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对于健康的认识已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在人类的早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认为没有病、能吃、能睡就是

健康。直到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或完全安宁,并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

现象。”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标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道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肌体的健康可以用五快

来衡量(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心理健康可用“三良”来衡量(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理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也有人认为健康和疾病是一个由量到质相互转换的不间断的连

续的过程。

<一>死亡谱的变化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据,社会不断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生活习惯(过度吸烟,饮酒)的改变。与心理、社会和行为方式有关的疾病在迅速上升。

中国部分地区前十位死亡原因

中国部分城市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谱(一)

<二>疾病谱的变化

现代医学心理学把人体疾病引起原因不同而分为三大类。

三、引起健康谱、死亡谱、疾病谱变化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生活中意外事件的影响

“人生长恨水长东”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不遇到挫折。正如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遭受挫折,打击越多的人,越易患病。其中最易引起心身疾病和心因性疾病的有:配偶的死亡、离婚、坐牢、失业、退休……等。国外有人调查了1400对双方均患疾病的夫妻,证明其中一方因患疾病而引起的悲伤可致另一方患上疾病。

2.拥挤、噪音对人心理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

1.情绪因素

祖国医学里素认为心理因素之所以能影响躯体、内脏器官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情绪活动作为媒介来实现的。认为致病有三因。外因是“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外感”内因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内伤”;此外还有饥饱、劳倦、跌

仆虫兽等等,称为“不内外因”。认为情绪的过度变化,可引起脏

腑的功能失调,气机混乱。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喜则气缓,

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如果情绪

特别强烈就会明害人的内腑,即所谓“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

思伤脾,恐伤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如果情绪反应过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便会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对机体器官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导致疾病。

2.性格因素

所谓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对人、

对自己、对事物)稳定的状态,以及本人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

3、气质因素

4、认知因素

综上所述,疾病是与生物、心理、社会三者均有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看过“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人还看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常见的心理问题(提纲)1.doc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常见的心理问题(提纲)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河南大学教科院王瑶 一、什麽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职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和完全安宁。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 第一,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不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加; 第二,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和态度; 第三,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主观性、积极性、全面性。 (林崇德,2008)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总体认识: 没有心理障碍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具有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智力正常,认知完整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个性 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 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行为与年龄特征基本相符 (三)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分 1、心理健康中的“灰色区”概念(略) 2、心理不健康者的主要特点 ?痛苦感 ?心理――生理机能紊乱 ?焦虑感 ?我向关注

?异常心理固着 ?意识域狭窄 3、心理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简单区分: 有无自知力 有无自主求助动机 有无行为异常 有无幻觉和人格解体 有无思维障碍(逻辑倒错;联想松弛;妄想) 有无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情感倒错等)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生存压力等 个人因素 价值观念;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素质;行为方式;成长经历;我向性程度;自我调节能力。 二、什麽是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的方法和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预防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面面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权威定义说明,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变化,就连女孩子初潮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都会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恐慌,更不用说严重的生理病变了。相反,一个人任何心理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生理上的

