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试卷(培优篇)(Word 版 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如图1所示,已知点D 在AC 上,ADE ?和ABC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M 为EC 的中点.

(1)求证:BM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将AD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45?,如图2所示,(1)中的“BM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3)将AD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如图3所示,(1)中的“BM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详见解析;(2)是,证明详见解析;(3)成立,证明详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45ACB BAC ∠∠==,

90ADE EBC EDC ∠∠∠===,推出BM DM =,BM CM =,DM CM =,推出BCM MBC ∠∠=,ACM MDC ∠∠=,求出

22290BMD BCM ACM BCA ∠∠∠∠=+==即可.

()2延长ED 交AC 于F ,求出12

DM FC =,//DM FC ,DEM NCM ∠=,根据ASA

推出EDM ≌CNM ,推出DM BM =即可.

()3过点C 作//CF ED ,与DM 的延长线交于点F ,连接BF ,推出

MDE ≌MFC ,求

出DM FM =,DE FC =,作AN EC ⊥于点N ,证BCF ≌BAD ,推出

BF BD =,DBA CBF ∠∠=,求出90DBF ∠=,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1证明:

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45ACB BAC ∠∠∴==,90ADE EBC EDC ∠∠∠===

点M 为EC 的中点,

12BM EC ∴=

,1

2

DM EC =, BM DM ∴=,BM CM =,DM CM =,

BCM MBC ∠∠∴=,DCM MDC ∠∠=,

2BME BCM MBC BCE ∠∠∠∠∴=+=,

同理2

DME ACM

∠∠

=,

22224590 BMD BCM ACM BCA

∠∠∠∠

∴=+==?= BM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解:如图2,BD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理由是:延长ED交AC于F,

ADE和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45

BAC EAD

∠∠

∴==,

AD ED

⊥,

ED DF

∴=,

M为EC中点,

EM MC

∴=,

1

2

DM FC

∴=,//

DM FC,

45

BDN BND BAC

∠∠∠

∴===,

ED AB

⊥,BC AB

⊥,

//

ED BC

∴,

DEM NCM

∴=,

在EDM和CNM中

DEM NCM

EM CM

EMD CMN

∠=∠

?

?

=

?

?∠=∠

?

EDM

∴≌()

CNM ASA,

DM MN

∴=,

BM DN

∴⊥,

BM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BD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理由是:过点C作//

CF ED,与DM的延长线交于点F,连接BF,

可证得MDE ≌MFC ,

DM FM ∴=,DE FC =, AD ED FC ∴==,

作AN EC ⊥于点N ,

由已知90ADE ∠=,90ABC ∠=, 可证得DEN DAN ∠∠=,NAB BCM ∠∠=,

//CF ED ,

DEN FCM ∠∠∴=,

BCF BCM FCM NAB DEN NAB DAN BAD ∠∠∠∠∠∠∠∠∴=+=+=+=, BCF ∴≌BAD ,

BF BD ∴=,DBA CBF ∠∠=,

90DBF DBA ABF CBF ABF ABC ∠∠∠∠∠∠∴=+=+==,

DB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M 是DF 的中点,

则BM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的应用,在本题中需要作辅助线来证明,难度较大.

2.如图,在△ABC 中,∠ABC 为锐角,点D 为直线BC 上一动点,以AD 为直角边且在AD 的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 ,∠DAE =90°,AD =AE .

(1)如果AB =AC ,∠BAC =90°.①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如图1,线段CE 、BD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

②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2)如图3,如果AB ≠AC ,∠BAC ≠90°,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探究:当∠ACB 多少度时,CE ⊥BC ?请说明理由.

【答案】(1)①垂直,相等.②都成立,理由见解析;(2)45°,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①根据∠BAD=∠CAE ,BA=CA ,AD=AE ,运用“SAS ”证明△ABD ≌△ACE ,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到线段CE 、BD 之间的关系; ②先根据“SAS ”证明△ABD ≌△ACE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到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2)先过点A 作AG ⊥AC 交BC 于点G ,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再结合图形判定△GAD ≌△CAE ,得出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1):(1)CE 与BD 位置关系是CE ⊥BD ,数量关系是CE=BD . 理由:如图1,∵∠BAD=90°-∠DAC ,∠CAE=90°-∠DAC , ∴∠BAD=∠CAE . 又 BA=CA ,AD=AE , ∴△ABD ≌△ACE (SAS ) ∴∠ACE=∠B=45°且 CE=BD . ∵∠ACB=∠B=45°,

∴∠ECB=45°+45°=90°,即 CE ⊥BD . 故答案为垂直,相等; ②都成立,理由如下: ∵∠BAC =∠DAE =90°, ∴∠BAC +∠DAC =∠DAE +∠DAC , ∴∠BAD =∠CAE , 在△DAB 与△EAC 中,

AD AE BAD CAE AB AC ??

∠∠???

=== ∴△DAB ≌△EAC , ∴CE =BD ,∠B =∠ACE ,

∴∠ACB +∠ACE =90°,即CE ⊥BD ; (2)当∠ACB =45°时,CE ⊥BD (如图).

理由:过点A 作AG ⊥AC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G ,则∠GAC =90°,

∵∠ACB =45°,∠AGC =90°﹣∠ACB , ∴∠AGC =90°﹣45°=45°, ∴∠ACB =∠AGC =45°, ∴AC =AG ,

在△GAD 与△CAE 中,

AC AG DAG EAC AD AE ??

∠∠???

=== ∴△GAD ≌△CAE , ∴∠ACE =∠AGC =45°,

∠BCE

=∠ACB +∠ACE =45°+45°=90°,即CE ⊥B C .

