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标题】: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作者】:邓小平

【来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日期】:1987.4.26

【内容】: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现行的方针政策。这八年多,我们的事情干得比较好。过去耽误太多,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自己找麻烦,自己遭灾,不过教训总结起来很有益处。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我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信你们是理解的。

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经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也搞了一些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搞成功了,洲际导弹也搞成功了,但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文化大革命”当中,“四人帮”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我们整个工作的重点转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把建设四个现代化作为几十年的奋斗目标。同时,鉴于过去的教训,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必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这样才制定了开放和改革的政策。开放是两个内容,一个对内开放,一个对外开放。我们首先开放农村,很快见效。有的地方一年翻身,有的地方两年翻身。农村取得经验之后,转到城市。现在城市改革已经搞了近三年的时间,要做的事情还多得很。对外开放,也很快收到成效。

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困难比较多,特别是人口太多,现在就有十亿五千万,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一九八四年第四季度到一九八五年,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所以要调整一下,收缩一下。这也是好事情,我们取得了经验。

总的来说,我们确定的目标不高。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那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我们的人均四千美元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四千美元。特别是中国人口多,如果那时十五亿人口,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六万亿美元,属于世界前列。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所以,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搞社会主义,搞四个现代化,有“左”的干扰。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着重反

对“左”,因为我们过去的错误就在于“左”。但是也有右的干扰。所谓右的干扰,就是要全盘西化,不是坚持社会主义,而是把中国引导到资本主义。我们已经解决了最近发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问题,并且作了人事调整。

总之,我们要坚持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道路。现在走了八年多了,看来本世纪末的目标肯定能够达到。下一步五十年的任务更艰巨,相信我们的目标也能够达到。

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_百度文.

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摘要: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经济文化社会主义艰巨性长期性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一直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显著提高。充分地证实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它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取得胜利有它必然的因素。 首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落后国家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此情况下,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情况,结合马列主义原理,进行革命,发展社会主义是必然的。 其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想要变更生产关系就要发展社会主义。 列宁曾在批判俄国小资产阶级政论家苏汉诺夫时反问道:“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写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①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正确的,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然而,在历史发展中,我们也要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50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自身又是一个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1.徐昕《社会主义在较落后国家可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无可置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1年第1期 2.杨子萍《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原理》,《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4年11期 3.赵子良《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符合历史的辩证法》,《武警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张祥云《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取胜的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第6期 5.顾有富《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之分析》,《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二期 6.吴邛《从落后国家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重庆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7.钟读仁、赵斌、冯新广《邓小平与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间者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理论学刊》1998年第5期 8.张国祺、张越川《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再思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11月 9.蔡继明《关键是弄清非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也谈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学术月刊》2001年第10期 10.贾俊民《对一个世纪性重大课题的回答—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问题再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11.马润青《恩格斯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2.孙代尧《经济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视角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年第7期 13.张雷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11期 14.张雷声《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学术界》2000年第2期 15.冯书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再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6. 周作芳《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思想述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 17.陈哲《列宁晚年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咸宁师专学报》1998年2月 18.超茶英《论20世纪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前沿》1998年第6期 19.刘笑燕《论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沿》1997年第5期 20.鄢显骏《论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学术探索》2000年第3期 21.朱晓鹏《论马克思晚年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构想》,《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9月 22.朱必祥《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再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3.陈友义《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4.毕志国《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的理论探索---读列宁的《论粮食税》等论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第五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过程,知道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为巩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重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重点) 3、知道斯大林体制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背景及其影响。(难点) 学习方法 读图分析法、读文分析法 学习过程 一、初读教材,梳理基础 1.1917年3月爆发了全城总罢工,并演化为武装起义,推翻了专制统治1 1月在领导下,又爆发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成立了,并宣布退出。 3.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发动了武装干涉,为了集中人力、武力、财力应付局势,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1921年,俄共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代替余粮征集制。 4.1924年列宁去世后,掌握党政大权,1925年联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 方针。 5.工业化期间,苏联实行,在“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 6.斯大林体制的特点。 二、再读教材,加深理解 读图或文字,将你的理解写在教材相关位置旁边 1.阅读p28的相关内容,谈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2.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征收制的目的是什么,新经济政策采取了哪些措施。 3. 结合图2-11、13,归纳一下苏联工业化取得成就的相关因素。 三、精读教材,系统分析 1.有人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而来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对珍格格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俄国十月革命理解。(从十月革命的特点与结果方面展开) 2.斯大林体制与君主专制体制有什么样的区别,并简要评价其利弊。 整理本目知识结构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解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过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短短30年的发展中就集中暴露出来。可以说,口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中国工业化、加快,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迅速扩大。2013年,“雾霆”成为中国的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霆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霆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在生态方面,上世纪80年代,沙漠化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达2460平方公里,其损失难以估量;同时,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我国己有15}至20%的动植物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湿地丧失和功能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它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把发展的速度和生态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必须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即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和人口状况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字发展理念,其次,大力推进文明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再次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与时俱进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 ( ) 。 A、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B、把发展文化教育放在首位 C、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D、把军队建设放在首位 A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的核心力量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任何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B、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C、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D、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要经历的阶段 C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改革、发展和稳定 C、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7、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 A、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建立一个好制度 D、改变我国的落后状态 A 8、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这是指( ) A、我们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开放 B、我们的对外开放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C、我们的对外开放是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梯次展开的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南斯拉夫)发展经验教训 对中国的启示 伴随着1917年10月20日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随后的大半个世纪里,大量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出现,社会主义阵营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尤其在二战结束后达到了一个巅峰。但是,在西方国家开始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僵化的苏联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苏共领导人推动的所谓改革背离了正确方向,把社会主义改革变成了向资本主义的“改向”,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终导致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东欧各国的改革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当时大背景下相继发生剧变,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兴盛,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证明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先进性,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随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被颠覆。这些挫折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是各国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的爆发。 种种挫折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会失败,苏东剧变只是具体道路上出现了某些困难。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经验教训十分必要。 一、苏联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曾经最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刻,今天依然存在。从新中国建立起,苏联开始援助中国。当时的中国从工农业体系到军队组织架构,

