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设计

成都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设计

成都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设计
成都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文件备案编号:)

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设计

工程名称: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编制日期:年月日

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的进展

摘要:在市政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中,雨水和污水管道系统常占有较大的投资比例。因此如何在满足规定的各种技术条件下,合理设计城市排水管道系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已定管线下的优化设计、管线的平面优化布置和雨水径流模型的研究3方面论述了排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发展中出现的方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今后仍需投入大量精力来研究和完善其设计计算方法。

关键词:排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平面布置径流模型

0 引言

排水系统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和城市排渍防涝、防洪的骨干工程。其中,生活住宅区和工矿企业的雨水和污水管道系统投资一般占整个排水系统的投资70%左右[1]。因此,设计时如何在满足规定的各种技术条件下,尽量降低管道系统的基建费用是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是:设计人员在掌握了较为完整可靠的设计基础资料后,按照管道定线和平面布置的原则,确定出一种较为合理的污水管道平面布置图。然后计算出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以水力计算图或水力计算表及有关的设计规定作为控制条件,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进行各设计管段的水力计算,求出各管段的管径、坡度以及在检查井处的管底标高和埋设深度。计算中,一般只是凭经验对管段的管径和坡度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但其合理程度受到设计人员个人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大多数计算采用反复查阅图和表的方法进行,工作效率低,时间长,不利于设计方案的优化。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在经验总结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各种给水排水工程系统或过程的数学模型,从而发展到了以定量和半定量为标志的给水排水工程“合理设计和管理”的阶段。与此同时,对于各种类型的给水排水系统,开展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实践[2]。为了探求排水管道系统的最优设计计算方法,国内外许多科研、设计、教学单位和个人进行了不少的工作,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从研究成果来看,应用计算机进行排水管道的设计计算,不仅把设计人员从查阅图表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加快了设计进度,而且整个排水管道系统得到了优化,提高了设计质量。所确定的最优方案与传统方法相比,可降低10%以上的工程造价[3]。

排水管道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设计计算主要涉及到3方面的内容:(1)在管线平面布置已定情况下进行管段管径-埋深的优化设计;(2)管线平面布置的优化选择;(3)雨水径流模型的建立。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通常具备溢流设施,用以限制输送至当地污水处理厂的水量。由于溢流出来的雨水也就近排入河道,因此从水量角度而言,合流制排水系统对于排水区域的影响与分流制雨水系统实际上是相同的[4]。

1 已定管线下的管道系统优化设计

对于在管线平面布置已定情况下进行管段管径-埋深的优化设计问题,国内

外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最优化方法一般分为两种:间接优化法和直接优化法。间接优化法也称解析最优化,它是在建立最优化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最优化计算求出最优解;而直接最优化方法是根据性能指标的变化,通过直接对各种方案或可调参数的选择、计算和比较,来得到最优解或满意解[5]。

1.1直接优化法

在排水管道优化设计中,应用直接优化方法者认为[6~8]:虽然排水管道计算采用的水力计算公式很简单,但是由于管径的可选择尺寸不是连续变化的,不能任意选择管径;最大充满度的限制又与管径大小有关;关于最小设计流速、流速变化(随设计流量增加而增大)及其与管径之间关系的约束条件等都很复杂,也不能用数学公式来描述。因此,很难建立一个完整的求解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来用间接最优化方法求解。相对而言,用直接最优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具有直接、直观和容易验证等优点。

1.2间接优化法

应用间接优化方法者认为:随着优化技术的发展,尽管排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中存在着关系错综复杂的约束条件,只要对其中的某些条件适当取舍,合理地应用数学工具,就可以把它简化、抽象为容易解决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出最优解。根据出现的时间和使用的数学方法,间接优化方法主要分以下几类:

1.2.1 线性规划法

线性规划法是最优化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算法,它可以解决排水管道设计中的许多问题,同时也可对已建成的排水管道进行敏感性分析。它的缺点是把管径当作连续变量来处理,这就存在计算管径与市售规格管径相矛盾的问题[9]。而且将所有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均化为线性函数,其预处理工作量大,精度难以得到保证。

1.2.2 非线性规划法

为了适应排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中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非线性特征,1972年Dajani和Gemmell建立了非线性规划模型[10]。该方法基于求导原则,即目标函数的导数为零的点,就是所求的最优解。它可以处理市售规格管径,但当无法证明排水管道费用函数是一个单峰值函数时,得到的计算结果可能是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解。

1.2.3 动态规划法

1975年,由Mays和Yen首先把动态规划法引入到排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中[11],目前该方法在国内外仍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应用中分为两支:一支是以各节点埋深作为状态变量,通过坡度决策进行全方位搜索,其优点是直接利用标准管径,优化约束与初始解无关,却能控制计算精度,但要求状态点的埋深间隔很小,使存储量和计算时间大为增加[12]。为了节省运算时间,1976年由Mays 和Yen引入了拟差动态规划法。拟差动态规划法是在动态规划法的基础上引入了缩小范围的迭代过程,可以显著地减少计算时间和存储量,但在迭代过程中有可能遗漏最优解,而且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处理跌水、缓坡情况时受到限制[13~14]。