3.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a ,b )的坐标满足|a ﹣b|+b 2

﹣8b+16=0.

(1)如图1,求证:OA 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

(2)如图2,过A 作OA 的垂线,交x 轴正半轴于点B ,点M 、N 分别从O 、A 两点同时出发,在线段OA 上以相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不包括点O 和点A ),过A 作AE⊥BM 交x 轴于点E ,连BM 、NE ,猜想∠ONE 与∠NEA 之间有何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如图3,F 是y 轴正半轴上一个动点,连接FA ,过点A 作AE⊥AF 交x 轴正半轴于点E ,连接EF ,过点F 点作∠OFE 的角平分线交OA 于点H ,过点H 作HK⊥x 轴于点K ,求2HK+EF 的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答案见解析 (3)8 【解析】 【分析】

(1)过点A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则AN =AM, 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a 、b 的值即可得结论;

(2)如图2,过A 作AH 平分∠OAB ,交BM 于点H ,则△AOE ≌△BAH ,可得AH =OE ,由已知条件可知ON=AM ,∠MOE =∠MAH ,可得△ONE ≌△AMH ,∠ABH =∠OAE ,设BM 与NE 交于K ,则∠MKN =180°﹣2∠ONE =90°﹣∠NEA ,即2∠ONE ﹣∠NEA =90°; (3)如图3,过H 作HM ⊥OF ,HN ⊥EF 于M 、N ,可证△FMH ≌△FNH ,则FM =FN ,同理:NE =EK ,先得出OE+OF ﹣EF =2HK ,再由△APF ≌△AQE 得PF =EQ ,即可得OE+OF =2OP =8,等量代换即可得2HK+EF 的值. 【详解】

解:(1)∵|a ﹣b|+b 2﹣8b+16=0 ∴|a ﹣b|+(b ﹣4)2=0 ∵|a ﹣b|≥0,(b ﹣4)2≥0

∴|a ﹣b|=0,(b ﹣4)2=0 ∴a =b =4

过点A 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则AN =AM ∴OA 平分∠MON

即OA 是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

(2)过A 作AH 平分∠OAB ,交BM 于点H ∴∠OAH =∠HAB =45° ∵BM ⊥AE ∴∠ABH =∠OAE

在△AOE 与△BAH 中

OAE ABH

OA AB AOE BAH ==∠∠??=??∠∠?

, ∴△AOE ≌△BAH (ASA ) ∴AH =OE

在△ONE 和△AMH 中

OE AH NOE MAH ON AM =??

∠∠??=?

=, ∴△ONE ≌△AMH (SAS ) ∴∠AMH =∠ONE 设BM 与NE 交于K

∴∠MKN =180°﹣2∠ONE =90°﹣∠NEA ∴2∠ONE ﹣∠NEA =90° (3)过H 作HM ⊥OF ,HN ⊥EF 于

M 、N

可证:△FMH ≌△FNH (SAS ) ∴FM =FN 同理:NE =EK ∴OE+OF ﹣EF =2HK

过A 作AP ⊥y 轴于P ,AQ ⊥x 轴于Q 可证:△APF ≌△AQE (SAS )

∴PF=EQ

∴OE+OF=2OP=8

∴2HK+EF=OE+OF=8

【点睛】

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4.如图1,Rt△ABC中,∠A=90°,AB=AC,点D是BC边的中点连接AD,则易证AD=

BD=CD,即AD=1

2

BC;如图2,若将题中AB=AC这个条件删去,此时AD仍然等于

1

2

BC.

理由如下:延长AD到H,使得AH=2AD,连接CH,先证得△ABD≌△CHD,此时若能证得△ABC≌△CHA,

即可证得AH=BC,此时AD=1

2

BC,由此可见倍长过中点的线段是我们三角形证明中常用

的方法.

(1)请你先证明△ABC≌△CHA,并用一句话总结题中的结论;

(2)现将图1中△ABC折叠(如图3),点A与点D重合,折痕为EF,此时不难看出

△BDE和△CD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E=DE,CF=DF.由勾股定理可知DE2+DF2=EF2,因此BE2+CF2=EF2,若图2中△ABC也进行这样的折叠(如图4),此时线段BE、CF、EF还有这样的关系式吗?若有,请证明;若没有,请举反例.

(3)在(2)的条件下,将图3中的△DEF绕着点D旋转(如图5),射线DE、DF分别交AB、AC于点E、F,此时(2)中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图4中的△DEF也这样旋转(如图6),直接写出上面的关系式是否成立.

【答案】(1)详见解析;(2)有这样分关系式;(3)EF2=BE2+CF2.

【解析】

【分析】

(1)想办法证明AB∥CH,推出∠BAC=∠ACH,再利用SAS证明△ABC≌△CHA即可.

(2)有这样分关系式.如图4中,延长ED到H山顶DH=DE.证明△EDB≌△HD (SAS),推出∠B=∠HCD,BE=CH,∠FCH=90°,利用勾股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3)图5,图6中,上面的关系式仍然成立.

【详解】

(1)证明:如图2中,

∵BD=DC,∠ADB=∠HDC,AD=HD,

∴△ADB≌△HDC(SAS),

∴∠B=∠HCD,AB=CH,

∴AB∥CH,

∴∠BAC+∠ACH=180°,

∵∠BAC=90°,

∴∠ACH=∠BAC=90°,

∵AC=CA,

∴△BAC≌△HCA(SAS),

∴AH=BC,

∴AD=DH=BD=DC,

∴AD=1

2 BC.

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解:有这样分关系式.