变化。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中医更有“怒伤肝,忧伤脾”之说,说明正常的心态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认知正常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认识发展水平的程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年龄作为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依据来分析儿童的道德社会化,他以7-8岁为界,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界定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呈显出如下变化: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判断从看“效果”到看“动机”,道德惩罚从笼统性的千篇一律的惩罚到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式的惩罚。他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把青少年的社会化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诞生-2岁)、前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和正式操作阶段(11-12岁及以后)。而且,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的根源。所以,正常的认知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感情成熟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的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测精彩试题(卷)(有问题详解)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围:D A 能极力满足个人的需要 B 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 C为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极力宣泄自己的情绪 D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许又新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C A 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发展考察分析 B 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 C 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心世界为准,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评价 D 以上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3、心理健康在社会交往中可表现为:C A 经常与素不相识的人十分热情地交谈,表现为十分兴奋的状态 B 对同事好友无缘无故地表现为冷漠,漠不关心 C 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人 D 接触异性时经常表现为紧的情绪 4、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夜晚工作效率高,这是指:A A 人的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B 环境适应力 C 心理自控能力 D 社交能力 5、下列行为哪一项属于心理健康的围:D A 见人都热情接待 B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C 经常努力工作 D 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态 6、郭念锋认为: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A A 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B 心理活动的强度 C心理康复能力 D 环境适应能力 7、潜意识与意识或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是心理健康状态破坏的在机制,这理论来自:A A 精神分析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8、郭念锋认为:当一个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情时手舞足蹈,欢快的向别人诉说体验,我们称这个人:A A 心理活动在一致性 B 人格相对稳定性 C 心理活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 D心理活动协调性 9、不合理信念对人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用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来评价环境,便会产生心理障碍,这一理论来自:D A 精神分析学派 B 人本主义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10、郭念锋认为:心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反应强度强烈,影响思维逻辑性的心理活动属于:B A 心理问题 B 心理紊乱 C 边缘状态 D 神经症 11、关于错觉的理解,以下那些是正确的:A A 是歪曲的错觉 B 只在病人中存在 C 病理性错觉多持续时间较短 D 错觉存在时间较短 12、以下哪些症状属于思维障碍:D A 错觉 B 虚构 C 注意增强 D 妄想 13、错构是:D A 一种在病理上产生的歪曲信念,其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的。 B 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此观念片面而偏激,但逻辑上并不荒谬。 C 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原因,用以解决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D 一种病理性的记忆错误 14、超价观念是指:B

心理健康预防及解决方法

预防: 如果您想知道自己的心理就是否健康,怎么办? (1)对照检查法。对照公认的心理健康标准(第一: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即不会感到有某种莫名的或对大多数人都不构成危险的事物对自己造成威胁。第二: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即人们常说的有“自知之明”。第三: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而非有过高的或脱离实际的生活目标。第四: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而非沉湎于空想或自我封闭。第五: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谐,悦纳自己。第六: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而非固执、刻板。第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非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第八:能适度的宣泄情绪与控制情绪,而非任意冲动或苦行僧式的压抑。第九: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个性,而非盲从与随波逐流。第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也就就是人们常说的会处理好集体的个人的关系。)进行自我检查,瞧瞧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2)测量法。一些心理测量方法可以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致的判断。您可以找心理老师进行。(3)体验法。如果您较频繁地感到内心痛苦或长时间地觉得心情不好,而且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一般情况下,说明您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够理想。 解决: 健康的心理就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与文化科学知识的前提,就是正常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把握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她们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促进人格成熟,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服务网络 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心理保健机构,由专职或兼职老师承担具体的心理保健工作,但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应充分发挥各院系的党、团组织、学生社团、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作用,建立校级(Ⅰ级)、院级(Ⅱ级)、系级(Ⅲ级)三级网络系统,让她们承担心理保健员与心理咨询员的职责,及时发现与了解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去寻求帮助,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开设相关课程,系统科学地传授心理健康卫生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基本心理状况,自觉有效地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校刊、板报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有关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与适应性教育,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常见心理不适的应对方法,提高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启动大学生健康预警机制 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尽快建立与启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系统,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危机管理与问题预警,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及时发现、早期干预与有效控制。新生入学时,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智力、特长、个性、潜能、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起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全面、主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以咨询、引导与帮助,防患于未然。 (四)创建与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就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创建优美的环境、优秀的校风与学风、优越的教学条件、优良的师资队伍,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种类及常见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

心理健康种类,常见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 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性交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1] 常见问题 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一单元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 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本书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单元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类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 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例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等。 第三,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衡量心理是否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一)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 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障码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为心理活动耐受力。 (三)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

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女生总担心自己衣服是否整齐,总要照镜子。 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感觉不自在。 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扔摔东西的冲动;想控制自己但控制不住。 有偏执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 有焦虑倾向学生的表现是总感到莫名的紧张、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心里烦躁、不踏实。 有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喜欢学校的课外活动,对学校生活不适应。这些在高一和初一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 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 有心理不平衡的学生的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有钱或穿名牌服装时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中学生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常常产生厌学心理,青少年常因厌学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学习差的子女教育不当,要求不严,有的家长对子女学习失去信息,放任不管,这些做法都只会给青少年造成反感,而不能解决问题。 “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心理健康知识问答题大全

