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富硒香菇的生产条件、栽培方法、栽培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XX自治区境内富硒香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Z 26587 香菇生产技术规范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 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富硒香菇 selenium-enriched shiitake mushroom

利用天然富硒基质或在基质中添加补硒产品,通过香菇菌丝的转化,获得的子实体中硒含量≧0.02mg/kg的香菇。

4 生产条件

4.1 场地环境

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

4.2 香菇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抗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春栽宜选用“香9608”、秋栽宜选用“秋栽7号”。

4.3 栽培基质

基质应符合NY 5099的要求。有机肥、化肥的施用应符合 NY/T 496的规定。农药施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5 栽培技术

5.1 香菇栽培技术

香菇栽培技术参照GB/Z 26587的要求。

5.2 香菇富硒技术

5.2.1 基质中添加补硒产品

制袋时称取一定质量的亚硒酸钠,用适量水溶解,喷洒到一定量的培养料中,搅拌均匀,使培养料中硒元素含量为1mg/kg~8mg/kg。

5.2.2 利用天然富硒基质

采用富硒的主料和辅料,如富硒木屑、富硒米糠、富硒麦麸等替代培养料中常规原料进行香菇栽培,使培养基质硒含量≥0.5mg/kg。

香菇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㈡香菇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栽培季节与生产周期 1、接种期最佳接种期为8月20日至9月30日。以最高气温不超过28℃接种为最宜。迟 至10月份接种,每推迟10天,出菇期将推迟1个月。最佳接种期的确定,是依据当地与香菇栽培有关的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界限温度的平均日期。 2、菌丝生长期接种后9月至11月上旬是香菇菌丝生长最佳季节,需60~70天可长满袋。 只要外界条件适宜,当菌丝长满袋,出现瘤状物后,10~15天可完成转色。如果11月上中旬完不成转色,出菇要推迟,得不到好的产量和效益。 3、出菇期只要菌丝转色及时正常,11月下旬即可出菇,春节前可收2~3茬香菇,春节 后收1~2茬香菇及1~2茬厚菇或薄菇。11月至3月正是低温干燥天气,利于培育香菇。 小棚大袋立体培育香菇技术,从接种到采收完毕,整个生产周期约9个月左右。 培养料选择与配制培养料是香菇生长发育的基础,选料是否最优、配比是否合理、掺合是否均匀、干湿度是否合适,直接影响香菇菌丝的生长和产量高低。在多种主料中,以栎树木屑为最佳,木屑粗细以米粒大小为适宜,要求无杂质、无霉变、干燥,桑枝条、苹果树枝条、棉秆等粉碎后也是较好的主料。棉籽壳也可搭配使用。常用配方是:木屑78千克,稻糠20千克,石膏粉、石灰粉各1千克,料水比1:1.6~2.0。注意水分切勿过量。拌料可用人工,也可用搅拌机,但不论什么方法,一定要拌匀。 装袋与灭菌常用宽24~25厘米、厚0.04~0.05毫米的低压聚乙烯筒料,截成55厘米长,筒料一端先用线扎紧,用火熔封,以不漏气为准。每千克可截100个左右,每个袋子可装干料2千克,每吨主料可装500个左右的袋子。搅拌均匀的培养料要立即装袋,配制好后放置时间过长会发酵变酸,影响菌丝生长。要求从开始配料到装袋结束尽量在4小时内完成。袋装的松紧要适当,以手指压稍有顶手感为适。装好后用线扎口,再折转扎1次,防止漏气。装袋过程要细心,不要刺破料袋。装好的袋约湿重4~4.5千克。袋装完后要立即装入常压灭菌灶灭菌。袋在灶内堆放要平稳,上下对直叠放,灶中间和四周要留一定的通气道。当灶内温度达100℃时维持20~24小时。注意严防烧干锅,要勤加水;防料灭不透夹生,要消灭灶内死角;防料变酸,要大火攻头,升到100℃后不能下降。灭菌完毕,当温度降至60~70℃时趁热出锅,将灭过菌的袋子移入接种室冷却。 菌丝培养期间管理 1、管理的任务菌丝培养期间的管理任务是使香菇菌种迅速萌发、定植、蔓延,在60~80天之内长满全袋,并完成转色,为出菇打下基础。 2、菌袋的堆放方式菌袋的堆放方式有顺码式和“井”字形两种。当室温低于20℃时,可堆成顺码式;室温达25℃以上时摆成“井”字形。 3、菌丝生长期环境条件的控制保持发菌室干燥,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调节室温在24±2℃,料温不超过28℃;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充足的氧气;室内黑暗,不要光线为最佳。 4、及时翻堆接种后喷洒3%甲醛,一般要密闭发菌室门窗,保持暗光,2天后打开门窗进行通气半小时。7~10天翻堆1次,使菌袋上下、内外互调位置,以使发菌一致,并检查处理污染菌袋。以后每隔10天要进行1次翻堆。 5、适时刺孔增氧接种后15~20天,接种穴菌丝伸长8~12厘米,把枝条种摇动或抽去以增氧。25天左右当菌丝圈相连时,在菌丝生长前沿1厘米内用牙签刺孔10数个,以增加袋内氧气,利于气体交换。35~40天当菌丝逐渐长满袋时,可再刺孔10数个(用毛衣针刺)。注意刺孔要结合翻堆进行,刺孔后菌丝在袋内呼吸加速,生长加快,会使袋内温度升高,要勤检查,严防“烧堆”。有时袋温比室温高5~8℃,要采取措施,通风、散堆降温。 6、排去袋内积水 50天以后菌丝发满全袋后出现一些瘤状

