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

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

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
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

唐代长安寺院与诗家咏唱

耿湋《春日游慈恩寺寄畅当》这样吟咏:“浮世今何事,空门此谛真。死生俱是梦,哀乐讵关身。远草光连水,春篁色离尘。当从庚中庶,诗客更何人。”《全唐诗》卷五五五马戴《题青龙寺镜公房》也有吟咏:“一室意何有,闲门为我开。炉香寒自灭,履雪饭初回。窗迥孤山入,灯残片月来。禅心方此地,不必访天台。”在诗家心目中,佛门居所总是那样清净透彻,空明圆融。施肩吾《观花后游慈恩寺》亦有讴歌:“世事知难了,应须问苦空。羞将看花眼,来入梵王宫。

唐高宗李治写过《谒大慈恩寺》诗:“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绮霞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唐宣宗李忱写过《幸华严寺》诗:“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

《全唐诗》卷一○三赵彦昭《奉和幸大荐福寺》诗:“宝地龙飞后,金身佛现时。千花开国界,万善累皇基。”同书卷九二李乂《奉和幸大荐福寺》诗:“象设隆新宇,龙潜想旧居。碧楼披玉额,丹仗导金舆。”卷六一李峤《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诗:“桂舆朝群辟,兰宫列四禅。半空银阁断,分砌宝绳连。”卷七一刘宪《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诗:“香塔鱼山下,禅堂雁水滨。珠幡映白日,镜殿写青春。”卷一○六唐郑愔《奉和幸大荐福寺》诗:“旧邸三乘辟,佳辰万骑留。兰图奉叶偈,芝盖拂花楼。国会人王法,宫还天帝游。紫云成宝界,白水作禅流。”

岑参《题华严寺瑰公禅房》有这样的讴歌:“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朝从老僧饭,昨日崖口宿。锡杖倚枯松,绳床映深竹。东溪草堂路,来往行自熟。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从词语上看看,这首诗描写的是深山佛寺的情景动态,但你细细琢磨,就会发现,诗人思维充满禅意的羡慕,那种解脱尘世羁绊,

追求无拘无束的愿望,在诗中缕缕流出。

当诗人们从心灵深处走向佛国禅境,便希望自己能够摆脱世虑尘劳,享受寺院中才有的那份尘世难以企及的安谧与清净。于是,各种求禅求静的心态,便从唐人寺院诗篇中缓缓释放。《全唐诗》卷四李适《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这样描写:“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全唐诗》卷五四四刘得仁《青龙寺僧院》亦有描述:“常多簪组客,非独看高松。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苔新禽迹少,泉冷树阴重。师意如山里,空房晓暮钟。”同书卷七九二《游长安诸寺联句·长乐坊安国寺·穗柏联句》中张希复的联句这样表达:“宿雨香添色,残阳石在阴。乘闲动诗意,助静入禅心。”诗人的禅思静想,不但使作诗的人对佛门境界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也由此增加了诗歌创作的另一种表达手法。

来到寺院,学佛向禅,听高僧讲座,与禅师话语,是诗人们感悟释理、启发智慧的一种交流形式。长安诗人在这方面多有涉及。《全唐诗》卷七一六曹松《青龙寺赠云颢法师》就描写了高僧宣讲的景象,其诗云:“紫檀衣且香,春殿日尤长。此地开新讲,何山锁旧房。僧名喧北阙,师印续南方。莫惜青莲喻,秦人听未忘。”又《荐福寺赠应制栖白大师》诗云:“才子紫檀衣,明君宠顾时。讲升高座懒,书答重臣迟。瓶势倾圆顶,刀声落碎髭。还闻穿内去,随驾进新诗。”同书卷五八一雍陶《安国寺赠广宣上人》也有类似描写:“马急人忙尘路喧,几从朝出到黄昏。今来合掌听师语,一似敲冰清耳根。”听得经义,悟醒人生,那的确是一种宗教因缘。

诗人们在描写僧侣禅师的时候,总是喜欢赞誉佛门子弟的风雅姿态,如《全唐诗》卷二三九钱起《同王錥起居程浩郎中韩翃舍人题安国寺用上人院》这样描述:“慧眼沙门真远公,经行宴坐有儒风。香缘不绝簪裾会,禅想宁妨藻思通。曙后炉烟生不灭,晴来阶色并归空。狂夫入室无馀事,唯与天花一笑同。”

唐朝诗人在诗作中,经常倾诉自己对佛门的向往,甚至想象着人生转折会在禅门度过。《全唐诗》卷二七九卢纶《题兴善寺后池》为此有言:“隔牕栖白鹤,似与镜湖邻。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岸莎青有路,苔径绿无尘。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全唐诗》卷一二九裴迪《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亦有诉说:“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这种心态的表露,在唐朝诗人中十分常见。如《全唐诗》卷六七九崔涂《题兴善寺隋松院与人期不至》也说:“青青伊涧松,移植在莲宫。藓色前朝雨,秋声半夜风。长闲应未得,暂赏亦难同。不及禅栖者,相看老此中。”虽然皈依佛门,曾是很多诗人的心灵愿望,但仕途进取的牵扯和现实生活的笼罩,还只能让很多诗人把禅理放在心灵之中。

有白居易《广宣上人以应制诗见示,因以赠之,诏许上人居安国寺红楼院以诗供奉》诗,就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白诗有云:“道林谈论惠休诗,一到人天便作师。香积筵承紫泥诏,昭阳歌唱碧云词。红楼许住请银钥,翠辇陪行蹋玉墀。惆怅甘泉曾侍从,与君前后不同时。”

准备科举的长安举子,往往借助寺院居所复习功课,在当时成为时尚。《南部新书》卷乙就记载:“长安举子,自六月以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全唐诗》卷二五六刘昚虚《寄阎防》对这样现象有所讴咏:“青冥南山口,君与缁锡邻。深路入古寺,乱花随暮春。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原注:“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

大唐宗教的开放姿态,使得长安寺院成为社会交际的重要场所,各种信仰的人都可以寺院自由出入并相互交谈。于是,喜欢漫游的唐朝诗人结伴而来,成为寺院禅门的主体游客。约在天宝二年(743年),王维、王绪、裴迪、王昌龄等人结伴同游长安青龙寺,联袂赋诗,王维为此作有《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并序》,记其雅事。天宝十二年(753年)前后,杜甫、高适、岑参、薛据、储光

羲等人携手同登慈恩寺登塔,共赋华章,由于这些诗人更为著名,所以后人愿意为此津津乐道。杜甫当时写的诗还一直为人诵传,其诗有“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土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的佳句。有唐一代,诗人们拜谒梵宇,群吟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很多风流佳话。

与下第者的心态不同,科举及第的进士,也要来到寺院交游题名。《唐摭言》卷三记载,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就曾在慈恩寺塔下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一年,白居易二十七岁,可谓春风得意。

长安寺院为当时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因而得到诗家最广泛的参与与喝彩。寺院诗歌的大批量推出,又大大提高寺院的知名度,活跃了寺院的文化感染力。如今,我们搜索唐人诗作,可以找到很多歌咏长安寺院的佳作。这些诗作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长安寺院内部风貌,展现了僧侣生活的各种情节,如《全唐诗》卷四三二白居易《青龙寺早夏》二首有这样的描述:“尘埃经小雨,地高倚长坡。日西寺门外,景气含清和。闲有老僧立,静无凡客过。残莺意思尽,新叶阴凉多。”“春去来几日,夏云忽嵯峨。朝朝感时节,年鬓暗蹉跎。胡为恋朝市,不去归烟萝。青山寸步地,自问心如何。”同书卷五○一姚合《和秘书崔少监春日游青龙寺僧院》也说:“官清书府足闲时,晓起攀花折柳枝。九陌城中寻不尽,千峰寺里看相宜。高人酒味多和药,自古风光只属诗。见说往来多静者,未知前日更逢谁。”如今我们研究唐代长安寺院,还必须从唐人诗作中心寻找更多的细节,才能深深感悟当时的佛门意境。

