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对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是至关重要的,而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缺少相应的社会支持有关。

一、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的发展历史。鲍尔拜首先在精神医学领域提出了依附理论,强调早期关系的重要性。20世纪70年代,柯伯和卡塞尔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工具性支持和情绪性支持。在过去几十年中,在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界,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支持概念的研究;二是关于影响个人发展和使用社会支持因素的研究;三是关于社会支持影响个人心理状态的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压力、社会支持、应对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

在美国,社会支持网络用于临床治疗始于20世纪70年代。70年代斯拜科特以社会网络干预的方法训练治疗者,推广社会网络治疗理论。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社会支持计划迅速发展,特别是针对精神病患者离开治疗机构回归社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帮助病患者学习社交技巧和参与休闲活动,从而帮助精神病患者真正回归社区。在这个过程中,非正式网络发挥了不能代替的作用。1987年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组织将非正式网络支持纳入到精神病人的康复计划中,强调在自然网络而非治疗机构中康复,其最终目标是自然地回归社区。在这种情景中,社会支持理论得以发展。

二、社会支持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见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并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三、社会支持的概念

关于社会支持的概念有很多讨论,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支持给予不同界定。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社会网络只是个人可以直接接触的一些人,包括亲戚、同事、朋友。这些

人对于个人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亲密伙伴是个人生活中的一种紧密关系,关系中的人认同和期待彼此负有责任。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等;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等。

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

影响个人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四、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的实物模式

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人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一定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一种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应该发挥两个作用:一是以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以满足其当前比较紧迫的需求,或者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不能提供的社会支持。这时,社会工作机构暂时性地成为其社会支持网络的一部分。二是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其补足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提高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的能力。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干预模式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其次是拟定具体的帮助计划,实施帮助。

五、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应用

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点在于帮组其学习如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案例:

有一个10女孩,父亲因犯罪被关进监狱,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她从小就由爷爷奶奶照顾。一年前爷爷去世,奶奶72岁,脚有残疾。这个小女孩身体状况很差,经常生病,学校困难,性格内向、经常会遭到同学欺负。她从不把这些情况告诉老师,怕给老师惹麻烦。

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对这个小女孩的需要进行评估,发现可以帮组她建立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来满足其需要。社会工作者首先开始加强小女孩

和奶奶之间的支持,要小女孩帮组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买菜、打扫卫生等;同时要奶奶每天晚饭后拿出5分钟时间来听小女孩读书;在学校方面,社会工作者希望老师注意观察小女孩的表现,提供机会让小女孩多与其他同学交往;请一个住在同一个社区的同学与她建立学习伙伴关系,互相帮助;另外,请小女孩的姑姑和表姐经常关心和帮助小女孩;最后还请社区的一位热心楼长经常去小女孩家里照看一下,帮助处理一些紧急的情况。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发现重点是帮组这个小女孩建立和利用她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小女孩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太弱,不能很好的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因此社工采取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进行干预,从正式与非正式,从社区、学校与家庭等各个方面为小女孩提供支持。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社会网络只是个人可以直接接触的一些人,包括亲戚、同事、朋友。这些人对于个人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就需要从这些人进行入手,通过与他们合作来增强小女孩的社会支持。

在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训练小女孩帮组奶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就可以减轻奶奶的负担,这就有利于与她与奶奶的积极互动,逐渐解决了小女孩的学习问题;帮组小女孩与社区其他成员建立联结,帮助她逐渐在社区中扩大支持网络,与社区成员建立更广泛的交往。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人员在充分利用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同时,应该注意帮助受助人学会认识和利用非正式支持网络,并进一步重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

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 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标签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何为“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为何

何为“社会工作理论”与“社会工作理论”为何摘要:社会工作理论是现代社会工作产生的重要的标志,为我们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法论,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理论是社会工作前行的指南针,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的相对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的时间较晚,但是发展的进程是很快的,我国的学者也在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改进成了适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用于知道我国的社会工作。从而使我国的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很快。 关键字: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为社工实践提供了方法和原则。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系统化的观点、是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是指:社会工作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用来描述和解释案主问题及成因;预测变化及其条件;指引改变的方向和介入行动。 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技巧以及模式。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活动。社会工作实务包括一系列的的决定:是什么事?(what is the matter?)。情况怎样?(what is going on?)。得做什么?(what is to be done?)。如何做?(how is it to be done?)。做到了吗?(has it be done?)。所有的着一切都依赖于它所持的理论。理论就是一系列的看法,由概念、分类、观点、原理等所组成的,用来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所带来的改变。人在清醒地行动时皆有理论,区别只在于所持的理论的形态:外显的理论,隐含的理论。理论的“外显化”有助于沟通和检测。 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也是很完善和齐全的。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发展到现在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所以本文介绍一下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主要的