充斥着苏联的气息,因此其兴衰经验最具参考意义。 1.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 苏共早期,党对国家拥有绝对领导权。苏共在建立政权时经历了自然灾害和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但是领导人们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从战时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苏共领导集体不断改善自己的领导,积极镇压国内反动势力,为建设国家奠定了基础。后来又独创性的建立了五年计划制度,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后来的斯大林模式强化了重工业的地位,在短短十年间将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流的工业强国。虽然现在看来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苏联发展模式有种种弊端,但是它们在短期内凝聚了人心,使苏共在国家获得绝对的领导地位,因而苏共获得了坚强的政策执行力。这一点可以从二战期间苏共对卫国战争的领导上看出来。冷战期间,苏联在大部分时期力量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但是凭借党的坚强领导,苏联取得的成就依然十分令人惊叹。到了80年代后期,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部分苏共领导人,没有看清形势,放弃党的领导地位,自毁长城,导致人心涣散,最终酿成大祸。今天的中国,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分裂分化图谋,近些年伴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我国面对的形势更严峻。近些年来敌对势力抛出“军队非党化”,“多党制”论调就是意在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和当年肢解苏联时的伎俩如出一辙。在这个国家,是党在凝聚人心,党的坚强领导将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当今时代下,要加强而绝非弱化党的领导,是保证中国这个有着复杂国情的多民族国家完整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根本保证。 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苏联到最后失去政权的原因固然有外部力量的颠覆,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简要思考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简要思考 19实际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人类社会国际化的观点,并且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西欧北美几个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够取得胜利。后来, 通过对东方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又补充认为, 在一定条件下,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入20实世纪以后,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二战之后中国、朝鲜、古巴等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都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在进入社会主义国家之后,这些国家都进行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一些积极的思想,对俄国的经济复苏,综合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毛泽东等中国老一代革命家也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使得中国平稳的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并在社会主义阶段使得国家经济国防得到快速发展。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使我们看到, 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之后,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和失败。中国从1957年到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极大挫折;从1989年波兰易旗亡党起。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演变,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归于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这些惨痛的教训,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提前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可能性,但同时他们也认为东方等非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这种跨越式发展,必须建立在吸收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之上的,尤其是物质基础。所以,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期间,必须要面对和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从那些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到各国的具体国情是各不相同的,照搬马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优秀教案(含反思)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增至860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亿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军费开支都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而这种畸形的军事投入在苏联却是一种常态。 归纳总结:(1)经济上:“新政策”;(2)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3)评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图解改革】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改革图解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展示: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这位苏联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领导人一上台便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和新思维,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图为1986年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开幕式上。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戈尔巴乔夫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特点(或措施)。 提示:思想上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政治上多党制、议会制代替共产党和苏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正式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介绍,使学生认识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通过“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及突破: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采取总分总的教学方式,先在总体上对课文内容作介绍,让学生对整体结构有一个了解,再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述,通过质疑法和联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最后进行总结。其次,利用图片或电影片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掌握邓小平在党的各次大会上的重要发言,以此归纳邓小平的活动,来突破重点。 难点及突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姓“资”姓“社”问题和邓小平理论问题。可通过社会主义的概念与根本目的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突破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及相关网站:邓小平纪念馆、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中学历史在线、中学学科网 教法学法 ①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先对课文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再对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最后再进行总体归纳。 ②由于涉及的会议较多,学生容易混淆,通过电教手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记忆。 ③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采用诱导的方式,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联系性。 板书设计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但是指经济量的增长,还有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以及经济质量的优化。文化建设是指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先”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时间在前或次序在前。我方判断经济发展先于文化建设的标准是;能否能够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为了支持以上辩题,我方将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阐述。首先从理论上来讲;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文化,文化必须依赖一定得物质载体,而文化建设是展现文化的一方面。但不可否认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是构成社会进步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只有通过两者的协调与均衡,才能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但那个更应该在先呢?马克思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须由物质基础决定的,但它也非常强调上层对经济基础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必须首先夯实经济基础才能保证上层建筑的稳步提升。再次优先发展经济可以创造我们我们所需的物质生活环境,为文化建设提供方向和物质基础,引导文化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和文化体制的完善,由此可见应首先发展经济更具可取性和可行性。人民网中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说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硬道理不动摇,不仅因为经济是基础,更因为经济是一切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前提,离开了经济的支撑,文化建设寸步难行。只有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文化建设才有可靠的保障。用句最通俗的话说,文化建设是花钱的事,没有钱,文化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最后从现实来讲,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回顾中华5000年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天下,修长城北伐匈奴。无不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没有经济的发展拿来文化上的贡献啊。甚至在21世纪邓小平也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确实,经济发展了,才能在物质基础上,进行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同时,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和谐社会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了社会的长足发展。如现在许多希望小学的建立,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才为希望小学等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应先于文化建设。 物质决定意识。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中,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不能够脱离于物质而单独存在,物质是意识的载体。经济建设属于物质范畴,而文化建设属于意识范畴。大家都知道,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文革”时期,自上而下,自党中央至基层劳动人民,都非常重视个人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化、意识建设处于绝对上风。但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在那段时间内却发展的十分缓慢,百姓的基本生活供给都存在问题:一方面,工厂停工搞“文化大革命”,学生们停课搞“串联”,知识分子、医生、教师被“关牛棚”,而另一方面,老百姓用不上基本的生活用品,吃粮买肉要用“粮票”、“肉票”,就连买电视都必须要有“家电票”,狂热的意识整顿忽略了经济发展,百姓的生活出现了困境。然而,在“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路线,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将“计划经济”逐步转变成为“市场经济”,显而易见,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已经腾飞,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市场经济使得百姓可以自由使用手中的钱去买任何商品,不用像以前那样,“样样凭票”。与此同时,国力的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使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凝聚力也显著提高了。物质决定意识,同样,经济建设应当先于文化建设——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创建和谐文化氛围必不可少的前提与条件。 文化是意识,经济是物质。意识必须依托物质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相应的,文化建设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才能发展起来。没有经济发展后物质财富的积累作铺垫,文化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不优先发展经济文化建设只能是零发展或微发展。只有优先发展经济才能将文化建设得更好,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换一个角度来说,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是为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摘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生态文明看做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前言 21世纪,我们的生活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全球生态危机表明,工业文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正在走向衰落;生态文明作为新文明正在兴起。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环境污染或生态危机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很早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胡锦涛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从这以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政治方针。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