三、长安寺院与诗人的四季活动

唐代长安的寺院大都建制雄伟,环境清幽,以其秀丽风景感召外界。由于长安寺院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允许游人自由出入,因而具有了类似今天的公园性质。唐人四季重游赏,尤其是文人阶层,最喜欢利用四季景观的变化来捕捉创作素材,于是,景色绝佳、适宜于游览的长安各寺院,就成为唐朝诗人四季活动的首选地点。

其一、游春赏花。

唐人游春,以踏青为前奏,以赏花为娱乐,其中很多人都以寺院为出游目标。

大慈恩寺绽放的杏花和牡丹,在长安久负盛名,成为花中翘楚,引来无数的观赏者,唐代诗人对此屡加讴歌。《全唐诗》卷四六六李君何《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有这样的描述:“春晴凭水轩,仙杏发南园。开蕊风初晓,浮香景欲暄。光华临御陌,色相对空门。野雪遥添净,山烟近借繁。地闲分鹿苑,景胜类桃源。况值新晴日,芳枝度彩鸳。”大慈恩寺的牡丹花最为耀眼。《唐诗纪事》卷五二记载:“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甚盛。慈恩寺元果院花最先开,太平院开最后。”所以姚合《春日游慈恩寺》诗有云:“年长归何处,青山未有家。赏春无酒饮,多看寺中花。”

除大慈恩寺之外,西明寺、荐福寺、崇敬寺、永泰寺的牡丹也有名气,每到春末,牡丹盛放,长安人对寺院牡丹的观赏极端狂热,寺内好似花如海,出门尽是看花人,有所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说法。对于寺院牡丹的奇丽花姿,诗人多加讴歌,其中元稹、白居易对西明寺牡丹的题咏就有数首,如元稹有诗:“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白居易有诗:“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后来元稹远去江陵,白居易在西明寺独自观赏牡丹,又写诗抒情:“往年君向东都去,曾叹花时君未回。今年况作江陵别,惆怅花前又独来。”看来,一丛西明寺牡丹,的确让诗人们牵肠挂肚。

唐人游寺院、赏牡丹的诗作大都写得很精彩,如胡宿欣赏荐福寺牡丹,有诗吟咏:“十日春风隔翠岑,只应繁朵自成阴。樽前可要人颓玉,树底遥知地侧金。花界三千春渺渺,铜盘十二夜沉沉。”权德舆歌咏了慈恩寺清上人院的牡丹花:“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擢秀全胜珠树林,结根幸在青莲域。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庞眉倚杖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独坐南台时共美,

闲行古刹情何已。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后来,唐武宗毁佛,长安寺院多数铲平,名花枯萎,园林萧索,还引得一些诗人感叹留恋。如段文昌有这样的吟咏:“前年帝里探春时,寺寺名花我尽知。今日长安已灰烬,忍能南国对芳枝。”应该说,通过赏花游春的活动,唐朝诗人娱乐了身心,也和寺院禅门贴得更近。

其二、纳凉避暑。

长安寺院的建筑大多雄伟宽敞,且屋高墙厚,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加之寺院古树森密,浓荫蔽日,环境清幽凉爽,所以每值盛夏,文人诗客都喜欢避暑于寺院之中,纳凉消遣。白居易为此留有“白鹿原东郭,青龙寺北廊。望春花景暖,避暑竹风凉”的妙句。围绕着寺院纳凉,唐人写出很多优美诗章。如《全唐诗》卷二八二李益《自朔方还与郑式瞻崔称郑子周岑赞同会法云寺三门避暑》写得很有情趣:“予本疏放士,朅来非外矫。误落边尘中,爱山见山少。始投清凉宇,门值烟岫表。参差互明灭,彩翠竟昏晓。泠泠远风来,过此群木杪。英英二三彦,襟旷去烦扰。游川出潜鱼,息阴倦飞鸟。徇物不可穷,唯于此心了。”

长安城内的慈恩寺,是文人们最喜欢避暑的地方,很多诗人在这里纳凉吟咏,彼此唱和,凝练出华章绝韵。如《全唐诗》卷二七九卢纶《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云:“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鱼沈荷叶露,鸟散竹林风。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同书卷二八五李端《同苗发慈恩寺避暑》有云:“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树闲人并外,山晚鸟行西。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卷五一九李远《慈恩寺避暑》有云:“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不觉清凉晚,归人满柳荫。”卷五四四刘得仁《慈恩寺塔下避暑》云:“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竟日闻虚籁,深山只此凉。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

其三、赏秋登高。

每年的重阳节,是长安居民登高娱乐的日子,围绕着这个节日,社会上形成了秋季游赏的活动。很多长安居民都喜欢到四月去攀登佛塔,登高观赏,体现节

日气氛。就连皇室成员也要步履寺塔,一登绝顶。《全唐诗》卷五上官昭容《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有这样的描述:“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唐朝皇帝都喜欢在九月九日登高慈恩寺,因此,《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之类的诗篇每年都有呈现。《全唐诗》中写有此类诗歌的作者就有宋之问、李峤、李适、李抃、卢藏用、薛稷、马怀素、赵彦昭、萧至忠、李迥秀、杨廉、辛替否、王景、毕干泰、麹瞻、樊忱、郑愔等几十人。如《全唐诗》卷五二宋之问《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描写说:“瑞塔千寻起,仙舆九日来。萸房陈宝席,菊蕊散花台。御气鹏霄近,升高凤野开。天歌将梵乐,空里共裴回。”

各界人士都会前往佛寺登高,体验民俗与体育的快乐。《全唐诗》卷一九八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就描写得格外美妙:“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在赏秋登高的同时,人们还会佩茱萸、饮菊花酒,利用各种方式愉悦身心。

有人喜欢到寺院去看红叶,如《全唐诗》卷三三二羊士谔《王起居独游青龙寺玩红叶因寄》有言:“十亩苍苔绕画廊,几株红树过清霜。高情还似看花去,闲对南山步夕阳。”同书卷三三九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亦有吟咏:“秋灰初吹季月管,日出卯南晖景短。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

其四、踏雪访寺。

比起其它季节,隆冬时节的长安寺院显得比较冷清,游人见少,访客稀疏,然而总有诗人踏雪而来,轻扣佛门禅院。《全唐诗》卷二四八郎士元《冬夕寄青龙寺源公》有这样的描写:“敛屦入寒竹,安禅过漏声。高松残子落,深井冻痕

生。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同书卷三三三杨巨源《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亦曾描写寺院的雪景僧情:“皎洁青莲客,焚香对雪朝。竹内催淅沥,花雨让飘飖。触石和云积,萦池拂水消。只应将日月,颜色不相饶。”总之,唐代长安寺院在一年四季之间,都曾为诗人墨客提供活动场所,并以其清静的氛围、齐全的设施和净雅的环境,始终激发着诗人的创作灵唐诗中的寺庙钟声。

——在日本京都女子大学中唐文学研究会上的讲演

中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深受人民喜爱的名篇,而“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无疑最脍炙人口。上世纪80年代我去苏州寒山寺参观,见到寺中有不少日本友人赠送的铜钟,可见,那一千多年前的钟声直到现在还叩动着中外人民的心扉,引起大家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这钟声不是像长乐钟、景阳钟那样出自宫禁,近在人寰;而是如远岫钟、烟际钟那样出自古刹,迥超世外。那麽,唐诗中的寺庙钟声爲什麽有这样大的魅力呢?它在唐诗中扮演了一种什麽样的角色呢?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粗浅看法,请各位先生批评指正。

