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试题合集

《论语》试题合集

《论语》试题合集
《论语》试题合集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资料

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

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相一致。

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

二、《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课文解读】

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本节语录,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答: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应尽的义务。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3.孔子说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字面意思是什么?其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

答:觚是一种饮酒器,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其背后的含义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现象发出的感慨。孔子认为,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及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慨叹当今事物名不副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当时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容忍的。

4.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孝悌是仁的根本。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儒家认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现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悌与社会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主张以“孝悌治天下”,汉代就是一个显例。他们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糟粕,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概述】在这一章里主要表现的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同时也包含着儒家与道家(隐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虑是一样的,只是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有一定的局限,这一点是本章的重点。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报”?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沐浴指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它典礼前要进行斋戒,以示庄重和虔诚。这里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报”,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答:1.这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坚定目标的执者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

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人看来,这样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做的。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五、《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概述】:本章需要理解两个概念,即仁与圣。同时要能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并要清楚地知道,孔子的仁爱是有着等级差别的仁爱,并不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10.17、15.42、9.10、7.27四章主要是从孔子具体的言行来表明其仁爱的思想的。

仁:用曾子的话说就是“忠恕而已矣”,那么什么是“忠恕”呢?所谓“忠”也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恕”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圣:也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能大众以周济。

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

1.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

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2)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答:(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时也表明了孔子的通权达变。

2.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六、《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概述】君子必须具备哪些道德素养?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安贫乐道,重义重德,不患得患失。

孔子的义利观: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理想的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而是用了具体的细节,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用“曲肱而枕之”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尤给人以深刻印象。而“浮云”的比喻,则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 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

五年级《论语》阅读测试题

大丰区幸福路小学 五年级寒假假期课外阅读检测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2018.3 一、填空题。(每空3分,计30分) 1.孔子名__________, 字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 家,是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记录了____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4.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 二、理解填空。(每空3分,计30分)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论语》中,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答: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试题六及答案

《论语》试题六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错误的一项( C ) A.“日知其所亡"是知新 B.“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 C.“日之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结合起来正好是孔子的“可以为师矣” D. 是孔子的“学如不及,忧恐失之。”的写照。 2、“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中的“弃”是什么意思?( C ) A.弃养 B.舍去 C.抛弃 D.遗弃 3、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 B ) A、朽木粪土 B、杯水车薪 C、祸起萧墙 D、一匡天下 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C ) A.道听途说,违背了“敬、诚、慎”等儒家原则,是被有道德的人唾弃的。 B.听到小道消息就四处传播,这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C.不去区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D.在道上听到不可靠的传闻,途中又向别人传说,这是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 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其中“事思敬”的意思是:( B)。 A.做事的时候要懂得尊敬他人。

B.做事要想想是否谨慎。 C.做事发脾气时要想想是否会不好的结果。 D.做事时要对人怀有敬意。 6、子贡问孔子:“有可以用来终生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的话是( C) A.君子求诸己 B.君子矜而不争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君子不以言举人 7、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 B)。 A.行善事,可以锋利其兵器。 B.工匠要想做好他们的工作,就一定要弄好他们的工具。 C.有善心的人,必然会找到有利的兵器。 D.做事从善心出发,必然成为自己的利器 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指“恭、宽、( B)、敏、惠。” A.诚 B.信 C.善 D.真 9、《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 B) A、每篇的主题 B、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10、《论语》是“论”字,做何解?( D ) A说 B议论 C通“伦”,人伦道德 D编纂 1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B )

《论语》阅读训练题

《〈论语〉选读》阅读训练题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从语段中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练习题

《论语》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论语》与 《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二、字词积累: 1、通假字: (1)不亦说(yu è)乎。(“说” 同“悦”,愉快。) (2)诲女(r 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 ì)也。(“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可以: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允许 4、一词多义: (1)而: ①学而时习之 /其不善者 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而: 表承接。 ②人不知 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 却。 (2)知: ①人不 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 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知:明 白。 ④是知(zh ì) 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见贤思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 6)择善而从 人 : (7)任重道远( 8)死而后已 ( 9)岁寒松柏:( 10)己所不欲,勿施于 (11) 学而不厌: (12) 诲人不倦: (13) 不耻下问: 三、区分内容: 1 学习方法: 或能够。 (2)是知也。 断的动词。 (3)死而后 已。 (4)三人行。 是:古义, 这, 这个,这样。今义 , 表示肯定判 已:古义, 停止。 三:古义 , 表示多 今义, 已经。 今义, 三,表示