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富硒香菇的生产条件、栽培方法、栽培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XX自治区境内富硒香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Z 26587 香菇生产技术规范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 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富硒香菇 selenium-enriched shiitake mushroom 利用天然富硒基质或在基质中添加补硒产品,通过香菇菌丝的转化,获得的子实体中硒含量≧0.02mg/kg的香菇。 4 生产条件 4.1 场地环境 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 4.2 香菇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抗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春栽宜选用“香9608”、秋栽宜选用“秋栽7号”。 4.3 栽培基质 基质应符合NY 5099的要求。有机肥、化肥的施用应符合 NY/T 496的规定。农药施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5 栽培技术 5.1 香菇栽培技术 香菇栽培技术参照GB/Z 26587的要求。 5.2 香菇富硒技术 5.2.1 基质中添加补硒产品 制袋时称取一定质量的亚硒酸钠,用适量水溶解,喷洒到一定量的培养料中,搅拌均匀,使培养料中硒元素含量为1mg/kg~8mg/kg。 5.2.2 利用天然富硒基质 采用富硒的主料和辅料,如富硒木屑、富硒米糠、富硒麦麸等替代培养料中常规原料进行香菇栽培,使培养基质硒含量≥0.5mg/kg。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管理,确保蔬菜生产安全和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的管理和实施。 第三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应遵循科学、安全、环保的原则,健康无公害的要求。 第四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应依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第五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应通过培训和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技术操作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生产基地建设 第六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应远离污染源,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建立。 第七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周边应设有围墙或隔离带,杜绝外来物种的入侵和污染。 第八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应建立喷洒设施和管理系统,保证农药的正确使用和减少漏洞。 第九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应建立灌溉和施肥系统,合理利用水源和肥料,并对水质进行监测和管理。

第十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应进行定期的土壤和水质监测,及时调 整农业生产方式和施肥量。 第三章:种植管理 第十一条:无公害蔬菜种植应选择适宜的品种,并进行无公害的种苗 繁育。 第十二条:无公害蔬菜种植应注意农业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播种时间 和间隔。 第十三条:无公害蔬菜种植应注意病虫害的防控,采用物理和生物控 制手段,并减少农药的使用。 第十四条:无公害蔬菜种植应加强田间管理,定期除草、修剪和通风,保持作物生长环境的健康。 第十五条:无公害蔬菜种植应进行定期的巡视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 决问题。 第四章:采收和运输 第十六条:无公害蔬菜采收应选择适宜的时机,注意保护蔬菜的外观 和品质。 第十七条:无公害蔬菜采收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和工具,避免机械损伤。 第十八条:无公害蔬菜采收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及时将采收的 蔬菜送至销售地点。 第十九条:无公害蔬菜运输应选择合适的容器和保鲜技术,防止蔬菜 在运输过程中受损或腐烂。

