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海顿、莫扎特看钢琴演奏中的古典主义风格

从海顿、莫扎特看钢琴演奏中的古典主义风格

从海顿、莫扎特看钢琴演奏中的古典主义风格
从海顿、莫扎特看钢琴演奏中的古典主义风格

从海顿、莫扎特看钢琴演奏中的古典主义风格

[标签:来源]

内容摘要:对艺术作品风格的把握,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海顿、莫扎特所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通过对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必需的技术规范的考察,以及对他们一些共同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形成对古典乐派艺术风格的基本认识,为音乐风格概念的形成和钢琴技术要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古典主义风格海顿莫扎特

当钢琴弹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的问题便凸显出来。这是每一位琴者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和基本能力。周光仁先生曾说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任何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对其弹奏的作品风格作出正确的把握,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 风格的把握在诠释钢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占据了钢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钢琴作品也是两人创作的重要领域。本文正是从两人钢琴作品中的共同特点来探讨这一时期,他们对钢琴作品风格的把握。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一般特点

“古典的”即为“classic”,在古代文法学家笔下是指“最优秀的”“经典的”之意。而在中国,我们译为“古代的”和“典范的”两层意思。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只是狭义地指18世纪中下叶,在维也纳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音乐。这一时期,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和启蒙主义“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要求音乐质朴化和平民化,音乐特征慢慢地完善成熟,其音乐特点主要如下:

1.主调音乐代替了复调音乐。尽管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孕育并且带有巴洛克时代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仍然占据了主要地位。

2.和声进一步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骨架。和声语汇更加丰富,大胆采用了离调、转调手法,使旋律更富于表现力,更加立体。

3.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渐摆脱了宗教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

4.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奏鸣曲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他等曲式,形成了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变

奏曲也被广泛运用。

二、海顿、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风格

海顿和莫扎特的大部分键盘作品被认为是为钢琴而非羽管键琴而写的。虽然当时的钢琴声音音质比现代钢琴更加轻薄,但它的延音踏板以及强弱方面细微的变化对古典风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约瑟夫·海顿(1732—1809)的整个音乐创作中,键盘作品并不是他创作的主体。海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交响乐及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但不管怎么说,海顿却预示着莫扎特风格的成熟。海顿的钢琴作品初听时并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迷人,反而有些冗长、粗暴,有时甚至有些野性。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声音因素在海顿作品中几乎找不到。海顿不十分关心钢琴上的歌唱性,而是更致力于纯正的表情。他的钢琴作品中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着无比的幽默感。他并不热衷于炫技。和莫扎特相比,莫扎特用很多的“Aallegro”,而海顿更愿意选择“allegro moderato”,甚至“moderato”。

莫扎特(1756—1791),一位坠入人间的音乐精灵。他的精巧、典雅、纯净、澄澈,在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的钢琴音乐,使他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与生俱来,而且那种适度的均衡与他来自直觉和灵感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钢琴作品很少追求激情表现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和家庭式的奏鸣曲。除去个别较简易的乐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几乎无难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极透明的音质、典雅的情趣、准确的分寸、严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匀的走动等,因而都很难演奏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风格的把握,都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因此,通过以上对海顿、莫扎特的了解,我们可以粗略地把握一些古典主义风格的要素。

三、演奏古典作品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达到古典主义风格的要求、在技术环节上的完善,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速度和力度

在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时,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随意地变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古典作品的音乐风格。正确地把握和知道速度究竟多快是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所必需的。古典时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向两头扩张。这一时期的快板乐章比巴洛克时期快得多,而且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海顿和莫扎特从不为他们的作品标上速度记号,现在版本上所标记的速度记号都是后来人加上去的。但我们在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也应该有个速度的定量,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对这一时期音乐的了解,我们一般把它定量为:快板(allegro)不超过II =132,而柔板(adagio)可慢至=48—50左右。总之,要充分保持稳定、统一的速度,绝对不能时快时慢。

而在力度的表现上,由于“槌子琴”的出现,音量较过去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触键来表现渐强渐弱等变化了,因而音乐表现力较巴洛克时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时期钢琴制造上有所发展,但还远不如现今钢琴音色丰富、洪亮,声音也不能像现在的钢琴延续得那么长,因此,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由此看出,在演奏古典时期作品时,现代钢琴演奏最大音量也仅仅相当于“mf”,最轻音量则相当于“ppp”。到贝多芬时期,钢琴制造和钢琴演奏又有了一定发展,力度幅度增大。因此在演奏这一时期作品时,我们可以有所变化,但应考虑当时的特点,把握好限度与分寸,弹出尽量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音乐。

