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课期末作业

心理课期末作业

心理课期末作业
心理课期末作业

我的感受

最近刚好看到一句话: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出自谁已经不记得了,不过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代社会,竞争激烈,说到底拼的是能力和心理。有的人能力很强,但心理脆弱,这种人一遇到问题就会逃避甚至放弃。

心理健康问题依然成为令全社会担忧的一个大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对一个人健康的定义不在局限于身体的健康,同时也强调了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力。

心理健康这门课其实也不是在大学第一次接触,其实是从小学起,学校就开设这门课程,只是当时并不太重视,都是有语文老师或是其他老师代上的,而随着后来课业越来越重,上课的次数也越来越少,高中的时候并没开设这门课。因此,要说真正有专业的老师来给我们上心理健康课,其实是从大学里开始的。

还记得第一节课在上导论时,老师说,心理健康这门课,第一没有教材,不会讲各种复杂的定义概念;二不留作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上课时,把我们的心带过来,认真的听老师讲,把它当成集体的心理辅导。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一直以来,心理健康这个词,在中国其实一直是很敏感的。如果有人说他去看了心理医生或者是心理咨询师,旁边的人很可能用特别怪异

的眼光看他,甚至他的人际交往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但是,通过学习我明白其实心理上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存在。特别在国外,看心理医生找心理咨询师这样的做法很普遍,这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很好的途径。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刻意回避这个问题,甚至一时的逃避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在讲到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主要讲的是有一个人自杀,从十楼楼顶跳下去,看到了1~10层楼上的人正在干的事情,原来每个人都遇到了挫折,有的人在和恋人争吵,有的人因为工作问题而烦恼不已……虽然视频的表现方式有点夸张,但是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挫折每个人都会遇到,所以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人,自暴自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当然,我们的心理健康课还涉及其他很多方面,如恋爱心理、人际交往、还有对我们将来就业很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节课上,老师组织了一次模拟招聘,请同学上去回答某年公务员面试的问题。当时我没有勇气上去,不过现在想想,其实这是次很好的锻炼和经历。很多人和熟悉的人交谈可以很自在很轻松,但一旦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在人比较多的地方就会很不自在,出现很多交流沟通方面的问题。所以胆量其实是要量出来的,以后的这种机会一定会好好把握。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多数人都忙着追求物质生活也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或是心理上的种种问题。大学生处在一个从在学校学习到进入社会工作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我们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群才踏入大学的新生,都会经过一过心理调适

的过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解到:我们不能对心理问题忽视甚至逃避,而应该接受它,并通过适当的方法解决它;当然我们也不用对这些问题太过紧张,因为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虽然这门课结束了,但心理健康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也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从事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影响一生的。

青少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个案研究法的结果容易相互比较。(正确) 2.离差智商是由斯腾伯格提出来的。(错误,韦克斯勒) 3.高级情感是指生理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错误,社会的需要) 4.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动力是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错误,矛盾的闭锁性) 5.系统脱敏法是诱导个体缓慢地暴露出导致心理紧张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正确)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青少年心理研究应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答:(1)客观性原则 (2)教育性原则 (3)矛盾性原则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早熟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早熟对于不同性别的男孩和女孩的影响是不同的。早熟的男孩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更接近。因而,他们更喜欢、愿意与同龄女生交往。由于他们身体上成熟,体魄健壮,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色,很容易得到同伴的敬佩、羡慕、尊重;也容易得到家长、老师的青睐,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当上班级干部。早熟的女孩与早熟男孩相比,早熟女孩体会到了更多的麻烦、苦恼。对这种在时间上早成熟3~4年的女孩来说,会品尝到周围同伴都未曾有过的体验、感受与变化,会产生与同龄人“不同步”的感觉,因而易使她们心理焦虑、紧张与负担过重,造成自信心方面的障碍,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 3.简述青少年动机的特点。 答:青少年动机的特点:表现出4种类型:1.学习动机不太明确。 2.学习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 3.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 4.学习是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心理学期末考试作业

