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读《小逻辑》

初读《小逻辑》

初读《小逻辑》
初读《小逻辑》

读黑格尔《小逻辑》(节选)

说起《小逻辑》,不得不说起本书的作者黑格尔及其在历史上

尤其是思想史上的地位。

黑格尔出1870年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公务员家庭,文科中学

毕业后上进入图宾根大学,学的是神学和哲学专业。后长期从事教

学工作,先是家庭教师,后任中学校长,最终病逝时,是柏林大学

校长。

黑格尔40岁时结婚,迎娶的是小他20岁的贵族姑娘。为征得

姑娘父母同意,他颇费了一番周折。婚后生活幸福,算是对他的极

大安慰。他的生活大致如此,没有多少起伏。不过,他的思想却波

澜壮阔。黑格尔著述极丰,且每一本都体大思精、意蕴深厚。当然,和大多数哲学家一样,他的书极为晦涩难懂。

在导言部分,黑格尔对哲学这一概念做出了自己的规定,即

“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不过,他也指出,思

维并不和情绪截然分开,思维所浸透的情绪和关于情绪的思想又是

必须区分的。为了满足思维着的考察的要求,“对于思维的内容必

须指出其必然性,对于思维的对象的存在及其规定,必须加以证明”。

遗憾的是,在哲学上,一般存在着两种不合理的现象。一是,

哲学经常被认为难懂,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求知者没有耐心”,

另外,他们也并“不惯于紧抓住纯粹的思想,并运行于纯粹思想之中”,因此,不能够“深一层理解表象所表现的的思想和概念”。

二是,“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的太轻易,他们虽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目前,后者

是更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从传统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的人们更加

倾向于对无论什么东西持有轻佻的怀疑,对任何严肃的事业加以无

端的轻视,似乎这样就是自由,这样就是独立,事实上,这和无条

件固守传统一样,是盲目的、狭隘的,是需要同情和批判的。

哲学,就内容来说,就是现实,“亦即意识所形成的的外在和

内心的世界”。哲学的最好目的则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

并“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现实并不是

一般所认为的现实,“现实是本质与实存或内与外所直接形成的统一”,“作为一般的同一性,现实首先只是可能性”。偶然性则是

现实性的另一个环节,“可能性和偶然性,构成现实事物的外在性”。错误、罪恶、腐败、等一切坏东西并不配享有现实之名,现

实必须与偶然性的事物加以明确区分。“社会状况、简章制度等,

只不过是现实性的浅显外在的方面而已”。

近代哲学,相比于初期希腊哲学,“一开始就不是单纯抽象的

思想”,而要求“必须与对象有亲密的接触,不论是用我们的外部

感官,或是较深邃的心灵和真切的自我意识”,而且,“主观的理性,按照它的形式,总要求进一步(比经验知识所提供的)满足”。另外,黑格尔还对思辨的科学和别的科学的关系进行了解释。思辨

科学承认并应用经验科学的普遍原则、规律和分类等,以充实自身

的内容;哲学上的一些范畴也被引入到科学的范畴之内,以使它们

行有效。

为说明求得哲学知识的概念式思维,黑格尔从逻辑和历史两

个大的方面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作了说明。他首先对康德的“在探

究上帝和事物的本质等问题之前,现对于认识能力本身,作一番考

察功夫”进行了反驳,他指出,“要执行考察认识的工作,却只有

在认识的活动过程中才可进行,考察所谓认识的工具,与对认识加

以认识,乃是一回事”。其次,黑格尔认为:“精神,作为感觉和

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作为想象,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

以目的为对象。但就精神相反或仅是相异于它的这些特定存在形式

和它的各个对象而言,复要求它的最高的内在性——思维——的满足”。为达到这一点,思维“首先对经验开始的状态采取疏离、否

定的关系”。这样,思维才能得到自身的满足,反之,经验也给思

维一种激励,使其克服经验的繁杂散漫,而提升自己到必然性并进

而依靠自身去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黑格尔认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体系,

必定是最渊博、最丰富、最具体的哲学体系”,“真正的哲学是以

包括一切特殊原则于自身之内为原则”的,“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

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是全体”。因此,“哲学史上所表现的

种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只是一个哲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罢了”。

这样的体系,它的开端又是什么呢?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

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提供自己的对象。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的

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转变为终点,亦即成

为最终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便没有与别的学科同样

意义上的起点”,不过,从哲学研究主体方面说,这个无关紧要的

起点也是可以有的。

由于这样的体系是全体,因此我们无法予以初步的概括的观念,而只能进行某种设想。但是,对理念自身来说,还是可以初步进行

划分的,不过,这样的划分万不可静止的看待,因为“理念完全是

自己与自己同一的思维,并且理念同时又是借自己与自己对立以实

现自己”,理念所显示的每一规定,只是理念的一个过渡或流逝的

环节。这样,哲学这门学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研究理念自在自为

的逻辑学,研究理念异化或外在化的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

在而返回自身的精神哲学。

在自然界和精神世界中,所意识到的无非是理念,只不过,阶

段不同而已,而整个自然和精神的发展,也无非是理念这一发展过

程的表现。

黑格尔的关于理念的思想,就理念始终是一最高的、最根本的

范畴而言,他必定是吸收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学说;从理念是不断

运动的这一本性而言,他应该汲取了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观念;从理念的发展变化能与外物保持一致而言,他想必深思过巴门