理由:如图4中,延长ED到H山顶DH=DE.

∵ED=DH,∠EDB=∠HDC,DB=DC,

∴△EDB≌△HDC(SAS),

∴∠B=∠HCD,BE=CH,

∵∠B+∠ACB=90°,

∴∠ACB+∠HCD=90°,

∴∠FCH=90°,

∴FH2=CF2+CH2,

∵DF⊥EH,ED=DH,

∴EF=FH,

∴EF2=BE2+CF2.

(3)图5,图6中,上面的关系式仍然成立.结论:EF2=BE2+CF2.

证明方法类似(2).

【点睛】

本题属于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旋转变换,翻折变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

5.如图,A(0,4)是直角坐标系y轴上一点,动点P从原点O出发,沿x轴正半轴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以P为直角顶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Rt△APB.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

(1)若AB∥x轴,如图1,求t的值;

(2)设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连接A′B,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OA′B的度数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OA′B的度数,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3)如图2,当t=3时,坐标平面内有一点M(不与A重合)使得以M、P、B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BP全等,请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

【答案】(1)4;(2)∠OA′B的度数不变,∠OA′B=45 ,理由见解析;(3)点M的坐标为(6,﹣4),(4,7),(10,﹣1)

【解析】

【分析】

(1)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可证明△AO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求得答案;

(2)根据对称的性质得:PA=PA'=PB,由∠PAB+∠PBA=90°,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OA'B=45°;

(3)分类讨论:分别讨论当△ABP≌△MBP、△ABP≌△MPB、△ABP≌△MPB时,点M的坐标的情况;过点M作x轴的垂线、过点B作y轴的垂线,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求得点M的坐标即可.

【详解】

(1)∵AB ∥x 轴,△AP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PAB =∠PBA =∠APO =45°, ∴△AOP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OA =OP =4. ∴t =4÷1=4(秒), 故t 的值为4.

(2)如图2,∠OA ′B 的度数不变,∠OA ′B =45°,

∵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A ′, ∴PA =PA ', 又AP =PB , ∴PA =PA '=PB ,

∴∠PAA '=∠PA 'A ,∠PBA '=∠PA 'B , 又∵∠PAB +∠PBA =90°, ∴∠PAA '+∠PA 'A +∠PA 'B +∠PBA ' =180()PAB PBA ∠∠?-+

180=?-90° =90°,

∴∠AA 'B =45°, 即∠OA 'B =45°;

(3)当t =3时,M 、P 、B 为顶点的三角形和△ABP 全等, ①如图3,若△ABP ≌△MBP ,

则AP =PM ,过点M 作MD ⊥OP 于点D , ∵∠AOP =∠PDM ,∠APO =∠DPM , ∴△AOP ≌△MDP (AAS ), ∴OA =DM =4,OP =PD =3, ∴M 的坐标为:(6,-4).

②如图4,若△ABP ≌△MPB ,则AB PM =,

过点M 作M E ⊥x 轴于点E ,过点B 作BG ⊥x 轴于点G ,过点B 作BF ⊥y 轴于点

F ,

∵△AP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MPB 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AP =∠MPB=45?,PA PB = ∵139023∠+∠=?=∠+∠, ∴12∠=∠ ∴Rt

AOP Rt PGB ?

∴34BG OP PG AO ====, ∵BG ⊥x 轴BF ,⊥y 轴 ∴四边形BGOF 为矩形,

∴3OP BG ==,则431AF OA OF =-=-= 347BF OG OP PG ==+=+=

在Rt

ABF 和Rt PME 中

∠BAF =45?+1∠,∠MPE =45?+2∠, ∴∠BAF =∠MPE ∵AB PM =

∴Rt ABF Rt PME ?

∴71ME BF PE AF ====, ∴M 的坐标为:(4,7),

③如图5,若△ABP ≌△MPB ,则AB PM =,

过点M 作M E ⊥x 轴于点D ,过点B 作BG ⊥x 轴于点E ,过点B 作BF ⊥y 轴于点

F ,

∵△AP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MPB 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AP =∠MPB=45?,PA PB = ∵139023∠+∠=?=∠+∠, ∴12∠=∠ ∴Rt

AOP Rt PEB ?

∴34BE OP PE AO ====, ∵BE ⊥x 轴BF ,⊥y 轴 ∴四边形BEOF 为矩形,

∴3OP BG ==,则431AF OA OF =-=-= 347BF OE OP PE ==+=+=

在Rt

ABF 和Rt PMD 中 ∵BF ⊥y 轴

∴42∠=∠

∵42ABF PMD ∠∠∠+=∠+ ∴ABF PMD ∠∠= ∵AB PM = ∴Rt

ABF Rt PMD ? ∴17MD AF PD BF ====, ∴M 的坐标为:(10,﹣1).

综合以上可得点M 的坐标为:(6,﹣4),(4,7),(10,﹣1).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第(3)小题要注意分类讨论,作此类型的题要结合图形,构建适当的辅助线,寻找相等的量才能得出结论.

