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广告史1-3

中外广告史1-3

第一章 原始社会末期到鸦片战争前的广告
一、 人类社会在早期历史发展中历经了哪三次社会大分工?每次社会大分工对商品交换活动带来什么影响?
第一次社会分工:畜牧业和农业分离,形成了以原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同时促成经常性交换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分离出来,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都的社会分工使剩余产品增多,也使私有成为可能,简单的商品交换发展起来了。
第三次社会分工: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也就出现了商业阶级和商业行业。
二、 我国在春秋时期及其以前(奴隶制社会),在商品交换活动中都出现过哪些广告形式?其广告特征是什么?
我国在春秋时期及其以前(奴隶制社会),在商品交换活动中主要出现了如下几种广告形式:
1.口头广告:是适应物物交换的需要产生的,要换什么东西,用什么东西换需要口头叫喊让人们知道
2.实物广告:将要换的东西陈列出来
3.标记广告:最初在商品上刻上标记,后逐渐形成商业标记;
4.“行商”与“坐贾”的广告形式:“行商”走街串巷叫卖,“坐贾”有固定营业场所,利用幌子、招牌来招徕顾客。
三、 我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鸦片战争前各朝代分别盛行哪些经济广告形式?
奴隶社会及以前:口头广告、实物广告、标记广告、音响广告、招牌和幌子。
战国至隋朝时期:悬帜广告、悬物广告、商品命名广告。
唐代:灯笼广告、旗帜广告。
宋代:招牌广告、音响广告、印刷广告。
元代:印刷广告
明清时期:招牌广告、对联广告、书刊广告、广告画等。
四、 从战国时代至隋朝,我国商业广告有了哪些发展?
战国至隋年间,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处在迟缓的发展状态中,广告的发展也比较缓慢。这时期新的广告形式出现不多,但在方法技巧上却有不少改进。这一时期主要有以下几种广告形式:
1.悬帜广告:“坐贾”在店铺外悬挂旗帜招徕顾客。
2.悬物广告:在店铺外悬挂实物或习惯性标志,起着招牌广告的作用。
3.商品命名广告:以该产品之能工巧匠的名字或与商品有关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来命名商品,加深顾客印象。
4.广泛流传的“买卖故事”:利用名人故事做广告,如“马价十倍”的故事。
五、 简述我国唐代商品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情况。
唐代商品经济和商业发展非常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分工更发达了,经济作物和以它为原料的手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丝、麻、棉、茶、糖等经济作物发展很快,制瓷、

造纸、印书等各种手工业,为市场提供了新的大量商品。
其次,国内市场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南北交通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城市这种经济中心的发展,近代型的商业城市开始出现。
第三,商业组织和经营技术也有显著变化,包括商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地区间联系的加强,商品运输和储存手段的相应发展等,这些都促使广告成为必要的信息桥梁并形成灯笼广告和旗帜广告等新潮的广告形式。
六、 唐宋时期我国广告的发展在形式上都有哪些变化?
唐朝:灯笼广告兴盛,旗帜广告发展
宋朝:招牌广告发展,音响广告发展,印刷广告出现
七、 两宋时期商业的迅速发展,给广告带来了哪些变化?
1.商业的迅速发展,使一些服务性行业应运而生。茶坊、酒楼、饭馆、客店遍布街头巷尾,生意兴隆。这种雄厚的商业经济促进了北宋时期商业广告的发展。
2.除了原有的幌子、酒旗、灯笼广告各显其能外,随着新型都市的发达繁荣,各类招牌、店堂装饰、音响与印刷广告得到新的发展。这些丰富多彩的广告形式不仅适应了都市商业贸易的需要,而且在广告艺术技巧方面较前有很大的提高。
3.南宋以后,虽然国家分裂,但政治上的偏安在短时期仍然保护了经济的发展。南宋商业上的繁荣较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广告宣传方面也有相应的表现。
八、 为什么说唐五代以后灯笼广告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
唐五代以后灯笼广告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
1.由于商业贸易的发达而出现了夜市。在江南繁华的商业夜市里,不但叫卖之声不绝于耳,而且轻歌曼舞通宵达旦,万盏红灯照耀夜空,这给灯笼广告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2.唐五代以后灯笼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商人做广告宣传提供了物质基础。
九、 我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何发展与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母体内部,从明代中叶以后,已经有了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明朝政府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与亚非各国发展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及亚非各国的使臣、商人来华贸易,输入异国的新思想,使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和崇本抑末的思想受到冲击。清代的商业经济在康熙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社会上已逐步扭转了对经商的看法,许多封建士大夫和官僚阶层敢于面对现实,把农商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明清时代的知识分子已逐步脱开自命儒雅脱俗的传统思想,开始涉足广告领域,以自己的文字专长直接为商业广告服务。他们题写招牌文字,撰写广告对联,推销新书新作,垂青木刻年画,使明清

