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说明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说明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说明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说明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胆大妄为”、“固执”等词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探索精神。

3.学生学会检索和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走近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结合文中的句子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A.“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信奉”与“相信”意思有什么不同?“不容更改”说明什么?

B.“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真理吗?’”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两个问号所表达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深信不疑,狂热崇拜。

补充资料: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卒于公元前322年。他的著作构成了一部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包括哲学、天文、地理、气象、

物理、生理、心理、文学。他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被恩格斯称为“古代最博学的人”。

二、再读课文,知晓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跨越时空的交锋

1.过渡:一个是彪炳千古的圣贤,一个是年轻的数学家,相隔了整整两千年的两位伟人,又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2.学生概括说说课文的主要容。

3.小结:最后,伽利略获胜了,他用事实证明了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理论是错误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个历史的时刻吧!(引读“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三、研读课文,探究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成功的原因

年轻的数学家伽利略,凭什么向人们奉若神灵的亚里士多德挑战,并且挑战成功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

学生在独立思考、批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进行集体交流。

(一)伽利略善于思考,大胆怀疑联系第3自然段中伽利略思考的一段话。

1.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相反的结论分别是指什么?从文中找句子解答。(借助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11>10”、“11<10”一个事实下的两种结论。)

2.小结:一个事实却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那么只有一

种可能──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理论是错误的。伽利略正是在深入思考中发现了问题,并大胆质疑。

(二)伽利略勤于实践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通过对“反复”、“许多次”、“都”、“的确”等词的理解,体会到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他是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谨慎而又大胆地向权威挑战的。

(三)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不怕嘲笑、打击

1.当25岁的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进行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让我们来到比萨斜塔下听听吧!“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了,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理解“胆大妄为”、“固执”的意思。在别人看来伽利略的举动是胡作非为、不可理喻的。

2.假设:如果试验没有成功,伽利略将面对的是什么?(人们的挖苦、嘲笑、讥讽,失去学生的信任、尊敬,失去教授的头衔,失去他在比萨大学令人羡慕的工作……)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讥讽、责备的语气,语调要高扬,语速略快。

4.小结:伽利略崇尚真理,为了维护真理敢于面对冷嘲热讽。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巨响粉碎了禁锢人们头脑两千多年的谬误,这就是真理的威力。让我们一起再次来凝望这难忘的历史瞬间。再

次引读“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表达对伽利略的无限敬意。

四、拓展体味,让人文精神浸染心灵

1.当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时候,伽利略会有怎样的表现?围观的人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他们会说些什么?(要点:伽利略和他的学生欢呼雀跃,普通的市民感到惊讶不已,亚里士多德的虔诚崇拜者愤怒而又无奈……)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都是对的。”你是怎样读懂这句话的?

3.补充阅读《“日心说”的创立》《一小学生推翻书本旧论》后,再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启示呢?(追求真理需要实事、需要勇气、毅力、自信、恒心、不屈……)

4.总结全文:正是一个个像伽利略这样的伟人或普通人,在大胆的质疑中,在反复的实践中,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使人类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了,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但要体会作者的写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读进而亲近文本,达到语训目的。 设计理念: 本设计本着“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的理念,注重三维目标的建构,灵活地使用教材,在深入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以此辐射全文,在思考、朗读、想象的过程中,将课文的阅读,内容的理解,人物特点的领悟,方法的习得,思维的训练,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教学总目标: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重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教学准备:PPT

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5)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 地》教学设计(5)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 计(5)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 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 怀疑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 3.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2)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假如有人说他的话是错误的,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旨义。 2.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学习过程与方法: 1.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与态度: 1.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准备 图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导入谈话:17世纪意大利有个伟大的利学家叫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这篇课文就是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 2.着(zhu6)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自学情况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思考:伽利略是谁?他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最后试验结果怎样? 2.根据学生的朗读,纠正字音。注意提醒着(zhuó)地更(ɡēnɡ)改的读音。 3.根据提出的思考题,检查学生读后是否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信奉:相信,并照着去做。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结论:从前提推出来的结果。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寻常:平常。 5.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08小教本二第五组成员,缪朦朦。 一、说教材 爱因斯坦曾说过: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而哥白尼也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可见科学家都把追求真理当作他们一生中最至高无上的事。我今天要说的也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故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本课选自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组,本单元的主题是“明确目标,不懈追求”,要求学生能够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并从故事中获得启发。编者将该篇文章编排在本单元之首,旨在让学生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如通过典型事例展示人物形象、运用环境或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人物等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但是本课的实验原理学生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他们对科学知识具有很大的好奇心,有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避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探讨实验原理上,而应让学生把重心放在阅读上,让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感受本课所传达的思想并有所启发。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通过侧面烘托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2.了解伽利略试验的基本步骤,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勇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会通过具体事例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品质。 重点:“了解伽利略试验的基本步骤,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勇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初步掌握通过侧面烘托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初步学会通过具体事例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品质。” 二、说方法 本课使用的较为突出的方法有诵读法,对话式谈话法。运用诵读法不仅可以培养语感,锻炼朗读能力,而且更加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脉络。语文的教学应该是在平等对话中进行的,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言语实践机会,因此对话式谈话法时本课的核心方法。 三、教学过程 达成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需要有效的方法来支持,而方法的运用又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下面重点阐述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一共有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把握关键 书写板书,让学生齐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突出哪一个词?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对本课的大概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第二课时的导入可以抓住题目的关键词,直入主题,节约时间。 (二)初读课文, 引导学生从本课的最后一句话出发,抓住“才”字,让学生找出之前大家是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的,回顾第一课时解读的第二段的内容,这是伽利略进行本次试验的背景。再从“说的话不是全对的”出发,找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什么话,自然而然的过度到了第二个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第二课时

