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1.课程性质

《动物微生物》是一门学习者学习与人类畜牧生产相关的微生物学相关知识与操作技术、微生物免疫相关知识与操作技术的课程。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学习者学习后,为畜牧兽医专业学习打基础,也为学习者直接从事微生物相关岗位工作做好准备,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2.课程目标和作用

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动物微生物相关知识与操作技术、动物微生物免疫应用相关知识与操作技术,熟练动物微生物的形态检查、分离培养、免疫反应等相关操作技术,掌握动物疫病病原实验室诊断技术、免疫反应技术技能,了解现代畜牧业发展动物微生物在生产中的应用,积累动物微生物知识储备和动物微生物技术技能相关的操作经验,以满足和适应现代畜牧业企业职业岗位的能力需要,并与执业兽医师资格相关知识相对接,为专业各类职业资格鉴定蓄积知识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具备应用技术的能力,内化已经熟练操作经验的能力,技术应用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学习者专业素养,注重培养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崇尚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逐步培养学习者独立的开展相关动物微生物相关技术工作,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培养学习者具备相应的职业关键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

3.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普通高中《生物》、《化学》课程,大学一年级《生物化学》课程;为后续课程《家畜流行病》、

《家畜传染病》、《家畜普通病防治》、《动物检疫技术》、《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水产品流行病》等课程打基础。

(二)学习者条件

具备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基层动物疫病检验实验室工作者等参加高职畜牧、兽医、水产等专业学习的学生以及培训者使用。

(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本课程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化验室、生物技术企业等相关工作岗位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也是中、高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等工种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并与执业兽医师资格相关知识对接。

二课程设计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课程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课程团队成员等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在分析本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满足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按照动物微生物相关任务集群为载体确定教学内容,从预备知识到复杂的技能操作任务为顺序,按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先备知识到技能操作顺序,安排学习内容。实现了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发展。

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分为8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又分解为多个学习任务,通过训练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不断强化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沉淀已有经验,最终形成能满足多个生产项目的技能群,以适应不同的岗位能力需求。

教学设计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三层次教学方案。即第一层次学生在学校完成动物微生物课程的预备知识和实训操

作技术等基本单项技能任务的训练;第二层次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微生物课程的生产性综合技能训练,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第三层次的培养积累经验;第三层次学生及培训者在

校外企、事业单位完成动物微生物技术应用的岗位工作。

教学环境注重学生形象思维智能特点,树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室与教室”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的“三化"理念,构建在一体化教学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想,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第一阶段教学,在学校一体化实训室完成;第二阶段教学,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动物医院、新疆泰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生产性实训室—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和学校周边生

产性实训基地各单位完成;第三阶段,学习者在校外企、事业单位完成动物微生物技术应用的岗位工作。

改革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同时加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关键能力内容考核的多元考核方式。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

经过课程组成员的分析,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为动物疾病的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环境微生物监测、免疫反应以及免疫应用技术等,由此构建了项目导向工学结合动物微生物课程体系,使专业基础与专业技术知识有机融合,并为专业课程服务;从而确定本课程主要项目教学任务是:预备知识、细菌、病毒、其他微生物、微生物与环境、免疫技术、免疫应用技术和微生物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8个学习项目,这些项目将主要突出对学习者者职业能力的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仅仅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在课程的内容编排上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递进。能力的递进不是根据流程的先后关系确定的,而是按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的。(表1 教学内容)