时代的广告形式具有浓郁的知识性、趣味性,并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而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商业广告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是文字广告中的招牌广告和商业对联广告。
十、 简述音响广告的发展。
1.音响广告是在口头广告的基础上产生的。西周以前,商以走街串巷、贩运叫卖为主,由于扯噪吆喝不但费口舌,声音又传不远,于是“音响广告”就应运而生了。
2.西周时期,出现了音响广告。《诗经》中的《周颂?有瞽》一章里就有“萧管备举”的诗句。唐代孔颖达疏解亦云:“其时卖饧之人,吹箫以自表也。”也就是说,在西周的时候,卖糖食的小贩就已经懂得以吹箫为音响媒介,引起人们注意而招揽生意。行商采用不同的器具,摇、打、划、吹,以各类特殊音响来代表不同的行业。货郎打“小铜锣”,摇“巴郎鼓”;卖油郎敲“油梆子”;磨刀人拿的4块刀形铁片串成的“铁滑链”,让铁片互相撞击。
3.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响广告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时的音响广告是声音与音乐的结合,把人类原始的咳喝叫卖声与歌谣、快扳、词曲相结合,更加悦耳动听并更具诱导性。《梦梁录》中载:“今街市与宅院,往往效京师叫声,以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采合宫商以成其辞也。”这清楚地告诉人们,当时南宋的临安仿效北宋东京街头的叫卖声,且配以乐曲歌辞,沿街吟唱叫卖。《东京梦华录》中也载:“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唐棣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这种抑扬动听的小调做的广告,显然比单调的叫卖者和道具音响更惹人注意。宋代诗人宋祁在诗中也写过:“萧声吹暖卖饧天”,可见当时卖糖的商贩靠吹管萧乐器以招徕顾客。
十一、 招牌广告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1. 招牌最初是一种无字的布帘,由于坐贾的出现而产生的,以后帘上题写了店铺名号。
继而又以木牌代替布帘,在木牌上题写文字,多用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可称为店标(店铺的标记)。
2. 唐五代时招牌只是集中于官府统一管理的市场内。
3. 至宋代招牌遍及城乡,都市商店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招牌名称。招牌广告有横、竖
等不同类型,广告上有文有图。如用文字写明店铺名称和性质,图画则显示行业性质,如药店画药葫芦,膏药店画膏药,铁铺门前画钳、刀标记,酒店画李太白像等。
4. 至明清时代,招牌广告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看,都更趋成熟。宋代以前的招牌仅仅
是作为店铺的标志而已,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而明清时代的招牌注重以儒家“

