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论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论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论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论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陈培湛

【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1999年06期第10~16页

【作者简介】陈培湛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

【内容提要】作者认为,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矛盾性一面,因为电影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各民族审美心理定势具有排他性。因此,中国电影首先要立足本国,适应本民族观众的审美需求。然而,民族性与国际性又具有一致性。中国电影在内容上要寻求中外观众审美需求的共同点,弘扬民族精神;要注意民族审美心理定势的交融性。提倡民族性,并不排斥国际性。我们要借鉴外国电影创作经验,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本民族电影艺术。

【关键词】电影艺术/民族性/国际性/矛盾性/一致性/民族审美心理定势

一、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存在矛盾性

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确实存在矛盾性的一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电影艺术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质,它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恩格斯在《致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中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6页。)这是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精辟概括。电影艺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又受到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对电影艺术具有重大影响。经济基础的性质、变化和发展对电影艺术的性质、内容和形式的发展,都有制约作用。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作品,会使资本主义国家的观众不容易理解;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作品,也会使我国观众产生审美隔阂。如宣扬我国知识分子默默奉献精神的《人到中年》和讴歌党的好干部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孔繁森》,其价值观就难于得到西方观众的认同。而宣扬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作品,也会受到我国观众的批判。此外,由于电影艺术具有商业性,资本主义国家电影制造商一方面利用本国电影打入我国电影市场,一方面又限制我国电影打入其国内市场。据统计,1994年,美国影片产量420部,国内影院收入占全球电影市场份额40%,而中国年产影片148部,国内影院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2%。可见,中国电影目前在全球电影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注:参见《电影通讯》1995年第3期,1996年第1期。)谢晋在谈到我国电影走向世界市场的困难时指出:“很重要一点是实力不强,财力、物力、宣传没有在我们手里。我在1985年第一次到美国去的时候作了一些调查,一部电影要进入美国市场,在全美上映,宣传费用就要八百到一千万元。”(注:谢晋:《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页)经济因素确实是我国电影难于打入西方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治对电影艺术有着巨大影响,它也会影响电影艺术的性质、内容和风格。在阶级社会中,电影艺术总会直接或间接、鲜明或隐晦地表现一定阶级的思想、情感、愿望和要求,并且为一定阶级所利用。因而,表现某一阶级思想情感的电影,往往难于得到在思想感情上相对立的阶级的认同与欢迎。在50、60年代,我国电影《白毛女》、《智取华山》、《祝福》、《聂耳》曾先后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奖,《革命家庭》中母亲的饰演者于蓝曾于1961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女演员奖。而这些影片不可能在戛纳、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表现我国人民解放斗争历程的《大决战》、《开国大典》,在我国受到观众热烈欢

迎,但这些影片不宜选送到柏林电影节上参赛,也不宜去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文化对电影艺术也有重要影响,而且,电影艺术自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这里说的“文化”,取狭义概念,是指能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它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存在矛盾性一面。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李宗桂曾经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人本主义,二是重道轻器,三是经世重教,四是崇古重老,五是德政相摄,六是重整体倡协同。(注:参见《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344页)这一概括,用简明语言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当代中国文化,又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与发展。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强调自由、平等、博爱,注重个性发展,轻视群体谐调,肯定求生存的竞争和财产私有制的合理性等等。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有着更为复杂的状况。中西文化的冲撞,是电影领域经常出现的现象。影片《凤凰琴》中的民办教师常年累月为发展山区教育而奉献,又为争民办教师转正指标而发生矛盾,就难于为西方观众理解。《焦裕禄》、《蒋筑英》所表现的大公无私、以民为本的精神,也不易为西方观众所接受。最近,张艺谋将他的《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从戛纳电影节撤回,也是因为本届戛纳电影节主席对这两部影片的看法带有政治、文化偏见。

第二,各民族审美心理定势之间存在排他性。审美心理定势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各个民族的心理定势,既有交融性,又有排他性;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其排他性,表现在对不适应观众审美心理定势的作品的排斥性;其消极作用,表现在其导致审美心理的固定化、模式化。余秋雨曾对中国传统戏曲观众的审美心理作了如下归钠:“以感知——情感为主体构架。他们要求获得显豁、凝炼、优美的感知,并由感知直通情感。在这个非常突出的主体构架的旁侧,他们也要求便捷的理解,充分的想象,并且保持疏松、灵动的

注意力。”(注: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7页。)中国电影观众长期受中国戏曲的影响,因而也有着与戏曲观众相同的审美心理。同时,在新时期以前,中国影坛基本上由戏剧性电影一统天下,因而也造就了适应观赏戏剧性电影的广大观众。中国电影观众也以“感知——情感”为主体构架,要求在优美的感知中获得情感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愉悦;关注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喜欢戏剧冲突的集中和尖锐,以及情节的曲折和多姿。这样的审美心理定势,难于接受法国新浪潮电影和“左岸派”电影。法国“左岸派”导演阿仑?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探索虚无与颓废主题,彻底打破传统电影的叙事方法,实现心灵时空的自由组合,具有无理性、无情节、无性格的特点。这样的电影,就难于适应我国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同理,适应我国观众审美心理的国产电影,也难于为法国、美国观众所接受。《老井》虽然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但有些西方评论家认为它的节奏太慢。而实际上这种节奏是与影片凝重、深沉的风格相适应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效果既取决于作品本身的道德与美学内涵,更重要的是决定于读者能动的接受意识。由于接受意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以接受效果也会有差别。中国观众所喜爱的电影,未必就会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

