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欧阳修_秋声赋_对宋代辞赋改革的贡献

论欧阳修_秋声赋_对宋代辞赋改革的贡献

论欧阳修_秋声赋_对宋代辞赋改革的贡献
论欧阳修_秋声赋_对宋代辞赋改革的贡献

第19卷第2期 临沂师专学报 1997年4月V ol.19N o.2 JO U RN A L OF L IN YI T EA CHER S'CO L L EG E Apr.1997

收稿日期:1997—02—03

论欧阳修《秋声赋》对宋代辞赋改革的贡献

傅淑芳

摘 要 欧阳修领导的宋代诗文革新运动较之唐代诗文革新运动涉及面广且更为彻

底,动摇并结束了魏晋至晚唐五代以来骈文统治文坛的历史。《秋声赋》是以散文作赋的大胆

尝试,一洗骈赋靡丽之风,挽救了陷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赋的命运。这一符合宋代语言习惯与

宋人思辨方式的赋文,既为赋在宋代重振雄风开辟道路,也成为赋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

关键词 欧阳修 秋声赋 文赋 宋代诗文革新 贡献

欧阳修与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今江西永丰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四月,24岁的欧阳修进士及第。五月,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欧阳修青年时代在政治上追随北宋大政治家、著名改革派范仲淹,是范公“庆历新政”的积极参加者与坚定支持者。因见义勇为、锐意改革、切直敢言、针砭时弊,被朝中保守派忌恨,多次受打击遭诽谤贬官外放。在地方官任上,欧阳修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宽简施治,多惠政而不求赫赫名。宋神宗熙宁五年闰七月,卒于汝阴(颖州州治,今安徽阜阳市),享年66岁。神宗闻而震悼,不视朝一日。近日在江西兴国县龙乡杨村欧阳氏宗祠里,发现宋神宗御题楹联:“功名事业三朝相 道德文章万世师”。宋代众多杰出人士对欧阳修有口皆碑,一致公认他是关心人民疾苦且有作为的政治家,又是文学史上开风气之先的杰出作家和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宋初文坛沿袭晚唐五代余风,文人工为四六,专事藻饰,堆砌典故,号曰“时文”,用为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敲门砖。真宗景德年间,辞意晦涩、雕章琢句的“西体”风靡一时。柳开、王禹、穆修等纷纷提倡古文。真宗也于中祥符二年(1009)下诏复古。卓有远识的大政治家范仲淹于天圣三年(1025)上书中涉

及文风改革:“国之文章,应于风化”“可敦谕词臣,兴

复古道”(《奏上时务书》)。宋仁宗采纳了意见,于天

圣七年(1029)、明道二年(1033)、庆历四年(1044)三

次下诏矫文风之弊。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就是应现实

社会需要而展开并在欧阳修领导下全面取胜的。

欧阳修入仕之初,即在西京洛阳与尹洙等一齐

提倡、写作古文;与梅尧臣、苏舜钦共同倡导诗歌革

新。欧阳修承继了唐代古文运动“文以载道”的观念。

他把“道”(文章内容)比作金玉,“文”(艺术手法)比

作金玉发出的光辉:譬夫金玉之有英华,非由磨饰染

濯之所为,而由其质性坚实,而光辉之发自然也”

(《与乐秀才书》)。他发扬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优

良传统,主张作者应当致力于学,知识渊博,“学精文

雄”;应当关心社会生活,思想境界高,反对“弃百事

不关心”(《答吴充秀才书》)、脱离现实的为文而文。

欧阳修才兼文史,天资超逸,三四十年间,以大量堪

称典范的各种体裁诗文作品力矫文风骈俪晦涩之

弊,大力提倡反映现实社会和政治斗争需要的,符合

宋人精神面貌、思维逻辑和抒情方式的贴近生活而

朴素率真的诗文。其中,用力最著、成效最卓的是古

文。欧阳修提倡和创作的并非单纯复古意义上的古

文。他是吸取了古人文理相胜,文风淳朴的精髓,写

作了语言平易流畅、风格清新委婉、最能反映宋代社

会和宋人风貌的富于思辨色彩的“简而有法”的新型

散文。“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居宋代六大家之首,其余者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得到他的培养、擢拔、延誉而闻名于世的。众所周知,唐代诗文革新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和白居易、元稹发起的新乐府运动这两方面来组成。当时没有触及科场改革与骈文禁区,因唐代科举取士的重要项目就是律诗、骈赋。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涉及面广且更为彻底。欧阳修一身数任,既领导诗、文两个方面革新,又通过改革科举考试从根本上扭转文风。

欧阳修开创的宋代语言文学新局面也是中国语言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界碑。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动摇并结束了魏晋至晚唐五代以来骈文统治文坛800年的历史。欧阳修不仅继承、发扬了先秦诸子哲理散文、司马迁史传散文、韩愈散文淳厚的文风,而且他所倡导和创作的平淡朴素、清新自然的宋代散文对后世影响巨大,延之元明清而启近代语言的先声。欧阳修排除险奇晦涩,力主平易流畅的文风亦即令后世称扬不已的“六一风神”,始终是中国语言健康发展的主线。

欧阳修“成文赋开山之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赋是仅后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四言诗《诗经》、骚体诗《楚辞》——而产生的古老文体。赋兴自战国末,至西汉中叶彬彬大盛,如日中天。当时作家如云,佳作千篇。汉代大赋以叙事见长,篇幅浩瀚、铺陈展衍、错彩缕金。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作家突破藩篱,变叙事为抒情:或抨击社会丑恶现象,或表达不同流俗而退隐田园的意绪,或抒发战乱流离的哀痛,或以神话来反映现实中的难言之隐……赵壹《刺世嫉邪赋》、张衡《归田赋》、王粲《登楼赋》、曹植《洛神赋》为代表作。特别是《洛神赋》,词采华茂、属对工整,开魏晋骈赋先河。