尼德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理念的发展,却并不是

毫无原因的,也不是基于对外界的简单观察和感受,在黑格尔看来,理念之所以不断发展是由于理念包含有自身的否定性在自身之内,

因此理念必然回过渡的自己的反面,但并不就此停止,理念之所以

仍是理念是因为它能够扬弃自身否定性对自身的否定而返回自身,

成为绝对理念。这时,理念实现了自身,这也意味着物终于完全实

现自己的本性。

当读到“绝对理念可以比作老人,他讲的宗教真理,虽然小孩

也会讲,但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的意义”时,电视上,王小丫正好在采访获得年度经济人物终身成就奖的厉

以宁教授。她请厉老对年轻热讲几句话,厉老只讲了两点,一是要

有梦想,二是要坚持追求这梦想。这深深的感动了我。本来是极为

简单平常的两句话,为何能有这种力量?因为这句话蕴含着83岁的

厉以宁教授毕生的感情、理想、关怀和思考,有着常人甚至无法领

略的丰富内涵。

按照黑格尔的意思,厉老也正因为这两句话,实现了自己。反

过来,这两句话,可以也就借助厉老实现了自身。

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之所以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因为他不是

从事物包括人的角度论述这一实现过程,而是从理念的角度(拿破

仑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灵魂”),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一切问

题都纳入到自己宏观的思想体系之内,而且也能够保证论证有必然

的强大的逻辑力量,但却因为忽视了事物包括人的主体作用的首要

的地位,而使得整个逻辑进程本身无法得以说明。而对这一问题的

解释正是马克思研究开始和落脚的地方,他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主要是生产生活实践)——为根基,实现了对黑格尔

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转换,至于研究方法,马克思则

基本全部承袭了黑格尔。

黑格尔凭借《精神现象学》、《大逻辑》、《小逻辑》、《法

哲学原理》和死后由其学生整理出版的《哲学史讲演录》、《美学

讲演录》等著作,建立起了史上最为庞大宏伟的思想体系,用高度

抽象的理论为德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开辟道路并呐喊助威,同时,以

无可比拟的思辨性、系统性和历史性将人类思想引领到空前的高度,他的思想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他本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

者。

《小逻辑》简介

据《小逻辑》中《译者引言》部分所讲,此书是黑格尔《哲学

全书》的主要环节,具有讲义性质。是对《大逻辑》的“提要钩玄

和补充发挥”。译者贺麟先生认为该书“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要

紧凑,而意蕴深厚。初看似颇难懂,及细加咀嚼,俞觉意味无穷,

发人深思”。

对中国人来说,黑格尔尤为重要,因为指导中国革命的马

克思列宁主义都深深有着黑格尔思想的影响。马克思本人曾是黑格

尔小组成员,在黑格死后被批判甚至谩骂时,他曾对其予以坚决的

维护。列宁同志也对黑格尔哲学推崇有加,他说,“不钻研和不理

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

第一章”。

贺麟先生在谈及学习马列经典著作和译述黑格尔哲学的体会时,引

用恩格斯的话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以特别强调辩

证法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上的“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看重历史”一段,以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黑格尔一样,“有

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针对马克思相比于黑格尔更为重视“改造

世界”,贺麟先生专门引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的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

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

身”,并结合黑格尔思想,给出了回应:“正确的思想或理论被掌握

以后,就会得到实现并变为物质力量”。

思路复述(序言和导言部分)

以我两个多月来读《小逻辑》的体会,此书可以大概分为三个

部分。一,序言和导言部分,黑格尔主要说明了学习哲学的态度以

及理想;第二部分,从哲学史上梳理、抽象、总结出“逻辑学概念

的初步规定”;三,详细论述从存在到理念的整个运动演绎过程。

第三部分最为详细和繁杂,当然也最为重要。

(一)

1、在第一版序言中,他一方面批判了在哲学上的“任性”和“冒险”作风及所导致的“奇异的拼凑成篇和矫揉造作的偏曲意见”,

并指出“表面上对学术的严肃外貌掩盖不了自欺欺人的实情”。另

一方面,他批判了“一种浅薄作风”,“本身缺乏深思,却以自作

聪明的怀疑主义和自谦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的招牌出现,愈是空疏缺乏理念,他们的夸大虚骄的程度反而愈益增高”。前者,黑格尔认为“可以被看成新时代中青年人的热忱”,并认为“当这

