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自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等糖尿病领域的里程碑研究发表以来,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证明控制血糖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血糖监测已成为现代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调整医师治疗策略的依据,也在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改变生活方式及降低低血糖和晚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被学术界誉为自胰岛素发现后糖尿病领域的主要成就之一。近30年来,血糖检测技术和手段取得了飞速发展。毛细血管、组织间液甚至泪液葡萄糖都可成为检测对象;监测时间可从时间点到连续3 d 以及反映2~ 3周或2~ 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实现了标准化。方便、快速、准确是血糖检测技术永不停歇的追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糖尿病治疗水平差别巨大,血糖监测的使用现状也参差不齐。

一方面,对北京、汕头两地1型糖尿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3C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日平均血糖监测不足两次。对此需要加强教育,告知医师和患者有效的血糖监测和治疗策略调整可降低低血糖和远期并发症风险,降低糖尿病引发的致死致残,大幅度降低医疗开支。

另一方面,在基层医院也出现了不管患者血糖水平和用药方案,一律采用连续血糖监测而血糖控制依旧无法改善的现象。须知血糖监测目的是改善临床行为和结局,单纯的记录血糖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因此医师应该明确了解不同方法监测的意义,针对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采用合理的监

测组合,制订系统、规范的监测方案,并依据监测结果改进临床决策。应避免盲目的、无计划的血糖测定,避免一味追求新技术、新方法而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致力于推动我国糖尿病防治的标准化进程,将依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糖尿病防治临床实践不断更新完善本指南,加强指导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糖尿病防治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订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利用血糖仪进行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连续监测3 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 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白蛋白(GA)和2~ 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等。其中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及在医院内进行的床边快速血糖检测(POCT),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反映近期血糖控制水平,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近年反映1~2周内血糖情况的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为了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加强糖尿病的有效管理,201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学组发布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以下简称《指南》),

但现况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临床医护人员对血糖监测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仍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部分临床医师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1,2,3,4,5,6,7],因此需要深化《指南》建议的血糖监测方案,进一步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更好地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一、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SMBG及在医院内进行的POCT血糖监测两种模式,它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餐后高血糖、生活事件(饮食、运动、情绪及应激等),以及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重要和基础的手段。

(一)SMBG

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8]、美国糖尿病学会(ADA)[9]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10]等机构发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需进行SMBG。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应用SMBG能改善代谢控制,有可能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但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SMBG在糖尿病综合管理中的地位尚未达成共识[8],需进一步研究。

(二)医院内血糖监测

医院内血糖监测可以通过实验室生化仪对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进行检测,但更多的血糖监测是通过快速、简便、准确的POCT方法来完成的,使患者尽早得到相应处理。目前国家对于医疗机构内血糖监测主要以卫生部(现简称卫计委)制定的《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卫办医政发〔2010〕209号)作为指导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血糖仪属于POCT设备,其管理应当作为医疗机构POCT管理的一部分,并应建立健全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对院内使用血糖仪的性能也作了要求,其中指出并非所有血糖仪都能满足院内血糖监测的需求。

POCT方法只能用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不能用于诊断。

由于院内患者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患者的血样类型、采血部位、血样红细胞压积及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对血糖检测值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院内血糖仪的精准度和抗干扰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相关制度的制定、质量控制等有更严格的要求。

(三)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方案

1.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血糖监测的频率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 h、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 3时)。国内外各指南建议的监测频率和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见表1、表2。

表1

各指南对自我血糖监测(SMBG)频率的建议

表2

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

2.血糖监测的治疗原则:

(1)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2)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 4次空腹或餐后2 h血糖,或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 d,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3)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①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②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如果空腹血糖达标后,注意监测餐后血糖以优化治疗方案;③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并根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的监测,应遵循以上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实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5)对于患者进行监测后血糖控制的目标,建议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12]的综合控制目标实施。某些特殊人群(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等)可实行较宽松的血糖控制标准,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遵循2014年《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的建议严格控制血糖水平[13]。

3.具体监测方案见附录二。

(四)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影响因素

1.血糖仪的准确性因素:

通常所说的血糖仪的准确性包含了两个方面:准确性和精确性。准确性是指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实验室血糖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精确性是指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的一致程度。目前,国际上遵循的是ISO15197-2013的标准[14]。

准确性要求:患者同一部位血样血糖仪测试的全血结果和生化仪测试的血浆结果之间的偏差应控制在如下范围:至少95%的测试结果满足,当血糖浓度<5.6 mmol/L时,应在±0.83 mmol/L偏差范围内;当血糖浓度≥5.6 mmol/L时,应在±15%偏差范围内。99%的结果偏差在一致性网络误差分析栅格的临床可接受范围内。

精确性要求:血糖浓度<5.6 mmol/L时,标准差<0.42 mmol/L;血糖浓度≥5.6 mmol/L,变异系数(CV)<7.5%。

2.干扰性因素:

目前临床使用的血糖仪检测技术均采用生物酶法,主要有葡萄糖氧化酶(GOD)和葡萄糖脱氢酶(GDH)两种,而GDH还需联用不同辅酶,

分别为吡咯喹啉醌葡萄糖脱氢酶(PQQ-GDH)、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葡萄糖脱氢酶(FAD-GDH)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葡萄糖脱氢酶(NAD-GDH)三种。GOD血糖仪对葡萄糖特异性高,不受其他糖类物质干扰,但易受氧气干扰。GDH血糖仪无需氧的参与,不受氧气干扰。FAD-GDH和NAD-GDH原理的血糖仪不能区分木糖与葡萄糖,PQQ-GDH原理的血糖仪不能区分麦芽糖、半乳糖、木糖与葡萄糖,可能与血样中麦芽糖、半乳糖等发生反应,导致血糖结果的假性升高。经突变改良的Mut.Q-GDH原理的血糖仪无麦芽糖、木糖等糖类物质干扰。

血糖仪采用血样大多为全血,因此红细胞压积影响较大,相同血浆葡萄糖水平时,随着红细胞压积的增加,全血葡萄糖检测值会逐步降低。有红细胞压积校正的血糖仪可使这一差异值减到最小。常见干扰物有: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杨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等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当血液中存在大量干扰物时,血糖值会有一定偏差。pH值、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都是血糖仪和试纸最佳工作状态的必要条件。

3.毛细血管血糖与静脉血糖差异的因素:

通常血糖仪采用毛细血管全血,而实验室检测的是静脉血清或血浆葡萄糖,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与实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会略高于静脉血糖[15],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较实验室数值低12%左右,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与静脉血浆血糖较接近。

4.操作者技术因素:

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更换试纸批号校正码未换或试纸保存不当等都会影响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五)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包括规范化的血糖测试和记录、血糖结果的解读及如何通过糖尿病教育使糖尿病患者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血糖测试结果本身对疾病的改善作用不大,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讨论血糖测试的结果并采取措施积极改变个体行为和调整治疗方案,才能使血糖监测成为有效的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工具。

1.血糖测试和记录:

在实际的患者自我监测过程中,使用者的操作技术也是影响血糖测量结果精准性的关键因素,以下3个步骤可规范患者的操作。

(1)测试前的准备:准备采血工具、血糖仪和血糖试纸,应严格按照血糖仪操作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在血糖仪产品适宜的操作温度范围内进行测量;清洁采血部位(如指腹侧面),可用肥皂和温水将手(尤其是采血部位)洗干净,并用干净的餐巾纸或棉球擦干;清洁后将采血部位所在的手臂自然下垂片刻,然后按摩采血部位并使用适当的采血器获得足量的血样,切勿以挤压采血部位获得血样,否则组织间液进入会稀释血样而干扰血糖测试结果。