表1 教学内容

动物微生物试题

、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真核微生物核糖体类型为80S(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核糖体为70S)。 2.大肠杆菌长为2.0μm,宽为0.5μm,其大小表示为0.5μm x2.0μm 。 3.研究细菌遗传、代谢性能常采用对数生长时期的细胞。 4.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葡聚糖和甘露聚糖。 5.侵染寄主细胞后暂不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溶源性噬菌体)。 6.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成元素是蛋白质,核酸,类脂和碳水化合物。 7.食用菌是由营养菌丝和生殖菌丝组成。 8.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品上大部分微生物的过程称灭菌。 9.细菌细胞的碳、氮营养比为6/1。 10.根瘤菌可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 二、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码写在题干的○内,每小题1分,共40分)。 1.组成病毒粒子核髓的化学物质是○ ①糖类②蛋白质③核酸④脂肪 2.常用于饮水消毒的消毒剂是○ ①石灰②CuSO4 1③KMnO4 ④漂白粉 3.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 ①加富培养基②选择培养基③鉴别培养基④普通培养基 4.多数霉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 ①纤维素②几丁质③肽聚糖④葡聚糖和甘露聚糖 5.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

①荚膜②细胞壁③芽胞④鞭毛 6.酵母菌常用于酿酒工业中,其主要产物为○ ①乙酸②乙醇③乳酸④丙醇 7.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以数量多少排序为○ ①细菌>放线菌>真菌②细菌>真菌>放线菌③放线菌>真菌>细菌 ④真菌>细菌>放线菌 8.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 ①微生物病毒②昆虫病毒③植物病毒④动物病毒 9.常用消毒酒精的浓度的○ ①30% ②70%③95% ④100% 10.制备培养基的最常用的凝固剂为○ ①硅胶②明胶③琼脂④纤维素 11.沼气发酵的主要产物为○ ①CO2 ②CH4③NH3 ④H2S 12.酵母菌属于○微生物 ①好氧型②厌氧型③兼性厌氧型④微厌氧型 13.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 ①巴氏消毒②干热灭菌③间歇灭菌④高压蒸汽灭菌 14.加大接种量可控制少量污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间的○ ①互生关系②共生关系③竞争关系④拮抗关系 15.菌根是○和植物的共生体 ①细菌②放线菌③真菌④酵母菌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复习题 一、多选题 1.中枢免疫器官有ABD A 胸腺 B 腔上囊 C 脾脏 D 骨髓 2.中枢免疫器官的特点有ACD A 胚胎早期出现 B 胚胎晚期出现 C 控制机体免疫反应 D 能诱导淋巴细胞分化 3.抗原具有BD A 特异性 B 免疫原性 C 专一性 D 反应原性 4.抗原按性质分为AC A 完全抗原 B 自身抗原 C 不完全抗原 D 异嗜抗原 5. 全菌抗原或整个病毒粒子抗原所制备的血清为C A 多联血清 B 单价血清 C多价血清D --- 6.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有ABCD A IgG B IgM C IgA D IgE 7.单克隆抗体的特点ABCD A纯度高 B专一性强 C 重复性好 D能在动物体内外持续产生同质性抗体 8.抗体具有亲细胞性质,能与下列细胞结合ABC A 肥大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神经细胞 9. 血清学反应的类型有ABCD A 凝集反应 B 沉淀反应 C 中和反应 D 补体结合反应 10.沉淀反应的类型有ABC A 电泳 B 琼脂扩散试验 C 环状沉淀试验 D ELISA 11.试管凝集的特点有ACD A 方法简单 B 特异性不强 C 可定性 D 可定量 12.常用于检测炭疽病的实验方法是B A 琼脂扩散试验 B 环状沉淀反应 C 对流免疫电泳 D 血凝试验 13.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有AD A 乳胶凝集 B 试管凝集 C 平板凝集 D 间接血凝 14.补体结合实验中,如果最终出现溶血现象,其结果应为C A 阳性 B 不确定 C 阴性 D A或B 15.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 AC A 特异性强 B 特异性不强 C 抗原间血缘越近交叉程度越高 D 不会出现带现象 16.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7.下列有关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说法正确的有AC A 先天的,遗传的 B 作用慢,范围窄 C 为第一线防御作用 D 有再次反应的能力,有记忆 18.干扰素的特性有AC A 可溶性蛋白 B 对热不稳定 C 对酶敏感 D 对病毒种类有特异性 19.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屏障有BD A 血脑屏障 B 皮肤 C 胎盘屏障 D 黏膜 20.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ABCD A 遗传 B 年龄 C 环境(温度、湿度) D 动物种类 二、名词解释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 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桂东一中政治组胡建新 提纲: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 (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 (2)《文化生活》教学容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容 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 1、课程性质与理念 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 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 4、教学案例分析 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P24 P27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容。 (2)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文化生活》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课程试卷B卷及答案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课程试卷B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病毒凝集单位 2.异养菌 3.变态反应 4.抗体 5.灭菌 6.拮抗作用 7.干扰素 8.免疫 9.非特异性免疫 10.细菌的呼吸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 2.有囊膜的病毒有三类形状,即()、()、()。 3.外毒素主要由革兰氏()性菌产生,毒性较()。 4.布氏杆菌为革兰氏()性菌,炭疽杆菌为革兰氏()性菌。 5.。湿热灭菌法包括()、()、()、()。 6。生物制品可分为()、()、()三大类。 7.细菌摄取营养的方式包括()()()()。 8.细菌的基本形态包括()()()。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说明:将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