简要介绍一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再详细谈一下马斯洛层次理论 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2)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如果这些需要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需要: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一需要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尊重需要: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传播心理学二卷大题

一、分析传播的两级效果论示意图 示意图说明两个问题: 1、传播是如何产生效果的:受传者遵循“心理选择”通过传播接收信息,淘汰部 分信息。信息与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产生心理能,即看不见的传播第一级效果。 心理动能能外化为言行作用于社会,产生看得见的传播第二级效果,心理势能要在一定的情势下转化为心里动能,继而外化为言行做功,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心里动能做功的方向、大小、质量、价值和持续性。 2、传播与心理的关系:从传播致效的过程考察,二者是生产传播效果的相互作用 关系。传播与心理的任何一方没有另一方的作用,独自是不可产生出包括心理能在内的传播效果的。从科学研究的假设与正式的路径来考察,传播致效过程要经过而且必须经过两个关键环节或关键工序:传播要通过受传者的“心理选择”这道工序;被选取的信息还要与受传者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 心理选择与心理反应两个工序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传播与心理互相依存:心理离开了传播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二、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角度去考察传播与心理的关系 1、心理与传播携起手来为人类生产精神力量,传播给心理系统输送生产心理能的 “能源”材料——信息。心理能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它与精神力量从根本上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传播与心理的合作,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没有传播就没有信息,没有信息心理活动就陷入困境,人类就不要奢望精神力 量了。 三、几个受传者理论的历史逻辑关系 心理选择是心理系统与传播系统接壤的边防地带,是传播的信息进入心理系统的门户。绝大多数信息被心理系统拒之门外。整个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从供给转为选择。信息要有用才是资源,一条信息的有用与否是针对特定人群而言的。“信息就是资源”应替换为“通过选择的有用信息才是资源” 这种更替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信息短缺时代向信息爆炸时代的历史转变,反映了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的历史转变,反映了以传者为本位向以受传者为本位的历史转变。 在传者为本位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枪弹论”(魔弹论、靶子论、注射论);从传者本位论向受传者本位论过渡期,产生了“个体差异轮”、“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到受传者本位论时期,产生了“顽固受传者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标志着受传者由被动地位一天天上升到主动地位的历程。 四、分析说明传播致效过程的因果链 在示意图中,表示传播者传出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必须送进信息的能量转换器即心理系统里,把信息转换成可做功的能,继而发动行为或外化为行为做功,才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信息要经过“心理选择”筛选,未获得“参与权”的淘汰。被授予“参与权”的进入传播致效的下一个工序“心理反应”炉内,与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心理系统及产生于其中的一级传播效果,是传播向社会效果转化的绕不开缺少不得的中介,不可抽掉。正因为这个心理系统及产生于其中的一级传播效果是隐形的,所以,这就成了许多传播者认识论上的一个盲点。在实际传播活动中,不但常常被传播者忽略了,而且不了解,要进入心理系统得首先在他的第一道关口获得“参与权”才行。所以一提传播效果就用看得见的传播活动来代替。心理反应产生诸多心理能。心理能外化为行为,有些行为作用与社会从而产生传播的社

答案:2016年秋季《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智力 答: 所谓智力,是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处理环境的个人的综合能力。 2.暗适应 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3.图式 答: 图式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图式是对你所体验的环境结构进行综合概括的编码的“知识包”。 4.情景记忆 答: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

