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文献评述

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文献评述

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文献评述
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文献评述

科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文献评述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对研发投资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广泛讨论。与国外相比, 国内的研究还出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宏观领域研发绩效的评价问题上,即使实证研究也多探讨国家或区域的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相对来说,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的财务绩效的探讨还存在较多研究空间。此外,由于现有的文献在研发投入指标、财务绩效指标以及样本的选取上差别较大,导致其研究结论并不统一。

鉴于此,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从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和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滞后性影响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前期研究进行分类梳理:旨在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二者的关系。

一、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研究文献

在中国知网(CNKI)的网络平台上,以“研发投入”为检索词检索《会计之友》、《财会月刊》、《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到目前为止发表的所有论文,再对这些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信息作保存处理,采用不同检索词组合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共搜集到788余篇相关文献。

(一)国外文献回顾

国外在此方面较早展开了研究,并充分认识到了投入(以下简称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相关的研究文献如下:

Cohen and Levinthal(1989)[1]认为,研发投资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吸收现有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外溢,研发投资具有提高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两面性。Edward B. Roberts(1995)搜集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24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以每年的研发支出在1亿美元以上标准筛选,对这些企业的研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些企业的销售业务增长额与企业提供新产品以及技术改进旧产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回归分析结果为强正相关,并用实证的方法说明研发费用与年销售收入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Hsieh,Smishra和Gobeli(2003)以美国医药和化学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其1975-1996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纯利润、营运收入、销售增长、Tobin'sQ值为因变量,研发和固定资产作为主要的自变量建立模型,实证结果发

现,进行研发投资要比对固定资产投资为企业带来的利润大。2005年英国工贸部研究表明,在以研发作为企业竞争主要手段的行业中,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业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强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企业销售额、财富创造、资本市场总值等,并且研究表明医疗器械、软件、医药业三个行业的研发强度高于其他产业,且投资回报率较其他行业高。

Wang et al. (2012)[2]将企业生产效率与研发活动相结合,以此来评估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适当级别的中间产出,之后再通过运用基于企业研发价值链视角提出的模型上的创新与扩展,检测了高新技术企业这种适当级别的中间产出。研究认为,通过基于企业研发价值链模型而得到的实证结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提供必要信息,使其把重点更多地放在盈利能力和市场策略上。Kumbhakar et al.(2012)[3]认为,企业对于研发活动配置方面的支持与企业整体绩效的增长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且对于所有行业部门来说,研发强度都是一个作为解释企业效率的关键因素而存在。实证发现,当企业将研发活动的重点放在高技术部门及部分中技术部门时,企业研发活动能显著促进绩效的增长。对于固定资本的重点投入却能有效刺激低技术部门的绩效增长。

(二)国内文献回顾

我国针对研发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于企业R&D投入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的文献较少。

1.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正相关性的研究

梁莱歆,张焕凤(2005)在《高科技上市公司 R&D 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发现,在 R&D 投入与产出滞后一定时期的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的 R&D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相关关系较显著,但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资产贡献偏小。朱有为、徐康宁(2006)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1995-2004 年 13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以大中型企业为统计口径,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并考察了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所有权结构等因素对研发效率的影响,发现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度与研发效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张小蒂,王中兴(2008)[4]对我国R&D存量和高技术产业各个产出指标进行了

相关检验和回归分析,发现1995-2005年我国三资企业R&D资本存量与产出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张济建(2009)[5]使用我国71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年的研发支出和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有正向相关性,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没有滞后影响。赵晖(2010)[6]从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技术人员投入强度的角度,通过对2008年139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实证分析,得出企业的组织绩效与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和技术人员投入强度的关系: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研发资金投入强度的增加,企业绩效不断提高。

2.研发投入与绩效非正相关性的研究

朱卫平,伦蕊(2004)[7]收集了2004年上半年F市全部197家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度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资金、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梁莱歆和张永榜(2005)认为,高科技企业若要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持续体现,技术是关键。通过相关分析后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并不能显著的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而技术人员比例与技术资产实力则与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我国高技术企业只有通过在研发人力与专利等技术层面上的有效加强,才能够确实提高企业绩效的增长。

臧维和艾静涛(2009)[8]提出,企业的规模大小在其相关科技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即在不同规模下企业的研发投入将对其绩效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文章以54家电子信息类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象企业所有营业收入数据的中位数选取进行研究模型的分段式分析后发现,若不考虑企业规模这一约束变量的影响,则在2003-2007年间,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之间都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王烨和游春(2009)[9]以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研发投入对绩效影响机制与关系的研究发现,对象企业研发人力投入指标能显著促进企业EPS (每股利润) 指标的增长,但研发经费投入指标对企业ROE(净资产收益率)和EPS等财务绩效指标不存在任何显著的影响作用。