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在菌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菌种生产是指利用微生物菌种进行大规模培养和繁殖的过程,用于生产各种微生物制品、生物农药和发酵工业产品等。菌种作为微生物生产的基础,其质量和活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菌种筛选和保存 菌种的筛选和保存是菌种生产的第一步。筛选阶段需要根据产品要求和菌种特性,选择适合的菌株进行培养。保存阶段则需要制定适当的保存方法和条件,以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保持活力。 二、菌种扩大培养 菌种扩大培养是将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大规模培养的过程。在菌种扩大培养中,需要控制好培养基的配方和培养条件,以提高菌株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测和监控培养过程中的菌株活力和纯度,及时调整培养条件,保证菌种的稳定和一致性。 三、菌种质量控制 菌种质量控制是菌种生产的核心环节。在菌种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各项检测和测试,确保菌种的纯度、活力和稳定性。一般包括菌种活力测定、菌种纯度检测、菌种稳定性评价等项目。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记录和档案系统,对菌种的生产和

质量进行追溯和管理。 四、菌种储存和分装 菌种储存和分装是将生产好的菌种进行储存和包装的过程。在菌种储存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储存方法和条件,以延长菌种的保质期和保持菌株的活力。分装阶段则需要制定规范的分装操作流程和标签要求,确保每批菌种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五、菌种质量评价和改进 菌种质量评价和改进是菌种生产的持续改进环节。通过对菌种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菌种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还需要进行定期的菌种质量评估和审核,及时调整和优化生产流程,确保菌种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是菌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保证菌种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严格执行规程要求,进行菌种筛选和保存、菌种扩大培养、菌种质量控制、菌种储存和分装、菌种质量评价和改进等环节的规范操作,可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活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菌种产业的健康发展。

栽培技术规程

栽培技术规程 引言 栽培技术规程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制定的一套科学、系统和规范的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栽培技术规程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农民科学地进行种植管理,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作物的生长潜力。 栽培前期准备 1.土壤调查和改良:在栽培前期,需要对土壤进行调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肥 力状况。根据土壤调查结果,合理选择适宜作物种植的土壤类型,并进行必 要的土壤改良工作。 2.种子选择和处理:选择优质、适应性强、无病虫害种子,并对种子进行必要 的处理,如浸种、消毒等。 3.地块准备:清除杂草、翻耕土地,并施加适量有机肥料或化肥。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在适宜的时间内进行播种。播种时 需要注意适量控制种子数量,保证良好的萌发和生长环境。 2.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施加有机肥料和化肥。施肥时需要注 意施肥量、施肥时间和施肥方式,避免过量或不足。 3.灌溉: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并注意避免积水和 缺水的情况发生。 4.病虫害防治:及时监测并防治病虫害,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如合理使用生 物农药、化学农药等。 5.采收:根据作物的成熟期进行及时采收,并注意采收方式和条件,避免对作 物造成损伤。 栽培管理措施 1.杂草控制:定期清除杂草,避免对作物生长造成影响。可以通过人工除草、 覆盖等方式进行杂草控制。 2.调控生长环境: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 因素,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3.摘心、修剪: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适当的摘心、修剪等措施,促进分 枝和花果生长。 4.支撑和固定:对于高秆作物或攀援作物,需要进行支撑和固定,避免倒伏和 损伤。 5.病虫害监测: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无公害食用菌的种植和生产技术也受到 了广泛的关注。无公害食用菌是指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且无公害 残留的食用菌。为了保障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非常必 要的。 二、生产基地选择 1. 选址: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应选址在离工业区、污染源等污染因素较远的地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 2. 土壤环境:基地土壤pH值在6-7之间,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且无重金属污染。 3. 水源选择:基地应有清洁的水源,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用水安全。 三、种植要求 1. 种植材料:采用优质无公害的种植基质,如玉米秸秆、稻草、树皮等。 2. 培育菌种:选择经过严格检验的无公害食用菌种子,确保菌种品质。 3. 种植密度:根据种植的不同菌种确定种植密度,保证菌类的生长空间和营养供 给。 4. 环境控制:保持种植环境的湿度、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和发 育。 四、施肥施药 1. 有机肥料: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只能使用有机肥料,如有机腐熟堆肥、腐植酸肥等。 2. 农药使用:严格限制使用农药,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农药,如必须使用农药,需选择无毒副作用的生物农药。 3. 农药残留: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采收食用菌,以确保农药在食用菌体内的残 留量符合卫生安全标准。 五、病虫害防治