我讨论的范围限定于盛、中唐诗歌,主要集中在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爲代表的所谓山水诗派。这派诗人的风格被司空图称爲“趣味澄敻”,被严羽称爲“莹彻玲珑”,被王士禛称爲“神韵清远”。这派诗人在创作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写宁静的山水世界,二是善写僧寺题材的“方外之情”。这两个特点往往结合在一起,即在寻访僧寺的过程中展现出自然山水的美感。而中在盛、中唐诗中,钟声成爲连接山水世界和方外之情的重要桥梁之一。

举两首名篇爲例,一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一是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静,日暮坐闻钟。”这两首诗都因其钟声描写而获得了后世评论家的喝彩,如吴汝纶评“深山何处钟”句爲“幽微敻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4引);评“日暮坐闻

钟”句爲“一片空灵”(同上)

王孟派诗人特别善于利用钟声来创造意境,如常建的《题破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王孟诗派的禅趣。评论者有的赞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爲“警策”(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有的欣赏“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造意”(欧阳修《续居士集》卷23《题青州山斋》)。其实,这首诗最有灵气的要数余音袅袅的结尾,万籁俱寂,只有几杵疏钟颤悠悠回荡,这是何等静寂幽邃的境界!化动爲静,化实爲虚,钟声中一切迷妄顿时觉悟,幻化爲空无的永恒。纪昀评此诗“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爲神来之候”(《唐宋诗举要》卷4引),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盛、中唐宁静的山水世界中,也许再没有一种声音比钟声更富有禅意和诗情,善写方外之情的诗人,很少没有在诗中描写过钟声的,如孟浩然的“山寺鸣钟昼己昏”(《夜归鹿门山歌》);王维的“唯有白云外,疏钟闻夜猿”(《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不见留之作》);裴迪的“林端远堞见,风末疏钟闻”(《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储光羲的“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苑外至龙兴院作》);钱起的“清钟扬虚谷,微月深重峦”(《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暝投南山寺》);刘长卿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送灵澈上人》);“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韦应物的“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寄皎然上人》)……甚至被文学史著作归属于其他流派的盛、中唐诗人,也同样会在描写宁静山水和幽寂情怀时,用钟声来作映衬。如李白的“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庐山东林寺夜怀》);杜甫的“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二十判官》);岑参的“钟鸣长空夕,月出孤月寒”(《陪群公龙冈寺泛舟》)等等。

我们注意到,唐代诗人描写钟声时一般爱在“钟”字前加上这样几个形容词:“疏”,“霜”、“清”,“夜”,“晚”、“暮”、“晨”、“远”、“微”

等等,而这些形容词从不同角度规定了钟声的性质,使得我们有可能根据其性质来探索寺庙钟声独特的宗教魅力和艺术魅力。下面兹将这些冠有形容词的钟声合并爲四组,分别考察其宗教上和美学上的价值:

其一,“疏钟”,从钟声的节奏而言,舒缓从容,似断若连,“前声既舂容,后声复晃荡”(张说《山夜闻钟》),其声音的结构形式与诗人淡泊闲静的心态颇相对应。所以,“疏钟”常常唤起诗人归隐林下的情怀:“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刘长卿《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里》)“叶沾寒雨落,钟度远山迟。晨策已云整,当同林下期。”(韦应物《寄酬李博士永宁主簿叔厅见侍》)

其二,“夜钟”、“晚钟”、“暮钟”、“晨钟”,从钟声的时间而言,回响在世俗活动业已停息或尚未开始之际,在静夜或清晨,它属于一个宁静而超越的世界,属于心存方外的诗人或高僧:“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草色带朝雨,滩声兼夜钟。爱兹清俗虑,何事老尘容。况有林下约,转怀方外踪。”(岑参《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

其三,“霜钟”、“清钟”,从钟声给人的感觉而言,按中国古代的音乐观念,钟声应霜,《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而霜给人一种清寒高洁之感,使人神清骨寒,心灵得到净化:“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皎然《闻钟》)霜钟和月色构成一片空灵澄净的世界,融进了禅僧宁静空明的心境之中。

其四,“远钟”、“微钟”,从钟声的传播效果而言,“远”既指空间的远,也指时间的远。钟的声波长,富有空间的穿透力,“欲知声尽处,鸟灭寥天远”(钱起《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远山钟》);而它的余音,在时间的延续上也相当悠长,“此聊须一听,余响绕千峰”(戴叔伦《寒夜闻霜钟》)。由于距离远,钟声听来也就很微茫了,若有若无,杳渺飘忽。这种悠远的音响效果,也往往勾起

诗人悠远的情思,如王维《归辋川作》:“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爲了论述方便,我把钟声分爲以上四组,其实,这四组性质的形容词很可能描写的是相同的钟声,即节奏舒缓的“疏钟”,也是杳无人迹的“夜钟”或“晨钟”,清寒高洁的“霜钟”,悠扬动听的“远钟”。

钟声的宗教意味并不仅仅因爲它和寺庙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听到日暮钟,想起东林寺,听到夜半钟,想起寒山寺等等,而更多地来自它那不可扪摸的虚幻空无,即所谓“空中之音”;也来自它那虚与实,动与静的圆融统一,即所谓“动静不二”。佛教大乘空宗有着名的“十喻”:“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大品般若经》卷1)其中“如响”当然包括钟声。钟声从虚空中响起,又在虚空中消失,作爲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形态,它具有亦实亦虚的性质,这种性质很容易引发空寂虚无的宗教联想,正如张说描写的那样:“信知本际空,徒挂生灭想。”(《山夜闻钟》)同时,钟声典型地体现出动中之静和静中之动。六朝诗人有“蝉噪道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尽管也是以动写静,传达出声中之寂,但是蝉噪、鸟鸣未免显得过于吵闹,哪里有钟声那种净化人心的悠远宁静的韵味。王昌龄在寺庙中与朋友集会时有这样独特的感觉:“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的确,钟声从寂静中响起,又在寂静中消失,意味着永恒的静,本体的静,把人带入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非常“灵异”的精神境界。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美学散步》,65页)严羽评盛唐人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沧浪诗话》)从这一点来说,钟声比其他任何意象都更能象征禅的本体和诗的本体。

至于钟声的艺术魅力,似可从以下两点来看:

首先,钟声能创造出一种音乐境界或泛音乐境界,这种音乐境界就是绵邈空灵的“韵”。按照宋人王偁对“有余意之谓韵”的理解:“盖尝闻之撞钟,大声

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范温《潜溪诗话》引)就是说,钟声余音袅袅不绝,最能体现超越于形象之外的悠远无穷的诗歌韵味。而钟声那舂容晃荡的节奏,也颇符合老子有关“大音希声”的论述,据顾易生、蒋凡教授对“大音希声”的解释:“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浑沌窈渺,莫辨宫商,达到高度的和谐,闻者既不能听清,也不胜听。”(《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82页)这样的声音不正是唐人诗中描写的疏钟、微钟、远钟吗?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大音希声”是“道”的体现,而老子认爲“道”是“渊兮”、“湛兮”、“恍兮忽兮”、“窈兮冥兮”、“寂兮寥兮”的幽微深远、飘忽无形的状态,是难以用感官把握的“夷”、“希”、“微”的境界。显然,这正是钟声所能营造的音乐境界。事实上,在一些专门咏钟声的唐诗里,正可以看到很多类似老子形容“道”时所用的双声叠韵联绵词:“窈窕”、“舂容”、“晃荡”(张说《山夜听钟》);“寂寂”、“舂容”、“摇曳”、“泠泠”(郑絪《寒夜闻霜钟》);“渺渺”、“寒寥”、“断续”、“舂容”、“悠扬”、“杳霭”、“仿佛”、“依稀”(戴叔伦《寒夜闻霜钟》);“依依”(李嘉祐《远寺钟》);“杳杳”(司空曙《远寺钟》);“隐隐”、“迢迢”、“苍茫”、“萧散”(韦应物《烟际钟》)。这些联绵词大多有虚幻恍惚、深远渺茫、浑然莫辨的意思。由此可见,唐代诗人心目中的寺庙钟声是一种何等的境界,不仅有音乐的韵味,也体现了大“道”的深微。据说,王士禛选编《唐贤三昧集》,目的正在于“以大音希声,药淫哇锢习”(俞兆晟《唐贤三昧集》)