另一支是以管径为状态变量,通过流速和充满度决策进行搜索[15]。由于标准管径的数目有限,较以节点埋深为决策变量方法在计算机存储和计算时间上有显著优势。最初的动态规划对每一管段管径选取的一组标准管径中有些管径并不一定是可行管径。因此发展出可行管径法,该方法通过数学分析,对每一管段的管径采用满足约束条件的最大和最小管径及其之间的标准管径,构成可行管径集合,进而应用动态规划计算。可行管径法使得优化计算精度得以提高,并显著减少了计算工作量和计算机内存储量[16]。

动态规划法是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最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无论是利用节点埋深还是利用管段管径作为状态变量,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能够证明阶段状态的“无后效性”(“无后效性”是指当给定某一阶段的状态时,在以后各阶段的行进要不受以前各阶段状态的影响)。因此,用动态规划法求出的污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最优方案。

1.2.4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优化技术,它是模拟生物学中的自然遗传而提出的随机优化算法[17]。它仍采用规格管径作为状态变量,可以同时搜索可行解空间内的许多点,通过选择、杂交和变异等迭代操作因子,最终求得满意解。一般在解决中小型管道系统优化设计时,可以求得最优设计方案;尽管搜索方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当解决大型管道系统问题时,遗传算法仍可以求得趋近于最优解的可行方案[18]。

总之,在排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间接优化法和直接优化法同时在应用着,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都以设计规范要求及管径、流速、坡度、充满度间的水力关系为约束条件,以达到费用最小为目标。

2 管线的平面优化布置

研究人员在解决已定管线下的排水管道系统优化问题的同时就已经指出,对不同定线方案的优化选择更具有适用价值。但由于已定管线下的设计是管线平面布置的基础,加上目前已定管线下的优化设计计算并不成熟,造成了系统平面优化布置的进展甚微。

最早着手这方面研究的是J.C.Liebman(1976)。在他的研究中,撇开水力因素,假定每一管段管径相同,以挖方费用为优选依据,选择一初始布置方案,然后用试算法逐步进行调整。此后Argaman(1973)和Mays(1976)在平面布置方案中引入排水线(Drainage Line)的概念,将排水区域内与最终出水口节点(即检查井)相距同样可行管段数的节点用一根排水线连接起来。对任一排水线,上游的流量在该排水线流向下游[19]。这样,管线平面布置方案的优选问题转化为最短路问题,可用动态规划法求解。此模型已经考虑到水力因素,但由于排水线的引入,寻优过程的搜索范围被限制在平面布置方案可行域中的很小一部分,即使是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人员亦有可能把最优的方案排除在外。再加上其所需存储最

大和计算时间长的特点,此法仍是无法实现。1982年,Walters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曾应用于公路排水系统的设计。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发现,城市排水系统平面布置能够抽象为由点和线构成的决策图,于是转向从图论中寻找平面优化布置的方法。1983年,

P.R.Bhave和J.F.Borlow将网络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数算法应用于排水管道系统平面布置方案的优选。假定系统中的每一管段具有相同的权重(Weight),避开水力因素,用定权方法来求解。1986年,S.Tekel和H.Belkaya又应用了3种权值来解决:(1)各管段地面坡度的倒数;(2)各管段的管长;(3)各管段在满足最小覆土条件下,按最小坡度设计时的挖方量。分别对这3种权值运用最短路生成树算法求管线平面布置方案,再进行管径、埋深和提升泵站的优化设计,最后取投资费用最小的平面方案作为最优设计方案。

对于排水管道系统所有可行的管线敷设路径构成的图,各管段的实际权值只有在方案确定以后才能计算出来,因此属于图论中的变权问题,可是到目前为止,图论中的变权问题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国内,李贵义(1986)提出了简约梯度法,陈森发(1988)提出了递阶优化设计法[20],这些方法也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最近,遗传算法的出现为排水管道系统平面优化布置提供了可能条件,因为遗传算法的运算机制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没有特殊要求。G.A.Walters已经应用遗传算法在城市给水排水、农田灌溉、电缆和煤气管线方面进行研究[21]。

3 雨水径流模型方面的研究

我国雨水管渠的设计一直沿用推理公式法,1974年试行、1987年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都是如此规定。推理公式法的计算方法是假定管渠中水流为均匀流,求得水流在管道中的流行时间;再假定雨水在地面的水流流速等于管渠中的水流流速,降雨历时等于地面集水时间,由暴雨公式求得下一管段的最大设计流量。选择一可行管径作为设计管径,由水力公式求得所需的水力坡度(或选择一可行的水力坡度,来求出所需的可行管径)。

推理公式法应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水力计算,其最大优点是简单迅速。由于使用了历史最大降雨资料,能够得到偏于安全的设计。但是,已有的许多研究表明,推理公式法中基于推导公式的假定不尽合理,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没有考虑降雨的空间变化。由于实际暴雨强度在受雨面积上的分布不均匀,当汇水面积较大时,所取的降雨历时较长,按公式计算得出的下游管段的设计流量会出现较大的偏差。(2)理论上作了过分简单的假设,使用者可能会不经检验地就借用其它地区公布的参数和常数,以便节省时间。设计因缺乏充分的实例资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3)只能计算洪峰流量,无法推求完整的径流过程,对雨水调节池设计、合流制排水管道溢流流量计算无法适应要求。(4)将直接来自设计暴雨的设计重现期,转化成排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这一假设并没有被充分证实。Marsalek(1978)、Wenzel和