1.距土壤表面()厘米深处,因为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温度适宜,氧气较足,所以微生物较 多。 A 1-5 cm B 10-20cm C 50-80cm D 100-200cm 2.合成能力较强,能以简单的无机碳化物作为碳源,合成菌体所需的复杂的有机物质,这种菌叫()。 A 厌氧菌 B 异养菌 C 需氧菌 D 自 养菌 3.结核杆菌属于() A 专性需氧菌 B 兼性厌氧菌 C 厌氧菌 D 专性厌氧菌 4.下列哪种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 A 细菌 B 病毒 C 立克次氏体 D 真菌 5.大多数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PH值为() A 8-9 B 4-5 C7.2-7.6 D 10-11 6. 下列不属于主动运输特点的是() A 逆浓度 B 需要载体 C 不需能量 D 选择性 强 7. 制备培养基的最常用的凝固剂为() A琼脂B明胶 C 硅胶 D纤维素 8. 干热灭菌法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为() A 105℃,2小时B1 21℃,30分钟 C 160℃,2小时 D 160℃,4小时 9. 遗传物质只是DNA或RNA一种核酸的微生物是() A.细菌 B.支原体 C.立克次体 D.病毒 10. 关于IV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有补体参与 B 属于细胞免疫反应 C 接触变应原后30分钟内发生 D 机制涉及ADCC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柯氏染色法的基本程序。它常用于什么菌的鉴别? 2.病毒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3.免役的功能有哪些?

动物微生物试题库

动物微生物试题库

《动物微生物》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制品: 2、免疫: 3、抗体: 4、类毒素: 5、干扰素: 6、菌落: 7、消毒: 8、血清学检验:9、抗原:10、培养基:11、ADCC作用:12、微生物:13、芽孢: 14、立克次氏体:15、侵袭力:16、非特异免疫:17、病原微生物:18、包涵体 19、凝集反应:20、半抗原:21、灭菌:22、衣原体:23、细菌:24、病毒血凝现象:25、体液免疫:26、变态反应:27、病毒干扰现象:28、支原体:29、间歇灭菌法: 30、假菌丝:31、免疫应答32、侵袭力:33、CPE:34、质粒:35、抗原决定簇: 36、LD50: 37、革兰染色法: 38、微生态制剂: 二、填空题 1、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根据单个细菌的形态,可以把细菌分为,和三类。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和。 3、病毒主要由和构成,有的病毒还具有囊膜与纤突。 4、微生物可粗略地分为八大类,包括,,,,, ,,。 5、常用的湿热消毒或灭菌法有,,,。 6、免疫有、、的功能。 7、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 8、常见的微生物变异现象有、、、、。 9、干热灭菌法包括,。 10、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 11、微生物中原核型的包括,,,,,。 12、口蹄疫病毒主要有、、、、、、 7个血清型。 13、变态反应分为,,和。 14、酚类消毒剂包括和。 15.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___ 、___ ___、__ _、