2.触键与音色

古典时期的钢琴发音明亮、颗粒清脆,是我们的现代钢琴很难做到的。莫扎特钢琴作品声音灵巧而华丽,而海顿有时比莫扎特更富朝气,更具幽默感。因而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要达到我们想要的音色,就要通过均匀清晰的颗粒、活跃的节奏、流畅的气息的途径来实现古典主义特有的高贵气质。而良好的音色的实现是通过触键来完成的,因此,通过海顿、莫扎特我们可以看出弹奏古典作品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弹奏古典作品时,触键应以指尖,尤其是第一关节为主要部位,下键时,指尖要轻,触键要快,指尖在发音后一定要轻轻支撑住,而力量则应立即松开。不能用臂力压迫键盘,必须控制好声音的“点”。

②弹奏出的音色应明亮而圆润,演奏者要控制好自己的肌肉,通过手臂“松”而不“懈”的力量,弹奏出富于明快、透明、纯净的音色。

③音阶的走句应干净,流畅。用手指奏出富有弹性的音。指尖动作越小越好,其触键速度在单位距离内应该较快,弹奏出颗粒清楚、以“nonlegato”为主的音。

④在手腕配合下,弹奏出有“呼吸”的乐句。钢琴演奏就像声乐演唱一样,都是有“呼吸”的。演奏者通过力量的“上抬”和“下沉”,来实现乐句起伏中形成的“气息”,并根据演奏者本人对乐句的理解来决定使用连奏还是断奏,通过演奏者的手腕、手臂来调节乐句,使声音和谐、统一,弹奏出美妙细腻的乐句。

3.装饰音的弹奏

装饰音一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周广仁先生曾指出过:在装饰音记号统一以前,我们很难认定统一的标准。而且,在实际弹奏中,对同一个装饰音,每一位演奏者又有不同的弹法。再者,随着钢琴演奏的发展,后人编撰前人乐谱的版本日益增多,给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带来了更多的纷扰。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音基本继承了巴赫的传统,以下只是对装饰音的一些一般规律进行的探讨。

①颤音(tr)或回音(∽)。颤音的数量较为自由,不像巴洛克时代的那样严谨,速度和数量由演奏者根据对乐曲的理解而决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海顿、莫扎特时期,所有奏法都从标明的主要音符上方二度开始,而到贝多芬时期,则演变成从原音开始。

②长倚音一般具有留音效果,甚至弹奏效果是将音符时值对分。如则应弹奏为。这在莫扎特K283第一乐章,K311第一乐章,海顿的HOBXVI37第三乐章中都能遇到。

③回音应包括在主要音符时值内。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应弹在拍子上。如贝多芬的OP.49第一乐章中回音的弹奏。但有时,回音也从拍子后开始弹奏,这就要看演奏者具体的喜好而定。

另外,贝多芬的装饰音略微复杂,如半颤音、分解和弦或琶音、短倚音、长倚音等。我们不可能用某种规范加以限定,只有演奏者根据音乐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喜好同时参考大师们的演奏来弹奏。

4.踏板的运用

18世纪后30年,有不少钢琴被装备了一个膝部杠杆,近似于现代钢琴的制音器踏板。踏板就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海顿、莫扎特时期,键盘作品基本上都是为古钢琴而作,由于古钢琴与现代钢琴结构完全不一样,因此,据考察,他们的作品中没有踏板使用的标记。但这并不等于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不需要使用踏板,所以很多演奏者在弹奏他们的作品时感到迷茫,他们不知道,在任何风格中,右踏板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给予更多的共鸣和音色。这一点对古典乐派作品同样适用。因此,演奏者应始终记住:在使用踏板时首先讲究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绝对不能含糊不清。即使要使用踏板,也要尽量保持音的清晰,使听者觉察不出来。其次,在有长时值音符的慢速、歌唱性段落中,右踏板不能踩得过深,在这里使

用踏板的功能主要应帮助避免声音发干,使整个乐句有一个很好的过渡、连接,起到润色的作用;最后,句法、连线和所有其他奏法应保持清楚,包括休止符都不能用得模糊不清。踏板的运用不能影响以上所述的划分。

随着时代的进步,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为演奏者的踏板运用提供了基础,左踏板的出现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这种背景下,演奏贝多芬作品,运用踏板自然比海顿、莫扎特多得多,复杂得多。但不管是演奏贝多芬还是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我们应始终记住古典时期使用踏板的总原则就是:增强乐句的连贯性,使音响获得更丰富饱满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海顿、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的研究以及对弹奏技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的钢琴作品的弹奏风格所需要把握的分寸,在于内在的深刻和外表的含蓄、有节制的统一。演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钢琴作品需要有符合这个流派音乐的演奏风格。钢琴300年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表明,风格作为一种音乐文化趣味和形式要素、一种演奏中必不可少的认知概念和外显形态,是反映作品思想主题、精神内涵、情绪情感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因素,是每一位演奏者在弹奏实践中不能忽视的。我们只有将作品与艺术流派的共性相结合,深入体验、挖掘作品内涵,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和弹奏的技能技巧,才能为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所衍生的各个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2]黄莹《风格的研究——钢琴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钢琴艺术》)