Vookes(1978,1979)指出,降雨历时、时程分配和前期土壤含水量的选择,对洪峰流量~频率关系有很大影响,这些参数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函数关系。(5)不能满足对雨水径流水质方面的计算要求。因为高污染浓度的降雨并不一定发生在高洪峰过程线内。即使对于合流制管道,从系统溢流出的合流污水中仍然存在有大量污染物。

近20年来,随着城市径流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各种精度较高的城市水文、水力计算模型的建立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外在这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许多模型已广泛应用于雨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当前西方最著名的程序有[23]:英国环境部及全国水资源委员会的沃林福特程序(Wallingford Procedure)、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水文学中心的“暴雨”模型

(Storage,Treatment,Overflow,Runoff Mode STORM)、美国环保局的雨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 SWMM)等。这些模型可对整个城市降雨、径流过程进行较为准确的量(降雨与径流量)和质(降雨与径流水的水质和接受水体的水质)的模拟,它们的开发与工程项目紧密结合,经过一段时期的经验积累后,政府主管部门便组织协调,推出定型软件供设计和管理人员选用[24]。

我国对城市径流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已有一些结合我国实际的研究成果问世。如对雨水管网模拟的扩散波简化和运动波简化[25],对地表径流系统的模拟技术包括:等流时线法、瞬时单位线法和改进推理法[26]。

4 结束语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排水管道系统设计的理论计算和工程应用上均已取得很大的成果,也仍然存在着许多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技术和系统方法的发展,更好地研究开发排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软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作者通讯处:200092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话:(021)65986217

参考文献

1 顾国维. 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 傅国伟. 给水排水系统优化导论(一). 中国给水排水,1987,3(4):45~50

3 James,S J. Optimal design of sanitary sewers.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proceeding of the fourth conference,Edited by W Tracy Lenocker,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1986:162~177

4 M J 霍尔[英]著,詹道江等译. 城市水文学.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5 彭永臻,崔福义. 给水排水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 王柏仁. 污水管道系统的计算程序与优化选择. 中国给水排水,1985,1(2):

1~5

7 彭永臻,王淑莹,王福珍. 排水管网计算程序的全局优化. 中国给水排水,1994,10(5):41~43

8 张联民. 污水管网优化设计的流速控制法. 中国给水排水,1994,10(5):41~43

9 沈毅. 微机在污水管道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查设计院,1988

10 Li G Y and Matthew,G S R. New approach for optimization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SCE,1990,116(5):927~944 11 Kuo J T and Yen B C. Hwang,G P. Optimal design for storm sewer system with pumping stations.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ASCE,1991,117(1):11~27

12 张景国. 排水管道系统设计最优化.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1993,25(3):305~310

13 李贵义. 排水管网优化设计. 中国给水排水,1986,2(2):18~23

14 欧阳建新,陈信常. 排水管系设计的罚函数离散优化法. 给水排水,1996,22(5):19~21

15 丁宏达. 重力流雨水管道动态规划系统分析. 给水排水,1983,9(5):2~7

16 陆少鸣,刘遂庆. 城市污水管网可行管径法优化设计. 同济大学学报,1996,24(3):275~280

17 Simpson A R,Dandy G C and Murphy L J. Genetic algorithms compared to other techniques for pipe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4,120(4):423~443

18 张景国,李树平. 遗传算法用于排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 中国给水排水,1997,13(3):28~30

19 李贵义. 排水沟道系统的优化设计. 同济大学科技情报站,1986

20 陈森发. 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布局的递阶优化设计. 中国给水排水,1988,

4(3):6~10

21 Walters G A and Lohbeck T K. Optimal layout of tree network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1993,22:27~48

22 水利电力部水文局等. 城市雨洪水译文集. 北京:1987

23 王文远,王超. 国外城市排水系统的发展启示. 中国给水排水,1998,14(2):45~47

24 Harry van Mameren and Francois Clemens. Guidelines for hydrodynamic calculations on urban drainage in the Netherlands:overview and principle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1997,36(8):247~252

25 岑国平. 雨水管网的动力波模拟及试验验证. 给水排水,1995,21(10):11~13

26 周玉文,孟昭鲁. 瞬时单位线法推求雨水管网入流流量过程线的研究. 给水排水,1995,21(3):5~9

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设计计算的进展

李树平刘遂庆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发布时间:2007-03-06 【进入论坛】

0 引言

排水系统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和城市排渍防涝、防洪的骨干工程。其中,生活住宅区和工矿企业的雨水和污水管道系统投资一般占整个排水系统的投资70%左右[1]。因此,设计时如何在满足规定的各种技术条件下,尽量降低管道系统的基建费用是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排水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是:设计人员在掌握了较为完整可靠的设计基础资料后,按照管道定线和平面布置的原则,确定出一种较为合理的污水管道平面布置图。然后计算出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以水力计算图或水力计算表及有关的设计规定作为控制条件,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进行各设计管段的水力计算,求出各管段的管径、坡度以及在检查井处的管底标高和埋设深度。计算中,一般只是凭经验对管段的管径和坡度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但其合理程度受到设计人员个人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大多数计算采用反复查阅图和表的方法进行,工作效率低,时间长,不利于设计方案的优化。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在经验总结和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各种给水排水工程系统或过程的数学模型,从而发展到了以定量和半定量为标志的给水排水工程

“合理设计和管理”的阶段。与此同时,对于各种类型的给水排水系统,开展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实践[2]。为了探求排水管道系统的最优设计计算方法,国内外许多科研、设计、教学单位和个人进行了不少的工作,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从研究成果来看,应用计算机进行排水管道的设计计算,不仅把设计人员从查阅图表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加快了设计进度,而且整个排水管道系统得到了优化,提高了设计质量。所确定的最优方案与传统方法相比,可降低10%以上的工程造价[3]。