种热忱以狂热的情绪迎接那种精神的新生的朝霞,不经过深沉的劳作,立刻就想直接走上去欣赏理念的美妙,在某一时期内陶醉于这

种热忱所激起的种种希望和远景时,则对于这种过分的不羁的狂想,人们尚易于予以谅解。因为基本上,它的核心是健全的,至于它散

播出来围绕这核心的浮泛的云雾,不就必会自身消逝的”,后者,

他则认为其“更为讨厌”,“因为它使人认出一种理智上的软弱与

无能,并努力以一种自欺欺人的,压倒千古大哲的虚骄之气来掩盖

这种弱点”。不过可喜的是“反对这两个趋势的一种哲学兴趣,以

及对高深知识的认真爱好,却仍然朴素的不浮夸的保持着”。

2、在第二版序言中,他自言“他的哲学的劳作所曾趋附和

所欲趋附的目的就是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这正是黑格尔毕生所

坚持的也是他认为哲学理当追求的理想。为了达到这种理想,应该

首先努力把握“思想在自然、历史和艺术的伟大直观中所得到的教训”,因为,“这些丰富的内容只要为思想所把握,便是思辨理念

的自身”。由此,可见黑格尔哲学的强大的现实感。另外,对宗教

等方面活生生的事实,还必须加以发展的把握,因为反思所得到的“定义只是从发展过程里产生出来的结果”。否则,便只能认识到

有限和无限、主体和客体的分裂,而看不到他们的统一。以斯宾诺

莎哲学中的实体——神的唯一规定性——为例,黑格尔认为“实体

的统一性不外是善与恶被融化为一,而恶已经被排除了”。

和一般所认为的相反,黑格尔从来没有忽视情感中的真理内容,但

他又强调必须“扬弃那悲观苦闷推搡绝望之情”。这一点,充分体

现了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和超越精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常对

他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一论断的理解是相当不准确的甚至是

错误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

对此有过清晰的辨明。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

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

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

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

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

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

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

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

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

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3、在第三版序言中,黑格尔表达了对于自己著作的“轻心

的讨论”的不满,认为“透过充满了傲慢、虚骄、嫉忌、嘲讽等坏

情绪的眼光来读书,也更不会产生什么有教益的东西”。他引用西

塞罗的话,表示,这些“没有什么东西作(既无些微知识,又不依

据健康的常识)为讨论的出发点”的人,对哲学的攻击多半只是为

了得到大众的赞扬。而辩论一旦从人身攻击出发,就更为不可理喻,也就不可能不一无所获了。不过,依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理论能

给人最高的福祉,而且是有价值的事务中最好者,黑格尔指出,

“那些曾经分享过这种福祉的人”,“可以勉强不要向别人要求,

而能够听任他们自己的需要和满足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得到实现”。

进而发展出的结果是“俞彻底俞深邃的从事哲学研究,自身就俞孤寂,对外愈沉默”。因此,浅薄无聊的甚至是充满恶意的攻击,并

不能丝毫减少深入研究哲学者内心的满足幸福。其实,不仅仅是哲学,深入研究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结果也是如此。

不过,任何事业尤其是“伟大而自身满足的事业,只有经过长时间

完成其发展的艰苦过程,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

所成就”。

“路漫漫其修远兮”。

4、在一八一八年十月二十二,黑格尔对听众的致辞——在

柏林大学的开讲辞——上,黑格尔指出,由于现实生活的艰苦和拯

救政治与国家形势的任务的紧迫,“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

能赢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的家园中”,但是这种物价的热情却值得赞扬,

因为只有它才能战胜和摧毁“生活的浮泛无根,兴趣的浅薄无聊”

而这正是哲学要反对的,当然,哲学还反对“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

的兴趣中”。

另外黑格尔还严厉批判了消极的怀疑主义,他对从痛苦和伤感于

“理性的绝望”逐渐滑向坦然接受宗教、伦理上的轻浮任性,并自

认无能,表示极大的忧虑。他“特别呼吁青年的精神,因为青春是

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的的狭隘目的系统

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自身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同样,

青年人也还没有受过虚妄性的否定精神和一种仅只是批判劳作的无

内容的哲学的沾染。”他特别强调“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

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

得上最高上的东西。”

他相信,“勇毅的求知者”,一定“能揭开宇宙的隐蔽着的本质”,因为精神的力量不可低估、不可小视。

我相信他。

(二)

在导言部分,黑格尔对哲学这一概念做出了自己的规定,即

“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不过,他也指出,思

维并不和情绪截然分开,思维所浸透的情绪和关于情绪的思想又是

必须区分的。为了满足思维着的考察的要求,“对于思维的内容必

须指出其必然性,对于思维的对象的存在及其规定,必须加以证明”。遗憾的是,在哲学上,一般存在着两种不合理的现象。一是,哲学经常被认为难懂,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求知者没有耐心”,

另外,他们也并“不惯于紧抓住纯粹的思想,并运行于纯粹思想之中”,因此,不能够“深一层理解表象所表现的的思想和概念”。

二是,“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的太轻易,他们虽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目前,后者

是更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从传统思想中逐渐解放出来的人们更加

倾向于对无论什么东西持有轻佻的怀疑,对任何严肃的事业加以无

端的轻视,似乎这样就是自由,这样就是独立,事实上,这和无条

件固守传统一样,是盲目的、狭隘的,是需要同情和批判的。

哲学,就内容来说,就是现实,“亦即意识所形成的的外在和

内心的世界”。哲学的最好目的则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

并“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现实并不是

一般所认为的现实,“现实是本质与实存或内与外所直接形成的统一”,“作为一般的同一性,现实首先只是可能性”。偶然性则是

现实性的另一个环节,“可能性和偶然性,构成现实事物的外在性”。错误、罪恶、腐败、等一切坏东西并不配享有现实之名,现

实必须与偶然性的事物加以明确区分。“社会状况、简章制度等,

只不过是现实性的浅显外在的方面而已”。

近代哲学,相比于初期希腊哲学,“一开始就不是单纯抽象的

思想”,而要求“必须与对象有亲密的接触,不论是用我们的外部

感官,或是较深邃的心灵和真切的自我意识”,而且,“主观的理性,按照它的形式,总要求进一步(比经验知识所提供的)满足”。另外,黑格尔还对思辨的科学和别的科学的关系进行了解释。思辨