正是因为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有矛盾性的一面,因此,我国电影创作首先要立足本国,考虑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我们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首先是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国有12亿人口,有着众多的观众。如果离开了他们的需求去满足外国观众的需要,那就将主次关系颠倒了。有些影片因其表现内容方面的原因,虽然目前只能有国内市场,这些影片仍然应该生产。例如,反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大进军》,讴歌英雄模范人物的《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都拥有大量的国内观众。许多影片在艺术表现上首先考虑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也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如《没事偷着乐》在内容上具有平民话语,表现了

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苦涩幽默。主人公张大民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善良、聪慧的美好心灵,颇能引起观众共鸣。该片属戏剧性电影,它有比较集中、尖锐的戏剧冲突,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喜剧色彩也使人“偷着乐”。影片《爱情麻辣烫》反映了老中青三代人在爱情道路上所尝到的甜酸苦辣,富有浓厚的文化意蕴。这部影片虽然出于一位青年导演之手,但它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都为广大观众称道。

二、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又有一致性

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虽然有矛盾性一面,但又有统一性、一致性。从根本上说,两者的要求是一致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统一性的全部意义”(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0页。)。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也如此,它们互相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互相转化。

长期以来,有一种为许多论者认同的说法:“愈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当然,这一说法确实有不恰切之处。一是它忽视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矛盾性,二是它忽视了民族性有精华与糟粕两部分。而且,将民族性与国际性看成是同步等量关系,也未必合适。但是,它强调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一致性,其基本精神是可取的。从总体上说,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包括电影)有民族性,才能具有国际性,才能自立于世界文学艺术之林。如果总是模仿别的民族,那就说明这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处于不成熟阶段,或者说只是别的民族文学艺术的附庸。鲁迅在《致陈烟桥》中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的。”(注:《鲁迅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528页。)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只有植根本民族生活与文化土壤,反映本民族的生活特点,塑造民族性格,在艺术表现上显示出本民族的特色,才容易引起别的民族的观赏兴趣,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就中国电影来说,如何才能使她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国际性呢?下述两个问题是值得重视的。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要寻求中外观众审美需求的共同点,使中国电影既为本国观众所喜爱,又能引起外国观众的观赏兴趣。这种共同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诗人永远是自己民族精神的代表,以自己民族的眼睛观察事物并按下她的印记的。越是天才的诗人,他的作品越普遍,而越普遍的作品就越是民族的、独创的。”(注:《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77页。)这位俄国19世纪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正确地指出诗人应当代表民族精神,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民族性。其精辟的论述,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启迪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与文化竞争趋于激烈的社会中,弘扬民族精神显得格外重要。中国电影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得到各民族观众的尊重与接受。在弘扬民族精神时,当然可以表现民族性的消极面,但是这种表现不应是猎奇、展览,而应该表现民族性的积极面对落后面的批判,在批判旧思想、旧事物时宣扬新思想、新事物,使外国观众对我们的民族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从中得到教益。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这种精神既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注入了现代化意识。李宗桂在《中国文化概论》谈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时曾经指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正直行道、贵和持中的精神,民为邦本、平均平等的思想,求是务实、豁达乐观、以道制欲的精神,至今仍然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传统又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以改造与丰富,使其与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他的观点持论有据,富有启迪意义。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指出:“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忍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顾大局,守纪律。几千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半个多世纪来,他们满怀信心,艰苦奋斗,排除一切阻力,一次又一次地写下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这是在新时期邓小平对我国人民优秀品质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精辟概括。新时期中国电影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国际影坛的重视。影片《黄土地》虽然对中华民族的落后、愚昧一面进行了批判,但它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奋勇抗争的精神。翠巧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翻身农民飞动的舞姿和震耳欲聋的鼓声,显示了我们民族冲击旧势力、创造新世界的巨大力量。这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为第五代导演奠定了其在国内影坛的地位。影片《老井》在表现我国民族悲苦人生与历史重负时,又突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坚忍不拔与生存伟力。该片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在向建国50周年献礼的影片中,许多影片都弘扬了高昂的民族精神。如《我的1919》表现了我们民族一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国歌》、《黄河绝恋》描绘了民族解放斗争的画图,《世纪之梦》讴歌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业绩,《春天的狂想》抒发了一个音乐家对人民的深情。这些影片和一大批献礼片的推出,必将引起中外观众的注目。