(2)测试中的要求:建议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样量(某些满足二次加样设计的血糖仪可以允许吸二次血样);在测试中不要按压或移动血糖试纸、血糖仪等。

(3)测试后的要求:记录血糖测试结果,如果测试结果可疑,则建议重新测试一次。若仍有疑问,则应咨询医护人员或与血糖仪产品厂家联系。在确定原因和咨询医护人员前,请务必不要更改当前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取下测试用的血糖试纸,并与针头一起丢弃在适当的容器中;将血糖测试用品(血糖仪、血糖试纸、采血器等)存放在干燥清洁处。

2.质量控制:

新买的血糖仪、启用新的试纸条及血糖仪更换电池后需要用随机所带的模拟液或质控液进行仪器校正,当毛细血管血糖结果与HbA1c或临床情况不符时,或怀疑血糖仪不准确时,应随时进行仪器校准。

3.毛细血管血糖数据管理:

血糖日志应包含血糖、饮食、运动等多方面信息,有条件可进行计算机化的数据管理,利用USB或无线传输技术将血糖仪与电脑连接,借助血糖管理软件将血糖数据下载,可显示血糖记录册、血糖趋势图、14 d图谱等,能更好地用以评价血糖控制趋势及药物、饮食和运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指导治疗方案的优化。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方式,通过信息技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并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在糖尿病管理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移动医疗即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目前以基于安卓(Android)和苹果(IOS)等系统移动终端的短信息和医疗应用程序(App)为主,移动医疗在糖尿病管理方面主要有短信息和智能手机App两种方式。无论短信息和智能手机App均可记录患者的血糖监测状况,已有研究表明可促进患者生活方式调整,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优化降糖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糖尿病管理。已有App被美国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作为治疗糖尿病的医疗设备。目前我国移动医疗仍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探索[16]。4.指导患者:

告知患者自我糖尿病管理血糖控制目标和监测的目的,指导患者如何解释监测结果,如何参考结果采取行动。同时,医务人员应认真审查血糖记录,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六)毛细血管血糖的局限性

由于血糖仪检测技术和采血部位的限制,毛细血管血糖存在某些局限性:采血部位局部循环差,如休克、重度低血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重度脱水及水肿等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毛细血管血糖检测;针刺采血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感;操作不规范可能影响血糖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监测频率不足时,对平均血糖、血糖波动或低血糖发生率的判断应谨慎;过于频繁的监测可能导致一些患者的焦虑情绪。

二、HbA1c

HbA1c是反映既往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在临床上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关于1型糖尿病的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还是2型糖尿病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等大型临床试验,均已证实以HbA1c为目标的强化血糖控制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7,18]。

(一)HbA1c的检测方法

根据检测原理不同,HbA1c的测定方法分为二大类,一类是根据血红蛋白(Hb)所带电荷不同来区分A0与A1c,包括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血管电泳法、等电聚焦法等;另一类是利用HbA1c与非HbA1c 的分子结构差异来分别,多采用亲和色谱法和免疫化学方法[19]。目前最常用的是高效液相的检测方法,其精密度高、重复性好且操作简单,已被临床广泛采用。

(二)HbA1c测定的标准化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对HbA1c进行描述以来,由于糖基化的生物化学、临床需求和管理的多样性建立了多种HbA1c的检测方法。尽管HbA1c标准化测定的问题早在1984年已提出[19,20],但直到1993年DCCT的结果发布后,才开始受到关注。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在1993年成立分委会开展HbA1c测定的标准化工作,使不同方法的结果可溯源至DCCT的参考结果,1996年由美国国家HbA1c标准化计划(NGSP)指导委员会完成标准化工作。2000年,美国90%实验室以HbA1c报告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所有参加NGSP活动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室间CV<5%,HbA1c结果与靶值的偏差<0.8%。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采纳了NGSP的HbA1c测定的标准化模式。我国HbA1c 标准化工作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2010年由中国科协科普部及中华医学会科普部牵头、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为协作单位启动了"中国HbA1c教育计划"。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医药行业标准。2013年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正式发表了《糖化血红蛋白实验室检测指南》,该指南规范了HbA1c检测中干

扰因素分析、方法的选择、方法的使用及测定结果质量监测4方面的内容[21]。参加国家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实验室数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20余家增至2012年的800余家。HbA1c检测的室间变异系数逐年下降,从最初的20%~30%降低至2012年的4.6%~5.3%。HbA1c的标准化为其在我国糖尿病防治中的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5年,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IFCC)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目的是研发HbA1c测定的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研究一个可供追溯的参照系统。在其建立的实验室网络中,使用纯化的HbA1c和快速血红蛋白(HbAo)进行校准,并致力于建立与NGSP结果间的联系。实验结果显示,IFCC的HbA1c结果略低于NGSP结果,但实验操作比较复杂,耗时较长,费用较高,不宜作为临床常规检查之用。"十一五"期间,我国卫生部(现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建立了HbA1c一级参考方法(IFCC HPLC-LC-MS/MS),研制出了三个水平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HbA1c正确度验证。此外,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建立的IFCC HbA1c一级参考实验室于2012年7月和10月分别通过了2012年度两次比对研究,获得由IFCC HbA1c Network颁布的2013年年度证书,并于2013年的室间质评中正式推出了"糖化血红蛋白正确度验证计划",采用IFCC HbA1c一级参考方法为正确度样品赋值,使得不同医院、不同设备、不同方法检测同一份样本的结果与一个正确值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结果的准确性。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建议:(1)目前应采用结合NGSP标准化的HbA1c 结果来估测平均血糖水平;(2)参加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室间质评;(3) HbA1c仍然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指标,要尽量避免HbA1c参考范围的变化。

(三)HbA1c的临床应用

1.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的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测1次。HbA1c 测定应采用可溯源到DCCT曾使用的方法进行。2型糖尿病的HbA1c的控制目标详见《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12]。

2.诊断糖尿病:

以往由于HbA1c的检测不够标准化,故不推荐用于诊断糖尿病。近年,HbA1c的标准化检测在全球不断完善,尤其是在2003年建立了一种新的更特异的检测参照[22],促进了对HbA1c作为糖尿病筛查和诊断方法的重新评估。

2009年,由ADA、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及IDF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在复习了来自埃及、Pima印第安、全美健康和营养调查的三项横断面流行病学资料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份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报告,指出采用HbA1c6.5%识别存在进展型视网膜病变风险的患者,并由此做出糖尿病诊断时,具有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3]。2010年,ADA将HbA1c≥6.5%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4]。2011年,WHO正式发布"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咨询报告,推荐在有条件的地方将HbA1c检测