科学承认并应用经验科学的普遍原则、规律和分类等,以充实自身

的内容;哲学上的一些范畴也被引入到科学的范畴之内,以使它们

行有效。

为说明求得哲学知识的概念式思维,黑格尔从逻辑和历史两个

大的方面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作了说明。他首先对康德的“在探究

上帝和事物的本质等问题之前,现对于认识能力本身,作一番考察

功夫”进行了反驳,他指出,“要执行考察认识的工作,却只有在

认识的活动过程中才可进行,考察所谓认识的工具,与对认识加以

认识,乃是一回事”。其次,黑格尔认为:“精神,作为感觉和直观,以感性事物为对象;作为想象,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以

目的为对象。但就精神相反或仅是相异于它的这些特定存在形式和

它的各个对象而言,复要求它的最高的内在性——思维——的满足”。为达到这一点,思维“首先对经验开始的状态采取疏离、否

定的关系”。这样,思维才能得到自身的满足,反之,经验也给思

维一种激励,使其克服经验的繁杂散漫,而提升自己到必然性并进

而依靠自身去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黑格尔认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体系,

必定是最渊博、最丰富、最具体的哲学体系”,“真正的哲学是以

包括一切特殊原则于自身之内为原则”的,“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

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是全体”。因此,“哲学史上所表现的

种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只是一个哲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罢了”。

这样的体系,它的开端又是什么呢?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立自

为的,因而自己创造、提供自己的对象。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的直接

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转变为终点,亦即成为最

终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便没有与别的学科同样意义

上的起点”,不过,从哲学研究主体方面说,这个无关紧要的起点

也是可以有的。

由于这样的体系是全体,因此我们无法予以初步的概括的观念,而只能进行某种设想。但是,对理念自身来说,还是可以初步进行

划分的,不过,这样的划分万不可静止的看待,因为“理念完全是

自己与自己同一的思维,并且理念同时又是借自己与自己对立以实

现自己”,理念所显示的每一规定,只是理念的一个过渡或流逝的

环节。这样,哲学这门学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研究理念自在自为

的逻辑学,研究理念异化或外在化的自然哲学,研究理念由它的异

在而返回自身的精神哲学。

在自然界和精神世界中,所意识到的无非是理念,只不过,阶

段不同而已,而整个自然和精神的发展,也无非是理念这一发展过

程的表现。

黑格尔的关于理念的思想,就理念始终是一最高的、最根本的范畴

而言,他必定是吸收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学说;从理念是不断运动

的这一本性而言,他应该汲取了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观念;

从理念的发展变化能与外物保持一致而言,他想必深思过巴门尼德

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理念的发展,却并不是毫无

原因的,也不是基于对外界的简单观察和感受,在黑格尔看来,理

念之所以不断发展是由于理念包含有自身的否定性在自身之内,因

此理念必然回过渡的自己的反面,但并不就此停止,理念之所以仍

是理念是因为它能够扬弃自身否定性对自身的否定而返回自身,成

为绝对理念。这时,理念实现了自身,这也意味着物终于完全实现

自己的本性。

当读到“绝对理念可以比作老人,他讲的宗教真理,虽然小孩

也会讲,但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的意义”时,电视上,王小丫正好在采访获得年度经济人物终身成就奖的厉

以宁教授。她请厉老对年轻热讲几句话,厉老只讲了两点,一是要

有梦想,二是要坚持追求这梦想。这深深的感动了我。本来是极为

简单平常的两句话,为何能有这种力量?因为这句话蕴含着83岁的

厉以宁教授毕生的感情、理想、关怀和思考,有着常人甚至无法领

略的丰富内涵。

按照黑格尔的意思,厉老也正因为这两句话,实现了自己。反

过来,这两句话,可以也就借助厉老实现了自身。

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之所以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因为他不是

从事物包括人的角度论述这一实现过程,而是从理念的角度(拿破

仑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灵魂”),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一切问题都纳入到自己宏观的思想体系之内,而且也能够保证论证有必然的强大的逻辑力量,但却因为忽视了事物包括人的主体作用的首要地位,而使得整个逻辑进程本身无法得以说明。而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正是马克思研究开始和落脚的地方,他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主要是生产生活实践)——为根基,实现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转换,至于研究方法,马克思则基本全部承袭了黑格尔。

注1:——该篇读书笔记只是复述原书非正文部分思路,即便如此,仍不能保证叙述的正确性。正文部分,难度明显增大,而且逻辑性更强,如写笔记,需重新阅读。现在时间不足,只好以待来日。2014年元月14日写于贵州(阳明先生误导之所)黔西南。

注2:——引用皆出自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出版,贺麟先生翻译。本文癸巳年冬写于贵州贞丰。不足甚至错误之处难免,还请批评指正。甲申年初,记。