__ __和_____ ___ 16、免疫系统包括___ __、___ ___和___ ___。 1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_ ___、__ ___和___ ___三个阶段。 18、在补体结合试验中,无溶血现象出现称补体结合试验___ ___,说明样品中__ __抗原存在。 19、抗体是由_ __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20、常见的G+无芽胞杆菌类细菌的代表菌有____ __ ____,_____ _____等。 21、螺旋菌与螺旋体的主要区别是: 前者以________ 运动,后者以_________ 运动。 22、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 __________,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 __________。 23、病毒核酸存在的主要类型___ _、___ ____、___ ___和____ __4种。 24、病毒是严格的_ _,它只能在__ ___内繁殖,其繁殖过程可分为 __ _、___ ___、___ __、___ ___和__ ___五个阶段。 25、细菌荚膜的功能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支原体的菌落形态为 ___________________。 27、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可分为 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处于 _____ ____________。 29、细菌是 __________ 微生物,一般球菌的直径为__________,杆菌的宽度为__________,长度为 __________。 30、动物微生物包括、和三大部分 31、经革兰染液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是菌,被染成红色的是菌。 32、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 33、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充足的、适宜的、合适的酸碱度和必需的气体环境。 34、细菌色素分为和两种 35、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和等。 36、吞噬细胞包括、、等。 37、狭义的生物制品指,和, 38、常用的培养基按其用途可分为、、、 和五大类。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 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动物微生物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1 分)一群结构 比较简单, 2.菌落与菌苔: 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 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 菌落与菌苔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1 分)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1 分) 3.IMVIC 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1 分),I——吲哚试 验,M—M.R(甲基红) 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1 分). 4.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1 分),而又不 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 5.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 由微生物和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 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6..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 类毒性代谢产物.(1)后者是一类由革兰氏阴性菌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在细菌生活状态下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超声波处理,反复冻融,研磨等)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素.. 21.菌株:同种细菌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或同种细菌的不同个体. 2. 干扰素:脊椎动物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能够抑制病毒增殖的蛋白质物质。5.类毒素: 外毒素经灭活后失去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物质称为类毒素。 6 病毒:形态微小,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微生物。 7芽孢;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的内孢子。 8培养基:人工配置的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基质。 9毒力:细菌不同菌株的致病能力。 10单细胞蛋白:由单细胞微生物生长繁殖后制成的含蛋白质较高的制品。 11荚膜;某系细菌生活过程中在细胞壁外周产生一层粘液样物质,包围着整个菌体。 12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13消毒: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14灭菌:杀死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 15半数致死量:感染实验动物死亡半数所需要的微生物量和毒素量。 16基因重组:微生物DNA与外来DNA进行组合,获得新性状的过程。 17多价苗:两种或以上不同细菌或病毒混合而成的疫苗。 19包涵体:病毒在细胞内生长形成的特殊结构。 20假菌丝:酵母菌生长迅速时多外菌体连接在一起形成的菌丝状结构。 21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不患某些特定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疾病的动物。 22遗传性变异;导致出现微生物性状改变的变异 23无菌动物:指一生中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的动物。 24病原微生物:能使动物感染发病的微生物。 25病毒不完全复制: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不能形成功能完整的病毒子。 支原体:介于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无细胞壁。 26螺旋体:一群菌体细长并弯曲成螺旋状,运动活泼,介于细菌和原生动物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27立克次氏体: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