第二,对我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所谓进行文化反思,就是在表现我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时,追溯到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从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各种人物的思想、行为,对各种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宣扬积极向上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谢晋是一位善于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反思的导演。他的《天云山传奇》,通过宋薇的反思,揭示了“左”倾错误所带来的悲剧,激发起一代人的思考。同时,批判了自私、狭隘、僵化的官僚主义者,赞美了冯晴岚、罗群高尚的道德情操。《芙蓉镇》通过一个农村小镇上几个人物的浮沉起落,揭示了“左”的路线的危害性,讴歌了美好人性。谢晋的《鸦片战争》反思了我们民族“落后就要挨打”的一段历史,表现了我们民族抗击外族入侵的英勇斗争。这些影片不但在国内赢得众多观众,而且得到国际影坛的重视,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在第五代导演中,陈凯歌善于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对已经逝去的历史进行哲理性思索,

从具体的人物、故事中,思考人生、历史和民族的命运。黄建新则关注正在发生的都市生活故事,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文化心理进行深刻的剖析,为改革开放扫除思想障碍。这些导演所进行的文化反思,寻找了中外观众审美需求的联结点。

第三,注意表现人民大众的人性美、人情美。电影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人和人的生活,人的思想感情,创作主体又是活生生的、有真情实感的血肉之躯,因而它必然要表现人性。当然,人性受阶级性制约,但它又不全等于阶级性。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确实存在某些共同形态的人性。如爱国意识、男女之恋、亲属之情、朋友之谊、自强自立和自由平等意识,等等。表现这些共同形态的人性(包括人情),也容易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因此,中国电影艺术应该努力表现人民大众的人性美、人情美。张艺谋的《红高粱》塑造了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的人物性格,张扬了狂放的生命意识和自由的人生精神。叶大鹰的《红樱桃》表现了德国法西斯对美好人性的摧残,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谢飞对中国封建势力和封建意识对人性美的压抑有独到的表现,他执导的《湘女潇潇》、《香魂女》,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牵手》表现了当代人的感情纠葛,赞美了人间的真情真爱,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影视创作与接受的实践证明,在表现人民大众的人性美、人情美方面,有着广阔的艺术天地。

第四,适度生产文学名著改编片和娱乐性较强的影片。中国文学的成就得到世界的公认。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如果抓住文学名著与当代观众审美寻求的契合点,就受到观众的欢迎。如根据《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就深受中外观众的喜爱,国外华人社区观众对这些电视剧更是情有独钟。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的《祝福》、《家》、《林家铺子》、《早春二月》、《伤逝》等,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精品。有些影片思想内涵负载不重而娱乐性较强,这类影片也容易打入一些国家的电影市场。如

我国的歌舞片、武打片、喜剧片、动画片,就拥有大量的国外观众。《刘三姐》、《少林寺》、《大闹天宫》等影片曾经风靡海外华人社区和东南亚国家。

其次,重视民族审美心理定势的交融性。

审美心理定势既有排他性,又有交融性。一方面,某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点,可能会被别的民族认同、吸收,从而影响别的民族审美心理定势。另一方面,某个民族可以吸收、借鉴别的民族的审美心理,从而使本民族审美心理发生变化,实现审美心理的交融。这样,某个民族的电影艺术就可能逐步得到其他民族的欢迎,从而增强国际性。中国电影艺术当然要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并且将优秀作品输出国外,使我国电影逐步被国外观众所认同和接受。但是,由于民族审美心理定势具有保守性、稳定性一面,因此,中国电影在艺术表现上要力求创新。这种创新,既是适应中国观众审美心理的需要,也是中国电影面向世界的需要。张艺谋就是一位在艺术表现上力求创新的导演,他既注意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又注意借鉴、吸收西方电影的长处,从而创造出适应影片内容,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形态。他执导的《红高粱》继承了中国叙事艺术的传奇性特色,又注意影像造型,体现出当代电影形态。那狂热的颠轿,飞舞的高粱,浓烈的红酒,激昂的音乐,都与主人公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性格相适应。《秋菊打官司》则发挥了纪实风格的优势,显得朴实、自然、本色。秋菊打官司的行动,表现出中国劳动妇女法制意识的觉醒。这两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可谓实至名归。新时期以来,陈凯歌、吴天明、谢飞、滕文骥等导演在电影艺术上的创新,都引起国际影坛的重视。

三、提倡民族性,并不排斥国际性

提倡文学艺术的民族性,并不排斥国际性,并非搞闭关锁国,反对学习外国。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毛泽东是在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之后,

紧接着指出这一点的。所谓国际性,其实总是与民族性相联系的,它不可能凌驾于一切民族之上。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交流的机会、渠道愈来愈多,各民族文化就更容易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先进的民族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更能够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当然,这种吸收与借鉴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和“洋为中用”的方针。