读陶渊明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陶渊明有感_读后感_模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陶渊明有感 齐小鹿 其实相比与”陶渊明”这个正气凛然的名字,他的另一个名字——陶潜,简直就是他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虽然为了家族为了妻儿,他也不得己几次步入仕途,但是他在历史上的留名,还是个伟大的田园派诗人。 来,先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五十多年后东晋亡,立了南朝。陶渊明一生处于战乱时期,因此对军阀豪族这类避之惟恐不及。可能这就是他日后”性本爱丘山”的起源吧。 陶渊明的家族当时都是当官的。从曾祖父到祖父,族里人都是各种武将太守。在家族门第观念深入血液的魏晋,即使陶渊明想逃避,迫于家族迫于生活也得妥协。 其实陶渊明日常生活随意的很,看不惯官场污浊干脆就拍屁股走人,这也是苏东坡最钦佩陶渊明的地方,因为苏东坡做不到啊!别说苏东坡了,中国文学历史名人这么多,即便是李白杜甫,写了那么多名山大川,却也只是接近陶诗的境界而已。王国维不是说了嘛,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两忘,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而陶渊明,堪称”无我境界”第一人。 陶渊明的名作《归去来兮辞》就是他拍屁股走人后留下的。当时上级领导来视察,吃吃喝喝不说,还摆谱。一个小官竟要求陶渊明用非常正式高级的礼节去迎接他。刚好前段时间跟陶渊明感情深厚的妹妹去世了,本来陶渊明心情就不好,领导这么一刺激,陶渊明干脆回老家了。 《归去来兮辞》还是很长的,这里就不贴了。单单贴一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大家感悟吧! 陶渊明再一篇名作,就是《桃花源记》了。当时五十八岁的陶渊明,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之中,政治黑暗百姓遭难。陶渊明无力改变,只能在文章中寻找精神寄托。 可惜的是,陶渊明给了大家一个”桃花源”,可自己却被现实折磨的一年不如一年。穷到别人请他喝酒,他光着脚包着头巾就去了,因此同一张桌子上那些当官的都看不起他。 陶渊明晚年时又有人别有用心地请他出山做官,即使五个孩子眼巴巴地瞅着那人送来的米和肉,陶渊明还是拒绝了。他说:我还不够贤士的资格呢,我不去。你把东西拿走吧,我还饿不死。 次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渊明死于贫病交困。 一代田园诗人就这样走了。他的躯体托付给永远沉默的山丘,只要山丘在,陶渊明就还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最后贴一句陶渊明生前写给自己的挽诗做结束吧!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梁文道味道读后感 近来才读梁文道先生的作品,从《常识》到《我读》,再到《味道》,深深为他的文笔、逻辑所折服。 梁先生肚子里定是储藏了无穷尽的知识,要不怎么会在写文章时信手拈来,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记得读《味道》第一篇的时候,看文章思路由简单的吃跳跃到希腊民主政治传统,

小逻辑-黑格尔(英文原版)

CHAPTER I Introduction Cognition The objects of philosophy, it is true, are upon the whole the same as those of religion. In both the object is Truth. What is reasonable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easonable In its own field this empirical knowledge may at first give satisfaction; but in two ways it is seen to come short. In the first place there is another circle of objects which it dose not embrace. These are Freedom, Sprit, and God. Unless it is a system, a philosophy is not a scientific production. Unsystematic philosophizing can only be expected to give expression to personal peculiarities of mind, and has no principle for the regulation of its contents. Thus philosophy is sub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1.Logic,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in and for itself. 2.The philosophy of Nature: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in its otherness. 3.The philosophy of Mind: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come back to itself out of that otherness. CHAPTER II Preliminary Notion It is true that Logic, being the absolute form of truth, and another name for the very truth itself, is something more than merely useful. Yet if what is noblest, most liberal and most independent is also most useful, Logic has some claim to the latter character. Its utility must then be estimated at another rate than exercise in thought for the sake of the exercise. The world of spiritual existences, God himself, exists in proper truth, only in thought and as thought. If this be so, therefore, thought, far from being a mere thought, is the highest and, in strict accuracy, the solo mode of apprehending the eternal and absolute. Thought, in short, made itself a power in the real world, and exercised enormous influence influence. In earlier days men meant no harm by thinking: they thought away freely and fearlessly. They thought about God, about Nature, and the State; and they felt sure that a knowledge of the truth was obtainable through thought only, and not through the senses or any random ideas or opinions. But while they so thought, the principal ordinances of life began to be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ir conclusions. Thought deprived existing institutions of their force. In this point Conception coincides with Understanding: the only distinction being that the latter introduces relations of universial and particular, of cause and effect, and in this way supplies a necessary connection to the isolated ideas of conception; which last has left them side by side in