[3]罗曼·罗兰《古代音乐家》《当代音乐家》

[4]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

[5]郑兴三《论莫扎特钢琴曲的演奏风格》(《厦门大学学报》)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与应用探讨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与应用探讨 摘要:居住区的环境是城市整体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给居民提供了居住的生活空间,而且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要求,还增添了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其中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是人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近代以来,西方多元的建筑文化汹涌而来,中国的民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收到强烈的冲击,并从此开始变化,本文介绍中国建筑风格的发展演变及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的应用。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居住区;建筑风格 Abstract: Since the modern times, Western pluralistic architecture culture is billowy and come,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style received strong impact, and then began to change, this paper introduces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evolution and the Neo-classical architectural style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application. Key words: neoclassicism; residential district; architectural style 0引言 建筑风格是一个建筑物的个性或独特表征;风格是建筑的一种方式、类型或方法;建筑风格是一代人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凝固的社会思潮深刻地体现出人类的价值观和美学观”;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和审美价值的直接体现形式。我国的民居建筑风格是有着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文化活动和行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建筑风格和特色,赋予时代和生活的印记。 1我国居住建筑风格演变 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下,中国居住建筑风格演变大致能分为四个阶段。 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打开,传教士带来的宗教文化被逐渐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清末民初,在西方列强不断的军事,经济,文化的冲击下,效仿西方成为当时的普遍选择。民居建筑中多以西方建筑为时髦,西方人则直接将本国建筑风格殖入租界和其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大量外国房产商在中国开发住宅项目,从最初英国商人经营的木板简屋到以后建造的石库门里弄民居,在维持中国传统合院住宅单体建筑格局的基础上,采用了西方联排式住宅的整体组合式。 20世纪初,“花园洋房”即独立式的私人住宅开始出现,特别是中华民国

古典三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异同

古典三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异同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被认为是古典风格作曲家中的三巨头。的确,他们三位带给了我们那个年代最伟大的音乐。舒伯特的名字有时候会加入其中,不过基于以下理由笔者在这里就不对他展开讨论了:舒伯特创作的几乎都是新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而非古典风格,直到他短暂人生中的最后几年。他留下了一些杰出的大型作品,但数量上远不及上述三位。 在重点指出三位作曲家的差异之前,但笔者想首先简言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以往或之后的音乐风格相比,曲式在古典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运用奏鸣曲式是这种风格的典型特征。奏鸣曲式在当时十分普及,它渗透进了每种体裁的音乐中,甚至包括歌剧和宗教音乐。这三位作曲家各自创作了一些奏鸣曲式同其他曲式杂糅的作品。回旋曲式和变奏曲式就经常与奏鸣曲式混搭。 简言之,奏鸣曲式的开头简单而调性稳定,越超中段发展则越为紧张,而在结束部分,乐曲会回归简单和舒缓。高潮总是出现在中间段落。你通常在这个部分发现乐曲最为复杂的结构、跨度最大的音调转换和最激越的节奏。 海顿并不是奏鸣曲式的创始人,却是其中的行家里手。他对曲式的把握十分精准,同时又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

挥。在奏鸣曲式的乐章中,他将假再现应用在发展部临近结尾的地方。这种方法可以捉弄听众,让他们误以为再现部已经开始了,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乐曲依然在发展部不稳定的和声中继续推进。当然,像假再现部这样的桥段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简明扼要。在短暂捉弄听众之后,音乐将进入真正的再现部。 除了假再现部之外,海顿还喜欢利用出人意料的急转给听众带来惊喜。突如其来的曲调变化,始料未及的节奏及和声变换,一段将乐曲引向与预期完全不同的乐句……海顿的袖子里藏着好些逗人的包袱。他是一个能给听众带来惊喜天才,即使依然是在奏鸣曲式的范畴内。他的音乐充满了个人气质和异乎寻常的想法。他不断尝试令听众吃惊的新方法。他喜欢用突然而始料未及的停顿或延长音毫无征兆的打破乐曲原有的进程,使听众惊愕。他喜欢紧凑的使用相隔甚远的音调,突然毫无预兆的从一个音跳到另一个很远的音上。而莫扎特更倾向于循序渐进的将一个较远的音呈现给听众,以使他们有所准备。 海顿喜欢在主题中以简单的动机为跳板演进为千变万化的乐思,贯穿整个乐章。他许多的乐章都是单一主题的。实际上,一位法国的评论家写道,海顿只需要一个主题即可创作一篇交响乐章,而小众作曲家则需要若干个。莫扎特当然不是“小众作家”。然而他喜欢在一个乐章里使用多个主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特点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特点巴洛克和洛可可流行到了18世纪初期时,人们逐渐厌倦了这种繁复的风格。随着建筑相关技术的进步,以及考古学家在庞贝城建筑遗迹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古典主义又以其简洁的造型和所蕴含的独特意义而倍受推崇。由于封建体制的完结,此时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成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普遍采用,因此也可称其为新古典主义。其中尤以法国为复兴古典风格建筑的运动中心。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排斥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崇尚古典柱式,恪守古罗马的古典规范,以此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 二、总体布局、建筑平面和外立面造型强调主从关系,突出轴线,讲究对称。常用半圆形穹顶统帅整幢建筑物,成为中心;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性的横三段和纵三段式的立面构图形式。 三、强调建筑的美在于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局部相互之间的正确的比例关系,把比例看作建筑造型中的决定性因素。 四、在建筑造型上追求端庄、宏伟;室内则极尽豪华,充满装饰性。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实例: 1.巴黎罗浮宫东立面