论语十二则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共有篇,由编写,主要记录,以和为主。它与《》《》《》合称“四书”,“五经”是指《》《》《》《》《》。 2、孔子,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实词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 11、四十而不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罔() 17、思而不学则殆() 18、贤哉() 19、一箪食() 20、人不堪其忧() 21、回也不改其乐()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饭疏食饮水()() 25、曲肱而枕之() 26不义富且贵()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8、择其善者而从之()()() 29、子在川上曰() 30、逝者如斯夫()() 31、不舍昼夜() 32、三军可夺帅也()() 33、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 36、仁在其中() 三、原文填空:

1、文中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2、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本文哪句相近:。 4、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可以用孔子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5、孔子认为如何做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做人应保持君子风度的基本条件):。 6、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8、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文中体现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9、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10、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1、与“学而时习之”相近的句子是: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四、重点问题: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2、课文在论述学习态度时强调了什么?论述学习方法时又强调了什么?分别举例。 3、“回也不改其乐”中“不改其乐”应该如何理解?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2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 (3)不逾矩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 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 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 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 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4分) 答案: 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 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 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 成就。(每句2分)

《论语》试题一及答案

《论语》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孔子所做的贡献是:() A、创立私学 B、统一文字 C、创立儒学 D、删订六经 2、孔子71岁时,得意门生___病卒,孔子哀叹道:“天丧予!”() A、子贡 B、子路 C、冉有 D、颜回 3、______是中国数量最多、时代最久的私家档案,对于研究中国明清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具有重要价值。 A、孟府档案 B、孔府家谱 C、颜府档案 D、老子家谱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 A、戚戚 B、凄凄 C、泣泣 D、齐齐 5、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6、从200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孔子的下列名言中,对我们的学习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 ①因材施教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纪念()。 A、文天祥 B、孔子 C、老子 D、屈原 8、属于孔子编订的古籍有() ①《诗经》②《尚书》③《春秋》④《论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是学习知识在于提高自己。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显示了孔子为学的谦虚风度。 D、“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10、孔子的思想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对儒学很重视,他说:欲为天下之主者,不可不通《四书》之理,即不能全通,亦当熟玩____之书。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11、下列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标准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12、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反对迷信崇拜 B、主张学以致用 C、维护封建礼教 D、抨击腐朽统治

(完整版)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2分) 2、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3分)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 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 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

《论语》测试试题合集

《论语》试题合集

————————————————————————————————作者:————————————————————————————————日期: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资料 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 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相一致。 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范,它是“德治”的基础。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范、约束人们行为。 二、《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色难”。 【课文解读】

论语题库带答案

《论语》:学而、述而、子路、为政、里仁 一、上下句背诵 一、《学而》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为政》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三、《里仁》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述而》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子曰:“德之不修,学而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若圣与仁德,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 五、《子路》 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徙。” 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二.解释加线字词的意思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以时按时。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恼怒 3. 吾日三省吾身省:检查 4.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策划,考虑 5.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在办事情上敏捷 6. 就有道而正焉就:走向,接近 7. 学而不思则罔罔:罔然无所得 8. 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论语十则测试题

《论语》十则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 人不知而不yu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 (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 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____ ___ (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_ (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 _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 _________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 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思而不学则殆() D、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1)(2)(3)/(4) B、(2)(3)/(1)(4) C、(2)(3)/(1)(4) D、(1)(3)/(2)(4) 6、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五年级《论语》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

11.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 是。(4分) 1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4分) 答案 1.⑴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儒家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丘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⑵《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Lún yùn xǐnɡwǎnɡ dài 3.⑴“说”通“悦”,yuè 愉快。⑵无 ⑶“女”通“汝”,rǔ你⑷“知”通“智”,zhì智慧 4.⑴生气、发怒⑵学过的知识、旧知识⑶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 ⑷听从,采纳⑸年⑹大概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5.(一日三省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选四项 6.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⑵在温习学过的知识的时候,能够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 ⑶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⑷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有害。 ⑸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想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 9、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意思相近即可 10、略。 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论语测试题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 学而不思则罔.()12.思而不学则殆.()13.人不堪.其忧() 14.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6.择其善者 ..而从之()17.子在川.上曰() 18.逝.者如斯.夫()()19.不舍.昼夜() 20.三.军.可夺帅也() 21.匹夫 ..不可夺志也() 22.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君子:古:今: 2.可以 ..为师:古:今:

3.匹夫:古: 今: 4.饭疏食饮水.今: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三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 9.记录孔子一生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的句子是: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论语阅读试题