作为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手段,6.5%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同时,HbA1c<6.5%并不能排除经血糖检测诊断的糖尿病[25]。由于HbA1c存在种族差异,中国人群HbA1c诊断糖尿病切点可能有别于国外标准。近年国内学者也开展了相应研究,探讨在中国人群中应用HbA1c筛查及诊断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价值[26,27,28]。若干个基于社区及糖尿病高危人群的HbA1c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对比研究以及HbA1c与视网膜病变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提示,在中国成人中,HbA1c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 6.2%~ 6.4%,以 6.3%的证据为多[28,29,30,31,32,33],低于ADA和WHO发布的HbA1c≥6.5%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然而,鉴于目前HbA1c检测在我国尚不够普遍,且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够高,测定HbA1c的仪器和质量控制尚不能符合目前诊断糖尿病的要求,因此,仍需进一步推动HbA1c检测标准化的进程,以利于开展应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工作[12]。

(四)HbA1c检测的优势

1.无需患者空腹,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受进餐影响。

2.较静脉血糖更能反映长期的血糖情况,且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

3.HbA1c实验室检测方法正在开始标准化[34,35]。

4.一些非血糖因素影响HbA1c而引起的误差少见,如血红蛋白病。(五)影响HbA1c检测结果的因素

1.血红蛋白的更新速度对HbA1c数值的影响:

任何可以引起红细胞平均寿命增加的因素都会增加HbA1c的浓度且不依赖于血糖水平,如脾切除后红细胞清除率下降。

任何可能缩短红细胞寿命的因素可降低HbA1c,如溶血性贫血,因为未成熟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和周围葡萄糖结合少,活动性出血会使网织红细胞的生成增加,从而减少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接受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寿命缩短[36]。

2.药物:

维生素C、维生素E、大剂量的水杨酸盐、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者、抗逆转录病毒的药物、利巴韦林及氨苯砜可使测定结果降低[36]。

3.种族差异:

HbA1c存在种族差异,并且独立于血糖水平。糖尿病预防研究(DPP)和糖尿病转归进展研究(ADOPT)均发现美籍黑种人的HbA1c比白种人高0.4%~0.7%。不同种族间HbA1c差异的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6,37,38,39,40,41]。

4.样本贮存时间与温度:

测定结果可随样本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离子交换色谱法在任何温度下稳定性相对较好。大多数检测方法的样本可在-70 ℃保存1年,全血样本可在4 ℃保存1周,在室温条件下,仅能保存数天。在37 ℃条件下,未经处理的全血样本稳定性差,有效保存时间均小于1 d[42,43]。5.某些疾病状态:

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可升高HbA1c水平,而慢性肝病可降低HbA1c水平[44,45]。

6.妊娠:

妊娠中期女性HbA1c水平略降低,而妊娠晚期略升高[46]。

(六)HbA1c的局限性

检测结果对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三、GA

糖化血清蛋白(GSP)是血中葡萄糖与蛋白(约70%为白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各种血清蛋白质与糖的结合过程基本相同,蛋白质分子上非离子型的ε-或α-氨基与醛糖上的羧基形成不稳定化合物,即席夫碱。这是一可逆反应,席夫碱既可解离为蛋白质与醛糖,又可通过转位重排生成较稳定的酮胺。其结构类似果糖胺(FA),故将GSP测定又称为果糖胺测定。由于白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17~19 d,所以GSP水平能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GSP测定方法简易、省时且不需要特殊设备,可广泛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但由于GSP测定是反映血浆中总的糖化血浆蛋白质,其值易受血液中蛋白浓度、胆红素、乳糜和低分子物质等的影响,尤其在低蛋白血症和白蛋白转化异常的患者[47];同时由于血清中非特异性还原物质也可发生此反应,加之不同蛋白组分的非酶糖化反应率不同,故GSP检测法特异性差,目前有逐渐被GA取代的趋势。

GA是在GSP基础上进行的定量测定,是利用血清GA与血清白蛋白的百分比来表示GA的水平,去除了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因此较GSP更精确[48],近年来开始在临床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1.GA的检测方法

最早的GA测定为日本学者研发的高压液相离子交换法(HPLC法),但该方法处理样本量小,代价高昂,不适宜临床常规开展而未得到广泛应用。2002年,美国研制出固体酶法,特异性较高,但对于输注高能量氨基酸的患者,测定结果会异常升高。近年日本开发研制的应用液态试剂的酶法检测GA (GA-L)具有良好的稀释直线性、日内重复性和日间稳定性,并与HPLC检测法有良好的一致性[48,49],因此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2003年起,国内也开展液态酶法测定GA的研究并应用于临床[50,51,52,53,54,55,56]。2005年,Yamaguchi等[57]报道了应用干性酶法测定GA的检测系统,该检测仪需血标本量小,可在5 min之内测定GA数值,与GA-L有较好相关性。从HPLC法、固体酶法,至近年的液态酶法,乃至新近的干性酶法,GA检测方法逐步趋于简便、迅捷、精确和实用。并且GA-L采用酶法可在任何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使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

2.GA的正常参考值

GA作为新的监测方法,由于在临床上应用的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正常值。近年国内各地亦开展了GA正常参考值的研究,2009年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采用全国10个中心的临床协作研究,最终入选了380名20~69岁正常人群并初步建立中国人GA正常参考值为

10.8%~17.1%[50]。同期北京地区的研究显示GA正常参考值为

11.9%~16.9%[53]。

3.GA的临床应用

(1)评价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GA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HbA1c敏感,通常认为GA测定可反映患者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后疗效的评价,比如短期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52],GA可能比HbA1c更具有临床参考价值[58,59,60]。此外,GA可辅助鉴别急性应激如外伤、感染及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所导致的应激性高血糖[61]。GA和HbA1c联合测定有助于判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可作为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辅助检测方法。

(2)筛查糖尿病:GA同样适合于糖尿病的筛查,GA≥17.1%时可以筛查出大部分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55]。GA异常是提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行OGTT检查的重要指征,尤其对于空腹血糖正常者意义更为明显。当然,GA能否作为糖尿病筛查指标仍需进一步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

(3)GA与糖尿病并发症:已有证据表明GA作为一种重要的糖基化产物,与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62,63,64]。

4.GA检测的优势: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等影响到红细胞寿命的糖尿病患者,HbA1c测定常被低估,而此时GA测定不受影响。因此,GA较HbA1c更能反映血糖控制的情况[65,66]。

5.影响GA检测结果的因素

(1)血白蛋白的更新速度对GA结果的影响:血白蛋白的更新速度影响GA值的水平。同样的血糖水平,血白蛋白更新速度加快的个体GA水

平较低。因此,在评估伴有白蛋白转化异常的临床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肝硬化的糖尿病患者的GA水平时需考虑到这一因素。

(2)体脂含量:体质指数(BMI)是影响GA水平的重要因素,与之呈负性影响[67,68],其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肥胖者白蛋白更新速度、分解代谢速度加快及炎症等因素有关。此外,体脂增多对GA水平的负性影响可能主要通过脂肪块和腹内脂肪起作用[69]。因此,在体脂含量增多或中心型肥胖的人群中,GA可能低估其实际血糖水平。

(3)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白蛋白的分解,从而也会影响血清GA的水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使测定结果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使测定结果升高。

6.GA检测的局限性

相对于HbA1c来说,GA反映较短时间内的血糖控制水平,且目前尚缺乏有关GA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因此临床上对于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监测,GA的使用应该谨慎。GA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四、1,5-AG

1,5-AG是呋喃葡萄糖的C-1脱氧形式,其含量在多元醇糖类中仅次于葡萄糖,其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降低,可准确而迅速地反映1~2周内的血糖控制情况,尤其是对餐后血糖波动的监测具有明显优越性[70]。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将1,5-AG作为评价短期血糖监测的新指标。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管理中,1,5-AG可作为辅助的血糖监

