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征明行书卷《前出师表》二种

文征明行书卷《前出师表》二种

文征明行书卷《前出师表》二种
文征明行书卷《前出师表》二种

释文:《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民用飞机、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题识:嘉靖壬寅(1542年)春日书。徵明。钤印:文徵明印(白文)、衡山(朱文)、停云(朱文2次)作者简介: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

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以出世心书入世情

——文徵明行书《出师表》卷赏析

罗汉松

自1526年辞官归里后,文徵明(1470-1559年)似已绝意仕途,“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王世贞《文先生传》),但心中块垒却始终难以消除。文徵明既为宦门之后,向以气节、功业自持,又因致仕是由于受到排挤、倾轧所致,私心常有块垒也属自然。王世贞《文先生传》中所说即可佐证。王文中说,文徵明刚致仕还乡的时候,名动一时,但并不为仕宦将相们操笔,所谓“郡国守相连车骑、富商贾人珍宝填溢于里门外,不能博先生一赫”;但到了后来,他的这一立场当有比较大的松动,以致王世贞有“己未(1559年),为御史严杰母书墓志已,掷笔而逝,然若蜕者”的说法。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文徵明晚年屡有“抒愤懑”之作,如题为“嘉靖乙卯(1555年)二月八日书,徵明为子际江茂学”所书《行书〈咏花诗〉卷》中的《桃花》一诗:“莫作寻常轻薄看,杨家姊妹是前身”,即透露个中消息。此外,署为“嘉靖乙卯(1555年)二月既望”的《行书〈离骚〉卷》及署为“嘉靖戊午(1558年)冬十一月廿日,夜寒不寐,筹灯漫书”的《行书〈赤壁赋〉卷》都可证文徵明不能忘怀“世事”而寄情山水之心,特别是前者,字多欹侧、笔画多有勾连,可见书时心态并非一平如水。

最能说明文徵明这种心态的,当属署款为“嘉靖壬寅(1542年)春日书”的《行书〈前出师表〉卷》。该卷纵约30公分、长逾200公分,卷书诸葛亮《前出师表》全文,连署款共计630字,成58列分布,全卷一气呵成,毫无怠慢,卷首钤“停云”朱文印,卷后钤白文“文徵明”印及朱文“衡山”、“停云”印,是文徵

明晚年比较少见的巨幅长卷书法作品之一。

诸葛亮《前出师表》一直被当作忠君爱国的首选教材,被后世人奉为其中圭臬。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北上抗金的岳飞路过南阳,拜谒武侯祠,因心中激愤,竟夜不能寐,瞬间写就《前出师表》。在后跋中,岳飞说明当时来由:“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以后,陆游也作有《书愤》一诗,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是借书(赞)《前出师表》抒写心中激愤、胸中块垒。

嘉靖壬寅当1542年,文徵明时已73岁,早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行书《前出师表》显然不至于“师出无名”而只是纯粹的自娱而已。史载,自1540年至1542年,鞑靼铁骑连续三年兵犯太原。1540年,鞑靼骑兵破宁武关,长驱直入清源、太原;1541年,鞑靼再破宁武关,兵临太原城下,后劫掠榆次、太谷而去;1542年,明廷诱杀鞑靼贡使,遭到疯狂报复,鞑靼第四次南侵太原,并绕城南掠,一直杀到上党,成为明代北陲最大的一次兵燹。

鞑靼的进犯和明廷的昏庸使当时以气节自持的文人们无比愤慨。与文徵明并为“江南四才子”的徐祯卿即多有此类作品,如弘治十八年(1505年)因闻官兵抵抗不力惨败于鞑靼而作长诗《榆台行》,极尽慷慨悲切。文徵明既与徐祯卿同列“四才子”,本就是“同声相应、同契相求”以互相砥砺的,并且,早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便与徐合纂过《太湖新录》,两人过从不可谓不密。因此,文徵明受徐祯卿影响而以国为事,应该是毋庸置喙的。他作于正德庚辰(1520年)的《吴山秋霁图》卷,后面以隶书工整誊录杜甫的《秋兴八首》即为明证。《秋兴八首》是杜诗中最有寄托的组诗,历来被认为是怀君忧国的经典之制。文徵明一笔不苟地誊录于后,足见其心。这种坚持直到晚年仍未改变,只是变得更加

