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明理学的自然观-以朱熹的风水思想为中心

宋明理学的自然观-以朱熹的风水思想为中心

宋明理学的自然观-以朱熹的风水思想为中心
宋明理学的自然观-以朱熹的风水思想为中心

理學的自然觀

-以朱熹的風水思想為中心

周志川*

摘要

宋代是中國科技文明昌盛的時代,清代的全祖望在其《宋元學案》中,就曾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來稱頌集這位宋代理學之大成的朱熹。自朱子以下,歷代學者無不對其文學、思想、倫理、道德、文化、政治等內容作深入的剖析及研究。而近代國內外研究朱熹的學者,也發表了不少有關朱熹的各種學術論著。儘管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少創新的看法,並且超越前人,但是以風水思想的角度來探討朱熹的自然哲學,卻鮮有人涉及。即使有學者談論到,亦是以片面、片斷一筆帶過,甚至於以否定的觀點評論來朱熹的風水思想。至於這被爭論已久的「風水」一詞,在朱熹大儒的思維下到底是如何著墨呢?就是此處所要探討的問題所在。本文主要是以宋代的理學為背景,從集理學之大成的朱熹太極思維著手,進一步探討朱熹自然哲學中理學與風水的關係,最後以《朱子語類》及《朱子文集》中有關風水的內容加以舉證說明,來釐清「風水」之說在朱熹哲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關鍵詞:朱熹、自然、太極、陰陽、理、氣、風水

一、前言

自然哲學,是對於自然界或自然現象的原因、存在根據的說明,是哲學與自然科學的聯係。在以往的中國哲學研究中往往以重倫理而輕科學。1宋代是中國科昌明的時代,隨著生產的發達和經濟的繁榮,自然科學有了很大的發展。舉凡天文、地理、曆算、物理、化學、醫學、火藥、印刷術等等自然科學相競展現出輝煌的成果。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對於中國哲學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集理之大成的朱熹,便在此時代的背景下,開展他以理學為中心的自然觀。特別是在中國傳承已久的「地理風水」之說,朱熹不諱言,也大膽的提出。甚至在上奏皇帝的奏章中,也堂而皇之的提出風水高論,力勸新君能為先皇審慎選擇陵地,並極力批評執事的朝官,應另擇最吉之處,以免陷孝宗的屍骸長久浸泡黃泉濁水之中,而令人不安。是以一場風水的爭論就此展開。本文主要從朱熹的理學背景

*本文作者為元培科學技術學院國文組講師

1參閱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2版頁196

,進一步探討朱熹理學與風水的關係,以釐清「風水」之說在朱熹哲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朱熹的理學思維

在進入朱熹風水世界的主題之前,首先應了解朱熹風水論的背景由來。從北宋五子談論「理」這個觀念以來,宋明以至清初這段時期,都籠罩在理學的世界裡,特別是二程子闡述「理」的觀念最多,確立了理學中「理」的地位。及至南宋朱熹集理學之大成,繼承了北宋五子「理」的觀念,並擴大二程「理」的內容,具體的闡述,「理」的哲學觀點大抵建立完成。2

朱熹言「理」分自然、所以然及所當然。如朱熹所言:

「事物之理,莫非自然。」(《孟子集註?離婁下》)

「蓋以自然之理,則天地之間,惟天理至實而無妄。」(《中庸或問》二十章)「至於天下物,則必各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所謂理也。」(《大學或問?經文》)

從實體概念來看,理是宇宙萬物的所以然,是凌駕於一切事物之上的最高原則和精神實體。

又說:

「使於身心性情之德,人倫日常之用,以至天地鬼神之變,鳥獸草木之宜。

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見其當然而不容已,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大學或問》第五章)