郏宝云和陆玉梅(2010)[10]以我国电子信息类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后发

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研发投入强度高的企业其综合经营绩效并不高;相反,部分研发投入强度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企业其综合绩效却相对较高。此外,刘洪(1997)通过一个 R&D 投资决策模型的建立和对包括混沌现象在内的不同动态行为的研究,揭示出企业 R&D 投入行为和产出行为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国内外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文献表明:

1.现有已有的文献选择的研究对象大多选择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国内外学者都是从R&D经费投入角度对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绩效进行研究的,国外学者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投资者的角度,考察R&D投入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和未来成长机会;并且多是从企业角度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主要是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有正相关关系,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重点放在了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与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均表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R&D经费投入与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民营企业R&D经费投入与业绩之间的相关性是一致性。

2.研究结论不统一。研究者认为研发投入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后发现存在弱相关关系或没有相关性;还有的学者认为是负相关关系。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是选择的研究样本未分行业。由于研究数据的收集存在困难,同一行业的数据收集更加困难,导致一些学者直接选择各行业的较易收集到的资料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由于各行业研发投入力度和研发转化程度不同,导致分析结果呈现多样性;二是研究过程中选用的变量不统一。在对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国外学者多以Tobin's Q值从市场角度对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我国学者则在变量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也是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滞后性影响的研究文献

同样地,在中国知网(CNKI)的网络平台上,“主题”项下以“研发投入”“滞后性”为检索词检索到目前为止发表的所有论文,共搜集到130余篇相关文献。

(一)国外文献回顾

Sougiannis(1994)[11]研究指出企业每增加一元的R&D支出,在未来的7年内会增加2元的盈余,并增加5元的市场价值。即结果显示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Lev and sougiannis(1996)[12]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大量的来年研发支出与下一年经营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研发费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明显滞后性,滞后期因行业不同而存在差异。Deng, lev和Narin (1999)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企业研发活动与未来成长机会进行了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活动与未来成长机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David young, Stephen RO (2000) 研究了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的未来成长价值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研发投入能增加企业未来的成长价值。

(二)国内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滞后性影响的文献很少,大多数学者都是重点研究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都集中在单方向上的,只有个别学者在研究关系的同时,得出到研发投入对企业的绩效具有滞后性影响。

梁莱歆,张焕凤(2005)[13],以我国72家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研发投入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在研发投入与产出滞后一定时期的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周亚虹,许玲丽(2007)[14]详细讨论了中国民营企业R&D投入强度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文章利用浙江省桐乡市21家民营企业14个季度投入后(不包括投入当期)一年之内对企业业绩具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呈现一个倒U型,倒U型的最大值出现在研发投入后(不包括投入当期)的第三个季度。王君彩、王淑芳(2008)[15]选取了我国电子信息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了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也得到了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有滞后性影响。

周艳和曾静(2011)[16]也认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与研发人员投入都能显著促进企业未来数年的绩效增长;但是,相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而言,研发人员投入对绩效影响的滞后期要来得更长些。徐岩和李梦依(2011)[17]同样认为,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仅能显著促进企业当年绩效的增长,且对企业未来数年的绩效产出都具有

明显的滞后性影响。文章通过对北京上市企业的研究分析,发现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三年后的每股收益上。另外,徐岩和李梦依在文章中发现的这种企业研发投入的滞后效果与何玮(2003)以及王玉春和郭媛嫣(2009)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都认为企业科技投入对绩效的这种滞后促进作用在三年内呈递增趋势,在第三年达到最大。

当然,也有个别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即企业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绩效并不存在明显的滞后影响。如王烨和游春(2009)认为,虽然相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而言,研发人员的投入能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但这种以人力密集型投入为主的科技活动并不能对企业未来几年的绩效产生持续的显著作用。陈晓雪(2009)[18]以我国沪市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 2004 年到 2007 年数据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 R&D 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相关性做实证检验,发现企业 R&D经费的投入不会在短期内产生明显效果,R&D 投入的绩效显现不存在一个明显的滞后期。另外,张济建和李香春(2010)和程宏伟等(2009)也都得出类似的结论。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国外学者研究的结论主要是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业绩有正相关性,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仅有很少的文献得出相反的结论。但是国内学者们在分析滞后性问题时,部分学者实证结果证明存在滞后性,但是滞后期间却存在很大差异,还有的学者证明不存在滞后性。造成国内外学者实证结论差异是因为:1.选择样本时未考虑行业的差异性。由于各行业研发投入力度和研发转化程度不同,导致分析结果不统一。2.选择行业样本时未考虑规模效应的影响。同一行业,公司规模不同,企业所处的管理环境和市场环境就会产生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研发投入和研发成果的转化率存在很大区别。