排水管道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设计计算主要涉及到3方面的内容:(1)在管线平面布置已定情况下进行管段管径-埋深的优化设计;(2)管线平面布置的优化选择;(3)雨水径流模型的建立。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通常具备溢流设施,用以限制输送至当地污水处理厂的水量。由于溢流出来的雨水也就近排入河道,因此从水量角度而言,合流制排水系统对于排水区域的影响与分流制雨水系统实际上是相同的[4]。

1 已定管线下的管道系统优化设计

对于在管线平面布置已定情况下进行管段管径-埋深的优化设计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最优化方法一般分为两种:间接优化法和直接优化法。间接优化法也称解析最优化,它是在建立最优化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最优化计算求出最优解;而直接最优化方法是根据性能指标的变化,通过直接对各种方案或可调参数的选择、计算和比较,来得到最优解或满意解[5]。

1.1 直接优化法

在排水管道优化设计中,应用直接优化方法者认为[6~8]:虽然排水管道计算采用的水力计算公式很简单,但是由于管径的可选择尺寸不是连续变化的,不能任意选择管径;最大充满度的限制又与管径大小有关;关于最小设计流速、流速变化(随设计流量增加而增大)及其与管径之间关系的约束条件等都很复杂,也不能用数学公式来描述。因此,很难建立一个完整的求解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来用间接最优化方法求解。相对而言,用直接最优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具有直接、直观和容易验证等优点。

成都市龙马湖设计浅析

成都市龙马湖设计浅析 发表时间:2018-06-08T15:29:56.8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作者:廖世春申青松王政克 [导读] 摘要:本文在充分分析四川简州新城龙马湖补水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无自然汇流的湖区水量平衡计算进行总结,同时在引退水工程方案中应根据周边规划建设进度提出可行的近远期方案,并引入智慧水利系统进行后期管理,以期指导类似湖区的设计。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610081 摘要:本文在充分分析四川简州新城龙马湖补水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无自然汇流的湖区水量平衡计算进行总结,同时在引退水工程方案中应根据周边规划建设进度提出可行的近远期方案,并引入智慧水利系统进行后期管理,以期指导类似湖区的设计。 关键词:景观湖;补水;蒸发;渗漏;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迈入一个新台阶,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上一层楼,其中作为提升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景观湖被重视起来,与传统水库的自然集雨面积汇水不同,景观湖多新建于城市平坦局域,完善的市政管网使湖区不具备通过自然地形汇水能力,因此湖区需要人工定期补水,同时做好湖区防渗等措施减少水量损失。 1. 工程概况 成都市龙马湖位于成都市简州新城核心区龙马湖中央公园,本次设计在保证最佳观湖效果基础上,尽量保留和梳理现状地形,将水塘、洼地等连成一片,通过高程分析,最终确定湖面正常水位高程431m,湖区水面面积70.1万m2,总库容98.2万m3,库容规模属小(二)型水库。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相应的主要建筑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设计洪水采用20年一遇,校核采用200年一遇。湖区建成后,在简州新城核心区形成看山、望水、亲城”的空间格局。 2 区域周边水系 龙马湖位于成都市简州新城核心区,周围为商务、市民生活和科创中心,因此对湖区水景观维持和水质均有较高要求,本次设计湖区水面变幅以低于正常水位0.2m为限,水质要求达到IV类水标准。 龙马湖周边主要水系为:沱江干流、赤水河支流、瓦子河支流、龙泉湖养马河干渠等。 如上表所示,沱江河龙泉湖水量均较充足,但由于沱江水质较差,同时引水难度较大,经比较本工程推荐采用龙泉湖水源,通过养马河干渠将水引至湖区。 3 水量平衡分析 龙马湖湖面面积70.1万m2,湖区库容98.2万m3,为维持湖区水景观,湖区水面下降大于20cm即进行补水。本次设计采用相邻地区气象局提供的近30年气象资料,湖区土壤渗透系数1×10-6cm/s,由于本湖区无天然来水汇入,湖区需水量可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湖区需水量Q=降雨量Q1-蒸发量Q2-渗漏量Q3 根据计算10月~次年6月均需要补水,最大月补水量为4月份,需补水7.3万m3。选择12月、3月、5月进行三次集中补水,分别补水12.8万m3、13.4万m3、16.4万m3,其中3、5月正好利用春灌期龙泉湖放水期补水,12月需单独协调龙泉湖放水补充,当养马河未对龙马湖补水期间,龙马湖下游景观河道通过设堰进行梯级蓄水,保证下游景观河道形成稳定的景观水面。 4 引退水方案 由于规划引水渠道周边均为浅丘山体,地块尚未进行土地平整和开发,近期修建引水河道代价较大,因此需考虑湖区近期引水方案,同时在规划退水河道未修建前,需考虑湖区近期退水通道。 根据现场实际踏勘,项目区现已有一条朝阳斗渠,该斗渠亦从龙泉湖养马河干渠取水,可作为近期引水通道,斗渠为0.8m*0.8mU型渠道,过流能力0.38m3/s,首次蓄水时需21天蓄满。由于朝阳斗渠未来由于周边地块开发及整理无法作为长期引水渠道,远期仍考虑从龙