实验法。在控制或创设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优点:1,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揭示因果关系;2,可重复检验;3,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1,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2,会受到实验者、外部环境的多种影响;3,被是处在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4,对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法,相关研究是一种特殊的非实验性研究,当无法操纵自变量时,我们使用相关研究。优点:1,有利于我们预测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2,相关研究更接近于生活实际。缺点: 对变量的控制不多,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2.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意识。 答: (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3.简答概念的种类。 答: 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 与 两个对立的部分。 2、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 、 和 三个原则。 3、一般说来,态度由 、 和 三种因素构成。 4、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 、 和 等方面。 5、记忆障碍是人们在 、 、 或 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 6、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引发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现象,称为 。 7、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认为,挫折的存在不一定导致个体的侵犯,只是使个体处于 状态。 8、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 为 。 9、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上的不适应状态称为 。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 20 分) 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 (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 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 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 人际交往中的曝光效应显示出,( )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 A. 接近性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熟悉性 2. 奥斯古德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我们在印象形成时,用以评价他人的基本 维度是( )。 A. 评价、力量、活动性 B . 知识、感召力、领导力 C. 能力、正直 D. 中心特征、边缘性特征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A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b 对象性c 统合性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 )、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 )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 )、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b 选择心理c 从众心理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 多项选择题 既有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 )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

营销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和答案

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每小题一分)。 1. ()高的消费者购买目的明确,动机清楚,不盲从、不鲁莽、不独断,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购买行为有计划。 A.果断性 B.自制性 C.自觉性 D.情商和智商 2. 一般而言,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主要是通过()体现出来。 A.受教育程度 B.职业 C.年龄 D.宗教信仰 3. 所谓的“傻瓜”相机,具有自动聚焦、曝光、卷片等功能,操作非常简单,机身也很轻巧,因而对消费者颇有吸引力。其反应了新产品哪一特性()。 ( A.新产品的优越性 B.新产品的适应性 C.新产品的复杂性 D.新产品的可试性 4. 假定供求和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不变,当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下降,供给量则上升,形成()。 A.供小于求 B.供求平衡 C.供小于求或供求平衡 D.供过于求 5. 下列广告媒体形式具有传播的范围非常广泛、表现力强、重复性高、作用力大的优势的是()。 A.电视 B.报纸 C.杂志 D.手机 6. 一般来说,以下产品可以不使用品牌的是() A.电视机 B.洗发水 ^ C.土特产 D.运动鞋 7. ()是确定广告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位置,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资源”的过程。 A.广告定位心理 B.广告诉求心理 C.广告创意心理 D..广告营销心理 8. 具有群体推销、接触面广、推销集中、成交额大的特点的推销方式是()。 A.上门推销 B.柜台推销 C.会议推销 D..微信推销 9. ()是人的求知欲望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高级情感,也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兴趣、解决问题和对真理的探索等社会需要相联系。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认同感 < 10. 对价格的()是指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馈程度。 A.习惯性 B.理智感 C.感受性 D..倾向性 (二)多选题(每题有两个及以上正确的选项,每小题2分) 11. 消费者的意志过程有哪些特征()。

《心理学》期末作业

1.第 2 题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 和 ( A. 性格 B. 意志 D.兴趣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2.第 3 题 A. 互补性 B. 相似性 C. 接近性 D. 个性 您的答案: C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3.第 4 题 ( )认为情绪就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 机体的生理变化在情绪经验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 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 A. 阿诺德 B. 坎农—博德 C. 普里布拉姆 D. 詹姆士一兰格 您的答案: D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4.第 5 题 与朋友的友情,无论在顺利的条件下,还是在困难的 环境中,都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互相爱护,这是 属于情感品质中的( ) A. 倾向性 B. 深刻性 C. 需要 )。 “远亲不如近邻”反映了( 引的影响。 )因素对人际吸