三、对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的建议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因此,作为提高竞争力关键的技术创新,受到了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的关注,他们希望通过增加技术投入改善绩效,获得竞争优势。

(一)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虽然我国企业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实效,但仍有一些企业产权不够明晰,缺乏足够的发展实力,甚至连自我生存都成问题。因此,解决企业存在的R&D等诸多

问题,必须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还应采取重点扶持政策,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开发机构,使企业真正成为R&D的主体。

(二)注重自身资本积累,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一是必须抛弃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让国家批项目;二是要加强成本管理,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适当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注重资本积累,提高企业造血功能,增强R&D的投资实力。

(三)企业研发投入应重视技术创新的发展潜力

(l)关注研发投入新技术、新发明的技术先进性。科技型企业主要依赖研发人员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来获取利润,其用于生产经营的有形资产规模相对较少、金额相对较低。对于科技型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其无形资产及其所代表的新技术、新发明是否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多大的市场运用潜力和前景,是否存在相关替代技术产品及其市场竞争程度。

(2)关注新技术、新发明在企业成长成果中应用所占的比重。销售收入、净利润的增长,无疑反映了企业整体实力的增长,但是对科技型企业而言,应更加注意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及其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并成功地实现新产品的市场化,科技型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成长动力。

(四)改善上市公司R&D费用披露的措施

由于上市公司年报中研发数据披露的格式和内容不统一,会加大分析时数据收集的难度,研发数据收集标准的不统一也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因此,为了减少由于研发活动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我国上市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支出满足确认为无形资产条件的,统一在“无形资产”项目下披露,以此改善R&D支出披露散乱的状况;在表外增加对研发信息的详细揭示,年报或中报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当期研发支出的具体准确数据,在不导致竞争优势丧失的前提下尽可能披露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绩效管理对于处于成熟期企业而言尤其重要,没有有效地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从绩效管理思想的起源、绩效管理的概念,以及绩效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绩效管理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综述。从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经历了由单一的评估制度,逐步向系统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关键词】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模型经济竞争文献综述 对于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下我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整个组织的绩效;二是指个人的绩效。对于绩效的含义,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从工作结果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二是从工作行为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因此我们主张应当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所谓绩效,就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其中工作业绩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工作的行为。 一、参考文献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2003年陈瑜编写的《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与设计》中以是以DT公司为研究对象。DT公司是一家由研究所转制形成的高科技上

市公司,本文的作者作为DT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同业界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合作,指导并实施了公司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业绩的高速成长。作者所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以对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为主线,针对DT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在对企业现有的职位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估并据此建立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分为部门、干部和员工三个不同的层面分别进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并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进行研究,构建了企业的基础激励框架。本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理论、技术与方法,根据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成功建立了适合于DT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并对体系的推行和实施进行了研究,为高科技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7年杨建奎编写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目标已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提升企业价值转变。经营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不仅是激励与约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成为企业实施价值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绩效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具体体现。从而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三大策略,即价值源泉、价值动力和价值形象进行了系统剖析,归纳出影响这些策略的驱动因素,进而应用价值战略的思想构建了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同时,在评价模型中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使模型更加完善和体现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特征。以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主体对价值的判断为依据,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研发投入正是企业为提高绩效而应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大体现。文章以四川省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验证了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同时检验了哪些因素会影响两者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对于大型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并不能带来企业绩效的提高;此外,对于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也不能带来绩效的提高。 标签: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绩效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突出地位日益明显。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已成为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经之路。而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作为衡量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标志,自然受到了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普遍关注与重视。由此可见,对R&D投入展开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推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而要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根本的环节是企业的技术创新[1]。对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表现,更是提升企业整体绩效的有效途径,而要实现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就必须加大R&D投入。国际上公认的,只有R&D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竞争力;将R&D强度保持在2%以上的企业才能维持生存;而R&D强度低于1%的企业,则很难生存[2]。这说明,R&D投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对企业R&D投入展开研究,不仅有利于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的实现,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 研究表明,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其R&D投入带来的绩效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因为在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大多能直接应用到产品中去,从而引起一定的市场反响,而非高新技术企业则不一定[2]。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R&D投入的作用更加重要。四川作为我国西部大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四川省科技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更关系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文章将以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展开相关研究。 1 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研究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有大量学者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研究了R&D投入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Griliches Z (1986)[3]以美国大型制造企业为样本发现R&D投入与企业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uangzhou Hu(2001)[4]检验了中国企业R&D投入与生产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私人R&D和企业生产率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Hu A G等(2004)[5]以中国北京大中型企业为研究样本,发现R&D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贡献。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财务管理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企业重组及股权交易等产权交易活动已蓬勃开展起来。而开展产权交易的前提与核心无疑是企业价值大小,因此,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同时,伴随着财务理论的发展,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得到了广泛认可,这就要求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能准确反映为股东创造的价值,EVA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运而生。如今,EVA价值评估法已经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从理论上而言,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EVA价值评估法,知道EVA价值评估法是当前主流企业价值评估法——自由现金流估价法的演进,其提出了新的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体系。从现实意义而言,研究可以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便于企业兼并收购活动的定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投资。引导企业管理者重视价值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助于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 预期目标:研究将主要通过财务预测,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熟悉、了解了EVA价值评估法的基础上,用EVA价值评估法对得润电子的历史价值进行评估,并对今后几年该公司的价值进行预测,以利于投资者、管理者了解该企业的价值,做出相应决策。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公司价值评估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原先的模型进行修正,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准确。Hemnatha S B Herath和John S Jahea Jr(2002)在他们的论文中,基于期权定价理论,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用于在股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评估管理弹性的价值。 (2)在原先的理论基础上,加入新的理论,让两者相互结合,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Alvaerz和Stenbacka(2001),为了确定多阶段技术项目中的最优临界值,将马尔可夫链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的研究表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同时增加了更新技术和采用现有技术的实物期权价值。

