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路研究性实验报告

电路研究性实验报告

电路研究性实验报告
电路研究性实验报告

XX学院

电路设计研究型报告

题目:电路综合实验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测控xxxx班

学生组员:郭x(组长)、黄x、余x 指导老师:厉x

日期:2014年6月13日

电路课程研究性实验

实验报告

成员表现评估:

黄X:优秀

余X:优秀

郭X:优秀

(一)实验容

一、R、L、C元件参数的测量

1.用电压、电流表判别黑匣子元件性质。

2. 用交流电压、电流表及功率表分别测量R、L、C元件交流参数,讨论实验误差引起的原因。

二、正弦电源下电路稳态特性的研究

1.用示波器分别观察R、L、C元件在正弦电源下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

2.用示波器分别观察R、L、C元件伏安关系曲线。

3. 用示波器分别观察RLC元件串联的在正弦电压情况下感性、容性和电阻性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

实验员:黄X 余X 郭X

报告及其记录:郭X

(二).实验目的:

1学习用示波器观察和分析RC,RL,RLC的电路的响应

2 通过电路方波响应波形的观察,判别元件性质

3 学会用电压、电流表判别黑匣子元件性质。

4 学习用三表法测量交流电路的参数及其误差分析

5 了解RLC元件在正弦电压情况下的电压电流波形

6.学习正确选用交流仪器和设备

7.掌握功率表、调压器的使用

8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实验,提高科学素养,增加实

验动手能力,提高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通过这次实验,增强了自信心,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验,增进了对集体的参与意识

与责任心,给今后的工作中带来大的帮助和借鉴。

(三):实验原理

一、R、L、C元件参数的测量

1. 调压器提供实验电压,电压表监测元件电压,电流表监测元件电流,在被测元件两端并接一只适当容量的试验电容器,若电流表读数增大则被测元件为容性;反之为感性。

实验操作如【1——1】图接线

实验结果

据图将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到表-1中

电压电流

Z

由表格数据可知电路并入一个电容器后电流表的示数变小,故被测元件为感性。

2. R L C 元件交流参数的测量及误差分析。

功率表正确接线有两种方法:电压线圈支路前接法和电压线圈支 路后接法。

电压线圈支路前接法,如【图1——2】

由图可求功率表的读数

PW =PL+I 2(RA+RWA)

因而产生误差△P

△P=I 2(RA+RWA)

PL为ZL上的功率,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应使I2(RA+RWA)越小越好,故这种电路适用于RL≥(RA+RWA)的场合

电后接法压线圈支路,如图【1——3】所示。

电压线圈支路前接法和电压线圈支路后接法是一种对偶电路,则分析方法可采用对偶原理。

由上图可求功率表的读数

PW=PL+U2(1/RV+1/RWV)

因而产生的误差△P

△P=U2(1/RV+1/RWV)

为减小误差,应使△P越小越好,这种电路适用于:RWV≥RL,RV ≥RL。

实验结果

按【图1——2】接线,分别测量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的电路参数,读测数据记入表2中

按【图1——3】接线,分别测量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的电路参数,读测数据记入表2中

U/V I/A P/W

电压线圈前接

60 0.27 15.2 电阻器40 0.92 10.0 电感器110 0.73 3.2 电容器

二、正弦电源下电路稳态特性的研究

1.按下图电路连接,分别测出R L C元件在正弦电源下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其中电阻=10000欧姆

.2.按下图电路连接,分别测出R L C元件在正弦电源下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其中电感=100MH

.3.按下图电路连接,分别测出R L C元件在正弦电源下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其中电容=0.1uf

4.用示波器分别观察RLC元件串联的在正弦电压情况下感性.容性和电阻性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

(1)电容性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

(2)电感性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

(3)电阻性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

(四)实验设备:

双线示波器1台

信号发生器1台

黑匣子1台

电阻箱2个

电容器1个

电感器1个

电压表1个

电流表1个

功率表1个

电容箱1个

单向调压器1台

(五)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研究性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虽然掌握了原理,但是实际操作中却没有那么简单。让我们对电路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在实际操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验过程中有时候线路自己认为很正确却做不出来我们想要的结果,这可能就是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而造成的,这个过程也让我们锻炼了排除故障的能力。总之,我们从这次研究性实验中获得了许多.

测控xxxx电路实验小组2014月6月13日

扭摆法测转动惯量研究性实验报告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11-21 2011

吐吐物 理研究 性实验 报告 研究性报告————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第一作者:孟勤超10031123 第二作者:郭瑾10031126 第三作者:张金凯10031108

目录 摘要 (2)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原理 (2) 1.基本原理 (2)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2) 3.验证平行轴定理 (3) 4.光电转换测量周期 (3) 三、实验仪器 (3) 四、实验步骤 (3) 1.调整测量系统 (3) 2.测量数据 (4) 五、注意事项 (4)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 (4) 1.原始数据记录 (4) 2.数据处理 (5) 七、讨论 (8) 1.误差分析 (8) 2.总结 (8)