动物微生物检验及免疫检测技术 牧医1302李光明 微生物概念 及分类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的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总称 分 类 形态 球形菌 杆菌 螺旋菌 基本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核质(核区) 细胞质 特殊结构 荚膜( 抵抗吞噬 增强侵袭力 提供营养 水分 用于鉴定 具有抗原性) 鞭毛 (运动)牙孢(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休眠体)菌毛的作用 普通菌毛粘附力 性菌毛 传递质粒 耐药性有关 革兰氏染色把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蓝紫色)阴性(红色) 病毒概念 及 特点 寄生于活细胞内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形态微小 能通过细菌滤器 需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只有一种核酸(DNA 或RNA) 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 繁殖方式复制 对抗生素不敏感 对干扰素敏感 单位nm 纳米 光学显微镜 10乘以100能看清细菌 细菌单位微米μm 光学 真菌400倍 免疫概念 是机体识别 自身 于非自身物质 消灭非自身物质的一种生理机能 免疫的功能 (基本生理机能) 1抵抗感染2免疫监视 3自身稳定 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B 细胞 骨髓中分化成熟 T 骨髓 或法氏囊 (禽 免疫活性细胞包括 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 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 和反应原性的 物质称完全抗原 抗原构成的条件 1异源性((异物性) ①异种物质②同种异体物质③自身组织 2分子大小 3化学组成和成分结构的复杂性 \ 4抗原的物理状态 抗原的特异性由决定簇决定

抗体概念 抗体是有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B细胞分化增殖为浆细胞进而合成并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和并产生免疫效应的免疫球蛋白 根据免疫球蛋白的化学结构及其抗原性差异可分为 免疫应答过程 识别阶段 抗原进入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加工处理呈递给T 细胞 B细胞 反应阶段 T胞活化增殖一小部分分化为t记忆细胞绝大部分分化为致敏T 细胞最终产生直接杀伤性细胞和淋巴因子 B细胞活化增殖一小部分化为B细胞绝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最终产生抗体 效应阶段 直接杀伤性细胞在淋巴因子帮助下杀灭抗原 抗体和抗原结婚激活K NK 细胞(或补体)消灭 血清学实验概念 抗原和与相应的抗体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能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并表现出特定的现象 人工主动免疫注射疫苗 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被动扩散 促进扩散

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作者:————————————————————————————————日期: 2

2014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评论发布者:刘洋发布时间:2014-09-25 17:05:49 1、 P22:“综合探究”标题“聚集文化竞争力”改为“聚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 2、 P22:前两段修改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中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越来越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 P85:导言部分最后一句修改为:“通过学习,我们将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坚持先进文化,提高辨别、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4、 P95:第九课标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标题“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改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删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框题内容,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 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 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 .

动物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2分共20分) 1.微生物:是个体细小、肉眼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1分)一群结构比较简单、繁殖迅速的最微小的生物总称。(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2.菌落与菌苔: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单个,肉眼可见的细菌细胞集聚体称为菌落。(1分)菌落彼此相连形成片叫菌苔(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3.IMVIC试验:是一组区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生化试验(1分),I——吲哚试验,M—M.R(甲基红)试验,VI—二乙酰试验,C—枸橼酸盐试验(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4.免疫活性细胞:在免疫细胞中,受抗原刺激后,能特异地识别抗原决定基(1分),并能分化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5. 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1分),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由巴斯德创立的,故称为巴氏消毒法。(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6.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1分),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基的特异性抗体。(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7.正常微生物群:是指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由微生物和宏生物共同组成的,其中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8.灭活疫苗:又称死苗。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后,病原微生物仍保持其抗原成分的免疫原性。(1分)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并用其制成的疫苗,称灭活苗。(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9.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1分)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1分)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10.外毒素与内毒素:前者由某些病原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1)后者是一类由革兰氏阴性菌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在细菌生活状态下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超声波处理、反复冻融、研磨等)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素。。(1) 回答不完全者适当扣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和少数藻类。(每少一项扣0.5,错6项扣完) 2.动物的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 3.细菌特殊结构包括荚膜、芽孢、鞭毛、纤毛等。(每错一项扣0.5) 4.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免疫的特点是细胞免疫、带菌免疫与变态反应同时存在两大特点 5.培养细菌常用的培养基可分为基础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营养培养基、厌氧培养基五种。 6.变态反应的类型包括Ⅰ型(过敏型)、Ⅱ(细胞毒型)、Ⅲ(免疫复合物型)、Ⅳ(迟发型)型。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试题