其次,钟声能创造出一种想象中的绘画境界,借用当代西方地理学术语来说,叫作“声音风景”(soundscape)。钟声是一种音乐,而音乐作爲一种诉诸心灵的浪漫型艺术,能够自如地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钟声所表现的风景当然只是虚像,而非实像,也就是张说所说:“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山夜闻钟》)然而,在唐诗中,由钟声唤起的想象世界往往通过诗歌的意象语言转化爲可视的绘画世界,如韦应物的《烟际钟》所描写:“隐隐起何处,迢迢送落晖。苍茫随思远,萧散入烟微。秋野寂方晦,望山僧独归。”当钟声和轻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幻化爲一幅淡远的水墨画,远山的落日余辉渐渐消逝,苍茫的烟雾飘忽在寂寥的原野上,孤独的僧人回归山中的古寺,可以

说,“烟钟”是音乐境界融人绘画境界的最佳范例,事实上,北宋画家宋迪著名的《潇湘八景图》中就有“烟寺晚钟”—景,而这也是八景中惟一的描绘“声音风景”的画幅。

以上我分别讨论了钟声的宗教意味和艺术魅力,然而,二者在具体的诗歌中住往是无法分割的。唐代诗评家殷璠发明了“兴象”一词,颇能说明那些描写寺庙钟声的诗歌中所包容的宗教情怀——“兴”和艺术境界——“象”(包括soundscape)的结合。他十分赞赏王孟派诗人綦毋潜《题灵隐寺上顶院》中的“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两句诗,称之爲“历代未有”(《河岳英灵集》卷上)。前一句是从视觉上描写,表现出庄严的塔影遥映碧空的静止画面,由静穆而唤起一种崇高感;后一句描写了听觉和视觉的通感,缥缈的钟声溶入远处一片悠悠白云,由空灵而唤起一种虚无感。这就是所谓“方外之情”。如果说塔影、清汉、白云都是空间形象的话,那麽钟声则是一种时间形象,有了这钟声,似乎一瞬间时空、因果、虚实、动静融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浑然莫辨,瞬间就是永恒。这是佛禅的世界,也是艺术的世界。

当后世评论家称王孟诗派“趣味澄敻”、“莹彻玲珑”、“神韵清远”之时,那空灵悠远的寺庙钟声无疑可作爲这种艺术风格最恰如其分的象征。

长安寺院为唐人生活和诗歌创作所提供的素材底蕴,总是那样无穷无尽。

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唐诗人杜牧《望故园赋》中写道:“余三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

诗人岑参“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

宋太宗曾作词赞道:“鹤立蛇行势无休,五天玄字鬼神愁。儒门弟子无人识,穿耳胡僧笑点头。”塔云山古建筑群已有400年历史,不知有多少志士名人到此一游,但从墙壁题诗中可以想见名人、诗圣不少。今选数首:

(1)“金顶旋转在九霄,脚踩飞云魂飘渺。果是人间一仙界,天宫胜景独这好。”

(2)“青松参天数千年,悬崖绝壁百丈涧。谁不称赞华山高,华山仅只这一半。”

(3)“青云悠悠盖塔云,万古流芳皆是春。穿云碧峰飘飘然,煜照仙界香纷纷。”

?

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白居易)

?

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

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

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

自兹舍车马,始涉蓝溪湾。

手拄青竹杖,足蹋白石滩。

渐怪耳目旷,不闻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

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龛边。

龛间长丈余,门户无扃关。

俯窥不见人,石发垂若鬟。

惊出白蝙蝠,双飞如雪翻。

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

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

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

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

岩崿无撮土,树木多瘦坚。

根株抱石长,屈曲虫蛇蟠。

松桂乱无行,四时郁芊芊。

枝梢袅清吹,韵若风中弦。

日月光不透,绿阴相交延。幽鸟时一声,闻之似寒蝉。首憩宾位亭,就坐未及安。须臾开北户,万里明豁然。拂檐虹霏微,绕栋云回旋。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野绿簇草树,眼界吞秦原。渭水细不见,汉陵小于拳。却顾来时路,萦纡映朱栏。历历上山人,一一遥可观。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云昔迦叶佛,此地坐涅槃。至今铁钵在,当底手迹穿。西开玉像殿,白佛森比肩。抖擞尘埃衣,礼拜冰雪颜。叠霜为袈裟,贯雹为华鬘。逼观疑鬼功,其迹非雕镌。次登观音堂,未到闻栴檀。上阶脱双履,敛足升净筵。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燃。众宝互低昂,碧佩珊瑚幡。风来似天乐,相触声珊珊。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点缀佛髻上,合为七宝冠。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祗园。

吹如秋鹤声,可以降灵仙。

是时秋方中,三五月正圆。

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

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

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

晓寻南塔路,乱竹低婵娟。

林幽不逢人,寒蝶飞翾翾。

山果不识名,离离夹道蕃。

足以疗饥乏,摘尝味甘酸。

道南蓝谷神,紫伞白纸钱。

若岁有水旱,诏使修苹蘩。

以地清净故,献奠无荤膻。

危石叠四五,磊嵬欹且刓。

四月八日赞佛诗

三春迭云谢,首夏含朱明。祥祥令日泰,朗朗玄夕清。菩萨彩灵和,眇然因化生。四王应期来,矫掌承玉形。飞天鼓弱罗,腾擢散芝英。绿澜颓龙首,缥蕊翳流泠。芙蕖育神葩,倾柯献朝荣。芬津霈四境,甘露凝玉瓶。珍祥盈四八,玄黄曜紫庭。感降非情想,恬怕无所营。玄根泯灵府,神条秀形名。圆光朗东旦,金姿艳春精。含和总八音,吐纳流芳馨。迹随因溜浪,心与太虚冥。

六度启穷俗,八解濯世缨。慧泽融无外,空同忘化情。

《清凉山赞佛诗四首》

西北有高山,云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干叶金莲开。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

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汉王坐法宫,一见光徘徊。结以同心合,授以九子钗。

翠装雕玉辇,丹髹沉香斋。护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阶。长恐乘风去,舍我归蓬莱。

从猎往上林,小队城南隈。雪鹰异凡羽,果马殊群材。言过乐游苑,进及长杨街。

张宴奏丝桐,新月穿宫槐,携手忽太息,乐极生微哀。千秋终寂寞,此日谁追陪。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披香淖博士,侧听私惊猜: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待诏东方生,执戟前诙谐。熏炉拂黼帐,白露零苍苔。吾王慎玉体,对酒毋伤怀。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割之施精蓝,干佛庄严饰。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袭。只愁许史辈,急泪难时得。从官进哀诔,黄纸抄名入。流涕卢郎才,咨嗟谢生笔。尚方列珍膳,天厨供玉粒。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黑衣召志公,白马驮罗什。焚香内道场,广坐楞伽译。资彼象教恩,轻我人王力。微闻金鸡诏,亦由玉妃出。高原营寝庙,近野开陵邑。甫望仓舒坟,掩面添凄侧。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