吸收与借鉴外国电影创作经验,首先体现在思想内容方面。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虽然思想体系不同,但不能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在思想内容上就一无是处。卓别林喜剧影片所表现出的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批判精神,美国的西部片所宣扬的美国民族精神,社会伦理片对美国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家庭危机的反映及对人间真情的追求,越战片对越战的反思,都值得我们借鉴。近年引进的《廊桥遗梦》呼唤亲情、责任,呼喊理解对方和重归家庭,引发起我国观众的情感共鸣。当然,对于美国西部片对印第安人的欺视,越战片中对侵略战争的渲染和对越南军民的丑化,以及好莱坞影片所宣扬的色情与暴力和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倾向,应该加以批判。苏联电影对中国影响很大。苏联电影在5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许多创新之作,70年代后又出现了创作的新高涨,生产了不少优秀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影片所表现的思想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准则与我们的观念相接近,因而受到我国观众的普遍欢迎。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日本的进步电影或具有进步倾向的电影,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吸收与借鉴外国电影创作经验,更多的是体现在电影艺术表现方面。美国、法国、前苏联等国家在电影艺术表现方法与技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产生了影响较大的电影理论。例如,一般来说,美国好莱坞电影通俗易懂,娱乐性强;叙事比较明晰、流畅,情节比较曲折、紧张;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尤其注重明星效应;制作比较精良,声、光、色效果较好;近年来,又在电影制作中运用高科技手段。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法国电影的

创新精神一直享誉国际影坛。法国新浪潮电影对我国第五代导演的创作影响很大。80年代的法国电影重视各种风格的融合和向传统的回归,也给人以启迪。法国电影对艺术家个性的重视及对人物主观世界的细致刻画,都有鲜明的特色。在电影理论方面,苏联的蒙太奇学派理论、法国理论家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都对我国电影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时期以来,我国电影艺术家在吸收和借鉴外国电影创作经验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他们在借鉴中进行分析、批判,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谢晋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老导演,但他没有固步自封,而勇于对外国电影新观念加以批判吸收。他的《天云山传奇》,吸收了西方电影中的时空交错、意识流、主观意识客观化等表现手法,而又抛弃了西方电影中的唯心主义思想与非理性主义色彩。该片打破了传统的结构方式,运用时空交错方式结构故事,使影片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加有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暖忻的《沙鸥》、《青春祭》明显吸收了纪实美学的长处,在意境的营造和影像造型上,都在借鉴中表现出创新意识。第五代导演受法国新浪潮影响较大,表现出反传统倾向。然而,他们只是否定传统中落后、僵化的一面,而对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他们是相当重视的。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与造型意识,而没有新浪潮电影唯我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弊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已经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他们的获奖作品实际上已经实现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相互转化。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5页。)电影艺术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使电影艺术不断地从矛盾中求得统一,这就使电影艺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中文摘要: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额都是世界的。新世纪里,面对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传统,我们要从根源、借鉴与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传统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把它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艺术传统民族性世界性辩证关系艺术发展中国 引言: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我认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正文: 一、艺术的民族性 (一)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民族性来自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来自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而民族精神的差异性就必然造就民族艺术的多元性。艺术的民族性,是艺术成熟的标志。 针对西方和东方这两个代表文化详细谈论,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二)首先,不能盲目的接受西方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对待艺术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和在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不顾国情和自己的传统盲目照搬现代诸流派艺术,则是在落后状况下民族自卑心理的表现。这种态度除了反映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无知,同时还包含着一个误解——即将经济和物质技术上的进步和艺术发展水平混同为一了。 其次,也不能盲目的排斥西方文化,夸耀本国文化。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

谈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目录 标题 (1) 引文摘要 (1) 一、前言 (1) 二、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内涵 (2) (一)舞蹈民族性的内涵 (2) (二)舞蹈时代性的内涵 (2) 三、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意义 (2) (一)有利于扩大影响范围 (2) (二)有利于与世界接轨 (3) (三)有利于舞蹈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3) 四、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策略 (4) (一)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灵感 (4) 1.仔细观察劳动人民动作,从动作中寻找美感 (4) 2.大量观看民族舞蹈视频,从中汲取灵感 (4) 3.留心自然生活,从植物和动物中寻找美感 (4) (二)去粗取精,保留优秀民族文化 (5) 1.突出民族特色,体现舞蹈的地方性 (5) 2.突出文化特色,展现舞蹈的独特性 (5) (三)借鉴国际舞蹈动作,大胆改革创新 (5) 1.借鉴国际舞蹈桑巴舞中的“闭式摇摆”步伐动作 (5) 2.借鉴国际舞蹈伦巴舞中的“开式扭臀”动作 (6) 3.借鉴国际舞蹈加衣布中的“脚掌旋转步”动作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谈舞蹈中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样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国舞蹈多样的民族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舞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如何融合,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在阐述了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融合的意义,最后从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灵感,去粗取精。保留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借鉴国际舞蹈动作大胆改革创新三个方面,对舞蹈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舞蹈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舞蹈民族舞蹈融合 Abstract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diverse culture constitute the nationality of Chinese dance and varied.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Chinese Dance nation and times how fusion is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probl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ance nation and Era Connotation on the basi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ity and times of integration.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life reality and find the inspiration,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ce to retain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dance moves a bold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ree aspects, to dance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tim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strategies were discussed, hope to be able to effectively promote our country dance The development of dance. Key words dance dance 一、前言 中国传统舞蹈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传统舞蹈形成了完整的舞蹈体系,并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舞台。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舞蹈陷入了低谷,若想对中国舞蹈进行复兴,就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保留原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 目前,国内关于舞蹈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研究较不少,但学术界对舞蹈的发展方向却众说纷纭。中国舞蹈该何去何从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对舞蹈