魏晋六朝骈赋是赋体文学漫长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高峰。南朝作家辈出,文思新颖、词藻清绮、对仗工巧、用典精切、声韵和婉。谢惠运《雪赋》、谢庄《月赋》、鲍照《芜城赋》、江淹《恨赋》、《别赋》、梁元帝《采莲赋》、《荡妇秋思赋》、庾信《春赋》、《哀江南赋》为名篇。他们为赋史留下了千姿百态、绮艳华美的一页。

唐代科场以诗、赋为重要试题,作赋除“锦心绣口、骈四俪六”外,还须依所限韵脚次押韵,是为律赋。宋代科场沿袭唐制,排偶押韵、雕章饰句、内容空洞、了无新意,已将赋体文学引向绝路。

宋代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谓:“本朝四六,以欧公为第一,苏、王次之。然欧公本工时文,早年所为四六,见别集,皆排比而绮靡;自为古文后,方一洗去,遂与初作迥然不同。”欧集中现存赋22篇,写作年代有早有迟,风格各异。有天圣八年(1030)作者24岁科场应试的律赋《殿试藏珠于渊赋》,有明道二年(1033)作者27岁时悼念三月份因难产去世的亡妻胥夫人所作的深情绵密的骚体《述梦赋》,也有景三年(1036)秋作者30岁时贬官夷陵途中所作的借物咏情的骈体《黄杨树子赋》,直到作者晚年脱出陈规,打破传统的骈偶藩篱,以句式灵活多变、风格清新自然的散文作赋,毅然为宋代文赋推出一锤定音的力作《秋声赋》,这期间酝酿、琢磨、探索、凝思,作者整整经过了长达30年的艰辛历程,可见赋体文学的改革创新是凝聚着欧公毕生心血的郑重举措。陈善《扪虱新话》云:“以文体为诗,自退之始;以文体为四六,自欧阳公始。”欧公《秋声赋》,是以散文作赋的大胆尝试,是魏晋至唐五代以来骈赋、律赋散文化的成功首例,这一重大改革为古老的赋体文学开辟了健康发展的新途径。日本学者铃木虎雄所著《赋史大要》谓欧阳修“自律赋除去排偶、限韵两拘束”,“成文赋开山之功”,信非溢美之辞,是为笃评。赋体文学的改革与创新——确立“文赋”这一宋代新的赋体文学创作模式——是欧阳修倡导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赋在宋代振起新的高峰拓开康庄大道,这是对当时已陷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赋的命运的挽救,清代储欣《六一居士全集录(卷一)》谓《秋声赋》:“赋之变调,别有文情,赋至宋代几亡矣,此文殊有深致……”“文赋”这一体裁的开创,是欧阳修在中国赋史上立下的不朽之功。宋赋革新几乎是由欧阳修独立启开局面的。他的《秋声赋》是文赋定鼎之作,它与年代稍后的苏轼的《赤壁赋》同为文赋典范作品。

《秋声赋》之思想性艺术性

唐代大诗人杜甫《咏怀古迹(之二)》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自从战国末年楚国辞赋家宋玉因秋悲思作《九辩》以来,悲秋就是封建时代文学作品中一种十分常见的题材。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看到秋天万物凋零,一片肃杀景象,常常联想到自身的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而产生悲观情绪。

《秋声赋》写于嘉四年(1059)作者53岁时(同年初秋,欧阳还写过一首题作《夜闻风声有感奉呈原父舍人圣俞直讲》的五古,诗中直抒胸臆,披露作者的心态和忧思,可作为《秋声赋》的姐妹篇互为参照)。虽然当时身在京师稳稳升迁官居要职,但作者内心却不曾因此满意,反而矛盾痛苦。他的这种迷惘、忧虑和惆怅,不是“贫士失职兮志不平”(宋玉《九辩》),为了个人得失,也不是“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叹息人生易老,而是饱经宦海风波,深感世路崎岖,看到自己一生致力于改变宋王朝积弱积弊所作的百般努力已付诸东流而表现出的无可奈何的惋惜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又看到年轻时意气风发,和自己共同倡导诗文革新运动的知友尹洙、苏舜钦、石延年、孙复皆风流云散、凋亡已尽;“庆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杜衍也已奄然物化、人亡政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诗·大雅·瞻卯》),使他凄然神伤。宋朝是个对外屈辱苟安的朝代。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欧阳修出生前3年,宋军打了胜仗,但朝廷却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仁宗庆历二年(1042)又增至银20万两,绢30万匹。仁宗宝元元年(1038)西北边境党项族(羌族支系)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此前此后,连年攻战,宋损兵折将。庆历四年(1044)议和,夏在名义上称臣,宋册元昊为夏国王,每年“赐”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当时内外交困情况,可看欧阳修庆历三年《论吕夷简札子》:“四夷外侵,百姓内困,贤愚失序,纪纲大堕。”时间过去16年了,可边备松弛,官僚集团臃肿,财政困乏,农民负担过重,苦不堪言,内忧外患有增无减。仁宗朝四十二年太平,但各种危机已经潜伏,只是矛盾尚未尖锐触发而已。庆历新政旋告失败,欧阳修作为关心民瘼、思有作为的政治家,内心一直备感痛苦。以后的岁月里,在朝辅政虽然知无不言,尽忠竭力,但宋廷因循守旧,积弊难革。且因刚直敢言而群邪切齿多次打击陷害,使他产生了“世路迫窄多阱机,鬓毛零落风霜摧”(《送陆子履学士通判宿州》)的退避的心情。