曰往清凉山。此山蓄灵异.浩气共屈盘。能蓄太古雪,一洗天地颜。日驭有不到,缥缈风云寒。世尊昔示现,说法同阿难。讲树耸千尺,摇落青琅玕。诸天过峰头,绛节乘银鸾。一笑偶下谪,脱却芙蓉冠。游戏登琼楼,窈窕垂云鬟。三世俄去来,任作优昙看。名山初望幸,衔命释道安。预从最高顶,洒扫七佛坛。灵境乃杳绝,扪葛劳跻攀。路尽逢一峰,杰阁围朱阑。中坐一天人,吐气如栴檀。寄语汉皇帝,何苦留人间。烟岚倏灭没,流水空潺湲。回首长安城,缁素惨不欢。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惟有大道心,与石永不刊。以此护金轮,法海无波澜。尝闻穆天子,六飞骋万里。仙人觞瑶池,白云出杯底。远驾求长生,逐日过蒙汜。盛姬病不救,挥鞭哭弱水。汉皇好神仙,妻于思脱屣。东巡并西幸,离宫宿罗绮。宠夺长门陈,恩盛倾城李。秾华即修夜,痛入哀蝉诔。苦无不死方,得令昭阳起。晚抱甘泉病,遽下轮台悔。萧萧茂陵树,残碑泣风雨。天地有此山,苍崖阅兴毁。我佛施津粱,层台簇莲蕊。龙象居虚空,下界闻斗蚁。乘时方救物,生民难其已。淡泊心无为,怡神在玉几。长以兢业心,了彼清净理。羊车稀复幸,牛山窃所鄙。纵洒苍梧泪,莫卖西陵履。持此礼觉王,贤圣总一轨。道参无生妙,功谢有为耻。色空两不住,收拾宗风里。

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寺庙的地理分布情况考察

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寺庙的地理分布情况考 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从南到北,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发生变化。但是以天津为代表的北方沿海城乡仍然处于传统社会的氛围中,不论是城内、城外、还是农村,均分布着种类繁多、规模不一的传统庙宇。成书于 1846 年的《津门保甲图说》,本是关于天津海口民防事务之书,全书有总图、分图 181 桢,记述了天津各类寺庙 490 处,反映了传统社会天津庙宇之概貌,是研究天津传统庙宇分布的重要资料。本文以《津门保甲图说》为中心,对鸦片战争前后未曾发生剧烈变迁以前的天津庙宇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初步考察。 一、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庙宇的数量及类别 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庙宇众多,虽然在城内、城外、农村的数量及其与户口的关系有所不同,但是却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不同宗教、类别的庙宇数量分布,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津民众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一) 不同区位庙宇的数量及其与户口之关系

如表一,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共有居民 87661 户,庙宇490 座,僧道 340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1. 44 座庙宇,每 178. 90 户共享一座庙宇。其中县城内有居民 9914 户,庙宇 34 座,僧道 32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 1. 06 座庙宇,每 291. 58 户居民共享一座庙宇。东门外、西门外、南门外、北门外、东北城角、西北城角 (以下称?城外?) 等经济较发 达地区,虽然和城内存在明显区别,但是亦和农村地区有所不同。这些地区总户数为 22943 户,庙宇总数为 126 座,僧道 73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 1. 73 座庙宇,每 182. 09 户居民共享一座庙宇。农村共有 54805 户居民,寺庙 330座,僧道 235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 1. 40 座庙宇,每 166. 07 户居民共享一座庙宇。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庙宇与户口的关系是从城内到城外再到农村递减,单位庙宇的使用比例逐渐减小。城内及城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 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 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 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 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 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 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 形成“前朝后市”的格 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 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

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 摘自《五千年中华文化大视野--魏晋风流》 袁行霈主编 唐代的都城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赞美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确实,自西周开始,历经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唐,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后有10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都曾经在这里上演。这里的山山水水、城镇乡村到处都留存着美妙的文物古迹,流传着令人神往的故事。 长安城所在的渭河盆地,南有属于秦岭山脉的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等峰峦支脉,北有北山,西有高大的陇山,黄河从它身边流过。唐代诗人杜牧赞美这儿的优美风光“春光绣画秦川明”。 江山如画,我国古代人民用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了足以跟江山媲美的灿烂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雄伟的古都 唐代的长安城是在一定的规划和设计下建筑起来的。它从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修建,经过隋唐两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才逐渐形成格局。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和十一月又修筑了长安城的外郭城,它把整个都城都包围起来。 在从西汉建都到隋朝近八百年时间内,历次战乱使长安屡遭毁坏,加上长安地势低洼,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当地水质产生盐碱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宫室占皇城一半和没有城市建筑规划的长安,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需要,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着手营建新城。隋朝创建长安城规划的宇文恺,唐朝领导修筑工程的工部尚书阎立德,都是当时最有经验的建筑工程师。阎立德的父亲阎毗是有名的工艺师。家学渊源,使阎立德的建筑技术也炉火纯青。《旧唐书》里曾称赞他“机巧有思”。 唐代的长安城可分作三部分:最北部的中央部分叫宫城,是皇帝、后妃和太子所住的地方;宫城的南边叫皇城,是政府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把宫城和皇城包围着,是百姓或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整个长安城大体呈方形,周长约七 十里,城里有14条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这些纵横交叉的大街

福建寺庙汇总 福建各地的寺庙介绍

福建寺庙汇总福建各地的寺庙介绍 提起福建,人们就想到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海上花圆城市的厦门,海上丝路各城泉州,海滨城市福州。作为中国东南部最热的旅游线路之一,福建之旅令人难忘。八闽大地不但有山川之胜,又有圆林之美,更有寺、塔、桥、土楼等古代建筑。其佛像雕刻制作工艺也堪称世界之最,座落在仙游的木雕铜雕佛像及高档仿古家具起古至今让诗人墨客,吟咏舒怀,留下了许多瑰丽的篇章。只要游客有时间和心情慢慢品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佛教是福建境内最有影响的宗教。东汉末年以降,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信徒多,香火鼎盛。境内现有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42座,位居全国前列。著名的有福州涌泉寺和西禅寺、崇福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莆田广化寺等。 福建有代表性的大寺庙普遍离市区不远,坐落之地环境清幽,是闹市参祥拜佛的绝佳之地。寺院建筑普遍经过仿古修葺,完整而不失岁月沧桑之美. 1.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厦门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在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始建于唐代,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妙相庄严,海内外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千手观音工艺精绝,千手千眼,金光闪耀。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书等,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花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 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大八景之一。登临远眺,山风海涛,尽收眼底。 2.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福州雪峰崇圣寺 雪峰寺全称雪峰崇圣禅寺,位于闽侯大湖乡雪峰山南麓,雪峰山本名象骨峰,山脉绵亘60余里,跨闽侯、罗源、古田、闽清四县,距福州77公里。雪峰山与鼓山、旗山三山鼎峙,环抱福州,合称福州"三绝"。 雪峰寺开山祖师是高僧义存(822-902年),精通佛理,从者遍布全国,德高望重。禅门五宗(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中的法眼、云门二宗即出其派下。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曾问义存:"师住象骨峰有何异?"义存答曰:"山顶暑月,犹有积雪。"王曰:"是山可名雪峰。"由此改名为雪峰。山势峭拔,风景绮丽,绝顶峰海拔800米,享有"闽越神秀"、"琼瑶第一峰"之美称。古人有诗赞曰:太华凝结素芙蓉/隔崦流云淡复浓/夏入伏中微觉暑/时移秋半便如冬/银锄错落千重岭/玉砌嵯峨百丈松/几度雨花台上望/光摇楼阁起霜钟。 作为当今福州五大禅林(鼓山涌泉寺、西门西禅寺、雪峰崇圣寺、北峰石牌林阳寺、象峰山崇福寺)之一的雪峰寺始建于乾符二年(875年),原名应天雪峰禅院。该寺比鼓山涌泉寺还早建三十余年,涌泉寺开山祖师神晏乃义存的高徒。乾宁元年(894年)移址陈洋(今址),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为今名。该寺屡经兴废,鼎盛时有殿堂房

寺庙的宣传口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寺庙的宣传口号 篇一:核心价值观标语口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 2、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牢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4、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5、提倡“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6、弘扬文明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 7、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厉行节约,从我做起。 8、勤俭节约,点滴做起。 9、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知行统一。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

