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意识的激发途径探索

创新意识的激发途径探索

创新意识的激发途径探索
创新意识的激发途径探索

首先,破除思维定势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定势。

(1)、破除“权威定势”

有人群的地方总有权威,权威是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对权威的尊崇常常演变为神化和迷信;在思维领域,人们习惯于引证权威的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是权威定势。

A、思维中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在从儿童长到成年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第二条途径是“专业权威”,即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

B、权威定势的强化往往是由于统治集团的有意识的培植,而且权威确立之后常会产生“泛化现象”,即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内。

C、权威定势有利于惯常思维,却有害于创新思维。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它使人们很难突破旧权威的束缚。历史上的创新常常是从打倒权威开始的。

(2)、破除“从众定势”

A、从众定势的根源在于,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生活,每个人都必须在行动上奉行“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会成为普遍的思维原则而成为“从众定势”。

B、从众定势使得个人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人云亦云随大流,即使错了,也无须独自承担责任。人们大部分的行为选择其实都是从众的结果,而很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思熟虑。

C、在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不断强化人们的从众定势,因而排斥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行和特立独行的人物。

(3)、破除“知识——经验定势”

知识与经验有许多不同之处。简单的话,你掌握与了解的一些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知识;如何运用你了解的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则是经验,一般地把两种定势统称为“知识——经验定势”。

A、知识经验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知识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从而有可能使我们看到它们的相对性,经过比较发现其局限性,进而开阔眼界,增强创新能力。知识经验又是相对稳定的,而且知识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表

现出来的,因而又有可能导致对它们的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由此削弱想像力,造成创新能力的下降。

B、思维上的“知识-经验定势”在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了“思维枷锁”。

第一,知识经验本身是一种限定或框架,“任何肯定即否定”,因而

使人难以想到框架之外的事物;

第二,知识与现实并不能完全吻合,而过去的经验也不一定能适用

于现在和未来,因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三,知识经过“纯化”之后,常常只提供唯一的标准答案,既不能

完全符合现实,也会扼杀人的创新思维。

C、为弱化“知识-经验定势”,或从根本上阻止其形成,人们应该经

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便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它们

与自己的智慧同步增长。

2、扩展思维视角

“视角”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路线或立场。应该尽量多地增

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1)、肯定-否定-存疑

A、思维的肯定视角就是,当头脑思考一种具体的事物或者观念的

时候,首先设定它是正确的、好的、有价值的,然后沿着这种视角,寻找这种事物或观念的优点和价值。

B、思维中的“否定视角”正相反,否定,也可以理解为“反向”,就是

从反面和对立面来思考一个事物;并在这种视角的支配下寻找这个

事物或者观念的错误、危害、失败、缺少之类的负面价值。

C、对于某些事物、观念或者问题,我们一时也许难以判定,那就

不应该勉强地“肯定”或者“否定”,不妨放下问题,让头脑冷却一下,

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判定。这就是“存疑视角”。

(2)、自我-他人-群体

A、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我的

目的、我的需要、我的态度、我的价值观念、情感偏好、审美情趣

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

B、“他人视角”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尽力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走出“围城”,从别人的角度,站在“城外”,对同一事物和观念进行一

番思考,发现创意的苗头。

C、任何群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但是,对于同一个事物,从个人

的视角和从群体的视角,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无序-有序-可行

A、“无序视角”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创意思维的时候,特别是在思维

的初期阶段,应该尽可能地打破头脑中的所有条条框框,包括那些

“法则”、“规律”、“定理”、“守则”、“常识”之类的东西,进行一番“混沌型”的无序思考。

B、“有序视角”的含义是,我们的头脑在思考某种事物或者观念的时候,按照严格的逻辑来进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排除偶然性,

认识必然性。

C、创意的生命在于实施,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对观念和方案进行

可行性论证,从而保证头脑中的新创意,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这就是“可行视角”。

最后,我们应该牢记的是——创新思维是一种习惯。要想拥有这种

习惯必须得通过认真地学习,掌握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科学有序的

方法才是成功的坚实基础!一、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想”比“办”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

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作出了一千多项发明;当今首富比尔盖茨,他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也主要是创造性思维。科学家曾言: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金钱和力量,而是由于缺