罗浮宫东立面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长172m,高28m,构图采用横三段与纵三段的手法。底层是厚实的基座,中段是两层高的巨柱式柱子,顶部是水平厚檐。纵向实际上分五段,以柱廊为主,但两端及中央采用了凯旋门式的构图,中央部分为山花,因而主轴线很明确,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 2.巴黎歌剧院

这座歌剧院由加尼埃尔设计,建造于1862至1875年,是一座拥有现代材料和建筑结构的建筑物,但设计师却仍旧为它设计了一层古典风格的外罩。正立面底层为传统的连拱券形式;二层有成对的壁柱装饰超大的开窗。窗户上设置了对称的山花装饰,并加入了一条装饰带,上面布满了各种装饰物;歌剧院顶部还被设计成了一个巨大的皇冠造型。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实例还有法国的雄师凯旋门,德国的勃兰 登堡门和美国的国会大厦。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怎样的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发展历程: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899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影响不大。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

式。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等则充分体现了希腊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在其他一些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表现比较突出。 而在中国,恰恰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天津、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沈阳等城市,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设计内涵: 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众人喜爱与追求。新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基本特征: 一、讲究风格,在造型设计时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 二、用现代材料和加工技术追求传统样式的大的轮廓特点。 三、对历史样式用简化的手法。

新古典主义风格详细介绍1

新古典主义风格详细介绍 一、基本概念: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众人喜爱与追求。新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都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二、新古典主义风格概述:新古典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概念,而古典主义指的是地中海文化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甚至还包括古埃及和哥特建筑。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传袭已久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扬弃,既传承了古典主义那种肃穆、大气和精细之美,又摒弃了其过于繁复和浮华的表象,在立足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依托新的科技和工艺,大量吸收新的美感形式,从而,与人们的审美标准相呼应成为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能够表现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需求。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900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而在中国,恰恰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沈阳等城市,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中国的第二次新古典主义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直到今天余波未止。8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以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的、符合实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朴素的国际式盒子。这些建筑普遍风格单一、没有个性,缺少建筑细部,对运用现代材料、技术,符合当代美学原则,表现先进文化的现代建筑之美,认识不足或认为高不可攀。相反,典雅精致、构图严谨、装饰性强、豪华高贵的“欧式建筑”却很容易被接受;那些原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神权的柱廊、穹顶或凯旋门式的建筑语言在大众的眼中变成了一种高尚生活的象征,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欧陆旋风”。从内容上看,所谓的“欧陆风”是简单的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山花、罗马式穹隆圆顶、哥特式尖券或文艺复兴花饰、线脚等造型元素,直接堆砌运用到立面设计中,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不能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最后成了一盘西洋建筑符号的“大杂烩”。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欧陆风是一次有力的反驳和净化,它讲求血统的纯正、形式的地道、制作的精良、与趣味的高贵,主导建筑风格是明确的而不是拼凑感十足的。在设计实践中,新古典主义的市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里的中高端住宅。首先是由于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具有更容易被认同的品质感;同时由于其采用较为繁复的装饰和线条,会增加一定的实施难度和成本;中高端住宅的开发商更容易接受新古典主义风格。二是近郊区的高舒适度住宅。人们之所以选择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 一..简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 二.时代背景探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郊区的土地也不是无限的。城市的膨胀挤占了乡村或农业文明,农田的外迁有大幅度地缩小了荒野的面积,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了。现有的"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似乎都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在70年代前后,各发达国家均提出了内城复苏的建设方案,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居民重返市中心。我所谓的"后城市"就是指要在现代城市诸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重建适合工作与人居的市区

