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格局变化的启示

世界格局变化的启示

世界格局变化的启示
世界格局变化的启示

国际关系总论

世界格局变化硇启示

。刘山0

(中国前驻欧共体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北京,100078)

[关健词]世界格局、国际关系、分化综合

[提要]两极格局解体后,国斥关系量新分化组合。美圊的单枉世界战略同其他田霉雏护独立、和平

与谋求发展的目标发生碰撞,是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荚目的战略扩张取得一些进展,但无法阻挡多

极化的历主潮流。冷战后,国际局势在动荡一缓和一再动荡的曲折发展中前进。太国关示的重点是拣

合国力竞赛。美国新政府正重新评估形势,进行战略调整。右翼势力主张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中美

关系面临新的考验。我们寄希望于中美保持战略对话,扩大利益汇合点,减少摩擦和分歧,但也应对

我国战略安全环境走向更加严峻做好准备。

[中图分娄号]D50[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04528832(2001年)5期000卜—06

[完稿日期j2001年6月20日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关系重新分化组合。美国实行战略扩张,谋求主宰世界秩序,同其他国家维护独立自主.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努力发生碰撞。美国新政府上台后,正重新评估形势,酝酿对安全战略进行调整。在此形势下,以历史的眼光回顾世界格局变化的轨迹,进而探索国际关系变化的新动向,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化

研究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不能不联系到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几次大变动。

二十世纪初,三大矛盾引起世界格局的第一次犬变动:一是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二是帝国主义国内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三大矛盾尖锐化的集中反映。

一次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英法战胜;德意战败;美日崛起;俄国革命;殖民她半殖民地人民觉醒。英法通过建立凡尔赛体系主宰了世界秩序,但三大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还增加了强大的帝国主义圊弱小的苏维埃俄国的矛盾。西方发动武装

国际问题研究

干涉想把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之中。失败后,世界在四大矛盾的交织中前进。

德、意经过休养生息,同分赃不满的日本在反共反苏的旗号下重整军备,于三十年代陆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发动侵略战争。英、法、美原以为可以通过牺牲中国等弱小民族把祸水引向苏联,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他们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无法避免。由此导致世界格局第二次大变化。

二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特点是:第一,德意日战败,英法削弱,美国成为西方国家的盟主;第二,东欧在苏联影响下出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第三,中国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得独立与解放,组成第三世界。

两极格局下,美苏都要扩展势力范围,形成对抗局面。有人预言美、苏必战并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来的历史表明世界大战并未发生,倒是在第三世界的国内战争与地区冲突中常常可以看到美、苏争夺的影子。这表明美、苏争霸首先要争夺中间地带。然而无论是美国侵朝、侵古、侵越战争,还是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三世界成了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力量。这无疑是美、苏争霸未引起大规模战争的重要原因。

制约世界战争的另一因素是“核恐怖均势”。战后美国悖强凌弱并实行核讹诈政策。促使其他国家研发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到七十年代。美、苏都拥有足以毁灭对方却无法保证自己不受报复性打击的核力量。在此背景下,1972年美苏签订“反导条约”,标志美苏不得不接受“核恐怖均势”的现实。这一条约也就成为保持国际战略相对稳定的基础。

还有一个制约世界战争的因素,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回顾历史,三十年代大萧条期间,西方国家以邻为壑,高筑保护主义2壁垒,把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资源和市场当作不容他人染指的禁区。这是酿成世界战争的重要因素。战后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国际投资和维护汇率相对稳定起了促进作用。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有可能通过和平手段取得市场和所需资源。西德和日本在战后年代实现了过去用战争未能得到的繁荣。因此,包括西欧、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都不希望发生战争。

邓小平经过长期观察,在八十年代中期作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和世界战争有可能避免的论断。这是非凡的远见卓识。

在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条件下,美、苏以外的国际力量成长起来,出现了多极化的苗头。西欧、日本成长为经济上的一极。在政治与安全上,他们虽有求于美,但在对待核军备竞赛、南北关系等问题上又同美拉开了距离。中国和第三世界在政治上表现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力量,但在经济和军事上还够不上是一极。国际关系的重点转向以科技和经济为重点的综合国力竞赛。军事实力依然是大国地位的后盾,但决定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不是“武斗”,而是“文斗”。在此种条件下,国内状况,尤其是以科技带动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社会政治稳定的程度就成为决定国际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

美国在摆脱侵越战争的困境后,致力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并大力宣传苏联的威胁以增强国内凝聚力,还发动核军备竞赛使苏联不堪重负。相形之下,苏联因经济体制僵化和内外政策失误导致经济停滞与国内不稳定因素上升。美国乘势率领西方发动反苏反共的政治与宣传攻势。苏联领导人以推行政治、经济自由化和抛弃东欧的盟友寻求同西方妥协。于是,反社会主义思潮在全球泛滥。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发生了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动。

国际关系总论

第三次世界格局变动的特点

苏联解体后,建立由美国主宰的世界秩序成为美国的战略目标。十年来,美国从四个方面实行战略扩张:第一,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使之不能对美国构成挑战:第二,遏制,如可能就搞垮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第三,加强美国的实力地位,巩固对盟国的领导,控制欧亚大陆;第四,推广美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压制不听话的第三世界国家。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同其他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和安全利益发生碰撞。国际形势呈现以下特点:

一、美国的霸权行径与其他国家保独立、求和平、谋发展的努力构成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美国的战略扩张一时取得某些进展,却无法阻挡多极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前进。

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和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为美国称霸提供了机遇。美国的战略扩展取得一些进展。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iI}|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不但建立了北约在巴尔干的军事存在。还为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还通过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等加强了在亚洲的军事部署。更具深远意义的是,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成为新经济的领头羊。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然而美国未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这不仅因为美国四处树敌,要想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战争心有余而力不足。还因为美国的霸道行为促使其他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对美国进行越来越多的牵制。科索沃战争后,中俄加强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欧盟加快了建立独立防务的努力;俄欧共同语言增多;中欧之间战略对话与合作加强。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与中、日、韩正努力构筑东亚地区合作的框架;反映亚欧两大洲平等合作的亚欧会议取得发展势头。即使在号称美国后院的拉美,南方共同市场和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也在前进。这一切说明.各国人民不愿受外来控制而要独立掌握自己的命运。足以发人深省的是,尽管美国挥舞大棒,对古巴实行颠复与封锁长达四十年,古巴并没有倒下。在联合国表决古巴问题时,孤立的是美国而非古巴。最近,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改选中落选,再次表明美国霸权政策的不得人心。