乏想象。课堂上学生想什么,比教师讲什么都重要,所以教师要设

计有吸引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学

生的思维活动。想象是教学中比较生动有趣的部分,合乎情理的想

象往往寓含着创造性思维。数学概念的想象是依据已掌握的各种信息,通过数学形象和数学直觉的有机结合,对数学形象的性质、特点、规律进行推想、探索和推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指出:“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与它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以后,

便追寻与它相关联的事物,由此产生联想。”联想的作用在于寻求规律、发现真理,预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属于创造性想象的。实际上,人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都离不开联想。联想是创造思

维的重要品质之一,联想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扩展,是使不同概念相接近,并从中引出结论的能力。新奇的联想,可使问题别开生面,妙趣横生,并给人以美感。它是一种较好的创造

性思维的训练方法。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认识时,要让他们不

能只是孤立地认识,而要培养他们看到一个数就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如看到7就联想到7个人,7朵花,7辆车,也可联想到7+1,

2+7……或3+4=7。联想到7的分解,7减几等等,这样把彼此孤立的知识连成一片,便于学生求异。如:算式13-□=□则可以从储

备的一大片知识中随便选出符合要求的不同答案。

教师在指导学生联想思考要遵循三条原则:一是有接近才能联想,

即联想的事物之间必须要有某些方面的接近处与联系,能在时间空

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二是有相似才能去联想,即联想

事物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大脑能很做出反应,去想起与同一刺激后环

境相似的经验;三是有对比才能联想,即大脑能想起与这一刺激完

全相反的经验。

三、解放束缚,使学生敢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言:打开一切科学的

要是都是毫无疑义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指挥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质疑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所以要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

站在创造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重新确定认知策略,不拘泥于通常的认知方法,用新思路、新方法调控和整合已有

的材料和既成的现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提倡、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成为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

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首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标新

立异。在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质疑,不要计较问题的

质量。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教材,多方面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时,有位学生提出来“在相同数位对齐后,为什么要从个位减起,而不是从十位减起。”面对质疑,我先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表现,之后组织讨论,让学生明确从个位减起的道理。

其次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中,练习习题中4+4+4+2可以改为4×3+2后,一学生问:“老师4+4+4+2可以改4+4+4+4-2,

所以也可以用4×4-2吗?”多可贵的知识小火花呀!教师给予充分

的肯定,并立即出了一题:6+6+6+3让学生讨论可以改为哪几种算式?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倍敢兴趣。此

学生提出的问题犹如一颗小石头,在同学们的心中折起层层的波澜。讨论中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旁征博引,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

见解,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表达出多种想法:6×3+3,6×4-3,3×7,仅从上面小小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只要坚持培养学生质疑问

难的好习惯,学生的智慧火花必然迸发出来,潜在的学习能力也必

然会得到充分的表现,会提出这样那样新意的问题。同时又可以通

过讨论,集思广益,使学生知识更加完整、充实。

四、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语文课上知道要注重学生

说的训练,但数学课上老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长此以

往,学生只会做题,而不会讲算理,所以数学课也应重视学生"说"

的训练,针对某一问题要允许学生有争论,甚至博得面红耳赤;允

许他们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是滔滔不绝……教师要置学生于主体地位,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良好的情境

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力的重要条件。要训练学生运

用变化的观点,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打破思

维定势,让学生的思维向多方位发散。当老师精心设置提问、例题

和练习时,则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引起和发动积

极思维活动。设置的题目要有一定的难度,处于“跳一跳,摘到桃;努努力,拿到梨”的状况,这样学生必须调动已有知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再造,才能形成新的认知,这便是学生创造性思维

的产物。

1、精心设计提问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就事论事,思维价值不高的提问,会妨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适当利用一题多问可以括宽学生的思路,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一问激起千层浪。

例:甲数是7,乙数比甲数多8,求乙数?