委婉而已。匡时去年秋拍以1110万元成交的《行草书诗卷》中有诗句说:“白发岂堪供世用,青山自古有闲人”,与其视为对世外生活的向往,不如说是对当局不满的牢骚。而如《忆昔四首》之三:“零落江湖俦侣散,白头心事许谁知?”之四:“愧无忠孝酬千载,曾履忧危事一人。”(参见文徵明嘉靖丁巳年作绢本《行书诗册》)则是对自己未能为君父、为国分忧而叹悔不已。

在这种背景之下,文徵明愤而书《前出师表》并寄以深情就不难理解了。诸葛亮《前出师表》本就是以所谓“北定中原”、“攘除奸凶以兴复汉室”为旨要的,文徵明书此卷,即寄寓自己愤于明廷昏聩而恨不能讨伐鞑靼之心。不过,这种愤慨之心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们一向认为文徵明书法极少沾染世间火气、而以所谓“书卷气”为著。但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假象,而错觉产生的根源即在文徵明的“以出世之心写入世之情”。

所谓“以出世之心写入世之情”,其实是文徵明独特的处世之道。尽管他实际上是怀有入世之心的,但每每都以出世的面貌加以掩饰。具体到其作品上,方法之一是以不同的作品相互映证,以彼作的世外色彩抵消此作的入世心,如与行书《前出师表》几乎同时作的《兰亭流觞图》。文徵明不仅在画中表明自己毫无入世心,更在画的跋中展示自己的出世之心:“曾君曰潜,自号兰亭,余为其写《流觞图》,既临褉帖,兰之复赋,此诗发其命名之意,壬寅五月。”并再跋诗一首,标明自己其实是极为向往王羲之等人“兰亭雅集”之类:“猗兰亭子袭清芬,珍重山阴迹未陈。高音漫传幽谷操,清真重见永和人。香生环佩光风远,秀茁庭阶玉树新。何必流觞须上巳,一帘(芳)意四时春。”如此再三,显然是为曲隐心事而来。

方法之二是在同一作品中,以出世的手腕抒写入世的心情。《行书〈前出师表〉卷》以极轻快的运笔和结构来抒写胸中块垒,全卷字皆柔润、舒畅、秀媚,几乎看不到半点火气。但其实他的书法是经过锤炼已经成形的剑,火气内敛于

骨,轻易不能看出。若细细推究,我们即可从卷中的脱字窥豹一斑。文中“以告先帝之灵”句后脱“若无兴复之言,则”七字,考虑到“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句中,“察”“道”二字位置颠倒,文徵明尚能标出,其谨慎如此,为什么此处竟能脱落七字之多?显然这不可能是无意之举。嘉靖壬寅前后,明朝局势并不太平,东南方倭寇不断侵扰,北边鞑靼常常犯边,但嘉靖一心求仙、无意上朝,朝廷佞臣当道,当时的内阁首辅夏言与礼部尚书严嵩斗法争宠,无意其他;边境线上军事腐败,面对鞑靼犯边节节败退。故文徵明行书《前出师表》而脱落“若无兴复之言”句,当有“皮里阳秋”之意。

由此,《行书〈前出师表〉卷》当为研究文徵明晚年心态及生活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若抛开这些不论,单就书法而言,文徵明此卷也是极具艺术价值的。其中最特出的一点即为“同字异构”。前人评价右军《兰亭集序》,多有以此为说的,如宋米芾在一首题《兰亭》诗中便盛赞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文徵明《行书〈前出师表〉卷》凡630字,“之”字最多,达29个,但几乎每字不同,各具面貌。尤其第31列四个“之”字,行楷、行、行草各体皆备,别出心裁而自成妙构,充分显示了文徵明高超的书法造型能力。此外,“事”、“所”、“以”、“臣”、“不”、“也”等字都是如此。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 ?)欲(???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

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 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 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 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 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 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可以已大风挛瘘 疠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 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 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 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 录”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

初学草书,从此开始!