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1、握手文明,告别陋习,崇尚节俭,合理消费。 1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1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 14、公德装在心中,文明贵在行动。 15、节俭养德,杜绝浪费。 16、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篇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 1、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寺庙的宣传口号) 3、呼唤莫若实干,心动不如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知行统一。 4、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 5、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6、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的

揭秘唐朝时长安的灵异事件:阴兵借道、青面鬼

揭秘唐朝时长安的灵异事件:阴兵借道、青面鬼 其实灵异事件最多的是唐朝时候的长安、洛阳这些地方。 这里举一个例子。 长安有一个叫姜皎的人,这个是权相李林甫的舅舅,他本人也过大官。而且在唐玄宗没当皇帝时就跟唐玄宗交上朋友了。 而说起他跟唐玄宗的相识,也有点灵异味道。 有一天,姜皎碰到一个和尚,这个和尚跟他要吃的。姜皎拿出一盘肉来。和尚不吃,却说了一句话:“你只要能碰到一个真人就能大富大贵。” 什么真人呢?这个和尚指点:跟我走,你今天就可以碰上。 于是,姜皎就跟着和尚到了郊外,正碰上还是临淄王的唐玄宗在打猎。姜皎也喜欢打猎,出来时就带着一只很好的鹞鹰。唐玄宗一看,都是玩鹰的,那一起练练吧。就这样,姜皎结识了唐玄宗。后面又发生了一件怪事,就是姜皎的家里来了一个女巫,女巫说天子今天会到你家来拜访。没多久,李隆基就来了。 所以,姜皎特别看好唐玄宗,跟唐玄宗的关系处得很好。那时是武则王当女皇,唐朝王子都是高危动物,一般人都不跟唐王亲密接触。但姜皎跟唐玄宗走得很近,唐玄宗需要啥就送啥。最后,他们就成了患难之交,唐玄宗当了皇帝后大大重用姜皎。 这是姜皎跟唐玄宗的怪事,而后面又发生了一件比较恐怖的事情。 说话姜皎喜欢去长安的大庄严寺玩,当地的市招待所设宴款待姜皎。酒宴当中,有一个特别美的艺妓。这个艺妓的手总是藏在衣袖里。客人中有一位喝了两杯,色心上来,说你是不是六指啊,让我看看。 说完,抓住人家的手就想看,这个女子却突然倒地,整个变成了枯骸。 古代认为看到这种灵异现象是不吉利的,姜皎看到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出事了。因为泄露了唐玄宗的机密,他被撤职发配钦州。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个更恐怖的:阴兵借道! 这个事情发生在东都洛阳。唐玄宗在那度假,当时是六月夏天。突然有一天洛阳百姓躁动起来,在坊间四处奔走,甚至发生了人群踩踏。原来在半空中,猛然出现了一群阴兵,达数万之众,战马喧哗,阴影重叠。十分吓人。而且这样的事情接下来发生了很多次,每次都是夜里出现,从洛水南岸一路走来,消失在洛水的北岸。 当然,这也是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唐玄宗请人做法事,并在洛水边放置供名,最终这个阴兵消失了。这个故事来自那里呢?晚唐人段成式的笔记《酉阳杂俎》,段成式的父亲曾经当过宰相,所以知道很多上层社会的事情。而段成式的儿子据说还亲历了一起灵异事件。 段成式的儿子段安节小时候跟人踢球,球从一个墙的破壁间滚进了一座大宅子,落到了一堆荒草中间。 大家知道,晚唐时唐朝已经落败了,长安坊间有很多老房子,要么是主人已经死去,要么是搬走,成了无主的宅子。这种宅子最容易闹鬼,是谓:“长安多凶宅,无人敢居”。 段安节跟朋友就从墙里钻进去,正要捡球时,听到里面上锁的房间发出一个声音。段安节们特别好奇,轻轻地凑到房间看,透过门缝,他们看到了一生都忘不掉的恐怖画面。 房间里有一个绿色大脸,脸有多大呢,跟房间一样大。而眼球当然跟脸盆一样大了。这个脸盆大的眼珠子转来转去,盯着这些小朋友看。 一惊尖叫,小朋友一哄而散,当然,球也顾不上捡了。 这个是什么鬼呢?

寺庙寺院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寺庙寺院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第二章开发条件分析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第四章项目性质与形象定位 第五章市场分析与营运 第六章项目建设 第七章安全系统规划 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九章开发建设与效益分析第十章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第十一章技术指标与投资效益

总论 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城市的高速扩张,物质生活及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城市钢筋混凝土中激烈竞争生活的人们有了放松身心、静心休闲,亲近自然的需求,旅游观光、宗教信仰、敬佛拜佛已成为人们一种高雅的消费方式。在新的潮流下,发展宗教、旅游及相关事业已成为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事业。 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和进步中独具不容忽视的地位,弘扬佛教文化和发展佛教事业在一定范围内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事业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乘菩萨的行愿,也是佛教事业的宗旨精神。国家提出宗教事业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佛教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 某某寺历史悠久,位于某某区某某镇某某村五社,该寺始建于明初,兴于明清,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庙建筑被毁。修复某某寺,恢复其昔日荣光,既可充分体现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促进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宗教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又能将特色旅游开发、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巨

大。 一、有利资源及条件 某某寺地理位臵得天独厚,生态环境较好,极目远眺,某某全景尽收眼底,环境清幽,气候宜人,是诚心敬佛净心,休养生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修复扩建某某寺将遵循顺应自然,合理布局,以绿色生态为根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某某寺打造为“天人合一、人天感应”的佛门圣地;成立景点建设、管理机构,采用先进的寺庙管理理念,使某某寺的有利资源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二、实施方式 某某寺采用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总体规划:某某寺宗教场所区,养生园,项目总占地约60亩,控制面积300亩。土地来源及性质为划拨出让和流转二种形式。总规化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宗教场所区是本项目重点实施的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占地约20亩,建筑总面积25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金刚舍利塔、财神殿、真武殿、药师殿、西方三圣殿、祈福殿、僧寮、居士楼、观堂、西净、景区道路、绿化、景观、水电、广场、停车场、及配套辅助设施等。前期工程完成并开放使用后,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进行后期开发,后期开发建

诗歌中的长安

诗歌中的长安 西安,在历史上曾经称作长安。从秦皇汉武以来,累世为龙蟠虎踞之地。在中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唐代,它更为世界上第一大城市。但是,1000多年过去了,我们到哪里还能看到唐代的长安呢?除了参观文物古迹外,还可以从唐诗中,去领略唐代帝都长安的城阙宫苑、郊野山川、四时景物。 “长相思,在长安。”长安,是诗人们生活的地方;长安,留下了诗人们的足迹。有关长安的名篇佳作,诸多都出于大家之手。骆宾王的《帝京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充分描绘了规模宏大的京城长安的雄浑高耸。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遥认微微上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这首诗则描绘了长安城内布局匀称,城坊整齐,皇宫衙署,市民住宅,分区设痒痒,不相混杂的风貌。 唐代诗人咏长安,就每一首持来看,只反映了长安的一处风光,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它不仅反映的是一个城市,而且是一个社会,既展现了唐代长安的繁荣景象,又提示了那个封建社会的兴衰。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首诗写出了唐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徐夤的《放榜日》:“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写了放榜时的热闹景象。孟郊的《登科后》则抒发了高兴的心情:“春风得意马蹄轻,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的正月、寒食、清明、秋色、

雪景怎么样呢?诗人们也为我们有迷人的描绘。东风吹来了,长安城初春的景色,韩愈描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杨巨源又描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随之长安城,“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待到夏日,“迢迢青槐街,相去坊。”天来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入冬后,“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长安的宗教寺观、郊野山川,以及长安的杏花、桃花、牡丹、芍药、梅花,诗人们也都留下了名篇佳作。诗人们有赞美长安的,也有深深地惋惜的。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了安史之乱后长安的凄惨景象。白居易的《卖炭翁描写的这个时期的小人物的悲惨生活。西安,在历史上曾经称作长安。从秦皇汉武以来,累世为龙蟠虎踞之地。在中国封建社会极盛时期的唐代,它更为世界上第一大城市。但是,1000多年过去了,我们到哪里还能看到唐代的长安呢?除了参观文物古迹外,还可以从唐诗中,去领略唐代帝都长安的城阙宫苑、郊野山川、四时景物。 “长相思,在长安。”长安,是诗人们生活的地方;长安,留下了诗人们的足迹。有关长安的名篇佳作,诸多都出于大家之手。骆宾王的《帝京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充分描绘了规模宏大的京城长安的雄浑高耸。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遥认微微上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这首诗则描绘了长安城内布局匀称,

万宁寺——大都时代,重要的城市标志!