1. 生态平衡:鼓励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如引种天敌、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等方案,维护生产基地的生态平衡。 2. 疫病监测:建立疫病监测系统,定期对食用菌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以确保 食用菌的健康生长。 3. 防疫知识宣传:对从事生产的人员进行防病虫害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病虫害 防治的意识和水平。 六、采收加工 1. 采收规范:采用清洁的容器进行采收,防止土壤和异物的污染。 2. 降温保鲜:采摘后及时降温,确保食用菌的鲜度和品质。 3. 包装储存:采用清洁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储存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以 延长食用菌的保质期。 七、质量监控 1. 农药残留检测:定期对食用菌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确保食用菌达到无公害的要求。 2. 质量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对食用菌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 产品质量达到相关标准。 3. 追溯体系:建立完善的产品追溯体系,追溯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来源,保障产品的 安全和可追溯性。 八、技术人员要求 1. 从业资格:从事无公害食用菌生产的技术人员需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和专业知识,熟悉无公害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2. 持续学习:技术人员需不断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关注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 3. 处理意外:技术人员需具备处理生产过程中意外事件的能力,确保生产的连续性 和稳定性。 九、结语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 意义。通过加强对种植、施肥施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环节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提

食用菌菌渣发酵技术规程

食用菌菌渣发酵技术规程 食用菌菌渣发酵技术规程是指将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菌渣,通过发酵技术进行处理,使其转化为有机肥料或饲料的一种技 术规范。该技术规程的制定旨在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技术原理 食用菌菌渣发酵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菌渣中的有 机物质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和有机酸等物质,同时产生大量的微生物 蛋白质和细胞壁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或饲料,具有很高 的营养价值。 二、技术流程 食用菌菌渣发酵技术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菌渣的收集和处理:将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菌渣进行收集和处理,去除杂质和异物。 2. 菌渣的预处理:将收集到的菌渣进行破碎和消毒处理,以便后续的

发酵处理。 3. 发酵菌种的培养:选择适合菌渣发酵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以便 后续的发酵处理。 4. 菌渣的发酵处理:将预处理好的菌渣和培养好的发酵菌种混合,进 行发酵处理。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湿度、通气等条件,以保证 发酵效果。 5. 发酵产物的后处理:将发酵产物进行干燥、筛分等处理,以便后续 的包装和使用。 三、技术优势 食用菌菌渣发酵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 资源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或饲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2. 环保节能: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3. 经济效益: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或饲料,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 廉价的肥料和饲料,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四、技术应用 食用菌菌渣发酵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在农业生产中,该技术可以为农民提供廉价的有机肥料和饲料,同时也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环境保护方面,该技术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在能源开发方面,该技术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能源,为能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食用菌菌渣发酵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鲜香菇检验规程

1目的 规范鲜香菇进料的检验流程,明确鲜香菇进料的抽样方法、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结果判定,确保鲜香菇检验结果的准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鲜香菇进料检验和在储存、使用过程中抽查检验。 3定义: 鲜香菇: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 4职责 4.1品保部:负责对鲜香菇的进料进行抽样检验和判定;参与物料评审。 4.2生产部:负责对鲜香菇进料通知取样和进行检验状态标识和储存。负责鲜香菇使用过程 进行抽查;参与物料评审。 4.3采购部:负责鲜香菇进料检验异常时与供应商进行反馈;主导进行物料评审。 4.4技术研发部:负责制定鲜香菇质量标准;参与物料评审。 5内容 5.1抽样方法 5.1.1鲜香菇进料到厂后,生产部仓管员开《进料请验单》发品保部,品保部进料检验员按 每一次交货的鲜香菇为一个检验批,根据来货数量进行选择性抽样,每5袋抽取一袋。 5.1.2每箱取样量在200g左右,整批来料共取样500g左右,取样完成后对鲜香菇包装袋进 行封合和标识。 5.2检验方法 5.2.1感官检验 5.2.1.1包装:包装袋干净整洁、无污染。 5.2.1.2杂质:打开包装袋,将手插入打开的每个样品里仔细翻看、观察样品的形态、色泽 以及杂质情况。 5.2.1.3感官:菌盖呈褐色或淡褐色,菌褶淡黄色或黄色,菌盖直径要求4-6cm,伞柄长度 ≤伞盖直径。 5.2.2限度检查