C. 稳固性 D. 效果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5.第6 题 “一心二用”反映的是注意的哪个品质?() A. 注意的广度 B. 注意的稳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转移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6.第7 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表现出()的特点。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不快不慢 D. 时快时慢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7.第8 题 列不属于行为主义方法的是( A. 强化法 B. 行为塑造法 C. 暗示法 D. 代币奖励法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8.第22 题当我们阅读《水浒传》时,头脑中出现宋江的形象属于()。 A. 幻想 B. 无意想象C .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您的答案: C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9.第23 题 智力多元论是()提出来的 A. 斯皮尔曼 B. 瑟斯顿 C .吉尔福特 D. 加德纳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10.第24 题 暴怒、狂喜、恐惧、绝望等都属于()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热情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1.0 此题得分: 1.0 11.第33 题 某学生智商为87,其智力水平属于() A. 中上水平 B. 中下水平 C. 中等水平 D .优秀水平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1.0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2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02-06 09:34:57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光环效应 ? B. 首因效应 ? C. 定势 ? D. 社会刻板效应 得分:5 知识点:3.2 社会印象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 A. 环境压力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B. 个人差异 ? C. 信息过多 ? D. 角色不兼容 得分:5 知识点:4.3 利他动机与利他行为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 A. 社会变迁 ? B. 人际关系 ? C. 社会化 ? D. 社会互动 得分:5 知识点:1.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4. 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5分) 若从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可分为遗传、()、心理与社会四个方面。 ? A. 经济 ? B. 生物 ? C. 文化 ? D. 政治 得分:5 知识点:8.2 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5. (5分) 民族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和传承的生活方式与()之和。它是一个民族形成、存在以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 A. 生活风俗 ? B. 生产劳动 ? C. 思想观念 ? D. 语言文字 得分:5

知识点:7.1 社会群体概述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6. (5分) ? A. 蒂博特 ? B. 谢里夫 ? C. 海曼和凯利 ? D. 梅顿和纽卡姆 得分:5 知识点:2.2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 A.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B.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不属于参照范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人最核心的需求有三种,分别是生存、关系和成长,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广告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考试题型:论述题,共7题,学生可选择其中的5题作答。每题20分,共100分。 1、你如何理解广告心理学是广告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该题答案在绪论部分) 广告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广告学的交叉学科,是探索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与心理学、广告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活动,一方面是从理论上探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是在各种实践领域中应用、探讨这些规律。 广告心理学把心理学的普遍规律应用于广告活动中,并探讨构成广告活动主体的人的心理现象和他们在广告传播活动中有哪些特殊的心理规律。虽然广告心理学与基础心理学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但心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情况下的人,而广告心理学研究的是处于广告活动情境中的人。广告心理学以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但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心理学的学科知识,所以,广告心理学可以说是心理学在应用领域的一个小分支。 广告学是探讨广告活动现象及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广告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相应广告理论的揭示。广告的目的是要对广告对象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广告心理学正是在广告学所描绘的广告活动框架之下,探讨人在广告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为广告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广告学研究的广告活动过程是宏观的,而广告心理学研究的活动中人的心理是微观的。广告学强调艺术性和科学性,广告心理学更加强调用科学的角度审视广告。换句话来说,广告心理学是适应广告的科学性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为广告活动中的各种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证依据。 2、简述20世纪广告心理学的发展过程。(该题答案在绪论部分) (一)20世纪早期,受到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卖方市场的限制,局限在表层的心理活动。研究的目的是用于卖方市场,为生产者服务。营销传播观念是“请消费者注意”。 (1)1900年H·盖尔出版《广告心理学》,开始谈到广告活动中消费者的注意、兴趣等心理现象。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W·D·斯科特出版《广告理论》,提出心理学对广告工作大有帮助的见解,并做了相应的研究。现在通常把此书的问世作为广告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1908年,斯科特出版了《广告心理学》,将学科的理论更加系统化。与此同时,由H·闵斯特伯格所做的实证性研究在哈佛大学心理实验室展开。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发展,广播广告也有了很大发展,广告心理学在有关消费者广告的记忆上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对如何使广告更加引人注意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心理学期末作业答案