测参数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70,71,72,73]。但1,5-AG在糖尿病筛查、诊断中的意义尚待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予以证实。

五、CGM

CGM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因此,CGM可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CGM技术分为回顾性和实时CGM两种[74]。国内外开展的临床研究表明,回顾性和实时CGM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75,76]。有关CGM技术的临床优势、适应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评判、监测结果的阐释及如何指导临床实践等内容在《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中有详细介绍[77],其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CGM的临床应用及适应证

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技术,CGM检查还较为昂贵,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要掌握好监测的适应证和时机,并充分利用其优势,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其临床价值。

回顾性CGM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例如:(1)可发现与下列因素有关的血糖变化,如食物种类[78]、运动类型、药物品种、精神因素、生活方式等;(2)了解传统血糖监测方法难以发现的餐后高血糖、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Somogyi现象等;(3)帮助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4)提高治疗依从性;(5)提供一种用于糖尿病

血糖监测流程

血糖监测流程 目的: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评价代谢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用物准备:血糖仪、采血笔及针头、试纸条、75%乙醇、棉签、弯盘、锐器盒、医疗垃圾、生活垃圾。 操作流程: 责任护士:(携带治疗卡,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得体大方的来到病房门前,轻叩房门,获得病人或家属允许后进入病房)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x,请问我可以进来吗? 患者:可以 责任护士: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x,请告诉我您的床号和姓名。 患者:xx 责任护士:请让我核对一下您的腕带,好吗? 患者:好的。 责任护士:xx您好!因为您患有糖尿病,根据医嘱要给您每天监测血糖。请问您对自己的病了解吗?在家有没有监测过血糖呢?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在家也做血糖监测。 责任护士:通过实施血糖监测可以更好的掌控您的血糖变化,评价代谢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对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帮助您随时发现问题,您能够理解吗? 患者:理解。 责任护士:病房监测血糖就是通过指尖采血一滴,采血用的针头很细,不会很疼,请您放心,我可以看一下您指尖皮肤吗? 患者:好的 责任护士:您的指尖皮肤完整无破损,血运良好,待会我们就在这里测血糖好吗?患者:好的 责任护士:您对酒精过敏吗? 患者:没有。 责任护士:请问您吃过午餐有两小时了吗? 患者:是的,刚好。 责任护士:那您稍等,我去做准备,咱们待会见。 报告评委老师经评估:环境宽敞,光线明亮,无干扰,适宜操作。用物已准备齐全,一次性物品均在有效期内,经检查血糖仪性能完好,血糖仪代码与试纸代码一致,病人神志清楚,已向患者讲解血糖监测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能够配合,病人指尖皮肤完整,血运良好,适宜采血,无酒精过敏史,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责任护士:xx,您好,刚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x,请允许我再次核对一下您的腕带信息好吗? 患者:好的。. 责任护士:(先安装采血笔,在用75%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后进行采血,)xx,采血有点疼,您忍一下,很快就好了。(弃去第一滴血,吸血于试纸合适的需血量,采血部位止血)xx,血糖已经给您测好了,您自己按压一下穿刺点,一会儿

血糖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血糖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评估准备 核对医嘱,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验申请单 1.患者评估:患者病情、合作程度、意识状态、检验目的、血糖情况 2.局部因素评估:选择合适采血部位 自身评估:着装整洁,仪表端庄,符合操作要求;洗手,戴口罩 用物评估:用物齐全,摆放有序,血糖仪性能良好,试纸在有效期内(血糖仪、血糖试纸、采血针、无菌棉签、75%酒精)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信息,告知相关事项,取得合作,环境符合操作要求,保护患者隐私,选择适合采血的部位,核对血糖仪上的调码和试纸瓶上的号码是否一致,协助患者处舒适体位,再次检查局部皮肤情况,用2根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开机,当屏幕上闪现插入试纸提示时,可轻轻插入试纸 实施 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将采血针固定在手指欲采血部位,快速刺入皮下,轻轻挤压手指,把第一滴血滴入试纸测试孔,测试孔应全部被血充满,(注意:血样不能重复添加,也不能涂抹到加样区,足够量的血正确滴入后,不要涂抹、移动试纸,等待屏幕上显示血糖的测定值,读取数据,再次查对并做好记录(检验报告申请报告单记录血糖测试结果) 用干棉签按压采血针眼处至血止,告知患者测出的血糖结果。 评价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用物及垃圾按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健康宣教 操作流程熟练,动作流畅,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操作方法正确,未引起操作相关并发症,患者感觉舒适,体现人性化关怀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沟通,时间2min,超时终止操作。 常见血糖仪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一、操作规程 1、确认血糖仪和试纸条是否同一产家,代码是否一致; 2、熟读血糖仪操作说明和注意事项; 3、常用采血部位为中指或无名指的指腹 4、消毒时用酒精,待酒精完全干燥后,方可采血,不要用碘酒或者碘伏消毒; 5、注意观察不同患者的血液流动性,冬季可活活手指,确保采血部位有足够的吸血量; 6、采血中不要过度挤压创口,以免组织液渗出,影响血糖结果。 二、注意事项: 1、血糖仪试纸条是否过期; 2、血糖仪是否存在环境污染; 3、试纸条保存是否妥当,有些误差是由试纸条的变质引起的,试纸条用后应将试纸条储存在原装盒内密闭保存,避免其受到测试环境的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的影响。 4、检测时患者一定要先详细阅读使用说明,正确掌握血糖仪的操作方法。 5、测试时若采血量不足,会导致检测失败或测得的结果偏低。

动态血糖监测仪简明操作规程

动态血糖监测仪简明操作规程 一、使用方法: 1、基本操作流程: 1)将探头准确置入患者皮下,探头与记录器用电缆连接好,开机记录血糖值; 2)记录器通过信息提取器与电脑连接,将信息下载到电脑进行分析; 3)医生通过分析值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2、记录器的使用: 1)按键功能:① ON/OFF:记录器开关;②上/下箭头:选择YES或NO或输入数值; ③ SEL:选 择不同功能屏④ ACT:确定选定的功能或输入的信息。 2)开机后,按SEL选择不同屏幕,用ACT键确认程序设定屏:时间,输入指血值,输入事件和设 置屏。 3)设置屏中有4种可选,同样用SEL选择,ACT确认选择或功能的完成:日期和时间设置;清除历 史记录;患者ID号;初始化。 4)患者1天内至少用常规血糖仪测定4次指血值并输入记录器和输入事件如饭量,药剂量等。 5)对患者使用记录器的具体细节加强宣教。 3、信息下载: 1)将信息提取器和电脑连接并打开电脑和信息提取器开关; 2)将信息提取器设备选择键拨到MINIMED图标上 3)打开记录器开关,并置于将信息提取器设备槽中; 4)双击电脑桌面上MINIMED CGMS软件图标,根据屏幕信息设置软件;

5)设置好后,屏幕上方菜单条中的下载图标变成黑色,点击即可载; 6)下载波毕,查看血糖存储血糖报告。 二、常见故障提示及处理: 1、DISCONNECT 1)清除警报;2)检查电缆或其接口;3)再监测一次指血值 2、ERROR 1)清除警报; 2)检查输入的指血值是否正确;3)再测指血值输入记录器或更换探头 3、TOO HIGH 1)清除警报;2)再测指血值判定是血糖高或探头坏 4、LOWBRTT 1)关闭记录器;2)更换电池(更换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