在抽取得样品中称取500g,逐个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香菇挑选出来,计算各自的不合格率。在感官、伞柄伞盖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由车间统计利用率,并告知生产、品控、采购。 5.3检验结果判定 5.3.1将检验结果记录在《原辅料及包材验收报告》中,并对照《鲜香菇质量标准》对每一 项检验结果进行检验结果判定。 5.3.2如检验结果合格,品保部进料检验员则回复生产部仓管员在《进料请验单》上签批检 验合格,仓管员办理正常入库。 5.3.3如第一次检验结果不合格,品保部进料检验员重新加倍抽样,复检不合格项目,如复 检结果仍不合格,则在《进料请验单》上签批检验不合格,并即时反馈给采购部,由采购部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物料评审。 5.4物料评审 5.4.1采购部因生产急用或其它原因,需要对检验不合格的进料提出物料评审,则填写《物 料评审表》,写明物料评审原因和不合格描述,组织生产部、技术研发部、品保部进行物料评审,各部门出具物料评审意见,汇总达成物料评审结果,必要时物料评审结果需要汇报给总经理签批。 5.4.2品保部按物料评审结果在《进料请验单》上注明处理意见,交知会使用部门。 6相关文件 《鲜香菇质量标准》 7记录 7.1《原辅料及包材验收报告》F-QA-004 二年 7.2《物料评审表》F-QA-005 二年

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

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 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 一、试验目的 农作物品种试验是为了评价和筛选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技术规程的目的是规范和统一农作物品种试验的方法和操作规范,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二、试验内容 1.选址和土壤要求 试验选址应根据不同品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要求,选择合适的试验点位。土壤应符合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条件,避免有害物质的污染。 2.试验设计 试验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地划分为不同的区组,按照品种进行随机分组,并设置对照组进行比较。每个区组应有适当的重复次数,以提高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3.试验参数和指标 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育期和生理特点,确定试验参数和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生长期、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品质特性等。同时,要对试验参数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记录。 4.试验方法和处理 根据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确定试验方法和处理方式。试验方

法应科学可靠,具有重复性和可比性。试验处理应包括不同品种的组合,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处理组合。 5.试验时间和管理 试验时间应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来确定。试验期间应进行适当的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适时施肥、病虫害的防治、灌溉管理等。 三、试验要求 1.试验前要进行试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试验选址、土壤调查、试验设计等。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试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试验方法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并及时记录试验过程和结果,保留相应的试验样品。 3.严格遵守试验安全规范,使用农药和化肥时要按照使用说明 进行正确施用,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4.试验结束后要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试验结论和 建议。同时要完成试验报告,将试验结果公布和推广。 四、试验管理 试验需由专业人员或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指导。试验管理包括但不限于:试验点位的管理、试验材料的供应、试验操作的指导和监督等。 五、试验结果的应用

富硒香菇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

富硒香菇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 乔艳明;陈文强;徐晖 【摘要】香菇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硒对人体健康极为重要,富硒香菇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硒在香菇体内的代谢、香菇的富硒方式和能力、富硒香菇的菌种选育、栽培技术及产品研发等方面阐述了富硒香菇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期刊名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1)006 【总页数】6页(P46-50,56) 【关键词】香菇;富硒;育种;深层发酵;栽培 【作者】乔艳明;陈文强;徐晖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汉中723000;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汉中723000;汉中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陕西汉中7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12 硒被认为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1],可预防和治疗肿瘤、癌症等多种疾病[2-4]。硒在膳食中的含量受地域环境因素影响十分明显,我国的人群多处于缺硒的状态[5]。香菇(Lentinula edodes)在人们膳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可以将无机硒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有机硒,从而促进人体的吸收和利用[6]。因此,利用生物转