《论语》阅读训练系列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认为孔子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是一种迂腐。 B.孔子认为用词不当,办起事来就难成功。 C.孔子认为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D.孔子认为刑治是礼治的基础,是礼治的保证。 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论语考试试题

四年级论语试题 一、常识积累(10分) 1、《论语》是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________体和_________文体为主,记录了________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 2、《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 3、《论语》语言精练,含义深刻,其中的许多言论至今被重视,古代就有“______________” 之说。 4、《论语》全书共有______篇,分为_______章。 二、注音(10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矣人。 3、而耻恶.()衣恶食者。 4、朽.()木不可雕也。 5、诲女.()知之乎? 6、默而知.()之 7、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8、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9、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三、填空(60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__________?有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父在,_______________;父没,______________;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子曰:_____________,譬如北辰,居其所而___________。 5、子曰:“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不耻下问。 7、默而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我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而不思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11、_____________,夕死可矣。 12、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 14、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女奚不曰: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子曰:“无欲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四、选择题(10分) 1、《论语》多以()为章。

《论语》练习题附答案

《论语十二则》试题 一、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记录。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__________家,是______家的创始人。《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并称。 2.第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举办,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来欢迎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3.《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4.讲述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学而》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 7.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可以为师矣。”《为政》 8.子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子曰:“贤哉,回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雍也》 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 12.子曰:“三人行,。, ”《述而》[来源:学,科,网Z,X,X,K] 13.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子罕》 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子罕》 15.子夏曰:“,,仁在其中矣。”《子张》 二、感知与品味 1.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本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测试题

论语测试题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 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 君子 ..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 ()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 学而不思则罔. ()12.思而不学则殆. ()13.人不堪.其忧()

14.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6.择其善者 ..而从之 () 17.子在川.上曰() 18.逝.者如斯.夫()()19.不舍.昼夜 () 20.三军 ..可夺帅也()21. 匹夫 ..不可夺志也() 22.博学而笃.志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君子:古:今: 2.可以 ..为师:古:今: 3.匹夫:古: 今: 4.饭疏食饮水.今: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 3.传不习乎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

《论语》测试题()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是: ?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6.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学习: 7.《论语》中强调复习重要性的句子是: 8.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那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0.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 11.《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12.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诚实守信的句子

是? 13.阐述即使是普通人也要有坚定志向的句子是,。 14.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 是,。 15.强调兴趣重要性,论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16.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7.强调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18.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要学思结合的句子是,。 19.论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句子 是,。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论语》中强调复习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那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2.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诚实守信的句子 是? 13.阐述即使是普通人也要有坚定志向的句子

论语试题

《论语》阅读试题 一、填空。 1、孔子,名,字,是我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的创始人。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誉为。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的意思是 。 5、《论语》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一个成语是,常用义是。 6、《论语十则》中学习方法的句子有:。学习态度有:。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意思是:。 8、“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意思是。读音。 9、孔子在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10、匹夫不可夺志也”上面一句是。 11、孔子认为生活的最高原则是。 12、孔子提倡哪两种学习方法:。 13、“君子成人之美”后一句是。 14、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15、孔子的消极思想是什么。 1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意思是:;“悱”意思是。 17、请默写《论语》中孔子“教”与“学”理念的句子不少于五句: (1)(2)。(3)(4)。(5)(6)。 18、“孝悌为仁之本。”“悌”是什么意思? 19、世纪之交时,75诺贝尔获奖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

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的智慧。 20、“君子成人之美”中成是的意思。 二、选择题。 1、孔子的弟子约有多少人?() A、二千 B、三千 C、四千 D、五千 2、孔子弟子中贤达者多少?() A 、70 B、60 C、50 D、72 3、孔子被封为什么王?() A、文惠王 B、文宣王 4、孔鲤是孔子的第几个儿子?() 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5、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 A、贵族教育 B平民教育 C、素质教育 6、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 A、子路 B曾皙 C、颜回 D、公西华 7、现存《论语》共多少篇?() A、19 B、20 C、25 D、28 8、从何时起,《论语》被定为科举考试必读教科书?() A、宋 B、元 C、明 D、清 9、《论语》“论”字作何解?() A、说 B、议论 C、选择语录 D、通“伦” 10、《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A、每篇的主题 B、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11、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 A、朽木粪土 B、杯水车薪 C、祸起萧墙 D、一匡天下 13、《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应做如何翻译?() A、遇到贤能的人便超过他,见到没有才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