研发项目管理与绩效评估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研发项目管理与绩效评估 课程背景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快速的推出新产品并减少研发的浪费是众多企业家和研发总经理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在研发一个新产品的项目过程中,企业经常面临如下问题: 1.如何制定合理的项目任务书和项目章程,保持与项目投资人的良好沟通; 2.如何构建一个对整个项目负责的团队,如何明确定义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职责; 3.如何平衡研发项目的需求、进度、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4.研发项目经理如何平衡项目管理和技术开发工作之间的关系; 5.如何保证项目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在保证领导要求的进度的同时又不牺牲质量; 6.如何控制好项目的范围,减少变更给项目造成的影响; 7.如何识别项目的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有效的控制风险; 8.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如何进行项目的控制,确保项目进度; 9.如何评估项目团队成员的绩效,激活整个团队,保证团队的战斗力; 10.保证研发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何构建这些关键因素?…… 我们的讲师团队在过去的6年中曾经为近700家企业提供了研发项目管理的内训,在总结大量企业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研发项目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开发工作,而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有时甚至完全是管理工作,管理是一门艺术,当经理更是一种责任,研发项目经理的任务将不再是个人英雄般地拼命完成你的个体任务就行了,而应该是率领你的团队完成团队目标。 在大量案例的基础上,在2008年对该课程又进行了大幅度的优化,形成了一套可以和广大企业分享的工具和模板,学习后企业就可以根据这些业界最佳实践的经验来优化和固化本公司的研发项目管理体系。 培训收益 1.了解业界研发项目管理的最佳模式与实践,并分享相关的技能和技巧 2.掌握业界研发项目的组织结构和团队角色 3.掌握研发项目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监控 4.掌握如何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融会贯通于整个研发项目计划中 5.掌握研发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 6.分享业界研发项目成功的关键经验 7.分享资深讲师研发咨询总结出的一套研发项目管理的工具与模板,并结合企业的实践制定行动计划,确保在自己的公司能够落地实施 8.了解业界研发项目管理的最佳模式与实践,并分享相关的技能和技巧 课程内容 一、案例分析 1、研发项目团队沟通的游戏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导向器,它决定着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模式。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一直是国外财务学者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国财务学者也尽力探讨,力求找到既能符合财务活动的内在要求,又能衔接国家财务管理目标,并能满足企业各经济当事人经济利益的要求,实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此,回顾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以指出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趋势。 一、财务管理目标发展述评 根据现有资料,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是从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有学者明确提出“用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总目标是一种客观的选择”(何清波、邢建平,1998),“国有企业管理目标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在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利润是企业积累的源泉,利润最大化使企业经营资本有了可靠的来源;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增加私人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业主经营逐渐被职工经理经营代替,企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不合适了。这不仅因为利润最大化概念含糊不清,没有反映出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例关系,还因为即使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如果未考虑到各种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会影响未来企业经营资本的来源。 (二)净现值最大化。20世纪40年代末,西方财务界开始关注资本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随着1951年乔尔?迪安(Joel Dean)的《资本预算》的出版,财务界开始讨论如何在各类资产间分配财物资源,以提高现金流动的净现值。如果一个企业所有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最大,企业的净收益就会最大。资本才能真正得以最大化增值。因此现值最大化被视为当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对资本增值效果的影响,显然优于利润最大化目标,但并为从根本上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 (三)每股收益最大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股份制企业的不断发展,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这以目标在科学上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的“收益额”有时间概念,且“每股”又有投入资本概念,它是一定时间内单位投入资本(每股,不是每元)所获收益额,充分体现了资本投入与资本增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但这一目标一是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二是没有考虑企业股利方针对股票市价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目标只是为了每股收益最大,企业就决不会支付股利。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的工具,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 he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 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较流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但其实,立足于我国的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的方法。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