事实表明,美国的单极战略无法遏制多极化的发展。俄罗斯经过10年动荡。国力虽有下降,已走上重振之路,其军事潜力仍足以对美国形成挑战。欧盟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当,正争取成为政治上军事上的独立一极与欧洲的主导力量。中国和整个第三世界国际地位的上升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日本也不会甘心久居人下。但是今天的多极化同历史上大国主宰世界的多极化不同的是,第三世界的兴起,要求建立政治上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经济上穷国富国共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我们清醒地看到,美国不会放弃主宰世界的目标。最近,美国关于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决定和调整安全战略的动向表明,它不会容忍多极化的发展。因此,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经过艰苦而持久的奋斗。

二、冷战后的国际局势在动荡一缓和一再动荡的曲折发展中前进。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和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导致战争危险依然存在;新的经济与政治因素的出现又为世界走向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从东欧剧变开始,世界出现太动荡。海湾战争、苏联解体与非洲动乱是九十年代前期国际动荡的突出事件。然而中国和第三世界并未被动荡压倒,单极得势未能阻挡多极

国际问题研究

化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相对缓和代替了动荡,表现在:中国与日本、东盟、欧盟关系改善,中美关系相对稳定;朝美达成核框架协议;东亚和拉美发展中国家经济成为新兴市场;新南非诞生,等等。

但为时不久又出现新的动荡。欧洲的波黑、科索沃、车臣等民族矛盾激化。亚洲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东盟、韩国并波及中、俄和拉美。台独在美国纵容下兴风作浪,印巴爆发武装冲突。非洲大陆被战乱、贫困和传染病蔓延所困扰。最大的动荡爆发于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的科索沃战争。经过这场战争,北约占领科索沃,控制了巴尔干,但也在欧洲埋下了不稳定的种子,并使俄美、中美关系大大恶化。在南联盟抵抗、中俄反对与欧洲人民的谴责下。欧盟回到联合国安理会寻求解决办法。美国只好同意。局势又出现缓和的转机。

2000年的相对缓和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些因素:第一,世界经济普遍好转;第二,多极化趋势有所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继续上升,欧盟加大了建立独立防务的力度,俄罗斯政治出现转机,第三世界有所觉醒。多极化发展促成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顺利举行。第三,中美、俄美关系改善。美国大选中,对外政策没有引起辩论。

然而又出现了预示新的动荡的不祥之兆。美国新政府上台后,虽然对外政策尚未定型,西方舆论普遍反映“新保守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上升。上台伊始美就轰炸伊拉克,掀起美俄间谍战,抨击欧洲独立防务,售台武器升级并声称保卫台湾,等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布什总统2001年5月1日在美国防大学宣布,美国将改变核威慑战略,转而采取攻防兼备的威慑战略一建立导弹防御系统。这表明,美国要打破维持30年之久的国际战略稳定。在新世纪树立美国的绝对优势。美国国防部随后发表战略形势评估报告,主张把美国安全战略的重心转向亚五太。其不言而喻的含意就是把新的敌人定位在亚太。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

历史的经验表明,当超级大国力量膨胀,自恃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实力上拥有绝对优势,干涉不会带来惩罚时,它可能会变得丧失理智。九十年代美国对海地、巴拿马、波黑、科索沃采取军事行动就是如此。然而如果它并无把握取胜,或无法承受干涉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时,它又不得不慎重行事。如今,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使任何国家发动战争不能不受到国内外多种力量的牵制;经济全球化又使发动战争成为损人也将害己的举动,特别是大国之间经济利益交织更会如此。因此,我们在评估动荡与缓和的未来向何处发展时。要估计到两种可能性。

三、冷战结束使发展问题日益突出。以信息革命为先导的新经济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又使南北差距扩大。第三世界在进步与挫折的交替中逐步成长为世界新兴市场和建立新秩序的主力军。

最近十年尽管局部冲突和国内动乱仍在困扰一些国家。就全球而言,发展问题更为突出。发达国家开始由工业化经济向以知识与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转变;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出现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在2000年的国际论坛上,从达沃斯经济论坛直到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新的数字鸿沟,都是政策首脑和民间人士议论的焦点。

冷战结束为科技加工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条件。一个以知识与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全球为市场的新经济初露端倪。新经济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也在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如果说,土地和资本分别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那么知识和技术则是新经济最活跃、最关键的生产要素,由于知识和技术是可再生的资源,而且由于迅速传递和积累而使效益倍增,新经

国际关系总论

济有可能为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奠定基础。这些年来,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使它出现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繁荣。一些过去相对后进的国家如芬兰、爱尔兰、新加坡、韩国等也借新经济的大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说明新经济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带来机遇。与此同时,新经济也不可讳言地造成各国的不平衡发展。由于穷国与富国经济实力的差别和经济结构、技术能力的不平等,国际市场是向强者倾斜,由强者支配的。经济强国掌握了国际市场主导权的同时,也掌握了制订国际贸易与金融规则的权力。现行规则有利于跨国资本向国外市场扩张和进行金融投机,而不利于弱小国家的自我保护。1997年由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打击了一大片第三世界国家。美国却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于是,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生产与贸易国际化的同时也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与南北鸿沟的扩大。美国人口占全球人口不到5%,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九十年代初的23%升至九十年代末的28%。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同期所占比重却由20%降至14%。

但是,经济全球化又使能源、人口、环境、贫困等成为南北共同的问题。能源价格的暴涨暴跌既会伤害消费国也会伤害生产国。穷国的人口爆炸会造成贫困加剧与社会不稳定,也会给富国带来移民潮与民族纠纷。穷国的过度垦荒和富国的能源浪费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引来大自然对全人类的惩罚。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穷国需要富国的合作;其实,富国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穷国的资源、市场以及在环境、能源、人口等领域的合作。