以义取利”的思想为主导,因而在商业活动中表现为讲究商业道德与商店信誉。此时的招牌已不再是以单调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为招牌的字号,而是赋予招牌文字以言简意赅的内容。
十二、 清朝的招牌广告相对宋朝有何发展和变化?
至明清时代,招牌广告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看,都更趋成熟。
1.宋代以前的招牌仅仅是作为店铺的标志而已,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而明清时代的招牌注重以儒家“以义取利”的思想为主导,因而在商业活动中表现为讲究商业道德与商店信誉。
2.清朝时期的招牌已不再是以单调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为招牌的字号,而是赋予招牌文字以言简意赅的内容。如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北京同仁堂药店,取自“童叟无欺”的商业信条。著名的“全聚德”烤鸭店,始创于1844年,原先是一家干鲜果店的招牌字号,叫“全聚德”,其意思是“以德聚全,以德取财”。公元1862年商店易主,接手的杨全仁老板见招牌字号中的“全”字与自己的名字暗合,于是就把牌号倒过来以“全聚德”为自己的招牌字号,取其“全仁聚德,财源茂盛”的意思。
3.在招牌含义上有的选用吉祥如意为主题,如开业于咸丰三年(1853年)冬的“内联陛鞋店”,其招牌是由于专做清朝宫廷的生意,故用“内”字,指的是“大内”即宫廷的意思。“联陛”是指“联升三级”,取其吉利,投宫廷官宦之所好,以招揽生意。
4.在招牌内容上还采用与商店商品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主题。如开业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的北京“六必居”酱菜园,生产的酱菜驰名中外,是国内的一大特产。“六必居”的牌匾出自明朝宰相大奸臣严嵩之手,据说是其府中一位聪明的丫头采用妙计,在无意中让严嵩写下来的。店主得到后如获至宝,立即做成牌匾挂出,大肆宣传,使商店的买卖更加兴隆。
5.中国古代商人对招牌字号非常重视。招牌一旦树起来,就有中国封建社会法统的价值;同时它也是商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是传家之宝。他们会倾全力来保护和珍惜招牌的声誉,因此对招牌在形式和制作上也非常讲究。除了取名生动贴切外,还不惜以重金聘请名家来为商店字号书写招牌广告,那些高超而精湛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上乘的广告,而且也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6.招牌的制作装潢非常讲究,多采用楠木和传统的工艺休漆等上好材料,精心制作。装饰上一般以黑色底面,四周镶以花边纹饰,正中字体多配上耀眼的金字或红赤字,显得古朴、大方、稳重,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广告艺术和风格气派。
十三、 明清时期的广告发展有了哪些新的

内容?
1.招牌广告:此时的招牌广告已不在是以单调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为内容,而是赋予招牌文字以特定的内涵,其次在招牌文字上选用吉祥如意为主题。
2.对联广告:成为商业广告的一种宣传形式,并在春联里赋以商业性的内容。
3.印刷广告:利用书籍的插图作广告,出现了木版年画。
第二章 鸦片战争到建国前的广告
一、 我国近代广告发展中最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我国近代广告发展中最显著的标志是:报刊广告的出现。
二、 鸦片战争之后,首开中文刊物登广告之先河的是何时何地何人办的何刊?
1853年8月由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遐迩贯珍》中文杂志。
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广告活动受其影响,主要表现的是什么?形成了什么局面?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广告活动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主要表现是洋货广告反客为主,占据主要地位,形成各帝国主义进行广告竞争的局面。由于沿海与内地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广告水平的地区差异越来越大。在新的报刊广告媒介出现的情况下,传统广告媒介仍然有其生存的根基,形成先进广告媒介与传统广告媒介并存的局面。
四、 鸦片战争前后的广告有哪些特点?
1.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商品输入我国主要以日用品为主,广告形式多采用路牌广告和招贴广告。路牌广告多画在墙上,以文字为主,形式十分简单。招贴广告一般在海外印刷,再运到中国张贴。
2. 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近代广告开始由外商引入。在外国货源源不断地涌进我国市场的同时,海外商人深知报刊传递信息速度快,而且信息容量大,是做广告的理想媒介。于是,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近代广告开始由外商引入。
3. 由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广告活动也因此受其影响。主要表现是洋货广告反客为主,占据主要地位,形成各帝国主义进行广告竞争的局面。
4. 由于沿海与内地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广告水平的地区差异越来越大。
5. 在新的报刊广告媒介出现的情况下,传统广告媒介仍然有其生存的根基,形成先进广告媒介与传统广告媒介并存的局面。
五、 戊戌维新运动后,一批由华人办的报纸陆续创刊,华报广告与外商广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在表现形式上的特征是什么?
华人报纸与外国人办的报纸不同的地方,在于多登国货广告,利用广告形式同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斗争。
在表现形式上特征是:排版简单,形式简陋,广告一般排在不太显著的位置,对读者吸引力不大,以文字为主,没

