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对策研究

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对策研究

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对策研究
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对策研究

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对策研究

【摘要】:注重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高等教育公平、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是保证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文中通过对高等教育资源各项指标的建立,并运用到大量的数据,利用统计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得出了一个结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我国东西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东强西弱,并且随着年份的增加这种差距在逐年增加。从历史,政策,经济三个方面对导致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通过阐述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原因,进一步针对性的提出了优化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及建议。缩小这种差距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求国家政府在政策实施上要保证基本的公平,走重西轻东的非均衡教育发展道路,高等学校自身根据自己的区域特点走特色化道路。文中重点突出政府在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上所起到的主导作用。通过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管理理念,提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要保障基本的公平原则,将企业化的管理方法引入到政府管理中以提高管理效率,引入竞争机制,还要给予高等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在对策建议中,借鉴木桶理论,强调国家要注重对西部教育这块短板的投入,政策上要适当倾斜,以求西部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全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差异教育公平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47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11.导言11-161.1问题的提出11-131.1.1选题背景11-121.1.2研究目的121.1.3研究意义12-131.2国内外相关研究13-141.2.1国外研究131.2.2国内研究13-141.3研究思路与方法14-151.3.1研究思路14-151.3.2研究方法151.4本文创新15-162.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16-202.1基本概念界定16-172.1.1地域划分162.1.2教育资源16-172.1.3高等教育资源172.1.4高等教育资源配置172.2基本理论依据17-202.2.1科学发展观17-182.2.2新公共管理理论182.2.3教育公平理论18-192.2.4木桶理论19-203.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现状分析20-343.1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现状20-223.1.1我国高等学校区域布局20-213.1.2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213.1.3我国东西部每十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比较21-223.2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差异现状22-253.2.1我国东西部高校专职教师人数比较23-243.2.2我国东西部高等学校生师比比较24-253.3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现状25-343.3.1我国东西部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事业性经费比较26-283.3.2我国东西部高等学校教育事业收入经费比较28-293.3.3我国东西部高等学校社会

捐赠收入比较29-313.3.4东西部高等学校基建拨款经费比较31-344.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原因分析34-384.1历史原因344.2经济原因34-364.3政策原因36-384.3.1教育发展战略轻西重东36-374.3.2高校招生制度不公平37-385.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与建议38-465.1政府应实施“基本公平”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38-405.1.1对不同地区分类支持38-395.1.2实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395.1.3健全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39-405.2制定合理的区域高等教育政策,实施区域高等教育特色战略40-425.3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42-435.4加强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435.5国家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当倾斜43-465.5.1国家对西部在政策上适当倾斜445.5.2国家在资金上大力支持西部44-46结论46-47参考文献47-50致谢50-5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1-5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优化动因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内涵的阐释,探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三大动因,以期为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供理论说明。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动因 随着受教育人口的增多,高等教育需求不断膨胀,高校的数量、规模和结构也不断上升、扩张和复杂化,高等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日趋锐化。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改革,而这场改革,无不围绕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展开。那么,我们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发掘其优化配置的动因。 1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 1.1高等教育资源 《现代汉语词典》对“资源”一词的解释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那高等教育资源可否理解为高等教育资料的天然来源呢?显然不全如此,狭义地说,“高等教育资源通常被界定为投入高等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其中人力包括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物力包括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耗材;财力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源。”但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资源还应包括除有形资源外的无形资源。所以,高等教育资源就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 有形资源。顾名思义,有形资源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如前所述,有形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三大主要资源。简而言之,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和教师两部分。其中教师资源又包括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四个组成部分。财力资源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基础之一,是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源的总额及其结构。学校的财力资源一般都主要来源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投入,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比例较少,但在逐渐扩大。物力资源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房产、设备、图书等,是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无形资源。“无形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市场资源、学科与专业资源、声望资源、政策资源和经验资源等,是一种看不见的资源。”无形资源创造的价值和形成的影响是不可度量的,甚至要高于有形资源。相信一所信息渠道畅通、资讯更新迅速,学科结构科学、专业设置合理,办学声誉良好、