《秋声赋》首段绘声绘影,二段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作者铺叙敷演,取汉赋写作“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传统手法,从颜色、容姿、气候、意绪一一阐明之后,才托出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的特征,绿草丰茸、佳木葱茏,慑于秋气的威严而摧败凋零。书写至此,作者的悲秋之意溢于言表。又由自然界百卉枯萎转视人世间:秋为刑官、主兵象、于乐律为商(伤)声。作者于是发出了愤激之言:“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单从文字审视,调子未免低沉悲观。其时作者目睹庆历新政失败后,宋王朝种种矛盾加剧,“太平盛世”掩藏着危机;作者从草木摇落联想到知友亡化,自己也行将衰老。总之,秋夜沉思,烦燥焦虑似百箭攻心,忧从中来。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头脑清醒的在位者,他为国家的前途隐忧,但世上不存在先知,他也不能把未发生的事说透彻看清楚。他只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而且这思绪萦绕脑际徘徊不去,他才发挥为这样一篇看似伤春悲秋、阐述哲理而实则是深层反映现实矛盾的作品。

欧公早年踔厉风发,勇往直前。晚年饱经沧桑,老成持重。但无论青年、中年抑或晚年,他一直保持着政治上的明敏观察力、严正是非感和强烈责任心,为国为民,尽忠竭力。《秋声赋》是篇幅短小的文学作品,不能像政论文那样汪洋恣肆,但赋中触景生情,由草木凋零联想到人生的暮年,传达了作者的一种情怀和忧思:“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感忧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欧公从政30年,操劳国事过度烦心,以致须发早白、容颜变衰,但他并不为个人忧谗畏讥而消极低沉。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执政者,每欲振起颓势、挽救国家而力不从心,他因此内心惆怅。人不能如草木“春风吹又生”,那么应以达观自适的态度看待万物有生必有死的谁也不可扭转的客观规律。这段富于哲理的思辨体现了宋人散文逻辑思维严密、擅长理性发挥的特色。欧公受命不迁、损悲自达的高风逸韵也把读者引入豁然开朗的境界。

本文是抒情小赋中声情并茂、警绝千古的佳作。作为语言大师,作者开篇就出人意表、不落俗套;遣字造句蹊径独辟、变化裕如,文字有极强的感染力。作者深夜读书,是那般孤寂、悄静,忽闻有声音从西南方来。“声”字点题,振起全篇。西南方,据《太平御览》卷九引《易纬》:“立秋,凉风至”,又注:“西南方风。”这西南方来的声音暗指秋夜凉风,但作者避免直言,却妙语贯珠,以一连串精彩的比拟渲染出浓郁的秋意,摹写“声”由小而大、由远渐近、喧而复静、来之又去的全过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连用风雨声、波涛声、金

铁皆鸣声、人马行走声这四个比喻,将不可捉摸的无形秋声写得声情摇曳、倏忽变化、宛然若在、呼之欲出。作者以高超的文字技巧启开读者心扉,引读者自己去领悟、去谛听。四六排偶,继以散文句式,骈散结合,衔接自然,圆转流畅无斧凿痕。苏洵所谓:“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作者文思警策,想象力丰富,一波三折,行文跌荡。如首段由幽静到宕开笔锋奔腾喧响再收拢归于悄然:“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文字优美,如诗如画,勾勒出童话般奇妙神秘、寂寥空远的意境,把读者视野引向广袤无边的宇宙,使读者浮想联翩,遐思无穷。又如作者在阐发人生哲理之后,笔锋一转:“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清代孙琮谓:“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赋的结尾确使人感到语意隽永、言犹末尽、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秋声赋》以散句始,以散句终,形成散文化流畅自然之美。故用韵不像骈赋、律赋那样严格、规整,而以尾韵为主,穿插句首、句中之韵位,既达到协韵目的,又体现句式散文化的灵活自由。《秋声赋》既要表现秋声凄切、秋气肃杀的景象,又要表现出作者旷达超逸的精神境界。写秋声、秋气则多用拗折、顿挫的仄声韵或急切、迫促的入声韵。表达作者面临秋气凛冽和人生晚秋的怡然自适心怀多用开朗、舒畅平声韵。平声韵或显或隐地贯穿始终,构成全赋基调。虽用悲秋传统写法,但不是伤感凄戚不能自拔,而是富于宋人特色的理性的思辨、精神上的超逸。

《秋声赋》写得简洁精炼。散文并非不重视文章的组织与文字的锤炼。没有骈四俪六那样的公式可因袭,则语言更求简峭精粹,文章层次、结构安排需作者具有更深功力。清代金圣叹所谓:“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炼,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术也。”南宋周必大在校勘《欧阳文忠公文集》后记中述及:“前辈尝言,公作文揭之壁间,朝夕改定。今观手定《秋声赋》凡数本……而用字往往不同”。可见欧阳修写《秋声赋》是如何地精心下功夫,创作态度是何等严肃。《秋声赋》在艺术上获得极大成功决非偶然。

正如欧阳修的门生苏轼在词的领域进行改革,开豪放一路,而宋人却认为这是变调,不合词的正统一样,欧公首创文赋,亦被人视为是赋的变体。但他们却异口同声一致赞美《秋声赋》艺术上的炉火纯青和意境上的廓大。元代祝尧谓:“今视《秋声》、《赤壁》等赋,以文视之,诚非古今所及。若以赋论之,恐坊雷大使舞剑,终非本色”(《古赋辨体》)。清代王之绩谓:以文为赋,虽非正体,然赋之境界如天海空阔,何所不有”(《评注才子古文》)。清代何焯亦谓:“虽非楚人之辞,然于体物自工”(《义门读书记》)。

(本文作者系《中华老年报》社社长兼总编)