「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

2

北宋五子「理」的觀念:周子(周敦頤,1017-1073)通書禮樂篇:「禮,理也。……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仍是條理之意。邵子(邵雍,1012-1077)之哲學基于數,而以「天下之數出于理」(《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張子云:「只萬物皆有理。」(《張子語錄?中》)均以理為宇宙原則矣。二程(程顥,稱明道先生,1032-1085;程頤,稱伊川先生,1033-1107)明道云:「詩大雅烝民篇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萬物皆有理。」(《遺書》卷十一)伊川又云:「天下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一草一木皆有理。」(同上卷十八)「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同上卷二上)因「萬物皆是一理」也(同上卷十五)。二程云:「理則天下只是一箇理,故推至四海而準。」此理即是天理。故又云:「萬物皆只是一箇天理。」「天理云者,這箇道理,更有甚窮已?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更怎生說得存亡加減?是佗元無少欠,百理俱備。」(俱同上卷二上)伊川云:「物我一理,纔明此,即曉彼。」(同上卷十八)二程云:「理與心一。」(同上卷五)蓋謂心包萬理也。伊川謂張子「西銘明理一而分殊」(伊川文集卷五)。其說易亦每謂如此。蓋天下之理一,而物則百殊也。

,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語類》卷六十二)

從屬性概念來看,理是指事物的規律或秩序。3雖然「理」的觀念雖然已建立起來,只是有是「理」,卻又要如何將理的概念實際落實?朱熹認為這「理」只是以形而上的觀點討論,形而下的世界並未涉及。於是他採用張載「氣」的觀點,從原本的理本論,進一步全面地闡述理和氣的關係,將形而上的「理」與形而下的「氣」做一個結合,形成貫穿天地之間的理氣宇宙論。朱熹說: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子文集?答黃道夫》)

「理未嘗離乎氣,然而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豈無先後?

理無形,氣便粗,有渣滓。」(《語類》卷一)

朱熹以理氣的相互關係,來解釋宇宙天地間的關連及結構性。理與氣的關係,在朱子之前是各自表述,到了朱熹理氣的問題才做了一個整合。朱熹認為理學的根源來於自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要釐清理和氣的關連就不得不採用太極陰陽的說法來解釋理的意義與理氣的關係。朱熹在《語類》中說:

「事事物物皆有個極,是道理之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語類》卷一)

又說:

「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語類》卷一)

又說:

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於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語類》卷十五)

總的來說理就是太極,這太極不僅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而且也是萬事萬物的總原理。至於理、氣與太極、陰陽的關係,朱熹將理與太極等同,氣與陰陽一樣。理與太極同樣是形而上者,氣與陰陽則是形而下者。朱熹云:

蓋太極是理,形而上者;陰陽是氣,形而下者。(《語類》卷五)

太極,理也;陰陽,氣也。(《太極圖說解》)

3參閱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4月初版頁117

當朱熹在講理氣論時,基本上中也將太極、統陰陽納入他的哲學邏輯之中。從太極到陰陽,以至於到萬物,這彼此間的相互關係,有著極完整的系統性存在著,他說:

太極只是一個理,迤邐分做兩個氣,裏面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行,散為萬物。(《太極圖說解》)

又說:

二氣五行,天之所以賦受萬物而生者也。自其末以緣本,則五行之異,本二氣之實。二氣之實,又本一理之極。是合萬物而言之,為一太極而已也。

(《通書?性理命注》)

以朱熹的哲學結構來說,誠如近代大陸學者張立文所說的,在萬物的產生,其中重要的環節就是氣,就是陰陽。由於氣的運動變化,而構成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現象世界。4不管是從太極(理)-萬物或萬物-太極(理),中間透過氣的陰陽變化做為它們之間的橋樑。依照朱熹的說法: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朱子文集》卷七十)

又說:

「天地之化,包括無外,運行無窮,然其所以為實,不越乎一陰一陽兩端而已。」(《朱子文集》卷七十六)

天地之間以理為出發點,天地之間的變化,都可以透過陰陽二氣而囊括無遺。朱熹以太極(理)、陰陽(氣)、五行、萬物,構成他的基本宇宙自然哲學體系。由以上可以看出,這個宇宙間不論是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等萬物都可區分形而下的器和器所存在的形而上的道理在。依上述的說法,朱熹的風水觀,從其理學的角度來看,其山川相遶、草木繁孳變化,所融結產生的地理風水,自然符合朱熹所謂「萬物皆有理」、亦為「自然之理」的準則。