有图饰。
六、 我国广告代理商最早是以何种形式并在什么时期出现?后来又如何演变?
我国的广告代理商最早以报馆广告代理人和版面买卖人的形式出现,后来,演变为各种广告社、广告公司。
七、 我国的官方报刊最早产生于哪个朝代?从何时起改变了不登工商广告的惯例,可以有限度地刊登广告?
我国和官方报刊是最早产生于唐初的《邸报》,从戊戌维新时期起改变了不登工商广告的惯例,可以有限度地刊登广告,1907年,朝庭创办了《政治官报》
八、 戊戌维新前后的广告有哪些特点?
1. 一批由华人办的报纸陆续创刊,主要有《昭文新报》(汉口)、《汇报》(上海)、《述
报》(广州)、《循环日报》(香港)等。这些报纸刊登“航船日期”、“银行市面”、“各货行情”、“各行告白”等广告,但广告形式十分拘谨,方法幼稚,难于引起注意。
2. 由于资本竞争的加剧,报纸刊数和广告版面迅速增加。如1899年《通俗报》的六个版面中,广告已占四个半版。
3. 广告蓬勃发展以后,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逐渐分离,从而促使广告代理商在我国出现。广告代理商最早是以报馆广告代理人和版面买卖人的形式出现,后来演变为各种广告社、广告公司。
4. 官方报刊也适应潮流,改变过去不登工商广告的惯例,开始有限度地刊登一些广告。
九、 辛亥革命前后的媒体和广告有哪些特点?
辛亥革命前后的媒体特点有:
1. 报刊媒体迅速发展。辛亥革命前夕,各类报刊纷纷创办,全国报刊达500多家。辛亥革命以后短短二三年内,报刊发展到1000多家。
2. 一些外国人主办的报刊陆续转为中国人主办,如《申报》、《新闻报》等。
3. 这时期的报刊除宣传革命形势外,也刊登大量广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4. 这时期的报刊媒体开始增加广告篇幅,讲究广告形式与效果。
辛亥革命前后的广告特点有:
1.广告内容有了扩大,百货、电影、医药、银行、书籍及个人通告充满报刊各版。
2.广告的版面安排、编辑水平有所提高,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彩色画面进行图解。
十、 五四运动前后的广告业有哪些特点?
五四运动前后的广告业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报刊广告持续发展。五四时期在汹涌澎湃的群众运动推动下,报刊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报纸成为一种最廉价、传播效果最好的广告媒介。
2.革命报刊注重广告宣传。五四前后,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创办了大量革命报刊,进行反帝反封建和马列主义思想的宣传,也刊登少量广告,而以五四运动以后刊登广告最为活跃。这些广告不仅宣传了自己

的政治主张,而且广告收人构成了报馆经济收人和职工福利的一个重要来源。
3.广告媒介多样化。这一时期除了报纸广告之外,其他几种近现代影响较大的广告形式也陆续诞生,如广播广告、路牌广告、橱窗广告、霓虹灯广告、车身广告、小册子广告、样品广告等。
4.广告代理业出现。随着广告业的发展,中国广告代理业和有关组织(广告社和广告公司)也出现了。许多有实力的中外企业为了加强竞争,首先都自办广告部。没有条件设立广告部的企业,只好依靠广告代理商设计和制作广告,促使了早期广告社和广告公司的产生。
5.广告学研究与教育的产生。这一时期,一些大学开设了广告学的课程,并出现了很多广告团体和广告组织,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广告学专著。
十一、 辛亥革命后,各类报刊在各地纷纷创办,这个时期的报刊广告与以往相比有什么明显特点?
1)广告内容有了扩大,百货、电影、医药、银行、书籍及个人通告充满报刊各版。
2)广告的版面安排、编辑水平有所提高,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彩色画面进行图解。
十二、 20世纪30年代的广告业主要有哪些特点?
从30年代初到抗战前夕,是旧中国广告业的鼎盛时期。这时广告的作用逐渐被社会人士和工商业界所重视,更为积极地以广告来拓宽销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世界广告业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传进中国,广告媒介更为发达,广告公司业务更为专业化。被称为“十里洋场”的上海已成为各国商人经商的基地,也是旧中国广告业繁荣的缩影。主要特点如下:
1.广告媒介继续得到丰富发展。如霓虹灯和车船广告相当流行。广告路牌分布在铁路沿线和城市要道,穷乡僻壤也有油漆广告的踪迹。广告月份牌销量数以百万计。此外还有邮政广告、店内广告、剧场广告、空中广告等。
2.书籍广告的兴盛。30年代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文化围剿,当时革命的进步力量奋起反击,双方的出版社、书店都利用书籍广告争取读者,扩大社会影响。
3.广告艺术水平提高。30年代除了书籍广告占有重要地位外,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广告作品和高水平的广告人才。广告经营者已注意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追求广告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4.广告公司运作趋于专业化。30年代被认为是上海广告业的全盛时期,广告公司运作趋向专业化。
十三、 简述五四运动前后,除了报刊广告以外的新广告形式。
五四运动前后,除了报纸广告之外,主要有以下影响较大的广告形式:
1.广播广告。1922年底,美商E-G-奥斯邦(Osborn)利用旅日张姓华侨的资本,在上海设立了