产业落地进展!大成都重构产业经济地理格局

产业落地进展!大成都重构产业经济地理格局 2017年9月11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部署。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成都定位于第六个国家中心城市。这意味着,成都作为中国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战略使命、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加之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成渝城市群、建设内陆自贸区、建设天府国际机场,这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使成都从国家对外开放的末端转向前哨。连续几届成都决策层清醒地意识到: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而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城市强盛的根基,而成都的根基还不牢固。于是,在2017年两本至关重要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成都制造2025规划》相继出炉,同步地《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即成都“产业新政50条”正式出台,成都开始向制造业强市转型。 ? 审视:“全而不大”、“多而不强” 长期以来,工业经济始终是成都经济增长的主体贡献者。“十二五”期间,成都工业年均增速约14.4%,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首位,工业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将近一半,

有力支撑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了“万亿级”台阶。但重新审视工业经济现状,会发现成都的工业存在“全而不大”、“多而不强”的问题,产业门类齐全但结构不尽合理,聚集态势初显但集群集约程度不高,区位优势突出但市场能力不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是成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工业发展为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提供强大产业支撑,为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创造产业需求,为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提升层次内涵,为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提高能级,为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提供重要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和动能轴,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成都由此确立了工业经济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定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 2017年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在发展目标上,该白皮书提出,通过五年努力,成都基本构建起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生态圈、生活服务圈、创新业态圈、企业协作圈,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形成城市功能、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协调互哺的发展新格局。 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明显提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支持政策

促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财政政策选择 江羽翔 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需要改革创新,而且需要财政发挥其基本职能,在筹集发展资金、加强收支管理、争取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发挥其应有作用,为建设国家中心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 一、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筹集所需财政资金 近几年来,我市财政收入虽然快速增长,但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财政收入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9—2011年武汉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财政收入对照表 单位:亿元 收入 年份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 2009 地方财政收入2678.77 3365 1210 1165.7 1107.7 535.54 一般预算收入2026.81 2540.3 821.4 681.8 702.7 316.07 2010 地方财政收入3810.9 5129.2 1977.6 1990.6 1399.1 814.04 一般预算收入2353.9 2873.6 1068.8 1018.3 872.6 390.19 2011 地方财政收入4359.1 5238 2384 2908.8 1535.7 1194.3 一般预算收入3006.3 3429.8 1454.9 1488.2 960 673.26 从近三年地方财政收入看,2009年,武汉市地方财政收 入仅为上海的1/6、北京的1/5,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

1/2,2010年,与差距较小的广州市相比,相差585亿元; 2011年,仍较广州少341亿元。 从近三年各城市的一般预算收入看,2009—2010年,武汉仅为上海的1/8、北京的1/6、不到天津、重庆、广州的1/2;按省财政体制调整后的新口径计算,2011年,武汉市一般预算收入为上海的1/5、北京的1/4、天津和重庆的1/2,较广州较少287亿元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家创新中心,改善城市发展软硬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因此,要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财政收入规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契机,打破常规,改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发展前景、财税贡献率大的项目,培养壮大新兴财源。二是要进一步提速工业倍增计划。要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抓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承载工业大发展的战略平台;着力推进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家电、食品等9大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加强配套能力建设,完善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财政担保、贴息和奖励,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和设计咨询等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商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业和引进具有竞争的电子商务企业;要 ①以上数据来自2009—2011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六城市预算报告

兰州-成都原油管线工程甘肃康县段铜钱河穿越防洪评价报告

兰州—成都原油管道工程 穿越甘肃段康县铜钱河防洪评价报告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九年六月

课题名称:委托单位:承担单位:院长:院总工:初审:复审:审定:课题负责人:报告执笔人:主要完成人:

目录 37} 附:1、黄委会2001年3月对渭蒲高速公路连接线上涨渡大桥建设项目审查同意书(黄水政字[2001]1号); 2、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渭河上涨渡新桥建成后拆除旧桥的函(渭政函[2004]30号); 3、渭南市交通局关于渭蒲公路渭河大桥设计变更及建设情况的说明; 4、渭南市交通局提供的渭蒲公路渭河大桥纵断面图。

1 概述 1.1项目背景 兰州—成都原油管道工程是将西部原油管道输送到兰州的部分原油管输到四川省彭州,起点为西部原油管道的兰州末站,途经甘肃、陕西省,到达四川省的彭州。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四川省、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所需石油化工原料的供应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促进西南地区石油化工生产发展和我国西北、西南两大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管道全长880 km,线路管径为φ610mm,采用X65(L450)钢管,设计压力为8MPa~13.4Mpa。管道设计输量1000×104t/a,启输量为550×104t/a。沿线经过的主要河流有渭河、白龙江、潼江、涪江、石亭江、小石河等共11条。河流大型穿(跨)越共12处,中型穿越共24处。其中在甘肃省境内穿越河流主要有东峪沟、渭河、莲峰河、西汉水、燕子河、阳坝河等,共14处;在陕西省境内穿越的河流有八海河和广坪河,共2处;在四川境内的河流主要有白龙江、潼江、涪江、石亭江、小石河、清江河等,共19处。 西油东送和原油进川的干线管道工程是《国家石油管网布局和“十一五”发展规划》已列入的重点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7月~2006年9月完成预可研并通过审批,2006年9月~2008年2月底,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并计划于2009年7月底完成初步设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等法律法规,对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应进行防洪评价,编制防洪评价报告。2009年6月10日,受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委托,我院对管道穿越甘肃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2020国家中心城市出炉名单