企业研发费投入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 企业研发费投入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研究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研究与发展(R&D)是技术创新最重要、最主要内涵。研究发展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国家的竞争力水平。早在20世纪40年代,经济学家就指出,发明和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发动机”,研究发展是主要的“燃料”。因此对技术进步的讨论逐渐成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对于研究发展的探索又成为了特别被关注的领域,尤其是研发对于生产力及企业业绩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学实证研究的重点关注方向。 1相关概念界定 1.1研发及研发费用的概念 研发(R&D)是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简称,它是指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超额垄断利润,拥有核心技术,抢占制高点,运用新科学、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等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一系列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R&D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为了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Frascati手册中的定义是:R&D是一种有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宝库,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进行新的创造。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定义为:R&D是指企业、政府以及非盈利组织所进行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和工程、样机与工序的设计和发展。不包括质量管理、日常产品检验、市场检查,推销服务以及地质或地球物理勘查。《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的定义是:为了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是人们发现和应用新知识的连续过程。显然,不同机构对研发的概念表述并不相同。 谢小芳(2008)指出研发在实际应用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发是指科学技术研究,即科学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科技研究活动。而狭义上的研发,是以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或技术开发投入为研究对象,不包括技术改造设备、生产线改造和外购无形资产等投入。唐丽桂(2010)认为研发是指为增加知识的总量(其中包括增加人类、文化和社会方

科技类公司研发部绩效考核制度

****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部门绩效考核制度 第一条目的 为更好地完善公司项目管理和研发部门(具体为研发一部、研发二部、机构部和工业设计部)内部管理机制,保证研发项目的按期、高效、高质完成,促进公司和研发部门员工自身的发展,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方法与原则 一、研发部门绩效考核采用项目考核和部门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以项目考核为主,部门考核为辅。 (一)、项目考核是指以项目为单位,在项目过程中,相关部门对项目所涉及的研发部门的阶段工作成果进行评估;在项目完结后,对参与项目的研发部门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二)、部门考核是指以部门为单位,部门负责人对其下属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估。 二、项目考核采用主要采用定量的原则,部门考核主要采用定性的原则。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研发部门所有员工。 第四条绩效考核流程图(附件1) 一、项目考核,项目考核分为二级考核体制,即项目考核和项目成员考核。 (一)、项目考核:项目正式立项后,由产品战略管理中心拟定《项目目标任务单》(附件2),确定研发部、机构部和工业设计部在该项目中项目进度、项目质量、客户满意度和技术资料汇总目标,由产品战略管理中心项目任务设立人(产品经理,以下成为产品经理)和研发部、机构部和工业设计部接受该项目的负责人签字确认,并经相关领导审核后留存一份复印件交人力资源部备案。 相应部门按照、、和出货以后四个阶段依据《项目进度考核表》(附件3)、《项目质量考核表》(附件4)、《项目客户满意度考核表》(附件5)和《项目技术资料汇总考核表》(附件6),对项目研发情况进行评分;其中,、、考核时间依据项目目标任务单规定的时间节点,出货以后以项目拥有3位客户,且每位客户出货量达到10K或该项目出货量达到50K作为该项目完结的时间节点进行考核。 (二)、项目成员考核:研发部门项目负责人接到项目后,依据项目任务单,分配任务到本部门相关员工。在该项目完结后,由成员直属上司依据《研发部门项目个人工作业绩考核表》(附件7),综合项目考核得分采取强制分布,对员工项目个人业绩进行评分。 二、部门考核,是指按月度对研发部员工按管理职和员工岗位分类,由其分管领导和直属上司进行评分。 第五条项目考核责任界定