教师在学生理解了本题就是“求比7多的数是多少”后,引导学生根

据线段图去观察,问:甲乙两数除了相差关系外,还有哪些关系;

甲乙两数和是多少;两数的差是多少?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很

快就理解了“求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教师还可以继续

发问:如果已知的不是甲数,而是乙数,或者是甲乙两数之和,甲

乙之差那么可以求出什么数?经常启迪学生可使学生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逐步得到提高。

2、精心设计例题

五、解放双手,使学生敢做、会做。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脑使手得到

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日本医学博士中修三也曾研究指出:如果要培养出智力开阔、

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常常使他锻炼手指的活动。由于手指的

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使全部智能得到提高。“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严重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结果培养出了许多“高分低能”的诸如“鸡蛋没缝就不会吃”

的所谓的“高才生”,所以课堂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发现,以低年级图形

教学为例谈谈培养学生在创造思维方法上是否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1)如《长方形的认识》新授完后,可让学生画出长、宽不定或长宽规定的长方形,从而有效巩固了新知,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性思

维能力的提高。

(2)如第六册书中长方形的面积部分知识,就完全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模型通过拼、剪、贴,等来推导出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新授完后,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在实践中加强对新

知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创

新性思维。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力,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

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实践证明,注

重知识间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向思维,训

练学生逆向思维,注重问题之间的多向求解,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关键在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

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的点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

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激发创新思维

激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学生会学习、会探索,并且学好英语呢? 一、教师要积极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学习动物名称时,可以先将小动物的声音录制下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来学。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再难的词在他们口中也会变得流利起来,枯燥的单词也很快就会被他们记住。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和小组合作中创新 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

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插图是语言的形象再现,语言是插图的理性表述。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同学间彼此沟通、取长补短。 小组学习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学习,可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并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喜欢上英语。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主动开拓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是对教育者本身的挑战,因为教师同样需要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

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反思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只要一个个新的教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

职业核心能力论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论文: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探究

职业核心能力论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论文: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 中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探究 摘要:探讨了职业院校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本校在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尝试,探索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合理课程方案。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方法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每年的高职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高职生在专业上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但和现在的庞大的就业大军相比,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弱势。除了专业基础不扎实之外,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而承载这些素质的基础就是职业核心能力。 1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我国人社部界定为: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大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如何让职业核心能力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支撑劳动者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或才干

的关键能力。高职生就业中表现出的弱势正是职业能力中需要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的职业教育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已经非常重视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也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而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培训在我国刚刚起步。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计划、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其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现有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提升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方法,完善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我们以本校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高职教育的领域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培养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不同途径和有效方法。 2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的梅腾斯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他把职业人需要的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后两者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职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能独立思考、灵活和综合的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做表率作用,拥有创新意识 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大胆突破,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以培养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用“教”的创新火种引燃“学”的创新火焰。 二、鼓励学生多问,倡导学生敢于质疑 提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创新的开始。在课堂设计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一种质疑和想象,各抒己见,开阔思维,让学生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三、注重变式教学,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是创新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去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领域,增加思维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寻求新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学生思维开阔,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都得到极大的发展。 四、多运用赏识教育,保护生创新的积极性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对学生学习中的创见创新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精心设问,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这样学生创新的火花才会不断地闪光;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共同配合,教学相长,彻底改学生“接受——模仿”的学习模式。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方面采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章 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章探索职业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下面(D)不属于当前职业世界现状。 A.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 B.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依旧。 C.职业价值观不断变化。 D.大学生就业率不稳定。 2.进入大学已经两年,晓芳越发觉得自己非常热爱心理学这门学科,因此她查阅了许多关于心理学就业的资料,还请教了几位师兄师姐。在上述案例中晓芳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哪一个时期(A)。 A.试探期 B.过渡期 C.试验期 D.实践期 3.生涯彩虹图理论认为(A) A.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之间交互作用 B.各个角色时期独立存在 C.不同人在相同阶段的角色相同 D.生涯彩虹图的纵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以生涯的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为发展前提,构建出一个随着成长过程而延伸的“生活空间” 4.舒伯认为人的行为方式受到3种时间因素的影响,以下哪个描述不属于时间因素(C)。 A.对过去成长痕迹的“回顾”。 B.对目前发展状况的“审视”。 C.对他人生活的“学习” D.是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展望”。 5.在工作世界地图中,表示运用理论、思考、创意等新形式表达或运作的工作维度为(D)。 A.人 B.事物 C.数据 D.概念 6.以下对于中国职业分类大典的描述中,错误的是(B)。 A.199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简称《大典》)。 B.小类是我国职业分类结构中最基本的类别,即职业。 C.我国的职业分类结构包括4个层次,即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依次体现由大到小的职业类别。