监测血糖操作流程

血糖监测操作流程 (以xx悦准Ⅱ型为例) 目的: 及时反馈患者目前血糖水平,并实时调整治疗方案;及时识别血糖波动;及时发现低血糖。 操作流程及质量标准 医务人员: 着装整洁、规范准备人 员病人: 评估病人的病情、采血部位皮肤、进食时间、末梢循环、 病人心理反应及配合程度标扣得准分分55345用物: 血糖仪(处于功能状态)、血糖试纸(在有效期内、试纸代码与 血糖仪机型匹配)、棉签、75%乙醇、一次性采血针、速干洗手液、医嘱 执行单、废料桶或弯盘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选择采血部位 洗手、戴口罩 用75%酒精消毒采血部位,消毒范围为第一指节掌面及双侧面(以中指 和无名指常用)待干 取出血糖仪及血糖试纸,(手捏试纸中部,不要捏试纸两端)将试纸插 入血糖仪试纸插槽中,将试纸推到底(黑色面朝上)操作流程听到提示音后,血糖仪自动开机并显示代码,查看试纸瓶上的代码与血

糖仪显示代码是否一致。屏幕上闪烁血滴符号,提示采血 核对患者,将采血针头贴紧患者采血部位皮肤,在指侧腹快速穿刺 用无菌棉签弃掉第一滴血 用血糖试纸进血端口,轻触血液,血糖仪发出提示音表明采血量足够,开始测试。并用无菌棉签按压采血点 5秒屏幕显示血糖检测结果。倒计时过程中将血糖仪平放,请勿晃动 推动试纸弹出推杆,试纸弹出,血糖仪自动关机。将用过的试纸置入废料桶中 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元 洗手、记录 用物终末处理。报告操作完毕。 用物准备xx,血糖仪处于正常状态 方法正确,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查对制度 关爱病人,护患沟通有效,操作熟练,动作准确 1、请勿使用碘酒或含“碘”的消毒液消毒预采血部位,可用肥皂水和 温水洗净双手或用75%的酒精消毒。 2、选择手指两侧部分采血。 3、采 血时不要过度挤压创口,应从手指根部朝指尖方向挤血,不可掐指尖取血。 4、每次不要在相同部位采集血样。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指南(2015-年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 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血糖监测方法主要有: (1)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动态血糖监测CGB;(3)糖化白蛋白GA 监测;(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监测等。 各个方法各有利弊、反映的时间窗也各不同。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据今已有4 年,随着信息更新、进步、完善,新的指南呼之欲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日前发布了最新版(2015 年版)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特将核心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阅。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1.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 与ADA、IDF 和NICE 的推荐一致,新的指南建议所有患者进行SMBG。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可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SMBG 地位仍需研究。 2. 医院血糖监测 方法多通过POCT 完成以便可尽早处理,但需注意POCT 法止咳用于血糖监测而不可用于诊断。院需在血糖仪的精确度和抗干扰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3.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 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

(1)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糖尿病的患者: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监测来了解饮食运动队血糖影响并予以调整。 (2)服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2-4 次空腹或餐后 2 h 血糖,或就诊前一周连续监测3 天。每天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这7 点血糖。 (3)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基础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血糖并据之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 预混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 晚餐前血糖,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 餐时胰岛素使用者: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并据情况可实行较宽松血糖控制标准,包括: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4.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注意事项 (1)准确性 要求患者同一部位血样血糖仪测试的全血结果和生化仪测试的血浆结果之间的偏差应控制在如下围:当血糖浓度<5.6 mmol/L 时,应在±0.83 mmd/L 偏差围;当血糖浓度≥ 5.6 mmd/L 时,应在±15% 偏差围。 (2)精确性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年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前言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天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目前我国临床上对血糖监测的重视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仍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部分临床医生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鉴于国内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监测应用的建议较为简略,我们有必要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 1 SMBG SMBG是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SMBG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和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3]等机构发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进行SMBG。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应用SMBG能改善代谢控制、并可能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但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SMBG在糖尿病综合管理中的地位尚未达成共识[1],需要进一步研究。 1.1 SMBG的频率和时间点SMBG的监测频率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SMBG的监测可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3时)。建议的监测频率和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见表1,2。 1.1.1 胰岛素治疗患者的SMBG方案目前大多数指南均推荐[1-4],胰岛素

(完整版)血糖监测操作考核评分标准.doc

血糖监测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工号成绩考核者签名 项考核标准分评分细则扣分目值 1.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 准备 2.准备用物:血糖仪、采血笔、采血针头、血糖试纸、消毒8 质量治疗盘(内置75%酒精、棉棒、化验单)。 标准 3.评估病人意识、病情、体位及合作程度, 了解病人手指皮 5 20肤情况。 分 4.检查血糖仪是否完好,试纸是否在有效期内,仪器表面是 5 否干净、清洁。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查对床号、姓名。 2 2.向病人解释测血糖的目的、方法,取得病人的合作。确认 5 是否空腹或餐后 2 小时。 3.病人取舒适体位。环境清洁、舒适,光线明亮。 3 4.打开血糖仪,查看血糖仪试纸代码与血糖试纸型号是否一 5 致,如不一致,予以调整。 操 5.指导病人手臂下垂 5~ 10 秒。 2 作 6.安装采血针头,调节深浅适宜,使采血笔处于备用状态。 5 流7.75%酒精消毒指尖,待干。 3 程8.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5 质9.选择手指两侧任一部位(避开指腹神经末梢丰富部位,减10 量轻疼痛),将采血笔紧紧压住采血部位,按下释放按钮,采 标血。不要挤压出血点局部,以防组织液析出。弃去第一滴 准血液,用第二滴血液进行测试。 70 10.快速从试纸瓶内取出试纸,并快速盖紧瓶盖。将血样滴10 分于试纸的采血区,当血糖仪显示插入图样时,将试纸平直 插入血糖仪,倒计时开始,同时干棉棒按压采血部位,至 不出血为止。 11.读取血糖值,将试纸条、采血针取出分别放入弯盘和利 5 器盒内,关闭血糖仪。 12.脱去一次性乳胶手套,置医疗废物桶内。 3 13.再次查对,将测得血糖值告知病人,并记录血糖结果、 5 测量日期、时间于化验单上,检验者签名。 14.整理床单位,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交待注意事项。 5 15.整理用物。 2 终末 1.动作轻巧准确,操作熟练。 5 质量 2.与病人交流有效。 5 标准 10 分