2020国家中心城市出炉名单 有媒体披露说,这一消息公开后,很多城市都表示要争取进入国家中心城市之列。据《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沈阳、南京、 武汉、长沙、成都、郑州、杭州、西安、青岛、宁波、厦门等都加 入了这场竞赛。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国家中心城市是部分省市代表热议的一个话题。 对此,回应说,“陕西是过去西北局的所在地,大秦帝国也是从关中起来的。你们研究一下,可以考虑,如果衔接好,给国务院专 门写报告,尽可能给予支持。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 热议国家中心城市的,还有河南、湖北、四川、湖南等有城市入围或有望入围省市的代表。 “郑州是中国的中心,既是河南的省会,也是天地之中。”全国人大代表、着名作家二月河(凌解放)在发言中说,在郑州建设国家 中心城市,可以对周边城市起到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可以带动河南省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 对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挥出更为强大的区位优势和吸引力。 地区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特征:一是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二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三是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四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国家城市体系 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8]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9]中心城市 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政治 经济 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分工体系。其经济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反映,其经济结构变化的方向、目标、重点、速度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先锋。 文化 文化力量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不仅是全球的经济中心城市,国际资本、商品、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同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传播、扩散的网络终端。文化交流不仅能给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会带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起飞的重要发动机和助推器。 猜你喜欢:

第一章 工程综合说明

第一章工程综合说明

第一章工程综合说明 1.1工程概况 大岗山水电站位于大渡河中游上段的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挖角乡境内,是大渡河干流于近期开发的大型水电工程之一,电站正常蓄水位为1130m,电站装机容量2600MW。根据大岗山水电站可研阶段设计进度安排,2013年11月两条导流洞同时下闸,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相应上游水位1016.85m,2014年6月至10月度汛水位1083.19m;2014年10月下旬导流孔下闸蓄水,11月底蓄水至死水位1120m高程有水调试。 大岗山水电站建设征地涉及石棉县和泸定县,得妥集镇为大岗山电站规划的泸定县境内的移民安置点之一,位于大岗山水电站水库淹没区库尾,工程距上游泸定县城52km,距下游石棉县城约60km。工程区对外交通运输线路有国道(G108线、G318线),东西省道(S306线、S305线),南北省道(S103线、S211线)、雅安~西昌高速公路与东面的成昆铁路一起构成交通运输网,全线公路均为三级及以上公路,对外交通条件较好。库区复建S211道路跨过得妥防洪垫高工程上游段,两项目同时施工。 得妥集镇移民安置工程主要包括位于大渡河左岸的得妥安置点和右岸的繁荣安置点,工程项目包括安置区垫高防护工程、居民小区工程、工地整理工程、引水工程及道路工程等,其中: 左岸:得妥垫高防护工程、烂田湾土地整理工程、生产道路工程、得妥垫集镇市政工程、房建工程、引水工程等。 右岸:繁荣垫高防护工程、繁荣土地整理工程、引水工程、生产道路工程、繁荣房建工程、红花岗村对外连接道路工程等。 安置区垫高防护工程由混凝土挡墙、砂卵石填筑、护岸防护、坡脚抗冲防护等组成。 土地整理工程由土地平整、农田水利、排水、水工建筑物、田间道路等组成。 引水工程分为居民区生活用水引水工程、繁荣生产安置区引水工程、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 城市规划原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20) 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 小帕刘谨赫樊琪 指导老师:张贞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11期2011年第1期Serial No.111 No.1,2011重庆市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一线”和 “西南一片”的衔接点,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H ”形发展战略构架的重要支撑点,也是全国一级综合交通枢纽[1]。重庆周围集聚了诸如成都、西安等具备较强实力的城市群。重 庆入选 “国家中心城市”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既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也是中央对重庆直辖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不过,由于重庆直辖之后的发展起步较晚,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仍相对弱小,它作为西部开发“领头羊”和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尚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区乃至整个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快速崛起的“引擎”,既需要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也需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及带动作用。这对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成渝经济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城市化正在迅速向前推进,已然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趋势,而城市的发展尤以中心城市为重。中心城市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居于社 会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 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的统一体。国家中心城市则是指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这 些城市能够在全国具备引领、 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2010年2月份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说明重庆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重庆的发展提振了信心,注入了强大动力。重庆应该把国家中心城市当做一种责任,通过未来 的发展使自身与这种定位完全相称。这就需要重庆确立自己 的核心,提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2010年初,重庆同时拥有了目前国内最高规格的两大开放平台———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也意味着以“内陆开放高地”为目 标的重庆,将从此迈入 “双核”驱动时代:东边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水港、空港,侧重保税物流,辐射重庆市本地及周边省市;西边的西永综合保税区,依托西永微电园高科技项目集群,侧重保税加工,为全球电子信息类企业在渝落户、发展,提供全面的平台服务。两个保税区完全可以错位发展、相互呼应,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这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以及西部重要增长极的重庆,抓住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机遇以及发挥出辐射西部、服务西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符合西部大开发及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及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有了明显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战略方针表述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 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 。把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 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结构有序、 优势互补、功能配合、共生共进、和谐高效的城市化体系。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也是适应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包括成渝经济区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尚处于早期单纯的集聚发展阶段,城市的数量虽然不少,但规模较小,且相互作用较弱,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带动作用、较强功能的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区域条件下,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为充分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培育中心城市成为经济增长极,成为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地,发达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以及外资投资增长的密集地,从而带动成渝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整体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为在西部实现率先小康奠定了坚 收稿日期:2010-10-18 作者简介:陈国富(1971-),男,河南周口人,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 陈国富,王伯承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401220) 摘要: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1)01-0159-02 159——