二、八年级数学 轴对称解答题压轴题(难)

6.如图,在△ABC 中,AB=BC=AC=20 cm .动点P ,Q 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匀速运动.已知点P ,点Q 的速度都是2 cm/s ,当点P 第一次到达B 点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

(1)∠A=______度;

(2)当0<t <10,且△APQ 为直角三角形时,求t 的值; (3)当△APQ 为等边三角形时,直接写出t 的值. 【答案】(1)60;(2)103或203

;(3)5或20 【解析】 【分析】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

(2)需分∠APQ=90°和∠AQP=90°两种情况进行解答;

(3)需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解答:①由∠A=60°,则当AQ=AP 时,△APQ 为等边三角形;②当P 于B 重合,Q 与C 重合时,△APQ 为等边三角形. 【详解】 解:(1)60°. (2)∵∠A=60°,

当∠APQ=90°时,∠AQP=90°-60°=30°. ∴QA=2PA . 即2022 2.t t -=? 解得 10

.3

t =

当∠AQP=90°时,∠APQ=90°-60°=30°. ∴PA=2QA . 即2(202)2.t t -= 解得 20.3

t =

∴当0<t <10,且△APQ 为直角三角形时,t 的值为102033

或. (3)①由题意得:AP=2t ,AQ=20-2t ∵∠A=60°

∴当AQ=AP 时,△APQ 为等边三角形 ∴2t=20-2t ,解得t=5

②当P于B重合,Q与C重合,则所用时间为:4÷2=20

综上,当△APQ为等边三角形时,t=5或20.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动点问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分类讨论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7.如图,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D、△ACE拼在一起(图1).△ABD不动,

(1)若将△ACE绕点A逆时针旋转,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2),证明:MB=MC.

(2)若将图1中的CE向上平移,∠CAE不变,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 (图3),判断并直接写出MB、MC的数量关系.

(3)在(2)中,若∠CAE的大小改变(图4),其他条件不变,则(2)中的MB、MC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MB=MC.理由见解析;(3)MB=MC还成立,见解析.【解析】

【分析】

(1)连接AM,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AD=AE,AB=A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AD=∠CAE,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MAD=∠MAE,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M和△ACM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证;

(2)延长DB、AE相交于E′,延长EC交AD于F,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BD=BE′,然后求出MB∥A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求出∠MBC=∠CAE,同理求出MC∥A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出∠BCM=∠BAD,然后求出∠MBC=∠BCM,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即可得证;

(3)延长BM交CE于F,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MDB=∠MEF,∠MBD=∠MFE,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MDB和△ME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MB=MF,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即可.

【详解】

(1)如图(2),连接AM,由已知得△ABD≌△ACE,

∴AD=AE,AB=AC,∠BAD=∠CAE.

∵MD=ME,

∴∠MAD=∠MAE,

∴∠MAD-∠BAD=∠MAE-∠CAE,

即∠BAM=∠CAM.

在△ABM和△ACM中,

AB=AC,

∠BAM=∠CAM,

AM=AM,

∴△ABM≌△ACM(SAS),

∴MB=MC.

(2)MB=MC.

理由如下:如图(3),延长CM交DB于F,延长BM到G,使得MG=BM,连接CG.

∵CE∥BD,

∴∠MEC=∠MDF,∠MCE=∠MFD.

∵M是ED的中点,

∴MD=ME.

在△MCE和△MFD中,

∠MCE=∠MFD,

∠MEC=∠MDF,

MD=ME,

∴△MCE≌△MFD(AAS).

∴MF=MC.

∴在△MFB和△MCG中,

MF=MC,

∠FMB=∠CMG,

BM=MG,

∴△MFB≌△MCG(SAS).

∴FB=GC,∠MFB=∠MCG,

∴CG∥BD,即G、C、E在同一条直线上.∴∠GCB=90°.

在△FBC和△GCB中,

FB=GC,

∠FBC=∠GCB,

BC=CB,

∴△FBC≌△GCB(SAS).

∴FC=GB.

∴MB=1

2GB=

1

2

FC=MC.

(3)MB=MC还成立.

如图(4),延长BM交CE于F,延长CM到G,使得MG=CM,连接BG.

∵CE∥BD,

∴∠MDB=∠MEF,∠MBD=∠MFE.

又∵M是DE的中点,

∴MD=ME.

在△MDB和△MEF中,

∠MDB=∠MEF,

∠MBD=∠MFE,

MD=ME,

∴△MDB≌△MEF(AAS),

∴MB=MF.

∵CE∥BD,

∴∠FCM=∠BGM.

在△FCM和△BGM中,

CM=MG,

∠CMF=∠GMB,

MF=MB,

∴△FCM≌△BGM(SAS).

∴CF=BG,∠FCM=∠BGM.

∴CF//BG,即D、B、G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CFB 和△BGC 中, CF =BG , ∠FCB =∠GBC , CB =BC ,

∴△CFB ≌△BGC (SAS ). ∴BF =CG .

∴MC =

12CG =1

2BF =MB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作辅助线构造出等腰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8.如图,在等边ABC ?中,点D ,E 分别是AC ,AB 上的动点,且AE CD =,BD 交CE 于点P .

(1)如图1,求证120BPC ?∠=;

(2)点M 是边BC 的中点,连接PA ,PM .

①如图2,若点A ,P ,M 三点共线,则AP 与PM 的数量关系是 ; ②若点A ,P ,M 三点不共线,如图3,问①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过程见详解;(2)①2AP PM =;②结论成立,证明见详解 【解析】 【分析】

(1)先证明()AEC CDB SAS ≌,得出对应角相等,然后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和对顶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

(2)①2AP PM =;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得出AM ⊥BC ,∠CAP =30°,可得PB =PC ,由∠BPC =120°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PCB =30°,进而可得AP =PC ,由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PC =2PM ,于是可得结论;

②延长BP 至D ,使PD =PC ,连接AD 、CD ,根据SAS 可证△ACD ≌△BCP ,得出AD =BP ,∠ADC =∠BPC =120°,然后延长PM 至N ,使MN =MP ,连接CN ,易证△CMN ≌△BMP

(SAS),可得CN=BP=AD,∠NCM=∠PBM,最后再根据SAS证明△ADP≌△NCP,即可证得结论.

