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稳态血药浓度的估算和临床应用

稳态血药浓度的估算和临床应用

稳态血药浓度的估算和临床应用
稳态血药浓度的估算和临床应用

稳态血药浓度的估算和临床应用

副主任医师郝建国

山东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稳态血药浓度,也是药物效应相对稳定的浓度。通常用“Css(mg或ug/ml)”表示。是指在连续恒速静脉滴注给药或按半衰期(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 经4~5个t1/2使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近似平衡的状态。如果以药物的t1/2为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首次剂量加倍即可达到Css。增加给药的剂量,只能提高血浆药物的浓度,不能缩短到达Css的时间。单位时间内的给药剂量不变,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只能减少血浆药物浓度的波动范围(即缩小Cssmax与 Cssmin的差值),不能影响Css 和到达Css的时间。

口服给药的Css包括:“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峰值(Cssmax)”和“稳态血药浓度谷值(Cssmin)”。Cssmax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大有效浓度,Cssmin 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小有效浓度。

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的Css则始终保持一个水平。

只要口服剂量不变按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或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任何药物经过20个t1/2以后,蓄积剂量和排泄剂量完全相等(即蓄积剂量=给药剂量),它们的有效浓度不会因用药时间的长短而增大或减少,药物效应亦稳定在一定水平。

一、Css的估算:任何药物必须按该药t1/2连续恒量给药,并经该药的9个t1/2后,才可认为达到Css(5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6.9%,7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9.3%,9个t1/2后蓄积剂量99.8%)。

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一定剂量达到Css以后,给药后的2h(大多数药物2小时几乎全部吸收入血,即蓄积计量+给药剂量)时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ax;Cssmax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蓄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即应该服药的时间时的蓄积计量)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in;Cssmin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min+Cssma)÷2。例如:某患者,体重78公斤,口服某药物20mg/次, 按t1/2 q8h给药,9次以后达到Css。估计该药物的Cssmin为0.0032mg/ml(20mg÷(78×8%×1000);Cssmax为0.0064mg/ml【(20mg+40mg)÷(78×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0.0048mg/ml【(0.0032+0.0064)÷2】。如首次剂量加倍(40mg/次),口服后2h时即可达到Cssmax 【40mg÷(78×8%×1000)=0.0064mg/ml】;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为Cssmin。

2、静脉给药。某药物的t1/2为1h,以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每小时滴入180mg (3mg×60min),9h后血液中药物的蓄积剂量才能达到180mg。按上述患者体重计算Css为0.029mg/ml(180÷(78×8%×1000)。但是,在病情危重时则需要立即达到Css的剂量,可

首次静脉注射180mg后,再继续以一个t1/2时间内滴注180mg(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即可始终维持0.029mg/ml的Css。

二、临床应用:

1、用于确定给药的最适剂量。临床上在药物的允许用量范围内,如用量过大,则不良反应亦较大;用量过小则疗效较差。选择和确定最适剂量是临床给药的关键环节。给药的最适剂量应该具备的条件:①在Cssmax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底限以上,但不得低于底限;②在Cssmin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上限以下,但不得超过上限;③给药剂量在最大允许用量范围以内;④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小。根据估算的Css,结合临床病情的变化,即可确定给药的最适剂量。病情危重或者需要立即达到Css以观察疗效时可先给负荷剂量,即首次剂量就能达到Css的剂量。必须注意负荷剂量不得超过最大用药量;老年人口服给药时不宜用负荷剂量。

(1)口服给药:每隔1个t1/2口服给药1次,经9个t1/2后,或首次口服加倍剂量,达到Css。口服给药后2h时,药物几乎全部吸收,血药浓度达到Cssmax;口服给药后1个t1/2时,药物排泄了给药剂量的1/2,血药浓度为Cssmin。结合观察负荷剂量Cssmax和Cssmin 下的或Css下的病情变化,增减调整给药剂量,直至最适剂量的确定,再按每隔1个t1/2给药1次口服。

(2)静脉给药:病情危重需静脉给药,可先在第1个t1/2内滴注加倍剂量,然后在每个t1/2时间内滴注不加倍的剂量。也可先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然后在每个t1/2时间内滴注该剂量。在第1个t1/2内滴注加倍剂量或静脉注射一定剂量后,即可达到Css或注射剂量的最高血药浓度,结合观察Css剂量或最高血药浓度下的病情变化,增减调整给药剂量,直至最适剂量确定后,再以每个t1/2时间内滴注最适剂量的速度静滴,即可维持最适剂量的Css。