实验名称: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摘要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本实验使物体作扭转摆动,由摆动周期及其它参数的测定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和转动惯量测量仪的使用; 2.利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扭摆弹簧的扭摆常数;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4.学会测量时间的累积放大法; 5.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本原理 转动惯量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是转换测量,使物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实验中采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是使物体摆动,测量摆动周期,通过物体摆动周期T与转动惯量I的关系 来测量转动惯量。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已知标准物体的转动惯量I1,被测物体的转动惯量I0,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0,标准物体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1,通过间接比较法可测得:

电路研究性实验报告

湖南XX学院 电路设计研究型报告 题目:电路综合实验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测控xxxx班 学生组员:郭x(组长)、黄x、余x 指导老师:厉x 日期:2014年6月13日

电路课程研究性实验 实验报告 成员表现评估: 黄X:优秀 余X:优秀 郭X:优秀 (一)实验内容 一、R、L、C元件参数的测量 1.用电压、电流表判别黑匣子元件性质。 2. 用交流电压、电流表及功率表分别测量R、L、C元件交流参数,讨论实验误差引起的原因。 二、正弦电源下电路稳态特性的研究 1.用示波器分别观察R、L、C元件在正弦电源下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 2.用示波器分别观察R、L、C元件伏安关系曲线。 3. 用示波器分别观察RLC元件串联的在正弦电压情况下感性、容性和电阻性响应的电压、电流波形。 实验员:黄X 余X 郭X 报告及其记录:郭X

(二).实验目的: 1学习用示波器观察和分析RC,RL,RLC的电路的响应 2 通过电路方波响应波形的观察,判别元件性质 3 学会用电压、电流表判别黑匣子元件性质。 4 学习用三表法测量交流电路的参数及其误差分析 5 了解RLC元件在正弦电压情况下的电压电流波形 6.学习正确选用交流仪器和设备 7.掌握功率表、调压器的使用 8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完成实验,提高科学素养,增加实 验动手能力,提高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通过这次实验,增强了自信心,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验,增进了对集体的参与意识 与责任心,给今后的工作中带来大的帮助和借鉴。

(三):实验原理 一、R、L、C元件参数的测量 1. 调压器提供实验电压,电压表监测元件电压,电流表监测元件电流,在被测元件两端并接一只适当容量的试验电容器,若电流表读数增大则被测元件为容性;反之为感性。 实验操作如【1——1】图接线 实验结果 据图将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到表-1中 由表格数据可知电路并入一个电容器后电流表的示数变小,故被测元件为感性。

实验三安全性实验及其教学研究中学化学实验报告

日期2014 年4月2日;六周周三,下午;姓名学号2 成绩 实验三安全性实验及其教学研究 ——氢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 一、氢气的制取 1.相关知识:置换反应,氢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气体的收集方法。 (1)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包括金属与金属盐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2)氢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1.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 密度比空气小; 3. 难溶于。 化学性质:1.可燃性 2H2+O2=2H2O 2.还原性 H2+CuO=Cu+H2O (3)气体的收集方法: 2.实验用品:(请画实验装置图,并标明各药品和仪器名称) 药品:锌粒、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氧化铜 仪器:导气管、试管,酒精灯,水槽,启普发生器

启普发生器由三部分组成。上面一部分是球形漏斗,下面一部分是玻璃球和玻璃半球所组成的容器,第三部分是带旋钮的导气管。它是固液不加热的反应装置,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十分方便,可以及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锌粒由容器上的气体出口加入,稀硫酸从长颈漏斗口注入,固体的量不得超过球体容积的1/3。因此,锌粒是放在启普发生器的玻璃球中,而稀硫酸会在玻璃球和玻璃半球的容器中。 3.实验步骤(用简洁明了的方法比如流程图表示): 稀释浓硫酸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锌粒和稀硫酸开启导气管活塞,收集H2 验纯 4.实验改进: ⑴在反应前加入少许硫酸铜的晶体或溶液可加快反应速率。请问为什么? 答:锌跟稀硫酸反应的制取氢气,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后,金属锌可以置换金属铜Zn + CuSO4= ZnSO4+ Cu,形成铜锌原电池,原电池能加速负极金属和电极质的反应速率。 ⑵你还有其他的改进方法吗? 答:还可以选用纯度不高、形状不规则、比较粗糙的锌粒。 5.实验安全提示: ⑴稀硫酸如何配制(包括用量、浓度、温度的控制)? 答: (1)浓硫酸的稀释: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内壁(或沿着玻璃棒)缓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2)稀硫酸的用量:加入稀硫酸可事先往启普发生器中加水至将金属锌全部淹没处,倒出水后量水的体积,即为稀硫酸的体积。 (3)稀硫酸的浓度:V浓H2SO4∶V H2O=1∶4或者1:5也可。 (4)稀释时温度的控制:在稀释浓硫酸时,为了迅速扩散热量,可以在装了水的水槽内稀释并不断地搅拌。

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

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 课题名称:有关全息投影的研究 班级:1403班 小组组长:郭嘉昕 小组成员:郭京伟段泽华王捷聪孙泽錡 日期:2015年3月