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

我眼中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眼中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字: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1 简述苏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2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3 由苏俄和我国的实例展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在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后,我深入地思考了一下这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 先来讨论一下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苏俄所走过的经济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其主要措施包括:(1)对大型和中小型工业企业一律实行国有化,由苏维埃政权实行严格监督。(2)国民经济管理高度集中,国家对工矿企业实行实物供应制,生产资料由国家无偿供应,产品全部交给国家,由国家直接分配(3)日用消费品实行配售制度。禁止私人贸易。(4)实行余粮征集制,把农民的余粮全部征收到国家手中,由政府垄断粮食贸易,禁止私人进行交易。(5)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这些措施在当时对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资源,赢得战争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如果苏俄在战时共产主义的基础上直接实行共产主义经济会怎么样呢?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列宁写到:“我们原来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要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系列过渡阶段。” 1921年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同,它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建立城乡经济联系,发展经济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主要标志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粮食税,国家允许农民在按照规定纳税以后,余粮全部由自己支配。这样,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农业的迅速恢复和高涨,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而为振兴工业和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提供可靠的基础。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列林逝世后,斯大林实行了他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苏联解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许?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2016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三套全有)

2016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 形考任务一(75道选择题) 单选题 1、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 了“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命题,向全党提出了()。 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2、1945年4月,党的()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正 确答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答案:七大 3、20世纪70年代以后,()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正确答案:和平与发展 4、“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的问题。正确答案: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5、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 正确答案是: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6、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执政后必须(),并在此基础上使人民富裕起来。 正确答案是:发展生产力 7、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正确答案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是:实事求是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是() 正确答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 正确答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党的三大作风中,()是最根本的。 正确答案:理论联系实际 12、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答案:基本路线 13、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答案:基本纲领 14、党的十八大把必须坚持()概括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正确答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5、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展开。正确答案:基本路线 16、四项基本原则是()。正确答案:立国之本 17、在我国,比较早地关注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是()。毛泽东 18、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 20、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正确答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1、坚持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正确答案:以人为本 22、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正确答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梦 24、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是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正确答案:科学技术的竞争 25、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正确答案: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26、我们今天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正确答案: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