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奥斯邦电台。1923年1月23日开始播音,节目内容有新闻、音乐、演说及商业消息。当时,上海约有收音机500台。从此,广播在中国逐渐成为第二大广告媒介而迅速发展。
2.路牌广告。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很盛行,在整个广告业务中占有相当份额。路牌广告有一个发展过程,开始时是利用墙壁做广告,用油漆刷在墙上;后来这种路牌已不能引人注目,有的广告公司就将五彩印制的招贴贴在墙面上,其后又改用木架支撑,铅皮装置,油漆绘制。广告内容主要是香烟、药品和影剧讯息。路牌一般竖立在交通要道口、屋顶、铁路沿线和风景区。
3.橱窗广告。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一般商店都有大橱窗。我国现代橱窗广告大约开始于本世纪的20年代初。30年代后,一些中、小商店也纷纷仿效,改装门面,扩大橱窗。这一潮流,逐渐由沿海向内地发展,后来几乎所有稍具规模的商店,无不设有橱窗广告。
4.霓虹灯广告。霓虹灯以其新颖的形式和绚丽的色彩吸引人们注意,使其需求日益增多。30年代的上海除了闹市区大小商店都装有不同的霓虹灯招牌及广告外,室内或橱窗还设置霓虹挂灯,屋内外装饰边管也逐渐普及,使十里洋场的上海灯红酒绿,彻夜通明。
此外,车身广告、小册子广告、样品广告等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十四、 旧中国广告业的鼎盛时期是在什么年代?书籍广告为何在当时占有重要地位?
1. 从30年代初至抗战前夕,是旧中国广告的鼎盛时期;
2. 30年代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文化围剿,当时革命的进步力量奋起反击,双方的出版社、书店都利用书籍广告争取读者,扩大社会影响。
十五、 旧中国广告同业最早的组织成立于何时何地?有几家参与?叫什么名称?机构的
目的与宗旨是什么?
1927年在上海有6家广告社组织成立“中华广告公会”,目的是为了争取共同的利益和解决同业之间的纠纷,并便于各报馆之间的联系。以维持增进同业之公共利益及矫正弊害为宗旨。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大陆广告
一、 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广告工作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和重点表现是什么?
1.颁布新的广告管理法规,对广告内容提出必须以“纯正为主”“凡工厂、商店推销商品之广告宣传必须以品质、效能、使用方法做纯正之介绍,不得虚伪夸大。并明确规定了对广告媒介、商品种类、不同部门的广告管理范围。
2.加强对广告行业的领导,首先是政府对私营广告进行了初步整顿;其次是对广告媒介进行了整顿;第三是利用广告同业

公会加强了行业管理;
3.重视发挥广播广告的作用。为了有效地利用广播这一宣传工具,解放初人民政府就很重视对广播广告的管理。在接管了各地广播电台后,一些大城市的广播电台开办了专门的商业广播电台,增设了广告节目,播放经济、文化和社会广告,从而大大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减少了国家事业费开支。
4.发展实用性的广告传播形式。在广告形式上,一方面保留了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广告宣传手段,此外还根据方便企业和消费者的原则,发展了一些实用、低价格、针对性强的广告形式。
二、 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对广告行业的领导的?
1.政府对私营广告业进行了初步整顿。解散了一些经营作风不正、业务水平低下、濒于倒闭的广告社,把分散的广告社合并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业务能力的广告公司。
2.对广告媒介进行了整顿。如对国民党遗留下来广播电台和报社,采取军事接管方式;对于私营商业电台的报社,采用组织管理方式,发布规章制度,限制刊播内容并加强审批查核,使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利用广告同业公会加强了行业管理。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各大城市都保留了私人工商业的同业公会。
三、 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主要发展了哪些实用性的广告传播形式?