比较海顿与莫扎特

比较海顿与莫扎特,并浅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 海顿和莫扎特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的作曲家,虽然两人年龄相差24岁(海顿生于1732年,莫扎特生于1756年),但两人之间却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两位伟大音乐家的友谊被传为佳话。作为同时代的作曲家,他们的音乐在织体、和声、曲式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明朗乐观的情绪上都具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点(这一点我们从两位作曲家大调作品占绝对主导这一特点终究不难看出)。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个人天性的不同,使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海顿自小几乎遭到遗弃,未经良好教育,不得不在拼搏中长大成人。他的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海顿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当地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顿的创作得以同多民族的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海顿虽然学习过键盘乐器和小提琴的演奏,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他真正的学校就是生活本身和工作实践。 1761年,当海顿29岁时,开始为保尔·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工作,此人是财势最大的匈牙利王族之长,热爱音乐,慷慨资助各项艺术。保尔·安东之兄尼古拉斯于1762年承袭亲王王位,海顿在这兄弟二人手下工作近30年。海顿的任务是创作亲王点写的任何品种的音乐、指挥演出、训练管理所有的音乐人员、保持乐器完好。亲王拥有一支25人左右的乐队,演奏人员都是从奥地利、意大利或别处招来的最优秀的音乐家。这样的条件对于海顿的创作可谓是理想之至。 在他的整个音乐创作中,键盘作品并不是他创作的主体。海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交响乐及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因此,海顿以他的104首交响曲和36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及贡献,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故而,海顿惯用的管弦乐创作思维,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在他键

十种建筑风格的特点

十种建筑风格的特点 (2011-09-25 10:56:14) 转载▼ 标签: 杂谈 NO.1 地中海建筑风格(Mediterranean Style)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建筑外墙的涂料经过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的沉淀下来;岁月愈久,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包括墙体、护栏、门窗框架,乃至屋顶上使用的筒瓦。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包括阳台、窗间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铸铁花饰。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比较

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比较 一、音乐风格的对比 音乐风格是作曲家的性情气质、思想感情和时代思潮风气的混合产物。从音乐史上看,处于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其创作风格必然要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并且在作品中显示其历史的独特性。 1、音乐创作。奏鸣曲体裁由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乐章之间在调性、速度、情绪上形成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彼此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海顿一共写了62首奏鸣曲,每首奏鸣曲之间的质量差别很大,但他的作品里包含了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世界、自然所持的豁达态度,海顿乐观坦然的性格使他的音乐洋溢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他的这些作品都十分的精巧、典雅、纯净,在欢乐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愁。两相比较,海顿比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做了更多的尝试,莫扎特的奏鸣曲大都是三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以奏鸣曲快板的快速开头,接着是以歌曲形式或回旋曲式的慢乐章,最后是回旋曲或奏鸣曲的终止乐章。海顿在很多的作品中也遵循这一模式,但他创作了九首两乐章和两首四乐章的奏鸣曲。 1772年以后,海顿和莫扎特开始交流创作思想,莫扎特从海顿那里学到主题的发展和转调的独创手法,海顿则看到莫扎特是如何强调第二主题,并使之以第一主题形成对比。海顿的发展部分原来只是调性有灵活变化的较短段落,听了莫扎特的音乐后,他扩展了他的展开部,因而为呈式部的主体材料提供了发展和处理的可能,但海顿的再现部比莫扎特有更多的变化。 2、风格特征。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是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风格必然渗透着时代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从听觉上说,海顿的奏鸣曲初听时不像莫扎特奏鸣曲那样迷人,海顿不是很关心钢琴上的歌唱性,而是致力于纯正的表情,其作品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很强的幽默感。海顿的奏鸣曲继承了巴洛克的遗风,表现出特有的中庸平和之美。在他的作品中,听不倒复杂的对位式织体,也没有倾诉般的个人情怀的流露,而是处处荡漾着富有朝气、淳朴快乐的生命情绪。 与之相比较,莫扎特的音乐是纯粹的,是潇洒自如的,他的音乐很容易表现出高洁、清淡的气质和性格刻化的能力;同时,又保持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倾注美好的理想,诉诸心灵的渴望。在莫扎特的奏鸣曲中,主题形象生动,富有歌唱性旋律,多是生活风俗性的。他的快板乐章极其明亮、灵巧、典雅,表现出阳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

世界主要建筑流派风格简介 1、巴洛克风格 这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3、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

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4、古典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这种风格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 5、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同时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就是成熟的实例 6、浪漫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之比较