初学草书,从此开始! 学习草书可以师从的书家及字帖 一、萧衍《草书状》:萧衍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长于文学,善音律,并精于书法。《草书状》开始说了一些诸如“二王父子为兄弟,薄为庶息(妾生的儿子),羊(欣)为仆隶”之类的狂话。他的论述对书法技巧和钟王艺术成就的特点,提出了一些看法,颇精到,强调了“飞走流注之势,惊涑峭绝之气,滔滔闲雅之容... ...”。认为草书应是“古英儒之撮拔,岂群小、皂隶之所能为”。对做草书的书家提出了人品、气质方面的要求,。大段铺陈的语言,赞颂了草书的姿态,与前几篇基本相同。 二、虞世南《笔髓论。释草》:虞世南,字伯施世称虞永兴,唐初书法家。首先是说写草书的运笔技巧,从笔毫分内、外来看,虞用的仍是晋人的笔法,即孙过庭《书谱》墨迹展现的那种稍运侧锋的笔法。他认为写草书,笔的挥运与情绪有关,心情纵逸笔自然就快,书性已尽就自然停止,特别可贵的是他指出:“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可见这样的楷书大家,讲起草书来也不是一味强调法度,而是强调自然意趣的。三、孙过庭《书谱》: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学论著,阐述正章二体书法,见解精辟。他阐述了草书,乃至

书法艺术最根本的东西。首先指出心与手的统一,是书法创作的源泉、根本。揭示了真书与草书最本质的联系,即点画与使转,点画构成真书的形体,使转隐藏在笔画之内,决定点画的方圆曲直,呼应、顾盼。草书则是有使转决定字型的,而点画的薄厚钝利,可以显现出作者的性情。孙是主张兼通的,只有兼善各种书体,写出他们的风神、力度,赋予他们优雅的姿态,才可以自由的抒发作者的情感。《书谱》是研究书法的人必读的文字。 四、张怀灌《书议》:唐开元时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有《书议》《书估》《书断》等著作流传。《书议》中“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句话非常著名,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最本质的的东西,书法作品中,没有任何具象的东西,单他却有生命、有动态、有神采、有气势,可以囊括自然界的万物。而他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一画”。草书的艺术魅力使这样一位善于文辞的专家也感到语言的乏力了。 五、《书断》:所录皆古今书体及能书人名,各述其源流,系之以赞,记述颇详。上卷收录十种书体,末为总论一篇;中卷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各以体分,神品二十五、妙品九十八人、能品一百零七人,此两节详尽准确的讲述了章草、今草的产生与发展,及两种草书的艺术特征,为后人反复引证,是权威的论著。 六、《六体书论》:为张氏奏御之作,六体者:大篆、小篆、

2014-12-19-文征明书法《琵琶行》全篇

文征明书法《琵琶行》全篇 2014年12月19日

文徵明行书《琵琶行》之二,书于88岁。现藏湖南博物馆。 关于文征明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关于《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较长,

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白居易《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凡六百一十六言。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pen pu)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

完整版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2011-11-01 浏览量:11527 |T T字体大小摘要:初一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 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 / 5

( ) 欲作针。1)问之,曰: (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三、日攘一鸡 请损之,月攘一曰:是非君子之道。【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一、解释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 )2、以待来年然后已( 分)二、翻译下面句子(4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2、是非君子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 25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 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