研发经费投入对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

研发经费投入对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低效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和优化,科技进步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技投入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根据浙江省2003~2012年间的统计数据,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与研发产出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研发产出的关联性程度最大,并且用SPSS19.0软件分析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后,通过Eviews软件分析出政府资金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影响程度最大。 关键词: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灰色关联分析法;大中型工业企业;线性回归 科技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浙江省正致力于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其科技经费的投入和支出均在增加,以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产品销售收入,是指企业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中销售新产品实现的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在科技研发新产品方面的情况。本文在实证分析研发经费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基础上,分析了研发经费来源中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影响最大的因素。 1 相关研究 国外的研究表明,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增加非常明显。Gary H.Jefferson,BaiHuamao(2006)通过对中国大中型制造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大规模资本密集型企业,并且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A.G.Hu(2001)通过对中国工业企业的研究发现,科技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国内研究企业科技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不多,而且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得出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梁莱歆、张焕凤(2005)对我国高技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产生的绩效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公司的产出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且对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作用明显。 李涛、黄晓蓓、王超(2008)对信息业和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科研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是对企业成长的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陈永清(2011)从灰色系统理论的视角对我国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增加科技投入能有效提高科技产出水平。 目前,浙江省科技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研究文献仍然很少,而且多数只研究了总的研发投入对企业科技创新力的影响,而在定量研究多个因素对企业自身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这一方面比较少见。另外,在科技投入对企业产出绩效的影响在当期可能没有明显的效果,存在滞后效应。因此,根据江苏省规模以上2003~2012年的数据,首先得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关联度最大,然后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探讨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专业200X级X班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财务风险基础理论研究在理论界,财务风险已经成为现在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财务风险与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以及安全密切相关,它是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在理财活动里边以及处理财务关系中所遇到的风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财务风险的概念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James C. Van Horn, John M. Wachowicz Jr(2001)在《Fundament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里面更宽泛地说明了财务风险包括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使用财务杠杆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财务风险的类型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财务风险产生因素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莱文森(1976)指出多数正在运用的绩效管理系统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尼科尔斯(1991)认为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依赖于一下四个原则:必须设定目标、目标必须为管理者和员工双方所认同、测量员工是否成功达到目标的吃点必须被清晰地表述出来、目标本身应该能灵活反应经济和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员工应该把管理者不仅当作评价者,更应当成指导者,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詹思金(1991)提出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应该是组织整体文化的变化,包括指导、反馈、薪酬和晋升决定以及法律上的阐述。这其实已经包括了当代绩效管理系统理论的大部分内容。 施潘根贝格(1992)认为传统的绩效考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通常与组织中的其他背景因素相脱离,如组织目标和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等。而这些背景因素对于成功地实施绩效考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传统的绩效考核对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绩效的作用非常有限,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作用也不大,所以导致了绩效管理系统的发展。 帕门特(2000)指出应该把传统的绩效考核的目的转移到提高员工效率上来。传统的绩效考核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由于考核的主观性,考核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许多管理者当面对员工评价甚高,但私下里却想解雇他们。太过注重考核的过程和形式,不注重考核的价值,对组织和员工的作用不大等等。 范德瑞(2001)之处应该用绩效管理系统代替每年的绩效考核。考核的废止仅仅只是绩效管理的开端。所以我们可以得知,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绩效管理决不等于绩效考核。 (二)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和咨询公司在研究绩效管理,并且不少专家和咨询公司也在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建设的咨询服务,但总体上看,国内绩效管理理论绝大多数都是沿用的西方绩效管理理论。为加强管理,提高业绩,有些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绩效考评体系,员工和企业的绩效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总的来看,运转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并不多,大多只和目标及薪酬挂钩,却与晋升和员工发展脱节,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更无从谈及。不少企业正在尝试建立绩效考评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系统的知识,不知从何处着手。 岳玲(2010)认为管理控制是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绩效管理是企业实施管理控制的一种手段,以管理控制的角度分析绩效管理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在研究上是一种创新,也将给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组织工作方式以及对人性假设认识的变化,管理控制的基本思想经历了从简单控制、结构控制到协和控制的演变,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李桂英(2011)认为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具体的的企业绩效管理实践中,却存在了诸多问题,导致绩效管理往往只存在于形式。她指出我国企业要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应该抓住几个关键:转变观念,打好基础,抓住轴心,完善考核制度,构建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氛围。 黄蓉(2010)认为职工的绩效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绩效工资的高低,进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要做出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管理者必须与职工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掌握绩效沟通的方法,以此来提高用人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 梁新波(2010)认为绩效管理包括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反馈与辅导改进、绩效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等。这四个环节组成了一个循环系统,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这