三、朱熹的風水觀

近代朱熹的研究學者,有關朱熹的風水思想,甚少觸及,是否因為「風水」4參閱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2版頁127

?還是研究較冷門而不願討論?這不得而知。然而已故中國的哲學史家陳榮捷(1901-1994)先生曾在其《朱子新探索》的書中討論「朱子之世俗信仰」。陳榮捷先生乃近代研究朱子思想的大家,有關朱子的論著相當多,也非常深入。因此,他根據相關歷史文獻,力辨朱熹本人「絕無風水信仰」,認為地理風水之說,只是「可謂為美學的觀點,與迷信相去遠矣」。其實從朱熹的相關文獻的記載,朱熹並非全盤否定風水說,甚至還提出個人對風水的看法。以下就陳榮捷先生所說的朱子「絕無風水信仰」的一段文章,提出其它在《朱子語類》及《朱子文集》中有關風水的部份文獻,說明朱子對風水的認可並非如陳先生所說的朱子「絕無風水信仰」。

首先《朱子之世俗信仰》中云:

「南軒(張栻,1133-1180)致朱子書云,『尊嫂已遂葬事否?……近世風俗深泥陰陽家之論,君子固不爾。但恐聞風失實,流弊或滋耳。更幸裁之』。朱子與陳同父(陳亮,1143-1194)書云,『云子卜葬已得地,但陰陽家說須明年夏乃可窆,今且殯在貴庵』。……信陰陽家言,必為其媳之主張,因朱子本人無取於此也。門人胡伯量(胡泳)函問為謀葬先人,應否擇日,並卜其山水吉凶。朱子答云,『伊川先生力破俗說,然亦自言須是風順地厚之處乃可。

然則亦須稍有形勢,拼揖環抱,無空闕處,乃可用也。但不用某山某水之說耳』。語類有一段話,最足証實朱子絕無風水信仰。其擇地處,乃在形勢而非吉凶。諸生皆言某廟為靈。朱子則云,『仰山廟極狀大,亦是占得山川之秀。寺在廟後卻幽靜。廟基在山邊。此山亦小,但是來遠。到此溪邊上外面,群山皆來朝。寺基亦好』。此可謂為美觀點,與迷信相去遠矣。朱子上狀爭辯孝宗山陵,亦極力主張土肉深厚,無水石之虞,又可以避免兵戈亂發掘暴露之患,而直斥台史坐南向北謬妄之說。此則為永遠安寧之計,開罪朝廷,固不惜也。」

誠如上文陳榮捷先生所舉的幾則文獻資料,其中朱熹門人胡伯量函問朱熹,「謀葬先人應否卜其山水吉凶」,「朱子答云」一段其實已肯定風水需擇地,並依山水變化,審慎形勢。此段雖未提及吉凶,然就朱熹為侍講寧宗皇帝上《山陵議狀》中,就建言應「擇一最吉之處,以奉壽皇神靈萬事之安」。因此卜葬仍需詳細觀察山水的地形變化,選擇一處最吉利的風水地,以安厝先人。上述同時連接下文陳先生所舉朱熹《語類》有一段話,証實朱子絕無風水信仰,「可謂為美學的觀點,與迷信相去遠矣」。此段中所謂「占得山川之秀」,陳先生解讀為「可謂為美學觀點」,這只是他個人對審美價值的評論,並非是朱熹真正的意涵與看法。殊不知從朱熹的語類中就有數則談論山川相遶,群山會聚而成好風水的地方,並非只是從單純的「美學」角度來看。例如《語類》云:

「堯都中原,風水極佳。左河東,太行諸山相遶。海島諸山亦皆相向。右河

,直至太山湊海。第二重自蜀中出湖南。出廬山諸山,第三重自五嶺至明越。又黑水之類自北纏繞至南海,泉卅常平司有一大圖,甚佳。」(同上)

