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上学期物理重点知识点精编

初三上学期物理重点知识点精编

初三上学期物理重点知识点精编
初三上学期物理重点知识点精编

初三上学期物理重点知识点精编

初三上学期物理重点知识点精编

初三上学期物理重点知识点精编

一、基本内容概述

1、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体系:

本册中的物理知识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第六章《力和运动》,本章内容包括力的初步知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二力平衡。

第二部分:即第七章《压强和浮力》,本章内容包括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大气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和浮力的利用。

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功和机械能》,本章内容包括功、功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的知识

第四部分:即第九章《简单机械》,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简单机械的描述及科学探究。它包括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

2、上述知识体系的特点:

由上述知识体系的组成,我们可以看出,初三下册的内容包括了力、功、功率、能、简单机械的内容,它有如下的意图:

⑴从日常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力是人经常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因此本教材就从力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压力、浮力、压强现象、功、能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简单机械,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

⑵从自然现象到人工现象: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力,到人工现象的简单机械,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的巨大力量。

⑶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初三学习力学,初四把《机械能》一章放倒开始,与后面的电学格格不入。而本册教材将机械能放到第八章使知识体系更合理,避免了上述的弊端的出现。

3、各章节的组成:

⑴章的组成:每章基本由情境引入——阅读指导——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等内容组成,这种组成既程序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时又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程序步骤。

⑵节的组成: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STS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显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二、教材的内在结构

1、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

在上述基本内容的外观之下,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几乎体现在每一自然节中,它是本册书的灵魂:

⑴讨论: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必须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才能完成,STS、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⑵探究:所谓探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变成模拟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探究的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因此,探究必须要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它同时也就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教师进行探究教学的程序。探究的思维程序是多种多样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最为常用的思维程序,作为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

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

①探究面广:从“力和运动”中介绍重力的探究过程,到本册书结束前对简单机械特点的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隐含规律的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大小不下几十次,使人对该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感受到本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大刀阔斧,这是其它教材所没有的。

②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在教材前面的部分中,探究的内容是简单的,思维程序也仅仅是完整探究过程中的其中的几个环节。如:探究声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到远处、染料混合的规律与色光混合的规律是不是相同等等。这些内容的探究一般仅仅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进行实验等环节。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理解,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另外,对探究各个环节步骤的操作方法也是逐渐放手,开始时每一步都给学生写出来,指导得非常详细,逐渐地就只是列出操作要点,到本册书最后的探究时,各环节的操作就要求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设计。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教材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翁的特点。

③探究的题材丰富:本册书的探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设计出的探究知识点,还体现在各个栏目中,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等中都显现或隐含着许多的探究内容,有些内容还需要学生运用课外的诸多手段、利用较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内容已经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⑶创造:本册书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点与功能,可表现在下列几个方

①探究过程: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通过自己设计探究的方案、自己动手动脑,“发现”了物理规律、现象,这正是他们创造力水平的有力表现。

②动手动脑学物理、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机会。

因此,本教材在不同的栏目与内容上都力图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条件。

2、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

本册教材为什么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呢?原因十分简单,它是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

⑴课程目标的组成: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有其它领域的目标,主要有如下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

具体化方法。程序化方法主要是指探究问题的思维程序、过程步骤,具体化方法有常见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及简单的创造学方法等等。不论是程序化方法还是具体化方法,都需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获得。

第三层次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方法的获及其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⑵教材的内在结构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

在探究与创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通过探究与创造活动,实现两种目标:显性的结果是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隐性的结果是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探究与创造的一些方法。最终,在前两种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就是教材中所隐含的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内在结构的意义与作用。

三、教学中的建议

由本书的内在结构及其意义,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

将课堂教学变成一种讨论·探究·创造式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模式:

或四位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再收回总结。从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讨论——总结——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形成一个个从发散到会聚的思维过程。这是探究与创造的必要条件与氛围。

探究:将一节课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按照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这是一节课中起“脊柱”作用的内容。

创造:这里的创造特指运用本节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在一节课的知识与方法探究结束之后,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创造,从而使知识与方法活化。