血糖仪操作规范

血糖检测操作规范流程 用品准备:血糖仪、采血笔、采血针、血糖试纸、棉签、75%酒精、笔、记录表 操作步骤: 1)核对医嘱,洗手、戴口罩,查对床号、姓名,对病人做好解释工 作; 2)按采血笔操作步骤安装采血针,按摩指尖并消毒待干; 3)从试纸筒内取出试纸插入血糖仪,自动开机后确认屏幕上显示的 密码号与试纸筒上的密码号匹配,屏幕出现闪烁的血滴符号; 用采血针刺入已消毒过的指尖侧面,请将血滴触及试纸弧形边缘缺口处,试纸自动吸血,需确认黄色测试区完全被血覆盖;如血量不足,可在15秒内补充滴血,超过15秒,请用新试纸重新测试; 4)读取屏幕上显示的测量结果并记录; 5)取出试纸,关闭血糖仪并使用弃针栓安全退出采血针。 注意事项: 1)试纸取出后应在3分钟内插入血糖仪测量血糖,取出试纸后应随 手盖紧筒盖以防试纸受潮失效。 2)持续90秒内无按键操作,或试纸从血糖仪取出后5秒,血糖仪 自动关机。 3)启用一筒新的试纸时,必须安装新的密码牌,请务必在仪器关机 状态下安装。 4)彻底清洁并晾干采血部位,残留水份或酒精可能稀释血样,影响

检测结果。 5)采血时稍稍挤压手指形成一小滴血样,请避免过分挤压手指。 6)血糖仪的血糖测定范围一在0.6-33.3mmol/l。如血糖值高于 33.3mmol/l则显示“HI”,如低于0.6mmol/l则显示“Lo”。 7)为防止交叉感染和职业暴露,每次测试后必须将使用过的试纸放 置在医疗感染性垃圾袋全,而采血针放置应在防损伤的锐利盒内。当采血针头不能自动退出时,严禁用手直接拔出,要用钳等方法妥善处理,防止职业暴露。 清洁、存放血糖仪: 1)用柔软无絮的棉布或棉签蘸冷水或医用酒精,轻轻擦拭仪器的 外表,避免任何液体流入仪器的试纸插口、密码牌插槽或仪器内部,将擦拭部分充分晾干,以免影响测试功能。 2)防尘,避免摔撞,建议将血糖仪及配套物品存放在随机附赠的 便携包内。 3)定期检测保养和清洁。

医院动态血糖监测规范标准

医院动态血糖监测规 一、CGMS概述: 1、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是粮尿病监测领域的新突破,俗称“血糖Holter”,可全面了解患者全天血糖波动情况和趋势,发现未知的高血糖和低血糖,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也可作为糖尿病各种科研的有力工具。 2、组成:由血糖记录器、电缆、探头、助针器、信息提取器和分析软件等组件构成。 3、工作原理:是探头连续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通过电缆将电信号传输到血糖记录器中,每10秒接收1个血糖信号,每5分钟记录一个平均值,每天记录288个血糖值。再利用信息提取器将记录器中的数据下载到电脑中生成各种血糖图谱。 4、CGMS监测时间:1—3天,监测围2.2-22mmol/L。 5、发展历史: ◆1999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得到FDA批准 ◆2005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Guardian RT)通过FDA认证 ◆2006年家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仪(Guardian Real-Time)上市 ◆2006年胰岛素泵与连续血糖监测探头相整合的系统Paradigm 722面世 6、临床用途: ◆协助分析个性化或规律性的血糖波动特点,找出血糖波动的原因。

◆认识会影响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因素,帮助制定、调整和评估糖尿病治疗方案。 ◆为医护人员提供一种用糖尿病教育的可视化手段 二、医院CGMS监测和管理规: 1、CGMS适应症:CGMS 可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以下情况: 1)难治性或脆性糖尿病患者 2)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尤其要关注有无症状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患者 3)经常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4)有黎明现象有患者 5)有隐匿性高血糖的患者 6)需要评价或改变糖尿病治疗方案的患者 2、哪些人不宜使用CGMS? ◆不具备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或得不到家庭支持的患者 ◆对治疗计划缺乏耐心的患者 ◆严重的精神异常者 3、医院CGMS操作流程: ◆医生下监测医嘱,完成医患沟通(病人在监测期间不需改变生活

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2010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 临床操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20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的临床使用,规范临床血糖检测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血糖检测质量和检测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 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 作规范(试行) 为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以下简称血糖仪)的临床使用管理,规范临床血糖检测行为,保 障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便 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26号)、《关于规范医疗机构临床使用便携式血糖仪采血笔的通知》(卫医发…2008?5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便携式血糖仪血液葡萄糖测定指南》(WS/T

226-2002)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采用各类便携式血糖仪进行非诊断性血糖监测。 一、医疗机构血糖仪管理基本要求 血糖仪属于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也被称为床旁检验)设备。其管理应当作为医疗机构POCT 管理的一部分。 (一)建立健全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医疗机构应编写本机构血糖仪管理规程并认真执行。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标本采集规程。包括正确采集标本的详细步骤及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 2.血糖检测规程。 3.质控规程。制订完整的血糖及质控品检测结果的记录及报告方法。 4.检测结果报告出具规程。对于过高或过低的血糖检测结果,应当提出相应措施建议。 5.废弃物处理规程。明确对使用过的采血器、试纸条、消毒棉球等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6.贮存、维护和保养规程。 (二)评估和选择合适血糖仪及相应的试纸和采血装置,并对机构内使用的所有血糖仪进行造册管理。 (三)定期组织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并对培训及考核结果进行记录,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方能在临床从事血糖仪的操作。培训内容应当包括:血糖检测的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血糖仪检测原理,适用范围及特性、仪器、试纸条及质控品的贮存条件、标本采集、血糖检测的操作步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如何解读血糖检测结果、血糖检测结果的误差来源、安全预防措施等。 (四)建立血糖仪检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完善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体系。 1.血糖仪检测结果与本机构实验室生化方法检测结果的比对与评估,每6个月不少于1次。

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

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解读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球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的规范应用和临床研究,2017年2月在法国召开的第10届糖尿病先进技术与治疗国际会议(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 Treatments for Diabetes)上,各国专家商讨并制定了CGM临床应用国际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共识于2017年12月发布在Diabetes Care上,代表当今对CGM技术的最新认识和应用规范,其主要针对七个方面进行探讨并给出建议:(1)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局限性;(2)应用血糖监测方法[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CGM]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3)CGM系统性能的最低要求;(4)低血糖的定义和评估方法;(5)血糖波动的临床评估;(6)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的定义和临床应用;(7)CGM结果报告。该共识重点强调了CGM相关定义及报告标准化的重要性,以下就其中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一、HbA1c的局限性 该共识指出,定期检测HbA1c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的经典方法。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均证实HbA1c水平升高可导致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并发症风险增加[2,3]。但HbA1c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HbA1c仅反映既往2~3个月

的平均血糖水平,无法反映日内和日间血糖波动的情况;(2)不能反映患者每日低血糖或高血糖情况;(3)无法准确反映贫血、血红蛋白病、缺铁性贫血及妊娠期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4,5,6,7];(4)不能及时反映血糖水平的快速变化;(5)当患者的HbA1c水平升高时,无法提供调整治疗方案的具体建议。因此,虽然HbA1c是评估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及人群健康状况的有效指标,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管理仍存在不足。 该共识建议,在评估血糖控制和调整治疗方案时,应联合应用HbA1c 检测与CGM这两种不同监测手段;若实测HbA1c水平与根据CGM数据计算出的估算HbA1c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则需联合使用其他血糖监测方法,如检测果糖胺、糖化白蛋白及进行SMBG等。同时提出,在评估低血糖和血糖波动时应使用CGM。 二、应用血糖监测方法(SMBG和CGM)指导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 该部分中,共识分别指出了使用SMBG和CGM这两种不同血糖监测方法在指导患者进行血糖管理以及血糖评估时的特点和定位,并针对CGM的使用进行了推荐。其中,CGM主要为实时CGM(real-time CGM,rt-CGM)和瞬感CGM(intermittently viewed CGM,iCGM,又称为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 前言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 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血糖监测的重视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仍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部分临床医生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鉴于国内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监测应用的建议较为简略,我们有必要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 一、SMBG SMBG是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SMBG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