D.职业分类大典是职业分类的成果形式和载体,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了解职业世界的工具。 7.以下哪种不属于职业实践的形式(A)。 A.生涯课程 B.社会实践 C.兼职工作 D.基层工作 8.SWOT分析法是科学地分析个体在做选择时面临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帮助个体做出合适的决定。毕业生晓东分析金融行业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本科生的市场行情弱于研究生属于SWOT分析法的哪一个维度(D)。 A.优势 B.劣势 C.机会 D.威胁 9.以下不属于无边界职业生涯特点的为(C) A.多个组织边界 B.交易型心理契约 C.线性的等级结构 D.跨边界性、多样性 10.以下关于职业生涯形态描述错误的是(C) A.易变性职业生涯和无边界职业生涯强调职业生涯发展呈现出的无限可能性,以及怎样识别并利用这些机会取得成功。 B.易变性职业生涯与无边界职业生涯强调以灵活的职业选择的提升替代长期雇佣关系,使员工能够跨越不同组织实现持续就业。 C.传统职业生涯、易变性职业生涯及无边界职业生涯出现在同一阶段。 D.易变性职业生涯与无边界职业生涯从业者会更重视心理意义上的职业成功感。 多选题: 1.以下描述属于非理性职业信念的为(ABC)。 A.当前社会职位几乎饱和,找不到什么好工作。 B.每个人终身只能有一个适合于他的职业。 C.专业工作所要求的条件非常苛刻,我不是这个专业,一定做不了。 D.创业不一定能成功,但一定能积累经验。 2.自20世纪50年代起,生涯发展大师舒伯(Donald E.Super)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与衰退阶段这5个主要阶段。大学生处于哪一阶段(B) A.成长阶段 B.探索阶段 C.建立阶段 D.维持阶段 3.以下哪些属于探索职业的方法(ABCD)。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有实质意义的主导资源。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开发、传播和运用。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生命工程等方面的许多例子已经表明,他们的资本主要是创新的知识。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基础在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而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课程设计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素质教育应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数学教育实质上也是把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自身的核心内容。可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的统一体现,是二者共同的灵魂。 既然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共同本质要求,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型人才,形成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社会环境和创新意识的社会氛围就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需要一种全新的新的教育思想。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为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勾勒出大概的轮廓,并为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寻找到了通途。但是,全新教育思想的形成远不是多加几门课程那样简单,它需要从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去建立自身的支点。全新的教育思想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个性、能力、研究。有个性才能有创新,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在个性和个体潜能上的挖掘和培养,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能力是知识的转化形态,能力的培养并不排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所在;研究是一切创新的母机,尤其是高等教育要突破教育体制的封闭结构,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学过程应渗透研究内容,学习应具有研究性质,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 创新,需要一种先进的社会文化。创新或创新意识,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创新意识的淡漠和创新能力不强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不先进,进而说明社会教育观念的沉旧与落后。著名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指出:要想“知道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样子,首先要看21世纪的文化是什么样子”。中华民族是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妨碍了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先进的社会文化至少也要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民主、进取、开放。民主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健康的个体心态存在的社会基础,只有民主才能有个性,只有民主才能有平等,才能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社会机制,当然这种民主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进取是创新的文化动力,这种进取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进取的文化功能,是先进社会文化的必然要求;开放的文化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封闭必然僵化,必然窒息创新的灵魂,只有开放才能扩大视野,才能汲取全人类的文化营养,得不断创新的活力。

以激励为手段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以激励为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质,只是各人创新的发展价值不同而已。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创新精神勃发的时期,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自身潜能的发挥与是否受激励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有意识、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发挥激励作用促创新 为求创新而发挥激励作用,就是要求教师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生不满足现成答案,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或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通过教师的激励形成一种自发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 激励应该循序渐进。刚开始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激励方式,给学生指明方向,鼓励自我创新。例如:解决问题“用绳子测井深,把绳子三折来量,井外余16米,把绳子四折来量,井外余4米,求绳长。”学生大都遵循一般解决问题思路。为鼓励学生另寻创新解法,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再从方程知识、