读一点读一次还读不懂的书_序_黑格尔_小逻辑_解读_朱有志

y 读一点读一次还读不懂的书 序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朱有志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 要: 小逻辑 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郑又成教授的新著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一书,是一本研读 小逻辑 的导读性著作,具有注重世界观、突出方法论、紧扣闪光点、挖掘新意蕴的特色,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黑格尔; 小逻辑 ;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郑又成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4)05-0110-02 4月12日中午,刚从省人民政府参加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于幼军同志主持的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调研会归来,见到办公桌上摆着湖南文理学院郑又成教授的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编者)一书的样稿,打开一看,还见到一封请我写 序 的信。 当思想还在纷繁的经济天地里 纠缠 时,骤然要进入哲学的殿堂进行黑格尔所谓的 范畴的变换 ,对于我这个 切换 水平尚待迅速提高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 痛苦 的事儿。 显然,其时,我是不想也不敢为一本研究哲学大师黑格尔的著作的著作写什么 序 的。 这是心理的真实表征,也是能力的自知之明。 然而,我和郑又成教授的富于 哲学 意味的交往却又不能让我这样做 那是1999年,湖南文理学院的前身 常德师范学院刚刚升为本科,我被派去任了院长。因其时 百业 待举,我这 初出茅庐 的院长面对 立足三国四方、指挥千军万马 的重任,工作上虽表现为 大刀阔斧 ,而心理上却是 焦躁 不安 ,一遇稍不如意事,就马上 雷霆万钧 。至今还让我感到不好意思的是:院学术委员会成立之前,根据摸底,知道政治系的郑老师是对哲学很有修养的,且发表了不少研究黑格尔的论文,故同志们一致同意他作为院学术 委员会委员。可是,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开始,他老先生还没到会,等他一进会场,我就点名批评了他,且言词还尖锐到 要你做系主任也不做,知道我这同行来当院长了,也不来拜访,你还要不要干下去了 的 可怕而又可笑 的程度。当时,年长我10岁的他却表现出 十足 的 哲学家 风采 不卑不亢、不言不语。会后,可能是为了弥补言语的过失,我又说了句 既然不当主任,就要下决心多出成果,早当教授 。 第二年他就出版了 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 费尔巴哈论 再研究 一书,凭着他那过硬的成果,顺利地当上了教授。 遗憾的是,第二年的第二年,在我到常德工作两年多后的2001年,我调到长沙来了。我走时,还听人讲他在外面戏说,他那教授是我 骂 出来的! 一晃又是两年多了,郑又成教授又写出了新著,还是研究黑格尔的。面对这样一位对事业有执着追求的专家研究出的这样一本有高难度而又是高水平的著作,能不 愧疚 么?!能不激动么?!能不写 序 么?! 小逻辑 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黑格尔哲学的价值: 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指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架构 引者),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 y 收稿日期:2004-06-24 作者简介:朱有志(1953-),男,湖南新邵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哲学。 2004年9月第29卷第5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 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2004Vol.29No.5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述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等。 (一)哲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宇宙之源,自然、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这个“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理念)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 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精神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黑格尔又进一步把人类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层次。 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 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为各种制度、法

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 绝对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绝对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哲学。艺术以直观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哲学以思想的形式、自由思考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假设了超自然的宇宙理念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世界之源,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他的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二)《美学》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1、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 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青年时期未完成的政治哲学残篇,写于1843,该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的批判性分析。《批判》一书其中部分遗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标题是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首次发表的时候加上去的。 、人物简介黑格尔(1770-1831)全名: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国家哲 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最完整的的表现。 黑格尔思想前后也不是一致的。 (1)青年时期的黑格尔在法国的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推崇理性,主张人权, 他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渴望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于兴盛,对当时德国的四分五裂表示不满和悲愤。 (2)晚年的黑格尔思想逐渐趋于保守,在继续主张改革和进步精神的同时,极力论证普鲁 士专制制度的合理性,赞美普鲁士王国。 二、社会历史背景 (1 )德国社会状况: 19世纪初期,德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分裂的封建国家。 经济上,长期的战争和封建割据,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政治上,众多的公国,自由城市,独立王国,诸侯

国,皇室领地等构成了德意志帝国,但是帝国皇帝并未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封建势力依然庞大。 (2)思想状况: 随着普鲁士王国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实力日趋强大,众多的德国人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普 鲁士王国的强盛方面。黑格尔就是其中一位。 19世纪,英法正在开展工业革命,深受工业革命影响,德国的工业也日益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对传统的王权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新的政治理论 给予说明和协调。 (3)黑格尔《原理》形成背景: 恰好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则赋予德国思想界以解放和革命的因素。 正是在此背景下,黑格尔在沿袭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又发展了辨证的思维一一即看到 事物存在的同时,也看到了它必将消亡的一面。 在此思想指导下,黑格尔对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度进行了哲学的批判和认识,写作了《法哲学原理》(philosophy of right)(1821年)。一方面,他力图证明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辨证的思维又赋予他这种哲学论证以某种程度的革命性。

老师读书笔记读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感

老师读书笔记 -- 读陶渊明《饮 酒》 五有感 《饮酒》共二十首,陶渊明诗前有小序说: 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 后,辄题数句自娱。 墨遂多,词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从陶潜的小序里大概可以看出他写的这些诗都 是出自醉酒后,也仅仅是抒发下心中感情,娱乐而 已。可有句俗话说的好,酒后吐真言,渊明老先生 酒后的这些诗或许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 想法。 《饮酒》其五,是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大意是,虽然家在人多繁华的地方,但却 没有世俗的交往。你问我如何能做到这样,因为我 的心已远离了世俗。东墙下恬静的采摘菊花,忽然 抬头远远望见庐山。山间的云气伴着夕阳缓缓飘散, 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余 顾 笔 首诗的第五首。