当前jB强南弱。某些西方国家出于利己考虑,片面强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穷国关心的问题,如降低对穷国的贸易壁垒,遏制金融投机以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减免穷国债务,加强以济技术合作等往往敷衍了事。西方对外开发援助也出现下降之势。以美国为例,官方开发援助由六十年代占GDP的O.58%不断下降到世纪末只占0.11%。这些事实促使第三世界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立足国内和联合自强才有出路。近几年第三世界加强南南合作的步伐加快。他们从区域与次区域合作人手,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争取逐步改善自己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第三世界经济实力地位的壮大是一个长的历史过程。但他们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力军。

美国安全战略调整与中美关系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摩擦上升。2001年5月,美国国防部发表对战略形势的评估报告,主张将安全战略的重心转向亚太。一些美国人士提出了提升日本、联俄制华的政策建议。于是,美国安全战略重心是否东移和是否把中国视为新世纪的潜在敌人就成为国际国内的热门话题。目前布什政府上任不过半年,现在就对美国安全战略重心是否转移作出判断,似乎为时尚早。

作为一般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乃是根据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主要威胁来自何方以及如何能最好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这三大因素的评估做出。冷战时期,美国安全战略的重心在欧洲。这不仅因为从军事安全和地缘政治角度看,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威胁来自苏联,最重要的盟国在欧洲;还因为美国经济利益的重点和最重要的经济伙伴在欧洲。两极格局解体后,情况出现重大变化:一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上升为惟一超级大国,俄罗斯地位下降,中国地位上升。二是美国的战略目标发生变化。冷战时期战略目标是遏制苏联;冷战后战略目标是实现单极世界,重点是控制欧亚大陆。相应地,主要是威胁乃是妨碍美国控制欧亚太陆的主要力量。三是国家安全概念发生变化。从冷

国际问题研究

战时期相对集中于军事安全考虑扩展为包括太就不足为奇了。

军事、政治、经济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因此,美国政府根据对形势变化的评估调整安全战略并非是不可思议的。

克林顿时期推行“进攻性的全球主义”。军事上要求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战争;政治上标榜新干涉主义;经济上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但实行起来力不从心,尤其在军事部署上感到力量分散,政治上树敌过多。在其执政后期已开始出现政策调整的迹象。例如,主张收缩驻欧美军。加大在亚太地区军事投入,强化美日同盟,提升日本的军事作用,拉东盟国家搞联合军事演习等。这些调整已含有加大对中国遏制的一面。不过,克林顿政府清楚,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并不构成威胁。中国作为国力上升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国际力量,美国需要中国多方面的合作。一些美国学者称中国非敌非友,美国对华实行的是接触加遏制政策。

布什上台后,右翼势力在政府中影响上升。出自冷战思维,他们更强调实力地位政策,主张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以确立美国绝对军事优势,并且依据他们对主要威胁的判断,鼓吹将安全战略的重点移向亚太。这里面包含着多重考虑。

首先,按照右翼人士的逻辑,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兴起,必然会威胁美国的安全及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因此,必须预先加以遏制。其次,随着北约与欧盟的东扩,欧洲已形成对俄防范与监控机制,在亚洲要巩固美领导地位,则既要防范中国,也要控制日本。再次,中国和亚洲的经济地位上升,可能形成“亚洲经济圈”,对美国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必须加以防止。最后,树立新的战略对手还有国内政治的考虑。宣传外来威胁历来是右翼势力在和平时期鼓吹加强防务、增强经济活力和国内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这种背景下,鼓吹将安全战略的重心移向亚6

不过,美国头脑清醒的人士明白.评估中国是否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首先要看中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在新世纪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目标是争取到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决定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不会去威胁别人。即使从实力对比的角度分析,在未来十至二十年内。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可能赶上美国,何况中国在军事上奉行积极防御战略。因此,中国既没有同美国争霸的能力.也没有同美国争霸的意图。认为中国的发展可能构成对美国国家安全威胁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当前中美关系正面临新的考验。推断中美关系向何处去主要应看两国的国家利益如何发展。在一个国际政治走向多极化、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中美两国在维护全球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上,在防扩散、保护生态环境上,尤其在促进贸易与相互投资上存在利益的汇合点。中美之间也存在不少分歧。最具根本性而且可能引发两国冲突的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本来是中国的内政,中美建交是在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同台湾断交、废约、撤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立了中美处理台湾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克林顿总统于1998年6月明确作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的“三不”承诺。如果美国新政府能遵守上述三个公报和有关承诺,中美关系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反之,两国关系可能出现曲折和倒退,对中美两国利益都会带来损害。我们寄希望于中美保持战略对话,寻求和扩大双方利益的汇合点,减少摩擦和分歧;但我们也应对中国的战略安全环境走向更加严峻做好准备。

(责任埔辑!张明魂)

世界格局变化的启示

作者:刘山

作者单位:中国前驻欧共体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北京,100078

刊名:

国际问题研究

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STUDIES

年,卷(期):2001,""(5)

被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谭开翠关于世界格局发展趋势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2,""(11)

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但究竟何谓世界格局中的“极”,以及世界格局究竟能否按照这一趋势顺利发展下去,还不能忽视世界政治领域内偶发事件的影响。研究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必须从现实的国际关系出发,同时综合历史上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全面深刻地分析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文化格局等因素,对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进行分阶段的概括,即分析目前趋势和总趋势,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2.学位论文安秀伟世界格局多极化与中国的定位及选择2004

世界格局,以及中国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中的定位及选择问题,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研究世界格局是研究和分析国际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冷战结束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战略局势发生根本变化,出现了许多需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比如,当今世界格局态势如何,中国在适应多极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如何更准确的判断自己的位置,依据是什么,中国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新的战略及策略选择等.因此,对"世界格局多极化与中国的定位及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的考察和分析,从主要政治力量对比和大国关系入手,正确判断中国在世界格局及其变化中的位置和角色,为中国在未来新的力量对比和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掌握主动权,及时调整和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策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提供依据.论文除导言外,共分四大部分内容: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内涵及衡量标准;二、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现状及前瞻;三、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四、多极化背景下中国的对外战略与策略选择.该部分着重就中国如何在多极化背景下进行战略策略选择作了分析:处理好中美关系是把握大国关系的重点,也是促进世界多极化实现的关键;重视发挥非国家行为体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创建与发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把外交战略的中心放在东亚地区;巩固和加强同欧盟等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双边或多边关系;进一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逐步增强中国在世界事务和其他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重视对软权力的开发和运用.