服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29575054.html, 服饰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作者:陈良雨张江刘松华 来源:《艺海》2011年第07期 摘要: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是服饰文化前进的两个车轮,共同撑起和促使我国服 饰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颇。要处理好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在服饰文化的继承、交流、冲突、整合上协调发展,使得我国服饰文化能在全球文化一体化前提下朝向多元化、民族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服饰文化时代性民族性 服饰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全球经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其现状和发展必然凸显全球的共性,反映时代特色;但是,服饰是产生在某时某地,为此时此地的人服务,因而必然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从大的方面来说即民族性,也正是这民族性,才给予民族自身的特性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当今我国服饰的发展方向应该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朝趋同方向发展;二是在大同发展的背景中寻求民族性和个性。正如《文化学概论》一书所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文化存在和文化创造的两大支柱。”当今服饰文化的存在和创造同样依托于服饰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因为,服饰文化的时代性反映了服饰文化体现的人类需求程度,而服饰文化的民族性则决定了服饰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色。 纵观当今我国服饰文化的状况,西方服饰文化在我国占据主导,而民族服饰文化则长期囿于传统,所以一定程度上凸显我国服饰文化的存在性和时代的特色,而不多体现其文化的创造性、民族性。要使服饰真正地有所创造、发展,不能单单着眼于服饰文化的时代性,而应是在这基础上发扬民族服饰文化传统,使我国服饰真正能得以创造性的发展,所以,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也就具有相当重要性和必要性。同理,注重服饰的民族性同样不能忽视了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不能脱离了人们的具体需求,而去谈服饰的创造与发展。 要处理好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在服饰文化的继承、交流、冲突、整合上协调发展, 一、服饰文化的继承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清晰地表明人类的创造与发展皆是在对历史的继承上进行的,人类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累积。正如《文化学概论》一书所述:“文化的继承使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继承而达到累积的目的,从而使人类文化无比丰富多彩,并为文化创造提供充足的营养,使人类文化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是在对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44?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罗丽娜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进入这个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交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日渐趋同,精神生活也就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成为了大家经常提到的主题,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艺术;民族性;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 1.艺术的民族性 1.1 艺术的民族性的涵义 关于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毛泽东曾经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具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民族的风格。”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1.2 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并且相互交流,形成符合这个民族的习性。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之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音乐内容的诗歌等文学艺术,留存舞蹈形象的绘画艺术等,另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一个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 其二是各类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民族、地域而异,民族风格之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等这也是同类民族艺术交流的基本前提。 同是奴隶社会,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凯旋门,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礼器和朝廷宗庙的礼乐;同是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的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绘画与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并肩齐放。从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这些差异,大家都变成一个面貌,形成一个模式,那我们的艺术世界就会是单调无味。 1.3 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它没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而只有艺术的、弹性的、迂回曲折的。民族艺术更是如此,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于你是新的,于我确是旧的,于你是古代的,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不是相互绝缘的,各民族的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民族的艺术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艺术要向前发展,还要借鉴其他民族艺术中好的东西。 各民族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结果就是现如今我们的世界存在的缤纷的艺术种类。现我们立足于东方看世界,艺术的交流过程主要体出了三种形式: 第一,东西方的艺术交流。如法国19世纪印象派的产生是取自日本浮世绘对线条、色彩的理解。 第二,中外民族间的艺术交流。如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结合了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民族的艺术。 第三,中华民族内部的艺术交流。古代的中华民族间的交流主要是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如在西域民族学习汉族的书画艺术过程中就有一位元代的艺术大师——高克恭。他 是畏兀儿人(今维吾尔族),成为了元代米氏云山的代表画家,和他同属一个民族的边鲁,则在水墨细笔花鸟画中独占鳌头。 因此我们仅仅从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她的历史可以很肯定的得出民族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在交流中彼此融合,使艺术越加的丰富多彩。 2.艺术的世界性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莫奈的《日出印象》和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都是为世界人民所共赏的名作。 3.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当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我们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所以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世界各民族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的两个方面。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又如孔雀开屏时固然美丽,但却难免会将它难看的部位亦展现无疑。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有明就有暗的对比。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 4.结论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艺术都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各有各的优势。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现实生活,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使民族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同时我们要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化,研究外国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善于从中吸收一切有益于我们创造的因素。在当今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矛盾中,我们既要以开放的、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又要头脑冷静。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艺术,注意与世界,时代接轨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品质和自己独特语言的现代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132. [2]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A].毛泽东文集(第六册)[M]. [3]吴迈.文化的民族性与文艺的世界性——关于民族的几个问题[M].1996(1):10.