3 2010 [摘 要]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海顿和莫扎特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两位大师在音乐上的不断探索,得以使钢琴奏鸣曲套曲形成,他们也成为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对海顿、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在时代背景、音乐创作风格、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能从根本上掌握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 [关键词]海顿;莫扎特;奏鸣曲;风格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之比较 ●刘莉梅 约瑟夫·海顿(1732-1809),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海顿自小几乎遭到遗弃,未经良好教育,不得不在拼搏中长大成人,他的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海顿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当地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作品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海顿以他的104首交响曲和36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及贡献,被人们称为 “交响乐之父”。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1791)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1762年,年仅6岁的“神童” 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后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81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41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 一、表达方式与曲式创作的不同 1761年,当海顿29岁时,开始为保尔·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工作,海顿的任务是创作亲王点写的任何品种的音乐、指挥演出、训练管理所有的音乐人员、 保持乐器完好。亲王拥有一支25人左右的乐队,演奏人员都是从奥地利、意大利或别处招来的最优秀的音乐家。这样的条件对于海顿的创作可谓是理想之至。海顿惯用的管弦乐创作思维,会自然 地运用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可以说,他的钢琴作品都具有乐队效果。他在钢琴上模仿各种乐器,几乎将交响乐中的音响特点都移植到钢琴上了。在他的奏鸣曲中,时而有乐队的全奏,时而有乐器之间的对话,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较为饱满的声音、丰富的共鸣以及细腻的音色变化将其表现清楚。 海顿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深受C ·P ·E ·巴赫的影响,他潜心研究C ·P ·E ·巴赫的奏鸣曲,热衷于奏鸣曲快板乐章中主、副部主题统一的处理手法,在音乐形象上的对比性质还不强烈,只是在调性上进行对比。海顿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与展开部的规模增大,而这两部分含量的增加,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的原则,它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活跃于移动的调性与和声变化之中并推动音乐向前发展。 在海顿的奏鸣曲中,音乐形象的统一、一致是至关重要的。他的音乐形象大多是充满朝气、富有幽默感的,要抓住和理解其内在的音乐气质,才能在弹奏中保持音乐形象的统一。由于调性上的对比,应当弹奏出声音色彩上的变化,要注意指尖上的控制以及听觉对色彩的追求,在海顿的音乐中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 而莫扎特家教有方、见多识广。在父亲的培养下,莫扎特3岁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即以“神童”的身份在维也纳、慕尼黑以及法国、英国、荷兰、 意大利各国旅行演奏。通过这些旅行,莫扎特有机会直接了解当时欧洲各国最优秀的音乐成就,艺术视野大为开阔。与著名歌手的频繁接触使莫扎特意识到,成为自己信条的那种音乐美感尚未在器乐中体现,他觉得应该在器乐中造访人声。从此歌声支配他的全部音乐想象。 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一切都在歌唱,甚至包括 音乐探索 76