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⑴运用每章的整体结构及其阅读指导,逐渐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形成一种自主式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⑵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在实验器材不足时,可配合一定的学具,形成一种边学边实验的探究过程。

⑶不一定按教材的体系章节进行教学过程,可根据情况、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取舍。

⑶每节探究教学的课,内容量不宜太大,从而为探究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

⑷不一定按教材的探究内容、程序进行探究教学,完全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挖掘探究的内容、灵活运用并发展探究的思维程序。

物理知识体系及教学要求

《初中物理》是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结合威海市地区特点、学制特点及学生实际,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但是,由于《课程标准》的编写体例,以及新理念下培养学生方面的交织性和的特点等原因,使我们不易从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清晰地看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即教材中各个栏目如何处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这就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践,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教学情况的具体的教学要求,使之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行动准则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标准。

一、各栏目的教学要求

初中物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看上去赏心悦目。教材每章开始充分发挥物理教科书的教育功能,利用一段美妙的情景文字,将学生引入本章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和使用教材时,感到更生动有趣。

在的每一节中,都设置有一些栏目,如”演示”、”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STS”、”科学世界”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将这些栏目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会收到提高

教材中的”演示”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材料,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全做,并设法增加一些演示,器材不足的可自制器材代用。而”探究”是由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探究得到某些科学结论。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因此,我们要设法经历各个探究活动过程,有时不具备教材中提出的探究活动的条件,我们还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活动的方式不是唯一的。

“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中安排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是探究式学习方法的重要体现,前者以动手为主,后者以动脑为主。这两个栏目极利于学生主动的动手动脑,教师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议去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在议和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习惯,培养了协作精神。

“STS”栏目的内容,是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专题,有的反映出物理科学的价值,有的反映科学的方法。”科学世界”栏目,是对某些物理科学知识扩展性的介绍,把学生引入了科学的殿堂,其中有奇妙的科学知识、知识应用、教学内容的拓宽、科学的方法、妙趣横生的现象等等。认真对待这两个栏目,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兴趣的巩固,而且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培养科技的人文意识。教学中教师可以视情况或进行讲解,或作为阅读材料,而不做为教学必须的要求。在考试中,若涉及这部分内容,可以将有关的阅读材料或有关信息以资料库的形式复印在试卷上,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学过的物理知识、原理和资料中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解答问题。

“动手动脑学物理”相当于过去的课后练习,只不过有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动手操作才能完成。

这些栏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维度的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这些要求用一些行为动词表示出来。正确理解这些行为动词,能帮助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层次要求。

㈠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当于以前《教学大纲》中的双基,在《课程标准》中可以称作”知识技能点”,这样的双基点共152个。在《课程标准》中对”基础知识点”的要求有三个层次:一是了解水平,二是认识水平,三是理解水平;另外,还有分别比上述的三个层次各低半个层次的三种水平:初步了解、初步认识、初步理解。对”基本技能点”的要求有一种水平:独立操作水平。

一、初步了解水平:

1.要求:

大致了解其主要特点,能判别有关概念、实例、图像和表格是否正确,其内容一般不进行评价。

2.行为动词:

“初步了解”“大致的了解”。

3.举例理解: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就是要求能对超导现象,超导体的有关说法判断对错。

4.课标条目:

1初步了解液体压强。(附加)

2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了解水平:

1.要求:

一般又包括如下三个具体方面:

⑴能记住主要内容。

⑵能列举有关的实例(包括应用和防治的例子、有关实验现象)。

⑶能判别有关概念、实例、图像和表格是否正确。

2.行为动词: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

3.举例理解:

对”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的要求是:

⑴需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结构、特点、作用、区别。(达到”了解”要求一);

⑵能说出上述知识点在生活、生产中的常见实例,对概念、实例、图表进行填空、判断与选择。(达到”了解”要求二、三)

4.课标条目:

1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重力。

4了解弹力。

5了解摩擦力。

6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7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8了解大气压强。

9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10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11通过实例了解机械能。