民族性和时代性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 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具谈现代中国风格家具的创新与发展当代家具设计中本原文化运用 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家具造型设计的文化底蕴探析 崛起于逆境中的泰式家具设计 论建筑设计的传统、现代、民族性与世界性 浅谈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价值 浅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浅析当代艺术设计的民族性 中国民俗家具与民族风情略论 中国家具创新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关于符号学和民族文化符号的研究与阐述 民族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同构 家具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家具设计基础理论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试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探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张丽戴向东 当前,中国的家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其总产值和出口量逐年增加。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先生在2008年3月参加“斯帝罗兰”举行的极品沙发鉴赏会时指出:去年在出口家具中,坐具和沙发类占到出口总额的45%,其中以沙发类居多,达到103亿美元。可见,中国沙发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比重不容忽视。中国沙发制造企业在现今如此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之道不仅只在于沙发的大量输出,更要注重质的保证。品牌和文化的价值始终处于企业的内核并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的沙发产业要奋力走出产业链的最低端和简单的模仿改良,以创意作为新的经济符号,自主创新打造“新中式”这一国际品牌,这种模式应作为企业持续坚持的道路。 新中式沙发顺应当前重视文化的时代背景和现代生活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也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它是对现代社会人的审美情趣和多元化需求的一种科学认识,反应出设计的人性关怀。 1 新中式沙发 “新中式沙发”是指运用用现代技术、设备、材料与工艺,既符合现代沙发的标准化与通用化的要求,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沙发。其主要特性是“中而新”,民族性和时代性兼备,本土化且国际化。“新中式沙发”要以现代的生活习惯和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创新性地传承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源泉——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全球各国文化之间同质化的加速,发掘地域文化精华和民族传统艺术也愈显迫切,现代家具的地区化与传统家具的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动着现代家具的进步和丰富多彩。也正是由于这点,一个民族或国家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艺术成了现代家具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新中式沙发的设计源泉,对其创新性的继承是对新中式沙发“中而新”这一特性的最优化诠释,具体包括内在和外涵两方面。 2.1 内涵 内涵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其它思想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体系。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反应在艺术领域,其精髓归结为以下五点。第一,根本思想“天人合一”,讲求万物和谐;重视人的核心价值,即以人为本。第二,主张“文质兼备”,即要求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第三,认为“少则多,多则惑”、“大道至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倡导简约风格。第四,主张“道法自然”,崇尚自然之美。第五,追求“韵外之致”和“境生象外”,追求空灵、虚无、含蓄的意蕴和艺术境界。 2.2 外延 外延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通常以建筑、家具、园林、图案及书法艺术等为载体呈现出来。 地域特色浓厚的传统建筑。家具与建筑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中讲究形制的大门、装饰精美的影壁、造型奇特的门、多姿多彩的窗户、无处不在的雕刻装饰、富于变化的屋顶以及毫不逊色的地面装饰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神形并茂的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隽永之美来自于中国民族性的设计意识和表现——线条韵律的张力,愉悦完美的比例,朴素和谐的形式,适度的由结构限定的“负空间”,精致的装饰和打磨,还有极其精妙的榫卯节点构造,结合紧密又易于拆除,每个节点的两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彼此留有余地但又互补。同时,充分考虑结构的逻辑性和功能。 时空流动的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注重经营位置和布局,巧于因借,步移景异。运用“小中见大、无中见有、乱中得序、静中藏动”等方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观,艺术的审美观和怡情的价值观。 丰富多彩的传统图案。主要包括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形和纹样,图腾和宗教纹饰和民族服饰纹样等。它传达着语义信息,蕴藏文化底蕴,对其符号化的提炼则会产生易辨认和易传播的效果。

艺术设计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艺术原理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系部:艺术学院 专业:视觉传达 姓名:李小梅 学号:1043111186 指导老师:唐济川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当然对于本国家或是本民族的艺术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在专业术语中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艺术的民族性特点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当然不同的民族艺术有着不同的色彩和艺术芬芳,像是奴隶社会时期,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在希腊有维纳斯雕像和具有永恒魅力的神话;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众多的凯旋门。同样是在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与齐白石的花鸟鱼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还有阿炳的《二泉映月》,埃菲尔铁塔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同民族的艺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世界上有许多的民族,而不同民族艺术的多元性存在是艺术发展的必然律,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下面来谈一下中国艺术的民族性: 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当然每个民族都有其本民族不同个性的地点、风俗习性。在艺术上也同样表现出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如我国黄河以北诸多地区:天气寒冷,空气干燥,山重旷野,形象轮廓刚劲明显,色彩也单纯强烈。其与南方水木清秀,云烟速漫,色彩轻松流明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故而形成两个不同派系的山水画体貌:金碧辉煌与水墨苍劲的水系和水墨淡彩的南宗山水体系。这些具有特色的中华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从而影响到了诸多东南亚的国家文化艺术。但自清衰落,西洋绘画渗透到中国人的视线后,长期以来,对诸多的中国艺术家发生了较强烈的影响。、 好的地方是中西艺术的交流融合,让艺术的创新发展有更多的空间和表力。然而诸多的艺术者确因而产生了速感。就简单而言,20世纪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多次热烈的学术争论。例如有的同志一概地吸收西洋的所谓科学的表现手法,而对中国纯眼睛感官的观察表现方法不屑一顾,尚且这是对艺术褒读。假如科学的

(整理)艺术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 (一)艺术的民族性涵义关于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毛泽东曾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具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民族的风格。?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艺术,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 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