社区社会工作

1962年,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课程委员会正式承认社区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社区社会工作和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一起,成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中以及社会工作教育 中的三大基本工作方法。 社区社会工作是较迟被确认为社会工作的一种介入方法。 社区是社区社会工作的载体和对象 社区概念普通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以及哲学等学科,正是由于这种广泛的使用,致使社区没有一个共同而清晰的定义。 地域是社区的首要因素。 “社区”这一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其著作Gemeinschaftund Gesellschaft 中首先提出。 社区中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某种自然意愿。 中文“社区”一词是20世纪30年代初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而首创。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帕克是最早对社区下定义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强调的是地域和人群的汇 集以及人群之间的互动。 菲利普在《概念到应用》中指出:社区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共同实现多目标的人所 构成的群体,在社区中,每个成员可以过着完整的社会生活。他强调的是特定地域、共同 实现的多元目标、群体三个要素。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社区要素包括: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社会心理要素、社会组织、公共设施要素 社区人口涉及要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 社会心理交织着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但以感性因素为主。 社区的特征包括:区域性、共生性、聚集性、多样性 社区分类:按照社区结构及特点,可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这主要是从生产方式及生 活方式之差异做出的分类;按照社区功能,可分为工业社区、农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 社区、旅游社区等。 从社会工作去看社区的意义:社区是一个工作环境;社区是一个互相照顾的网络;社区是 影响社会政策的基地。 社区的基本功包括:经济生活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福 利功能 经济生活功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社会化就是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当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 过程。 社会福利功能从广义说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公共福利等。 社区服务是指社区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 以社区为单位,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群众的自我互助服务为基础,突出重点 对象,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 第三产业是指除了工业、农业以外的所有行业,包括商业、金融、旅游、饮食以及信息等等。 社会保障有两类:一是生活经济保障,二是生活服务保障 社区服务的特点:非营利性、地域性、专业性、综合性 社区服务的原则:理论指导原则、全面规划原则、突出重点原则、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原

社会工作理论

浅谈叙事治疗模式的形成及其运用 0990101089 刘海桃社会工作一班 摘要:叙事治疗是一种后现代的方法,一经提出在家庭治疗、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本文在简要介绍该模式的基本概念、兴起与发展及理论脉络之后,主要介绍了叙事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以及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关键词:叙事治疗模式、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调试、大学生心理咨咨询 前言 近几十年间,对叙事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世界性潮流。关于语言的本质,叙事的功能,文本、话语和行动的关系,自我同一性建构与存在的时间性维度等问题,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焦点,也受到心理学家尤其是心理治疗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叙事治疗一度在各个领域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并且被广泛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优势作用。 一、叙事治疗的基本概念 叙事治疗就是指治疗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来访者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其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治疗认为,个人的问题来源于主流故事的压制。当个体生活中被他们所描述的故事的方式与其个人经历不相符时,问题就产生了。事实上,他们经历的主要方面可能与主流叙事想矛盾。而叙事治疗为替代性故事开启了空间。这些替代性故事可以让来访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假设 (一)、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脉络 叙事治疗1980 年代发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以第二层控制论(Steven D. Mills and Douglas H,1995)和社会建构论来解释当事人的问题。叙事治疗理论强调当事人问题的社会建构本质,其人性化的特点使得叙事治疗方法逐渐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富于生命力的实践范式。当前,学界对叙事治疗的理论译介投入了高度的热情,但因其专注于当事人的认知改变而非关系的调适(隋玉杰、杨静,2007:364)尚未争取到稳定的位置;已有的应用型研究大多围绕着青少年群体展开,而将叙事理论运用于富于生命故事的婚姻关系调适尚且少见。本文结合笔者在个案工作教学中的体会试图就叙事疗法及其在“谁也说不清的”婚姻(李子勋,2006:1)关系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试图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叙事治疗模式把人的生活视为日常生活经验故事化的过程,在故事中不断组织、呈现和实现自己的生活;而人的故事的形成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只有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 中才能产生生活的意义(童敏,2007:142)。Jill Fredman 和Gene Combs 在《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中认为,叙事治疗有4 个基本理论假设(Freedman & Combs,2000:56): 第一,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按照实证主义的观点,一个外在的、性质和人类不同的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导论:理论与模式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 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 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 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 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 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 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3.社工与案主的关系 1 / 15 (1)移情与反移情 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依恋理论 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 1 安全依恋型 2 焦虑矛盾型 3 逃避型 4 紊乱型 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