动物微生物与免疫试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细菌L型 答:L型细菌细胞壁缺损,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仍能够生长和分裂者称为细菌L型。 2. 消毒 答: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杀死全部微生物的方法。 3 类毒素 答:外毒素在0.4%的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脱毒,但仍保留原有的抗原性,称为类毒素。 4. 芽孢 答: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称为内芽胞或芽胞。 5. 菌落 答:单个细菌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称为菌落。 6. 鉴别培养基 答: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糖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的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观察细菌在其生长后分解底物的作用如何,从而鉴别细菌。 7. 炭疽杆菌“串珠反应” 答:在含有0.5IU/ml的培养基中,幼龄炭疽杆菌因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受到抑制,形成原生质体相互连接成串,称为“串珠反应”。 二、填空

1. 细菌按其外形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三种类型及某些其他形态。 球菌,杆菌,螺菌 2.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染色质,核糖体 3. 用于消毒灭菌的物理因素有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和________ 等。 温度,辐射,干燥,滤过 4. 细菌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 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5 细菌细胞除了与其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基本结构外,某些细菌还具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等特殊的功能结构。 荚膜,菌毛,芽胞,质粒 6. 病毒按其核酸类型分为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两大类。 DNA病毒,RNA病毒 三、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1. 广义的细菌包括下列那些微生物?A、B、C、D、E。 A、细菌 B、衣原体 C、支原体 D、螺旋体 E、立克次体 2.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ACDE A、细胞壁 B、荚膜 C、细胞膜 D、细胞质 E、核质

