“通俗的”或“通常可接近的”意思。所以,塔布即意指某种含有被限制或禁止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之存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神圣的人或物”,在意义上和塔布便有 些相同[2] 。一般通过口头传承和社会示范流传延续。 “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3] 禁忌涉及言语行为,稍不注意或不尊重对方的禁忌,就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由于这一点,禁忌习俗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的交际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禁忌习俗是指违反社会期望的行为,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礼俗。禁忌习俗因民族、社会、文化、地区、场合等因素而异。故此,人们在跨文化交往中对禁忌必须十分敏感,不得不研究它,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开它,以期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中西禁忌习俗之个性特征 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 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罢了。禁忌作为一种无行为规范的心意民俗形态,与禁忌所在社会的文化特征及传统息息相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同一民族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们正是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强调对立面的和谐与相互渗透,即对立中的统一,以及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体。《易经》用阴和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和谐。“天人合一”表 现于政治领域是春秋大一统的观念,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在价值观上,虽然中国古代是私有制,但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依然强调集体主义,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变迁,反映封建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的避讳现象,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称谓等方面现今仍有禁忌。 西方哲学的辩证法与中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有相似之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认为世界是对立中的和谐。但是,欧洲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犹如黑夜中的启明星;17世纪牛顿等科学家揭示宇宙之奥秘,培根倡导的观察、推理的科研治学的归纳法犹如铁一般的事实;18世纪文化启蒙运动席卷欧

美大陆,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在这几个世纪之内,“世界是统一中的对立”的哲学思想,追求“自由平等”“民权、民享”之理念和“个人奋斗”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个体本位”意识成为主流意识。为追求“自由、人权”,个 人生活上的“隐私”(privacy)观念极度发展,隐私领域成为禁忌的重要内容。 在这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中,有些因素因文化而异,西方文化所高度赞赏的很可能是中华文化所回避的,而中华文化中的“陋习”可能是西方文化中天经地义的事。有的话题在中华文化中是受欢迎的,但在西方文化中则可能构成对隐私的侵犯。“入国问禁,入境随俗”是必须的。 三、中西主要社交禁忌习俗之比较 禁忌存在于人类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因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等级观念而拥有诸多截然不同的社交禁忌习俗。 1.自尊与隐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涉及中国人自尊或“面 子”和西方人隐私的问题是绝对不能无所顾忌地问及的,否则会被看成冒昧和无礼。中国人最重视的是“面子”。在中华文化中,“面子”就是地位、身份、荣誉、自尊的象征。中国有句俗话“打人别打脸,说话别揭短”,中国人的最大禁忌是涉及个人尊严的“短处”“痛处”“缺点”“毛病”等方面的事。中国人好面子,批评的话不能直说,要委婉地表达。人性本恶的观念在中国付之阙如,人格的修养应该随着心灵的成熟与日俱进。不诚心努力增进自身的品格,而只注意别人的缺点,正如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社会会以“丢脸”之类的概念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