3.会议论文李景治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国际秩序的重构2007

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是决定当今世界格局的两个最核心因素."一超多强"仅仅是力量对比的现状,而不是世界格局的准确描述.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是决定世界格局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当今世界格局的准确概括应当是"一超多强,多边共生".应当说在这种格局下,每个"边"的国际战略都会影响国际秩序的构建.但真正能对国际秩序构建产生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少数的大国.当今世界,美国无疑是对构建国际秩序影响最大的国家.为了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中国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4.学位论文刘占文世界格局中的中美关系及中国的应对策略2002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置身于整个世界格局之中,而且越来越依赖于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中美关系历来是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双边关系,认真研究中美关系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赢得在国际社会的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当代世界格局在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过渡的特点,中美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了美国的国际战略及对华政策取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应对策略:一是经济优先兼顾政治地位的提高;二是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三是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四是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但不争霸,不对抗.

5.期刊论文马明.Ma Ming浅论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8,23(3)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本文以冷战前后为时代大背景,通过分析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变换,并简要探讨冷战前后经济因素与世界格局的变迁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二战后经济因素逐渐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因素.

6.期刊论文王军重估"9·11"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1)

"9·11"事件对于世界来说就像其事件本身一样具有爆炸性.时隔两年,"9·11"事件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已渐渐明朗.就美国而言,其影响有三方面:一是导致了美国国家安全观念和安全战略重点的转变;二是催化了布什主义的出台;三是加速了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步伐.就世界而言,其影响有四方面:一是重新整合了大国关系;二是导致了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失衡;三是传统国际法与国际秩序遭受严重挑战;四是单极多极之争异常激烈,世界格局走到十字路口.

7.学位论文王洪印欧盟东扩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2009

21世纪是一个创造机遇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各种区域性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新现象新特点,更是一个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大趋势。较为突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欧洲联盟等,其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当属欧洲联盟。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世界发达地区的欧洲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德国统一,东西欧力量更趋失衡,中东欧国家为了摆脱苏联传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纷纷提出“回归欧洲”的口号,这是经济发展与政治独立的必然,亦是中东欧国家历史和文化特征使然。另一方面,欧盟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致力于不断的深化和扩大,各个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大到政治、军事和社会等诸多领域。作为在经济上拥有强大实力的欧盟,总是力争把属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中东欧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期实现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大欧洲”梦想。

欧盟东扩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同时也对整个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欧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极,其国际地位举足轻重;更因为欧盟东扩对欧盟内部的机制以及中东欧国家的发展乃至全世界格局都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所以欧盟东扩必将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专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观点,欧盟东扩必将对欧盟新老成员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国家如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等世界大国产生重要影响

,欧盟的超国家性质也会对国际政治有关理论以及国际法提出诸多挑战。研究欧盟东扩不仅有助于发展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更有助于探讨中国如何更好的开展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如何更好的处理与东亚一体化组织——东盟的多边关系问题。

鉴于以上意义,越来越多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开始认识、研究欧盟,尤其是在1996年启动的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推动下,从事欧盟问题研究的机构和学者大大增加,中国的欧盟问题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具有很高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我国更好的开展与欧盟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是笔者在深入学习、研究和借鉴各专家学者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现实影响,对欧盟东扩的原因以及重要影响做进一步详尽的探讨。文章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欧盟东扩的历史演进过程。文章开门见山对欧盟以及欧盟东扩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结合国际背景对欧盟的由来以及演进过程进行了阐述,重点在于欧盟东扩的形成历程及其初步实现。

第二部分讨论了欧盟东扩的深层原因。该部分力争借助西方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并结合欧盟东扩的实际,从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政治安

全等方面分析欧盟东扩是欧盟新老成员共同受益,相得益彰的结果,是两厢情愿的共同选择。

第三部分从欧盟东扩对双方当事人收益和成本诸方面进行了考察。该部分内容实属欧盟东扩的重要影响之一,但把该部分与第四部分分开来写在于重点强调欧盟东扩对双方当事人的影响。新老成员在综合考虑了收益与成本两方面的因素,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做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决定。

第四部分分析了欧盟东扩对国际格局的重大影响。文章从欧盟东扩对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区域一体化以及对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世界大国的影响得出重要结论:欧盟东扩的示范作用将引发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文章最后部分对欧盟东扩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欧盟东扩最终完成必将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欧盟内部存在的财政困难、内部机制、主权让渡等问题决定了其东扩进程不可能顺风顺水,一路无阻。但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欧盟东扩已经初步实现,最终的“大欧洲”梦想也必将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笔者认为,经过欧盟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经过欧盟各国人民的不断交流、借鉴与融合,一个繁荣强大、对世界和平具有更大贡献的新欧洲必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8.期刊论文马晓红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9(3)

经济全球化给国际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改变了各国的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协调与合作机制的强化和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局面,使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走向缓和.此外,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化、复杂化.

9.期刊论文刘晓春浅析当前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前沿2007,""(5)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使当前国际关系呈现出民主化和多极化的趋势.但由于各国综合实力的不平衡,各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单边主义、单极格局的存在仍是不争的事实,并已经成为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10.学位论文朱成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2005

该文除导语外,正文分为七章。

导语主要说明了研究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缘起和该文的基本思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确立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澄清种种疑惑、驳斥种种谬论、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要求,更是对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积极主动的回应。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依据。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

;基本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必由之路是积极参与全球化,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基本推动力是顺应时代发展,全面推进改革;基本目标是营造和平的国内外环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和平性要求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不仅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的共同利益,也是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一贯宗旨和传统文化基本特质的外在体现。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时空定位。时空定位包括国内外的因素。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决定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长期性、曲折性。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等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经济发展凸现很多不和谐因素、政治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和祖国统一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等是中国发展的现实环境。这些给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从第三章开始,主要论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第三章主要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出发,阐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世界眼光和现实基础,不仅是对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积极回应,而且是对发展关键期面临问题的积极回应。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树立全新的开放理念,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社会公正,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科技创新,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出发,阐述了国内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目标是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规范政社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良好的国内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基础。