有关全息投影的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 有关实验选材的研究 一、实验设计思想 (1)实验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材料对于光线的折射和漫反射的效果,并且在其中寻找效果最佳、性价比高的材料,进行下一步实验。 (2)实验原理 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由于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 (3)实验方法 从成本方面考虑,先将不同材料做成面积的板状模型和立方体状模型,再将我们的光源设备调节到最高亮度,以最佳效果的角度将画面投射到不同的材料上。在同样暗度的房间里,用高度、距离固定的摄影机进行拍摄,再将不同材料的照片转入Photoshop,通过其内置的亮度数值初步判断不同材料的反射效果。将亮度(p)、材料制作的难易程度(q)以及其它视觉效果(w)三项各10分的标准分数按一定比例绘制出总分数,来选取实验材料。

实验测量表格如下: (4)实验仪器:各种实验材料*1、投影光源(4.7英寸)*1、摄像机*1、Windows电脑(Photoshop软件)*1 二、实验过程记录 (1)实验分工 (2)实验步骤

第一步—确定材料。因为我们是初次进行研究,对于具体的实验材料并不能确定,所以我们进行了解后,一共选取了4种材料: 第二步--选取材料。因为我们进行的实验成本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必须先走向市场,来查看和询问有些材料是否可以被加工和购买到(具体材料价格请见附录)。将他们的难易程度(q)进行量化,10分为很容易得到,1分为基本不可能得到,以此绘制表格: 第三步—对比亮度。在了解了我们选取的材料的基础上,以节约环保为本,我们购买或借到了这四种材料。并选择在2015年3月8日的晚上,在教室里进行亮度测试。我们先将光源设备调节到最大亮度,拍摄的得到了一张照片,再不断尝试不同的角度,以求能用最好的效果反射光源并拍摄下来。我们将五张照片导入电脑,用Photoshop软件分别查看他们的RGM指数(具体RGM指数请见附录),来进行评分,但因为镜子的超好反射效果,我们改进了我们算法,以分段函数的方式来进行得分评判(p)。 评分结果如下

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定律都是从实验中发现归纳出来的。同时,化学理论的应用、评价也有赖于实验的探索和检验。虽然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化学的飞速进步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但是,实验方法仍然是化学不可缺少的研究手段。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其中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

物理实验研究性实验报告——钠黄光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及其应用概要

研究型实验报告 院(系)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专业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实验作者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第一作者王路明11071172 第二作者马天行11071160 第三作者吴宏宇11071167

钠黄光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及其应用 王路明11071172 马天行11071160 吴宏宇11071167 摘要:迈克逊干涉仪是一种精密干涉仪,其测量结果可精确到与波长相比拟。本文从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对用此仪器精确测定钠黄双线差及钠的相干长度进行了讨论, 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理论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迈克尔逊干涉仪,双线波长差,钠黄光,光程差,玻璃折射率, 一.实验基本要求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学会它的调整方法和技巧; 2.利用干涉条纹变化的特点测定光源波长; 3.了解光源的非单色性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4.学会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透明玻璃片折射率。 二.仪器简介 He 激光器、钠光灯、毛玻璃、扩束镜、千分尺、透明玻璃等迈克尔逊干涉仪、Ne 三.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l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和莫雷(E.W.Morley)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实验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用它可以高度准确地测定微小长度、光的波长、透明体的折射率等。后人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究出了多种专用干涉仪,这

些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1.波长差的测量 钠黄光中包含波长为λ1=589.6nm 和λ2=589.0nm 的两条黄谱线,当用它做光源时,两条谱线形成各自的干涉条纹,在视场中的两套干涉条纹相互叠加。由于波长不同,同级条纹之间会产生错位,当变化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干涉条纹的清晰度发生周期性变化 ()() L k I L I ?+=?101cos 1()() L k I L I ?+=?202cos 1 ? ?? ?? ???? ???+???? ????+=L k k L k I I 2cos 2cos 1221021k k k -=? 衬比度:?? ? ????=L k 2cos γ半周期:λ λ?≈ ?22 0L L ? γ 图1.钠黄光双线结构使干涉条纹的衬比度随ΔL 做周期性变化 在视场E 中心处λ 1 和λ2两种单色光干涉条纹相互叠加。若逐渐增大镜M1与M2的间距d ,当λ1得第k1级亮纹和的第k2级暗纹相重合时,叠加而成的干涉条纹清晰度最低,此时增大d ,条纹由逐渐清晰,直到光程差δ的改变达到 22112λ2 1 k λk 2d δ)(+=== (1) 时,叠加而成的干涉条纹再次变得模糊。可得 2112λ1m m λd d 2)()(+==-(2) 则λ1和λ2的波长差为 Δd 2λλλ-λΔλ2 121= = (3) Δd=d2-d1 ,当λ1和λ2的波长差相差很小时,λ2 λλλλ2 121=+= (λ=589.3nm ), 则可得 d 22 21?=-=? λ λλλ (4)

迈克尔逊研究性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迈克尔逊根据光分振幅干涉原理制成的 1 / 13