昌平第二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四年级语文学科教师:刘林洋编号: 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情分析 从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注意力不集中。从学生基础能力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 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达人物 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收集伽利略资料、亚里士多德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伽利略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请你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难点:1.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版块的教学: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读单元导读,交流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学习重点: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二)、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伟人,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另一个是十六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这两个人都非常博学多才,也给人类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却是这样认为的:“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同时出示这两句话)他们谁说的对呢? 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2、学生反馈。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公开课教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成功范例。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 2.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导入。 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请你回忆一下,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一、感知伽利略 (一)默读课文D3-5,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划出相关句子并做批注。 (1)生:第三自然段,善于思考,读相关句子。(板书:善于思考)师:这一段写的是伽利略的推理过程,他的推理过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自己先读一读。 (2)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不懂的可以交流讨论。师巡视,了解生的交流讨论过程。 (3)挑生答:你来说第一种结果。(生说师画图演示) 你来说第二种结果。(生说师画图演示) 谁能把两种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引导生不看课本,用自己的话说) (4)由此可见,伽利略的质疑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一起读读D3,读出他思维的严密。 过渡: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话,他仅仅停留在质疑吗?(引入D4)(二)学习D4 (1)生读: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

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采取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先写伽利略,再描写亚里斯多德。第二部分抓住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写出了伽利略同这位理论权威挑战的全过程,最后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照应文题,结束全篇,形成了一个圆合自如的完整结构。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和文本本身的特点,预

设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3个生字“违、妄、执”,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固执”的意思,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 2.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三个版块的教学:(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二)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三)情境体验,感动“伽利略”。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说真理产生怀疑,经过反复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然后走上比萨斜塔把结论公诸于世。课文表现了伽利略独立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和宏大的境界。 伽利略读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在同一高处同时下落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的说法后,没有盲目地相信,而是设想了一种特殊的情况: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下落,跟10磅重的铁球相比又会怎样?然后他运用亚里士多德观点进行严谨而清晰的推理,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因为推理过程的严谨和清晰,伽利略开始怀疑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正确性。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三点:首先是思考之前,别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甚至信奉到把他的观点当作人类的真理,不容任何人置疑,他仍然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个观点对不对?记得梭罗说过,不论是哪一种源于祖传的思想和行为,在你没有验证之前,都不可轻信。在学术面前,在人格层面,庶民与伟人平等,没有谁高高在上,没有谁只有听从的份儿而不可以思考。这是一种理性,一种尊严,一种独立的人格。其次是在思考过程中,他始终没有认定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正确的,而是采取假设的办法——“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使得推理可以进行。再次是思考之后,他看到结果不合情理,但并不是马上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而是怀疑其说法,多么理性、严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严谨的推理交融在一起,展现着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境界。 怀疑过后,“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进行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复”一词。“反复”看上去似乎与“许多次”同义,实际上,这里没有用“重复”而选用“反复”一词,意味着这许多次试验可能会涉及到各种因素的变化,如高度、球体的质地、两球重量的比例等,这意味着伽利略在对它能想到的各种情况进行试验,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才能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才能站得住。他对科学、对试验结果的负责任,从这种周密的试验过程中体现出来。 至此,他已经完成了对自由落体试验的原理的研究,得出了结论。进行公开试验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再次验证,而是为了将结论公诸于众,是为了让人类走出认识的误区,认识真相,让人类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再去研究、再去发现,让人类的认识不断进步、思想不断发展。 这个过程中,伽利略的研究针对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人类思想和认识的停滞,他绝不是为了以此挑战权威。伽利略的研究一直是冲着真理去的,支撑他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良知和境界。这里最重要的是他“不计利害地追求真理”(罗素语),“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不仅如此,他对 前贤仍保持应有的尊重,你看,他的思考过程就是在运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成果,它运用试验来研究自由落体的原理,是阿基米德实验物理学的延续。其实,伽利略的理性精神、独立人格和宏大境界,正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表现。如果不是这样,人类思想史和科学史上这一闪耀光辉的事件的主角就不会是伽利略。 文章在写伽利略进行研究的同时,用了两个自然段写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人的责备、嘲讽。这两个自然段的价值在于描绘出当时弥漫欧洲的社会风貌、集体的无意识。这就从社会背景的角度烘托出伽利略的思考和试验对推动人类认识进步所起到的价值。 这篇文章清晰而理性的叙述、精当的结构、严谨的用词,与所叙述的人和事件的内涵极其融合,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百密一疏,文章在第三自然段写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时候,“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一句,缺少了“同一高处”的意思,从而使“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变成非唯一的结论。这显然是一个缺憾。