建国初期,在广告形式上,一方面保留了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广告宣传手段,此外还根据方便企业和消费者的原则,发展了一些实用、低价格、针对性强的广告形式。如以零售商店为对象的商品目录、商品知识说明书及案头印刷广告等;以城市消费者为主要对象的商店橱窗广告;以广大农村为对象的年画、门对、春牛图等传统形式的广告。此外,还有包装盒、包装袋、传单以及书签、扇子、日历、月历等实用的广告。这些广告形式对加强商品流通和整个国民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广告事业的发展有了哪些方面的表现?
这一时期,我国的广告事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组建国营广告公司:把分散的各自经营的私营广告公司改造成为国营的广告公司。
2.进一步加强对广告的管理。为了加强广告管理,许多地方政府对原有的广告管理法规做了补充和修改,有的发布了新的广告管理法规,或者改进了管理办法等。
3.中央领导关心广告工作。1956年党的“八大”会议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年5月,刘少奇同志视察中央广播事业局时,对当时轻视广告的思想提出了批评,肯定了广告对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五、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广告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何特征?
这一时期,我国的广告事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为对外经济交往服务,特征:从50年代中期起,我国逐渐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禁运和封锁,与前苏联、东欧、亚非以及欧洲某些国家,开始有了贸易往来。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有45个城市对外开放,来华广告日益增加。
2.为方便人民服务,特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广告是向人民群众真实介绍商品信息,指导人民消费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社会主义文化领域中的一种美术形式。
3.为国家政治任务服务,本时期的广告宣传,有时是被作为政治任务来布置,带有浓厚的政治宣传色彩。这段时期,广告中的政治宣传和时事宣传占有相当的比重。广告结合国家政策和政治运动来宣传商品,同时注意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新成绩和中国人民的崭新精神面貌,成为这时期广告的一个显著特点。
4.橱窗广告大放异彩,特征:橱窗广告以不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新颖别致的陈设,吸引了不少顾客。
六、 1957年商业部发出通知,明确了商业广告有哪几个任务?
随着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1957年商业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商业系统认真做好广告宣传工作,并明确商业广告的任务应该是:
1.向城乡人民报道商品知识,有计划地指导人民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消费者服务;
2.积极地宣传生产部门的产品,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为生产部门服务;
3.宣传商业部门特别是批发环节所经营的商品,以协助调剂商品数量,密切供货与销售单位的关系,促进商品分配对路,为商品流通服务;
4.不断地宣传新商品和改进了质量的商品,以反映国家工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
5.配合国家政策、政治运动进行政治宣传,并通过广告的艺术形式来美化商品和市容,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根据社会主义广告的性质和任务,商业部还提出了:“真实、美观、经济、实用”和贯彻实行党和国家的政策的要求,强调广告主题的选择应富有教育意义和能激发人们高尚的情操,反对资本主义庸俗的气氛。这对于社会主义广告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七、 文革期间的广告有什么特点?
1.所有的商品广告基本停滞。这一时期国内广告业务仅仅限于为零售商店美化环境、装饰市容、渲染节日气氛和配合政治形势做些美术、文字宣传。影剧院只保留宣传八个样板戏的广告,各类商店橱窗也被红旗和标语占领,霓虹灯广告大都被关闭。许多