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现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 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制度

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黄铎堡镇中心小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案》。 一、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目的:以实现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做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意义: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 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评价,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评价中片面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倾向,充分体现监控与评价的诊断、反馈、促进发展的功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关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积极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教学改进、学校发展,促进我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综合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价要坚持“全面评价、全程监控、全员参与”的综合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不只是简单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教师和学校的升学成绩,还要注重学生、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关注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相关因素和环节,

通过多因素、多方位、多指标的综合监控与评价,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不只是简单关注教学质量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的监控,要抓源头、抓过程、抓动态监测、抓及时调控,把教学中的问题矫正于始发时期,坚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使监控和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全面、有效。 在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中,学校、教师和学生既是监控评价的对象,又是监控评价的主体,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要充分开发学生和教师主体作用和潜在能力,使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积极促进学生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三)实效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查实情,重实效,重落实。要对教学质量现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有关要素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监控与评价方案,通过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扎实有效运行,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在质量标准的制定、监控方法的采用、评价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做到简便易行,便于操作。 三、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内容 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内容有: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三个方面。 (一)学生成长——其主要监控评价点分为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学业成绩两个方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结合小学生特点,制定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学校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学校自己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办法,探索性地展开工作,克服等待、观望的思想。 (二)教师进步——其主要监控点分为综合素质、履行职责、教学绩效三个方面,每个方面下设若干个二级目标和三级目标 (三)学校发展——其主要监控评价点分为学校教学日常管理、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质量管理四个方面。每个方面下设若干个二级目标和三级目标。。

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目录 前言 学生发展 ............................................................................................ 立德树人 就业质量 职业发展 自主创业 计分卡 . 教育教学 ........................................................................................... 专业建设 产教融合 教师资源 信息技术应用 学校管理 . 政府责任 ........................................................................................... 政策落实 “行动计划”引领创新发展 质量保障 经费保证 . 国际合作 ........................................................................................... 国际影响 独特贡献 来华留学 合作发展 服务贡献 ............................................................................................ 服务贡献强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服务农业现代化 服务中国制造 服务现代服务业 . 面临挑战 ........................................................................................... 定力不足挑战内涵发展 投入不足挑战整体提升 环境质量挑战能力建设 管理能力挑战人才培养 附件:高职教育主要质量指标的地区分布 附件:指标名词解释 附件:关于报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 后记