最全的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1绪论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与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进行资本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带来了国民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许多规范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及其配套指引,这些都促使资本市场中的并购历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企业并购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1984年7月,保定市纺织机械厂以承担兼并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的形式,并购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该厂已处于连年亏损,几乎面临倒闭状态的企业,这是发生在中国的首例并购案例,它开创了中国国有企业间并购活动的先河。过去的几十年里又相继发生了许许多多类似的并购活动,掀起了一股股来势凶猛的企业并购浪潮。但由于企业并购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几十年,加之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转轨时期,资本运营的体系不完善,许多制约企业并购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与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企业的并购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方面的推动,尤其体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当中。但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不断推进,许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主动进行并购活动。 第二,并购价值的评估方法陈旧。虽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配套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的良性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价值的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重置成本法和收益法,它们被盲目地广泛使用,而没有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并购类型都适用这两种方法。重置成本法主要侧重于对当前企业资产价值的静态度量,而没有考虑到企业资本未来的收益能力。重置成本其实评估的并不是企业的价值而是当前资产的价值。同时,收益法在我国某些并购案例中也并不适用,因为使用收益法所需的部分行业参数中目前市场条件下很难获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中的评估方法应用。 第三,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大多是通过并购双方直接接触完成的,投资银行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并购发动、融资安排到价格确定等各个环节,中介机构都起到推动作用。但我国尚处于缺位状态的中介机构,不得不使我国的企业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市场化、规范化。 .2研究意义 资本市场中并购事件无一不牵涉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产权的转移,能否成功转移都需要合理的定价来支撑,这使并购资产的定价机制也面临考验。能否合理地评估并购资产的价值,决定了交易价格对资产真实价值的反映程度,也就决定了企业间并购交易能否顺利实现,同时它还影响着资本市场能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纵观资本市场中层出不究的并购案例,其并购的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并购的主体也各不相同,那么目标企业定价所适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所体现的评估方法特点也就不同,因此,在并购资产的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方法的运用对资产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为切入点,立足于不同的并购类型,着眼于研究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分析不同的并购类型下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试图在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上提出一些有用之策,从而体现了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对于今后并购活动中的资产定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公司研发部门绩效考核制度

公司研发部门绩效考核制度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绩效考核的宗旨在于: 1、考察员工的工作绩效; 2、作为员工奖惩、调迁、薪酬、晋升、退职管理的依据; 3、了解、评估员工工作态度与能力; 4、作为员工培训与发展的参考; 5、有效促进员工不断提高和改进工作绩效。 第二条:绩效管理是指上级为了不断提高和改善下属员工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所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第三条:绩效考核是指上级对直接下级的工作结果进行定期的评估,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条: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是各级直线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力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和提供技术方面支持。 第五条:员工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档案,是公司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材料,必须妥善保管。 第六条:本制度规定的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对象包括公司内所有正式签约的员工,除公司副总及以上领导、业务员、操作工外的本公司之全体员工均 适用之.;试用期(见习期)人员的考核,不属于本制度范围,由公司 招聘与录用制度做出具体规定。 第七条:本制度规定的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责任主体是各职位的直接管理者,不采取全方位考核的方式,但上级管理者拥有员工考核结果调整的权 力。 第八条:各级管理者必须强化对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观念,牢固树立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责任意识,包括: 1、员工的业绩就是管理者的业绩;

2、各级管理者是员工责任的最终承担者对被评估人的工作业绩进行公 正地评估,确定被评估人的绩效评估等级;为被评估人的业绩达成 提供必要的支持.; 3、不断提高和改善下属的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是管理者不可推卸的 责任; 4、在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过程中,下属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参与性, 有如实填写个人业绩之义务,并有权对不公正、不合理的绩效评估 提出申诉.各级管理者必须随时与下属进行沟通。 第二章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程序 第一条: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基本程序为: 第二条:制定绩效计划: 1、各级主管根据本年度(或考核周期)公司对员工要求和期望,在与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6篇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6篇 第一篇: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和原因 (一)财务风险和分类 财务风险也称为融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因为各种 不可预测的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是一个经济利益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未来经济利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分为广义和狭义,决 定论者定义风险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狭义的风险。其他专家认为, 损失的风险不但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从这 个角度看,风险是不确定性,这盈利和亏损可能会对企业构成威胁,可能 也带来机会,这是广义的概念,财务风险能够大致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外部看,中小型企业业务活动的各种类型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也会受到自己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大致分为外部和内部原因。当一些行业激励措施鼓励和倾斜的状态,对一些产业也将是有限的。在内部,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财务风险的最重要原因。 未知的内部责任,财务管理混乱导致严重的资本损失,所以不能保证基 金的安全性、完整性,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内部融资,增加了财务风险管 理的不科学因素。 二、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风险分析 从财务管理现状的角度来看,有以下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低、结构不合理 很多中小企业现金管理不严,导致闲置资金或不足,没有严格的信贷政策。中小企业基金中,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怀疑的可能性非常大。