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和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医疗研究所(NICE)[3]等机构发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进行SMBG。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应用SMBG能改善代谢控制、并可能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但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SMBG在糖尿病综合管理中的地位尚未达成共识[1],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SMBG的频率和时间点 SMBG的监测频率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SMBG 的监测可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包括餐前、餐后2 h、睡前及夜间(一般为凌晨2~3时)。建议的监测频率和各时间点血糖监测的适用范围见表1,表2。 表1 各类指南对自我血糖监测(SMBG)监测频率的建议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解读

专 家 讲 座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解读 周迪1鹿斌2* ( 1.上海市嘉定区中医院内科 上海 201800;2.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 上海 200040) 摘 要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详细介绍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4种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采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 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本文结合社区糖尿病防治的实际情况,简要对该指南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糖尿病 血糖监测 指南解读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4-0006-03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血糖监测重视不足,为此201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数据,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1],以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本文拟对该指南进行简要解读。 指南指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4种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采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 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反映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1 自我血糖监测(SMBG) SMBG是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可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及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有利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SMBG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在社区临床工作中,SMBG是最方便也是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 1.1SMBG面临的现状及挑战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多达9 240万,患病率高达9.7%,糖尿病前期人群为1.34亿,患病率15.0%[2]。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25.0%,胰岛素治疗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仅占32.0%,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治疗患者SMBG频率为每月4.5次,单纯胰岛素治疗患者SMBG每月仅有2.8次。CDS最近公布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糖尿病教育主要集中在饮食、运动、基 *作者简介:鹿斌,男,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 E-mail:binlu@https://www.doczj.com/doc/a24934933.html, gastrectomy in severely obese subjects[J].OBES SURG,2008,18(9):1077–1082. [17] DePaual AL,Macedo AL,Rassi N,et al. Laparoscopic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or patients with a body mass index less than 35[J].Surg Endosc,2008,22(3):706- 716. [18] DePaual AL,Macedo AL,Mota BR,et al. Laparoscopic ileal interposition associated to a diverted sleeve gastrectomy is an effective ope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BMI 21-29[J]. Surg Endosc,2009,23(6):1313-1320. [19] Lee WJ,Wang W,Lee YC,et 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mini gastric bypass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comparison of BMI>35 and <35 kg/m2 [J].J Gastrointest Surg,2008,12(5):945-952. [20] Meneghini LF.Impact of bariatric surgery on type 2 diabetes [J].Cell Biochem Biophys,2007,48(2-3):97-102. [21] Ferrannini E,Mingrone G. Impact of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on insulin action and beta-cell 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9,32(3):514-520. [22] DixonJB,Zimmet P,Alberti KG,et al. Bariatric surgery: an IDF statement for obese Type 2 diabetes[J].Diabet Med,2011,28(6):628-42. [2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 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5):367-370. (收稿日期:2012-02-01)

血糖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课件)

血糖监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 准 评估准备 核对医嘱,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验申请单 1.患者评估:患者病情、合作程度、意识状态、检验目的、血糖情况 2。局部因素评估:选择合适采血部位 自身评估:着装整洁,仪表端庄,符合操作要求;洗手,戴口罩 用物评估:用物齐全,摆放有序,血糖仪性能良好,试纸在有效期内(血糖仪、血糖试纸、采血针、无菌棉签、75%酒精)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信息,告知相关事项,取得合作,环境符合操作要求,保护患者隐私,选择适合采血的部位,核对血糖仪上的调码和试纸瓶上的号码是否一致,协助患者处舒适体位,再次检查局部皮肤情况,用2根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开机,当屏幕上闪现插入试纸提示时,可轻轻插入试纸......感谢聆听 实施

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将采血针固定在手指欲采血部位,快速刺入皮下,轻轻挤压手指, 把第一滴血滴入试纸测试孔,测试孔应全部被血充满,(注意:血样不能重复添加,也不能涂抹到加样区,足够量的血正确滴入后,不要涂抹、移动试纸,等待屏幕上显示血糖的测定值,读取数据,再次查对并做好记录(检验报告申请报告单记录血糖测试结果)......感谢聆听用干棉签按压采血针眼处至血止,告知患者测出的血糖结果。 评价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用物及垃圾按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健康宣教 操作流程熟练,动作流畅,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操作方法正确,未引起操作相关并发症,患者感觉舒适,体现人性化关怀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沟通,时间2min,超时终止操作。 常见血糖仪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一、操作规程 1、确认血糖仪和试纸条是否同一产家,代码是否一致; 2、熟读血糖仪操作说明和注意事项;

POCT血糖检测仪临床使用管理制度(最终版)

POCT血糖仪管理规定 为了加强对我院POCT血糖仪检测质量的监管,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26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定。各临床科室开展的POCT血糖仪检测,必须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做好全面质量管理。 一、加强管理,明确职责 (1)医务科、护理部负责定期对科室POCT血糖仪使用情况及室内质控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负责对开展质控比对和人员培训进行组织协调。医务科对POCT血糖仪的使用人员资质进行管理。 (2)设备科、卫材科负责对各临床科室使用POCT血糖仪的管理工作,并建立仪器管理档案,内容应包括使用科室的POCT血糖仪的型号、数量、启用的时间、启用时由检验科认证的结果、由检验科进行定期质控比对报告。 (3)检验科负责对POCT血糖仪至少每半年一次的质控比对工作。负责对使用科室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POCT 血糖仪的测定原理、操作规程、质量的影响因素、检验质量控制等内容。建立培训记录簿,记录内容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主讲人、参加人、及具体内容记录。

(4)各使用科室的POCT血糖仪,在使用期必须经检验科的静脉血浆血糖进行比对,由检验科确定合格并在医务科、护理部备案后方可使用。使用科室建立POCT血糖仪室内质控记录,每半年与检验科的静脉血浆血糖进行比对。 (5)院感办负责检测后医疗废物的监控与管理。 二、质控要求 1.每台血糖仪均应当有质控记录,应包括测试日期、时间、仪器的校准、试纸条批号及有效期、仪器编号及质控结果。管理人员应当定期检查质控记录。 2.每天血糖检测前,都应当在每台仪器上先进行质控品检测。当更换新批号试纸条、血糖仪更换电池、或仪器及试纸条可能未处于最佳状态时,应当重新进行追加质控品的检测。每种血糖仪均应当有相应浓度葡萄糖的质控品。 3.失控分析与处理:如果质控结果超出范围,则不能进行血糖标本测定。应当找出失控原因并及时纠正,重新进行质控测定,直至获得正确结果。 三、血糖检测操作规范流程 1.测试前的准备 (1)检查试纸条和质控品贮存是否恰当。 (2)检查试纸条的有效期及条码是否符合。 (3)清洁血糖仪。 (4)检查质控品有效期。 2.血糖检测。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专家共识》解读(最全版)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专家共识》解 读(最全版) AACE: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CGM: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动态血糖监测);SMBG: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自我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评估糖代谢紊乱及治疗效果的必要手段。由于人体血糖呈连续性变化的特点,常规的点时血糖无法全面反映全天血糖的波动变化,因此实现血糖的连续监测一直是广大临床工作者的梦想。早在1967年Updike和Hicks首次使用动物模型进行了连续血糖监测的尝试[1]。其后,动态血糖监测(CGM)技术日益成熟,并完成由试验监测手段到临床监测工具的成功转型,1999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首台回顾性CGM系统在美国上市使用。至2010年6月,已有4款具有实时功能的CGM系统在美国上市。因此,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CGM技术可分为回顾性CGM系统和实时CGM系统两种。为定位不同种类CGM技术的临床角色,指导CGM最佳人群的选择,2010年10月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发布关于CGM技术的专家共识[2]。 在我国,CGM技术应用仍以回顾性CGM系统为主。自2001年获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以来,CGM已逐渐应用