从海顿_莫扎特看钢琴演奏中的古典主义风格

74 艺术教育 2006年?第6期 从海顿、莫扎特看钢琴演奏中的古典主义风格 □ 熊旭 周杨 当钢琴弹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准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的问题便凸显出来。这是每一位琴者理解音乐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和基本能力。周光仁先生曾说过:“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严重。”任何一个演奏者如果不能对其弹奏的作品风格作出正确的把握,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 风格的把握在诠释钢琴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占据了钢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钢琴作品也是两人创作的重要领域。本文正是从两人钢琴作品中的共同特点来探讨这一时期,他们对钢琴作品风格的把握。 一、古典主义音乐的一般特点“古典的”即为“classic”,在古代文法 学家笔下是指“最优秀的”“经典的”之意。而在中国,我们译为“古代的”和“典范的”两层意思。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只是狭义地指18世纪中下叶,在维也纳形成的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德、奥音乐。这一时期,由于受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冲击和启蒙主义“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要求音乐质朴化和平民化,音乐特征慢慢地完善成熟,其音乐特点主要如下: 1.主调音乐代替了复调音乐。尽管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孕育并且带有巴洛克时代 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仍然占据了主要地位。2.和声进一步发展,由“主——下属——属——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骨架。和声语汇更加丰富,大胆采用了离调、转调手法,使旋律更富于表现力,更加立体。 3.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渐摆脱了宗教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4.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这一时期,奏 鸣曲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他等曲式,形成了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变奏曲也被广泛运用。 二、海顿、莫扎特的钢琴作品风格海顿和莫扎特的大部分键盘作品被认为是为钢琴而非羽管键琴而写的。虽然当时的钢琴声音音质比现代钢琴更加轻薄,但它的延音踏板以及强弱方面细微的变化对古典风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约瑟夫?海顿(1732—1809)的整个音乐创作中,键盘作品并不是他创作的主体。海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交响乐及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但不管怎么说,海顿却预示着莫扎特风格的成熟。海顿的钢琴作品初听时并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迷人,反而有些冗长、粗暴,有时甚至有些野性。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声音因素在海顿作品中几乎找不 到。海顿不十分关心钢琴上的歌唱性,而是更致力于纯正的表情。他的钢琴作品中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着无比的幽默感。他并不热衷于炫技。和莫扎特相比,莫扎特用很 多的“Aallegro”,而海顿更愿意选择“allegromoderato”,甚至“moderato”。 莫扎特(1756—1791),一位坠入人间的音乐精灵。他的精巧、典雅、纯净、澄澈,在欢乐中隐含淡淡哀愁的钢琴音乐,使他在 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与生俱来,而且那种适度的均衡 与他来自直觉和灵感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 起。他的钢琴作品很少追求激情表现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和家庭式的奏鸣曲。除去个别较简易的乐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几乎无难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极透明的音质、典雅的情趣、准确的分寸、严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匀的走动等,因而都很 难演奏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我们知道,一切艺术风格的把握,都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因此,通过以上对海顿、莫扎特的了解,我们可以粗略地把 握一些古典主义风格的要素。 三、演奏古典作品所需要注意的几个 问题  达到古典主义风格的要求、在技术环 节上的完善,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速度和力度 在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时,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是极其重要的,随意地变化速度和力度,都不符合古典作品的音乐风格。正确地把握和知道速度究竟多快是弹奏古典钢琴作品所必需的。古典时期的演奏速度比巴洛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速度向两头扩张。这一时期的快板乐章比巴洛克时期快得多,而且表现力深刻的慢板乐章往往更慢。海顿和莫扎特从不为他们的作品标上速度记号,现在版本上所标记的速度记号都是后来人加上去的。但我们在演奏他们的作品时也应该有个速度的定量,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对这一时期音乐的了解,我们一般把它定量为:快板(allegro)不超过II =132,而柔板(adagio)可慢至=48—50左右。总之,要充分保持稳定、统一的速度,绝对不能时快时慢。 而在力度的表现上,由于“槌子琴”的出现,音量较过去增大了,可以用不同的触 键来表现渐强渐弱等变化了, 因而音乐表现力较巴洛克时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时期钢琴制造上有所发展,但还远不如现今钢琴音 色丰富、洪亮,声音也不能像现在的钢琴延续得那么长,因此,其力度比现代钢琴整整低了一个等级。由此看出,在演奏古典时期作品时,现代钢琴演奏最大音量也仅仅相当于“mf”,最轻音量则相当于“ppp”。到贝多芬时期,钢琴制造和钢琴演奏又有了一定发展,力度幅度增大。因此在演奏这一时期作品时,我们可以有所变化,但应考虑当时的特点,把握好限度与分寸,弹出尽量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音乐。 2.触键与音色 古典时期的钢琴发音明亮、颗粒清脆,是我们的现代钢琴很难做到的。莫扎特钢琴作品声音灵巧而华丽,而海顿有时比莫扎特 内容摘要:关 键 词:古典主义 风格 海顿 莫扎特 对艺术作品风格的把握,离不开对其形式要素的考察。海顿、莫扎特所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 阶段。通过对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必需的技术规范的考察,以及对他们一些共同特点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形成对古典乐派艺术风格的基本认识,为音乐风格概念的形成和钢琴技术要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种建筑风格诠释

九种建筑风格诠释 1.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2.古典复兴主义建筑 3.浪漫主义建筑 4.现代主义建筑 5.哥特式建筑 6.巴洛克建筑 7.后现代主义建筑 8.古罗马建筑 9.洛可可风格

1.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 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 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 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随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学院派建筑和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建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伤兵院新教堂又称残废军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时期军队的纪念碑,也是十七世纪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新教堂接在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正方形,中央顶部覆盖着有三层壳体的穹窿,外观呈抛物线状,略微向上提高,顶上还加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惯用的采光亭。穹窿顶下的空间是由等长的四臂形成的希腊十字,四角上是四个圆形的祈祷室。新教堂立面紧凑,