另一則又說:

「冀都是正天地間,好箇風水。山脈從雲中發來,雲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前面一條黃河環繞。右畔是華山聳立,為虎。自華來至中,為嵩山,是為前案。遂過去為泰山,聳於左,是為龍。淮南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朱子語類》卷二)

這二段朱熹很清楚地說明,冀都與堯都這兩個古代的帝都,所處的格局都是位於山勢一重又一重,群山拱聚,山川相遶的好風水處,而且也不避諱地連續使用「風水」這一名詞。其中《語類》所提到的「右畔是華山聳立,為虎。自華來至中,為嵩山,是為前案。遂過去為泰山,聳於左,是為龍」,亦是風水古籍中所常用的術語。另外根據《山陵議狀》中的說法:

「若以術言,則凡擇地者,必先論其主勢之強弱,風氣之聚散,水土之淺深,穴道之偏正,力量之全否,然後可以較其地之美惡。」(《朱子文集?山陵議狀》)

由此可見朱熹對於傳統風水術的理解是相當精通的,否則如何肯定判別冀都與堯都是「風水極佳」的地方。

再則《朱子的世俗信仰》的文末提到「朱子上狀爭辯孝宗山陵……..」一段,是出自朱子的《山陵議狀》一文中,其上奏的主要目的是批評朝臣們為先皇孝宗皇帝所選擇的陵地。「地之不吉」、「擇之不精」,其中未得其形勢之善,穴內不深且浮淺、穴中有泉水為害等不良現象,希望新君趙擴能聽其建言,易地改選孝宗的陵地。然而我們詳看朱熹《山陵議狀》的內容,亦如前文所舉,為使孝宗「壽泉神靈」享有「萬世之安」,朱熹不斷地引証古人的說法,「以禮而言」、「以術而言」、「以地而言」,最後建議「不拘官品,但取通曉地理之人,參互考校,擇一最吉之處,以奉壽泉神靈萬世之安」。同時也認同「孫逢吉所謂少寛日月,別求吉兆為上」。朱熹如此詳盡闡述地理風水擇地之重要,以便獲取最吉之寶地。此番論述,豈是陳先生所說:「其擇地處,乃在形勢而非吉凶」這麼單純。

從《禮記》的《檀弓》、《喪大記》等諸編中可以窺見,儒家所重視的喪葬禮儀一直支配著中華民族(不論是統治階級或是一般平民)的喪葬制度。北宋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程頤所著《葬說》5一文,就是以他的「理」學系統中一脈絡的推

5「地之美者,則其神靈安,其子孫盛。若培壅其根而枝葉茂,理固然矣。地之惡者則反是。然則曷謂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潤。草木之茂盛,乃其驗也。父祖子孫同氣,彼安則此安,彼危則此危,亦其理也。」(《程氏遺書?葬說》卷十)

。如程頤說:

「天下之理一也,途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雖物有殊,事萬變,統之以一,則無能違也。」(《易程傳》卷三)

又說:

「凡一物上有一理」(《程氏遺書》卷十)

「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程氏遺書》卷十八)

二程認為一與萬的關係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萬物有萬理,而萬物之理又統一為本體之理,萬物都是一理表現。所以一物之理是天理的具體表現,一物之理與萬物之理是相通的。以這個觀點推衍到先人之葬地時,如《葬說》一文所言,若葬「地之美」則「子孫盛」,葬「地之惡」則「反是」。然而其原因何在?程頤曰:「理固然矣」。因為依照二程的說法,一物有一物之理,這是天理的具體表現,並非有什麼特別神秘之處。因此程頤《葬說》所言地之美惡關乎子孫盛衰,在其所葬之地土色是否光潤?草木土色是否茂盛?等理由來判別地之美惡與子孫盛衰,是有其理學的依據存在的。

繼承二程的南宋集大成理學家朱熹,「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全祖望語),亦承襲著二程的《葬說》觀點,繼續發揮個人理學的思想,主張風水選址的重要。如朱熹所言:

「葬之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遺體也。以子孫而藏其祖考之遺體,則必致其謹重誠敬之心,以為安固久遠之計。使形體全而神靈得安,則其子孫盛而祭祀不絕,此自然之理也。」(《朱子文集?山陵議狀》)

朱熹承襲孔子以來以孝治天下的一貫宗旨,推行宗法倫理,省墓祭祖,使族人子孫遵守孝道,擴而充之,則忠君愛國,事君治人。然而對先人遺體安葬擇地的過程裏,如何好好地慎選風水吉地,使祖考遺體不受侵擾,神靈獲得安寧,讓後代子孫能展現對先人最大的孝道,是願意朱熹接受二程慎葬的說法,並加以重視推廣的。

至於朱熹是如何重視、在意地理風水之說,可從他在晚年時不惜得罪朝中同僚、甘冒被罷官的危險上書奏請新君為孝宗另擇陵地的過程中看出。朱熹於宋孝宗(1127-1194)死後,以垂暮之年被新君趙擴召請入都,做為「帝王師」入侍經筵四十六日,他在朝供職的第一件事就向皇帝上了《山陵議狀》,力主廣求術士,博訪名山,為死去的孝宗另擇「最吉之處」,以免使其屍骸長久浸泡黃泉濁水之中,令人惶惶不可終日6。如朱熹於《山陵議狀》中說:

6參閱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頁957–982

「欲葬其先者,無不廣招術士,博訪名山,參互比較,擇其善之尤者,然後用之。其或擇之不精、地之不吉,則必有水泉、螻蟻、地風之屬以賊其內,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孫亦有死亡絕滅之憂,甚可畏也。其或雖擇吉地,而葬之不厚,藏之不深,則兵戈亂離之際,無不遭罹發掘暴露之變,此又其所當慮之大者也。至於穿鑿已多之處,地氣已洩,雖有吉地,亦無全力。而祖塋之側,數興士功,以致驚動,亦能挻災。……」《朱子文集?山陵議狀》

朱熹認為孝宗山陵是關乎「垂裕後昆,永永無極」(同上)的國家大計,不可專信臺史之言,至使孝宗山陵穴中受水泉、土淺、螻蟻、地風等之害。因而主張應廣求術士,博訪名山,以擇地之最吉者,方能使神靈得安,子孫祭祀不絕。

四、結論

朱熹的自然哲學以理氣為核心,不只表現在道德倫理的人性論上,更落實到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上。不論是有生命的草木、禽獸,或無生命的山川、地形等都有它存在的道理與價值。這些存在的道理與價值觀來自於自然中,自然中萬物形成的原因、發展的過程,都有它一定的準則。而這些準則就是理學的自然主義基本原則。朱熹即是以理與氣來貫穿這些成的原因及發展的結果上。所謂「風水」之說,亦不例外地建構在此自然主義基本的原則上獲得展開,同時以理學的宇宙論系來貫穿此一脈絡。朱熹以北宋五子的理學為基礎,特別是以周敦頤的《太極圖》做為宇宙發展至產生萬物的理論依據,再結合二程理學中「理」與萬物的關係,最後加入張載「氣」學思想,完完整整將宇宙萬物生成之因到萬物生成之果,做一系統的分析與說明,來建構起朱熹自然觀的哲學背景。在這一龐大的理學背景下,他將傳統以來褒貶不一的風水之說,去無存菁的把一些穿 附會的部分,做一個釐清。尤其在《山陵議狀》中,他將亳無根據的「國音之說」、「五音」、「五姓」之說做一個徹底的批評,並舉前人王充、呂才7之論加以佐証。凡是若干子虛烏有、荒誕不經的說法都予以駁斥,這充分表現出朱熹不是那種一昧迷信江湖上術士所言的風水之說的愚儒。