宋代诗词赋简析

宋代诗词赋简析 梅香深处的暗笛幽幽的响起,即便是苦月寒窗下无人的一夜,依旧吹不尽秦淮河畔的夜夜笙歌,说不完桃李春风的声声祝酒,忆不完凭栏十里的芰荷香气,理不清隔溪猿猱的声声哀啼。 在迤逦的锦罗绸缎与编钟的相击和鸣声里,宋代踩着拖地长裙向我们雍容华贵的走来,奢靡散漫的北宋和危机四伏的南宋前后浮浮沉沉三百多年,随着背着小皇帝的大臣陆秀夫的纵身一跃,宋代把它的背影深深的留在厓山之巅。欲说宋朝的诗歌之事,便让我们从宋代命运多舛的经历开始。 北宋建国初期的繁华与富饶让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的西昆体诗歌在北宋的初期占尽风华。《西昆酬唱集》收集了十七位作者的250首近体诗《西昆酬唱集》更是泼墨写尽了浮华冶艳与男女之情。 然而繁华的西昆体并未用它的艳媚之分在宋朝站住脚跟。前后总共三个阶段的文学革新运动把西昆体硬生生的拉下了马,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秦观……无数的辞赋高手,如行云般纷至沓来。诗词歌赋的辞藻开始愈发平实自然,诗人们纷纷从苦苦追赶着绮丽的辞藻的马车下跳下,开始了竹杖芒鞋的步步从容的追寻诗赋之美。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 路至南宋的宋代,便再难以辨识出半分北宋的舒心与从容。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诗人们浪漫的眼光渐渐从轻盈似梦的自在飞花转向了黄沙漫漫中的金戈铁马。辛弃疾的一腔愁绪“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向子湮的满怀愤懑“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陆游的遗恨千古“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本是将领的男儿们也情不自禁的提起笔,写出满腔的愤懑难平。无数抗金志士以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无数悲壮沉郁难诉衷情。 若说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才子非李白莫属,那么我想林语堂先生与余秋雨先生的都赞口不绝的苏轼的作品集,读完也够将宋代的风华掠影稍稍看尽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才华横溢的少年时代便是在北宋安逸的环境中孕育。“落日绣帘卷,亭

大学语文复习

大学语文1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易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是群经之首 B、《易经》是群经之始 C、《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 D、《易经》只是用来卜卦算命的 2、《易传》中,包括有上下篇的是() A、《文言》 B、《系辞》 C、《说卦》 D、《杂卦》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指下列哪本书()。 A、《中庸》 B、《易经》 C、《尚书》 D、《论语》 4、被称为“中华智慧”结晶一书的是()。 A.《论语》 B.《易经》 C.《诗经》 D.《春秋》 5、《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传”是阐释“经”的文字,共有七种()篇。 A.7 B.8 C.9 D.10 二、填空题 1、《易经》研究的两大流派是和。 2、《易经》64卦一共有(数目)爻,这是因为和。 3、所谓“四书五经”中“四书”是指《孟子》、《_ ___ 》、《中庸》和《__ ___ 》,“五经”是指、《尚书》、《礼记》和《春秋》。 5、伏羲依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6、《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全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 1、简述《易经》包含的的哲学思想。(列举两种以上) 2、简要解释你所理解的“元、亨、利、贞”。 3、分别说出“潜龙,勿用”、“含章,可贞”对你的启发意义。

三、综合题 1、下面是《易经》中的乾卦,请你在图上标出组成部分的名称,并结合乾卦、坤卦的卦辞、爻辞,你有哪些哲学思考和感悟?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浅谈欧阳修的古文理和散文创作

浅论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 中文学院 0803班唐艳芳摘要: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词、古文方面都有卓著的贡献,他的为人和为文对后世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关键词:欧阳修;古文理论;散文创作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出生于绵州,自称庐陵。谥号文忠,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他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博学多才,诗、词、古文均为一时之冠,史学、经学方面也成就卓著,又喜欢奖掖后进,“唐宋八大家”中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时有疏隽旷达气息。他的诗风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他的散文内容丰富,纡徐委曲,条达舒畅,抒情委婉,语言明白易晓;他的散文和古文理论创作在当时独树一帜,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是其古文理论的实践,其古文理论又造就了他散文创作的辉煌。 第一,在“明道”与“志道”的理论问题上,他对“道”作了前瞻性的务实而通达的新解脱,他的散文具有现实内容,而不再只是孔孟之道。 欧阳修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实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与张秀才第二书》),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欧阳修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的文风。为此他专门写了《怪说》三篇,猛烈攻击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巧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

秋声赋(作业)

Z32秋声赋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B.欧阳修有《欧阳文忠公集》存世,著名作品有《醉翁亭记》《捕蛇者说》《秋声赋》等。 C.欧阳修乃北宋文坛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D 欧阳修乃史学大家,他一人独著《新五代史》,并与入合著《新唐书》。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 A.悚然(sù) 萧飒(sà) 淅沥(xī) B.栗冽(liè)吹拂(fú) 肃杀(sù) C.杀戮(lù) 戕贼(qiāng) 黟然(mò) D.飘泊(bó) 丘墟( xū) 渥然(w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B.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 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茂。 D.物既老而悲伤悲伤:伤心。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天空 B 如赴敌之兵兵:兵器 C.有动于中中:内心 D.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灵:机灵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 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晶:亮 C.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中心 D.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结果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初淅沥以萧飒萧飒:形容风声。 B.其色惨参淡,烟霏云敛敛:收,聚。 C.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意:大意。 D.丰草绿缛而争茂绿缛:碧绿繁茂。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星月皎洁,明河在天,明河:银河 B.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异:不同 C.草拂之而色变拂:掠过,拂拭 D.黟签黑者为星星黟然:黑黑的样子 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 悚然而听之忽奔腾而砰湃 B . 百忧感其心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C.其触于物也天之于物 D.初淅沥以萧飒丰草绿缛而争茂 9.下列句子中虚词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B A.佳木葱茏而可悦而:连词,表并列 B.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而:连词,表修饰 C.常以肃杀而为心以:介词,凭借 D.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之:结构助词“的”