2014年春季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差别预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2、语言生成: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 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4、错觉: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经验主义的观点。 答:由洛克提出:认为婴儿生来并无知识和技能,经验(或人类的学习)在婴儿洁白无暇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2、简述视觉刺激中最常用的深度线索。 答:相对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 3、简述线索提取依赖的条件。 答: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 4、简述语言理解的三个水平。 答: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句子的理解、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阐述对于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 答:联想主义:联想,尝试---错误是思维的机制。格式塔:情境整体被动物知觉,产生顿误,问题解决。认知学派:用计算机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以验证各理论。 2、阐述任一种智力测验量表。 答:一、个别智力测验工具: (一)比内量表:比内量表是智力测验中运用广泛、影响较大的一种工具和技术。该量表第一次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A.Binet)和医生西蒙(T.Simon)于1905年编制而成,称比内-西蒙量表。 (二)韦氏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一组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有三种:一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其前身是1939年韦克斯勒编制的韦克斯勒-贝勒维智力量表(W-BI),以后于1955年修订成目前使用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二是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于1949年编制;三是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量表,1963年编制,1967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一, 二, 十一,名词解释2分*5个=10分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2,社会心理学: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收到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3,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肯定的亲密状态或关系 4,犯错误效应: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偶尔犯非原则性的错误,会提高他的人际吸引的现象5,首因效应:人与人初次交往所获得的最初信息对双方以后交往活动的影响 6,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对交往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此人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 7,刻板效应:又叫社会定势,在交往时,对某类人的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印象会影响对群体中某一个人的评价 8,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交往过程 9,人际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 10,印象整饬: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 11,归因: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12,侵犯行为: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标定的有害行为13,利他行为: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的行为 14,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任职、情感和行为是哪个表现与大家一致的现象15,社会促进:由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提高工作成绩和效率的现象 16,相似性:在客观上双方具有一致性,主观上能意识到的特点 17,补偿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补偿 18,强迫性: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交往频率较高易产生人际吸引 十二,简答题5分*6个=30分 1.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看法 SSP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化,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代表会人物纽夸姆,墨菲。社会人的条件: 掌握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有社会生活目标,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2)社会角色:由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心理 倾向 3)社会交换:霍班斯,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 PSP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社会行为:勒温B=F(P*E) 社会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群体 3)社会影响:奥尔波特,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的 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 4)人际互动: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 CCSP取向(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1)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的心理特点 2)性别角色差异

3、心理学期末(100)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测试时间6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道题,共40分) (1) “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这些线索,如刀、枪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 冲动效应 武器效应 暴利效应 激素效应 (2) ()具有变动特点并可以直接进行量度的概念。 变量 假设 理论 命题 (3) 以下不属于非语言行为的是?

面部表情 肢体语言 目光接触 暗语 (4) “认知平衡理论”是由()提出的。 班杜拉 弗洛伊德 海德 费斯汀格 (5) “某人为了正当防卫而击伤歹徒”属于哪种侵犯行为?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社会化的侵犯行为 (6) “结婚庆典”是指以下哪一种角色过程?

角色期望 角色过渡 角色学习 角色扮演 (7) 以下属于偏见的社会根源的是? 社会制度 经济发展 挫折 媒体宣传 (8) 以下属于亲社会的侵犯行为的是? 法律条款所强制执行的抓强盗、调查贪污、惩罚罪犯蓄意杀人 正当防卫击伤歹徒 偷窃 (9) 进行心理测验的注意点是()。

用标准化的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 了解行为与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量表须标准化,测验内容应具备实用性和科学性 选择测验工具-施测-评分-测验结果的解释和报告-实际运用 (10) 威廉?怀特1936-1940年的“团体规范”研究。为了观察街头团伙的行为,他曾在波士顿的一个贫民窟住了一年,与他的研究对象一起生活,从而直接对失业青年的团伙行为进行的研究,属于哪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 档案研究 实验法 观察法 2. 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道题,共40分) (1)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学校 职业背景 遗传因素