精密测量仪器,迈克尔逊仪可以精密测量查长度及长度的微小变化,迈克尔逊和他的合作者利用这种干涉仪用它进行了许多著名实验,后人又根据这种干涉仪的基本原理研制出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干涉仪,迈克尔逊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干涉仪分振幅精密测量

目录 1实验原理 (4) 1.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4) 1.2单色电光源的非定域干涉条纹 (4) 1.3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机械结构 (6) 2实验仪器 (7) 3实验主要步骤 (7) 3.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 (7) 3.2点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观察和测量 (8) 4 实验数据处理 (8) 4.1实验数据记录 (8) 4.2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8) 4.3计算不确定度 (9) 5 误差分析 (10) 6 实验操作总结 (11) 6.1调整实验仪器 (11) 6.2判断及调整条纹 (11) 6.3计数及记录 (11) 7 实验改进建议 (11) 7.1对计数器的改进 (11) 7.2对实验仪器的改进 (12) 7.3对激光器的改进 (12) 8实验感想 (12) 图片 (12) 3 / 13

图 1 正文 1实验原理 1.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如图1所示,从光源S 发出 的一束光射在分束板G1上,将光束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从G1的半反射膜处反射,射向平面镜M2; 另一部分从G1透射,射向平面镜M1。因G1和全反 射平面镜M1、M2均成45°角,所以两束光均垂直 射到M1、M2上。从M2反射回来的光,透过半反 射膜;从M1反射回来的光,为半反射膜反射。二 者汇集成一束光,在E 处即可观察到干涉条纹。光 路中另一平行平板G2与G1平行,其材料及厚度与 G1完全相同,以补偿两束光的光程差,称为补偿 板。 反射镜M1是固定的,M2可以在精密导轨上前后移动,以改变两束光之间的光程差。M1,M2的背面各有3个螺钉用来调节平面镜的方位。M1的下方还附有2个方向相互垂直的拉簧,松紧它们,能使M1支架产生微小变形,以便精确地调节M1。 在图1所示的光路中,M1’是M1被G1半反射膜反射所形成的虚像。对观察者而言,两相 干光束等价于从M1’和M2反射而来,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花纹就如同M2与M1’之间的空气膜所产生的干涉花纹一样。若M1’与M2平行,则可视作折射率相同、厚度相同的薄膜(此时的为等厚干涉);若M1’与M2相交,则可视作折射率相同、夹角恒定的楔形薄膜。 1.2单色电光源的非定域干涉条纹 如图2所示,M2平行M1’且相距为d 。点光源S 发出的一束光,对M2来说,正如S’处发出 的光一样,即SG=S’G ;而对于在E 处观察的观察者来说,由于M2的镜面反射,S’点光源如处于S2’处一样,即S’M2=M2S2’。又由于半反射膜G 的作用,M1的位置如处于M1’的位置一样。同样对E 处的观察者,点光源S 如处于S1’位置处。所以E 处的观察者多观察到的干涉条纹,犹如虚光源S1’、S2’发出的球面波,它们在空间处处相干,把观察屏放在E 空间不同位置处,都可以见到干涉花样,所以这一干涉是非定域干涉。 如果把观察屏放在垂直与S1’、S2’连线的位置上,则可以看到一组同心圆,而圆心就是S1’、S2’的连线与屏的交点E 。设在E 处(ES2’=L )的观察屏上,离中心E 点远处有某一点P ,EP 的距离为R ,则两束光的光程差为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学马池玉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普通初中,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立了《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研究》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三化学实验课改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把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等这些指导性的言语都在告诉我们探究性教学应该启程了。 (2)松原市从2003年进入国家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区,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是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已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3)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人教版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按分类可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而其中有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上册13个,下册11个)。这次我共选择了其中的19个进行探究教学,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刚开始大多学生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或者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大家知道,学生会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我校化学组确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同时也想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化学探究性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化学探究性实验,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展开,即: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扭摆法测转动惯量研究性实验报告

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 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吞吞吐吐[11-21 2011 研究性报告————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第一作者:孟勤超 10031123 第二作者:郭瑾 10031126 第三作者:张金凯 10031108

目录

实验名称:扭摆法测转动惯量 摘要 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征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本实验使物体作扭转摆动,由摆动周期及其它参数的测定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扭摆的构造、使用方法和转动惯量测量仪的使用; 2.利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和扭摆弹簧的扭摆常数;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4.学会测量时间的累积放大法; 5.掌握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本原理 转动惯量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是转换测量,使物体以一定的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实验中采用扭摆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是使物体摆动,测量摆动周期,通过物体摆动周期T与转动惯量I的关系 来测量转动惯量。 2.间接比较测量法,确定扭转常数K 已知标准物体的转动惯量I1,被测物体的转动惯量I0,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0,标准物体被测物体的摆动周期T1,通过间接比较法可测得:

也可以确定出扭转常数K 定出仪器的扭转常数K,测出物体的摆动周期T,就可计算出转动惯量I。 3.验证平行轴定理 平行轴定理:若质量为m的物体(小金属滑块)绕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为I0时,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时,则此物体的转动惯量变为。为了避免相对转轴出现非对 称情况,由于重力矩的作用使摆轴不垂直而增大测量误差。实验中采用两个金属滑块辅助金属杆的对称测量法,验证金属滑块的平行轴定理。这样,I0为两个金属滑块绕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m为两个金属滑块的质量,杆绕摆轴的转动惯量I杆,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时(实际上移动的是通过质心的轴),测得的转动惯量 I=I杆+I0+mx2 两个金属滑块的转动惯量 I x=I-I 杆=I0+mx2 4.光电转换测量周期 光电门和电脑计数器组成光电计时系统,测量摆动周期。光电门(光电传感器)由红外发射管和红外接受管构成,将光信号转换为脉冲电信号,送入电脑计数器测量周期(计数测量时间)。 三、实验仪器 扭摆、金属载物盘、塑料圆柱体、金属空心圆筒、实心塑料球、金属细长杆(两个滑块可在上面自由移动)、数字式计时器、电子天平。(由于待测物体的尺寸已经给出,故不需要游标卡尺、米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报告—叶脉书签

实验日期 6 月 3 日第 1 组姓名陈博殷学号 073 成绩____________ 实验七探究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制作叶脉书签” 二、实验主要步骤 1、选材:应选择叶脉粗壮丰富、叶质较厚、大小适中、叶面平整、叶脉的树叶。本实验选用白兰树叶、绿化芒树叶、美丽异木棉树叶、紫荆树叶、鸡蛋花树叶。 2、配液:将碱溶解在适量的水中,配制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碱液。将硫酸溶液配制到所需浓度。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将酸碱液溅到眼睛里。 3、加热:将配好的酸、碱液放在容器中加热。当加热到液体即将沸腾(80℃左右)时候将选好的叶子放入容器里,并不断搅拌。具体加热时间以叶肉容易被刷掉为度,一般在10分钟左右。(如果碱液浓度不大,或者所选的叶子较老则应延长加热时间。)可以过两三分钟取一片子出来观察,直至叶片变成褐色(或叶肉有脱落)。 4、清洗:在自来水水流下冲洗,洗去多余碱液、酸液。 5、刷除叶肉:将叶片放在玻璃板上,加入一层水,把牙刷打斜(与水平面大约成45度角),顺叶脉轻轻地刷净叶肉,刷时注意:只向一个方向刷(绝对不能来回刷),以免将叶脉刷坏。刷时先从背面开始,刷净背面再刷正面,主叶脉边沿处可用敲出法。刷洗干净后放到滤纸(或报纸)上晾干。如果是老树叶,则在刷洗的过程中,会有两层叶脉出现,这时只要将其中品质稍次的一片去除即可。 6、晾干:取出放在阴凉处风干。或者放在废旧书报中吸干。 7、着色:将风干到6 成的叶脉分别放在甲基橙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中着色,后晾干。建议夹在书中,这样既可以吸干水分,又可以成型。 三、实验现象描述与图片记录 1、探究不同酸碱液的腐蚀效果 2、探究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的腐蚀效果

北航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示波器

北航物理研究性实验报告 专题:模拟示波器的使用及其应用 学号:10151192 班级:101517

姓名:王波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 (3) 1.模拟示波器简介 (3) 2.示波器的应用 (6) 三.实验仪器 (6) 四.实验步骤 (7) 1.模拟示波器的使用 (7) 2.声速测量 (8)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8) 六.讨论 (10)

摘要 示波器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电子测量仪器,它能直观、动态地显示电压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波形,便于人们研究各种电现象的变化过程,并可直接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以及信号之间相位关系等各种参数。示波器是观察电路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测量实验结果的重要仪器,也是调试、检验、修理和制作各种电子仪表、设备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的主要结构和波形显示及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 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2.学习用示波器观察波形以及测量电压、周期和频率的方法; 3.学会用连续波方法测量空气速度,加深对共振、相位等概念的理 解; 4.用示波器研究电信号谐振频率、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同轴电 缆中电信号传播速度等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模拟示波器简介 模拟示波器是利用电子示波管的特性,将人眼无法直接观测的交变电信号转换成图像并显示在荧光屏上以便测量和分析的电子仪器。它主要由阴极射线示波管,扫描、触发系统,放大系统,电源系统四部分组成。 示波管结构图 (1)工作原理 模拟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被测信号经Y轴衰减后送至Y1放大器,经延迟级后到Y2放大器,信号放大后加到示波管的Y轴偏转板上。 若Y轴所加信号为图所示的正弦信号,X输入开关S切换到“外”输入,且X轴没有输入信号,则光点在荧光屏竖直方向上按正弦规律上下运动,随着Y轴方向信号的提高,由于视觉暂留,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条竖直扫描线。同理,如在X轴所加信号为锯齿波信号,且Y轴没有输入信号,则光点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条水平直线。