欧阳修辞赋创作范式的反思

第49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月Vol.49 No.2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ar.2010 收稿日期 2009210201欧阳修辞赋创作范式的反思 阮 忠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 欧阳修的《秋声赋》虽最具声名,但因晚起且有因循而不是其辞赋创作建构的范式,赋中情感表现有自身的特性,却是文学发愤抒情的常态。人们通常评说欧文的“六一风神”所重的阴柔之美,并不是其创作风貌的范式,不宜以之考量欧阳修所有的赋。同时,欧阳修应对科考而作的骈赋、律赋,以率直的议论文字表明的感时求用的创作立场,也不是单纯追求自我的名声或荣耀。 关键词 欧阳修;辞赋;范式;反思 在欧阳修的散文领域,辞赋可谓是很弱小的一支,而他辞赋之外的古文如脱脱言乃继韩愈而挽晚唐五代文坛之颓波,影响深远,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其辞赋的深入探究,这给本文留下了审视和思考的空间。 一、 《秋声赋》并非欧阳修辞赋 建构的自我范式 关于欧阳修的辞赋研究,自古及今,人们的关注点多为他在赋坛颇具声名的《秋声赋》,这自然是不够的。因为在北宋赋坛,欧阳修及其后的苏轼均以赋的创作实绩和艺术高度,为后人称许,甚至有北宋赋家“魁首”之说。同时,在当今最为全面评价欧阳修辞赋创作的马积高《赋史》和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中都注意到欧阳修的赋有古赋和近体赋,或细化为骚赋、骈赋、律赋和文赋,但最为看重的还是他的《秋声赋》。 马积高先生说:欧阳修的赋“大抵没有什么很深刻的见解和思想,也较少追逐功名的狂热和失意的怨愤。然而作者却善于把某种并不很特别的生活感受形象地、亲切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到这是他从特殊环境中体会出来的,虽不新鲜,但不落套,他的《秋声赋》充分体现了此种特色”①。而郭、许在认为欧阳修的骈赋、律赋为唐人之遗、骚赋秉承先秦两汉之制的同时,说道:“从欧阳修的辞赋创作实践来看,他的文赋名篇《秋声赋》已初步具备宋代辞赋卓著特色的三大艺术形态,即以文为赋、擅长 议论的审美特征,平易晓畅、不事雕琢的审美风格和损悲自达、尚理造境的审美趣味。”②我们可以理解研究者对欧阳修《秋声赋》的青睐,但对欧阳修辞赋的认识并不宜在此止步,因为欧阳修未把辞赋的创作完全视为文戏,且在其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是自我整体思想的组成部分,其骈赋、律赋和骚体赋固然有体式上的承袭,但应当看到他在诗文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文学艺术的风格也蕴含在辞赋里。 大体来说,欧阳修的辞赋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咏物赋,如《黄杨树子赋》、 《鸣蝉赋》、 《秋风赋》等,二是抒情赋,如《病暑赋》、 《憎苍蝇赋》、 《述梦赋》等,三是说理赋如《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赏以春夏赋》、 《斫雕为朴赋》等。这三类赋是汉赋以来就存在的,欧阳修的这些赋诚如上面所说,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成骚赋、骈赋、律赋和文赋四类,其形式的不一自然会导致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像骚体的《鸣蝉赋》、《述梦赋》不同于骈体的《憎苍蝇赋》、 《殿试藏珠于渊赋》,二者与散体的文赋《秋声赋》,也是不相同的。 在这些赋中,《秋声赋》的独秀固然有其为北宋文赋佳构的因素,同时与因秋感兴密切相关。这篇赋写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的秋天,欧阳修53岁。此前,年初有京城开封大雪,百姓冻饿而死者甚多,欧阳修上《乞罢上元放灯札子》,恳请陛下体恤百姓在风俗最重的元宵节不放灯;又有友人陈动之、胡瑗等人病卒,欧阳修作《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二首》,其一中有“自古圣贤谁不死”之叹,又作 021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 大家,他的文学主张及其创作实践。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坛,他的诗 文作品屡屡被选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自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他 的诗文都深受执教者和受教者的喜爱。这种现象,在我国历代作家中。是少有鲜 闻的。譬如屈原,其作品意义深远,影响亦大,但由于与现读者隔膜濛远,难以 理解,所以其受欢迎的程度自然就低,其余还有那种应付之作,因某一特定原因 硬塞进教材的, 自然就更不可用于而语了。 当然, 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博大情深, 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家作品。如繁星翰海。但亲切如苏轼者,亦不为多。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虽经过各方讨论、论证,专家和权威部门审定,又有多 篇苏轼诗文选入,此亦可证明苏轼诗文之不朽!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课,是苏轼的《前赤壁赋 》,课文 题为《赤壁赋》,只在课文注释中标明,此赋为《前赤壁赋》。苏轼的前后 《赤壁赋》都是苏轼游记文中的精品、极品其文学价值极高,实为我国古代游记 文学的经典之作。 前后《赤壁赋》均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期间,两文都体现了 作者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洒脱飘然,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 然。 《前赤壁赋》(即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所题《赤壁赋》,下文亦同)记叙了 作者携客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夜游赤壁的情景,文章 起笔不凡,一篇叙事写景之文,写的如此清新优美,情韵动人,不愧为名家大手 笔。 文章先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写作者与客夜泛舟于赤壁的所见所感。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景,巧妙的组成一幅生动真切的画面。 今人读来,犹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作者用极富浪漫色彩的笔调,抒写了自己 与客夜的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只有飘逸洒脱之人,才能领悟此景,也只有豁达脱俗之人才会有此感 受,千年苏轼,真是不虚此行此游,其后情景定然更为精彩! 有景如此,对景高歌,方为乐事。中国古代的文豪,大多与酒结下了深厚的