万宁寺——大都时代,重要的城市标志! 万宁寺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距今已有六百九十八年的历史了。万宁寺内的中心阁位于今鼓楼的位置,是大都南北中轴线的城市标志。今草厂胡同12号是万宁寺残址,在今天的鼓楼东侧,如果对其适当修复,既保护了重要的历史遗迹,又可以增加那里的文化内涵,提升鼓楼附近的旅游价值,而且可以改善那里的居住环境。 神御殿 根据《长安客话》的记载,在大都的西部,原来有一座建于辽代的寺庙,已经废弃不堪了,只有一座佛塔还在,题曰“释迦舍利塔”,塔内珍藏有二十粒舍利,一到深夜“屡放神光”,附近的居民以为失火了,仰视天空,却没有一丝火焰,“乃知舍利威灵,人始礼敬”。 元世祖忽必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命人把这座辽塔打开,发现里面有许多灿如金粟的舍利,其中还有一枚铜钱,上铸“至元通宝”四字。忽必烈十分高兴, 因为,忽必烈的年号也是“至元”,认为这是天意,是“圣人制法,予定冥中,待时呈现”。 这一天是至元八年(1271)的三月二十五日,距今七百三十二年了。于是忽必烈敕令在那里构筑一座规模宏大的藏式佛塔,并以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作为寺的界址,名曰“大圣寿万安寺”,既今天俗称的白塔寺。 忽必烈的做法为其后的皇帝继承下来,在元代,每位皇帝在位的时候都要修建一座或者几座寺庙。忽必烈的孙子成宗兴建了大天寿万宁寺。之后,武宗建大崇恩福元寺、仁宗建大承华普庆寺、英宗建大永福寺、大昭孝寺、文宗建大承天护圣寺、明宗建大天缘延圣寺。

大昭孝寺在寿安山,是在唐兜率寺的基础上修建的,冶铜五十万斤铸卧佛,精美肃穆,至今为人称道。 这些皇帝,生前到他们构建的寺庙里做佛事,故去以后,其肖像往往供奉在他们所营造的寺庙里,享受祭祀。比如,忽必烈在万安寺、成宗在万宁寺、武宗在福元寺。 万宁寺 元成宗建造的大天寿万宁寺在今天东城区草厂胡同12号。营建于元成宗的大德九年(1305),规模浩大,其西,至于今天的鼓楼。“中塑秘密佛像”,十分丑怪,成宗的皇后布尔罕,看到这个佛像,传旨把它的头部用手帕蒙起来,不久,又下令把佛像毁坏。 二十二年以后,泰定帝在位,也就是泰定四年(1327),在那一年的五月,泰定帝在万宁寺,建造供奉成宗御容的神御殿,称万寿殿。从此这里成为祭祀成宗的地方。 元朝灭亡以后,万宁寺规模缩小,逐渐荒废,清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引述《析津日记》说: 今寺之前后皆兵民居之。从室而入,有穹碑二,尚存,长各二丈余。西一碑国书,不可读,东一碑,欧阳原功文,张起岩书,姚庆撰额,题曰:成宗钦明广孝皇帝作天寿万宁寺神御殿碑。其北列明碑四,一为冯祭酒梦祯文,一为焦太史文。 “室”在古文之中有浴室的意思,洗澡的地方,进万宁寺为什么要经过浴室,不得而知。但,由此可知,万宁寺当时的环境是恶劣的。 或者,受阿拉伯人的影响,在万宁寺里设有可以洗浴的房间? 到了《日下旧闻考》的成书年代,只剩下焦的那块石碑了。 民国以后,当时的市政府,做过几次寺庙调查,其中,1936年的万宁寺是这样的: 坐落内五区鼓楼东大街草厂七十四号……不动产土地约三亩,房屋四十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自行管理,所有殿房除供佛僧人住外,余房外租。庙内法物有佛偶像三尊,神偶像九尊,礼器六件,法器两件,另有水井一眼。 在这次调查中,万宁寺,写作万灵寺。原因是清代的道光皇帝叫宁,为避讳,把万宁寺改称万灵寺。有两名僧人,主持叫全祥。

浅谈唐朝古都长安城的面貌

浅谈唐朝古都长安城的面貌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2班裴怡惠110110089 摘要:唐朝是一个繁荣强盛的王朝,在西方和美洲还蒙昧时,唐朝的京都长安以一种城市的非凡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商人,士族和游客。长安的布局和建筑雄伟而具有历史奠基意义;同时长安是经济强盛的国际大都会,拥有着各类先进的手工业;是佛道信仰的净土回归;是中外文化汇集传播的天堂,拥有着文学创作上文化高峰。整个长安的气息透着盛唐之音的气节,令人神往。 关键词:唐朝长安城繁华兼容并包 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从商殷,秦咸阳,汉朝长安到明清的北京城,城市在发展中展示着我们古老国度的魅力和灿烂。而唐朝长安城的发展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页。目前国内外史学家对于唐朝长安城的研究可以说是如夜空的繁星,浩渺繁多。外国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中国史学家梁启超等都就唐朝历史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以为我国目前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历史时期。就新时代的观念,可以对唐朝长安发展历史进行新的解读,同时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在国际日益交融的当代,保持本国的本色和特色。 一、城市建筑与布局新创 城市建筑是城市生活和发展的基础,描绘研究唐代的长安城,不得不从他的城市布局和宫殿建筑说起。隋唐长安是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其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把我国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

型的阶段。城市风格体现了帝王意志、礼制主宰。长安的构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但市在宫南;继承了邺城规划体系的传统,中轴对称的布局,宫城居中、对称严谨,突出了宫殿的位置。⑶tong同时城市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城市内设有东西两市,城市商业需要集中成市,说明商业已较“日中为市”时代发达,但这么大的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映商业不够发达,市民和市的关系不太密切。整个长安城皇宫在北方,占领了长安的制高点龙首原,而政府机关和寺观和官僚住址次之,居民住宅最低。这是一种处于处于安全的考虑,更是统治者阶级观念的体现。全城有110个里坊(即有街道切割出来的居民居住的方形住区),东西11条街道,南北14条街道,布局犹如棋盘一般,形成了长安平面布局的整齐之美。长安城内的宫殿,是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其中代表着唐朝建筑的工艺水平的,无疑是三内。即唐太宗居住的“北内”太极宫,武则天居住的“东内”大明宫,唐玄宗居住的“南内”兴庆宫。这三所宫殿的建筑规模和辉煌程度都是无与伦比的。如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其殿前的砖石道长78米,宽26米,踏步以白玉石装饰,墙壁涂有红色的石灰,殿内有阔11间,进深4间,很多物品以鎏金装饰,十分辉煌壮丽。 长安的城墙分为外廓城和宫城。其中的朱雀大街宽150米,在当时绝对是绝无仅有的,而长安的廓城内有一条完整的给水系统,更为先进是长安还具有一套完成的排水系统。考古学家在长安城内曾经发现了一段排水管道设备,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完备、最先进的排水系统。 二、繁荣的商品经济和手工业 唐朝长安在当时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农业空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业的发达从而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印刷就是唐代新兴的手工业,而纺织业和陶瓷业在唐代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很大的规模。这类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如闻名国内外的宣纸、徽墨、蜀锦、唐三彩等。此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令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当时大量的南方物品通过南北大运河和唐代驿站远到长安,而来自西方印度,波斯的商人经陆上的丝绸之路,运来他们的国家特色,如骆驼,琉璃,象角,香料等等。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热闹非凡,各国商人往来于此,城内形成了繁荣的市场。市场中各类