第五章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发,阐述参与现存国际体制的基本思路。参与现存国际体制,必须创新理念,广辟途径,树立新安全观,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的关系,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积极主动的作用,从而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进程。

第六章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出发,阐述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基本路径。针对人类文明多样性思想的发展和中国软实力的基本现状,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立意识形态宣传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升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倡导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七章从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要求出发,阐述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基本思路。台湾问题是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十分关键的问题

,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不断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为维护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法律保障;坚持坚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正确处理台湾问题中的中美关系,推动两岸关系呈良性发展,是当前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要求。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a317878164.html,/Periodical_gjwtyj200105001.aspx

授权使用: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ahcj),授权号:5d48e4c7-b69c-464c-ba99-9e5a00d284d0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8日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当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对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国别经济竞赛也日趋激烈,其中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方式在转型。近代欧洲帝国不断通过发展殖民地发展经济,并将其殖民地的经济转化为其帝国经济的一部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式有所升华,大多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资源、劳力和技术的组合,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西方为中心、在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主导下的一级基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也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已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对中国 能源安全的影响

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对中国 能源安全的影响 [摘要]: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中国是世界能源版图变化的利益攸关者,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对中国能源安全将产生全方位而深远的影响。面对世界能源格局新变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必须以前瞻性战略思维谋划应对举措。 关键词:世界能源格局、能源安全、国际关系 受中东地缘政治形势、日本核电危机、以及以美国页岩油气革命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开发对全球能源供需关系和价格走势产生重大影响,国际能源格局在出现重大调整。中国作为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既影响着世界能源消费安全格局和生产格局的变化,也面临着新的能源安全挑战和压力,为了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并通过能源外交的运筹实现国家其他战略利益,中国需要以大国的魄力进一步加强多方位、多层次的能源外交。 一、国际能源新形势 北非、中东地区富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地区动荡的不确定性担忧让石油价格飙升,产油国从中收益;日本核电危机让国际社会“谈核色变”,必将引发国际社会理性反思核电站的利弊,特别是在核电占有重要地位的欧盟国家;核电资源的减少又将直接导致化石能源需

求的上升,或将进一步增加中东局势的敏感性。因此,国际能源格局将发生以下新变化。 (一)国际能源消费增长重心将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特别是亚洲地区 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能源需求呈现迥然不同的走势,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重心将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2010-2040年间,发展中经济体的能源需求总量将增长65%,而发达经济体的能源需求总量基本保持不变。根据埃克森·美孚的测算,非OECD国家和OECD国家的年能源消费总量在2005年基本持平,但是到2040年前者的能源需求将是后者的两倍有余。其中,亚洲的增长将最为显著。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13-2035年间,仅东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就将增长80%,而在2020年以前,中国需求会处于主导地位,此后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主引擎。同时,到2020年代早期,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而印度则成为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二)俄罗斯在国际能源政治格局中的话语权大幅提升 如果说沙特、阿联酋、伊朗等欧佩克成员原油产量受到内部“配额”制约的话,俄罗斯则是“自由之身”,不受束缚。俄罗斯油气储量巨大,其石油产量2009年一度超过沙特。 俄罗斯能源部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比2009年增长2.2%至1015万桶/日,创下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最高纪录。2010年的石油价格曾涨至每桶90美元以上,故俄增产动力充沛。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数据显示,2009年俄罗斯原油出口量为700万

储能技术一场影响世界能源格局的变革

储能技术:一场影响世界能源格局的变革 过去30年,中国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能源转型迫在眉睫。伴随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储能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日渐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储能领域的投资。预计2014年到2020年,仅中国电网级储能市场规模就将超过100亿美元。这是全联新能源商会和汉能集团日前发布《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4》下称《报告》中的一项重要结论。 储能应用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移峰、分布式能源及微电网、电力辅助服务、电力质量调频、电动汽车充换电等,是解决新能源电力储存的关键,也因此备受企业青睐。 但在技术路线众多的前提下,谁能在经济性、工艺上突围,才是抢占市场的关键。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真正影响未来能源大格局的就是储能技术,一旦储能技术能够突破了,其他的都好解决。”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项目库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2013年底,中国共有76个规划、在建和已投运的储能项目(不含抽蓄、储热及压缩空气)。其中,已投运的项目在电力系统的累计装机量为53.7MW,占全球装机规模的7%。2011年,由于国家风光储

输示范项目的开展,装机规模增速大幅提升,同比2010年增长了百倍。 中央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中国电力科学院配电网规划与资产管理首席专家马钊表示,储能技术是电力系统、能源结构优化以及电能生产消费变革的重要支撑性技术。它可以对未来智能电网提供各种不可或缺的实际应用。储能技术将是未来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其建设的各个主要环节。同时,储能技术在接纳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性新能源入网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发展储能技术的重要意义还包括削峰填谷、调节节约能源、提高电力电网系统效率延迟建设投资、保证电力电网系统安全等方面。 能源变革的迫切需求 储能技术已被视为电网运行过程中―采、发、输、配、用、储六大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中引入储能环节后,可以有效地实现需求侧管理,消除昼夜间峰谷差,平滑负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电力设备,降低供电成本,还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也可作为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调整频率、补偿负荷波动的一种手段。储能技术的应用必将在传统的电力系统设计、规划、调度、控制等方面带来重大变革。 近几十年来,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受到各国能源、交通、电力、电讯等部门的重视。电能可以转换为化学能、势能、动能、电磁能等形态存储,按照其具体方式可分为物理、电磁、电化学和相变储能四大类型。其中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

论个当代国际格局与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国际格局与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工商挂学院市场营销0613班黄慧敏 2006630099 摘要: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对我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战争,霸权,反恐,经济,小康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