化法生产富硒香菇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7]。本文对近年来富硒香菇的菌种选育 和制备、栽培技术和应用现状等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1.1 香菇细胞内硒的代谢机理 香菇细胞壁有巯基、氨基等多种离子基团,使吸附成为香菇富集硒的方式之一[8]。如图1所示,香菇细胞内硒的可能代谢机理为:香菇菌丝通过主动运输或协助扩 散方式将或转运至细胞内,通过氧化还原作用将无机硒盐转化为H—Se—H,进 一步转化为硒半胱氨酸和硒甲硫氨酸;硒半胱氨酸可代替半胱氨酸被特异密码子(UGA)介导插入蛋白中,构成酶活性中心;硒甲硫氨酸可代替甲硫氨酸渗入蛋白质中构成硒蛋白[9]。 1.2 硒在香菇体内的作用 随着硒化合物分离分析技术的发展,使食用菌中的硒形态分析更加精确。研究表明,食用菌中的硒主要存在形式是硒甲硫氨酸(Se-Met),其次是硒半胱氨酸,此外还 有少量甲基硒、二甲基硒、三甲基硒和甲基硒半胱氨酸等[10-11]。孙中涛等[12] 用Na2SeO3对香菇L13菌株进行液体深层发酵,菌丝体中的硒含量为225 μg/g,硒的有机化程度达72.9%,其中68.2%以硒蛋白的形式存在。研究发现,硒对氨 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其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5.96%和18.3%。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硒对香菇体内的功能酶等物质活性和含量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多。江枝和等[13]通过给栽培料中添加Na2SeO3,研究硒对大杯香菇子实体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料 条件下Na2SeO3添加量为30 mg/kg时,大杯香菇子实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平 均比对照组提高4.75%,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SOD、POD、CAT和 PPO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3.05%、89.21%、6.67%、176.58%,与对照组

富硒食用菌2

( 富硒食用菌2) 有机硒产品36-14 (2009-06-04 22:46:28) 二、富硒天白花菇 技术领域 天白花菇,素称是香菇中的珍品。菇蕾表面花纹呈菊花状或网状,色泽嫩白,菇形圆正,口感细腻香醇。提供一种菌丝粗壮,抗逆性强,成菇率高,富含硒、锗元素的天白花菇的栽培方法。 富硒天白花菇的栽培方法: 包括菌棒制备,接种,培养,出菇步骤,上述步骤如下所述: ⑴ 配料:选用杂木屑60-80 %,麸皮10-30 %,棉子壳0〜15%,石膏I〜2%, 加入50〜100PPM勺锗、硒复合元素,加水适量搅拌混合,水的最终含量为55-65%; ⑵袋装:套袋用直径230cm,袋长30-60cm,厚4〜8丝,每袋装料湿重为2〜 6kg; (3)灭菌; (4)接种:采用半开放式接种,打洞、接种、堆放一次完成,每袋菌棒打洞 6〜12 个; (5)培养:温度保持在23-25C,空气湿度保持在70%以内,菌棒培养到15-20 天后,菌丝发到5-8cm时,在离发菌丝2cm内用铁锥顺菌棒刺孔,在第一次刺孔后15-20 天再一次用铁锥刺孔; (6)增湿促蕾:菌棒经过120-150 天的发菌后,立式排入水池或卧式放入压力泵,加水至高出菇棒8〜12cm浸I〜2小时,然后分层控温,上层温度控制在28-31C,底层温度空在24-25C,温度保持2〜4小时,然后打开棚门保持通风;夜间低温控制在8〜10C,温度保持3〜5小时,封闭棚门,保持温度10-22C; (7)出菇管理:菇蕾直径长到1.5cm时,及时割袋并剔除小于1cm和大于2cm 的菇蕾,调控棚内湿度60%-70 %,漫射光照射,菇蕾直径长到2〜3cm,菇棚 内的湿度上午保持55%〜60%,下午保持45%〜55%,育花全程棚内地上保持干燥;

香菇主要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香菇主要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赵妍;林锋;宋春艳;谭琦;尚晓冬;陈明杰 【摘要】香菇是仅次于双孢蘑菇的世界第二大类食用菌,在中国食用菌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述了香菇的主要育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包括人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并针对当前香菇产业发展需求,对香菇育种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Lentinula edodes is the second most cultivated edible fungus (following Agaricus bisporus) in terms of total world produc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ushroom industry in China .This review was focused on the breeding techniques of Lentinula edodes, including selection of spontaneous mutation ,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 isolation breeding of spores , cross breeding , mutation breed-ing, protoplast fusion,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combin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s and traditional breeding techniques .Finally, pros-pects of breeding Lentinula edodes were also discussed . 【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4页(P92-95) 【关键词】香菇;育种技术;育种趋势 【作者】赵妍;林锋;宋春艳;谭琦;尚晓冬;陈明杰