2、用于确定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给药的最适剂量确定后,选择最佳间隔时间就成为了临床给药的第二个关键环节。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应该具备的条件:①在Cssmax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底限以上,但不得低于底限;②在Cssmin时,疗效在控制目标的上限以下,但不得超过上限。先按每隔1个t1/2给药1次的间隔时间恒量给药达到Css后,在给药的间隔时间内,每0.5h~1h观察记录病情变化情况,同时估算各个时间的Css,根据各个时间的Css 和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来调整给药的间隔时间。如果能够达到上述二个条件;那么,按1个t1/2间隔时间给药1次,就是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如果在Cssmin时,疗效达不到控制目标,并超过控制目标上限,就提示应该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根据分析的结果,能够维持控制目标上限以内的最低Css的时间,就是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如果到达Cssmin时,疗效仍在控制目标上限以内,就提示应该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同时继续进行观察记录各个时间病情变化情况和估算Css,直至到达能够维持控制目标上限以内的最低Css的时间时,就是给药的最佳间隔时间。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现在也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由于其历史悠久,所以至今已经有许多对于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例如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2010版中中国药典中主要记载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关键词:阿司匹林,含量,体内,体外 正文: 一. 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1. 体外: 1.1 直接滴定法: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0.4g,精密称定,加入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振摇,完全溶解后,加3滴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直接滴定。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的滴定度T为18.02mg/ml,即每1ml 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滴定至溶液从无色变成淡粉红色即为滴定终点。记录滴定液的消耗量V。 含量(%)=(V*T/W)*100% = (V*18.02/(0.4*1000))*100% 1.2 水解后剩余滴定法:[1]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1.5g,精密称定,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50.0ml 混合,缓缓煮沸10分钟,放冷,加酚酞指示剂,用硫酸滴定液(0.25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相当于45.04mg的C9H8O4。 含量(%)=(V0—V)*F*T/W*100% =(V0—V)*F*18.02/(0.4*1000)*100% (V0为空白实验消耗的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V为样品测定时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W为阿司匹林样品的取样量(g);F为硫酸滴定液的浓度的校正因素;T为氢氧化钠滴定液的滴定度。) 1.3 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原料药含量 以C18柱(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0.2%庚烷磺酸钠—乙腈(85:15)(用冰醋酸调PH至 3.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30℃;流速;

血药浓度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药动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为了准确、灵敏的检测血药浓度,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等的工作规范。 1.方法学的开发:根据我院临床的需要及检测仪器设备(HPLC、TDX等)的情况,对部分有必要进行TDM的药物建立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方便临床常规检测。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药物分析进展,不断开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简便的体内药物测定方法学,并形成论文发表。 2.通过院刊或其他途径向临床宣传TDM开展的必要性及能开展的项目,以使临床对该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开展监测的药物的峰、谷浓度采血时间、血样采集量、采血所用的试管、药物的半衰期等资料汇总,并向临床介绍。 3.设计TDM申请表,其内容应包括: 3.1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等。 3.2患者的用药情况:用药剂量、间隔时间、用药途径、方法、疗程及合并用药等。 3.3标本采集情况:标本种类、采集时间。 4.临床TDM的申请及标本采集 4.1对本实验室能监测的药物,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疗效或毒副反应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填写TDM申请表。 4.2采集时间

4.3标本采集后应连同TDM申请表立即送实验室。 5.测定: 5.1接到标本后,要按测定方法立刻对标本进行处理并测定,确实因工作安排关系,不能立刻测定者,要将标本处理后,放冰箱(0℃以下)冷冻保存,并尽早安排测定(要求当天检测完)。 5.2为了保证测定的准确度及灵敏度,使用TDX检测时,每一次测定均要求与质控一起检测,并根据质控的测定结果校正测定的浓度;使用HPLC法进行测定时,根据柱效及时重做标准曲线及使用对照品重做回收率等。 5.3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证仪器设备的良好性能。同时要及时补充各种试剂及对照品、试剂盒等。 5.4测定后,应及时填写血药浓度检测报告单(当天完成)。 6.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 6.1要求:对实验室开展的TDM项目,收集群体参数值(K a、K、V d 、Cl、T 1/2 及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等),列成表,方便查找,并及时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时更新。熟悉掌握测定药物的使用、相互作用、患者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的表现等,并及时收集最新的资料。 6.2接到TDM申请后,实验室立刻通知负责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人员或相关专科的临床药师,由其到相应临床查看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临床疗效或毒副反应。 6.3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情况、实际临床疗效、是否出现毒副反应等,结合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进行解释。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 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现在也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由于其历史悠久,所以至今已经有许多对于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例如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2010版中中国药典中主要记载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关键词:阿司匹林,含量,体内,体外 正文: 一. 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1. 体外: 1.1 直接滴定法: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0.4g,精密称定,加入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 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20ml振摇,完全溶解后,加3滴直接滴定。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的滴定度T为18.02mg/ml,即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滴定至溶液从无色变成淡粉红色即为滴定终点。记录滴定液的消耗量V。 含量(%)=(V*T/W)*100% = (V*18.02/(0.4*1000))*100% 1.2 水解后剩余滴定法:[1] 取阿司匹林原料药约1.5g,精密称定,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50.0ml 混合,缓缓煮沸10分钟,放冷,加酚酞指示剂,用硫酸滴定液(0.25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相当于 45.04mg的C9H8O4。 含量(%)=(V0—V)*F*T/W*100%