「風水」是中國文化信仰之一,儘管其說,歷來飽受批評,一則因功利主義大行其道,讓統治階層及一般平民產生求取風水吉地,心存升官發財及庇蔭子孫

7

根據王充《論衡、詰術篇》云:「宅有五音,姓有五聲,宅不宜其姓,姓與宅相賊,則疾病死亡,死罪遇禍,……」

《舊唐書、呂才傳》云:「近代師巫,更加五姓之說。言五姓者,謂宮、商、角、徵、羽,欲以同韻相求;及其以柳姓為宮,以趙姓為角,又非四聲相管。其間亦有同是一姓,分屬宮商,後有複姓數字,徵羽不分。驗于經典,本無斯說,諸陰陽書,亦無此語,直是野俗口傳,竟無所出之處。」

。二則因漢代以來術數大為流行,也給予推波助瀾之象。二者相互結合,遂使得江湖奸邪術士有可乘之機,妄自加入許多不合理、迷信不堪的風水內容,以求有利可圖。然而朱熹本著「格物窮理」的精神,不僅探討形而上的理學,更把形而下的氣學給落實,逐步將萬事萬物之道理窮盡,並予以實踐,使之全然貫通。朱熹的風水思想所存在的最大價值,除了還原長久以來不論與朝廷政要或是販夫走卒曖眛態度的真實性與自然性之外,更重要的是進步闡揚中國傳統以來儒家的宗族倫理與孝道觀念。為使祖老體不受水泉,螻蟻、地風之屬的侵害,朱熹以一套龐大的理學自然觀,層次分明抽絲剝繭地應用在風水理論上,找尋所謂的風水寶地。其理由無它,只為保存先人遺骸之安穩及略盡為人子孫該有之孝道罷了。誠如朱熹所言:「使形體全而神靈得安,則其子孫盛而祭祀不絕,此自然之理也。」然而朱熹簡單一句「此自然之理」,蘊藏著風水思想背後多麼龐大的理學思想體系。或許朱熹借著與弟子之間的語錄問答及以上書與信仰風水的皇帝對話之中,有意無意地將其理學思維潛移默化的融入在自然的生活中。朱熹以如此致知力行的態度看待「風水」,而風水之說是否仍是迷信或是否有其道理?自然不言而明。

參考文獻

周敦頤:《太極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

邵雍:《觀物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

程頤、程顥:《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

朱熹:《朱熹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2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4月

陳榮捷:《朱子新學案》,台北:學生書局,1988年4月

束景南:《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6月

山田慶兒:《朱子の自然哲學》,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77年12月

牧尾良海:《風水思想論考》,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4年11月

渡邊欣雄?三浦國雄:《風水論集》,日本東京:凱風社,1977年12月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篇一: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宋明理学》,可谓是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中最难啃的骨头, 对老师能力的考量是多方面的。很多老师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 完教材和教参后搞不懂讲什么,自己都不懂,怎敢给学生讲!那么 这一课我们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上课过程中我认为 要注意的问题,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宋明理学》在专题中的地位。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儒学的发 展历程,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要清楚理学在专题中的 地位,首先要清楚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命运。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经孟子和荀子得到完善和发展。 秦朝时,由于“焚书坑儒”,儒学进入低潮。西汉武帝时,董仲舒 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东汉末年到唐 末五代,由于各种思潮的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 学统治地位被削弱。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复兴。明清之际,儒学受 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批判。 其次要弄清儒学在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特点。春秋时期,孔子提 出“仁”、“礼”、“德治”。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荀子除了唯物思想而外强调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握“礼”。 西汉时期,董仲舒儒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政 治的’大一统”必须要思想的“大一统”,从而顺利推行“罢黜百 篇二: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因倡言守道循礼又称“道学”,不仅主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还广泛涉及各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家融合,唐代实行三教并存政策,儒、释、道得以独立发展并相互争论与融合。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走向极端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经历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弘扬了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讲求以情统理、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比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错误观念,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首先是以“程朱理学”给人们诸多灾难痛苦,“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注》]“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但是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宋明理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 【内容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 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 他人,龙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本目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提问: 1、魏晋时期直接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2、唐代中后期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的是谁?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 子之道又是谁? 3、“北宋五子”是哪几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道路的是谁?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的是 谁?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的是谁? 4、理学的集大成者是谁?他的理学体系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 5、陆王心学指的是什么?标志着重健儒家理论的任务已经完成的是什么?心学的开创者 是谁?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心学的集大成者是谁? 新授: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讨论后归纳) 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 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 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 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 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 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 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 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 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