资源配置的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 前面的同学给我们讲了资源的配置,我们现在来具体谈一谈资源配置的方式,我们把资源的配置方式分为三种: 1 传统的社会习惯 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长期形成普遍准守和接受的惯例。这些惯例通常是由法律和社会道德所约束的。比如收长子继承,技艺传儿媳妇不传女儿之类的。在这种传统配置资源的方式中习惯作为一中稳定的社会力量保证了经济活动的秩序和延续。但是很明显,在习惯带来稳定的同时也会窒息社会的创新,使社会的发展缓慢。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 2 命令(政府)机制 这种配置方式指的就是由政府来分配资源。政府的决定可以是明主的,也可以是独裁的。在社会动荡或者经济危机的时候,这种分配方式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使用这种方式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这种方式会导致经济活动服从上层阶层人的偏好与利益,不利于曾进社会福利。 案例一 我们举个例子苏俄在1918-1921年由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府强制把仅有的资源集中起来用于对抗敌人。他的措施包括余粮收集,工业国有化,还有取消自由贸易。这意味着政府成为了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下面我们来看列宁的一段话,从中我们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在1920年战争基本结束的时候,苏联仍然继续实行该政策,从1920年苏俄百姓中流行的一段话中我们看到了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缺点,政府的分配造成了百姓极大的不满,同时也抑制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因此我们来看,从1913-1921年,苏俄的国名生产总值出现下滑,1921年苏联已经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在1921年以后我们来看,苏俄的经济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熟知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所谓在的新经济政策中,资源配置另一种方式进行,从图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优越性,这就是市场机制。 3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就是指资源配置是通过价格竞争来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它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市场机制的运行。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卖方为了分配有限的资源就会提高价格,而价格的提高就会导致有更多的商家来提供这种商品,使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的数量增加到超过人们需求量时,又会导致导致价格的下降,在较低的价格下,人们的需求又会增加,同时未来这种产品的供给将减少,市场平衡被恢复。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市场机制解决了一个产品需求增加的问题。因此我们说,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市场机制解决了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生产者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投票,也就是消费者所需求的,愿意买的东西 生产者怎么生产:在刚才的例子中,生产效率高,即生产成本低的生产者,就会有更多的利润空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生产者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效率,压缩成本。 为谁生产: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是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高等教育资源是维系高等学校主体职能发挥的各要素总和,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本文以所查到的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来证明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同时,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改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1999年国家实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政策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这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更带来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系列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能够较好的促进社会流动,可以影响人终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经济收入,甚至决定代际传递效果。国家在十八大提出经济上要更好更快发展及注重效率时更加注重公平的决策,这些都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就如人们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问题变成了日益被关注的话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界定 高等教育资源一般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活动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是开发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指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和无形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和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分配。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研究文献中常用的指标为:高等院校数量的不平等,教师数量上的不平等,师生比上的不平等,教育经费总量上的不平等,生均教育经费的不平等。本文按地带进行分类,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查询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本文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并把数据输入SPSS16.0以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说明。具体见表1. 表1:东中西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描述性分析 指标Mean Std.Deviation Std..Error 高等教育数量东部地区96.27 39.794 11.986 中部地区96.12 25.3-6 8.947 西部地区48.42 28.706 8.310

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2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3 中英习语之间差异的原因和用法 4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5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6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7 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 8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9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 12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13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 14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15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6 与苦难嬉戏——透析《查尔斯兰姆散文集》 17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谈美剧《生活大爆炸》双关翻译 18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 19 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 20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21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 22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23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 24 论《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 25 26 A Study of Fu Donghua’s Transla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 27 苔丝悲剧的解读 2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9 理雅各与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的比较 30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31 从《远大前程》看狄更斯的家庭理想 32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33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34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35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 36 浅析《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 37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38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39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40 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

中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监督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5——1994年),是评估理论的研究阶段。在教育部的领导下,相关机构开展了评估理论研究。 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一些省市开始启动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课程的评估试点工作。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就高教评估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等做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评估的法规。 第二阶段(1994——2002年),是开展高校教学评估试点和探索阶段。1994年起,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的试点工作。到2002年底,共试点评估了154所本科院校。 1994年初,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从发展过程来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评估相继经历了三种形式: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开始于1994年,这种评估方式主要用于1976年以后新建的、本科教育历史较短的、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目的是使这类学校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标准,并帮助这类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被评学校由国家教委指定、优秀评估开始于1996年,主要用于100所左右本科教育历史较长、基础较好、工作水平较高的学校,主要目的是促进这类学校深化改革和办出特色,被评学校由国家教委根据学校申请确定。随机性水平评估开始于1999年,主要是针对介于上述两类学校之间的普通院校,被评学校由教育部(1998年,国家教委改名为教育部)随机抽取。 2002年,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

XXX学校质量年度报告

XXX 学校质量年度报告 (2018) 1.3教师队伍 XXX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校现有教职工264人,其中专任教师1 有112人,生师比2为11.06:1。 1.师资队伍总体结构 学校专业教师数占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4.46%,远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占比4达到57.14%,高于标准。本学年教师总体结构变化情况见表1-3。 表1-3 师资队伍总体结构 2.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专任教师112人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以上的教师4人,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 3.57%;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104人,占92.86%;专科学历的教师有4人,占3.57%。专任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见图1-2。 图1-2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图 1 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可包括正式签约聘用的非在编的全职教师。 2 生师比:是指某学年内每位专任教师平均所教的学生数。生师比=在校生总数/专任教师总数。 3 双师型教师:指具备教师资格和行业能力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 4 “双师型”教师比例:指学校“双师型”(具备教师资格和行业能力资格)专任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 3.57% 92.86% 3.57% 研究生 本科 专科