=(V0—V)*F*18.02/(0.4*1000)*100% (V0为空白实验消耗的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V为样品测定时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W为阿司匹林样品的取样量(g);F 为硫酸滴定液的浓度的校正因素;T为氢氧化钠滴定液的滴定度。) 1.3 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原料药含量 以C18柱(150mm*4.6mm,5μm)为色谱柱,0.2%庚烷磺酸钠—乙腈(85:15)(用冰醋酸调PH至3.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30?;流速; 1.0ml/min ;理论塔板数按阿司匹林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取阿司匹林样品30mg精密称定,置于50ml的容量瓶中,用稀释液(乙腈——甲酸(99:1))溶解超声并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记录色谱图;另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约25mg,精密称定,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稀释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C=A*Co*D/Ao C为样品浓度(mg/ml);A和Ao分别为样品和对照品溶液的峰面积;D为稀释倍数(ml)。 二. 阿司匹林制剂的含量测定 1. 体内: 1.1 HPLC-MS/MS法[3]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C18柱(4.6mm*100mm,5μm);流动相0.05%甲酸的乙腈溶液-10mmol/L甲酸铵溶液(PH3.5)(40:60);流速1.5ml/min(分流比为1:9);柱温40?;进样量10μl。 质谱条件:扫描方式选择多反应监测(MRM),离子化方式选择电喷雾(ESI) ASA(阿司匹林)、AS、4-ABS(内标物)的母/离子源;电离模式选择负离子;。 子离子对的质荷比(m/z)分别为;178.9?136.8,136.9?92.8和162.9?118.9. 标准品和样品的制备:取含氟化钠5mg/ml的空白人血浆,加入ASA标准溶

阿司匹林地合成及熔点测定

标准文档 2013-2014(2) 基础化学开放实验(有机化学) ——阿司匹林的合成及含量测定 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赵超王凤艳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第一章前言(概述) 1.1理化性质 (4) 1.2水杨酸的性质及应用 (4) 1.3阿司匹林的功效 (4) 第二章实验部分及数据处理 2.1阿司匹林的合成 2.1.1仪器及试剂 (4) 2.1.2实验步骤 (5) 2.1.3实验结果 (5) 2.2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 2.2.1实验仪器和试剂 (5) 2.2.2实验步骤 (5) 2.2.3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5)

2,3阿司匹林的熔点测定 2.3.1实验仪器和试剂 (6) 2.3.2实验步骤 (6) 2.3.3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6) 第三章结果及讨论(含结论) (6) 参考文献 (7) 摘要: 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由水杨酸和乙酸酐酯化反应合成的白色晶体。这反应涉及到水杨酸的酚基在浓硫酸为催化剂条件下的乙酰化。通过实验学习制备阿司匹林的原理和方法,进而了解乙酰水杨酸的应用价值。采用酸碱直接滴定法测定实验合成的阿司匹林的纯度及产率,并且学会用熔点法鉴定阿司匹林。 关键词:阿司匹林重结晶浓硫酸直接滴定法熔点鉴定

第一章前言 阿司匹林,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英文名称: 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其中文俗名有: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1.1理化性质 阿司匹林色、态、味: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先微苦后转辛。 阿司匹林分子式:C 7H 6 O 3 结构式:C 6H 4 OHCOOH 分子量 138.12 相对密度:1.44, 熔沸点:熔点157-159℃,在光照下逐渐京变色,沸点约211℃/2.67kPa易溶于乙醇,溶于氯仿和乙醚,微溶于水,性质不稳定,在潮湿空气中可缓缓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而略带酸臭味,故贮藏时应置于密闭,干燥处,以防分解。 1.2水杨酸的性质及应用 水杨酸是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在医药工业中,水杨酸本身就是一种用途极广的消毒防腐剂。作为医药中间体。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的结晶粉状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Salicylic取自拉丁文Salix,即柳树的拉丁文植物名。水杨酸具有优秀的去角质、清理毛孔能力,安全性高,且对皮肤的刺激效较果酸更低,因而成为保养品新宠儿。水杨酸可以淡化色素斑、缩小毛孔、去除细小皱纹及改善日晒引起的老化等效果 1.3阿司匹林的功效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栓形成这些主要功效。所以它适合用于疼痛,而伴有炎症的疼痛效果又会更好,例如头痛和短暂的骨骼肌肉疼痛或者是牙疼关节疼之类的。还有就是对提问过高或者持续性发热有减低体温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使急性风湿热患者短时间(两天内)内退热,关节红肿疼痛减缓。还用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研究

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研究 何莎学号:201202191501 摘要:当前临床用药中,需要进行临床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有几十种,有时用药目的也决定了药物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监测的必要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强调。针对血药浓度监测不同方法的研究,本文分别从高效液相、液质联用、免疫分析等方面进行概述,探讨不同监测方法的异同和优劣,为临床血药浓度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血药浓度监测;方法;临床 The research on method of Monitoring of Blood concentration Abstract:In the current clinical use, the drugs whitch need for monitoring of blood concentration have a few kinds, sometimes the purpose also determines the drugs for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the necessity of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has be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emphasi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research on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ocus on from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liquid mass combined, immune analysis, whitch we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monitoring method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clinical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Methods; clinical 前言 众所周知,当药物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血液成为体内转运的中枢,绝大多数药物经血液循环到达作用部位或受体部位,并以一定浓度产生药效(也包括副作用,甚至毒性作用)。由于药物进入体内到产生药理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故各种因素都可影响药理作用的强弱,而探讨各种因素对药理作用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血药浓度监测是应用先进的微量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的药