并存,并且相互交流,形成符合这个民族的习性。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之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音乐内容的诗歌等文学艺术,留存舞蹈形象的绘画艺术等,另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一个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 其二是各类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民族、地域而异,民族风格之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等这也是同类民族艺术交流的基本前提。同是努力社会,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 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凯旋门,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礼器和朝廷宗庙的礼乐;同是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的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绘画与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并肩齐放。从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这些差异,大家都变成一个面貌,形成一个模式,那我们的艺术世界就会使单调无味。 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它没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而只有艺术的、弹性的、迂回曲折的。民族艺术更是如此,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与你是新的,与我确是旧的,与你是古代的,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不是相互绝

艺术设计的民族性和世界性1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对于“中西文化比较下,所谓的民族性就是世界性吗”这样一个提问,我们可以采取肯定式的回答,即“民族性也就是世界性”,因为任何一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都是从某一地方开始,为某一民族发明和创造,然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其他民族接受和享用的,比如油画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化,体育方面则有足球,当然还可以包括科学主义的世界观,从进化论看待人类及其社会和文化艺术的演变等。如果我们把世界理解为东南亚这样一个地理范围,那么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包括儒家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民族性向世界性转变的过程。很显然,在这里民族性在先,世界性在后,其先后关系是不可逆的,而从结果看,世界性肯定也是民族性的,至少在起源和开端上是如此。 对于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可用否定来回答:“民族性不一定是世界性的”。这是因为有些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如机遇、创造力、适应度、价值观、权力等,在被某一民族发明之后,永远只为这一民族所使用,消亡之后也没有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获得世界性,比如我们中国古代建立在虐待妇女的基础上产生的三寸金莲文化,也包括我们的国粹京剧,一直就没有成为世界性的。如果把西方也考虑在内,我们的传统水墨艺术,也还没有进入西方社会,成为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可以用肯定和否定来回答这同一个问题,是因为这个影响广泛的说法“越是民族的(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不是一个类似自然科学的命题,不能用是来回答。尽管如此,仍然不影响我们从文化,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只是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只有一种答案,即或真或假,或错误或正确的命题。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回到提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情境之中,去考察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提出这一问题的前提,以及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马克思在 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就认为,资本主义的廉价商品开辟了一个世界市场,过去封闭的地方和民族也被卷入其中,结果是使“乡村从属都市,东方从属西方”。在1840年之后,马克思所说的问题在中国也成为了一种现实,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强烈的民族意识也因此产生。在此条件下,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并有了各种各样的立场所产生的表述方式,如“中体西用”就是其中之一。当中西比较从器物、制度进入到广泛的文化和艺术层面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本文刊载于广西艺术学院学刊《艺术探索》综合版2001年第5期第47至第48页。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

音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音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音乐和其它世界各国音乐,在不同时期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及其产生的影响,辨证地论叙了音乐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进而提出了中国音乐如何走向世界的几点观点和看法。 何谓民族性和世界性?民族性是指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局限性,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经济条件制约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民族音乐(指音乐风格) 是以民族性为主要特征的,它因其独特性而使别的国家和民族无法参与其中,至多对其只作一般观赏和了解而并不能真正去欣赏理解它们并与它们全面沟通和交流,它更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所谓民族音乐,就是指那些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从具体形式上讲这个独特性包括乐器构成和曲调风格两个方面,后者更是主要方面。它指用民族乐器或者西洋管弦乐器演奏的民族民间曲调风格的音乐。民族音乐又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 一、战国音乐的民族性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国家民族仍未消亡的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塬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是中国人民自己所喜闻乐见的音乐种类,人民离不开它。民族音乐还可以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总之,它就象成千上万的物种使得世界多姿多彩一样。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资源,从而使得世界文化缤纷多姿、光辉灿烂。今天由于信息与交通快速发展,当世界朝着各民族趋同的方向愈来愈快速发展的时候,人类也确有责任为保留各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使其独特的价值免于消亡。从长远来看,它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多元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象征,美国向宇宙空间发射的太空船上载有一张措放给外星人听的金唱片,其中就有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名曲《流水》,这是我们的骄傲,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族音乐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我国音乐的世界性 世界性就是开放性、互通性、融合性、持久发展性和世界各民族广泛的参与性这样几个方面,它使各族人民真正站在同一个层面上平等对话。它是人类未来共同的发展方向,具有光明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势力都不可阻挡的一种历史潮流.正如人类愈来愈需要世界语(英语实际已成为一种世界语) 来相互沟通一样,在音乐上同样需要一种世界语做为相互沟通的桥梁。世界音乐的硬件是管弦乐队,软件就是世界各民族普遍能够欣赏和理解的音乐风格。它应该概括和升华各民族的音乐语言,并将之提升到一个不属于任何民族音乐语言的高度。它是作曲家的倾心创造,这种创造既包括技术上的也包含音乐风格方面的。世界音乐是相对于民族音乐而言的。它在音乐技法、音乐风格上应远离任何民族音乐的特征,或者源于某个民族,但经过作曲家的精心提炼和再创造从而使世界各民族普遍都能够欣赏它、接受它。前者如德彪西,勋伯格,后者如肖邦以及民族乐派等。它是音乐领域中的世界语。当然,并不就是说凡是全新的音乐就一定是世界的,它如果不能普遍的为大家理解和接受那就不是世界音乐,甚至连音乐恐怕也不能算。我们目前迫切的任务是必须寻找到一种能与世界相沟通的音乐语言,只有用这种世界语表达我们自己,才能够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象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这些得到全球范围一致认同的音乐就属于世界音乐。它们首先是全世界令人类的,其次才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民族音乐因其民族性,也就是地域性、独特性而难以与世界相互沟通,客观上阻碍了别人对我们的了解。这种事与愿违造成我们目前事实上被动与尴尬的局面。只有明确意识到这些,方能真正找准音乐发展的方向。解放后,我