欧阳修文言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

一、欧阳修《六一居士传》阅读练习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 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这】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 物之间,是【这】岂不为六一乎?” 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更换】其号。此庄生所诮【讥讽】畏影而走乎日【太阳】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 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 此名,聊【姑且】以志【记述】吾之乐【乐趣】尔。” 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尽】道哉!方其 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 之野,阅大战于涿【zhuō】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 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空闲】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 子恻然【同情怜悯的样子】哀【怜悯,同情】之,赐其骸骨【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使得与此五物偕【俱,

共同】返于田庐,庶几【差不多】偿【实现,满足】其夙愿焉。此吾 之所以志也。” 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安逸】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 区区【小,少。微不足道】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 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 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参考译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称作醉翁。年老体弱, 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 书一万卷,祖上集录周秦至五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 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赋论历史考辨

赋论历史考辨 摘要:文体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基础之一,而作为文体之一的赋学批评,因赋创作的特有体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为赋之体,“不歌而诵谓之赋”为赋之用。然深入古代赋论的历史与体系,其间隆替、交叉等复杂现象又非前引之句可以概括,所以欲明赋学体用,必先对赋的理论批评历史轨迹进行梳理。 关键词:赋;历史;理论;批评 自汉到清,我国的赋学理论史历时两千年,与赋的创作相始终。目前为数不多的有关赋论史著,基本采用一般文学史或批评史“朝代划分”方法,但缺乏对赋“体”理论自变规律的把握。与其它文体批评如诗歌评论、散文评论、词曲评论相比,赋论历史发展有一显著的不同之处,即产生早而成熟晚。赋论史与赋创作史既有密切的关联,但也存在某种不平衡性。学界一般将赋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段,此划分方法打破了单纯的朝代划分模式,发掘了赋艺的自身轨迹。然则赋论史应以唐代的古律之辩为界线划分为汉到隋和唐到清两个阶段。 一、以“赋用论”为核心的汉到隋阶段 我国赋论发端于赋作为一代文学兴起的西汉武帝时期,并以两司马对赋的评价为开山。《西京杂记》卷二载:“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其乃得之与内,不可得而传”[1]。此“赋迹”“赋心”之说,是由创作论着眼而刊进于赋学的艺术批评的。由于这段谈论赋艺的话在汉代似无传响,略可对应的亦仅如杨雄关于赋的“闳”“丽”之说和谓“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话所至邪”的评语,故学界或以为后世假托之词[2]。尽管相如赋论真伪尚存疑惑,然其经纬官商诸语与汉大赋之结构与韵律,是基本相符的。所以从文献的可靠度来说,司马迁因记史而论赋与汉晋赋论的开启意义尤为重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3]。《司马相如列传》载:“《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3]585。很显然,司马迁对屈原骚辞与相如大赋的评价,基本传承《诗》之美刺,是以文学的作用为批评中心的。继此,汉代赋论虽亦涉及赋体渊源、赋体特征、赋的经验法则方方面面,然推崇“赋用”,则一以贯之。所或异者,只是因时而变“赋用”思想的涵盖面和侧重点不同罢了。如汉宣帝出盛世帝王兼容心态,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即于赋的政治作用之外兼及于鉴赏作用。同样,杨雄出于儒家经学观处衰落之世的自拯心情,在慕相如“丽辞”而作“四赋”后,提出对汉赋“讽谏”作用的反思。他在《法言?君子》篇认为“文丽用寡,长卿也”,主张“事辞称则经”。而王充批评西汉赋家“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王符、蔡邕批评汉末赋颂琐屑之徒“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均主至用之说而掀起的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反赋思潮。魏晋南北朝赋论传承汉世,又

《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

《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下面,为大家提供《秋声赋》作品阅读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或作者: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一)

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一) 内容摘要]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诗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他作代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他的作品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他几起几落的生活波折和他过人的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在“苏文”、“苏诗”、“苏词”中,“苏文”胜于以文通理,“苏诗”胜于开创宋调,“苏词”则胜于独辟蹊径。本文从苏轼在诗、文、词三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入手,试论“苏诗”、“苏文”、“苏词”对宋代文坛的影响,以及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确立的“盟主”地位。 关键词]苏轼宋代文学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创造力的作家。“苏文”的“文以通理”把宋代散文引向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的健康发展之路;“苏诗”的“以文为诗”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诗歌的自由度,矫正了宋诗流于浅率无味、生硬晦涩的弊病;“苏词”的“以诗为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他的这些成就对后世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这些成就也足以确立他“文坛领袖”的地位。 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 苏轼登上了唐宋古文艺术的高峰,文名之盛在两宋可谓独一无二,宋孝宗为其文集作序曰:“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置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与。”(《御制文集序》)在他手上,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并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散文风格,并使之成为宋一代散文成熟而稳定的主导风格。他的散文既有宋文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苏轼的散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宋文至此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至此而确立。 在苏轼的散文中,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小品文、文赋,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宋代文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苏轼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许多独到的新见,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随机生发,翻新出奇,既展示其才情,又显示其文采。杂说、书札、序跋一类议论文,也总是善于翻新出奇,而形式则更加活泼,议论更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笔势收纵自如,尽显大家风范。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方面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一方面充满感情地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还从其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胸有成竹”的艺术创作规律,叙、议、抒情紧密结合,读来绕有韵味。再如《石钟山记》,也是一篇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的精品。在“辞达而已”的标准下,苏轼为文,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繁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苏轼的辞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继承了欧阳修以来的“文赋”传统,更有出蓝之势。如他