学生探究性实验报告格式

1 1、以D001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负载三氯化铁为催化剂催化合成环己酮缩乙二醇,探究不同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2、探究不同的酮醇比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3、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 香、果香香气、留香持久、香气类型多等特点,作为新型香料在日用香精和食品香精中广泛应用 [1,2] ,也常用于用作特殊的反应溶剂[3] ,…………。 三、实验原理 ………… 三、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和药品 主要仪器设备:数字阿贝折光仪、Agilent-6890气相色谱仪(安捷伦科技制作有限公司)、360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Wartars 公司)、搅拌器等。 药品:D001树脂(市售)、乙二醇(化学纯)、环己酮(分析纯)、环己烷(化学纯)等;………………… 四、实验部分 1、催化剂的制备 (1)树脂处理 (2)催化剂的制备 ①树脂与FeCl 溶液的交换 称取10g 干燥树脂,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再用0.02mol/LFeCl 3溶液1000mL 分数次与反复洗涤后的树脂混合搅拌,以6mL/min 的速度动态交换……………………。

2 ②催化剂的焙烧处理 将上述制备的复合物在马沸炉中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2、环己酮缩乙二醇的合成 100ml 三颈圆底烧瓶中加入2g 催化剂,环己酮0.2mol ,乙二醇0.3mol …………。 五、结果与讨论 1、酮醇比对缩酮反应的影响 固定催化剂用量为2g ,环己酮用量为0.2mol ,以20mL 环己烷作带水剂,回流反应3h ,考察不同酮醇比对缩酮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 n (酮) /n (醇)(mol 比) 1:1.0 1:1.2 1:1.5 1:2.0 1:2.5 缩酮产率(%) 52 80 84 76 72 由表1乙二醇过量……………………………………。 2、催化剂用量对缩酮反应的影响 ………………………… 3、产物的分析结果 (1)缩酮的确认 生成的环己酮缩乙二醇我们主要通过测红外光谱来确证。其图谱如下: 473.73 543.21 619.32 1119.56 1384.26 1618.67 1637.61 2925.04 3415.9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T r a n s m t t a n c e 1000 2000 3000 4000 W a v e n u m b e r s (c m -1)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 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在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等实验要素中都有显著的差异。 1.1在实验目的上的差别实验目的统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设计思路、步骤,获取实验结果,在实验目的引导下开展后续的步骤。验证性实验目的旨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下重新验证结果是否达到原理所描述,实验目的重在使实验人员了解这个实验,以达到熟悉生物固有的现象。探究性实验目的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假设或推翻假设的科学实证,从而达到验证假设的目的,在这个目的指引下实验者更重视获取对假设有用的实验信息。 1.2在实验步骤上的区别实验步骤是实验设计者对实验的过程进行控制的有序过程。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在已有的实验步骤设计框架上进行操作的过程,操作者的任务是严格按照设计步骤完成准确的操作要求,以求得预想中的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实验者可以掌握操作要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探究性实验的步骤在实验者的设计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什么样的步骤取决于实验者对探究性实验目的理解程度,对实验结果的假想的细致程度。实验者在自己的假设中通过创新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步骤并完成操作,既有对步骤的期望也有对操作精确度的自我要求,目标是获得假设的成功。 1.3对实验结果的态度上的区别实验结果是一个实验的精髓所在,结果往往预示实验的成败。对待实验结果的态度反应了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辛劳、努力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诸多素质。若实验结果容易获得,实验者往往轻率处置,敷衍了事;实验结果历经千辛万苦,实验者会费尽脑汁分析结果,推理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同时还会得到意外的收获。验证性实验结果一切在预料之中,现象明显,唾手可得,在实验者看来没有新意,没有悬念,处理的态度就多有草率,分析不得理,收获较少。探究性实验结果犹如蚕宝宝,再生形象尚未知,一切像谜一样值得探索、猜想,这样精心操作,热切期待中产生的实验结果,实验者的态度仔细认真,解释合理,收获丰富。 2两者教学上的差异 教学因对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异,探究性实验的探究特点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中采用开放性、合作式的方案。验证性实验因其封闭性、严谨性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作用也不可忽视,从而采取讲授法、模仿法教学策略比较普遍。

探索性实验课件--探索实验注意事项

2012级探索实验注意事项(请认真阅读!) 一、实验开题 1、探索实验开题后需上交班上各组《课题申请书》电子板。 2、把各组的实验动物计划表汇总、打印并由指导老师签名后上交电子版及 纸质版。 3、用Excel分类汇总班上所需的实验室代购生化试剂盒(注明具体用途, 如用于血液或组织的测定)、自购的药品(中药、西药)、常用试剂、仪器设备及器械并上交电子版。 以上表格要求12月10日前提交。 二、关于实验试剂 1、实验室代购生化试剂盒。如需自购实验药品、用品等,则每组费用不能 超过200元。 2、自购的药物、用品发票抬头写“中山大学”,发票内容具体写清楚药品用 品名称,发票后面必须有班级、学生签名、电话、探索实验题目。特别注意:药品最好在广东省内购买,发票必须提供汇款凭证,否则无效! 3、与实验相关的试剂盒 4、其它实验室可免费提供的常用试剂(不计入每组经费!) 一般常用试剂(如苦味酸、无水乙醇、冰醋酸、甲醛、氯化钠、肝素、乙酰胆碱、阿托品、普鲁卡因、乌来糖等)由实验室统一提供。 三、实验动物领取 按申请日期在何母楼6楼大厅领取。大鼠5只/每笼,小鼠10只/每笼;领回的动物需挂牌登记(标明班级、姓名、手机)后放入教学实验动物暂养房的各层架子上。 1、动物领取时间:另行通知。 2、动物存放地点:何母楼610房。 四、手术器械、仪器的领取 在负责的技术老师带领指导下领取。手术器械、仪器当天用完后当即归还。若借用特殊器械,如灌胃针、微量注射器等,要在“借用登记本”上登记并保证用后立即回还。 五、行为学仪器使用申请流程 如有用到行为学实验室仪器,请各班班长将相关小组组长校园卡收集后,并将相关电子版信息(班级、姓名等)打印后,到动物实验大楼3楼办公室邱灿华老师(87330026)开通所需门禁权限。