时代的民族性 国民的劣根性

时代的民族性国民的劣根性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阅读鲁迅成名作《阿Q正传》,并对其创作背景、阿Q人物形象分析、时代的民族性、国民的劣根性、讽刺的艺术技巧、喜剧与悲剧的和谐统一等等进行文学分析,从中得出结论,概括了《阿Q正传》的时代历史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阿Q 讽刺国民价值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鲁迅的代表作,同时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是世界名著之一。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巨大的艺术功力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这个典型形象内涵丰富,影响中外。但阿Q究竟是个什么典型,却众说纷纭。人们看法的不一致,正说明阿Q性格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一、创作背景 阿Q生活在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小说中的未庄,就指这个时期中国农村的缩影。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统治农村的主要是“赵

太爷”式的封建地主,但也出现了地主阶级的新变种――出身于这个阶级而进了洋学堂,又出国留了“洋”的假洋鬼子。他们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而广大农民却过着贫苦而屈辱的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但换汤不换药,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未庄的洋鬼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家;赵秀才花了四块钱也带上了“柿油党”的银牌子,混进了革命队伍,继续横行霸道;农民仍然受剥削,受欺压。《阿Q 正传》展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过程,总结了历史的教训。 二、小说的主要特征 阿Q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阿Q没有老婆和孩子,甚至连姓氏也失掉了。有一次他说自己姓赵,却被赵太爷打了一个嘴吧,并被地保罚了200文酒钱。他过着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生活,但在精神上却总是胜利者。他用“精神胜利法”把痛苦当成快乐,把失败说成胜利,自解自慰,求得自满自足。“精神胜利法”――阿Q主义,成为他性格的主要特征。 三、小说的情节分析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

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

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

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 (5分)你如何辩证看待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5分)举例分析某部作品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情况。(15分) ①定义 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共同的、根本的特性。 ②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辨证统一关系。 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③案例 i以语言艺术为例 莎士比亚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其戏剧作品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作用,歌颂了友谊、爱情、自由与正义: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主题,关于上帝、良心、道德及责任的生命思考。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在赞扬川端康成的《雪国》和《千鹤》时也说:“虽受到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洗礼,但同时也立足于日本古典文学,对纯粹的日本传统体裁加以维护和继承”。 ii以电影为例 张艺谋的电影比较早地得到了国际的认可,《红高粱》、《英雄》、《秋菊打官司》等作品真实地表达了对人民的关怀,对民族的思考,对弱者的同情,真正地将电影的民族性推向了世界性。 《卧虎藏龙》被称为中国武术片的国际版,它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既得益于深得好莱坞“真谛”的电影叙事技巧,也得益于其中深藏的一些西方人认同和熟悉的思想观念。著名作曲家谭盾凭借《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的音乐本身也显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例如:谭盾将帕尔曼的小提琴琴弦换成了中国传统乐器马头琴的琴弦;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又让马友友将大提琴拉出了马头琴与二胡的声音。虽然是用西洋乐器演奏,但音乐表现出的内在情调却是纯粹中国式的,那深沉而伤感的滑音,具有中国江南婉约、细腻的柔情,一下就触到了观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8年,《功夫熊猫1》在中国上映,票房髙达1.7亿元人民币。“一部90分钟的《功夫熊猫1》打败了10万分钟的中国动画电视”。2011年,《功夫熊猫2》在中国内地上映后,短短两天时间就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内地首周过亿速度最快的影片,势头之强劲,甚至超过了它在北美本土的表现。《功夫熊猫1、2》中会“功夫”的“美国熊猫”吸引观众的绝招是“文化功夫”,影片绚丽的视觉景观和搞笑的细节只是外在功夫,而内在功夫是其运用中国元素来传播美国精神。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小人物成长为大英雄的故事。影片的题材选择和许多细节处理上却打上了美国精神的烙印。《功夫熊猫2》里的中国风景成都味儿十足:片中凤凰城的构造,跟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一模一样;担担面、鸡公车、皮影戏、舞龙舞狮、四川火锅…… iii以动画为例 从1941年的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个和尚》、《九色鹿》、《哪吒闹海》、《大闹天宫》以及80年代的《萌芦娃》为代表的动画片,在艺术语言上取得突破的同时,无一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中取得灵感而获得世界肯定的。宫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