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宋明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唐末五代时期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的目的,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2.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⒈理气论:以二程 ..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 (1)理是根本,理先于气。 (2)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 (3)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 2.修养诊:以本体论 ...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1)区分教育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2)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4)仁者境界毫遁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 ..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1)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道 (2)认为秦汉以来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3)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 三.理学的发展(发展为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3)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世称阳明先生) (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2)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3)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 (2)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使儒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3)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性作用。 (4)儒学到明朝中期,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5)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面临挑战与融合的史实,分析程颢、程颐、朱熹创立理学的过程,理解其主要思想内涵和影响,探究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搜索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2)设置若干思考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并注意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3)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若干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儒学汲取佛道的精神,自身也有了充足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也说明不论外来文化还是中国土生的文化,不论如何神秘还是如何玄虚,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较之原来的儒学更加理论化

和思辨化,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嚼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白鹿洞书院 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陆九渊就儒家义利等问题慷慨陈词。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将儒学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称为“新儒学”。 那么,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它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变化? 新课学习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了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

宋明理学教案教学教材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但是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宋明理学测试

测评练习 1、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这是 A.董仲舒在宣扬“天人感应” B.朱熹在讲解“格物致知” C.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3、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4、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说,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8、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宋明理学》教案(1)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

【学习实践】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18 19第1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儒学的危机 1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 阶级的需要。 2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地位。 3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二、程朱理学 1. 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 主张 (1) 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 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 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 影响 (1)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 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 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 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易混辨析]~~“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 “理”的体验和理解,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

和真理的探索。实践出真知是指在实践中得出事物发生、 发展的规律,即主张在 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 三、陆王心学 人物 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学说 陆九渊 南宋 心学的创 、-—IV 立者 主张“心即理 也”,“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即 是宇 宙” 求理的方法是“发明 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王守仁 明中 期 心学的集 大成者 主张“心外无 理”,强调天理 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的方法是“致良 知”,强调自我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 [轻巧识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影响 1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 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⑵进步性 ①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 ②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1.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一”的 潮流 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重兴儒学, 唐宋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到宋代,形成 “理学”。 2.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 强调“格 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 建等级秩序。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 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主 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致良知”等。 3.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它强调三纲五常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 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节制、发奋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 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合作探究攻重难] IU1卜 WW W. 知识精要 宣 羽rtT 陀7坠岸Ifi 时期用歯片h 未理供ffi.i 心粧

人民版历史教案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历史组喻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到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结合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儒学,是儒学哲学化的阶段;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4课宋明理学是必修3文化史中最难上的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地位显赫,在儒学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故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及对理学的评价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找出现实生活中与心、理有关的词语 如此丰富的相关词语与我国古代一学派密切相联,它就是宋明理学。 【讲授新课】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探究学习一】结合课本第一框题和以下材料思考魏晋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哪些危机? 1.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探究学习二】与宋代理学的产生相关的政治经济因素是什么? 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3.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选择题】1.(07汕头一模)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rray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二)、理学两大流派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完成半开放笔记 【探究学习三】:展示四则材料对应理学和心学 【选择题2】(08广东历史)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选择题3】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指 A.社会发展规律 B.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C.宇宙自然的变化规律 D.人性的发展规律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儒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三个特点,对宋明理学有一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哲学化。 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儒学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等。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的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

“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由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宋明理学作为哲学思潮或者作为儒学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以及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这里,宋明理学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儒家元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但是,宋明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也有自己的特色。就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义理,重点并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元典相比,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

