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6)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6)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6)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6)

第七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

本章考察的资本流通过程,包括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在内的整个资本运动过程。本章前两节以个别资本为对象,从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角度,考察资本运动所经历的阶级和采取的不同形式,阐明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及其矛盾,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然后把个别资本当作社会总资本的构成部分,考察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以揭示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规律性和矛盾。进而分析资本运动所带来的后果,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通过本章学习,应全面把握资本的完整运动过程,深刻了解资本运动的内在矛盾,掌握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所要求的正常条件及有关制约因素,并且抽象资本主义的特殊性质,将其一般原理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联系起来。

[教学要点]

第一节产业资本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工业、农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资本。产业资本在现实循环运动中总是顺序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采取货币资本职能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G—W

公式中

A和Pm分别代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在这一阶段上,

资本家以购买者的身份出现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上,用这一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阶段。这一过程一旦完成,买者就支配着生产一种有用物品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采取生产资本职能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W

公式中P代表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代表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第二阶段在生产资本循环全过程中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由生产资本转变为商品资本的阶段。生产资本的两个要素,通过在生产过程中的结合,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这样,生产资本就转化为商品资本。

第三阶段,售卖阶段,采取商品资本职能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W′—G′

公式中G′代表已发生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

在这一阶段上,资本家以售卖者的身份重新回到市场上,将生产出来的包含着剩余价值

的商品卖出去,换回货币,使资本又重新回到最初的货币形式。W1——G1完成后,货币可继续用来购买生产要素,重新开始资本的循环运动。G1是上次循环的终点,又是下一次循环的起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产业资本顺序经过三个阶段,信次采取在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是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循环的整个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

资本循环顺序经过三个阶段、两个过程,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生产过程,所以资本循环的合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也是三个阶段的统一。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使自身增殖,因而,资本循环是无止境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各自顺序经过三个阶段后,又回到自己原来的出发点,并分别形式了各自特有的循环形式,因此,与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相对应,资本循环也同时存在着三个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一)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

(二)生产资本的循环:P…W′—G′·G—W…P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W1—G′·G—W…P…W′

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片面性,都不能全面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只有把三种形式统一起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资本运动的实质和完整过程。

三、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第二,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必须在时间上前后继起。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没有并存性,继起性便无从谈起,并存性的继起性的前提,没有继起性,并存性也就不存在,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所以,任何一个产业资本的正常循环都必须是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与三种循环形式继起性的统一。

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各种矛盾以及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资本正常循环所要求的客观条件经常受到破坏,资本的循环运动并不能始终顺利地进行。

四、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资本通过一次循环所经过的全部时间由两部分组成,即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资本的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在生产领域里停留的时间。生产时间又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就是生产一种产品所经过的劳动过程的全部时间,也只有这段时间是创造价值和增殖资本价值的。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虽然处于生产领域,但是它没有和劳动力结合起来的时间。

资本的流通是指资本在流通领域里停留的时间。它由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两部分组成。

资本在流通领域中采取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着,这些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构成了流通资本。为经营流通资本所耗费的劳动或支出叫流通费用。马克思把流通费用分为三类,即纯粹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

(1)纯粹流通费用就是由商品的价值形式变化而耗去的费用。它的特征是既不生产使用

价值,也不形成和转移价值,更不创造剩余价值。

(2)保管费用有两种,一种是每个社会都有的、与商品生产无关的、在商品制度下采取商品储备形式的保管费用;另一种只是商品生产无关,同危机、投机和价格波动等有关的保管费用。

(3)运输费用就是商品场所的变更所引起的费用。合理范围内的运输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所以,这种运输费用是生产费用。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周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考察资本周转,是为了分析资本周转的速度对价值增殖的影响。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经过循环运动,重新回到原来形态上所用的时间。资本周转要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是资本流通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构成资本的周转时间。