社区社会工作名词解释

1.所谓的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2.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以社区为单位,以一定层次的社会组织为依托,以群众的自我互助服务为基础,突出重点对象,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从提高起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 3.社区社会工作的长远目标:是指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一些长远计划达成而做的一些工作实施计划和目标。 4.功能社区:是指“一群有共同背景、共同需要或面对共同问题的人,他们未必在同一区域里面的,但他们都拥有共同利益。 5.义仓是由政府课税或是富户义捐的粮食存储到仓库里,由官府派人管理用于赈灾。 6.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基层组织和居民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的过程。7.社区发展模式:是指在一个社区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的方式,广泛参与社区事务、解决社区问题、推动社区发展的社会工作。8.社区照顾的涵义:就是社区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正常合法的方法来帮助他人。9.社会保障表述为: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苦难时期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10.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又称为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保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 11.社区保障:是指由社区工作者调动社区资源,组织和协调社区有关方面,以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采用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以社区居民为对象,达到社区稳定,社会发展的目的,积极创造条件为社区成员争取并为其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1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以某一时期制定出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依据,给予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社区居民一定的社会救济和社会帮助,使其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13.“双治疗”模式:是指既进行生理的治疗,进行心里的治疗,双管齐下为老人及其家庭解决实际问题。14.社区:所谓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15.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以社区为单位,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群众的自我互助服务为基础,突出重点对象,面向全体居民的、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专业社会服务活动。 16.青少年服务:是指为青 少年以及幼儿的身心健康和 成长发展在物质和精神方面 提供的各种帮助和服务。 200707 17.老年人服务:是指通过 一系列专业性工作,对老年 人提供生活、休闲、娱乐等 多方面的社会保障。 18.残疾人服务:是指通过 医疗的、工程的、心理的、 社会的以及其它手段,对社 区内残疾人进行物质的和精 神的帮助,为他们能像正常 人一样就业、生活提供必要 的条件。201010 19.生活服务:就是指为了 方便和有利于居民生活而提 供的各种有偿和无偿服务。 20.社区经济:是指以城市 中的街道、社区委员会、居 委会,农村中的行政村或自 然村为主体,立足社区自身, 调动和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 资源,利用社区的力量发展 并服务于社区建设的各种经 济实体之经济活动总称。 21.社区研究:是指运用社 会学理论与方法对社区所进 行的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工 作,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 方法的具体运用,是一种能 够比较充分地体现社会学学 科特点和方法的社会研究形 式。 22.文献分析法:也称为历 史文献法,是一种通过对文 献资料的检索、搜集和阅读 来积累材料,进而对研究对 象开展深入的历史考察和分 析的方法。 23.统计调查法:是一种借 助于定量化的调查方式,是 通过对大规模样本进行调 查,收集资料并对资料展开 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 24.实地调研法:是一种通 过深入调查现场,利用观察、 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特定 对象的资料,对调查对象进 行深入解剖的方法。 25.问卷法:是运用统一的 有问有答的资料搜集工具向 各个被调查人了解情况与意 见的一种方法。 26.访谈法:是调查者直接 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通过 与被访者交谈并记录的方式 而了解有关社会实际情况的 一种方法。 27.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 研究课题,直接感知与记录 正在发生的一切同研究对象 和研究目标有关的社会事实 的一种调查方法。201110 28.测验法:是以间接的方 式收集个人态度、人格结构 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资料的方 法。 29.社会心理:是一种较低 层的社会意识,它直接与日 常社会生活相联系,是一种 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反 映形式,表现为感情、风俗、 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 信念等。 30.社会化:就是个体通过 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 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 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31.社区社会工作:是运用 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对 象,以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 为目标,以社区发展和社会 进步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 社区居民互助精神为追求, 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积极 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 提高社区福利水平,促进社 区发展的过程。 32.社区社会工作的近期目 标:是指在社区建设与社区 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一些 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具 备条件实现的规划之达成, 社区社会工作所要制定和规 划的一些工作实施计划与目 标。 33.社区社会工作的长远目 标:是指社区建设和社区发 展过程中,为了促进一些在 未来较长时间内才具备条件 实现的规划之达成,社区社 会工作所要制订和规划的一 些工作实施计划与目标。 