【详解】

(1)证明: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60

A ACB

∠=∠=?

AC BC

A ACB

AE CD

=

?

?

∠=∠

?

?=

?

,∴()

AEC CDB SAS

≌,∴AEC CDB

∠=∠,

在四边形AEPD中,∵360

AEC EPD PDA A

∠+∠+∠+∠=?,

∴18060360

AEC EPD CDB

∠+∠+?-∠+?=?,

∴120

EPD

∠=?,∴120

BPC

∠=?;

(2)①如图2,∵△ABC是等边三角形,点M是边BC的中点,

∴∠BAC=∠ABC=∠ACB=60°,AM⊥BC,∠CAP=

1

2

∠BAC=30°,∴PB=PC,

∵∠BPC=120°,∴∠PBC=∠PCB=30°,

∴PC=2PM,∠ACP=60°﹣30°=30°=∠CAP,

∴AP=PC,∴AP=2PM;

故答案为:2

AP PM

=;

②AP=2PM成立,理由如下:

延长BP至D,使PD=PC,连接AD、CD,如图4所示:则∠CPD=180°﹣∠BPC=60°,

∴△PCD是等边三角形,

∴CD=PD=PC,∠PDC=∠PCD=60°,

∵△ABC是等边三角形,∴BC=AC,∠ACB=60°=∠PCD,

∴∠BCP=∠ACD,

∴△ACD≌△BCP(SAS),

∴AD=BP,∠ADC=∠BPC=120°,

∴∠ADP=120°﹣60°=60°,

延长PM至N,使MN=MP,连接CN,

∵点M是边BC的中点,∴CM=BM,

∴△CMN≌△BMP(SAS),

∴CN=BP=AD,∠NCM=∠PBM,

∴CN ∥BP ,∴∠NCP +∠BPC =180°, ∴∠NCP =60°=∠ADP ,

在△ADP 和△NCP 中,∵AD=NC ,∠ADP =∠NCP ,PD=PC , ∴△ADP ≌△NCP (SAS ), ∴AP =PN =2CM ;

【点睛】

本题是三角形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9.已知:等边ABC ?中.

(1)如图1,点M 是BC 的中点,点N 在AB 边上,满足60AMN ∠=?,求AN

BN

的值.

(2)如图2,点M 在AB 边上(M 为非中点,不与A 、B 重合),点N 在CB 的延长线上且MNB MCB ∠=∠,求证:AM BN =.

(3)如图3,点P 为AC 边的中点,点E 在AB 的延长线上,点F 在BC 的延长线上,满

足AEP PFC ∠=∠,求

BF BE

BC

-的值. 【答案】(1)3;(2)见解析;(3)3

2

【解析】 【分析】

(1)先证明AMB ?,MBN ?与MAN ?均为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

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BM=2BN ,AB=2BM ,最后转化结论可得出BN 与AN 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得;

(2)过点M 作ME ∥BC 交AC 于E ,先证明AM=ME ,再证明MEC ?与NBM ?全等,最后转化边即得;

(3)过点P 作PM ∥BC 交AB 于M ,先证明M 是AB 的中点,再证明EMP ?与FCP ?全等,最后转化边即得. 【详解】

(1)∵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M 是BC 的中点 ∴AM 平分∠BAC ,AM BC ⊥,60B BAC ∠=∠=? ∴30BAM ∠=?,90AMB ∠=? ∵60AMN ∠=?

∴90AMN BAM ∠+=?∠,30∠=?BMN ∴90ANM ∠=?

∴18090BNM ANM =?-=?∠∠ ∴在Rt BNM ?中,2BM BN = 在Rt ABM ?中,2AB BM = ∴24AB AN BN BM BN =+== ∴3AN BN =即3AN

BN

=. (2)如下图:

过点M 作ME ∥BC 交AC 于E ∴∠CME=∠MCB ,∠AEM=∠ACB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ABC=∠ACB=60?

∴60AEM ACB ∠=∠=?,120MBN =?∠ ∴120CEM MBN ∠==?∠,60AEM A ∠=∠=? ∴AM=ME

∵MNB MCB ∠=∠ ∴∠CME=∠MNB ,MN=MC ∴在MEC ?与NBM ?中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 版 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ABC ?的面积为1,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 ,BC ,CA 至点111,,A B C ,使 111,,A B AB B C BC C A CA ===,顺次连接111,,A B C ,得到111A B C ?;第二次操作:分别 延长111111,,A B B C C A 至点222,,A B C ,使2111A B A B =,2111B C B C =,2111C A C A =,顺次连接222,,A B C ,得到222A B C ?,…;按此规律,要使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超过2020,最少需经过__________次操作. 【答案】4 【解析】 【分析】 连接111,,AC B A C B ,根据两个三角形等底同高可得 111111111,C A B C AB A B C A BC B C A B CA ABC S S S S S S S ======从而得出第一次操作: 11177A B C ABC S S ??==<2020;同理可得第二次操作22211127749A B C A B C S S ??===< 2020……直至第四次操作4443334 772401A B C A B C S S ??===>2020,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连接111,,AC B A C B ∵111,,A B AB B C BC C A CA === 根据等底同高可得: 111111111,,C A B C AB ABC A B C A BC ABC B C A B CA ABC S S S S S S S S S ====== ∴111111111,C A B C AB A B C A BC B C A B CA ABC S S S S S S S ====== ∴第一次操作:11177A B C ABC S S ??==<2020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资料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资料(中考题 型) 第16讲认识三角形经典·考题·赏析 【例1】若的三边分别为4,x,9,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当周长为奇数时,x=______________. 【解法指导】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第三边小于两边之和而大于两边之差故5<x<13,18<l<26;周长为19时,x=6,周长为21时,x =8,周长为23时,x=10,周长为25时,x=12, 【变式题组】 01.若△ABC的三边分别为4,x,9,且9为最长边,则x的取值范围 是______________,周长l的取 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02.设△ABC三边为a,b,c的长度均为正整数,且a<b<c,a+b+c= 13,则以a,b,c为边的三角形, 共有______________个. 03.用9根同样长的火柴棒在桌面上摆一个三角形(不许折断)并全 部用完,能摆出不同形状的三角 形个数是( ). A.1 B.2 C.3 D.4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18cm,周长为58cm,试求三角形三边的长. 【解法指导】对等腰三角形,题目没有交代底边和腰,要给予讨论.当18cm为腰时,底边为58-18×2=22,则三边为18,18,22. 当18cm为底边时,腰为 5818 2 =20,则三边为20,20,18.此两种情况都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解:18cm,18cm,22cm或18cm,20,20cm.