(二)很多中小企业基金的使用往往是没有计划性的 需要时资金紧张,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导致财务风险,进而使得公司 遭受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负债比率越高,财务风险的不 确定性。对未来的业务和财务都有影响。 (三)盲目的投资 多样化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个要求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在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之前,选择了多元化的 投资,使投资最终失败。 (四)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财务控制失效 很多中小企业不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如财务库存系统,成本会计系统,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不完善的基本体系虽然得以构建,但没有认真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解,内部意识薄弱,导致混乱基金账户管理。财务管理是基于运企业的 管理需求,人为地增加了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从风险的角度看,一 方面,财务风险没有适当的评价体系。中小企业会依赖于会计和财务部门的控制功能,而不是实行特定的评估和分析财务活动的活动,会计部 门就承担财务预测、分析得功能,一些公司甚至处于不健全会计部门的会计制度,会计信息不完整的状态,从而使财务会计信息对财务风险评 估不足。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仅仅专注于销售增长和总利润实现, 导致过度使用基金。中小企业,因为盈利水平有限,更关心生产和销售收益。注重短期收益,即使它也可能意识到财务风险的优点和缺点,但 是成本因素,他们不愿意改善财务风险预测和控制技术投资。所以,虽 然表面上降低成本,但可能会增加商业风险。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现实,从而要想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小财务风险,但能够采取预防措施,将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绩效考核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 关键字:绩效绩效考核绩效管理 1 简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企业来讲,企业的目标是分解到了各个业务单元的目标以及各个职位上的每个工作者的目标,而个人目标的达成构成了业务单元目标的达成,企业的整体目标是由各个业务单元的绩效来支持的,也就是由每个员工的绩效来支持的。是否存在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绩效考核在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是改善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评价与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考核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员工主要途径之一。绩效考核做得好,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反之企业管理就会出现混乱,造成无序发展,因此,绩效考核就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中心工作之一。 2.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绩效考核是“舶来品“,最早是在外国过引进,而外国现在的考核更多的是一种定性化,因为在经历了200多年工业化之后,西方管理已经非常标准化,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就是清晰、混沌、再清晰、再混沌的过程。所以西方的考核注重了定性化。但是由于我国的工业文明刚刚开始,管理水平较低,尚没有经历清晰的发展过程,而管理对象的素质也较低,还没有达到自发自动的程度所以采用定量化的考核制度。在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非科学性主要表现为考核目的的不明确,有时甚至是为了考核而考核;(2)绩效考核基准模糊化;(3)绩效考核角度的单一,往往是上级对下属进行审查或考核;(4) 对绩效考核体系理解的发散性;(5)考核过程的形式化,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6)考核结果无反馈,考核结果无反馈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第二种是指考核者无意识或无能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7)考核者态度的极端化,出现过松或者过严;(8) 业绩考核方法的选择不当,员工比较评价法、行为对照表法、关键事件法、等级鉴定法、目标管理评价法等方法运用不当;(9)考核者心理、行为上的错

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文献评述教学内容

科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文献评述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对研发投资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广泛讨论。与国外相比, 国内的研究还出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宏观领域研发绩效的评价问题上,即使实证研究也多探讨国家或区域的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相对来说,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的财务绩效的探讨还存在较多研究空间。此外,由于现有的文献在研发投入指标、财务绩效指标以及样本的选取上差别较大,导致其研究结论并不统一。 鉴于此,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从研发投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和研发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滞后性影响两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前期研究进行分类梳理:旨在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二者的关系。 一、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研究文献 在中国知网(CNKI)的网络平台上,以“研发投入”为检索词检索《会计之友》、《财会月刊》、《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到目前为止发表的所有论文,再对这些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信息作保存处理,采用不同检索词组合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共搜集到788余篇相关文献。 (一)国外文献回顾 国外在此方面较早展开了研究,并充分认识到了投入(以下简称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相关的研究文献如下: Cohen and Levinthal(1989)[1]认为,研发投资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吸收现有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外溢,研发投资具有提高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的两面性。Edward B. Roberts(1995)搜集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24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以每年的研发支出在1亿美元以上标准筛选,对这些企业的研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些企业的销售业务增长额与企业提供新产品以及技术改进旧产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回归分析结果为强正相关,并用实证的方法说明研发费用与年销售收入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Hsieh,Smishra和Gobeli(2003)以美国医药和化学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其1975-1996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纯利润、营运收入、销售增长、Tobin'sQ值为因变量,研发和固定资产作为主要的自变量建立模型,实证结果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