文征明家族的文脉及早期艺术活动

文征明家族的文脉及早期艺术活动 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中坚,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文派”,主盟画坛近六十余年。对文氏家族的历史变迁进行溯源,再较为详尽地梳理了徵明祖辈如文洪等之前早已形成并奠定的宗族品格,家族艺脉、人脉的事实,或可为理解文氏家族的艺术风格、家族品格的形成与演进,及“吴门画派”能继承并发扬元代文人画的艺脉基础,补充新的研究视角。 上海博物馆藏文徵明《行草书咏文信国四事诗卷》(局部) (一)有关文氏家族的历史 文姓不仅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且其姓氏,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学说的形成、发扬紧密相连。“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诸核心要素,其间不乏文氏或先行发明,或身体力行之,如“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始”(班固),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而以文艺世家著称的明代文徵明家族,虽游于一艺,但其精神,与文氏远祖辉煌的族史一脉相承。如“内圣外王”的周文王,以及其施行的“周礼”,也成为历代儒家学者、君王廉吏所

尊崇、向往的圣人典范与理想美政(如《诗经》中多有体现)。 文氏家族的远祖如文祁后代中不乏优秀的儒家学说发 扬与力行者,他们以“仁爱”“忠孝”为本,或具军事谋略之才,或博学多能并力倡以“文雅”教化社会风气。春秋时代勾践复国的功臣文种,便是祁之后卓越的文姓人物之一。而祁三十四代孙,东汉庐江郡舒(今安徽舒县人)的文翁,是明代文徵明家族的直系先祖。正是他,为千年之后的文氏裔孙“业儒”,积淀了宝贵的宗族精神财富。 文翁名党(前156-前101),字仲翁,少好学,通春秋,汉景帝末年,出任蜀郡太守,是为“庐陵文氏”。文翁好教化,“兴学校以化民”,又筑“石室”为学官(其后人亦称“石室后人”,如宋代墨竹画家文同)。并于成都,招下县子弟入学,入学者免除徭役,武帝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班固评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现代学者往往会将之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和文官制的起点。而历代文人言及学校教育,即以文翁为首,如杜甫“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不封侯”等。文徵明之孙文肇祉亦以先祖为豪,撰《悠悠厥祖德也》,中曰“汉有蜀守,声名洋溢。学校聿修,民沐其泽”,现今成都石室原址的“石室中学”,系有纪念中国官办学校开创者之意。 文翁嫡裔文时(约906-965)自成都徙庐陵,遂有“庐陵文氏”或“江右文氏”之称。传十一世至宋代宣教郎文宝,

(明)文征明书法 小楷全集(文徵明小楷一共有多少本字帖都是什么名字)

(明)文征明书法小楷全集(文徵明小楷一共有多少本字 帖?都是什么名字?) (明)文征明书法小楷全集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册》一、文徵明小楷评价1.文徵明的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佚名2.文徵明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小楷和行书。他的小楷师承晋唐各家,主要学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不仅精细工整、法度严谨纯熟,且笔锋劲秀、风格俊雅。至八十岁后的小楷尤见功力。——佚名3.古无真正楷书,即锺、卫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自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国朝文征仲先

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明·谢在杭4.文徵明在小楷书法上的造诣为明代中后期的书法“中兴”开启了先河,并有推波助澜之功,其从赵孟頫远窥晋唐神韵,一改“台阁体”束缚 的时代积习,在痴守法度的前提下,于绳墨中寻求书法的逸趣,以此追寻小楷书法至真至纯的神化的境界。——齐观闪《以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为鉴—谈毕业创作(小楷书法)体会》5.高远《文徵明小楷书风及价值研究》:文徵明小楷书法于统一风格中又有微妙变化。以其为官为界:早期:泛学众家,风格多样,但却牢守法度。用笔尖利外露,较多棱角。中期:少波磔,多温润。一面受“台阁”时风的影响尚工整。一面受欧体影响,谨严劲健,却又失之紧密板滞。晚期:回归晋唐,主宗二王,在对“法”的实践认识中升华:用笔从板滞工整趋于超逸灵动;章法布白由紧密峻峭趋于宽展舒和,于方正平稳中寓多变体势;温润精良的文氏书风至此独立与成熟。6.赵岩《文徵明小楷研究》:纵观其(文徵明)小楷艺术的发展可分为前后四个时期:第一阶段(50岁前),属于广博学习的时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第二阶段(50-60岁),为风格渐成的时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第三阶段(60-80岁),是日臻成熟的时期,书写风格趋于稳定;第四阶段(80-90岁),乃炉火纯青的阶段,达到人书俱老的最高境界。二、文徵明小楷图谱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文征明行草字帖《赤壁赋》教学文案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