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分布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分布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a317878164.html,/news/40708.html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分布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国际能源署11月12日在英国伦敦发布《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认为由于页岩油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水力压裂技术的日臻成熟和推广应用,美国从饱含碳氢化合物的页岩中大规模开采出油气资源,到2020年左右美国将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2030年前后北美地区有望成为石油净出口地区。届时,目前能源进口约占能源消费需求20%左右的美国将几近成为能源自给自足的国家。实际上,北美乃至整个西半球,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正在掀起一股热潮。 分析人士表示,这不仅将改变全球能源供应版图,而且将改变地缘政治格局。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 耶金指出,过去几十年,中东处于世界能源版图的中心,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伴随着美国页岩气、加拿大油砂和巴西深海石油的开采,一条新的能源轴线已在西半球悄然崛起,并可能在未来几十年改变全球能源分布版图。 除以上变化外,国际能源署指出,一些国家核电供应能力的削减、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非常规天然气生产的全球化趋势有可能进一步重塑全球能源的未来图景。 不过,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能源、环境与发展项目高级研究员彼得史蒂文斯对记者表示,目前美国能否持续开发页岩气存在两个制约因素:一是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非常低廉,这将难以产生足够的生产动力。今年5月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天然气钻井平台在一年内减少了30%,而且随着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突飞猛进,效率得到提高,天然气价格还将进一步下滑。二是页岩气开采用到的水力压裂法将会对环境、尤其是水源造成污染,而且开发页岩的过程可能比开发传统能源制造更多的温室气体,这些情况已经受到美国舆论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 原文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a317878164.html,/news/40708.html 页面 1 / 1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a卷)

第七单元世界格局的新变化(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 A.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两大主题 B.核威胁消失,各大国更注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美、欧、日三足鼎立形势更加明显,矛盾突出 D.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 2.促使东欧产生剧变的因素是 ①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②排斥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③经济发展中的“滞胀”现象④外债负担沉重,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④社会主义国家要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4.苏联解体时的苏共总书记是 A.戈尔巴乔夫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叶利钦 5.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的发生主要原因是 A.东欧的剧变 B.苏联的解体 C.世界格局的变化 D.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6.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仍在继续②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③旧的世界格局已终结,新的世界格局随之形成④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7.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变化不同的是 ①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实现的 ③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④新旧世界格局的交替,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是在 A.一战后 B.“七十七国集团”建立后 C.亚洲经济发展后 D.二战后 9.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是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援助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建立 10.对经济全球化叙述正确的是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②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④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1.从____________年下半年开始,____________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出现政治危机,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国家改名。 12.1991年____________发生内战,国家解体,分成了五个国家。 13.1990年10月,柏林墙拆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合并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4.____________年底苏联解体。 15.新旧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特别是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此起彼伏,20世纪90年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 16.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三、综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列举题(共16分)

世界能源现状及分析

世界能源现状及分析——兼谈燃煤发电的发展与应用 化学化工学院20620151152180 安晓鸣 一言以蔽之,当前全世界的能源使用结构仍然是以石油、天然气和煤三大传统能源为主,辅之以核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并大力开发新能源。 石油、天然气资源将在2050年前被罄尽的看法已被公认。 由于大量碳排放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破坏生态平衡的危机,用煤的简单和直接燃烧又受到限制。 核能发电因其碳零排放和生产成本低廉的特点,一度被认为是理想的未来能源,自问世以来一直呈增长趋势。但其安全性和经受自然灾害的能力,最近又受到人们质疑。日本福岛事件后,大批核电工程项目下马,核能发展陷入停滞。 太阳能的充分利用是一条好出路,但由于占地面积大、太阳能电池的昂贵、低效和高污染,这一可再生能源当前尚难以大量开发利用。 风力和潮汐发电亦属可再生能源,但亦受地域、节气和设备投资的限制。 利用生物燃料能源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但和粮食生产、经济作物、其它动植物争土地和空间会受到相当程度限制。几年前因生物质能大跃进导致粮食作物产量减少,推高了世界粮价,甚至在非洲酿成饥荒。 而纵观众多新能源,甲烷水合物( methane hydrate) 又名可燃冰,在海洋大陆架深处和陆上永久冻土带有相当的蕴藏量,但目前开采利用在技术上尚有困难,大规模开发利用仍是遥遥无期。 近年来如火如荼的页岩气资源,亦存在燃烧热值低、开采难度大并附带高污染等等缺陷。 总之为使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生活质量能持续改善,在新能源开发和有效利用以及节约减排上还要作最大努力。 目前世界上大规模投入运行并网发电的发电方式主要有四种,火力发电、核能发电、水力发电及风力发电。 火力发电是传统火电厂采用的发电方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电量最大的发电方式。火力发电一般以燃煤为能源进行燃烧发电。与其他能源相比,燃煤具有热值高、储量大、易运输等优点,一般认为世界上煤资源的储量尚能满足100 ~ 200 年的需求。但是燃煤会产生大量灰渣和CO2,含硫的煤会产生硫酸,形成酸雨,更不必说燃煤带来的碳排放问题。 截至目前,全世界核反应堆的发电量约占全球总发电量的近20%,在一些工业化国家中核电占50%以上。除极个别情况外,核电站有很好的运行记录,发电的可靠性高,在正常情况下,对环境友好,无有害气体排放。但与此同时,核能发电的运行维护成本高、核废料难以处理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克服民众对核能的恐慌情绪则是绕不开的坎。 水电站集蓄水、节流、防洪、发电等诸多功能于一身,在条件适宜的地区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但是水力发电的发电量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有很大的波动性,这就造成了极大的资源错配与浪费。另外,水电站建设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繁殖也有极大影响,像黄河小浪底这样的工程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风力发电近年来方兴未艾,笔者家乡就设有国华电力的风力发电厂。风力发电的前期建设需要天量的固定投资,运行维护的人力成本也居高不下,而并网运行后的发电量却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可以说是一种清洁却不经济的发电方式。此外,风力发电机组需要占据广阔的土地,在选址上极为苛刻。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年级 2007级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 02075234 姓名杨锴 任课教师徐永健 完成时间 2010年6月28日 成绩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发生大变革大调整。当前世界格局仍然处于调整之中,总体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国际主要力量对比不稳定,多极与单极的斗争仍然激烈,致使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将继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世界格局的发展及特点,以及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影响,最后提出在世界格局中中国战略的选择。关键词:世界格局;新变化;影响;中国;应对 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主要力量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它使用“极”(pole)的概念,对世界体系进行描述,这种概念所涉及的是权力的结构(power-configuration),诸如“单极”、“两极”、或“多极”等。[1] 一、当前世界格局变化的学说及特点 (一)“单极”说[2] 美国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产生了一个现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国际格局:单极格局。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前所未有,是当今唯一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的军事势力范围伸展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它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着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它的政治和文化吸引力的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大多数国际机构都体现美国的利益。凭借这种超强力量,美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单独行动来实现目的。与此同时,中国也有学者认为,“伊拉克战争反映了当前国际体系的单极特征”,而“实力差距难以迅速缩短将导致单极体系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很显然,“单极说”仅仅突出强调了实力的一个侧面,即美国的军事实力优势,而且“夸大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的某些方面能够随心所欲的程度,”更没有看到,军事上美国虽然占据优势,但在全球化时代过多使用军事力量一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冷战后美国的确力图仰仗强大的实力优势并通过军事干涉方式建立单极世界格局。美国的确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超地位并不等于单极世界格局,美国图谋单极独霸是一回事,能不能如愿以偿却是另一回事。一方面,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要受到自身诸多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许多非实力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对美国的单极图谋产生极大的牵制。 (二)“一超多强”说[3] 它没有超出尼克松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论,突出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大国及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但却忽视了广大中小国家崛起这一当代世界的重大特点;它过分突出美国,对美国实力、影响和前景的估计偏高;没有脱离过去那种霸权基础上列强共管的均势体系;未能全面反映全球化背景下其他相关角色和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以及各地区多种角色对地区事务决策权