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一、需要进行监测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原因 1.安全范围窄,治疗指数低一些药物治疗浓度和最小中毒浓度接近甚至重叠,极易中毒,只有通过TDM调整剂量,才能既保证疗效又不致产生毒性; 2.以控制疾病发作或复发为目的的用药此类用药多需数月或数年的长期用药,如果不进行TDM,临床只能根据病症是否出现或复发、毒性反应是否发生为调整剂量的依据。而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再调整剂量,将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延误病情,甚至不可逆的后果; 3.不同治疗目的需不同的血药浓度; 4.药物过量中毒; 5.药物治疗无效原因查找; 6.已知治疗浓度范围内存在消除动力学方式转换的药物; 7.首过消除强及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的药物; 8.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 9.长期用药及可能产生药动学相互作用的联合用药。 二、需要进行TDM的药物特点 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 2.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大的药物; 3.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4.患心、肝、肾和胃肠道等脏器疾病时使用的药物; 5.为预防慢性病发作需长期使用的药物; 6.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很接近的药物; 7.产生不良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疗效的合并用药; 8.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的药物。 具有以下特点的药物不需要进行检测 1.有客观而简便的观察其作用指标的药物; 2.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大、毒性小的药物; 3.短期服用、局部使用或不易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 三、TDM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1.监督临床用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确定最佳治疗剂量,保证个体化给药,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2.研究与确定常用剂量情况下,不产生疗效或出现意外毒性反应的原因。 3.确定患者是否按照医嘱服药。

阿司匹林的合成、表征及含量测定

阿司匹林的合成、表征及含量测定 一.摘要 1. 中文摘要 医药上阿司匹林(aspirin)即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又称水杨酸乙酸脂(salicylic acid acetate.),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治疗感冒的药物, 有解热止痛的作用,同时还可软化血管. 阿司匹林的历史最早追溯于18世纪。首先发现柳树皮的提取物是一种强效的止痛退热及抗炎消肿药,不久就分离、鉴定了其中的有效成分为水杨酸,随后用化学方法大规模生产,供医用。但后来发现它的酸性强,严重刺激口腔,食道及胃壁黏膜,故试图改进。先制成水杨酸钠试用,发现虽然改善了它的酸性和刺激性,但却具有令人不愉快的甜味,大多数患者不愿意服用。18世纪末,合成了乙酰水杨酸,既保持了水杨酸钠的药效,又降低了刺激性,口味好。Bayer公司将它的这个新产品称作aspirin。Aspirin的产生历史是目前使用的许多药品的典型,即开始都以植物的粗提取物或民间药物的出现,再由化学家分离出其中的活性成分,测定结构并加以改造,结果才变成比原来更好的药物。 为了对阿司匹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进行了阿司匹林的合成制备实验:在浓硫酸介质中,水杨酸和乙酸酐发生乙酰化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副产品可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以及乙酸乙酯重结晶除去. 同时乙酰水杨酸又具有一系列特殊结构.在红外谱图中可出现多个特征振动频率.比较产品和标准的红外谱图,同时结合产品的熔点,可对合成的产品进行鉴定. 除此之外,我们还用酸碱滴定测定产品的含量,并结合紫外分光度法对产品进行含量的分析. 2.关键字 阿司匹林, 合成,, 鉴定, 含量测定 Abstract: This medicine aspirin (aspirin) or aspirin (acetylsalicylic acid), also known as salicylic acid acetate (salicylic acid acetate.), Is a very common treatment for cold medicines, hasantipyretic analgesic effect, but can also soften the blood vessels. The earliest history of aspirin back in the 18th century.First found in willow bark extract is a potent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swelling drug fever, and soon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the active ingredient of which is salicylic acid, followed by large-scale production by chemical methods for the medical.Acid but found it strong, severe irritation in the mouth, esophagus and gastric mucosa, it is trying to improve.Sodium salicylate into the first trial, found that while improved its acidic and pungent, but sweet with the unpleasant, most patients do not want to take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姓名:学号:班级: 实验目的 1. 以磺胺嘧啶钠为例学习测定药物血浆浓度、药物血浆半衰期(t1/2)及表观分布容积(Vd)等 药动学参数的基本方法。 2. 理解常用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家兔1只 2. 器材:试管24支,移液吸管(10ml 1支,1ml 2支,2ml 7支),移液器1支,吸头若干, 试管夹,试管架,离心机,722型分光光度计,手术剪,眼科剪,止血钳,动脉夹,眼科 镊,缝线,药棉,纱布,捆扎绳,注射器(10ml 1支,5ml 1支)。 3. 药品:5%磺胶略啶钠溶液,7.5%三氯醋酸溶液,0.5%亚硝酸钠溶液,0.5%麝香草酚钠 溶液(溶于20%氢氧化钠浓度内),草酸钾结晶,20%乌拉坦容液,肝索注射液,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取试管6支,依次用A1、A2、A3……A6标记,各加入7.5%三氯醋酸2ml备用。 2. 取试管6支,依次用B1、B2、B3……B6标记,各加人草酸钾结晶几粒。 3. 取家兔1只,称重,以20%乌拉坦溶液1g/kg (5 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背位固定于 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皮肤,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并在近心端夹上动脉 夹,以阻断血流,再将放血导管向心脏方向插人颈总动脉内,用线打活结固定。 4. 松开动脉夹,放血约1ml,置于B管,迅速摇匀抗凝,然后耳缘静脉注人5%磺胺嘧啶 钠150 mg/kg (3 ml/kg ),记录注完时间(准确到分钟)。 5. 给药后5、10、20、30、40 min,用同样方法放血约1ml,分别置于B2、B3、B4、B5、B6 管,迅速摇匀,记录取血标本的准确时间,然后B1~ B6管以1500转/min离心5 min,准 确吸取上层血浆50 M加人相应的各A管,各管以1500转1分离心5 min,分别取离心后的上清液1.5 ml,加0.5% 亚硝酸钠溶液0.5 ml,摇勾,再加0.5% 麝香草酚1ml,可见橙红色反应.以给药前血样为空白对照,用722型分光光度计于525m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各取血时间点的光密度,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磺胺嘧啶钠浓度。