绿色食品香菇生产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LB/T 200-2021 绿色食品香菇生产操作规程 2021-09-26发布2021-10-01实施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

前言 本规程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丽水市农林科学院、遵化市众鑫菌业有限公司、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邹亚杰、胡清秀、于海龙、宫志远、杜芳、郑巧平、孙辉、张宪。

绿色食品香菇生产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食品香菇生产的要求,包括产地环境、设备设施、菌棒制作、发菌管理、转色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生产废弃物处理、采收、生产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绿色食品香菇的生产及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T 18525.5 干香菇辐照杀虫防霉工艺 GB 19170 香菇菌种 GB/T 24616 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 1061 香菇等级规格 3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符合NY/T 391的要求。场地应清洁卫生、水质优良、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远离工矿区和交通主干道、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与常规农田邻近的食用菌场地应设置缓冲带或物理屏障,以避免禁用物质的影响。 4 投入品

双孢蘑菇生产技术规程

抱蘑菇生产技术规程(DB41/T947—2014)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双抱蘑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栽培环境和栽培基质、菌种、生产季节、菇房建造、培养料配制、播种和发菌期管理、覆土、出菇期管理、病虫害防控、采收和贮藏、生产档案建立和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双孢蘑菇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隹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安全使用准则 GB/T 12728-2006食用菌术语 GB 19171-2003双抱蘑菇菌种 NY/T 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528-2010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 5099-2002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358-2007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20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菇房 用于生产的房屋及设施。 3.2 堆料 将培养料按一定规格堆制发酵的过程。 3.3 前发酵 也称一次发酵或室外发酵。培养料在室外堆制自然发酵的过程。 3.4 后发酵 也称二次发酵或室内发酵。经过一次发酵的培养料,在室内控温条件下进行巴斯德消毒发酵的过程。4产地环境和栽培基质

4.1产地环境 应符合NY 5358-2007的规定。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周围3 km以内没有污染企业。地势高燥平坦,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水质良好,排灌方便。 4.2栽培基质 应符合NY 5099-2002的规定,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5菌种 5.1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状好的品种。 5.2菌种生产 按GB 19171-2003和NY/T 528-2010 的规定执行。 6生产季节 根据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特性,利用自然气温安排生产,7月下旬〜8月中旬堆制培养料,9月上旬前后播种,9月中旬〜9月下旬覆土,10月初〜12月中旬为秋菇生长期,12月下旬〜翌年3月上旬为越冬期,翌年3月中旬〜4月下旬为春菇生长期。 7菇房建造 7.1菇房建造 建议菇房规格为:宽9 m,长20 m,边高不低于4 m,砖瓦结构,安装有通风、喷水、光照等设施,内设5〜7层床架,床架用竹竿、水泥柱搭制。床架宽1.1 m,层间距45 cm左右,床架与菇房两端墙之间及相邻床架中间留60 cm〜80 cm管理通道,菇房栽培面积约500 m。2 7.2菇房消毒 在进料前4 d将菇房清理干净,并封闭所有通气孔,用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床架和地面进行消毒。 7.3料配制 8.1原辅料配方 每一百平方米栽培面积用稻草或麦草3000 kg,干牛粪1500 kg〜1750 kg,棉饼或菜籽饼100 kg,过磷酸钙50 kg〜75 kg,石膏粉50 kg,生石灰25 kg。 8.2堆制场所 应选择在菇房附近,地面应平整、硬实,附近水源充足,排水畅通,通风向阳。建堆前1 d用石灰粉进行场所消毒。

绿色食品 秀珍菇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秀珍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绿色食品秀珍菇(Pleurotus pulmonarius)的产地环境、生产材料、生产技术、采收与清料、包装与运输、病虫害防治和生产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绿色食品秀珍菇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食用菌 NY/T 1731 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 1935 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产地环境 生产场地清洁卫生、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 5 生产材料 5.1 培养基质 培养基质有棉籽壳、阔叶树木屑、豆秸、麸皮、玉米粉等,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霉、无虫、无污染,质量应符合NY/T 391和NY/T 1935的要求。 5.2 生产用水