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鸟儿们成群结伴的回到山林中。人生的真正意义就 在这里,想要解释些什么,但沉浸在这人生的真谛 里,也忘了该说什么。 《饮酒》其五,给人一种平淡,恬静的感 受。 首先,情、景、物浑然结合,一静,一动,一面喧 嚣的人境,一面 却是没有世俗的打扰。只因为诗人的心早已 脱 离了世俗的人世,精神世界的平静。东篱下漫不经 心的采摘着菊花,偶然抬头看到了那高耸的山。这 句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句,漫不经意间心与山的完 美结合,仿佛融为一体。与喧嚣纷争的人世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诗人这时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夕阳 下山间的云气,结伴而回的鸟儿,此时此景多么另 人怅然,另人愉悦。一抬头一俯首间,人生的真正 意义便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次, 美。全诗语句朴实无华, 车马、东篱、南山、山气、 飞鸟 如一副美丽的画,我仿佛就置身于画中,融入大自 然,享受着这没有喧嚣没有烦扰的片刻。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数次出仕归隐。 在 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陶潜最终彻底觉悟到世俗平淡朴素中透出奇 平淡的语言,却给人一种很恬淡的感觉。恰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

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

浅析黑格尔美学

浅析黑格尔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认清

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 引言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孩提时的友谊不知不觉中已发展成真挚的爱情。相似的个性,相同的生活趣味和反抗目标,使他们互以对方的生存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但是在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凯瑟琳却难以嫁给希斯克利夫。当她做出天真的决定,答应嫁给画眉山庄的阔少,温文尔雅的林顿时,希斯克利夫突然失踪了。当晚,凯瑟琳站在狂风暴雨中大哭了一夜,重病一场,为日后的精神崩溃留下了隐患。三年后,希斯克利夫重新出现,已变成一个富人,他对凯瑟琳的爱情由于压抑和扭曲,其中夹杂着苦涩的恨与仇。这时已经是林顿

读桃花源记有感范文600字

读桃花源记有感范文600字 读桃花源记有感1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

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读桃花源记有感2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舍船进入一个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与劳动,没有赋税和徭役,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在一部浪漫传奇里,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几乎寄托了中国人所有的梦想,无都市之喧嚣,无尘世之烦扰。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逃避现实,梦想脱离现实斗争,把“世外桃源”与世隔绝起来。作为文人墨客这样美好的空想,是情有可原的。但决不能忘记背后残酷的矛盾和斗争。 美国等会让你和蔼吗?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会让你和蔼吗?贪官、奸商、恶棍,织成的黑社会会让你和蔼吗?越来越大的贫富悬殊中隐蔽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会让你和蔼吗? 读桃花源记有感3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3)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5)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 (8) 参考文献 (9)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摘要:美,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其表象,却难以抓住其莫测的本质。以至于苏格拉底也叹息着说:美是难得的。而黑格尔作为一位哲学大家,从其哲学出发,探索美最原初的本质,为美学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小珊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语境,理解“纠缠”、“乞求”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 4、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优秀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现在的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大家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的

童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咱们今天要学习——《小珊迪》这个故事。(板书:小珊迪) 2、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看到这些情景,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想知道小珊迪的故事吗?那就快读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三、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一)、形象分析,感悟“可怜” 过渡:看来大家已经对小珊迪有了初步的了解。作者也用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小珊迪。他是怎样描述的呢?再读读课文。 1、指名说。 2、相机出示句子: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1)、点击“薄”字,指导学生读准其读音。 (2)、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些什么?(指名说) (3)、句子比较: 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刘文洲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事物认识何以发生,由此而来的是我们的知识普遍性和真理性从何而来,适用于那些范围等等问题。这一问题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之后,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黑格尔作为一个近代集大成的哲学家是不可能回避认识论问题的。本文就以《小逻辑》为核心就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浅析。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 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了休谟、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认识论思想下形成的,他在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本体论基础上,在对理性的坚信下,认为外在的“客观思想”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当然他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仅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与自己相符合。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考察。”①一切存在都不过是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为了论证思维的客观性,黑格尔指出,“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②也是说类作为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觉的到的,只能被我们的理性所把握。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思维就是对对象真理的揭示。所以,黑格尔说:“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③而“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④黑格尔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只能为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样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思维了。这一思维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只能是绝对理念。在这里黑格尔固然将客观事物的‘一般’与人们反映的‘一般’概念相混同,从而把人脑中的概念客观化,但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这个客观化的绝对理念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说明他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如果说真理在主观意义是观念和对象的一致,那么在客观意义上真实的东西则意味着客体、事物同其 ①黑格尔《小逻辑》3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②同上书,75页。 ③同上书,120页。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山海经·其一》 作者: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1、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2、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3、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4、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5、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6、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7、欢然:高兴的样子。 8、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9、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10、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11、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翻译: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 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 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 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 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 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 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