阿司匹林主成分定量分析(实验报告)

题目:阿司匹林主成分定量分析 实验者: 第五大组 班级: 12应用化学 学号: 同组实验者: 班级: 学号: 摘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 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复方阿司匹林(APC )是应用广泛的热解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对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等有很好的疗效,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其中有效成分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本实验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阿司匹林中主要有效成分乙酰水杨酸的含量,计算其有效成分所占比例,为其单位计量的有效成分对于人体的作用强度提供理论依据。 O C C O OH O CH 3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关键词:阿司匹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水杨酸 1. 引言:阿司匹林是生活中十分常见,应用十分广泛的日常抗炎药物。可用于镇痛解热,抗风湿,关节炎。抗血栓等等。阿司匹林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熔点135-140摄氏度,无气味,微带酸味。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慢水解成其他有效成分水杨酸和乙酸。采用传统的酸碱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溶片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有效消除温度、湿度等环境影响,且快捷、准确、重现性好。 2. 实验方法和原理 2.1理论依据 在光度分析中,常会因共存组分与被测定组分的吸收谱带重叠而干扰测定,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可以解决这些干扰问题。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A=Kbc,利用吸光度具有加和性的原理,试样溶液在两测定波长λ1和λ2处的吸光度差ΔA 与溶液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是双波长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 析的依据。 A λ1=K λ1bc A λ2=K λ2bc ΔA=A 1-A 2=K (λ1-λ2)bc 样品中共存干扰物质的双组分体系中,采用等吸收点法测定消除干扰组分的影响,选择测定波长时有两个原则:干扰组分在这两个波长处应有相同的吸光度,即差吸光度只与一个组分浓度有关,而另一组分无关;待测组分在这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差值应足够答,以保证较高的灵敏度。 阿司匹林(ASA )易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水解产物水杨酸(SA )和乙酸,阿司匹林在280nm 处有一处强吸收峰,水杨酸吸收峰在312nm ,如果阿司匹林的紫外吸收光谱在312nm 处有肩峰,可定性鉴定阿司匹林中有水杨酸存在。 2.2实验方法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方法综述资料

阿司匹林原料和制剂在体内及体外含量测定方法 蓝星宇药学1101 31104026 摘要阿司匹林,又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或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的解热阵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也可提高植物的出芽率,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中国药典(2010版)中阿司匹林原料药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采用酸、碱滴定法,而近几十年来,随着色谱技术、光谱技术、电泳技术等的飞快发展,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方法有了突破与发展。该文主要分析阿司匹林原料及以阿司匹林为主药的多种制剂在体内和体外的含量测定方法 关键词阿司匹林含量测定制剂 正文 1.阿司匹林原料药在体内含量测定方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①色谱条件:填充剂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5um);色谱柱4.6mm×150mm;流动相甲醇-水-正丁醇-磷酸(300:200:10:0.05);检测波长237nm;柱温:室温。 ②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并制成浓度分别为0.5mg/ml ③样品处理: 取血清样品0.1ml,置于1.5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50ul高氯酸(30%),再加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及内标溶液适量,使浓度均为10ug/ml.涡旋振荡2min,于10000r/min离心5min。 ④测定方法: 取上清液20μl进样,用峰面积计算浓度C X。 ⑥计算公式: C X=(C R×A X)/A R