34.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 就是通过细致而具体的社区 工作,解决客观存在着的影 响社区发展以及居民生活和 工作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升 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发展。 35.功能社区:是指一群有 共同背景,共同需要或面对 共同的问题的人,他们未必 居住在同一地域社区内,但 他们都拥有共同的特质及利 益,所以又可称为利益社区。 36.院内救济原则是指:只 有病人,老人,残疾人与寡 母才可获得的救济。 37.保息六政:《周礼》记载, 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这 就是慈幼、养老、赈穷、恤 贫、宽疾、安富。3-119 200707 38.义仓:是由政府课税或 由富户义捐的粮食储存到仓 库,由官方派人管理,遇到 荒年或青黄不接时,出仓以 赈济难民,属于赈济性质。 3-121 39.社仓:这是由人民自行 组织,或由政府督导人民办 理类似一种农贷合作组织的 救济设施。具体为,由各地 人民捐集粮食,或由政府贷 给粮食,在各乡设仓储存, 遇凶年或青黄不接时以救济 邻里贫户。 40.吕民乡约:是宋代蓝田 吕大均及其兄弟,邻里亲友 以书面的形式约定成发起 的。其内容分为德业相励, 过失相规,礼俗相交和患难 相恤等四大项。 41.乡约:乡约制度是我国 古代社区组织的创举。所谓 “乡约”即住在邻近地区的 人共同遵守的规约。 42.布施:按佛教的说法, 尽可能地施财产于别人,给 别人方便,就等于给自己方 便,自己最终会得到福报。 43.福田:就如农夫在地里 播种一样,必然有秋收的回 报,同样的道理,多行善事 于前,将受诸报于后。 44.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 类追求真、善、美,把人们 的权利、价值和尊严放在首 位来考虑的哲学价值观念 45.社区发展模式:是在一 个社区之内,鼓励居民通过 自助及互助的方式,广泛参 与社区事务,解决社区问题, 推动社区发展。 46.社区行动:是社区工作 者激发社区居民行动起来, 将制定的计划付诸实施的过 程。换言之,社区行动就是 调动社区一切力量,采取具 体措施,求得权力与资源再 分配,以达到解决社区问题, 促进社区发展之目的。 200707 47.所谓教育者角色:就是 协助案主认准要解决的问题 以及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并帮助人们积极想方设法摆 脱困境。 48.所谓资源提供者角色: 指社区工作者动员和利用一 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 源,如经费、人力、社会关 系、甚至各种宣传需要的会 场、报刊等等。 49.所谓鼓动者角色:指社 区工作者帮助弱势群体分析 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 素,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 信心 50.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 是指社区社会工作本身所要 求的工作标准,是社区工作 者在开展具体的工作时所需 要遵守的准则。 51.社区照顾:是社区工作 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正式 的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联 络社区内政府和非政府的机 构,通过合作和协调,以正 式合法的社会服务机构来为 有需要的人提供援助性服 务。 52.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 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 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 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 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 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53.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 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 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 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 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 给以救助,以保证其最低生 活水平的一种制度 54.社会保险:以国家为主 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 在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 力而无工作即失去生活来源 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 用社会力量,给其以一定程 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 继续保持其基本生活水平, 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 种制度。 55.社区保障:是指由社区 工作调动社区资源,组织和 协调社区有关方面,以国家 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采 用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和技巧,以社区居民为对象, 积极创造条件,为社区成员 争取并保障其基本生活条件 和福利水平,达到社区稳定, 社会发展的目的。 56.农村社区社会工作:就 是专业性的社区工作者以社 会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工作的 基本方法,在农村社区中, 以乡镇社区为空间范围,以 农村社区居民为对象,调动 社区资源,有计划,有步骤 地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农村和 农民问题,以减少社会冲突, 提高农村社区的社会福利水 平,促进农村社区的稳定与 发展。 57.最低生活保障线:指一 个地区(城市社区一般以一 座城市的范围为实施单位, 农村社区一般应以一个县或 更小的范围为实施单位)根 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 收入水平而确定的维持居民 基本生活的最低支出标准。 200910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五、贝塔朗菲得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与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与物理学中得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与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与把生物瞧作开放系统研究得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得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就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得代表人物.她认为,人得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她把自我意识得形成与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得顺序就是由遗传决定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0281 社区社会工作简答题