分数知识、比例知识等角度再作详细考虑,促使学生悟出:可以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解:设绳长为x米。x- x=16-4或x-16= x-4;也可以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16-4)÷(- );还可以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解:设绳子四折时每折长x米。4x=3×(x+12),x=36,绳长=36×4=144。 学生有了一定的创新成果后,激励手段的运用并未结束。此时采用情感激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更能坚定他们下一次创新的信心,逐?u培养他们的自觉创新意识。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一位学生很快突破教科书上呈现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形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做法。他提出一种创新方法:通过割补梯形,得到与原梯形等面积的平行四边形。因为割补后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梯形上底和下底长度的平均数,即(上底+下底)÷2,所以也可据此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对该学生的创新成果及时肯定,并将这种推导方法命名为“××(该学生名字)推导法”,学生的自豪感倍增,很快又提出另一种更为巧妙的推导方法:把梯形沿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因为甲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乙三角形的面积=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即甲、乙三角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清河育才小学潘志新 要实现创新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为创造性而教”,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如何认识创新思维?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就是本人此文要研讨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涉及许多问题。诸如:要求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注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注意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结合;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开展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与适当的数学竞赛等。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创新动机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人的认知内驱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许多科学家提出要保持“童心”,要像儿童那样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有时会误认为是“调皮”、“愚蠢”的表现,因而常加以限制、谴责、嘲笑。据说爱迪生在小学上数学课时,因为好奇地问“2加2为什么等于4?”,被老师认为是有意调皮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现在,年龄小的学生爱问,越大反而越不爱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应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简单批评制止,而应积极点拨诱导。 二.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 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 三.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创三个特征。流畅性是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的指导思想:“深化能力立意,积极创新。以一定的知识为载体,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试题设计不循常 规, 寻求变异, 勇于创新:立意新、结构新、情境新、设问方式新”。从而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开发和培养。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指出“思想应该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起到一个产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 要做一名真正的思想产婆, 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必须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题的思维过程中激发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思维。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取向。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成为我国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坚实基础,当今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当今教育已进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改革时期,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应充分考虑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要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自觉性。创新:是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

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 什么是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是对你喜欢或要从事的职业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过程,目的是对目标职业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明确和职业的差距中制定求职策略,从而有效地规划大学生活。 职业,是每个人决定就业后必须要面临的选择,企业是我们的舞台、专业是我们的基础,职业则是我们的阵地,我们的能力更多地是在弥补和职业的不足上。职业影响人生、职业决定人生,你的知识、学历、能力都是经过职业转化和实现的。 人职是匹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天赋,所以天赋背后就是天职,在我们充分了解自我的情况下,我们就要找到自己的天职。天职就是我们的世界,天职是让我们安身立命、自我实现的基础。 为什么要进行职业探索 社会职业的广泛性,据最新统计中国目前有1864种职业,这么多职业到底做什么职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是不能仅仅依据自己学什么专业就做什么工作的,是应该进探索,以便适合自身的职业。 人生的有限性,人的时间、经历是有限的,不可能做过几百种职业再确定喜欢什么职业,而且中国人的职业生涯的开始大多是仓促的,即当你没有准备工作时你就不得不工作了;而在大学四年里的时间是相对自由的,而且大学也是不如工作世界的最后一个集中学习阶段,花上几年时间了解职业、探索职业,为日后择业、就业而准备也是值得的。 探索职业的可能性,职业是可以通过探索而确定是否适合自己,尤其是很多职业都是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的,不必每个职业都要亲身实践,这也是间接经验的好处,职业探索更多地通过理论探索来了解职业世界,但仍有必要的实际调研以保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 规划学业的有效性,大学怎么过?很多人是因为没有目标导致迷茫,而当对职业进行探索后就有可能发现所喜欢的职业,而自己与职业一定是有差距的,当你把补充差距作为大学努力的目标时,你就有了努力的内在动力,也就有效的规划了大学。 找到天职的可能性。人的天职是必须要经过不断地探索才是有可能找到的,而在大学里进行职业探索是有可能找到天职,只是要多进行一些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 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建筑规划设计,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而多媒体系统却不只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这个概念说明多媒体的特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展示性走向交互性与可控性。