(C R为对照品溶液的浓度(ug/ml);A X和A R分别为样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中阿司匹林的峰面积) 2.阿司匹林原料药在体外含量测定方法 1)直接滴定法 直接滴定法即将阿司匹林溶于中性乙醇、甲醇或丙酮中,以酚酞、酚红或酚硫酞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滴定液直接滴定。 ①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反应原理: ②测定方法: 取本品约0.4g,精密称定,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剂显中性)20ml溶解后,加酚酞指示剂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 ③计算公式: NaOH滴定度T=0.1×180.16×(1/1)=18.02(mg/ml) F=M(实际)/M(规定) 含量(%)=(V×T×F)/W×100% (V为滴定液体积(ml); T为氢氧化钠的滴定度,W为供试品称样量(g);F为滴定液浓度校正因子(F=滴定液实际浓度/滴定液规定浓度)) 2)水解后剩余量滴定法 利用阿司匹林酯结构在碱性溶液中易于水解的特性,加入定量过量的氢氧化钠滴定液,加热使酯键水解后,再用硫酸滴定液回滴定剩余的氢氧化钠滴定液。 ①反应原理:

一些药物的血药浓度与治疗作用的关系

七、一些药物的血药浓度与治疗作用的关系 药物血药浓度(μg/ml)药理作用 乙醚 丙烯炔巴比妥 溴化物 苯巴比妥 异戊巴比妥 司可巴比妥 戊巴比妥 氯乙烯醇 炔乙蚁胺 导眠能 安眠酮 甲乙哌啶酮 杜冷丁 溴梦拉(bromuml) 阿达林 水合氯醛 副醛 硫喷妥 trimethobenzamide 丙咪嗪 去甲丙咪嗪 阿密替林 去甲替林 羟基安定 锂 达尔丰 吗啡 镇痛新 保泰松 醋氨酚 苯丙胺类900~1000 1~4 40~50 20 20 1 1 4~6 5~10 0.2~0.4 2~5 10 0.6~0.7 1~3 1~3 5~10 30~150 30 1~2 2~6 0.6~1.4 0.3~0.9 0.015~0.035 1~2 0.5~1.3mmol/ml 0.1~0.2 1 0.14~0.16 40~60 10~20 1~2 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催眠作用 催眠作用 催眠作用 抗眩晕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中枢兴奋

续表 药物血药浓度(μg/ml)药理作用 利多卡因 水杨酸盐 丙胺卡因 洋地黄毒甙 地高辛 苯妥英钠 溴苄胺 普鲁卡因酰胺 奎尼丁 心得安 醋磺环己脲 氯磺丙脲 降脂酰胺 甲磺丁脲 抗组胺药 brompheniramine 扑尔敏 麦沙吡立伦 丙烯硫喷妥 丁巯二胺 酰胺咪嗪 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 扑痫酮 甲琥胺 乙琥胺 三甲双酮 利眠宁 眠尔通1~2 50~100 350~400 >250 <2 0.014~0.030 0.0003~0.0013 4~24 12~23 0.5~1.3 4~8 3~6 0.035~0.20 20~55 30~140 150~250 50~95 0.008~0.016 0.008~0.016 0.008~0.016 2~4 30 2~4 2~10 10~20 10~20 10~20 2.5~7.5 30~50 600~800 1~2 10~20 局部麻醉 镇痛 抗痛风 治疗风湿热 局部麻醉 强心 稳定窦性节律和抗心律失 常 抗心律失常(窦性期前收 缩) 抗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 过速) 抗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 β-阻滞作用 降血糖作用 降血糖作用 降血糖作用 降血糖作用 抗组胺作用 抗组胺作用 抗组胺作用 抗组胺作用 催眠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含量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的含量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及性质。 2. 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阿司匹林含量的原理及操作。 二、方法原理 乙酰水杨酸(acetyl salicylic acid)( 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治疗感冒的药物,有解热止痛作用,同时还软化血管。19世纪末,人们成功地合成了乙酰水杨酸。直到目前,阿司匹林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具有解热止痛作用治疗感冒的药物。在过量NaOH介质中,阿司匹林定量水解为水杨酸钠,其在290—300 nm处有较强的紫外吸收,且其吸光度在一定条件下,与阿司匹林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在合适条件下,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的含量。 溶剂和其他成分不干扰测定。 COOH OC + COO CH 3 O+C3O C H O OH 3+H O22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50mL容量瓶;10mL吸量管、5ml吸量管。 试剂 0.5000mg·mL-1水杨酸贮备液:称取0.2500g水杨酸先溶于少量0.1moL·L-1NaOH 溶液中,然后用蒸馏水定容于500mL容量瓶中;0.1moL·L-1 NaOH 溶液。 四、实验内容 1、对照液的配制:将七个50.00mL容量瓶按0-6依次编号。分别移取水杨酸储备液0.00、1.00、2.00、3.00、4.00、5.00mL于相应编号容量瓶中,各加入1.0mL 0.1moL·L-1 NaOH溶液,先用蒸馏水稀释至30mL左右,80℃水浴加热10分钟,冷却至室温,稀释至刻度,摇匀。 2、试样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适量阿司匹林样品于50mL烧杯中,加入0.1moL·L-1NaOH 溶解,定量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从50mL容量瓶中取一定量的试样溶液至另一个50mL容量瓶中,蒸馏水稀释至30mL左右,80℃水浴加热10分钟,冷却至室温,稀释至刻度,摇匀。 3、样品测定: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对标样3进行扫描,波长范围是320—280nm,找出最大吸收波长,并在该波长下由低浓度到高浓度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最后测定未知液的吸光度。