简答题 1.社区的基本功能? 1-13 1)经济生活功能;经济生活功能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福利功能; 2.社区的服务的特点? 1-18 200707 1)社区服务的非营利性; 2)社区服务的地域性; 3)社区服务的专业性; 4)社区服务的综合性; 3.社区服务的原则 1-19 201010 200707 1)理论指导原则; 2)全面规划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原则 4.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 1-20 200910考论述 1)老年人服务; 2)青少年服务; 3)残疾人服务; 4)生活服务; 5)再就业服务 5.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对社会现代化具有极为深远的积极意义? 1-27 第一,协调社会有序发展; 第二,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 第三,发展与服务,建设与排扰的统一 6.新保守主义的主要观点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强调助人自助的精神; 第三,社会福利必须采取选择性原则 7.社区民主主义的重要理论有? 1)社区民主主义强调要建立人人能参与决策的制度; 2)建构新社会有多种必要条件;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促成制度的建立。

8. 试述“人道主义”的基本观点 200810 200807 4-166 1)承认每一个人生而平等; 2)人类行为具有平衡其需要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功能; 3)人类生而自由; 4)基于“人权”、“人道”和“仁爱”,个人之间,社会和个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5)通过各种努力,要预防社会病态,社会罪恶的发生,改变社会不公平的状况; 6)人人都有尊严,必须得到尊重; 7) 所有的人都有追求自由平等、自我发展、自我决定之幸福生活的权利。 9、社区分析表现在几个方面? 201010 200807 1)社区环境分析 2)社区人口分析 3)社区问题分析 4)社区需要分析 5)社区资源分析 6)社区指标分析 10.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 200910论述 1 以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原则; 2以人为本原则; 3社区居民自助参与原则; 4社区自决原则; 11.社区行动的方法: 1)召开会议; 2)集体行动; 3)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手段; 4)协调工作。 12.社区照顾的专业过程有: 1)资源调动; 2)社区联络; 3)社区教育; 4)社会照顾训练。 13.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 1-42 1)文献分析法;第二,统计调查法;第三,实地调研法; 14、简述如何协调社区各组织的关系? 1)分析组织结构 2)分析组织工作 3)分析组织过程 4)分析组织环境 5)分析社区组织关系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