最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品)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 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品教案】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学习目标 ①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④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①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②(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①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②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③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①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②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5课。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第二部分(2):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不容许更改”。第三部分(3):讲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而伽利略却表示了怀疑。第四部分(4—6):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展开的,层次清晰,结构明了。本文大部分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朴实,适合积累,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世界,但是文中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就成了语言学习的重点。 ★面对这份文本,我估计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掌握了多种的语文学习方法。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让他们先学后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公开课教学说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公开课 教学说课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成功范例。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 2.教学课件。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导入。 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请你回忆一下,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一、感知伽利略 (一)默读课文D3-5,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划出相关句子并做批注。(1)生:第三自然段,善于思考,读相关句子。(板书:善于思考) 师:这一段写的是伽利略的推理过程,他的推理过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自己先读一读。 (2)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不懂的可以交流讨论。师巡视,了解生的交流讨论过程。(3)挑生答:你来说第一种结果。(生说师画图演示) 你来说第二种结果。(生说师画图演示) 谁能把两种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引导生不看课本,用自己的话说) (4)由此可见,伽利略的质疑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一起读读D3,读出他思维的严密。 过渡: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话,他仅仅停留在质疑吗(引入D4) (二)学习D4 (1)生读: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引导生说感受) 生可从坚持不懈、执着等方面回答。 (2)“反复”变为“重复”好不好为什么 “重复”只是机械的模仿,而“反复”说明伽利略考虑了很多因素,如天气,球的材质等,更能说明他的严谨。(板书:严谨求实) (3)带着伽利略的严谨,齐读这句话。 (三)学习D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拖住、解释、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3、在理解试验过程的基础上感知人物形象,学习伽利略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4、通过阅读课文把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 情感价值目标 5、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2、初步学习一些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教学方法】 1.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课件演示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 欣赏比萨斜塔图片,了解它举世闻名的原因。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2、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标出段落序号。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3、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分享自读成果: 1、认读字词,重点学习“辩”字的写法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四、简介人物,补充人物相关资料,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⑴、(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资料 当时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态度?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信奉) 如果有人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结果会怎样? 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⑵课件出示伽利略资料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3)、(课件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有关系。 五、合作探究,研读3-6段 A组: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

小学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故事内容。 2、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并培养学生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3、技能目标: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所做的实验,不仅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他那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如何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课文中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所以,教案和课件主要是根据学生这种学习需要设计的。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设计】 利用网络教学,采用发布网站方式来实现。设计制作了网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并设计了以下几个栏目:“走进课文”──让学生阅读全文后,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点击名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课文中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名人的生平和成就;“提出疑问”──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难点,即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练笔交流”──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并根据情境进行练笔和交流;“谈谈感想”──学完课后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自己感想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进入网站,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敢于怀疑别人的勇气,哪怕他是老师,是名人,是世界级的权威。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3、正音,齐读课题: 着:zháo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背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组承接了四上教材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这一专题,学生通过继续学习名人、伟人、普通人成长过程中的事件,学习其优秀的品质,从而使自己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本单元教材又承接了五下教材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本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作为本组的第一篇文章,要围绕本组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

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在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说明了伽利略在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他在冒着多么大的风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1.课前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传记或图片资料,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课件演示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在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互相补充,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五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五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Lesson 25 lesson 25 two iron balls landing on the ground at the same time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五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 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 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 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 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 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板书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主题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采取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先写伽利略,再描写亚里斯多德。第二部分抓住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写出了伽利略同这位理论权威挑战的全过程,最后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照应文题,结束全篇,形成了一个圆合自如的完整结构。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和文本本身的特点,预设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来完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2.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的意思,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及说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 李闯花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和教学流程等八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均为记事写人的文章,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编排本组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从故事中获得启示,并学习课文有关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表达方法。本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并通过反复试验求证,用事实验证真理的故事。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通过以往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已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及预习课文的能力,能够将默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字。读准“辩论、信奉、违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 2.教学难点: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设计理念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正文的第一句话就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针对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运用“通过文本内容学习语文知识,进而通过训练提高言语能力”的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从而实现文本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方法 本课以伽利略的“想”和“做”为着力点,紧扣关键词语推演伽利略的想法,通过实验、图示、演示等方法和朗读指导,体会伽利略思考过程的严谨和清晰,相机落实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人文内涵的领悟、对表达方法的学习等。 七、说教学准备 一大一小两个报纸球、卡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