广告媒介被限制或取缔。
2.户外广告倍受催残。“文革”期间户外广告倍受摧残,各种户外广告被“红海洋”的政治宣传代替。
3.许多老字号、牌匾被当作‘封、资、修的黑货’砸烂。
总的来说,在“文革”这个特殊的年代里,由于商品制度从根本上被否定了,广告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宣传工具,也被彻底否定。广告管理工作停顿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广告管理部门及机构也被撤销。许多广告设计人员被下放劳动或遭到批判,大批与广告制作有关的工厂转产,广告管理的档案和历史资料被销毁或散失。
八、 文革结束以后,广告的复苏表现为哪些方面?
1.为广告正名。“文化大革命”中极左的意识形态专政,广告又变资本主义特有的东
西,是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标志,从而被彻底取消。文革后,无论是上层领导集团还是下层普通百姓,仍然有很多人没能转变观念,对广告持否定态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陆广告界的一批广告人开始为广告的复苏而各显其能,促进了广告的恢复,学者和业界人士积极开展工作,为广告争取合法地位。
2.广告媒体的发展。1979年后,报纸广告媒体数量上迅速增加并持续发展,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的广告媒体包括:报纸类、杂志类、电视类、广播类、户外类、电子类和店铺类等。同时,报纸的性质和形式上也获得了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仅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和各地区的党报机关报,还陆续出现了晚报、时报、晨报以及开始迎市场之运所诞生的经济报、综合报、都市报等。
3.广告公司的发展。广告恢复和复苏时期,广告公司为商品信息迅速传递、商品流通、媒体广告经营和广告表现形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之中尤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中的几家为代表。
4.广告表现形式的特点。这一时期是广告业的恢复期,尚未全面接触世界上先进的广告理论和创意技巧,因此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只是传统广告的恢复和延续,从总体上看还很粗糙和原始,但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个案。
九、 文革以后,学者和业界人士是如何为广告争取合理地位的?
文革以后,要做到广告真正的复兴,首先是为广告正名的工作,学者和业界人士更多地从学理方面为广告争取合法地位。在这一时期,是围绕着三个方面进行的:(1)广告存在是否合法;(2)社会主义广告与资本主义广告的区别;(3)商品经济条件下广告存在的必要性。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1979年1月14日,《文汇报》第二版的“杂谈”栏目发表了丁允朋的文章《为广告正名》。丁允朋的文章为“广

告正名”的运动开了先河,紧接着,大陆学者纷纷从各专业各方面阐释广告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学术界为恢复广告名誉做出的努力,主要是从理论方面为广告争取合法地位,并争取广告为全社会所接受。而实务界则采取了由广告来为自己辩护的方式。这时期,很多成功的事实和例子都为广告自身的正名工作做出了贡献。
十、 文革后,广告业开始复苏初期,我国广告的表现形式有何特点?
1.这一时期是广告业的恢复期,尚未全面接触世界上先进的广告理论和创意技巧,因此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只是传统广告的恢复和延续,从总体上看还很粗糙和原始,但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个案。
2.这一阶段,广告设计偏重于手绘技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广告经营单位的创作设计人员大多出身于美术绘画专业。同时,这时期的一些印刷企业也可以经营广告业务,所以,这一阶段的广告设计制作呈现出浓烈的手绘特点。
3.这时期广告设计模式一般是“简单告白+艺术装饰”。最初的广告从业人员与企业家认为广告主要负担传达信息的功能,就理解成客观地传达商品本身的物品信息,单纯地将广告变成产品报道,即宣传企业有什么产品,产品的特性、功能、用途是什么,有时还加上一些承诺,如“实行三包,代办托运”等等。这一时期的广告宣传多采用叙述的方式,广告创作人员尚无品牌意识,也不会利用各种媒体的特征来分类制作广告并获得广告最佳效果。以四字为一句,打油诗式的文字作为广告语或文案,配以产品说明,并介绍获奖情况,成为当时的广告“时尚”。
4.影视广告开始出现在电视节目和电影院中。1980年代初的影视广告是从幻灯片过渡来的,电视广告更多的是大量说明性文字,甚至包括厂名、厂址、电话等联系方式;有的则解说词太多太长,主要信息不明,有些则情节晦涩,更谈不上创意。不过到了这段时间的末期,即1985年左右,一批影视界的行家逐渐进入广告界,影视广告开始出现新的景象。
5.由于开创了借“奖状”或“证书”来推举产品的模式,这时的广告慢慢滋长了一股浮夸虚假之风。“质地优良”,“誉满全国”,“荣获省优(部优、国优)”,“享誉世界,驰名中外”等广告标语充斥于各类广告之中。以至于到了奖项繁多,无一未获奖的地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