【变式题组】 01.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6cm,12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是( ) A.24cm B.30cm C.24cm或30cm D.18cm 0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 和9cm,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 能作为第三条边的是( ) A.13cm B.6cm C.5cm D.4cm 0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和10 两部分,则此等腰三角形的腰长 为______________. 【例3】如图AD是△ABC的中线,DE是△ADC的中线,EF是△DEC的中线,FG是△EFC的中线,若S△GFC=1cm2,则S△ABC=______________. 【解法指导】中线将原三角形面积一分为二,由FG为△EFC的中线,知S△EFC=2S△GFC=2.又由EF为△DEC中线,S△DEC=2S△EFC=4.同理S△ADC=8,S△ABC =16. 【变式题组】 01.如图,已知点D、E、F 分别是BC、AD、BE的中 点,S△ABC=4,则S△EFC= ______________. 02.如图,点D是等腰△ABC底边BC 上任意一点,DE⊥AB于E,DF⊥AC 于F,若一腰上的高为4cm,则 DE+DF=______________. 0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矩形(AD >AB) ,点E在BC上,且AE=AD, DF⊥AE于F,则DF与AB的数量 关系是______________. 【例4】已知,如图,则 ∠A+∠B+∠C+∠D+∠E= ______________. 【解法指导】这是本章的一个基 本图形,其基本方法为构造三角形或 四边形内角和,结合八字形角的关系 (第2题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ABC ?的ABC ∠的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 ,点,E F 分别在 线段BD 、CD 上,点G 在EF 的延长线上,EFD ?与EFH ?关于直线EF 对称,若 60,84,A BEH HFG n ???∠=∠=∠=,则n =__________. 【答案】78. 【解析】 【分析】 利用ABC ?的ABC ∠的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 得到∠DBC=12∠ABC ,∠ACD=1 2 (∠A+∠ABC),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D= 1 2 ∠A=30?,利用外角定理得到∠DEH=96?,由EFD ?与EFH ?关于直线EF 对称得到∠DEG=∠HEG=48?,根据外角定理即可得到∠DFG=∠D+∠DEG=78?. 【详解】 ∵ABC ?的ABC ∠的平分线与ACB ∠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 ∴∠DBC= 12∠ABC ,∠ACD=1 2 (∠A+∠ABC), ∵∠DBC+∠BCD+∠D=180?,∠A+∠ABC+∠ACB=180?, ∴∠D= 1 2 ∠A=30?, ∵84BEH ?∠=, ∴∠DEH=96?, ∵EFD ?与EFH ?关于直线EF 对称, ∴∠DEG=∠HEG=48?,∠DFG=∠HFG n ?=, ∵∠DFG=∠D+∠DEG=78?, ∴n=78. 故答案为:78. 【点睛】 此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角平分线性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此题中求出∠D= 1 2 ∠A=30?是解题的关键.

2.将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如果∠1=40°,∠2=50°,那么∠ 3的度数等于______________. 【答案】12° 【解析】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是60°,正方形的内角度数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108°,则∠3=360°-60°-90°-108°-∠1-∠2=12°.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多边形的内角,熟知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各内角的度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9cm,则它的周长为__cm. 【答案】22 【解析】 【分析】 底边可能是4,也可能是9,分类讨论,去掉不合条件的,然后可求周长. 【详解】 试题解析:①当腰是4cm,底边是9cm时: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因此舍去. ②当底边是4cm,腰长是9cm时,能构成三角形,则其周长=4+9+9=22cm. 故填22.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 4.如果一个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的3倍,则n=______. 【答案】8 【解析】 【分析】 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180°(n-2)和外角和为360°可得方程180(n-2)=360×3,再解方程即可. 【详解】 解:由题意得:180(n-2)=360×3, 解得:n=8, 故答案为:8.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要结合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与外角和的关系来寻求等量关系,构建方程即可求解.