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循环动运而复归的次数。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一年中的资本周转次数。如果用U代表“年”用u代表一定数量的资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用n代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则计算一年中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是:n=U/u。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的各个要素,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那部分生产资本,其使用价值在使用年限内整体地、连续地加入生产过程,而价值则按其磨损程度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教材等形式存在的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其中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在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物质形式便由原来的使用价值变成另一种新的使用价值,而价值则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购买劳动力的那部人分资本价值,尽管不是旧价值的转移,而是新价值的创造,但就价值周转方式看,这部分资本价值与投在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上的资本价值完全相同。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第一,二者价值周转方式不同。第二,二者周转时间不同。第三,二者回收方式不同。

必须明确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只有生产资本才能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二是要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区别开来。

(三)固定资本的磨损、折旧与维修

1、固定资本的磨损有两种:一种叫有形磨损,即物质磨损;另一种叫无形磨损,即精神磨损。有形磨损指使用价值上的损耗。无形磨损是指厂房、机器设备在有效使用期间内价值上的损失。

2、固定资本的折旧

根据固定资本磨损程度,逐步以货币形式提取的价值补偿叫固定资本折旧。每年按磨损程度提取的补偿金额叫折旧费或折旧基金。

3、固定资本维修

固定资本的维持要耗费一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部分流动资本按年平均计算,分摊到产品价值上去,并随产品的销售而收回。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是以预付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表示,其公式为:

固定资本周转总额流动资本周转总额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次数)=+

预付资本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周转得越快,预付总资本周转得也越快;反之,则越慢。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总额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

四、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

第一,加速流通资本的周转,可以减少货币资本的商品资本的占用量,从而增加生产资本占用量,以扩大再生产。

第二,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一方面可以减少或避免无形磨损,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固定资本更新,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

第三,加速流动资本中的不变资本部分的周转速度,可以大大节省流动资本的数量。

第四,流动资本中的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和价值量起着决定的作用。

年剩余价值量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总量。如果以?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v代表预付的可变资本,n代表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M=m′·v·n

年剩余价值率就是一年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三节社会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

(一)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

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形成社会资本或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运动比个别资本运动复杂得多,第一,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不包括个人消费。而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第二,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资本流通,而不包括一般商品流通。社会资本运动则既有资本流通,又有一般商品流通。(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和总和。社会总产品中既包括了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了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总资本运动,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又是如何补偿的。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价值补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取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就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三)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和实物构成

从价值构成看,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即c+v+m。其中,不变资本价值c是旧价值的转移,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即v+m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

从实物构成看,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式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生产(I)—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生产(II)——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为三个部分及按产品实物形态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依据的两个基本前提。

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简单再生产的理论假设

(1)整个社会生产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两阶级,从而不存在剩余价值在其他集团中分配的问题;(2)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的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到社会总产品中去;(3)市场供求平衡,一切商品都按价值出售,(5)剩余价值率为100%。

(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交换关系

首先,第I 部类内部的交换。其次,第II 部类内部的交换。最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三)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第I 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必须等于第II 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为:

I(v+m)=IIc

上述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一个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I(c+v+m)=Ic+IIc

另一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II(c+v+m)=I(v+m)+II(v+m)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下社会产品的实现条件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和平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一)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第一,为了提供扩再生产所追加的生产资料,第I 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必须大于第II 部类已消耗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为:

I(v+m)>IIc

第二,为了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第II 部类不变资本及剩余价值用于积累部分之和,必须大于第I 部类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部分之和。如以m/x 代表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那么这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II(c+m-m/x)>I(v+m/x)

(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马克思用下列图式章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I 4000c+1000v+1000m=6000

II 1500c+750v+750m=3000

I(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II(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II

假定m ’仍为100%,那么,第二年年终生产出的社会总产品将是:

I 4400c+1100v+1100m=6600

II 1600c+800v+800m=3200

(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总和,必须等于第II 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6 000 =3000

I (v+?v+m/x)+II(c+?c)

由上述基本实现条件可派生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一个条件是:

I (c+v+m)=I(c+?c)+II(c+?c)

另一个条件是:

II (c+v+m)=I(v+?v+m/x)+II(v+?v+m/x)

四、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适应的。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生产资本生产优先增长具有客观必然性。

所以,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必须始终依赖于消费资料的发展并受它制约,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只有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及其周期性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一)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期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即是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来说的,而不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超过了消费者的绝对需求。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再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组矛盾:

首先,它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其次,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上述两对矛盾是交织在一起的,经济危机是它们同时并存、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始终,所以,经济危机也必然存在于整个资本主义历史阶段。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重复出现的,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是时而尖锐、时而缓和,只有发展到极其尖锐、社会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坏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从上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这段时间,叫做一个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说来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前后互相衔接,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经济危机每隔一定的时期就发生一次,其间隔时间的长短与固定资本更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

第一,经济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较小。

第二,经济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第三,经济然机期间,物价不仅不下降,反而普遍上升。

第四,再生产周期的阶段变形,各个阶段的标志不明显。

进入21世纪,随着以金融资本统治为特征的发代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资本的统治无论从深度到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金融衍生品不断增多,金融资本的触角遍布全世界。随之而来的便是虚拟资本得到极在的增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日益膨胀,金融投机活动充斥世界各地,导致金融衍生品光沫大量涌现。“金融泡沫”一旦破裂,必然造成连锁反应,引起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全面经济危机的爆发。

四、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加深

首先,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其次,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再次,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各国之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的、过渡的性质,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方面所进行的干预、调整只能缓和矛盾,但并不能消除危机。只有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消除危机。

[思考题及答案要点]

1、什么是资本循环?实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产业资本顺序经过三个阶段,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是资本循环。

(2)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备件有三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②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比须在时间上继起。③上述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互相制约。没有并存性,继起性便无从谈起,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没有继起性,并存性也就不存在,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2、什么是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答案要点]

(1)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资本循环。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好因素有:①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数成正比,与周周转时间成反比。②资本周转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周转越快则总额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③固定资本在生产资产中所占比重越大,总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总占比重越大,则总资本周转速度发越快。

(3)资本各部分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重大影响:①加速流通资本的周转,可减少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占用量,从而相应增加生产资本占用量,以扩大再生产。②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一方面可以减少或避免无形磨损,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固定资本更新,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③加速流动资本中不变资本部分的周转速度,可以大大节约流

通资本的数量。④加速流动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

3、试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答案要点]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交换过程。①第I部类内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相互购买生产资料。②第II部类内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相互购买生活资料。

③两大部类之间相互购买对方的产品。第I部分类资本家购买第II部类资本家的消费资料,第II部类资本家购买第I部类资本家的生产的资料。经过三方面交换过程,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和实物形式上都得行相应的补偿。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m)=IIC

由上述基本实现条件可引出另外两个条件:

I(c+v+m)=Ic+IIc

II(c+v+m)=I(v+m)+II(v+m)

4、试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答案要点]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有二:第一,为了提供扩再生产所追加的生产资料,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必须大于第II部类已消耗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为:I(v+m)>IIc。第二,为了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第II部类不变资本及剩余价值用于积累部分之和,必须大于第I部类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部分之和。如以m/x 代表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那么这个前提条件用公式表示为:II(c+m-m/x)>I(v+m/x)。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总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I (v+?v+m/x)+II(c+?c)。

由上述基本实现条件可派生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一个条件是:I (c+v+m)=I(c+?c)+II(c+?c)。另一个条件是:II (c+v+m)=I(v+?v+m/x)+II(v+?v+m/x)。

经济思想史提纲1

外国经济思想历史教学纲领 导言 1.经济思想史的概念涵义。经济思想,即较有系统的经济观点和理论。它总是历史地和某些特定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相适应而产生、形成和发展。当社会条件随时间的变化而转移时,经济思想也就有了相应的变化。从时间和发展的角度看,经济思想由古至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即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史作为—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是随着经济理论在西方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出现之后而逐步形成的。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因此,经济思想史所研究和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关于近代和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思想和学说。 2.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 (1)萌芽及早期经济思想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系统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出现阶段:15世纪末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和学说开始。 (3)政治经济学正式成为系统的独立学科阶段:18世纪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为标志,直到现代。 (4)经济思想和政治经济学说的分化阶段:19世纪30–40年代之后。 (5)当代经济思想阶段:20世纪30–40年代以后直至当前。 3、经济思想史的性质关于系统的经济思想或理论的历史性科学。 件学科。 4.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阐述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或居支配地位的经济观点思想、经济学说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历史。