成都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编(市政工程)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确保城乡规划有效实施,推进城乡统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 1.0.2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域内的各类与市政工程有关的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温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郫县、新都、金堂、新津、蒲江、邛崃、大邑、都江堰、崇州、彭州等区(市、县)的相应地区应参照本规定,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 第1.0.3条本规定所称市政工程是指城市交通设施工程、河湖水系工程及雨水、污水、再生水、给水、燃气、输油、热力、通信、广播电视、电力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工程。 第1.0.4条本市中心城区域内的市政工程,应根据本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计划,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第1.0.5条除大型跨省域、市域的市政工程外,本市域内的市政工程建设的平面坐标系统采用经国家批准的成都市2004地方坐标系,高程系统暂采用现行高程系统(待全市域高程系统统一后采用国家高程系统)。 第1.0.6条一般市政建设工程按基本地震烈度Ⅶ度设防。

第二章城市交通 2.1 城市道路 第2.1.1条城市道路分类 1. 城市道路按照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2.快速路是为车速要求高、行程长的汽车交通连续通行设置的重要交通干路,快速路交通组织应采用全部或部分封闭式。 3.城市主干路是城市各区或组团间的交通性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分道行驶,并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立分隔带或分隔栏。 4.城市次干路承担组团或乡镇内短距离出行并与城市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5.城市支路主要为解决局部地区交通和承担小区内部及大型建筑出入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6.各类城市道路的红线宽度及计算行车速度按国家相关规范的规定确定。 第2.1.2条城市道路用地指标及道路路网密度 1.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宜为15%~20%,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 2.道路网密度:(分区列表) 快速路为0.4~0.6(km/km2),主干路为0.8~1.2(km/km2),次干路为1.2~2.0(km/km2),支路为3~4(km/km2)。三个分区道路网密度分别宜为:第一分区12~16 km/km2;第二分区7~10 km/km2;第三分区6~9 km/km2。 3.工业区(点)内的道路网的密度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其主要道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上) 2012-07-20 提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我国宏观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顶级”城市,体现出中心性、国际性两大特征。在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参与全球化分工,推进区域相对均衡和安全发展,需要从国际化门户、创新中心、市场中心、网络中心等四个方面来综合统筹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为此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西安、沈阳等为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城镇体系,中心性,国际性 1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缘起 2007年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首次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56%-58%,城镇人口达到8.1-8.4亿人;规划提出了“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其中“多极”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由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镇)构成的中心城市体系正是“多极”的直接载体。 从概念的内涵来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是我国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发展外向

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已经成为或将要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城市。按该规划定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出其在全国层次的中心性和一定范围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分别在国际经济贸易与交流合作、全国性市场建设,城镇化发展,交通与信息网络中心组织,文化事业发展和全国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发挥重要职能作用。2007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上报稿)提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四个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对应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镇密集地区,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空间地域,是国际交往的门户;同时,对所在区域(跨省地区)具有广泛的辐射影响力。而在2010年出版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一书中,根据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将重庆纳入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内陆地区的国际化门户和新兴市场中心,在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 概念的认识深化和相关城市的积极实践 2.1 学术理论研究进展 城市中心性最早出现于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其论述了源于市场、交通、行政文化等服务中心的城市中心等级体系。国内学者引入了克氏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顾朝林采用城市实力综合评价方法和城市经济区划来构筑中国城市体系(顾朝林,1991);其后进一步研究了网络节

成都市防洪标准

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1993年3月18日成都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1993年6月21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 2006年6月8日成都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2006年9月28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为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江河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包括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和滞洪区。 第三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主管机关,负责河道统一管理。 各区(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道主管机关,负责河道统一管理。 第四条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五条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的综合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 河道防洪的标准: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区行政区划范围内的河道,2030年前应防70年一遇的洪水,2030年后应防200年一遇的洪水;五城区以外的区(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及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防洪重点镇的河道,应防20年至50年一遇的洪水;其他地区的河道,应防10年至20年一遇的洪水。 第六条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水利工程和跨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机关。工程竣工验收,应有河道主管机关参加。不符合设计标准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已建成的各类建筑物及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由河道主管机关依法责令原建设单位限期改建或拆除。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用地和建筑分册(2017版)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用地和建筑分册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2017年

目录 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2.1 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 (2) 2.2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2) 2.3 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10) 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13) 3.1 建筑间距 (13) 3.2 建筑退界 (18) 3.3 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 (22) 3.4 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 (25) 3.5 建筑形态及其他管理要求 (26) 第四章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 (30) 第五章附则 (34) 附录一名词解释 (35) 附录二计算规则 (39) 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 (41) 附录四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42) 附录五成都市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总平面图编制规定 (44) 附录六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46) 附图一:成都市中心城区形态分区图 (50) 附图二:成都市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春熙路片区及天府广场范围示意图 (51) 附图三:成都市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范围示意图 (52) 附图四:成都市中心城区“四边”控制要素示意图 (50)