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与途径

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与途径 1.形成自己预期的职业库 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工作世界的探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作世界的信息浩如烟海,根本搞不清应该从哪儿入手,更谈不上如何进行了。如果有一个探索范围,则会容易很多。通过前面单元的自我探索可以帮助个人初步形成一个探索的范围。自我探索中的兴趣、性格探索,每一部分最后有相应适合的职业出现。此外,每个人还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职业,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它们也列出来。这样就获得了一个职业清单,看看这些职业有什么共同点,就可能启发你想到更多值得探索的职业。结合你的能力和价值观再次从职业清单中进行筛选,最终就得到你预期的职业库。简单举例说,一位大家小A 期待做商业方面的工作,但是具体选择什么工作因其对社会还不太了解,就难以决定。性格探索的结果是他适合做人力资源管理者、咨询顾问、教师等,兴趣探索的结果是他应该做社工、教师、培训人员等,能力探索的结果是他可以做教育、销售、客户服务等工作,价值观探索的结果是他期待做服务、自由职业、护理等工作。从小A职业探索得出的各种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职业、教育工作出现的频次最高;社工、客户服务、服务、护理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明显体现了帮助他人的特点。所以最适合小A的职业首先具有与人打交道、帮助他人的特点,其次还有沟通性、商业性等特点,由此他可以列出或搜索一些符合这些特点的职业,比如培训、咨询顾问、客户服务等,进行详细调查。 研究表明:在做决策时,太多的信息容易让人迷失,反而拿不定主意;而过少的信息又起不到让当事人了解客观事实的作用。所以,在形成预期职业库的时候,库的大小根据自己的情况要有适当的平衡,通常4-6个职业的调查是比较适中的。在信息探索过程中,抛开自己固有的想法,保持开放的心态,就容易获得客观的信息。 2.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 工作信息探索的方法有很多,依据一定的规律可以提高效率,例如从近至远的探索。所谓近和远,是指信息与探索者的距离。通常近的信息比较丰富,远的信息更为深入;近的信息较易获得,远的信息则需要更多的投人和与环境的互动才能了解。所以,从近至远的探索是一个范围逐渐缩小、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图1列举了从近到远获取信息的一些方式。 非正式评估是探索者有意无意得到的对某个信息的最初评估。正式评估是指各种正式的职业测评,如兴趣测评等。通常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会提供给大家免费的相关测评,社会上的职业测评机构也提供收费的服务,大家在选择测评时应注意该测评的信效度是否合格。印刷或视听媒体的范围比较广泛,报纸、杂志、电视、书籍都有可能提供职业信息,比如《21世纪》、《中国教育报》、《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央二台《劳动·就业》栏目以及一些传记文学等。电脑资讯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中寨小学:马燕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和解题策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其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鼓励“猜测”和“探索”,可以说是“新课标”中的灵魂”。“新课标” 虽然仅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中提到“重视学生检验的习惯”,但我认为,作为数学检验习惯和数学检验能力的培养,理应贯穿数学教学内容的全部,理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而且如果把探索、猜测和检验有机结合起来,将构成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解题策略。这种解题策略可公式化为: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这种解题策略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解题策略中的“猜测”当然不是毫无依据的瞎猜,而是在探索(至少是初步探索)基础上有一定根据的猜测。既然是猜测,就不一定正确,就有必要进行检验。通过检验,又必然出现两种可能:猜测正确和猜测有误。如果猜测正确(经得起检验),则问题获得解决;倘若猜测有误,就应分析探索猜错的原因,探索改善的途径,并进一步作出新的较为合理的猜测。对新的猜测当然又必须进行新的检验,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求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就是“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的解题策略。 试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笼子里有鸡兔两物,数一数有28个头,有100个足,问鸡兔各几只?这种“鸡兔同笼”的问题,一般都是用“假设法”求解的,但“假设法”的思路(逻辑思维)难以被一般的小学生理解,如果我们运用“探索→猜测→检验→探索→猜测→检验→……”这一解题策略。那么我们可以得到小学低年级学生也能理解和掌握的下列解答。 探索:因为100÷4=25,所以0<兔的只数<25。 猜测:取0~25的中间数13作为兔的只数,则鸡的只数为28-13=15(只) 检验1:总足数=4×13+2×15=82 探索:因为82<100,所以13<兔只数<25。 猜测2:取13~25的中间数19作为兔只数,则鸡的只数为28-19=9(只) 检验2:总足数=4×19+2×9=94。 探索:因为94<100,所以19<兔只数<25。 猜测3:取19~25的中间数22作为兔的只数,则鸡的只数为28-22=6(只) 检验3:总足数=4×22+2×6=100,正好符合题意。 所以笼中有兔22只,有鸡6只。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试论职业高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实施途径