文徵明书法欣赏

文徵明书法欣赏 文徵明书法欣赏 行书七言诗立轴绢本 估价:¥380,000至¥480,000 款识:徵明。钤印:征仲(朱文)、玉磬山房(白文)鉴藏印:毕氏家藏(朱文)录文:传呼曲苍使君来,树底柴门懒自开。老病迂疏非傲客,直愁车马破苍苔。 行书“鹤林玉露语” 立轴 估价:¥220,000至¥280,000 钤印:文徵明印(白文)鉴藏印:侯宫严群铭心之品(朱文)录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吾家深山之中,每喜夏日之交,苍藓盈落花满庭。门无剥硺,松影参差,禽群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枯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散篇。……无事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徵明。说明:△吴家题诗堂。钤印:玉题(朱文)△严群题签。钤印:严(白文)、群(朱文)

小楷琴赋册页(十二开) 估价:¥1,200,000至¥2,000,000 款识:嘉靖二十二年岁在癸卯十月六日,时天气盛寒,积雪数尺。窗下漫书琴赋,余老眼昏朦,无足观者。徵明时年七十又四。 钤印:停云(朱文)、悟言室印(白文)、文徵明印(白文)、衡山(朱文)录文:琴赋(文略)。说明:△周天球跋。△步月题签。 隶书千字文手卷绢本 估价:¥100,000至¥200,000 小楷南华经册页(十五开) 估价:¥12,000,000至¥18,000,000 款识:嘉靖壬辰七月上浣,长洲文徵明书于停云馆。钤印:徵明(朱文)、停云主(白文)题跋:松坪孙如仅借观于通隐室,同治丙寅仲春三日识。 钤印:如仅(白文)、松坪(朱文)录文:南华经(文略)。著录:《书法1》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1月。 书画合璧册页(十开) 估价:¥80,000至¥120,000

《文征明习字》原文及译文

《文征明习字》原文及译文赏析 文征明习字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参考答案: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于是大有进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没有马虎的时候,有时他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就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怕麻烦。因此,他越到老年,书法越发精致巧妙。 注释:

(2)日:每天。 (3)以:按照。 (4)本:书籍的一册。 (5)率:标准。 (6)书:书法。 (7)遂:于是,就。 (8)进:进步 (9)于:对,对于。 (10)书:写字 (11)尝:曾经。 (12)苟且:这里是马虎草率的意思。(13)或:有时。 (14)答:回复 (15)简札:信件,书信。 (16)少:通假字,同“稍”。稍微。(17)当意:称心。 (18)必:一定,必须。 (19)三:多次 (20)易:改变,本文为“改写”的意思。(21)之:表递进 (22)厌:厌烦。

(24)愈益:愈加,更加。 (25)精妙:精致巧妙。 (26)大进:迅速进步;进:进步。 (27)平生于书,书:写字,书写。 (28)苟且:随便,马虎,不认真。 (29)益:更加 道理 告诉人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理...成功都是要下功夫的。

书法艺术赏析考试题

2015年《书法艺术赏析》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一五年四月 目录 1、单选题------------------------------------------------------------3 2、多项选择题------------------------------------------------------7 3、判断题-----------------------------------------------------------11 一、单选题。 1. 李斯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B ) A. 书圣 B. 小篆之祖C草书圣手 D.. 四贤之一 2. 相传是谁改进了秦篆,发明了最初的隶书( C ) A. 史籀 B. 赵高 C. 程邈 D. 蔡邕 3.“飞白”书是指( A ) A.笔画中丝丝露白 B.模仿飞鸽所书 C.用白色颜料书写 D.在白天创作 4.并称“钟王”的是( A )