行为 与社会环境人生发展阶 段理论 弗洛伊 德 人格发展阶段 论 口唇(1)-肛门(3)-性器(6)-潜伏(青春)-生殖(青春 -成年)性驱力是人格发展主动力 埃里克 森 心理社会发展 理论 强调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关键 环节 皮亚杰 认识世界三原 则 运用组织、同化、顺应 科尔伯 格 道德发展阶段 论 前习俗(惩罚、服从,天真享乐)习俗(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 秩序)、后习俗(社会契约定向、普通伦理) 人生 发展 阶段 特征 婴 幼 儿 大脑发育迅 速、动作发展 快、逐步掌握 行走操作 感觉运动阶段,随 意性过渡到目标 取向,形成符号思 维 形成依恋额阶 段 开始寻求自主性,失败羞愧怀 疑能力,成功形成“意志”美 德 儿 童 脑接近成人, 动作熟练协调 增长 语言记忆力增强, 开始具体化逻辑 思维 朋辈成为生活 部分,自我概念 形成 面临主动性、内疚感冲突 青 少 年 二性征,生理 机能日益成熟 叛逆转稳定,形成 价值观、人生观、 处事方法 学校是阵地, 家、校、友影响 大 自我认同角色混合 成 年 生理机能高峰 渐衰退,出现 更年期综合症 认识、操作力上 升,心智活跃,特 长在工作中得以 体现 建立社会角色, 始真正承担公 民责任义务 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婚 姻、精神、健康、就业问题) 老 年 记忆力下降, 老年疾病,身 体依赖他人 思维偏重回忆、角 色转变和发挥预 热的认知 社会角色变化; 参与减少,走向 封闭,地位下降 自我整合与绝望;“无用论”; 孤独感;疾病等 社会工作理论理论分类与功 能 功能(对于社工专业来说,首先在于帮助专业建立权 威地位,取得合法性) ——解释、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发展新的 理论 社工就是找助人办法途径;社工理 论=社工理念、实践观点 佩恩:(现代+后现代)社工理论 =为实践服务+实践 精神分析论 的应用 1887年,催眠治疗歇斯底里;二十20“儿童引导”、、“精神分析洪流”,提供契机; 二十60,成为临床主导 观点 人的心灵构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构成(本我+自我+超我);性 心理发展五阶段(口腔+肛门+性蕾+潜伏+生殖); 原则 个别化原则——签订治疗协议——安全与支持的环境——自由联想——倾听和同 感 应用 治疗过 程 治疗情境建立(设施态度中立分析)+关系建立(让其感受安全支持)+ 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 精神分析论在工作领域应用的衰落。衰落,但根本性影响仍不可否认 认知行为理 论 理论基 础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 射学说 基本取向心理与行为分离 主要观 点 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中介、协调作用 认知的形成受“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积累形成的固有模式,不经大脑而按 既有行动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理论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式(四个理论范式) 什么是范式:指的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由若干相关的理论模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向,它们共享一组基本的理论假设,使得研究者在心理上形成的共同信念。 1、实证传统:(最基本、最主流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上,证据为本。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经验至上;证据为本;客观现实;价值中立。 2、人本传统:(既是基本亦是边缘)全人的观点,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 人本主义的理论观:以人为本;意义和阐释;尊重价值观;高度的个别化。 3、激进传统: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 激进主义的理论观:对实证主义的全面宣战;价值无涉是不可能的;实证主义本身是一种政治,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顺从、维持现状;不同的话语体现不同的政治利益。 4、社会建构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优势。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观: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事实,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历史也是非连续的,充满了偶然。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又无从觉察的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口欲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器崇拜期(3-6岁)、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青春发动期) 自我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自我功能:人们适应和应对世界的手段,自我承载着能量和动机。 12个自我功能:现实检验、判断、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现实感、规范和控制、客体关系、 思维过程、适应性退行、防卫机制、刺激障碍、自主功能、自我掌控感、综合/整合功能。 1、自我呈现:社会互动中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行为。 2、自我监控: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我的呈现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程度。 3、自我控制:对冲动和欲望的控制、对思想和感觉的控制、对行为的控制。 防卫机制:每个人都会潜意识的以不同的防卫功能去保护自己受到伤害。 作用:积极的作用:调试 消极的作用:当心理防御机制失效、使用不当、或过多的依赖,以致破坏了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被视为异常,甚至病态。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理论框架

————————————————————————————————作者: ————————————————————————————————日期: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范式:四个传统 (1)认识论: 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2)实证传统: 孔德。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只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客观事实。 (3)人本传统:卡尔罗杰斯。 主要观点: 1.强调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2.强调“此时此地”;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强调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4)激进传统: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潮并在后期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等而产生,寄希望从更大的社会层面推动社会运动与变迁,实现改变。认为知识和兴趣不能二分,倡导结构分析,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个人解放和社会变迁也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变迁的脚垫在于政治行动和广泛的社会变迁。 (5)社会建构传统: 概念:现实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个人生理、发展进程,认知结构)构建而成的。 关键点:语言、知识、文化、环境 理论观点: 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现实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自己体验世界,并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字向他人描述他们的现实,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2.人们在发展对世界认知的过程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会与环境进行互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刺激。创造现实,主动或被动接受现实的塑造。 3.每个人的现实和知识是被旋转在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现实是由这一历史和文化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发展而成。 4.语言被用来表达个人的现实。文字是专制的。不同的人、行业或阶层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5.没有客观的现实,也没有一个所谓的真实。个人所构建起来的现实是别人无法完全理解的。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学 评价:关于自我取向的研究比较有效果,但是聚焦于个人,没用重视环境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