第一讲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1、古代希腊思想家对价值的认识2、古代罗马思想家对奴隶制庄园经营的论述3、西欧中世纪阿奎那的经济思想4、异教和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5、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关于货币和高利贷的论述。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一、概述 二、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三、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四、亚里斯多德的经济思想 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 一、概述 二、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 三、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一、概述 二、法典、条例和农书 三、阿奎那的经济思想 四、异教和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 五、奥雷斯姆和莫利诺斯的经济思想 第二讲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发展阶段、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和特点、法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和特点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流行于16、17世纪,从17世纪下半期起开始瓦解。 主要教学内容: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 二、重商主义的特点和基本经济观点 重商主义的特点。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思想。对重商主义基本的经济思想的评价。 三、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经济思想。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的经济思想。法国早期重商主义代表孟克列钦的经济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马原混合式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混合式课堂教学大纲 Marxlism 总教学时:(34)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是从整体上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要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等几门课程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在这些课程中起着理论基础的作用,为学生正确学习和理解其他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教学形式和学时分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A.价值规律理论 B.商品二因素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2、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A.金银构成的 B.价值构成的 C.货币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3、“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 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B.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7、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 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这里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掌握)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0、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1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m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c+v总资本 c/v资本有机构成W商品价值 v+m新价值 K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 p利润 p′利润率 Pˉ平均利润 P′ˉ平均利润率 G商品 C预付资本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公式总结: 1. m′=m/v(p141) 2.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劳动价值率=产品量/劳动时间(p41) 4.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100﹪(p72)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价值*100﹪ 6.n=U/u(p81,n周转次数,U“年”,u 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p83) 8.积累率=(m+m/x)/m(m/x代表资本家消费的那一部分,此公式出现于计算各部类积累的题型中,老师讲题时未用此公式) 9.W=v+c+m(p153,马克思的算法)同时W=K+m(资本家的算法) 10. p′=m/C(p154)11.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p155) 12.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M)/社会总资本(P155) 13.生产价格=K+p(p156) 14.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p158) 以第二题开头的计算题纸: 2.a.v=100*0.4=400 c=1000*(19.2+2.4)=21600 m=(12*2-0.4-19.2-2.4)*1000=2000 W=v+c+m=24000 b.劳动力价值=0.4(因为马克思认为,工资付给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p148-149) 新价值=v+m=0.4+2=2.4 c.必要劳动时间=(0.4/0.4+2)*12=2小时(因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出的必要劳动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的是剩余价值,时间和价值具有正比关系) d.m′=m/v=2/0.4*100%=500% e.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v不变,c=21600*2=43200 W=24*1000*2=48000 m=48000-43200-400=4400 4400-2000=2400 3.a.m=W-v-c=30*(1.88*22.65-1.88*1 4.9) =437.1 b.m′=m/v=437.1/32.4=1351.5% 4.W=160 c=100*1+10=110 v=10 m=W-c-v=40 新价值=v+m=50 m′=m/v=400% 剩余劳动时间=【40/(10+40)】*10=8小时 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W=320 v=10 c=220 m=90 m后-m前=90-40=50 5.a.c=60000/(5*12)+16000=17000 v=50*80=4000 m= m′*v=4000 W=c+v+m=25000 每千克面纱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 b.c=60000/(5*12)+16000*1.5=25000 v=4000 m=W-c-v=15000*2.5-25000-4000=8500 m后-m前=4500 m′=m/v=8500/4000=212.5% 6.a.v=5 v+m=12 c=60+5=65 W=v+c+m=65+12=77 b. m′=m/v=7/5=140%