穹窿顶端距地面106.5米,是整座建筑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来像是穹窿顶的基座,更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气氛。 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国家性的、纪念性的大型建筑比十七世纪显著减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适安谧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乡村别墅。在这些住宅中,美奂的沙龙和舒适的起居室取代了豪华的大厅。在建筑外形上,虽然巴洛克教堂式样很快为其他建筑物所效法,但这时期巴黎建筑学院仍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 当时的著名建筑有和谐广场(又译协和广场)和南锡市的 市中心广场等。后者由在一条纵轴线上的三个广场组成:北为政府广场,长圆形;南为斯丹尼斯拉广场,长方形;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群是半封闭的,空间组合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广场上的树木、喷泉、雕像、栅栏门、桥、凯旋门和建筑物的配合也很恰当。 2. 古典复兴主义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 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的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12604967.html, 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的对比分析 作者:高若涵 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8期 【摘要】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古典时期三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们关系紧密,海顿甚至还担任过贝多芬的钢琴老师。本文将以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 Hob.XVI/50为中心,分别选择莫扎特和贝多芬创作时间最为接近的C大调奏鸣曲KV.545和Op.2 No.3,结合谱例简要分 析上述三人的创作风格与演奏特点。 【关键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海顿与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的对比 古典时期著名音乐家沃而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与约瑟夫·海顿为亲密挚友,为古典时期的音乐做出杰出贡献,创作了大量优秀音乐作品。两人作品存在一些共同点,例如清晰的和声、稳定的节奏与整齐的乐句结构等,但也各有千秋。本文将以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 Hob.XVI/50与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V.545为例,对两位音乐家创作特点做简要对比。 海顿C大调奏鸣曲No.60 Hob.XVI/50创作于1794-1795年间,由三个乐章组成,而莫扎特奏鸣曲KV.545创作于1788年,是其生平最后一首C大调奏鸣曲,共包含三个乐章。这两首 奏鸣曲均为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包含有大量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 海顿擅长用小的“音乐动机”来展开整个乐章的写作,如奏鸣曲No.60 Hob.XVI/50第一乐章的第1-2小节,不仅为全曲的引子,更对全曲的音乐进行起着重要作用。而莫扎特则倾向于用两个以上的“音乐主题”对乐章进行填充。例如奏鸣曲KV.545第一乐章,第一主题为第1-4小节,第二主题为第14-17小节。 海顿幽默的创作风格在C大调奏鸣曲No.60 Hob.XVI/50中也有体现,如在第三乐章第68小节与第71小节中,由于两个延长记号的停顿,使得后面出现的音乐充满惊喜感,这种元素在莫扎特的音乐中很少出现。 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旋律永远是第一位的,每一个乐句的表达都充满情绪,甚至在快板乐章中也一样。双手在钢琴演奏中分工明确,右手一般多为旋律声部而左手则为伴奏声部。在演奏时,旋律声部连贯歌唱,相较而言,伴奏声部节奏平稳且声音轻盈,如C大调奏鸣曲 KV.545第二乐章最开始的前四个小节。而对于海顿,钢琴曲的创作更多采用交响乐元素,擅

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

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 Renaissance, Baroque Architecture and Classicism 一,文艺复兴Renaissance(14-16世纪) 起源于意大利,传遍欧洲。Renaissance来源于意大利语“rinascere”,意为再生、复兴。 1,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的萌芽。12世纪,意大利独立的城市共和国的兴起。14世纪后,在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商业望族出现,如佛罗伦萨美弟奇家族,成为艺术赞助人,并创立学院和学校。 2),德国宗教改革。天主教的第二次分裂,分为新教和天主教。 3),古典文化再生的基础。意大利本为古罗马中心。意大利同拜占庭东方的文化交流。十字军东征,带回保存在拜占庭的古典文化典籍。拜占庭受土尔其威胁时,大批学者来到意大利。拜占庭灭亡后,更有大批学者携带古典文化典籍和文物来到意大利。意大利本来受哥特建筑影响较小。 4),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整个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包括建筑、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所有艺术领域 5),造纸和印刷术的产生,有利于新文化在全欧洲的传播。 2,人文主思想和艺术特征 1),人文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重“人”和现实世界,针对中世纪的“神” 和彼岸世界。 理性代替非理性 人性代替神性 个人自由代替宗教束缚 2),艺术特征 a, 艺术以理性知识为基础,而哥特艺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 b, 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c, 对自然和人的理性探索,风景和人体绘画的大发展。 d, 以三维方式表达世界,透视学的产生。 e, 艺术家从工匠中分化出来,有个人特征,追求艺术,成为知识分子。 3,分期 1),早期(15世纪),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 2),盛期(16世纪),以罗马为中心。 3),后期,手法主义(Mannerism)(16-17世纪),以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维琴察等为中心 4,代表性建筑师及建筑 1),早期: a, 伯鲁列涅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代表作 ●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穹顶(The Dome of S.Maria del Fiore, 1420-1434),综合哥特(肋骨拱)、古罗马(拱券、穹窿)、拜占庭(鼓座)做法

十大特色建筑风格

十大特色建筑风格 足不出户,带你住遍“全世界”特色房屋!来看全球十大特色建筑风格,总有你喜欢的一款! 地中海风格

地中海风格 地中海风格: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意大利风格 意大利风格

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14世纪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随之资产阶级的象征——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建筑风格。这种建筑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希腊、罗马式样、它在建筑艺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法式风格 法式风格 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法式建筑风格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甚至更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

式建筑风格随着欧式建筑风格在中国由南而北全面复苏,成为楼市的一大景观。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概括而言,法式建筑线条鲜明,凹凸有致,尤其是外观造型独特,大量采用斜坡面,颜色稳重大气,呈现出一种华贵。 法式建筑讲究点缀在自然中,并不在乎占地面积的大小,追求色彩和内在的联系,让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不过,有时也有意呈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因此,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 英式建筑风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