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中不得加入药剂或成分不明的物质。 5.3 肥料 应符合NY/T 394肥料使用的要求。 6 生产技术要求 6.1 栽培设施 6.1.1 传统设施菇棚 应具有防雨、遮阳、挡风等基础设施。屋顶应有覆盖物和隔热性能。墙壁应坚固、平滑,便于清洗、消毒。地面应坚实、平整,有利于出菇管理和采收。 6.1.2 智能菇房 智能菇房应根据生产规模大小建造,单库房容积应根据栽培袋存放数量来定。菇房内设置适当的层架,配置与冷库菇房大小相匹配的制冷机及制冷系统、风机及通风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配置健全的消防安全设施,备足消防器材。 6.2 栽培季节 设施菇房春栽2月~3月制菌袋;秋栽9月~10月制菌袋。智能菇房设施可周年生产。 6.3 菌种及生产 6.3.1 品种选择 选择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出菇齐,子实体生长快,产量高而稳定的优良菌株。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且种性清楚。引种后必须进行适应性出菇试验验证。 6.3.2 菌种生产 菌种生产过程应符合NY/T 528和NY/T 1731的要求。菌种质量应符合NY/T 1742的要求。 6.4 培养料主要配方 宜选用以下配方: a)配方1:棉籽壳36%、木屑36%、麸皮20%、玉米粉5%、石膏粉1.5%,石灰1.5%; b)配方2:杂木屑72%、麸皮20%、玉米粉5%、石膏粉1.5%,石灰1.5%; c)配方3:棉籽壳93%、麸皮5%、蔗糖1%,轻质碳酸钙1%; d)配方4:杂木屑20%、玉米芯25%、豆秸28%、麸皮23%、碳酸钙2%、蔗糖1%,石灰1%。 注:杂木屑在使用前需要经过发酵处理,发酵至木屑呈深褐色后使用。 6.5 拌料 按培养料配方比例准备好各种原辅材料,配置时先将各种原辅材料混合,拌透混匀,含水量控制在60%~65%,pH调节至6.0~7.0。 6.6 装袋

绿色食品种植业生产规程

绿色食品种植业生产规程 2021年07月29日星期三11:31P.M. 绿色食品种植业生产规程 一、生产资料的选择 〔一〕品种选择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由于绿色食品产品特定的标准及生产规程要求,限制速效性化肥和化学农药的应用,在这样的栽培条件下,不仅需要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而且需要抗性强的优良品种。抗性强的品种在减轻自然灾害方面起很大作用,选用抗病虫或耐病虫的品种,可减少或防止一些病虫害的发生,也是就能减少农药的施用和污染。 绿色食品种植业生产对品种选择的根本要求是: 〔1〕在兼顾高产、优质优良性状的同时,要注意高光效及抗性强的品种的选用。〔2〕在不断充实、更新品种的同时,要注意保存原有地方优良品种,保持遗传 多样性。 〔3〕注意引进外地或国外的新作物、新优良品种;引种时要摸清拟引入的品种 各方面性状,特别是对温度、光照的要求。 〔4〕做好种子检验检疫工作,保证种子纯度,严防病虫害、杂草的传播。 〔5〕制止使用转基因品种。 〔二〕肥料选择 肥料与农作物生产、饲料与动物饲养、食物与人类有利于存严密相连,是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中的根底环节,它对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有重有作用。正确选用肥料,可提高土壤肥料和改进土壤,提高作物品质,增加单位产量;如不能正确加以选择使用,可能对土壤产生化学、生物和物理三方面污染;会加速农业种植区域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还会污染大气,还可能直接对食物造成生物和化学污染。由此可见,选用肥料的正确与否直接对食物造成生物和化学污染。由此可见,选用肥料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质量、绿色食品的产量及质量,这是绿色食品种植业生产中不容无视的环节。选择绿色食品生产肥料,要根据绿色食品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及产品质量的要求,以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有利于改进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不造成对作物和环境的污染为目的。其具体要求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