试论职业高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实施途径 发表时间:2013-07-15T16:20:40.45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郭艳梅[导读] 动手实践活动是学生以周围生活中选取素材并提出问题,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得出结论的学习活动。 郭艳梅(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高级职业中学山西吕梁033300)摘要:本文阐述了职业高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要求把数学探究思想以不同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不同途径促进数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探究活动由兴趣转化为自觉行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关键词:探究活动引申推广知识探源模式建构职业高中数学课程设立了“数学探究”活动,并要求把数学探究的思想以不同形式渗透在各种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均体现了新课程的创新之处。究竟教师以何种途径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由兴趣转化为自觉行为,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探究活动” 1.将某些数学问题延伸与推广,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课程标准主要对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相应的数学教材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各章节内容与知识点的选择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就不可能照顾到学生差异,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某些数学命题适当进行延伸与推广的探究活动。 2.挖掘数学习题的价值,在对习题的引申与推广中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为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数学习题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某些习题,学生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思维活动就能解决,还有些习题,需要学生通过探究、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才能解决。 二、数学教学中穿插“课题探究”数学探究活动 1.从知识探源与拓广中开展课题探究 教材是根据我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写的,所安排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要求,不可能对每个定理、公式的历史渊源或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可以从课本中适当选取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探源中开展课题探究。数学教学也承担着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使命,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或命题产生的背景进行适当的取材与探索,使他们感受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2.在数学调查访问中开展课题探究 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与数学有关的调查专题,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调查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方式,通过调查访问,学生不仅能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增加社会阅历,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3.利用数学游戏活动进行课题探究 大多数学生从小到大一直爱好生活中的一些游戏,因为这些游戏能给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活动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在与同伴的通力协作中共同体验其中的乐趣。有些游戏还蕴含丰富的数学内涵,笔者曾经利用一些游戏活动进行了较深入的数学课题探究,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与作出并验证猜想的能力。 4.在动手实践活动中进行课题探究 动手实践活动是学生以周围生活中选取素材并提出问题,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得出结论的学习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选取素材——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测数据——分析讨论——获得结论——表达陈述。其每一步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共同探索与合作交流。 5.适当利用数学建模进行课题探究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已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重要而基本的教学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其基本过程是:选择实际情境——提出问题——对一些条件作出假设——建立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果——进一步检验结果。如果合乎实际,这个结果就可以运用于实际,否则就要重新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这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评价反思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课堂仍然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探究”的思想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基础,配合数学教学,以穿插“课题探究”单元作为补充,是数学探究活动全面展开的有效实施途径。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再创造”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我们应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尝试——探究——改进”的动态过程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并体会其中的乐趣。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9。 [2]新高考五年真题汇编浅析(数学).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6。 [3]高考信息动态分析(数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10,8。

树立创新意识 激发工作活力

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工作活力(仅提供思路) ——学习2015年(后勤部门)年终总结心得体会2015年,是我来公司工作的第X个年头。X年来,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的关怀帮助下,我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感谢公司给予我工作的机会,感谢同事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2015年,我公司面临严峻的形势。从外部原因来说,市场疲软,供过于求,行业不景气,导致公司生产、销售、利润等均未达到预期目标,但这同时也暴露出我公司在生产经营、内部管理等方面的短板。在2015年公司年终会上,X总的讲话中,清晰明确的指出了这些问题,并提出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使公司走出困境,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名后勤库管和统计工作的老员工,我深知创新对于本职工作的意义。 后勤库为公司各生产环节提供生产工具、包装材料等基础物资,是保障公司正常生产销售的基础。各个工作环节,都需要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工作,在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在众多物资中,准确找到所需物资,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创新工作。既要保证库房内部整齐划一,又要保证科学分类,

合理保管。根据产品的类别及使用频率,集中管理,合理摆放;根据物资的易损程度,科学保管,降低损耗。 ........ 作为一名后勤库管和统计工作的老员工,我深知创新对于本职工作的意义: 一、创新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基础。 后勤库为公司各生产环节提供生产工具、包装材料等基础物资, 二、创新是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后勤供给的根本。 三、创新是增强企业归属感、激发工作活力的保障。 ........ 学习2015年公司年终总结心得体会 2015年,是我来公司工作的第七个年头。七年来,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的关怀帮助下,我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感谢公司给予我工作的机会,感谢同事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2015年,我公司面临严峻的形势。从外部原因来说,市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