12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13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三、初步认识水平:

1.要求:

比”了解”稍高,是粗略的认识。具体指:

⑴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

⑵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解释、说明直接的有关现象,应用公式进行不变型的计算。在知识应用时仅仅限于该知识点,不与其它知识点进行综合。

2.行为动词:

“初步认识”

3.举例理解:

对”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的要求:

⑴知道质量及单位,质量不随温度、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达到”了解”要求一)

⑵能列举⑴中各知识点的常见实例,对概念、实例、图表进行填空、判断与选择。(达到”了解”要求二、三)

⑶能解释、说明质量不随温度、位置、状态、形状的变化的现象。(达到”初步认识”要求)

4.课标条目:(共3个知识点)

1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3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四、认识水平:

1.要求:

⑴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

⑵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解释、说明有关现象(可以是间接的现象),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包括原型式与变型式)。

2.行为动词:

3.举例理解:

对”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的要求:

⑴知道力,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形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达到”了解”要求一)

⑵能列举(1)中各知识点的常见实例,对概念、实例、图表进行填空、判断与选择。(达到”了解”要求二、三)

⑶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说明有关的现象、问题,包括所有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实例、技术应用问题的解释说明。(达到”认识”要求)

4.课标条目: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认识浮力。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4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五、初步理解水平:

?1.要求:

⑴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

⑵还要有”认识”的要求。

⑶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能解释、说明有关的现象,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在知识应用时可以与另一个同层次或较高层次的知识点(”初步理解”、”理解”)及”技能点”(”会”)进行综合。也可以利用该知识(仅限于该知识点,不综合)设计解决有关问题。

?2.行为动词:

“尝试联系”“尝试解决”“尝试解释”

3.举例理解:

对”尝试将这些属性(密度)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的要求:

的密度值。(达到”了解”要求一)

⑵能列举⑴中各知识点的常见实例,对概念、实例、图表进行填空、判断与选择。(达到”了解”要求二、三)

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说明、进行计算(可以两个公式和知识点综合,如:和压强公式进行综合),设计解决日常有关问题(只用该知识点)。(达到”初步理解”要求)

注意:有的初步理解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仅仅是”初步理解”要求中的一部分,如:”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这个知识点,在”初步理解”要求⑶中只是解释、说明要求,没有计算等要求。

4.课标条目:

1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六、理解水平:

?1.要求:

⑴首先要有”了解”的要求。

⑵还要有”认识”的要求。

⑶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能解释、说明、计算有关的现象,也可以利用该知识设计解决有关问题,也可以对该知识进行扩展。在知识应用时可以与其它多个”理解”、”会”的知识点进行综合。

2.行为动词

“区别”“说明”“分析”“解释” “理解”“估计”“分类”“计算”。

3.举例理解:

对”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计算”的要求:

⑴知道电功率的意义、定义、定义式、单位,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及公式,额定功率。(达到”了解”要求一)

⑵能列举(1)中各知识点的常见实例,对概念、实例、图表进行填空、判断与选择。(达到”了解”要求二、三)

⑶能利用电功率的定义式及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最终能够与欧姆定律、两个用电器的串、并联电路计算、设计等问题相结合)进行计算,解释、说明现象,设计并解决问题,(达到”理解”要求)

注意:有的理解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仅仅是”理解”要求中的一部分,如:”能

求,没有计算、设计等要求。

4.课标条目:

1理解物体的惯性。

2使用杠杆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3使用滑轮等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4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5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6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7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8理解机械效率。