3.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41人,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6.61%;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46人,占41.07%;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23人,占20.54%;未定职级2人,占1.79%。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合理,见图1-3。 图1-3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统计(单位:人) 4.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见表1-4。 表1-4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资源配置计划

资源配置计划 1 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本工程涉及专业、系统较多,本节统计的施工设备仅针对总包承建范围施工内容,其中也含括了施工电梯、塔吊等总包必须提供的服务设备。 1.1 垂直运输设备投入计划 表1.1-1 垂直运输设备投入计划 1.2 土建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2-1 土建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3 钢结构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3-1钢结构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4 装饰装修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4-1 装饰装修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1.5 机电安装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表1.5-1机电安装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2 主要材料配备及计划 2.1 材料投入计划 现场材料组织将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材料总体进场时间计划及时制定月、周、天材料需用计划,然后按照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约定、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要求进行采购,从质量上严格把关,必要时通过业主及有关部门审批。 表2.1-1 主要工程材料配置计划

2.2 周转材料配置计划 表2.2-1 周转材料配置计划 2.3 材料供应采购 材料采购将严格按照管理程序进行,严把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设备的出厂质量和进场质量关,做好分供方的选择、物资的验证、物资检验、物资的标识、物资的保管、发放和投用、不合格品的处理等环节的控制工作,确保投用到工程的所有物资均符合规定要求。 3 劳动力需用计划 3.1 总体劳动力投入计划表 表3.1-1 总体劳动力计划表

图3.1-1 劳动力动态分布图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1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71 101 115 124 136 208 285 326 427 417 397 343 325 329 328 314 261 261 221 126 74 66 65 60 48 45 24 23 27 23 28 32 40 44 36 19 9 6 6 5 6 12 14 16 8 4 4 4 108 154 240 356 381 408 417 442 434 380 306 284 237 192 74 53 50 45 36 36 29 20 9 6 5 4 4 0 0 0 0 0 0 0 0 0 12 16 26 32 30 18 11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 10 10 16 16 16 25 36 36 82 82 82 82 82 116 118 118 134 134 134 134 134 134 168 168 184 184 156 156 156 130 122 92 92 92 混凝土结构 装饰 装修 钢结构 机电 安装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准(部分)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

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专业必修课采取“4+4+X”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学时、学分,学分统计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当中,但不重复统计。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全文

篇一:《2016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 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系列质量报告的研制目的 系列质量报告积极回应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回应了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热烈关切。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大标准维度,力图全面回答、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状况;《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大视角,展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与出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实现情况;《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近170所经过合格评估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系列质量报告的主要特点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高水平专家团队精心研制而成。 一是充分体现和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系列质量报告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2000年8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 ug.2000 第25卷第4期 Journal of Hebei U niversity(P hilosophy and So cial Science) Vo l.25N o.4 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选择 赵 君 (汉中师范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 要:对教育界和经济界出现的所谓主张 高等教育要市场化 ,要以完全的市场方式配置高教资源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并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阐释了高等教育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提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模式应当是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相结合的混合配置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0)04-0031-04 一段时间以来,在教育界和经济界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 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 的大讨论。在此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有失偏颇、令人不安的观点和看法。诸如:主张 高等教育市场化 ,要将高等教育全面推向市场,以完全的市场经济方式配置高教资源;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政府无须再对其进行投资,大学执行全额收费制等。持此种观点者,究其根本,是没有真正认清高教产品的性质,从而也就无法把握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何种方式合理地配置高教资源。 笔者利用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试分析高教产品性质和高教资源的层次、特点,从而选择出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一、产品的性质 根据公共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公共产品系由政府向全民提供的、为全社会共同享有的,而不能为任何一个成员单独享有的产品或服务。如国防、义务教育等。私人产品是指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给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的商品或服务。如个人生活消费品等。若对两者进行区分,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消费上和利益上的排他性,是否存在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所谓排他性是指具有在使用和消费上的独占权。生产的外部经济利益是指当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物品时,给社会或他人带来了利益,但其自身却不能从中得到足够收益的情况。 公共产品供全社会消费,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有,因而不具有排他性。如义务教育保护全体适龄儿童共同享有的学习权利。而私人产品在消费和利益上具有排他性。当某人从市场购得某种物品后,就排除了其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也不会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除了上述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产品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可称为准公共产品(或称混合产品)。它是由某一社会团体(如某一集体组织、某一基金会等)提供的既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又具有一定私人产品属性的产品或服务。一方面,它具有私人产品消费上的排他性,在供给上可以实行排除,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又具有产品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利益,可以使全社会共同享受,而不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 二、高等教育产品的性质 依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教育属于 收稿日期:2000-05-12 作者简介:赵君(1971 ),女,陕西汉中市人,汉中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 31