国际战略格局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变化

国际战略格局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变化 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结构。它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总体框架,表现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组合和对比。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最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是每一个国家的最大梦想。 国际战略格局的样式是由“力量对比关系”所决定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新生力量的形成与变化,使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随之变化,从而形成单极格局、两极格局以及多极格局。国际战略格局同经常变动的国际战略形势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相应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旧战略格局的交替转换,通常发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之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战略格局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19世纪及20世纪世界格局 19世纪以后,欧洲列强统治和影响着世界上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列强内部发生剧烈矛盾,导致了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建立的"雅尔塔体制",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世界格局,建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主导地位的国际战略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

“雅尔塔体制"彻底崩溃。借助前苏联的崩溃,美国的军力和经济膨胀到了极点。但由于日本、德国、西欧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海湾战争以后,美国的"单极"世界格局计划破产。随着世界形势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出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可以相信,一个新的以多个力量中心为基本结构的多极化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形成,而且不可阻挡。 三、进入21世纪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力量面临着重新洗牌。新兴大国崛起,国际格局开始展露出向非大国时代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11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冷战期间存在的明显敌友关系现在变的模糊不清。如果说冷战后头十年国际上出现了第二次西方中心主义思潮,那么到了新世纪前十一年,这种西方中心主义已经开始有所消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经济格局在美国、欧盟、日本外,又出现了一股新的非西方的经济力量。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美国、欧洲和日本拥有绝对的力量,是国际制度的制定者和规划者,但是国际上还存在着除欧、美、日以外的五类国家,分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伊斯兰国家、失败国家和反美国家。国际格局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西方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是否达成妥协以及双方是否有效的处理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发展进程中暴露出发展不均衡的趋势,

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

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 摘要:由于石油经济的不确定性时至今日经济学家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石油市场的比较完善的分析框架。油价的波动在一定时期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石油的政治属性其价格波动还取决于世界能源格局当中消费国和生产国权力的消长。历史也证明世界能源格局一直处于变动和演进之中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油价长期趋势的不确定性。本文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从世界能源格局及其变动的角度探讨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为能源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关键词:世界能源格局不确定性油价周期能源安全一、问题的提出和文献评述问题每讲一遍总会有所不同。那些长久以来困惑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总是存在无数个谜底。P.克鲁格曼(2000)曾经悲观地说“经济学中关键的难题从不会得到重新解决他们只会慢慢消失”。世界能源价格及其走势恐怕是这些“关键的难题”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当今世界“能源已经成为政治和经济力量的通货是国家之间力量等级体系的决定因素甚至是成功和物质进步的一个新的筹码。获得能源成为21世纪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能源对于今日中国之意义从来也没有如此重要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能源需求急剧增长国民财富大量溢出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在未来的10年中国还将面临巨大的供求缺口。 1.中国的能源需求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呈现增长势头。根据国际

能源机构(IEA20__)统计20世纪90年代世界石油消费需求增加的25%来自中国20__年这一比重上升到33%。由于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持乐观态度有关机构(EIA2000、20__;APEC20__、20__)认为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照2021年中国经济翻两番计算届时中国能源需求将达到9.2亿吨即使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能够提高一倍仍然需要4.6亿吨而中国的石油产量估计最多能够达到1.8-2亿吨缺口在2.5-3亿吨(IEA2000)。 2.中国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在未来二三十年呈扩大状态。自中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目前已达近40%。中国目前还不是天然气的净进口国即使到20__年中国天然气进口在总消费量中也仅占9%。但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27%(IEA20__)。 3.20__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长率(如表1所示)。根据英国石油公司 (BP20__)的统计20__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费增长了2.4%低于20__年3.2%的增长率略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除了核电各种燃料的消费增长都有所下降。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8.4%继续占据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以上。在全球新增能源消费当中中国的石油和煤炭消费分别占世界消费增量的77.3%和 71.7%。表1 20__年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对比 21.6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__》整理 4.世界能源价格的高涨导致中国大量国民财富溢出。根据国家信心中心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通过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优越性在于发展生产力,不搞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就没有生命力。使学生认识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跨世纪时刻,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新变化。难点:世界格局新变化及其原因。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几课概括出二战之后世界形势有哪些新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二战后人民民主力量壮大,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已出现了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形势又有哪些新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解体(板书) 1.东欧剧变(1989年~1991年)(板书)(介绍东欧剧变具