A.钟繇、王羲之 B.钟繇、王献之 C.钟繇、王次仲 D.钟繇、王珣 5.并称“二王”的是( B ) A.王次仲、王羲之 B.王羲之、王献之 C.王旷、王羲之 D.王导、王羲之 6.王羲之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草圣” B.“书圣” C.“初唐四杰”之一 D.“唐宋八大家”之一 7.千古名篇《兰亭序》是他的什么作品( A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8.王献之的什么书体略胜其父王羲之( A ) A.行草 B.楷书 C.篆书 D.隶书 9.王献之能突破其父的限制,自创别体,是因为他( B ) A.自小就比别人聪明 B.溯源而上,师法钟张 C.不练父亲的字 D.做官被贬,流放偏僻之地,只能自学 10.“楷书四大家”是指( A ) A.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B.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 C.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D.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11.颜真卿书体被称为“颜体””,与()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B )

《千字文》硬笔行楷字帖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信使可覆,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丙舍旁启, 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盘溪伊尹, 佐时阿衡。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义密勿, 多士实宁。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 雁门紫塞, 鸡田赤诚。昆池碣石, 钜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治本于农, 务兹稼穑。 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六体千字文书法字帖-行书千字文

六体千字文书法字帖:行书千字文 行书千字文欣赏: 行书千字文1 行书千字文2 行书千字文3 行书创作时的要求: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神韵为上。 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摹,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临摹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体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采百家花,酿自家蜜”。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

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 1、错落大小: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2、调整轻重:“平衡”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 3、左右挥洒:汉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 4、上下贯穿: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5、力求和谐: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天要求。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

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剖析

文徵明小楷书法欣赏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徵明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明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所谓的“秀才”。文徵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心中悒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徵明享年90岁,是“吴门四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徵明学字是从苏(轼)字入手的。后来文徵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徵明的启蒙老师。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徵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在文徵明22岁时,李应祯看了他的苏体字,对文徵明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这些话影响了文徵明一身。 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王世贞在《艺苑言》上评论说:“待诏(文徵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独篆不轻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书《千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亦妙得《受禅》三昧,篆书斤斤阳冰门风,而楷有小法,可宝也。” 文徵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滕王阁序》、《赤壁赋》、《渔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 文徵明的处世思想,导致他为人、治学、从艺等方面部有一种较为明显的特征。他的为人可谓高风介行,时时举止端庄,处处风流儒雅。这种处世思想多少影响了他的书法审美观。他的书法审美属于“优美”的美学范畴,主要体现出“法”“精”“润”“雅”“清”等方面的特征。 文徵明认为书法的好坏,首先得合乎法度,不可任笔漫书。他在《跋李少卿帖}中一再肯定书法中“法”的存在,他说:“凡运指凝思、吮毫濡墨、与字之起落转换、大小、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欣赏: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1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2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3 文徵明书法: 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文征明斋名停云馆。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多才艺,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名声日益显赫,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三人,人称“吴中四才子”。书法初师李应桢,后学宋元,又上溯晋、唐,博取精华,为集古之大成者。楷、行、草、隶诸体皆佳,尤精小楷,人称有“二王”风骨。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说:“待诏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涪翁尤佳,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洞”。擅画山水、花卉、人物。学生甚多,形