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是平等的有力杠杆

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是平等的有力杠杆 目前,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其中,备受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2006年3月14日,中国政法大学正式通过媒体宣布“本科分省招生计划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 “十五”计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概念。建设和谐社会急待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起点不公,教育的公平是最根本的公平,也是最基本的公平。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即实质的公平,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学生能获得基本相似的学业成就。人的天赋虽然不齐,但社会应给予人人平等之受教育机会,使人人须有充分发展之可能,正所谓“人固有智愚贤不省之不齐……唯其所着重者,乃在理论上务求使人人有机会之平等,可就其禀赋之限度发达之,至于极点。”因此,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平等自由、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运行良好的社会,不仅要建立起教育公平的理念,并且还要切实的去改变目前存在的不和谐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转型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录取分数线的差异,据有关资料显示,对同一年的全国统一高考不同省市的录取分数线进行横向比较,分数

线竟然会相差一百分以上;在同一所高校,不同地区学生的高考分数线相差也可达到一二百分;第二,录取率的差异,仅以2002年为例,全国高考的平均录取率为52%,但在上海、北京等地均已超过70%,而在一些省份只有30%左右;第三,高校分布不均衡,据统计,2001年,北京共有普通高校60所、辽宁64所、江苏67所、上海46所、山东56所、广东61所,而西部的广西只有30所、贵州25所、云南25所、甘肃18所、西藏3所、青海7所、宁夏7所、新疆20所。这种不均衡的布局导致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第四,教育经费投向的差异,在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对于北京、天津等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远远超出中西部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且二者之间经费投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何切实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状况,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最根本的是要改革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即建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包括招生指标的合理配置,即改变过去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总额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合理分配招生指标。此外,还