日本最有名的五座寺庙

日本最有名的五座寺庙 法隆寺 法隆寺在奈良附近,是日本手屈一指的大寺院,始建于公元6世纪末约在公元670年毁于雷火,灾后很快得以重建。根据许多专家的研究,法金堂、五重塔的风格和结构,的确保存着较为古老的手法。法隆寺的平面对称,而是轴线两侧的均衡,轴线一侧是金堂,另一侧为五重塔,是其特点外搪原来是白壁红柱,内搪各构件均经彩绘,至今已一千多年。外檐木材黑褐色,更显得古色古香,庭院中地表铺设小卵石,既显得整洁,而又不呆面也不泥泞,也不生长杂草,别有风趣。金堂、五重塔原来是横矩形的廊院罗进去,廊院形成“凸”字形平面。讲堂两侧,东面有钟楼,西面为经藏,都与对峙,成为讲堂的陪衬。出法隆寺东大门,是法隆寺东院,也是一座纵向的有一座八角形梦殿,造形很好。这种单层多边形的小殿堂以及廊院西北角见于莫高窟盛唐以后的壁画中,使我感到特别亲切。 寺院周围满布苍松翠柏,高低错落,使寺院有一种肃穆庄严、娴雅和谐不会使人感到宗教的神秘,反而令人充分感受到一种东方历史的文化。法隆寺电线走

火,金堂被烧毁。现在的金堂是根据详细的测绘资原则重修的,效果不错。据说日本政府把法隆寺金堂火灾这一天定为全国各城市都要进行消防演习,奈良市的消防车要进到法隆寺内巡焚毁的残存构件拆除后重建于法隆寺新建的仓库中,作为研究资料及纪念。 唐招提寺 寺在奈良古都,是我国唐代扬州高僧鉴真和尚历尽艰辛到达日本之建立的,寺院建筑虽然经过了多次维修,但是其中金堂、讲堂、钟楼以及院存着创建时的风貌。金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建造时间相当于我国盛唐时日本法隆寺地维护,所以建筑仍完整坚固。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多根搪柱都经过修炭化成褐色,室内木构件还留下一些斑斑驳驳的彩画,依稀透露出相当于格。金堂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特别在房顶坡度及门窗装修形式上变动较落架大修时作了改正,恢复较为平缓的屋顶及五开间设板门,使堂内宽敞明堂比我国五台山南禅寺(公元789年)还早23年,但它是七开间大殿,是研很好的旁证材料。鉴真大师是日本律宗的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与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与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就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就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与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与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就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与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与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就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与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就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就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与各种行业的布置就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就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瞧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就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就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就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古代第CBD探秘唐长安城的东市与西市

现在各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CBD(核心商务区),可是你知道吗,在千年前的唐代长安城里,也存在着两个世界最顶级的商务区——唐长安城西市、唐长安城东市。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在唐代京都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东市”在今西安交通大学一带,“西市”在今劳动南路一带。“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等上层社会,而“西市”不仅是大众平民市场,更是包含大量西域、日本、韩国等国际客商在内的国际性大市场。唐代“西市”占地1600多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有220多个行业,固定商铺4万多家,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 长安城平面图 东西两市的区别 唐长安东西两市除所处位置上的不同之外,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经营商品的种类略有不同 东市和西市同是长安城工商业市场,但是由于其市场位置的不同,所经营的商品种类也略有区别。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的需要。而西市则距三内较远,周围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场经营的商品,多是衣、烛、饼、药等日常生活品。 东市的商业不如西市繁荣 东市靠近三内,周围多是勋贵官僚第宅,而其商业反却不如西市繁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受到政治上的种种影响和限制。

墓地壁画 这是因为,唐统治者视商贾为“贱类”,以工商为未利,严禁百官入市。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月、二年十二月,太宗多次颁布禁令:“五品以上,不得入市”,“禁五品以上过市”。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德宗又下诏:“禁百官署邸贩鬻”。有故事说,武周时期官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将入三品。一次退朝,就因为在路旁买一新熟蒸饼,于马上而食,结果遭御史弹劾,而未能升迁。武则天特为降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遂落甲”。(《朝野佥载》卷四)可见封建统治者既要依靠工商业满足其物质生活的享受,又自视清高,对工商业者卑视,加以种种的限制。据《长安志》载:“万年县户口,减于长安。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由是商贾所凑,多归西京……自此之外,繁杂稍劣于西市矣。”而西市商业较东市繁荣,是长安城的主要工商业区和经济活动中心,因此又被称之为“金市”。 唐长安城东西两市的面积,各占南北两坊之地,平面形制均为南北略长、东西略短规则的纵长方形。 西市风采 两市之内,各有两条平行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四条主干大街在市的中央交叉成井字形,并且将整个市区划分成九个长方形。据考古探测,西市内四街宽约16—18米。其中南北向二街之间相距309米,东西向二街之间相距327米,二者大体相等。北街距市的北墙336米,东街距市的东墙293米。东市内四街宽度将近30米,较西市之街宽约一倍。 除市内主干四街之外,在两市的四周围墙内,还有沿墙平行的四条街道,顺墙街宽都在14米许。

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

[转载]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 原文地址: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作者:冯加弥禄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丹凤门左侧丹凤门正面丹凤门大街丹凤 门远景 丹凤门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东西长达200米,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丹凤门遗址位于西安 市自强东路道北,2005年发掘时实测门阙墩台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各宽8.5米,道中 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符。墩台 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也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的。肃宗至德二年(757),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2010年10月丹凤门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内部设置为一楼是多媒体展示大明宫与丹凤门,二楼东边是大明宫文物展示区,西边是丹凤门遗址参观平台。门票免费,每日限参观2000人,每15分钟60人进入参观。只在周末需排队进入,建议若条件允许,在周内参观。 含元殿含元殿东侧鸾凤阁含元殿广场含元殿鼓楼含元殿三 重阙含元殿西侧栖凤阁含元殿 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主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殿两侧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的龙尾道。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

中国寺庙与外国教堂的对比

中国寺庙与外国教堂的对比 中国宗教性地方建筑主要有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及少数民族宗教建筑。寺庙建筑是中国古典代表建筑之一,它起源于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神权的崇拜。宗教建筑一直是建筑界长盛不衰的话题,相对于外国教堂类宗教建筑保存完好而言,中国的寺庙类宗教建筑则显得有些日暮西山。 简介 中国庙宇: 庙宇,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庙宇在中国乡土建筑中占有较重要地位,庙宇结构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中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 寺院: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 道观: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道观照古人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应为观道。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乐,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道教信仰中与“道”并提的是“德”,道教经书中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生活安乐,这是一种精神修炼,目的是追求在心理上、精神上达到清静无为的出世境界。因此道教徒把“修道”放在首位。 教堂:教堂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等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级别分类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礼拜堂等。世界现今前三大教堂是罗马教廷:圣彼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塞维利亚大教堂,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圣殿,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 异: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寺院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许多寺院都在深山密林中,所以第一道门便称“山门”,而三、山音近,故此一般山门又由三道门组成,象征佛教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天王殿内,两旁四大天王,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 佛教最早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古代的贸易通道,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道,所以中国早期的石窟寺也随着佛教的流布出现在这条古道的沿途。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分布在中国从北到南广大地区的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