秋声赋原文注释及翻译

秋声赋 朝代:宋代作者:欧阳修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余曰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

中国古代文学史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 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新风的文坛领袖。 二、欧阳修诗文革新主张: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体现在: 1.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 2.对文与道的关系的全新认识:(1)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2)文道并重;(3)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3.文道并重的思想的两重意义:(1)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2)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提高了文学的地位。 三、欧阳修的散文 1.古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1)他的有些议论文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这一类文章具有积极的实质性内容,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和艺术价值的有机结合的典范。 (2)另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 2.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 3.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文体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4.在欧阳修笔下,古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古文的叙事、

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四、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的贡献(对词赋的改革): 1.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对文赋形式的确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秋声赋》(P44特点、赏析)。 2.欧阳修对四六体进行了革新,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 3.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题材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备,时人称赞他:“文备众体,变化开合,因物命意,各极其工。” 五、语言风格: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六、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一、欧阳修、梅尧臣对诗风的革新 1.欧阳修诗歌理论:欧阳修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其诗论作品《六一诗话》。 2.梅尧臣诗歌主张:梅尧臣更加明确地主张诗歌创作应做到“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并反对“有作皆言空”的不良诗风。 3.欧、梅等人的诗歌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为指导思想的,这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矫正晚唐五代诗风的最初自觉。 二、欧诗内容题材:欧诗中有一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但欧诗更重要

秋声赋课堂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秋声赋课堂练习题(带答案和解释) 【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文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模块秋声赋 一、语段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草拂之而色变 A.悚然而听之 B.丰草绿缛而争茂 C.物过盛而当杀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连词,表修饰;B项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表转折。 2.下列词语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其色惨淡,烟霏云敛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黟然黑者为星星 D.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解析:选C。“星星”古义为点点白发,今义为夜晚天空中闪烁发光的天体。A项,“惨淡”古今义均为默然无光;B项,“寂寥”古今义均为寂静、空旷;D项,“愤发”古今义均为激昂。 3.下列选项对文段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文体上属文赋,既有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B.文章既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又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C.文章对秋状的描绘,是为了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D.作者采用了排比、对偶、对比、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万物的摧残。解析:选D。文中没有使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商,伤也”不

大学语文复习题(本部)-副本.doc

大学语文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选项中的语句,哪一个是孔子的名言?()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下列成语故事屮,哪一个不是化自《庄子》?() A.庄周梦蝶 B.朝三暮四 C.鼓盆而歌 D.揠苗助长 3、下列孔子语录屮,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以下说法屮,()不是关于《诗经》的采集与编订的。 A.采诗说 B.献诗说 C.删诗说I).唱诗说 5、下列句子中运用了赋比兴中“兴”的写作手法的是 A.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B.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C.硕鼠硕鼠,无食我粟,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D.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6、《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 A.黄河之祌 B.渭河之祌 C.淮河之祌 D.长江之祌 7、以下成语不出自《论语》的是() A.三十而立 B.不耻下问 C.贻笑大方 D.举一反三 8、下列对《易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是群经之首 B、《易经》是群经之始 C、《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S D、《易经》只是用来卜卦算命的 9、下列人物屮全是屮国上古神话的人物是()。 八、女娲、盘古、亚当B、大禹、刑天、共工 C、嫦娥、后羿、韩湘子 D、夸父、黄帝、何仙姑 10、下列故事哪个不属于中国祌话(〉。 A.女娲补天 B.共工怒触不周山 C.夸父逐日 D.诺亚方舟 11、《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传”是阐释“经”的文字,共有七种()篇。 八.7 B. 8 C. 9 D. 10 12、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最具有神话学价伉的著作是0。 A.《楚辞》 B.《山海经》 C.《淮南子》 D.《庄子》 13、从李清照《声声慢》词中“将息”、“怎生”、“次第”、“ 了得”等词语来看,这首词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是() 八、采用典故B、采用口语 C、采用经史语 D、采用前人诗句成句 14、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名主张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15、以下关于杜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这一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
欧阳修(10071072) 字号: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籍贯: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个人简介: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
家、史学家和诗人,是宋朝第一个在散文
、诗、词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的杰出作家,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仁宗时, 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 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1】 醉翁亭记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①。山行 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 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②。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 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 前陈者,太守宴也④。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 而喧哗者,众宾欢也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 去而禽鸟乐也⑦。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 阳修也。
【注释】