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摘要:文章从高校教育体制、大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初等教育状况三个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进行了论述,高校教育体制导致教师素质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教育利益化,教育责任感淡漠;大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控能力差,重文凭轻知识;初等教育全能型培养方式,以及教育资源匮乏、不均衡和填鸭式教学现状对高等教育质量起到本质上的影响。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体制教育质量 目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高等教育质量也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很多研究人员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招生规模扩大、高校自身的运营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不完善、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松懈等因素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1}。笔者作为高等教育者,从事普通高等教育一线教学工作已经18年,从自己走过的求学之路、目前初等教育改革以及在教学中接触到的历届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认为以上因素不尽然,也许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更能体现其本质。 一、高校教育体制导致教师素质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目前,一些高校教师的薪资与教学水平和质量几乎没有任何关系,教好教坏都一样,用心不用心一个样,高校没有任何实际有效的评价和奖惩制度,教育只是一种工作,没有了责任心,变成了良心活。大家更看重经济了,而忽略了教育责任,以教学带科研和以科研促教学的教学理念本来无可厚非,但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科研水平高,教学水平却不一定高,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部分教师很难做到二者兼顾。现在高校教师都在忙于搞科研、拿项目、套经费,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还是为了名和利,科研搞得好,项目大、资金多,在高校的地位就高,因为高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重点集中在学术科研上,过分强调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特别是在教师晋职称、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通常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放在首位,而将教学水平和能力以及教书育人的目标放到了后面{2}{3}。只要科研搞得好,一切好处和利益都来了,人际关系广,领导也看重,没有人会看你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完成的怎么样,因为他是科研能人,身上的光环太多,没人敢质疑。而对于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却得不到任何肯定和评价,因为教学质量没有评价指标,也没有奖励制度,即便有奖励,考核的还是项目、论文、获奖和教材。 所有的教师都在搞科研、编书立著,还有多少精力去研究教法、去备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所以,一些高校的知名人士都不是纯粹的教育者,教学质量是不可能靠他们来提高的,但他们又是高等教育一线的明星,大家都会向他们学习,因此十几年下来,在一些学校教育已经变了味,高校教师的素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变成了某些人发家致富的途径和工具,失去了其原本的面目{4}。 十几年前,一名青年教师要想走上讲台,必须给两名老教师助课一年以上,经

2019学校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第二学期的学生期末监测已经落下帷幕,我校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任务。测试后的质量分析如同一面明镜,不仅显示了测试中学生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还反射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更让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一份耕耘,换来一份欣喜的收获;一份付出,换来一份真诚的回报。现对我校的各科成绩做如下分析汇报: 一、试卷来源及试卷评价: 本次考试的试卷由教研室统一命题,纵观整个试卷,本期末测查试卷是一份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试卷,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代表性,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分值分配合理,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归纳,能较全面的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取得明显成效之处及经验: 1、立足基础,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语文学科大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任课老师都相当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训练、反复巩固,常抓不懈,一一过关,使学生牢固掌握。本次考试中学生基础知识的得分率相当高,如书写、看拼音写词语,形近字组词,常用标点符号运用,古诗名言的积累;查字典,修改错别字学生都掌握得比较熟练、牢固。 2、关注差异,不追求学生发展的整齐划一而追求个体发展的最大化。 将开放题引入教育评价,试题反映的不仅仅是“会”与“不会”,“对”与“错”,也反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提供自己进行思考并用

他们自己的数学观点表达的机会;要求学生建构他们的反应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刻理解。本次期末检测的试卷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如四年级试卷第六大题统计的第3小题: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人均寿命在逐年,这说明学生的答案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由此看出,孩子的创造思维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多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从各年级的成绩统计可以看出,填空题和计算题的得分率较高,可以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记忆、理解能力较强。由此可见,学生对记忆、理解、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在各年级的试题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如四年级试题第五大题“动手画一画”,学生虽然作图不十分规范,但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3、题型灵活多变,体现课改理念。 试题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解决问题等,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次试题即便是基础知识也比较灵活,难度较高,部分学生对于开放性习题的解答较以前有较大进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有不少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正确解答。在语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由此可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们对基础知识教得扎扎实实,训练反反复复,能注重教学的生活化,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努力做到举一反触类旁通,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因而多数学生学得比较

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研究

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研究 [摘要]文章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提出高校内部管理要形成以教授委员会的治理结构,克服泛行政管理的弊端;对外高等教育资源要部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为非公资本进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领域提供制度供给。与此相对应,通过科学制定大学章程,真正落实教育法赋予高等教育享有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与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非公资本治理结构泛行政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新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为落实科教兴国与国家创新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起,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教育部1998年12月制定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是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数量指标的最低限。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学校也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自1999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呈“登阶状”逐年增加。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并轨以来普通高校本专科扩招人数和毛入学率见表1。 与此对应,高校在校生人数从2002年的1600万人增至2008年的2700万人。这使得高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最直接的压力首先来自于资源条件的约束,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