动物微生物试题总汇

名词解释(20分) 病毒:一类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对抗生素不敏感、营严格寄生生活、有遗传、自我复制等生命特征的非细胞形态微生物的总称。 遗传:系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它是物种存在的基础,具有稳定性。 致病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定的宿主体内寄生繁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 侵袭力:是指病原微生物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侵入机体活组织并在其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原代细胞:以无菌手续采动物等的组织切碎洗净之后用胰蛋白酶消化得分散的单个细胞,加培养液在细胞瓶内培养所获得的单层贴壁细胞。 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反应的过程。包括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产生应答并将抗原破坏或清除的过程。 免疫活性细胞:在免疫细胞中,受抗原刺激后,能特异的识别抗原决定簇,并能通过分化增值,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 衣原体:一类形态相似,能通过过滤器、应严格细胞内寄生生活,有独特生活周期的革兰氏阴性的原核生物。 病原微生物:凡能引起人和动植物发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单克隆抗体:是由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针对复合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 灭菌:利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中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霉菌孢子等,使物体表面或内部无任何活微生物的过程。 质粒:是核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自我复制。 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37度处理一定时间后,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留良好的抗原性,称为类毒素。 巴氏消毒法:是以较低温度杀灭液体食品及物品内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及有效成分的消毒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巴斯德创立的,故称巴氏消毒法。 芽孢:某些G+在一定条件下,胞浆和核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R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菌落:单个或多个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形成单个、肉眼可见的细胞集聚体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_复习题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本科复习题及答案 一、多选题 1.中枢免疫器官有ABD A 胸腺 B 腔上囊 C 脾脏 D 骨髓 2.中枢免疫器官的特点有ACD A 胚胎早期出现 B 胚胎晚期出现 C 控制机体免疫反应 D 能诱导淋巴细胞分化 3.抗原具有BD A 特异性 B 免疫原性 C 专一性 D 反应原性 4.抗原按性质分为AC A 完全抗原 B 自身抗原 C 不完全抗原 D 异嗜抗原 5. 全菌抗原或整个病毒粒子抗原所制备的血清为C A 多联血清 B 单价血清C多价血清D --- 6.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有ABCD A IgG B IgM C IgA D IgE 7.单克隆抗体的特点ABCD A纯度高B专一性强C 重复性好D能在动物体内外持续产生同质性抗体 8.抗体具有亲细胞性质,能与下列细胞结合ABC A 肥大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神经细胞 9. 血清学反应的类型有ABCD A 凝集反应 B 沉淀反应 C 中和反应 D 补体结合反应 10.沉淀反应的类型有ABC A 电泳 B 琼脂扩散试验 C 环状沉淀试验 D ELISA 11.试管凝集的特点有ACD A 方法简单 B 特异性不强 C 可定性 D 可定量 12.常用于检测炭疽病的实验方法是B A 琼脂扩散试验 B 环状沉淀反应 C 对流免疫电泳 D 血凝试验 13.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有AD A 乳胶凝集 B 试管凝集 C 平板凝集 D 间接血凝 14.补体结合实验中,如果最终出现溶血现象,其结果应为C A 阳性 B 不确定 C 阴性 D A或B 15.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AC A 特异性强 B 特异性不强 C 抗原间血缘越近交叉程度越高 D 不会出现带现象 16.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17.下列有关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说法正确的有AC A 先天的,遗传的 B 作用慢,范围窄 C 为第一线防御作用 D 有再次反应的能力,有记忆 18.干扰素的特性有AC A 可溶性蛋白 B 对热不稳定 C 对酶敏感 D 对病毒种类有特异性 19.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屏障有BD A 血脑屏障 B 皮肤 C 胎盘屏障 D 黏膜 20.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ABCD A 遗传 B 年龄 C 环境(温度、湿度) D 动物种类 二、名词解释 1. 凝集反应:抗体与颗粒性抗原(细菌)反应(1.5分)所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表现出来的凝集反应(1.5分) 2. 沉淀反应:抗体与可溶性抗原反应所出现的肉眼可见的沉淀带(2分),一般可在琼脂板上进行。(1分) 3. ELISA:标记抗体仍具有与抗原结合的能力(1分),当结合有酶的免疫复合物遇到相应的底物时即可催化底物显色(1分),根据底物显色的深浅进行测定(1分)。 4.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1.5分),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1.5分) 5. 抗原决定簇:在空间位置上的一些化学机团(1.5分),即同抗体结合的部位(1.5分)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动物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 微生物:指个体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结构简单、繁殖迅速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分类:三菌四体一病毒,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主要特点: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 发展史:1法国巴斯德,弯颈瓶实验,研究发酵过程证实是微生物的作用结果并发明了加热消毒法命名“巴氏消毒法”2德国科赫发明固体培养基及细菌染色法 第一章 一,细菌的形态:1.细菌的大小:细菌个体微小,直接用肉眼观察不到,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测量细菌的大小通常以微米为单位。多数球菌直径在——2微米;杆菌一般长1——5微米,宽——1微米;螺旋菌一般长2——20微米、宽——2微米。细菌的大小是以生长在适宜温度和培养基的壮领培养物为标准衡量的。2基本形态和排列:根据细菌的外形可将细菌分为3类;球状,杆状和螺旋 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连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杆菌: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球杆菌,分支杆菌,棒状杆菌。 螺形菌:弧菌,螺菌。 二、(1)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质、核体、核糖体和内涵物等。 L型细菌:某些细菌在遇到黏肽溶解酶或抑制黏肽合成的物质,大多数就会失去其细胞壁而死亡,也有一部分不会死亡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 质粒:质粒是核体意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的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在胞浆中自我复制,可维持许多代,细菌分裂时质粒可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三、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概念:病毒是目前所知体积最微小、结构中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它是在活细胞内增值、遗传和变异的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特点:(1)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而其他微生物则同时具有两种核酸。(2)病毒依靠核酸复制,而其他微生物则是核酸和其他成分一起参与繁殖过程,并以横二分裂方式增殖。(3)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单独进行物质代谢,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必须寄居于一定种类的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4)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5)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6)个体微小,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包涵体:一般认为包涵体是病毒与细胞作用后的斑块,其中有病毒粒子。 结构:包括核心、衣壳、囊膜、刺突。 四、其他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