论楚辞文体在魏晋六朝的传播与接受

2002年7月第31卷第4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 ocial Science of Hunan N ormal University V ol 131 N o 14 Jul 1,2002论楚辞文体在魏晋六朝的传播与接受 Ξ 蒋 方,张忠智 (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 要:楚辞在汉代奠定其文学地位和传播基础,而作为一种文体的确认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楚辞》和《楚辞章句》的面世推动了屈骚在魏晋六朝的传播,而这一时期的传播方式与接受角度都有新的变化,从重情而转向了尚辞。随着文体辨析的风行与大量的文章别集、总集以及书志的出现,魏晋六朝文人对屈骚的认识逐渐从模拟怨情转而关注其艳词,并以艳词作为骚体的特色。从汉人的辞赋不分到齐梁文人的骚赋分立,从汉人的区别屈宋到齐梁文人的屈宋并举,体现了这个时期文学观念的演进与文学思潮的变化,楚辞随之而成为了独立的文类。 关键词:楚辞文体;魏晋六朝;传播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529(2002)0420103205 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作品,是随着数量可观的拟骚之作和《楚辞》一书的编纂及注释,在汉代奠定了它的文学地位和传播基础,但楚辞作为一种文体的确认,则是在魏晋六朝时期。比如,汉人在论说中是“骚”“赋”不分的,而在魏晋六朝,不仅“骚”与“赋”在言及时不再混淆,而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萧统在《文选》中,都明确地从文体上将骚与赋区别开来,单独立类。一种文体的确认,关乎它在当时的传播与文人对它的接受和认识。魏晋六朝是一个文学意识已走向自觉的时代,辨别文体是当时文人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楚辞在这样一个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如何,其传播接受与其文体确立间的关系如何,即为本文所欲探讨的问题。 一、楚辞阅读与接受的传播方式 楚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传播与接受,王逸注《楚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宋时,范晔作《后汉书》,收王逸入《文苑传》,说他“著《楚辞章句》行于世”,可见其书在东汉后期问世而在魏晋时期颇具影响。不过,当时人所阅读的并不是王逸序中所说的十六卷本。《隋书.经籍志》“集部”首列楚辞类,第一部书即“楚辞十二卷并目录,王逸注”,次为“楚辞三卷,郭璞注”,下有小字曰:“梁有楚辞十一卷,宋何偃删王逸注,亡。”汉人注经,通常经是经,传是传,各自成卷。如果王逸的注是循汉代之例而单独成书,那么梁之《楚辞》十一卷,就是何偃删去十二卷本的王逸注后所成。《隋志》著录楚辞作品 包括亡书一共是十一部,十部为魏晋六朝人所作,反映出在这一时期《楚辞》一书受到相当的关注。在上面已经举出的三部之外,还有:楚辞九悼一卷,杨穆撰;参解楚辞七卷,皇甫遵训撰;离骚草木疏二卷,刘杳撰;以及徐邈等五人所撰楚辞音五部,均各为一卷。这些著作,除《九悼》是拟骚之作,其余不是注疏,就是注音,各书的卷数都很少,表明这些注疏或音注都是单独成书,而未与屈原等的楚辞作品相合。如果十一卷本确是何偃删去王逸注后所得,那么,包括王逸注的十二卷本或者去掉王逸注的十一卷本就应当是这个时期流传比较广泛的古本《楚辞》了。 古本《楚辞》的面貌如何呢?西晋时,陆云作《九愍》,其序云:“昔屈原放逐,而《离骚》之辞兴。自古及今,文雅之士,莫不以其情而玩其辞,而表意焉。遂厕作者之末,而述九 愍。”(《全晋文》卷101)关于《九愍》的写作,陆云在与陆机的信中谈到:“见作‘九’者,多不祖宗原意,而自作一家说。” (同上,卷102)在信中,他既称王褒《九怀》为“佳”,又批评《九怀》之作“恐犹自继”,谓其拟作未能忠实于原作。故他作《九愍》,不仅以九个部分构成,各冠以标题,而且这些标题几乎全都取意于《九章》篇目,并且次序相合:第一《修身》,对《惜诵》;第二同名《涉江》;第三《悲郢》,对《哀郢》;第四《纡思》,对《抽思》;第五《行吟》,对《怀沙》;第六《考志》,对《思美人》;第七《感逝》,对《惜往日》;第八《□征》,对《桔诵》;最末一篇的标题遗失。从陆云的夫子自道与文章面貌,可以知道,这 3 01Ξ收稿日期:2002202226 作者简介:蒋 方(19502),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忠智(19602),男,中国台湾人,台湾远东技术学院讲师。

秋声赋

秋声赋 教学目标: 1、重点实词、虚词分析 2、“秋声”赏析 3、欧阳修内心情感分析 教学重难点: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隐含的内心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PPT 导入: 请同学们看一幅画,猜这是什么字,为什么? 只是甲骨文的秋字,禾苗茁壮成长谓之“秋”,可见,秋在远古时代是喜悦丰收的象征。而到了后来,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越来越清冷,越来越凄厉,越来越悲伤。这是怎样演变过来的。我们让唐宋八大家之首,超级文学明星苏轼、曾巩等人的导师“六一居士”欧阳修老先生为我们从文化层面讲解一下。 一、齐读“夫秋,刑官也……物过盛则当杀。” 1、在这段堪比天书的文字里,欧阳修从中国文化的哪几方面来论述秋的内涵? 明确:官制、四时、五行、音律。 现在你明白为何秋后问斩了吧。因为从官制上来说,秋是刑官在掌权,刑官在此,此时不斩更待何时。现在你明白为何“沙场秋点兵”了吧,在五行上,秋属金,又有征伐之像,再加上春生秋实,秋天粮草充足,正适合远征。在音乐上秋天的音乐的琴弦上也染上一层哀伤,因为从“都来米”上掐指一算,宫商角徵羽与东南西北、春夏秋冬一排工作表,秋天属于商这一音调,恰好是凄厉的调子。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秋天都变得悲悲戚戚哀哀伤伤了。 2、请用原文两个字来形容秋天的内在心性 明确:肃杀 3、秋在骨子里是肃杀的,这种肃杀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又会使秋有怎样一副意气容貌呢?文章哪一部分是描绘秋天的外在状态的呢? 齐读第二段第一部分,概括秋的外在状态——秋状 色彩——黯淡,形态——清明,气息——寒冷,意态——萧条,色气意冷飕飕的,这通过文意都可以理解,但“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似乎并不哀伤,我们可以回顾《登高》的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假如无前面的色淡气冷,那天高日晶或许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感,但此情此景之下,天越高,人越渺小,内心就越哀伤,景象都是一体的。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秋之为状,都是“噫嘻悲哉”的。 4、到这里,我们有没有感觉欧阳修写作文逃题了,题目是《秋声赋》,顾名思义就是“秋天的声响”,但他花了三分之一的笔墨描摹秋的心性,秋的悲戚之状。谁能找到理由把逃题的分数拉回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