9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七、独立操作水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物理九年级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2)热量: a.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b.单位:焦耳(J)。 三、比热容 1.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C)(2)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比热容只决定于物质本身,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与物质的质量、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形状、位置等都没有关系。但是,物质的比热容不但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比热容与吸热本领,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 两个角度物质的吸热本领物质的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 具体说明比热容大,吸热本领强比热容大,温度难改变 比热容小,吸热本领弱比热容小,温度容易改变实例汽车的发动机用水做冷却剂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3)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吸收的热量,与温度降低1摄氏度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九年级第一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第一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六、力现象 (一)质量和密度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2、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改变。质量用天平测量,生活中用秤测量。 3、天平的使用方法:一放平,二调零;三加砝码,四进行;左物右码须记清; 砝码宜用镊子取;先大后小最后游;读后不可随意丢。 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4、量筒的使用方法:选量程,放平稳;液体凹面视线平;仰视读少实际多;俯视读多实际少。 5、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说,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不同。密度跟物质的种类有关,跟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还跟物质的温度、压强、状态有关。 6、测量密度的原理:ρ=V m 主要器材:天平和量筒 (二)运动和力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可见,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一选(量程、分度值);二放(尺要贴近被测长度);三看(视线与尺面垂直);四读(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五记(写数字和单位);六算(求平均值) 4、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2)改变物体的形状。 6、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每个要素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7、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8、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三)力和机械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1)看清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2)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就会损坏它。(3)使用前要调零,使指针指在零点。 (4)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5)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全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 1m/s=3.6km/h

【第二章声现象】 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第三章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1.内能:物体内容所含分子的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①质量:①状态: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小_ ①热传递: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_,内能减小_ ;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比热容 1.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_J/kg·℃ 2. 水的比热容c水= 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①,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3.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4. 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①t 热机 1.热机:把__内能__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_吸气冲程_、__压缩冲程__、_做功冲程__、 _排气冲程__。 3. 在单缸四冲程内燃机中,四个冲程为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曲轴转___2__周,活塞上下往复___2__次,做功___1__次。 4. 能量转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①汽油机的气缸顶部是火花塞;柴油机的气缸顶部是喷油嘴。 ①汽油机吸气冲程吸入的是__汽油和空气__;柴油机吸气冲程吸入的是__空气__。 ①汽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点燃式;柴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 ①柴油机比汽油及效率高,比较经济,但笨重。

1. 定义:1kg 某种燃料___完全燃烧__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__q __表示。 2. 单位: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J/kg )、气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J/m 3)。 3.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___种类____有关 4. 计算放出热量公式: Q =mq =vq 5. 热机效率:放吸Q Q η=放 Q W = 电现象 1. 物体能够 吸引轻小物体 的现象叫做电现象,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 摩擦起电 ,其本质是电荷的 转移 。 2. 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 3. 自然界的电荷分为负电荷和正电荷,其中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正电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 负电 。同种电荷相互 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 吸引 。 4. 验电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的原理是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若物体带正电,与验电器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带 正电 ,原因是 金属箔 的负电荷转移;若物体带负电,与验电器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带 负电 ,原因是 物体 的负电荷转移。 电路 1. 基本电路的四个组成部分: 电源 、 用电器 、 开关 、 导线 。 2. 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 通路 、 短路 、 断路(开路) 。 3. 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 串联 和 并联 。 4. 串联电路特点: ①电流只有 一条 路径; ①各用电器之间互相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其它用电器也不能工作; ①只需 一个 开关就能控制整个电路。 ①一断 全断 ,一短 不全短 。 5 .并联电路特点: ①电流_有多条__的路径,有干路、支路之分; ①各用电器之间 相互不 影响,当某一支路为开路时,其它支路仍可为通路; ①干路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各支路开关控制所在各支路的用电器。