学而思初二数学上册培优辅导讲义(人教版新编)

第1讲 与相交有关概念及平行线的判定 考点·方法·破译 1.了解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 2.掌握对顶角、邻补角、垂直、平行、内错角、中旁内角的定义,并能用图形或几何符号表示它们. 3.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条件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经典·考题·赏析 【例1】如图,三条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一共构成哪 几对对顶角?一共构成哪几对邻补角? 【解法指导】 ⑴对顶角和邻补角是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图角. ⑵对顶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⑶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有6对对顶角. 12对邻补角. 【变式题组】 01.如右图所示,直线AB 、CD 、EF 相交于P 、Q 、R ,则: ⑴∠ARC 的对顶角是 . 邻补角是 .⑵中有几对对顶角,几对邻补角? 02.当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2对对顶角; 当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6对对顶角; 当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12对对顶角. A B C D E F A C D E F P Q R

问:当有100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 对顶角. 【例2】如图所示,点O 是直线AB 上一点,OE 、OF 分别平分∠BOC 、 ∠AOC . ⑴求∠EOF 的度数; ⑵写出∠BOE 的余角及补角. 【解法指导】解这类求角大小的问题,要根据所涉及的角的定义,以及各角的数量关系,把它们转化为代数式 从而求解; 【解】⑴∵OE 、OF 平分∠BOC 、∠AOC ∴∠EOC =21∠BOC ,∠FOC =21 ∠AOC ∴ ∠EOF =∠EOC +∠FOC =2 1∠BOC +2 1 ∠AOC =()AOC BOC ∠+∠21 又∵∠BOC +∠ AOC =180° ∴∠EOF =21 ×180°=90° ⑵∠BOE 的余角是:∠COF 、∠AOF ;∠ BOE 的补角是:∠AOE. 【变式题组】 01.如图,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A 平分∠EOC ,且∠EOC =100°,则∠BOD 的度数是( ) A .20° B . 40° C .50° D .80° C E F E A A C D O (第1题图) 1 4 3 2 (第2题图)

八年级上数学培优及答案

八年级培优试卷 一、填空题 1、设?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其中a ,b 满足0)2(42=+-+-+b a b a , 则第三边的长c 的取值范围是 . 2、函数34+-=x y 的图象上存在点P ,点P 到x 轴的距离等于4,则点P 的坐标是________。 3、在△ABC 中,∠B 和∠C 的平分线相交于O ,若∠BOC=α,则∠A=_________。 4、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交角的度数是 。 5、已知直线()42-+--=a x x a y 不经过第四象限,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度数为__ _________。 7、如图,折线ABCDE 描述了一辆汽车在某一直线上行驶过程中,汽车离出发地的距离s(km)和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给出下列说法:①汽车共行驶了120km ;②汽车在行驶途中停留了0.5h ;③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80 3 km ;④汽车自出发后3h-4.5h 之间行驶的速度在逐渐减少。其中正确的说法有_______________. 8、放假了,小明和小丽去蔬菜加工厂社会实践,?两人同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休息时小明对小丽说:“我已加工了28千克,你呢?”小丽思考了一会儿说:“我来考考,左图、右图分别表示你和我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关系,你能算出我加工了多少千克吗?”小明思考后回答:“你难不倒我,你现在加工了________千克.” 二、选择题 1、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为Cm °则顶角度数为( ) A.m ° B.2m ° C.(90-m)° D.(90-2m)° 2、药品研究所开发一种抗菌素新药,经过多年的动物实验之后,首次用于临床人体试验,测得 成人服药后血液中药物浓度y (微克/毫升)与服药后时间x (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 当1≤x ≤6时,y 的取值范围是( ) A . 8 3≤y ≤ 64 11 B . 64 11 ≤y ≤8 C . 8 3 ≤y ≤8 D .8≤y ≤ 16

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C 在直线BE 上,∠=?,∠A m ABC 与ACE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1A ,则 1A =_____?;若再作11A BE A CE ∠∠、的平分线,交于点2A ;再作22A BE A CE ∠∠、的 平分线,交于点3A ;依此类推,10A ∠= _________?. 【答案】(2m ) (1024 m ) 【解析】 【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和“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求出规律,直接利用规律解题. 【详解】 解:∵∠A 1=∠A 1CE-∠A 1BC=12∠ACE-12∠ABC=12(∠ACE-∠ABC )=12∠A=2 m ° . 依此类推∠A 2=224m m ??=,∠A 3=328m m ??=,…,∠A 10=1021024 m m ?? =. 故答案为:()2m ;()1024 m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之间的关系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2.如图,在△ABC 中,∠B=50°,三角形的外角∠DAC 和∠ACF 的平分线交于点E ,则∠AEC =_______°. 【答案】65 【解析】 如图,∵AE 平分∠DAC ,CE 平分∠ACF ,

∴∠1= 12∠DAC ,∠2=1 2 ∠ACF , ∴∠1+∠2=1 2 (∠DAC+∠ACF ), 又∵∠DAC+∠ACF=(180°-∠BAC )+(180°-∠ACB )=360°-(∠BAC+∠ACB ),且 ∠BAC+∠ACB=180°-∠ABC=180°-50°=130°, ∴∠1+∠2= 1 2 (360°-130°)=115°, ∴在△ACE 中,∠E=180°-(∠1+∠2)=180°-115°=65°. 3.如图,1BA 和1CA 分别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和外角平分线,2BA 是1A BD ∠的角平分线, 2CA 是1A CD ∠的角平分线,3BA 是2A BD ∠的角平分线,3CA 是2A CD ∠的角平分线,若1A α∠=,则2018A ∠=_____________ 【答案】2017 2α 【解析】 【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 1BC= 12∠ABC ,∠A 1CD=1 2 ∠ACD ,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CD=∠A+∠ABC ,∠A 1CD=∠A 1BC+∠A 1,整理即可得解,同理求出∠A 2,可以发现后一个角等于前一个角的1 2 ,根据此规律即可得解. 【详解】 ∵A 1B 是∠ABC 的平分线,A 1C 是∠ACD 的平分线, ∴∠A 1BC= 12∠ABC ,∠A 1CD=1 2 ∠ACD , 又∵∠ACD=∠A+∠ABC,∠A 1CD=∠A 1BC+∠A 1,