宋明理学的自然观-以朱熹的风水思想为中心

理學的自然觀 -以朱熹的風水思想為中心 周志川* 摘要 宋代是中國科技文明昌盛的時代,清代的全祖望在其《宋元學案》中,就曾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來稱頌集這位宋代理學之大成的朱熹。自朱子以下,歷代學者無不對其文學、思想、倫理、道德、文化、政治等內容作深入的剖析及研究。而近代國內外研究朱熹的學者,也發表了不少有關朱熹的各種學術論著。儘管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少創新的看法,並且超越前人,但是以風水思想的角度來探討朱熹的自然哲學,卻鮮有人涉及。即使有學者談論到,亦是以片面、片斷一筆帶過,甚至於以否定的觀點評論來朱熹的風水思想。至於這被爭論已久的「風水」一詞,在朱熹大儒的思維下到底是如何著墨呢?就是此處所要探討的問題所在。本文主要是以宋代的理學為背景,從集理學之大成的朱熹太極思維著手,進一步探討朱熹自然哲學中理學與風水的關係,最後以《朱子語類》及《朱子文集》中有關風水的內容加以舉證說明,來釐清「風水」之說在朱熹哲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關鍵詞:朱熹、自然、太極、陰陽、理、氣、風水 一、前言 自然哲學,是對於自然界或自然現象的原因、存在根據的說明,是哲學與自然科學的聯係。在以往的中國哲學研究中往往以重倫理而輕科學。1宋代是中國科昌明的時代,隨著生產的發達和經濟的繁榮,自然科學有了很大的發展。舉凡天文、地理、曆算、物理、化學、醫學、火藥、印刷術等等自然科學相競展現出輝煌的成果。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對於中國哲學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集理之大成的朱熹,便在此時代的背景下,開展他以理學為中心的自然觀。特別是在中國傳承已久的「地理風水」之說,朱熹不諱言,也大膽的提出。甚至在上奏皇帝的奏章中,也堂而皇之的提出風水高論,力勸新君能為先皇審慎選擇陵地,並極力批評執事的朝官,應另擇最吉之處,以免陷孝宗的屍骸長久浸泡黃泉濁水之中,而令人不安。是以一場風水的爭論就此展開。本文主要從朱熹的理學背景 *本文作者為元培科學技術學院國文組講師 1參閱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2版頁196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 姓名:XXX 班级:10级政教班学号:20104011XXX 摘要:深刻了解先秦儒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分析宋明理学的传承模式和人类思维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及其表现形式,联系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文化进行必要的考量得出相关结论并推广应用。 关键词:宋明理学先秦儒家思想关系历史表态文化哲学学派古代社会朝代更迭思想变革 正文: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儒学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在这里将根据先秦儒家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过程来重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1 先秦儒家思想 先秦儒家有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几位重要的人物。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也成为当时儒家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对于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远远不止上述所说的内容,但是先秦儒家的思想对于但是的社会是极其重要的。朝代更迭,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封建统治阶级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积极改进思想文化上的不足,利用一整套理论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国家混乱的局面也就滋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出现在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统治阶级的支持无疑是各思想流派的最有力的后盾。 2 过渡时期儒家思想发展 之所以将先秦以后到宋代这一段时期成为过渡时期是因为在此时期,儒学的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其所发展的过程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建统治者的意思,适应社会的需要。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统治者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长冲高中查丽 内容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彼此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理学形成的背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说的主要内容。 难: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春秋创立—→战国发展—→秦朝打击—→西汉正统—→西汉末至唐、儒学遭遇困境 一、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

1.儒学在困境中发展 困境①汉代末年,儒学权威性削弱 原因:②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 ③儒学本身沦为笺注之学,受到质疑 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发展 北宋儒学的复兴运动 2.宋代时期理学形成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干涉较少,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他们认为复兴儒学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人文的探究成为时尚。 二、理学的形成 1.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地位 2.程朱理学 (1)主要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来源——核心思想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如何理解宋明理学

如何理解"宋明理学"? 2011-10-11 本文行家:贾莉芳 学生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