消费心理学期末作业

消费者心理学期末作业

服装营销策划书 一、消费者群体与消费心理分析: 女性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女性不仅对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进行购买决策,而且在家庭中承担了母亲、女儿、妻子等多种角色,因此也是绝大多数儿童服装、男性服装、老年服装的购买者。据相关资料,在家庭用品购买中女性完全占支配权的占到了51.6%,与家庭协商时意见占主导地位的有44.5%,合计达到96.1%。加之女性消费者还具有以下几种心理: 1.爱美心理 2.情感性心理 3.攀比炫耀心理 4.注重商品的实用性 5.注重商品的便利性 6.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7.购买商品比较挑剔 二、商品因素分析: 1.商品设计: 1)服装设计需要体现该服装的舒适美观、个性时尚,也要体现出新服装的特点与优点,以便吸引女性消费者对新服装产生心理需求。新

服装的设计要符合不同女性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服装的设计上应尽量做到多款式、多色彩、多图案。同时,对新服装进行档次区分,中低档次的服装应满足消费者简单大方、舒适实用的特点,高档服装则应满足消费者对于高雅气质、体现尊贵的要求。 2)要保证新服装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要运用正确的策略去推广新产品。这就需要进行各种方式的宣传,例如广告、模特等,以促使消费者意识到新服装满足她们需求方面所具有的优越性,这样才能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认识、相信并接受新服装。因此,我们公司应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和介绍新服装的优点和特点,以消除消费者的心理障碍。带领一部分敢于尝试的女性消费者成为革新者和早期购买者。3)当新服装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时,我公司的宣传策略是着重采用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形式,突出宣传该服装的优越性,分享以购买过该服装的女性消费者的心得;在此期间,还要注意收集新服装的反馈信息,做好新服装的售后服务。 2.商品名称、商标 1)我公司新服装的名称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名实相符:买服装就要使人一目了然,一看品牌名称就知道是服装。例如“衣恋”服饰,主打少女服饰系列,使人一看便知。 便于记忆:一个易读易记,言简意赅的名称会减轻记忆难度,缩短消费者的记忆过程。 例如“only”是只有的意思,突出个性,便于记忆。 引人注目:服装的命名应该对该服装特点有恰当的描述,且要不拘一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演示教学

社会心理学-A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 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范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 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 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 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 b 对象性 c 统合性 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内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内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 b 选择心理 c 从众心理 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多项选择题 既有内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保密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名词解释: 1.冲突: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 2.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越多,出面相救的可能性越小的现象。 3.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痛苦的行为。 4.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 5.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6.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7.刻板效应: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比较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8.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 9.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现象。 10.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11.内化:指个体响应他人影响完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之成为自己观点的一部分。 12.服从:受到他人或者规范的压力,个体发生符合他人的或规范要求的行为叫做服从。 13.认知失调: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14.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指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或某一集群的心态过程或某一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 15.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16.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17.集群行为是指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从多人的狂热行为. 18.舆论:是指大家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是社会上的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件的一致反应或判断,是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意见。 19.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20.时尚:是人类追求独特、标新立异、冒险创新、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社会认同,以及模仿、趋同、服从的心理反应。 21.宗教情感:是与宗教信仰相联系的、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及其象征物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它是在宗教环境中培植、在宗教礼仪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 22.基本归因错误/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为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23.经济心理:指经济行为的心理经济准备状态及对经济行为的主观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经济行为的动力与阻力。 24.差序格局:是就中国横向社会结构而言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种特有格局,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是从自己出发,层层往外推,人际关系也随着外推而越来越不重要。 25.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反应。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题加以改正 1.夫妻两人外出度假时对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意见不一,这是一种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错。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 2.在人际交往中,正面的评价更易受别人欢迎。错。由负面转向正面更易受别人的欢迎。 3.在平行冲突中,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都未能准确地知觉到分歧的存在。错。双方都准确地知觉到这种分歧。 4.在人类行为中,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起作用,激发了外在动机会增强内在动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