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 1.0.1 条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成都市(以下简称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 1.0.2 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本分册为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部分。 第 1.0.3 条根据中心城区不同区域特点划定不同城市形态分区,在城市形态分区内制定、实施城市规划和进行建设时应当符合所在城市形态分区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 1.0.4 条城市建设应以城市设计为重要手段,提升城市品质,强化精细化管理。在城市重点地区强调以城市设计为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原则。 第 1.0.5 条已编制片区城市设计且已将容积率指标落实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片区(环城生态区除外),应按照本规定要求,结合片区实际优化完善片区城市设计,并将主要规划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规划管理。环城生态区按原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 1.0.6 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控制指标及要求与本规定不一致时,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2017年成都市公需科目答案-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157”总体思路解读

2017年成都市公需科目答案-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157”总体思路解读 100分 ? 1.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均为国家中心城市。(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贵阳 o B.昆明 o C.兰州 o D.广州 ? 2.成都推行小街区规制,控制街道宽度、路网密度、用地尺度,畅通城市微循环,建设()街区,形成以人为本的路网体系。(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安全 o B.和谐 o C.有机 o D.宜人 ? 3.成都要在()年完成“宜居水岸”工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2020 o B.2019 o C.2018 o D.2017

? 4.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都要深化重庆、武汉、泸州()等港口合作。(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广州 o B.天津 o C.上海 o D.宜宾 ? 5.成都要在()年完成“宜居水岸”工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2020 o B.2019 o C.2018 o D.2017 ? 6.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用好党的建设这一法宝,助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此,市委十二届()全会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从严治党作出进一步部署。(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六次 o B.七次 o C.八次 o D.九次 ?7.成都要在()年完成“宜居水岸”工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2020 o B.2019 o C.2018

o D.2017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用好党的建设这一法宝,助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此,市委十二届()全会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从严治党作出进一步部署。(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六次 o B.七次 o C.八次 o D.九次 ?9.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层面,重点是要推动()“钻石经济圈”联动发展、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水平,形成大都市区格局。(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贵阳 o B.成都重庆拉萨昆明贵阳 o C.成都重庆兰州昆明贵阳 o D.成都重庆西安昆明拉萨 ?10.成都推行小街区规制,控制街道宽度、路网密度、用地尺度,畅通城市微循环,建设()街区,形成以人为本的路网体系。(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安全 o B.和谐 o C.有机 o D.宜人 ?11.成都是西部经济中心、()、()、()。(多选题4分)得分:4分

1章(p1-p6)编制依据、范围及设计概况

第一章编制依据、范围及设计概况 1.1 编制依据及原则 编制说明: 新建铁路成都至贵阳线乐山至贵阳段站前工程CGZQSG-4标段由中交二航局承建,本标段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根据CGZQSG-4标招投标文件、现有设计施工图和《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来编写,若以后设计施工图有所变更,将相应调整本标段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 1.1.1 编制依据 (1)新建铁路成都至贵阳线乐山至贵阳段站前工程现场踏勘调查资料。 (2)新建铁路成都至贵阳线乐山至贵阳段站前工程招标文件、补遗说明书及招标文件答疑书。 (3)新建铁路成都至贵阳线乐山至贵阳段站前工程设计图纸及工程量清单。 (4)我单位所拥有的技术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和多年积累的类似工程、客专工程施工经验。 (5)公司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中心认定的ISO9001:2008《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6)国家、铁道部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 (7)主要的工程技术规范、标准、规则、规程、验标: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建设〔2009〕226号;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 《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99);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铁路混凝土桥面防水层技术条件》(TB/T2965-2011);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混凝土抗硫酸盐类侵蚀防腐剂》(JC/T1011-2006); 《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TB10426-2004);

《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94);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 《高速铁路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5-2010); 《高速铁路信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6-2010); 《高速铁路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7-2010); 《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8-2010);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高速铁路通信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高速铁路信号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高速铁路电力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5-2009);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高速铁路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后张拉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暂行技术条件》(TJ/GW111-2013); 《高速铁路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暂行技术条件》(TJ/GW112-2013); 《高速铁路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隔离层土工布暂行技术条件》(TJ/GW113-2013);

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我们在行动

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我们在行动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已全面拉开序幕,轩辕作为郑州重要组团,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XX年8月22日,中共轩辕市委五届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真抓实干、转型提质,全面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轩辕次中心建设。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厚植优势,进一步增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办好轩辕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切实把握好教育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目标、定位和方向,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和助推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 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不断优化功能布局。把教育发展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结合起来,与新型城镇化、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强力推进城区21所学校建设同时,有序推动校舍、场馆、教师、设备、图书等资源均衡配置,使个别场馆达到承办区域赛事的能力。二是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坚持学前教育抓规范、义务教育促均衡、高中教育提质量、职业教育增实效、特殊教育强保障,统筹抓好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着力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现代教育体系,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与

时俱进、优质多样的教育资源。三是深入推进教育扶贫,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帮扶机制,强化进城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受教育保障措施,努力让更多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依靠勤奋学习和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开创未来。 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出更多像“宝马车男孩”陈奕帆那样讲诚信、敢担当的学生。二是强化能力培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在掌握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体育运动、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等,为将来更好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加强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品牌专业建设,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高层次职业院校,加大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力度,培养造就更多适合现实需要的生产一线管理者、熟练技术工人,打造人力资源“金字塔”,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率。三是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引导广大教师主动顺应信息网络发展新趋势,有效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科技,使轩辕教育实现“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