体情况)东欧政局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发生变化。多数共产党已更名或改组为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各党都主动或被迫放弃了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丧失政权沦为在野党。第二,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各国均取消了国名中的“人民”和“社会主义”字样,标榜他们所要建立的是所谓“人道的,民主的法制国家”或干脆恢复资产阶级共和国,引进西方议会两院制、多党制。第三,明确提出并积极实行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定私有化方案,宣布实行或全面私有化,公有制解体。第四,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一年之内,执政40多年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原因何在呢?(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分析归纳,并适当补充材料)首先是经济建设的失误。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高积累、高投资,追求高速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国家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外债负担沉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由此引发政治和社会矛盾并不断加深。有的国家虽进行了改革,但于事无补。其次是东欧执政共产党人中的一部分推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进一步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并给了西方以可乘之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背景下对东欧加紧和平演变攻势,是东欧剧变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以事例说明)东欧剧变,直接影响到苏联,使本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七)·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对20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第一次重大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削弱,但仍企图支配世界;美国和日本崛起,也要分享世界霸权。因此,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①时间:1919年1月-1922年;②构成: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由《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构成 2、建立过程 (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美、英、法三大国操纵了会议,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 ①列强参加会议的各自目的 国别主要目的 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英国英国希望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为了防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实际是“势力均衡”政策) 法国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要求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意大利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 日本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②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列强各自的目的不同,因此,在相关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巴黎和会主要讨论的是欧洲和世界霸权问题,所以,矛盾斗争主要发生在英法美三国之间。其矛盾斗争如下:美国试图夺取世界霸权,遭到英法的反对;法国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遭到英美的反对 ③巴黎和会的结果: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了凡尔赛体系 对德和约是巴黎和会讨论德中心问题,经过列强之间的斗争,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和惩罚德国,其主要内容如下: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和会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 限制德国军 备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只能保留一些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 赔款问题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但对于赔款总额,巴黎和会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仅规定成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额,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 实物或现金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析与展望

伊拉克战争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石油地缘政治背景, 而以“倒萨”为标志的美英联军对伊拉克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和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由于美国控制伊拉克,使世界石油消费区域构成与资源区域构成的进一步错位与失衡,使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也使对原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面临着更大压力。美国争夺石油不仅在于确保自身需求得到满足,更有控制这一战略资源进而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长远意图。相比之下,对世界石油市场需求较大的日本和欧洲等主要力量在美国面前都将处于明显弱势地位。亚洲地区目前已成为与北美、欧洲石油消费量基本相当的重要地区,而且也是石油缺口最大的地区。从近期看,世界石油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国际油价将受到较大的下滑压力。但从中长期看,国际石油市场的秩序、国际油价的定价机制将面临新的选择。未来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将可能呈现美国主导、供应方三分天下的局面。即伊拉克石油影响回升,并在美国直接控制下成为调节国际油市的重要杠杆;欧佩克虽影响仍不可低估,但将渐成衰势;而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影响将会增强。进入21世纪,能源资源匮乏进一步成为国家之间竞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在所有的能源类别中,石油目前是全球消费比例最高的能源。近10年来,石油消费量占所有能源消费量的比例一直在40%左右。可见,石油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由于石油在世界经济中的决定性地位,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资源能比石油更有可能引起国家之间的冲突。伊拉克战争即是一个例证。美英联军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扶植成立新的亲美政权后,不仅使得美英在中东产油国家的影响明显增强,而且还将改变上世纪80-90年代形成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伊拉克是拥有1125亿桶探明石油储量的世界石油资源大国,排名世界第二。是世界上也是欧佩克的第二大产油国,其石油资源的钻探率迄今只有23%,在目前发现的80个大油田中仅开发了17个,因此它的石油潜能巨大。估计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以美英大石油公司为主的国际石油资本将把其石油投资的重点移向资源潜力大、石油勘探开发成本低的伊拉克,并将出现石油巨头投资竞争热潮。在此情况下,原先在中东局势不稳局面下成为石油投资热点地区的中亚、俄罗斯、西非等地除大油田外的其他油田投资热度将会有所降温,从而导致世界石油投资格局出现新的重大变化。据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估计,国外大石油公司2003-2010年在伊的勘探开发累计投资额将可能达到约300多亿美元,而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美英公司将会控制战后伊拉克大油田70%以上的权益。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以北美、亚太、西欧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构成格局和以欧佩克等为主的世界石油储产量区域构成格局。目前,北美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亚太地区位居第二,西欧第三。这三个地区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其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2%。欧佩克的石油消费量不到10%,但这些国家却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2/3。世界石油的消费区域构成与资源区域的构成严重错位和失衡,使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也使对原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直面临着压力。 [!--empirenews.page--] 由于能源特别是石油具有的特殊战略价值,世界能源中心同时也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而世界能源中心的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一幅幅新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今天,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从里海到外高加索,再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能源富集地理带。这个巨大的地理带蕴藏了65%的世界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北非—波斯湾—里海—俄罗斯称为“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而围绕着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形成了两环世界能源需求圈,第一环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大陆;第二环包括北美、南美、撒哈拉从南非洲、南太平洋地区。在世界能源需求圈中,从能源需求未来发展趋势及其与世界能源供应心脏地带的关系上考虑,亚太地区显得尤为重要。过去10年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平均增长5.4%,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亚太地区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4.2%,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4%,消费量却占世界消费量的26.4%。据有

专题五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五世界格局的演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形成过程: 1、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 (1)时间:年(2)操纵国及首领:、、 (3)性质:,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方面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4)内容:战胜国与国签署了《》,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 问题做出了规定。 (5)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在中国的全部权益由继承。这激起了中 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 (6)影响: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统治的新秩序。 (7)国际联盟:年成立,被控制。 2、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 (1)背景: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在地区的矛盾。操纵国:。 (2)时间:年——年 (3)地点:美、英、法、日、中等九国在召开。 (4)内容:签署了《》,规定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原则。(5)影响:(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结果:通过和,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 ”。 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原因) 2、经济大危机 ①时间: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从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④特点:。 3、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③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加速了的爆发。 4、罗斯福新政 ①时间: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直接目的:消除 ③根本目的:维护美国的制度。④特点: ⑤中心措施:对的调整、颁布了,大力兴建等。 ⑥影响:。 三、法西斯集团的建立 (一)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⑴建立过程:1933年上台,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 ⑵恐怖统治措施:①制造,打击和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③加强控制,焚毁。④大肆迫害。 2、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②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年,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 (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建立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三国形成了轴心,又称。 2、影响:。 ★两极格局★ 一、冷战政策 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等社会主义国家。 2、什么是冷战政策:。 3、冷战政策的表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