0212波尔振动的物理研究实验报告

波尔振动的物理研究 【实验目的】 1. 观察扭摆的阻尼振动,测定阻尼因数。 2. 研究在简谐外力矩作用下扭摆的受迫振动,描绘扭摆在不同阻尼情况下的共振曲线(幅频特性曲线)。 3. 描绘外加强迫力矩与受迫振动之间的位相随频率变化的特性曲线(即相频特性曲线)。 4. 分析波尔共振的相位和角速度的关系。 【实验仪器】 扭摆(波尔摆)一套(PHYWE ),秒表,数据采集器,转动传感器。 【实验原理】 1.扭摆的阻尼振动 在有阻力矩的情况下,使扭摆由某一摆角开始做自由振动。此时扭摆受到两个力矩的作用:一是弹性恢复力矩M 弹,它与摆的扭转角θ成正比,即M c θ弹=(c 为扭转系数);二是阻力矩阻M 阻,可近似认为它与摆动的角速度成正比,即d M r dt θ -阻=(r 为阻矩系数)。若扭摆的转动惯量为I ,则根据转动定律可列出扭摆的运动方程: 22d d I c r dt dt θθθ=-- (1) 即 220d r d r dt I dt I θθθ++= (2) 令 2r I β=(β称为阻尼因数) ,2 0r I ω=(称0ω为固有圆频率),则式(2)的解为 002exp()cos exp()cos A t t A t t T π θββω=-=- (3) 其中0A 为扭摆的初始振幅,T 为扭摆做阻尼振动的周期,且2T ωπ== 由式(3)可见,扭摆的振幅随着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若测得初始振幅0A 及第n 个 周期时的振幅n A ,并测得摆动n 个周期所用的时间nT ,则有

则 01 ln A nT A β= (4) 2.扭摆的受迫振动 当扭摆在有阻尼的情况下受到简谐外力矩作用时,就会作受迫振动。设外加简谐力矩通过弹簧加到摆轮上,其频率是ω,幅度为0M (00c M θ=,0θ为外力矩角幅),且有 0cos M M t ω外=,则扭摆的运动方程变为 22 022cos d d h t dt dt θθβωθω++= (5) 其中0h M I =,在稳态情况下,式(5)的解是 cos()A t θω?=+ (6) 其中A 为角振幅, A = (7) 而角位移θ 与简谐外力矩之间的位相差?则可表示为 22 2arctan( )βω ?ωω=- (8) 式(6)说明,扭摆在简谐外力矩作用下的运动也是简谐振动,它的振幅是A ,它的频率与外力矩的频率相同,但二者的位相差是?。 由式(7)可见,当ω→0时,振幅A 接近外力矩角幅0θ(∵2 000M c h I I θωθ===) ,随着ω的逐渐增大,振幅A 将随之增加,当ω= A 有最大值,此时称 为共振,此频率称为共振频率,即ω=共ωω>共或ωω<共时,振幅都将 减小;当ω很大时,振幅趋于零。 由式(8)可见,当00ωω≤≤时,有02 π ?≥≥,即受迫振动的位相落后于外加简谐 力矩的位相;在共振情况下,位相落后接近于 2 π ,而在0ωω=时(有阻尼时不是共振状态),位相才正好落后2π;当0ωω≥时,有0tg ?>,此时2 π ?<-,即位相落后得更多;当0 ωω≥时,?趋近π-,即接近于反位相。在已知0ω及β的情况下,则可由式(8)计算出各ω值 00 0exp()exp() A A nT A A nT ββ==-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研究目标 1、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发展和活动空间,不断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幼儿的综合智能、创新意识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幼儿在认知、艺术、情感、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同时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得到缓解,幼儿的智力长项得到肯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增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整体素质得到发展。 3、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有观察、指导、创设、组织、设计活动的技巧,通过创造——学习——再创造,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三、研究内容

(一)探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记录方法。 (二)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活动效果。 注意运用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三种方式,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不断提升活动效果。一般来说,小班前期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因以游戏活动为主,运用“插入式”(同一目标分出许多活动穿插进行)的活动为多。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小班后期,中班大班初期,运用“整合式”(各种目标整合在同一活动中)为主,教师就要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的去参与活动。大班后期运用“分离式”为主,教师在抛给孩子的指导语要趋于理性,使幼儿从中能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针对幼儿个性化特征指导的策略。 首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对较特殊的幼儿进行跟踪指导。对兴趣单一的幼儿进行个别交谈。其次,注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再次,根据小中大班的年龄特征,适当的安排游戏内容和教学内容。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幼儿园小四班、中四班、大四班共105名幼儿 (二)研究方法