成吴门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全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绝壑鸣琴图》轴,现藏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院。《真赏图》卷,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二湘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其子彭、嘉,侄名伯仁,皆能世其家学,有名于时。《赤壁赋》,文征明书于嘉请三十五年(1556),纸本墨迹,行书。纵34厘米,横530.7厘米。此卷书法,作者驾驭自如,气势流贯。此行书卷大概是文征明用软毫书就,行笔过程中的提按导送准确。一些横画汲取了黄庭坚的笔法,略有变化,可见,这幅行书的用笔遒劲,摹写黄山谷而又自出机杼,笔意纵逸,在温润中含有苍劲,在整饬中时出老辣,显示出练达的艺术技巧和情趣,使人感到文征明此时已进入人书俱老的辉煌的艺术境界之中。

千字文--田英章硬笔行书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壹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番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义密勿多士实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叔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昆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酋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洁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嫡后嗣续祭祀蒸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

草书之美散文

草书之美散文 余实惟钟情与她,草书也!草书之美,怎一个“美”字了得!?有人说:“世间有两大擅美尤物,草书与之美女,”最近又加强临摹了怀素《自叙帖》,张芝《冠军帖》,让我又有感慨,何止感慨万千!感慨之余也背诵以记之,亦乐在此间。说什么貂蝉迷人,道甚么西子貌美?在怀素大师的挥毫墨笔之下,显得庸俗了几分,看那字字欲仙,翩翩飞舞,瑶池王母沐鬏而至也不过如此! 有人说,草说是情人,情人都必须是美丽的,也是诡异的,她们踪期不定,却总挠着你的心,就像草书一样,一横在这里,转而就变成了竖,甚至有时还托个尾巴,待你恍然大悟之后,不但赞叹她的玄妙,还偷偷的在手心比划着。她们不守规矩,框框格格总想约束她们,但她们通常头在上面,脚又踏在外边,两手也是横展,尽占别人的位置,让一些淑女们大跌眼镜,后院荒凉。她们个性潇洒,敢爱敢恨,没有了篆书的古板,没有了隶属的圆润,她们是勾人魂魄的妩媚之仙妖,她们穿着时髦,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她们展示的正是原始的野性,疯狂而不顾忌。有时行云流水,有时戛然而止。 这与行书大有不同,行书就像是女朋友,想卖弄卖弄风情,却又丢不下矜持,想做淑女,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其

后楷书就像妻子,因为她一直陪伴这你,她下的厨房,上得厅堂。她端庄,细致。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云: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寡人也许就是属于放浪形骸之流,此吾喜欢草书之故?。 草书是美丽的,她惊艳,他霸气,她妩媚,他豪放。她脱俗,他大气。她丽质,他艺术。他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壮观,他有南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丽。也有塞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更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江南娟秀。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草书表现不出来的。所以我经常慕怀素,看张芝,观张旭,临羲之,摹献之。望黄庭坚,睹孙过庭,揣王铎,习文徵明,觏徐渭,王宠,朱耷,董其昌,欧阳询......兼采百家,以至于游目骋怀,真信可乐也!我心目中有书中八贤“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怀素,颜真卿,文徵明。”他们除了书法造诣精湛,品德兼优,历史地位突出,是为吾楷模。吾观草书,犹如让人身临其境,李太白在《蜀道难》中有:“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我感觉如此来形容草书,来形容怀素的狂草,有何不可?曹植《洛神赋》有云: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

《千字文》钢笔楷书字帖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信使可覆, 器欲难量。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临深履薄, 夙兴温凊。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外受傅训, 入奉母仪。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丙舍旁启, 甲帐对楹。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升阶纳陛, 弁转疑星。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杜稿钟隶, 漆书壁经。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户封八县, 家给千兵。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盘溪伊尹, 佐时阿衡。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俊义密勿, 多士实宁。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何遵约法, 韩弊烦刑。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岳宗泰岱, 禅主云亭。雁门紫塞, 鸡田赤诚。昆池碣石, 钜野洞庭。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治本于农, 务兹稼穑。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文徵明《辋川别业图》:臻如化境(图文)