初三物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初三物理总复习 二 声的世界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二、 乐音与噪声 1、 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 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 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 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中程度 有 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 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 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能认出是哪个人说话或哪种 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 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三、 超声与次声 1、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 超声:频率在20000Hz 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 次声:频率在20Hz 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 2、 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 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 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 超) (3) 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四、 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 ,求火车离此人 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 解1:设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 ,则 340S —5200 S =2 解得S=727.6m 解2: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 340(t+2)=5200t 解得t=0.14s 则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vt=5200m/s ?0.14s=727.6m 初三物理总复习 三 多彩的光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日食、月食、手影、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等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测量 ?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 秒,1000毫秒。 ?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匀速直线运动: ?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公式: v=s/t 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1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7.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8.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9.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分度值和量程);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铅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尤其注意: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比如一根均匀的木棒或一根均匀的铁棒都在它们的中点上) 第八章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故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只有两种情况: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6.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水平放置的物体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Pa),1帕=1 N/m2,表示 S F p= F= Ps; P F S=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菜刀用久了要磨一磨是为了增大压强,书包的背带要用而宽是为了减小压强铁路的钢轨不是直接铺在路基上而是铺在在枕木上是为了减小压强,钢丝钳的钳口有螺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知: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飞机上使用的高度计实际上是用气压计改装成的。 13. 1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1.013×105帕= 76 cm水银柱高=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直接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只要为人眼所能看到的物体的运动,都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比如:蒙蒙细雨、粉笔灰等。只要与气味、颜色变化等有关的都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 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平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注:物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露珠呈现球状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吸盘被吸附在墙上不是分子引力的作用是大压强的作用;带电的同种电荷相互吸引不是分子引力的作用是电场的作用) 高分提示:此部分需复习星级题。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注:一切与摩擦有关的现象都是利用做功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4、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具有、包含多少热量。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高分提示:此部分需要狂记,记准确、记完整。 要理解: 1 内能说增大或减少;温度说升高或降低;热量说吸收或放出。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知识点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与内能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常用的温度计有如下三种: (1)实验温度计,用于实验室测温度,刻度范围在20℃~105℃之间,最小刻度值为1℃。(2)体温计。用于测量体温,刻度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为0.1℃。 ℃~50℃,最小刻度值为1℃。 (3)寒暑表。用于测量气温,刻度范围20 以上三种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的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与凝固 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如冰化成水 3.晶体熔化:A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B 特点:(1)吸收热量(2)温度不变。 C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是放热过程。铁水变成铁棒 5.晶体凝固:A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继续放热。 B特点:①放出热量;②温度不变。 5. ℃℃℃℃ min min min min 晶体熔化晶体凝固非晶体熔化非晶体凝固 三.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是吸热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1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医用酒精消毒时感到手凉) (2 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如雾、露水、各种“白气”。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物理量(单位)公式备注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G=mg m:质量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ρ=m/V m:质量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 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浮力F浮(N)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2L2 F1:动力L1:动力臂 F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F= (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F= (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机械功W (J)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机械效率η= ×100% 功率P (w)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 的竖直距离) 物理量单位公式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m 千克kg m=pv 温度t 摄氏度°C 速度v 米/秒m/s v=s/t 密度p 千克/米3kg/m3p=m/v 力(重力)F 牛顿(牛)N G=mg 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 功W 焦耳(焦)J W=Fs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苏教版

初三上学期物理知识点苏教版 【变阻器】 1、定义: 滑动变阻器是电路中的一个重要元件,它可以通过移动滑片的位置来改变自身的电阻,从而起到控制电路的作用。 在电路分析中,滑动变阻器既可以作为一个定值电阻,也可以作为一个变值电阻。 2、构造: 滑动变阻器的构成一般包括接线柱、滑片、电阻丝、金属杆和瓷筒等五部分。 3、符号:常用Rx 表示 4、工作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可以逐渐改变电阻。 5、作用:改变电流、调节电压和保护用电器。 6、使用方法:滑动变阻器一般串联在电路中。连接时应“一上一下”的把接线柱接人电路中。连接电路时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至阻值处。 7、铭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铭牌,能够了解它的阻值和允许通过的电流。例如铭牌上标有“ 20Q 1.5A”的字样,说明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是20Q,允许通过的电流是1.5A。 8、优缺点: 优点:能连续地改变接人电路的电阻值; 缺点:不能直接读出电阻值的大小。 【两种电荷】 1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 ”。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摩擦起电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 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 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 能量转化:机械能-一电能 3、导体和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 盐的水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既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 ,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 ,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 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绝缘体中有电荷,只是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2013最新改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十三章热与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就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就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 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 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 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与,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与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与其她形式的能(主要就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就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就是焦耳。(热量就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就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就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就是能量而不就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 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就是等效的。 第三节比热容 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