期末总结

第一讲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范围、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1.(生产关系)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主义的产生(第四讲)、性质(第五讲)、基本运行(五六讲)、发展趋势(第七讲) 2.在历史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二)理论方法基础:社会经济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二者是不对等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减轻“分娩的阵痛”。 二、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 1.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 2.物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存在于人——劳动者身上的能力 社会生产力:以某种形式,把劳动者结合在一起 3.劳动要和物质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 (二)生产关系:经济活动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权利关系(包含利益) 1.狭义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ownership) 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注意:只是生产资料的归属,不包括消费品。 比如说,在公有制的社会中,生产资料是共有的,但消费资料可能是私有的 2.广义的生产关系还包括:各种的产权(property rights)关系 所有、占有、支配、使用 产权是无处不在的 所有权是特殊的、核心的产权。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何决定?劳动组织方式的变化 三、经济制度、经济机制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学习目的和要求」 从这一章开始进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考察。本章的任务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阐明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联系的资本主义工资理 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认清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 程,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理论,着重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对无产阶级 状况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人口规律,从理论上更深入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 实质,并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 史趋势。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一、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规模和范围都很狭小。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 大,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这就和封建制度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发生尖锐的矛盾,要求突破它的重重束缚,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在当时条件下,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在封建社会末期,最初的资本主义关系是在小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出现的。13世纪以后,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随 183 着手工作坊规模的扩大,行东逐渐脱离劳动,成为剥削雇工劳动的经营者;而帮工和学徒则沦为雇佣工人。这样,原来的手工作坊就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此同时,一些生产条件较差,经营不善的手工业者,日趋贫困破产,行东以及帮工学徒都变成雇佣劳动者,从而资本主义关系逐步扩大。 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促进自然经济瓦解、加速小生产者的分化,而且通过直接控制和剥削家庭手工业者,使小生产者 失去经济上的独立性,成为雇佣工人,商人包买主则变成工业资本家,从而形成 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在农村中,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少数富裕农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贫困农民则被迫出卖劳动力,于是农村中出现富农经济,即资本主义性质的农 业。 这些由小生产者分化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最初还保留着封建制度下的旧形式,而且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还很小,是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大 规模的发展,是在经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之后。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政冶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经济规律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1.经济的含义 “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节约、精打细算;有时是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有时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有时还可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连起来使用最初见于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书中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的。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 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是另外的含义。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的经济活动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在希腊文中,经济学就是由“oukoc”(家庭)和“nomoc”(规划、管理)两个词组成的。嗣后,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写了一本《政治学》,其中有经济部分。该书第一篇讨论的是治家问题。他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的。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谁?是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不是指与经济相区别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一类的含义,而是“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意思。因此,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它突破了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的范围,将研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即国民经济中。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A、B、D、E)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存在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E、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是(A、E)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C、D)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E.社会劳动 4、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体现在(A、B、C、D) A、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B、它在价值决定上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C、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会创造剩余价值 D、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E、它的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5、商品的价值量 (A、B、C、D) A、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C、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E、与劳动时间无关 6、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有 (A、B、C、D、E)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7、把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是由于它在生产过程中 (A、B) A、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B、价值量只发生转移 C、不转移价值

D、不被消费 E、不改变物质形态 8、可变资本是 (A、C) A、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B、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转移的资本 C、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D、实物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不变的那部分资本 E、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9、剩余价值率是(A、D、E)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之比 C、剩余价值与全部资本之比 D、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 E、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依靠(B、C) A、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D、延长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E、提高劳动强度获得的 11、超额剩余价值(A、D) A、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是商品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E、超额剩余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12、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无人工厂”现象,那么(B、C、D) A、自动化的机器已经取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B、“无人工厂”在本质上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C、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为先进了 D、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E、科技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 13、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E) A、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B、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下降是一般趋势 C、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 D、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 E、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1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c:v中(A、B) A、c的比重不断上升 B、v的比重不断下降 C、c和v按相同比例上升 D、c和v按相同的比例下降 E、v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六章习题及复习资料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B.垄断资本主义和非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C.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D.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 2,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体形成于 A.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 B.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分工的发展 B.自然分工的发展 C.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是 A.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B:争夺短缺资源的产物 C.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国际竞争的结果 5.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 A.只是一般的借贷中介人 B.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6.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概念是指 A.垄断的工业资本 B.垄断的银行资本 C.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D.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结合的资本形式 7.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 A二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 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C.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的 D.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 8.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 A.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 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C.通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实现的 D.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的 9.垄断资本主义可进一步分为 A.私人垄断和一般垄断两个阶段 B.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 C.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 D.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