吴霞探究性实验报告2015531教材

La2O3掺杂TiO2光催化降解农药 废水的研究 吴霞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 1、采用光催化降解处理农药废水; 2、通过对稀土元素、二氧化钛用量、光照时间以及掺杂量的控制,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 废水的COD; 3、确定稀土元素掺杂TiO2处理农药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 二、实验研究的背景 长期大规模生产和使用有机磷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食物及饲料中的残留对人及养殖动物也有严重的影响,在某些环境中也会有较长的残存期并在动物体内产生蓄积作用。所以需要经济方便、安全实用的净化措施消除有机磷农药的污染,妥善的解决有机磷农药生产使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本课题采用稀土元素掺杂氧化物作为光催化剂,使用光催化机理来降解农药使其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通过测定降解前后的COD来判断降解的效果。 三、实验原理 1、TiO2光催化降解有机磷农药的机理[1-2] 当受到能量大于或等于TiO2禁带宽度(3.2eV)的光子照射时,TiO2中处于价带的电子被激发跃迁到导带上形成强还原性的导带电子(e-),同时在价带上产生一个强氧化性的价带空穴(h+)。电子和空穴或直接和吸附在TiO2表面的有机物反应,或与水分子和溶解氧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的OH、O2-,上述反应可描述如:

2、化学耗氧量(COD)测定 水中化学含氧量(COD)的大小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废水中还原性物质常常是各种有机物,人们常将COD作为水质是否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重要指标。COD 是指特定条件下,用一种强氧化剂定量地氧化水中可还原性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时所消耗氧化剂的数量,以每升多少毫克氧表示(O2mg/L),不同条件下得出的COD指不同。由于氧化时受氧化剂的种类、浓度、温度、时间及催化剂的影响,因此COD是一个条件性指标,必须严格控制反应条件。 农药废水的COD范围是在几千到几万左右。 目前COD的测定多采用KMnO4和K2Cr2O7两种方法,KMnO4适合测定地面水、河水等污染不十分严重的水。 4KMnO4 + 6H2SO4+ 5C → 2K2SO4 + 4MnSO4 + 6H2O + 5CO2↑2KMnO4 + Na2C2O4 + 8H2SO4→ 5NaSO4 + K2SO4 + 2KMnSO4 + 10CO2↑ + 8H2O 水样中Cl-的浓度大于300mg/L时将使测定结果偏高,通常加入Ag2SO4除去Cl-。 取水样后加入硫酸使其pH<2,抑制微生物繁殖并立即进行分析。 四、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和药品 仪器: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马弗炉(中国上海电机集团公司电炉厂),800电动离心机(金坛市虹盛仪器厂),电子天平(上海启威电子有限公司),智能双控磁力搅拌器(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紫外发射仪(上海顾村电光仪器厂),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 烧杯(250mL,50mL),容量瓶(50mL,250mL,500mL),称量瓶,移液管(10mL,25mL),坩埚,研钵 试剂:

北京交通大学《信号与系统》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

《信号与系统》课程研究性学习手册

专题一信号时域分析 1. 基本信号的产生,语音的读取与播放 【研讨内容】 1) 生成一个正弦信号,改变正弦信号的角频率和初始相位,观察波形变化; 2) 生成一个幅度为1、基频为2Hz 、占空比为50%的周期方波, 3) 观察一定时期内的股票上证指数变化,生成模拟其变化的指数信号, 4) 录制一段音频信号,进行音频信号的读取与播放 【题目分析】 ⑴正弦信号的形式为Acosg o t+书)或Asin (3 o t+,分别用MATLAB 的内部函数cos 和sin 表示,其调用形式为y A* cos(w0* t phi)、y A*sin(wo*t phi)。生成正弦信号为y=5sin(t), 再依次改变其角频率和初相,用matlab 进行仿真。 ⑵幅度为1 ,则方波振幅为0.5 ,基频wO=2Hz ,则周期T=pi ,占空比为50% , 因此正负脉冲宽度比为 1 。 (3) 将波形相似的某一段构造成一个指数函数, 在一连续时间内构造不同的2~3 个不同指数函数即可大致模拟出其变化。 (4) 录制后将文件格式转化为wav ,再用wavread 函数读取并播放,用plot 函数绘制其时域波形。 【仿真】 ( 1 ) 正弦信号 正弦信号 1 : A=1;w0=1/4*pi;phi=pi/16;

t=-8:0.001:8; xt 仁A*si n(w0*t+phi); plot(t,xt1) title('xt 仁si n( 0.25*pi*t+pi/16)') 正弦信号2 (改变1中频率) A=1;w1=1/4*pi;w2=1*pi;phi=pi/16; t=-8:0.001:8; xt 1= A*si n(w1*t+phi); xt2=A*si n(w2*t+phi); plot(t,xt1,t,xt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