到临床科研和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2009年12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立足于我们国内CGM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数据,制定并发布了我国首个《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3]。和我国制定的指南相比,AACE关于CGM技术的专家共识更着重于实时CGM的介绍,这对我们未来实时CGM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现就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CGM技术分类 AACE指南将两种CGM技术进行了功能定位:专业CGM技术(回顾性CGM系统)和个人CGM技术(实时CGM系统),两种技术定位具体如下。 1.专业CGM技术: 基于回顾性CGM系统的CGM技术,需要患者持续佩戴该仪器3~5 d,监测期间医生及患者均无法查看结果,监测结束经下载后才能获得回顾性的血糖监测结果,临床医生根据上述结果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治疗。该系统一般由医院购买所有,主要适用于未达标的糖尿病患者、反复低血糖和(或)无感知低血糖者以及孕妇。CGM系统无高低血糖预警、报警功能,但操作简单,一般推荐患者有规则的间歇性使用。 2.个人CGM技术: 基于实时CGM系统的CGM技术,在提供即时血糖信息的同时提供血糖报警、预警功能,协助患者进行即时血糖调节,但在决定调整治疗方案前还需应用血糖仪自测血糖以进一步证实。患者一般个人

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仪管理和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仪管理和操作规范 2011年1月10日,卫生部发布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的临床使用管理,规范临床血糖检测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血糖检测质量和检测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试行) 为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以下简称血糖仪)的临床使用管理,规范临床血糖检测行为,保障检测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26号)、《关于规范医疗机构临床使用便携式血糖仪采血笔的通知》(卫医发…2008?5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便携式血糖仪血液葡萄糖测定指南》(WS/T 226-2002)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采用各类便携式血糖仪进行非诊断性血糖监测。 一、医疗机构血糖仪管理基本要求 血糖仪属于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也被称为床旁检验)设备。其管理应当作为医疗机构POCT管理的一部分。 (一)建立健全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医疗机构应编写本机构血糖仪管理规程并认真执行。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标本采集规程。包括正确采集标本的详细步骤及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 2.血糖检测规程。 3.质控规程。制订完整的血糖及质控品检测结果的记录及报告方法。 4.检测结果报告出具规程。对于过高或过低的血糖检测结果,应当提出相应措施

建议。 5.废弃物处理规程。明确对使用过的采血器、试纸条、消毒棉球等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6.贮存、维护和保养规程。 (二)评估和选择合适血糖仪及相应的试纸和采血装置,并对机构内使用的所有血糖仪进行造册管理。 (三)定期组织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并对培训及考核结果进行记录,经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方能在临床从事血糖仪的操作。培训内容应当包括:血糖检测的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血糖仪检测原理,适用范围及特性、仪器、试纸条及质控品的贮存条件、标本采集、血糖检测的操作步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如何解读血糖检测结果、血糖检测结果的误差来源、安全预防措施等。 (四)建立血糖仪检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完善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体系。 1.血糖仪检测结果与本机构实验室生化方法检测结果的比对与评估,每6个月不少于1次。 2.每台血糖仪均应当有质控记录,应包括测试日期、时间、仪器的校准、试纸条批号及有效期、仪器编号及质控结果。管理人员应当定期检查质控记录。 3.每天血糖检测前,都应当在每台仪器上先进行质控品检测。当更换新批号试纸条、血糖仪更换电池、或仪器及试纸条可能未处于最佳状态时,应当重新进行追加质控品的检测。每种血糖仪均应当有相应浓度葡萄糖的质控品,通常包括高、低两种浓度。 4. 失控分析与处理:如果质控结果超出范围,则不能进行血糖标本测定。应当找出失控原因并及时纠正,重新进行质控测定,直至获得正确结果。 5.采用血糖仪血糖检测的医疗机构均应当参加血糖检测的室间质量评估。

TMD治疗指南

ADA糖尿病诊疗指南(2010版)解读 文章转自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郭启煜老师 内容概要: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颁发的糖尿病诊疗指南是糖尿病学术领域最著名、最客观、最前沿也最具权威性的临床指南之一。该指南与时俱进,每年均推出更新版本,及时反映糖尿病诊疗领域的新进展与新理念,深受学术界的推崇和青睐。该指南在2010年伊始如期推出更新版的糖尿病诊疗指南,现简约解读如下...... 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颁发的糖尿病诊疗指南是糖尿病学术领域最著名、最客观、最前沿也最具权威性的临床指南之一。该指南与时俱进,每年均推出更新版本,及时反映糖尿病诊疗领域的新进展与新理念,深受学术界的推崇和青睐。该指南在2010年伊始如期推出更新版的糖尿病诊疗指南,现简约解读如下。 第一部分. 分类与诊断 新版指南在糖尿病分类方面依然分为四种临床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GDM)。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原诊断标准基础上,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的内容。新标准:1.A1C≥6.5%。或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或 3.OGTT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 4.有典型的高血糖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糖≥11.1 mmol/L。 在本版指南里,糖尿病风险增加状态取代了2009版的糖尿病前期并增加了A1C的界定值。糖尿病风险增加状态分类如下:IFG :FPG 100-125 mg/dl(5.6-6.9 mmol/L);IGT:75-g OGTT试验中2-h PG 140-199mg/dl(7.8-11.0 mmol/L);A1C 5.7-6.4%。 第二部分. 在无症状成人中进行糖尿病筛查 指南强调了在无症状成人中进行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意义,指南建议:所有超重或肥胖(BMI≥25kg/m2)与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任何年龄的成人,均应接受血糖检测。无危险因素者应在年龄超过45岁时开始接受检测。如检测结果正常,至少每3年进行复查。 第三部分.妊娠糖尿病(GDM)的检测与诊断 指南建议:可采用危险因素分析筛查妊娠糖尿病,如果可行建议进行OGTT 检测。指南同时推荐GDM妇女应在产后6-12周筛查糖尿病并在以后定期随访以筛查是否发生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 第四部分.预防/延缓2型糖尿病 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指南建议:对于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受损(IFG)或A1C 5.7-6.4%的患者应进行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轻体重5-10%,同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如步行。定期的随访咨询对于计划的成功实施是非常重要的。除生活方式干预外,对于那些糖尿病极高危人群(同时合并有IFG和IGT外加其他危险因素,如A1C>6%,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高甘油三脂、糖尿病一级亲属)并且肥胖的60岁以下的人群,可以考虑使用二甲双胍。针对糖尿病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