逻辑推理四大基础类型的内涵与外延关系研究

昆明学院学报 2010,32(1):41~48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 【非主流、非经典、非标准逻辑】 收稿日期:2009-07-06 作者简介:罗翊重(1947—),男,江西九江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编审,主要从事现代哲学、现代逻辑、现代人学及其运用研究.编者语:本期“非主流、非经典、非标准逻辑”栏目推出三篇论文。三文作者从不同视角看逻辑学的研究,皆主张突破小逻辑观的束缚,支持逻辑学界的大逻辑观,但小逻辑观的“必然地得出”是逻辑学的核心部分,这是三篇论文的共识。 不同的是:罗文认为形式逻辑主谓外延相同命题间的推理和辩证逻辑主谓内涵相反命题间的推理都是“必然地得出”,而相似(类比)推理和相异推理都是“可能地得出”。王文认为对象逻辑是“逻辑学科群的核心部分”,应用逻辑是对象逻辑在不同逻辑学科中的系统运用,元逻辑是对前两者的哲学研究。白文从弗雷格的逻辑观出发,说明现代演绎逻辑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弗雷格,作者站在大逻辑观的立场,对与弗氏逻辑观有内在联系的小逻辑观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只要对科学的发展有益,都是值得提倡的”。 逻辑推理四大基础类型的内涵与外延关系研究 罗翊重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用事实验证了逻辑推理4大基础类型的互蕴公理,进而说明此4大公理之内涵与外延间的同构性与异构 性的相互转换关系。由此说明:除外延性经典数理逻辑的推理演算之外,逻辑学还存在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世纪非经典数理逻辑的内涵性或外延性推理演算研究有着灿烂的前景。 关键词:逻辑推理;相同公理;相似公理;相异公理;相反公理;内涵;外延;同构;异构 中图分类号:B81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10)01-0041-08 Research on the Rel a ti onshi p between Connot ati on and Denot a ti on of Four Essenti a l Types of Logi c Deducti on LUO Yi 2zhong (Yunnan Pr ovincial Social Science I nstitute,Yunnan Kunm ing 650034,China ) Abstract:Based on the facts t o testify the mutual i m p lied axi om of the f our essential types of l ogic deducti on and further exp resses the mutual conversi on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homoorganicity and is omerizati on of connotati on and denotati on of the four essential types of l og 2ic deducti on .So as the results:besides the deductive inter p retati on of denotative classic mathe matical l ogic,there exist wider devel o 2p ing s pace in l ogic and brilliant p r os pect on study of the deductive inter p retati on on connotati on and denotati on of non 2classic mathe mat 2ical l ogic in the ne w century . Key words:l ogic deducti on;sa me axi o m;si m ilar axi o m;different axi o m;opposite axi o m;connotati on;denotati on;ho moorganicity ;is o merizati on 在《对逻辑推理四大基础类型的反演算和非演算》一文中,笔者已将相同、相似、相异、相反4大公理各自具有的独立性且一致性及其在双闭双开区间整体上的完全性,统一地表示为如下4大互蕴公理皆成立(4)的逻辑推理基础类型(LT JL )的确定性或非确定性推理关系图(如图1):[1 ]54 图1 LTJL 所包含的确定性或非确定性推理关系

美学科学黑格尔

美学科学黑格尔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 黑格尔出生的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已有近一个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即将爆发,但德国仍然是极其落后 的封建国家。 法国资产阶级对黑格尔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辨证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及辨证的美学思想的酝酿和成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黑格尔早年虽谈不上聪明但学习刻苦是大家公认的,他对各类学科都产生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哲学和文学及美学。 黑格尔前期的美学观点主要概括为:第一,从资产阶级共和主义和民主主义立场出发崇拜和向往古希腊共和制度下的人格和艺术。第二自觉的历史主义美术观逐步形成。第三,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第四,关于劳动创造人与人的本质异化的思想萌发。第五,提出审美活动是理性最高活动的观点。黑格尔前期美学见解完成了系统的唯心主义异化理论建立了辨证的历史的美学研究方法论,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分类观点的初步形成即古代东方艺术——希腊艺术——西方基督教艺术。 《美学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总汇。这本书比他之前出版的《精神观察学》前进一步,把艺术与宗教分离开了。他已引入“古典”与“浪漫”的概念作为区分艺术的名称,并对这两类艺术的主要特征做了初步概括,他还初步流露出崇古抑今的艺术眼光与审美理想。同时他把雕塑(造型)艺术作为古典美的典范。把客观性与主观性作为区分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主要尺度。 从西方古典思想、罗马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到康德到伯克到黑格尔,一直在谈崇高。崇高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简单地讲,崇高是优美所不能把握的东西,美和崇高相比太小资,太愉快了。崇高带有一种让人无所适从的、几乎是恐惧的东西,让人觉得这么大、这么深刻、这么多样,是把握不住的,是一种震慑心灵的东西。而美呢?我们可能会觉得美就是漂亮,好玩,是一种能放在眼前把玩的。崇高就好象是你被它压倒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康德只在自然界里谈崇高。比如你看九寨沟的风景,你会觉得非常美,但是如果你看到“大漠孤烟直”,或者是台风之类的自然现象,你就会觉得有点害怕。这种东西可以把我们一切内在的、非常舒适的概念全都冲垮。这种东西才叫崇高。 《美术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汇总和结晶,是他的美学专著和代表作。这本书集西方两千年美学思想优秀传统之大成,代表着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称得上“成体系”的美学科学专著。 “理念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大厦的顶梁 柱,黑格尔认为理念就是思想的主体,是世界的本质。他认为理念的“发展”与运动是概念由抽象的普遍性发展为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统一的具体的普遍性的过程。理念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包含活生生的运动过程在内的思想的全体。即“理念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