实验二__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4 实验二 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 [实验目的] 掌握口服给药后用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加深对这些参数的理解。 [仪器与试剂] 同实验一 [实验原理] 血管外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透皮给药等。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常用一级过程描述,即药物以一级速度过程吸收进入体内,然后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一级吸收模型)。体内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 (0t k kt a a a e e k k V FX k C ----= 对大多数药物来说,吸收速率常数k a 大于消除速率常数k 。当k a 远远大于 k ,且t 较长时,则e -kat 趋向零,上式可简化为: kt a a e k k V FX k C -?-=) (0 利用尾段直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 。 残数浓度C 残与时间t 的关系式为: t k a a a e k k V FX k C -?-=) (0残 利用残数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a 。 [实验方法] 1 标准曲线的制备(同静脉给药项下) 2 给药与取样 称取0.5g 对乙酰氨基酚,用蒸馏水配制成20mL 的混悬液。 取体重2.5~3kg 的健康家兔一只,实验前禁食12h 。给药前,先由兔耳缘静脉取空白血约2ml 。然后将预先配制的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灌胃给药,在给药后20、40、60、90、120、150、180、210、270min 时采血约2ml ,其它操作同

5 静脉注射给药项下。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 将血药标准曲线数据列表(表2-1),求出回归方程A=a+bC (C :浓度,a :截距,b :斜率,A :吸收度)及线性相关系数r ,同时用坐标纸画图。 表2-1 血药浓度-吸收度数据表 标准液浓度(μg /ml ) 50 100 150 200 250 吸收度(A ) 回归方程 2 血药浓度的数据处理:根据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血药浓度,将有关实验数据列表(表2-2)。 表2-2 静脉注射血药浓度表 取样时间(min ) 20 4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70 样品吸收度(A ) 血药浓度(μg /ml ) 按单室模型处理数据,用残数法计算消除速度常数k 、半衰期t 1/2、吸收速度常数k a 、达峰时间t m 及峰浓度C m ,同时用梯形法计算AUC ,填入表2-3。画出C-t 的关系图,并根据计算结果写出口服给药动力学方程表达式。 相关公式:)() (0t k kt a a a e e k k V FX k C ----= k k k k k k k k t a a a a m lg 303.2ln ln -=--= m kt e V FX C -=0max k C t t C C AUC n i i n i i i +-+=+-=+∑)](2[11 01 表2-3 动力学参数表 参 数 k t 1/2 k a t m C m AUC (梯形法) 动力学方程表达式: [思考题] 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测得的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有无差异?原因是什么?

阿司匹林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实验四阿司匹林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目的要求] 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条件; 2、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及作用; 3、了解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药片中水杨酸的方法。 [基本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20世纪70年代急剧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效、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液相色谱法是指流动相为液体的色谱技术。在经典的液体柱色谱法基础上,引入了气相色谱法的理论基础,在技术上采用了高压泵、高效固定相和高灵敏度检测器,实现了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和操作自动化。这种柱色谱技术称做高效液相色谱法。它可用来作液固吸附,液液分配,离子交换和空间排阻色谱(即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应用非常广泛。据估计,世界上几百万种化合物中除20%宜用气相色谱(GC) 分离分析外,其余80%的化合物,包括大(高)分子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热不稳定化合物以及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都可以用不同模式的HPLC ( 正相HPLC、反相HPLC、离子交换色谱和离子色谱、体积排除色谱、亲合色谱等等) 进行分离分析。而且高效液相色谱法还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分离效能高由于新型高效微粒固体相填料的使用,液相色谱填充柱的柱效可达5000~30000块/m理论塔板数,远远高于气相色谱填充柱的1000块/m 理论塔板数的柱效; (2)选择性高由于液相色谱具有高柱效,并且流动相可以控制和改善分离过程的选择性,因此高效液相色谱不仅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同分异构体,还可以分析在性质上极为相似的旋光异构体; (3)检测灵敏度高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的检测器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紫外检测器灵敏度可达10-9g,荧光检测器灵敏度可达10-12g; (4)分析速度快由于高压泵的使用,相对于经典液相(柱)色谱法其分析时间大大缩短。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系统的主要部件:储液罐、高压输液泵、进样装置、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和数据处理装置(色谱工作站): (1) 输液系统输液系统要为HPLC仪器提供流量恒定、准确、无脉冲的流动相,流量的精度和长期的重复性要好,同时还要提供精度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的多元溶剂梯度。流量的范围要宽,既能满足微柱(内径l~2mm)分析,也能满足常规柱(内径4mm)分析,甚至还可满足半制备柱(内径10mm) 的需求。目前HPLC常用的是双泵头往复式柱塞泵,流速范围一般为0.001-10 ml/min 。 (2) 色谱柱色谱柱通常为不锈钢柱,内装各种填充剂。常用的填料为硅胶,