心理健康知识问答题大全 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优、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持较长时间。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知识问答 1 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神经症。简单的说,就是患者内心产生一种想法,自己明知道这种想法不正确,想克服这种想法,不去想它,但却又无能为力。内心这两种观念互相抗争,导致患者感到痛苦且无法自拔。 2.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是( A )? A. 5.25 B. 5.26 C.4.25 D.6.26 3.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 ( C ) A.替来访者做决定 B.有条件的尊重来访者 C.为来访者保密 D.对来访者的行为作道德判断 4.心理咨询的场所应在 ( C) A.咨询员家中 B.双方商定的茶馆 C.咨询室 D.来访者家中 5.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 ( D ) A.家庭内部 B.社会环境 C.人际关系的处理 D.自身的内部冲突 6.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 B) A.电话咨询 B.面谈咨询 C.专题咨询 D.互联网咨询 7.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类似于 ( D )

A 医生与患者 B 教师与学生 C 上级与下级 D 朋友与朋友 8.出现“孤僻、情感体验深刻、思维行动迟缓、 自控力下降”等是_____症状主要表现 (A ) A. 抑郁质 B. 自负 C. 躁狂症 D. 恐惧 9.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C)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需要满足的程度 D.相似的性格 10.当人表现为莫名的恐惧、不知所措、道德性焦虑、 现实性焦虑等症状时,是哪种神经症的表现 (A) A焦虑性神经症 B恐怖性神经症 C强迫性神经症 11. 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为( D ) A.喝酒 B.吃大量的东西 C.压抑负性的情绪 D.和朋 友倾诉 12.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C )。 A.自卑者 B.自负的人 C.完美主义者 D.偏执者 13.“走极端、以偏概全、消极思维、敏感多疑、自 卑心理、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主要描述是( A)。 A.抑郁症 B.自负 C.躁狂症 D.强迫症 14. 抑郁症最常见有哪种思维障碍(A) A.思维迟缓 B.强迫观念 C.强制性思维 D.思维贫乏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中国也处在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日益增加的心理疾病患者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健康人格,已成为人类刻不容缓的大事。我刊特此刊登此文,欢迎读者就文中观点发表意见。 人类将进入“精神病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21世纪的"精神病时代"。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4亿人受到各种精神疾病的困扰,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2亿人,已经成了世纪病,有30%至40%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仅为9.5%。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在美国30%的人曾经接受心理治疗, 89%的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近5000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每年0.6%的人加入精神分裂症的行列,据研究,每年由于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在法国,健康投资在20年中增加了10倍,费用超过购买食品的费用。镇静药每年使用1亿多盒,平均每人每年两盒。因此法国人自称是世界上最“镇定”的国家。 国外心理学家曾把心理问题比作精神上的“感冒”。有专家指出,中国有70%左右的人属于精神“亚健康”,正陷入一场“集体感冒”之中。据统计,目前中国大概有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在年满20岁的成年人中,有心理障碍患者每年以11.3%的速度增加,17岁以下未成年人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妇女、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较突出。据专家估计,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和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 第一,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第二,对人多疑恐惧。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第三,对他人冷漠敌视。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第四,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许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例如,一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 第三,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帮助他们的老师。 第四,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例如,我校有一位父母离异,父亲又是残疾人的一名女学生,因为相貌一般,从上一年级起,学校的文艺节目很少找到她,每当别人出演精彩的节目时,她都在一旁落泪。她说:“老师很少理我,也很少叫我回答问题,我是个没人喜欢的‘丑不鸭’ ,活在世上是个多余人。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 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 “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中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严重,讲座时,部分班级只让学习成绩较差者参与听讲座,理由是怕耽误学习。另外,学生也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总认为心理有障碍是见不得人的事。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由课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他们一是专业学科任务重,心理辅导经验不足;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支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班主任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没有系统的、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发现学生的心