文徵明《辋川别业图》:臻如化境(图文) 时间:2014-12-12 11:35:06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文徵明(1470 ~ 1559) 辋川别业图 设色纸本手卷 1554年作 画心:30×905cm 跋文:30×20cm 说明:杨清磬题跋。 编者按:此图为长卷浅设色山水。画面起于孟城坳、终于椒园,凡20 景 皆全。每一景上行草书摩诘绝句并裴迪所和,卷末由自题名款:“嘉靖甲寅春二 月既望,徵明摹王摩诘辋川别业图并录其题”,并钤“玉兰堂(朱)、文徵明印(白)”,嘉靖甲寅即嘉靖33年(1554),时年文徵明85 岁。此时的文徵明,无论是在道 德文章,还是在笔墨艺术上都已经臻如化境。此卷的画面风格,显然反映了以 他为代表的成熟吴派山水的特色。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入仕与隐煺,亦即孟子所说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 之间,往往是一对矛盾。入仕的理想境界,便是如《左传》所言立德立功立于 当世,而名垂于青史;隐煺的理想境界,便是如陶渊明、王维那样优游于田园与 林泉之间,以琴书诗画自适。文徵明《辋川别业图》,便是用视觉的图像,寄 託了对王维式煺隐生活的想慕,可以说,这就是一幅文人隐煺的理想家园。 辋川别业,本是王维隐煺之所。据《旧唐书》本传记载:王维“晚年长斋, 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州花坞,与道 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王维又在辋川山庄的清源寺墙壁上绘製《辋川图》,唐张彦远评之曰:“笔力雄壮”;朱景玄评之曰:“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宋代以前,大抵“辋川图”已经成为一种经典图式,郭若虚就称自己曾亲见 过出于南唐内府的“王摩诘辋川样”。宋代以后,辋川图在文人的题跋诗咏频频 出现,并产生了不同的临摹本系统。例如,黄庭坚说“王摩诘自作《辋川图》, 笔墨可谓造微入妙,然世有两本,一本用矮纸,一本用高纸。意皆出摩诘不疑,临摹得人,尤可见其得意于林泉之仿佛。”米芾说:“王维画《小辋川》摹本, 笔细,在长安李氏。人物好,此定是真。若比世俗所谓王维全不类。或传宜兴 杨氏本上摹得。”李公麟还曾经在《辋川图》的启发下创作了《龙眠山庄图》, 苏子由为题绝句以咏之。明代,据传出自郭忠恕摹本辋川图影响犹大,甚至出 现了1617年以之为母本的石刻本。《辋川图》的踪影,也在以文徵明为首的 吴门画派圈子中浮现,例如王世贞就曾提到,文徵明曾为仇英临自郭忠恕摹本 辋川图,书写摩诘二十絶句于上。我们看到,随着宋代苏东坡以后,王维在文 人画谱系中地位的的确立和加强,《辋川图》几乎成为王维的一个符号,本文 所讨论文徵明《辋川别业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该卷在构图上,充分发挥手卷这种形制的特长,各个景致之间,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一卷之中,平远、高远、深远、阔远并俱,四时寒暑之候,朝暮阴 晴之象,皆参造化之微。运笔工细,竹树之体态,柔婉别致;山峦之体势,开合 有度,皴笔则绵密含蓄,枯中带润,精中有朴;设色温婉透气,色不碍墨,相得 益彰。正如王世贞所说:“一览辋川图,觉便如上下华子冈、斤竹岭,骋于宫槐陌、汎南北垞、欹湖、柳浪,徙倚木兰柴、茱萸沜,即文杏馆而休焉。酌金屑 之泉,与裴廸秀才对语,不知我之为摩诘,摩诘之为我与?” 《辋川诗》是将天然的所在艺术化为人文景观,而《辋川图》则作为图绘 性的再现,意在说明景点的诗意主题,而非实际的风景。文徵明自然领悟到了“辋川”所含有的这一文化意蕴,并堪称个中高手:他虽自题“摹王摩诘辋川别业图”云云,实则只是出于儒者的谦虚和传统的惯例。我们看到的是,他自出机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