阿司匹林的鉴别和含量测定

阿司匹林的鉴别和含量测定 2009级药学2班姓名:王锴学号:200907010226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的快速鉴别方法。方法:采用化学颜色反应和薄层色谱法(TLC)快速鉴别阿司匹林。结果:选用的方法反应机制明确,所用试液常用,易配。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省时、灵敏,适用于阿司匹林的快速鉴别。阿司匹林药片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讨论,微量滴定的精密度达到常量测定水平,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微量测定简便快捷,节约经费,减少污染,效果良好,可满足分析化学的要求。 关键词:鉴别含量测定阿司匹林 正文:阿司匹林的鉴别方法 1差示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含量 阿司匹林肠溶片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在波长297 nm处,阿司匹林以其在0.1 mol.L-1盐酸溶液为参比液,测得其在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差示吸收值。结果阿司匹林浓度在10.29~30.87 mg.L-1范围内ΔA与溶液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84%(n=6),RSD为0.51%。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 2HPLC法测定速克感冒片中阿司匹林、绿原酸的含量 建立速克感冒片中绿原酸和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C18柱(250 mm×4.6mm,5μm),测定阿司匹林的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26∶23∶1)、检测波长为280 nm。测定绿原酸的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13∶87∶1)、检测波长为327nm。结果线性范围:阿司匹林30.65~490.4 mg.L-1(r2=0.999 6)、绿原酸5.4~108 mg.L-1(r2=0.999 9)。加样回收率:阿司匹林为99.55%,RSD为0.38%(n=6);绿原酸为98.78%,RSD为0.56%(n=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作为控制本品质量的方法。 ' 3酸碱滴定法 (1)直接滴定法:取本品0.4克,精密称量,加中性乙醇20ML,溶解,加酚酞指示剂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滴定液相当于18.02MG 的c9H8O4 (2)水解后剩余滴定法:取本品 1.5G,精密称定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50ml,混合,缓缓煮沸10MIN,放冷,加酚酞指示液,用硫酸滴定液(0.25mol/L)滴定剩余的氢氧化. (3)两步滴定法:去本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片粉适量(约相

稳态血药浓度的临床应用

稳态血药浓度的临床应用 稳态血药浓度,也是药物效应相对稳定的浓度。通常用“Css(mg或ug/ml)”表示。是指在连续恒速静脉滴注给药或按半衰期(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 经4~5个t1/2使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近似平衡的状态。如果以药物的t1/2为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首次剂量加倍即可达到Css。增加给药的剂量,只能提高血浆药物的浓度,不能缩短到达Css的时间。单位时间内的给药剂量不变,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只能减少血浆药物浓度的波动范围(即缩小Cssmax与 Cssmin的差值),不能影响Css 和到达Css的时间。 口服给药的Css包括:“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峰值(Cssmax)”和“稳态血药浓度谷值(Cssmin)”。Cssmax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大有效浓度,Cssmin 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小有效浓度。 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的Css则始终保持一个水平。 只要口服剂量不变按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或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任何药物经过20个t1/2以后,蓄积剂量和排泄剂量完全相等(即蓄积剂量=给药剂量),它们的有效浓度不会因用药时间的长短而增大或减少,药物效应亦稳定在一定水平。 一、Css的估算:任何药物必须按该药t1/2连续恒量给药,并经该药的9个t1/2后,才可认为达到Css(5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6.9%,7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9.3%,9个t1/2后蓄积剂量99.8%)。 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一定剂量达到Css以后,给药后的2h(大多数药物2小时几乎全部吸收入血,即蓄积计量+给药剂量)时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ax;Cssmax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蓄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即应该服药的时间时的蓄积计量)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in;Cssmin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min+Cssma)÷2。例如:某患者,体重78公斤,口服某药物20mg/次, 按t1/2 q8h给药,9次以后达到Css。估计该药物的Cssmin为0.0032mg/ml(20mg÷(78×8%×1000);Cssmax为0.0064mg/ml【(20mg+40mg)÷(78×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0.0048mg/ml【(0.0032+0.0064)÷2】。如首次剂量加倍(40mg/次),口服后2h时即可达到Cssmax 【40mg÷(78×8%×1000)=0.0064mg/ml】;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为Cssmin。 2、静脉给药。某药物的t1/2为1h,以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每小时滴入180mg (3mg×60min),9h后血液中药物的蓄积剂量才能达到180mg。按上述患者体重计算Css为0.029mg/ml(180÷(78×8%×1000)。但是,在病情危重时则需要立即达到Css的剂量,可首次静脉注射180mg后,再继续以一个t1/2时间内滴注180mg(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即可始终维持0.029mg/ml的Css。 二、临床应用: 1、用于确定给药的最适剂量。临床上在药物的允许用量范围内,如用量过大,则不良反应亦较大;用量过小则疗效较差。选择和确定最适剂量是临床给药的关键环节。给药的最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