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如何调控、疏导,就没有理论支撑。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据调查学生流失辍学,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 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心灵的成长比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相关的报刊、专业书籍拥有量不足,评价激励措施不明确,设备配置不到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没有形成,评价导向有问题,停留在应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预防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预防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面面观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已,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的权威定义说明,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 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 至32% ;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 至25.4% 。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变化,就连女孩子初潮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都会引起她们心理上的恐慌,更不用说严重的生理病变了。相反,一个人任何心理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影响其生理上的变化。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中医更有怒伤肝,忧伤脾”之说,说明正常的心态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认知正常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 发展主要表现为认识发展水平的程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年龄作为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依据来分析儿童的道德社会化,他以7-8岁为界,把儿童的 道德发展界定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呈显出如下变化: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判断从看效果”到看动机”,道德惩罚从笼统性的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练习答案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练习(1)答案共 181题 2013.3.23 固镇县城关八小碧云天 一、单选题 1、当人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 A、补偿 B、分离 C、幻想 D、升华 答案:(C) 2、气质类型为( )的人,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较低,所以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刺激下产生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如神经衰弱、抑郁症或胃溃疡等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D) 3、这位来访者的问题可能是() A、强迫症 B、神经衰弱 C、抑郁症 D、社交恐怖 答案:(D) 4、咨询者对来访者说:“要不要在身上贴张纸,写上‘不要看我’”,这是使用的哪种咨询技巧?() A、顺着来访者的不合理认知夸张下去,得出矛盾结论 B、帮助来访者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C、顺应来访者的思路,接纳包容来访者 D、对来访者提出一些直接的指示 答案:(A) 5、文中的“我”是什么性格的人?() A、外向 B、内向 C、型性格 D、型性格 答案:(C) 6、文中主人公情绪的转变得益于认知的改变,他使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 A、惯性思维 B、逆向思维 C、定势思维

答案:(B) 7、根据上面的案例,下列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A、认知可以影响改变情绪 B、现代人就应该向蜗牛一样生活,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累 C、适当的放松对维护身心健康并不是必需的 D、工作、生活应更看重过程,不必太在意结果 答案:(A) 8、第二只狐狸使用的是哪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A、合理化 B、投射 C、退行 D、幻想 答案:(A) 9、关于心理防御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心理防御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个体的压力,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 B、心理防御机制全都是起消极作用的 C、经常地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使个体形成自卑、退缩的性格 D、未雨绸缪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 答案:(B) 10、从应对挫折的角度来讲,这些狐狸表现出的应对方法不包括() A、冷漠 B、敌对 C、自责 D、偏执 答案:(B) 11、该求助者的问题最可能属于() A、一般心理问题 B、严重心理问题 C、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障碍 答案:(C) 12、该女士的情绪问题主要有() A、焦虑 B、烦躁 C、抑郁 D、敌对 答案:(A) 13、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转载]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和躯体方面,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已经成为我们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笔者通过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多年工作实践的观察认为,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 学习类问题 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 1. 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 青春期心理问题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 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高中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 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3. 与老师的关系问题。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这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理解、耐心与关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产生对老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以至产生对抗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一种压抑感并产生消极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及常见异常心理症状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及常见异常心理症状 一、健康定义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 3、周期节律性夜莺型、百灵鸟型 4、意识水平以注意力水平的好坏为客观指标 5、暗示性受周围环境影响 6、心理康复能力从创伤中恢复能力 7、心理自控能力适度 8、自信心适度 9、社会交往适度 10、环境适应能力积极与消极 四、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1、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心理问题 满足条件:1)由现实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在理智控制下,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 但效率有所下降

4)不良情绪的激发仅局限于最初的事件 2、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满足条件:1)由较为强烈的现实刺激引起痛苦情绪 2)痛苦情绪持续2月以上,半年以下 3)刺激强度与反应成正相关,可短暂失去理性控制, 对生活、学习、社交有一定影响 4)痛苦情绪也可由相似刺激引起 3、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神经衰弱的早期表现: 1)易兴奋 2)易疲劳 3)易烦恼 4)易激惹 5)易紧张 五常见异常心理症状 五、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1认知障碍 1)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a感觉过敏 b 感觉减退 c内感性不适 (2)知觉障碍 a错觉 b幻觉感觉器官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 空间知觉障碍 2)思维障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