八年级上册数学培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设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其中a,b 满足a b 4(a b 2) 2 0 , 则第三边的长 c 的取值范围是. 2、函数y 4 x 3 的图象上存在点P,点P 到x 轴的距离等于4,则点P 的坐标是。 3、在△ABC中,∠B 和∠C 的平分线相交于O,若∠BOC= ,则∠A= 。 4、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交角的度数是。 5、已知直线y a 2 x x a 4 不经过第四象限,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度数为。 7、如图,折线ABCDE描述了一辆汽车在某一直线上行驶过程中,汽车离出发地的距离s(km) 和行驶时间t(h) 之间 的函数关系,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给出下列说法:①汽车共行驶了120km;②汽车在行驶途中停留了0.5h ; 80 ③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km;④汽车自出发后3h-4.5h 之间行驶的速度在逐渐减少。其中正 3 确的说法有. 8、放假了,小明和小丽去蔬菜加工厂社会实践,?两人同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休息时小明对小丽说:“我已加工 了28 千克,你呢?”小丽思考了一会儿说:“我来考考,左图、右图分别表示你和我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关系,你能算出我加工了多少千克吗?”小明思考后回答:“你难不倒我,你现在加工了 D 千克.” 二、选择题 1、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为Cm°则顶角度数为( ) A.m° B.2m° C.(90-m) ° D.(90-2m) ° 2、药品研究所开发一种抗菌素新药,经过多年的动物实验之后,首次用于临床人体试验,测得 成人服药后血液中药物浓度y( 微克/ 毫升) 与服药后时间x( 时)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

八年级上数学培优试题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及其应用 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例1】如图,已知AD=AE,AB=AC.求证:BF=FC . (2)证明线段平行 【例2】已知:如图,DE ⊥AC ,BF ⊥AC ,垂足分别为E 、F ,DE=BF ,AF=CE.求证:AB ∥CD (3)证明线段的倍半关系,可利用加倍法或折半法将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例3】如图,在△ ABC 中,AB=AC ,延长AB 到D ,使BD=AB ,取AB 的中点E ,连接CD 和CE. 求证:CD=2CE (ⅰ)折半法:取CD 中点F ,连接BF ,再证ΔCEB ≌ΔCFB.这里注意利用BF 是ΔACD 中位线这个条件。 (ⅱ)加倍法 证明:延长CE 到F ,使EF=CE ,连BF.

说明:关于折半法有时不在原线段上截取一半,而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得到原线段一半的线段。例如上面折道理题也可这样处理,取AC中点F,连BF(如图)(B为AD中点是利用这个办法的重要前提),然后证CE=BF. (4)证明线段相互垂直 【例4】已知:如图,A、D、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ΔADC、ΔBDO为等腰三角形,AO、BC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分别如何?证明你的结论。 5、中考点拨: 【例1】如图,在△ABC中,AB=AC,E是AB的中点,以点E为圆心,EB为半径画弧,交BC于点D,连结ED,并延长ED到点F,使DF=DE,连结FC. 求证:∠F=∠A. 说明:证明角(或线段)相等可以从证明角(或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入手,在寻求全等条件时,要注意结合图形,挖掘图中存在的对顶角、公共角、公共边、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等相等的关系。 【例2】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并且使AE=BD,连接CE、DE.求证:EC=ED 题型展示: 【例1】如图,△ABC中,∠C=2∠B,∠1=∠2。求证:AB=AC+CD. 剖析: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之和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截长法(即在长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两条短线段的一条,再证余下的部分等于另一条短线段);如作AE=AC是利用了角平分线是角的对称轴的特性,构造全等三角形,另一种方法是补短法(即延长一条短线段等于长线段,再证明延长的部分与另一条短线段相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培优1

第1讲 认识三角形 考点·方法·破译 1.了解与三角形有关得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得高、中线、角平分线、 2.知道三角形两边得与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了解与三角形有关得角(内角、外角) 、 4.掌握三角形三内角与等于180°,三角形得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得两个内角得与、 5.会用方程得思想解与三角形基本要素相关得问题、 6.会从复杂得图形中找到基本图形,从而寻求解决问题得方法、 经典·考题·赏析 【例1】若得三边分别为4,x ,9,则x 得取值范围就是______________,周长l 得取值范围就是______________ ;当周长为奇数时,x =______________、【解法指导】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第三边小于两边之与而大于两边之差故5<x <13,18<l <26;周长为19时,x =6,周长为21时,x =8,周长为23时,x =10,周长为25时,x =12,【变式题组】 01.若△ABC 得三边分别为4,x ,9,且9为最长边,则x 得取值范围就是_________,周长l 得取值范围就是__________、 02.设△ABC 三边为a ,b ,c 得长度均为正整数,且a <b <c ,a +b +c =13,则以a ,b ,c 为边得三角形,共有______________ 个、03.用9根同样长得火柴棒在桌面上摆一个三角形(不许折断)并全部用完,能摆出不同形状得三角形个数就是 ( )、A .1 B .2 C .3 D .4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得一边长为18cm ,周长为58cm ,试求三角形三边得长、 【解法指导】对等腰三角形,题目没有交代底边与腰,要给予讨论、当18cm 为腰时,底边为58-18×2=22,则三边为18,18,22、 当18cm 为底边时,腰为 5818 2 =20,则三边为20,20,18、此两种情况都符合两边之与大于第三边、解:18cm ,18cm ,22cm 或18cm , 20,20cm 、 【变式题组】 01.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6cm ,12cm ,则这个三角形得周长就是( ) A .24cm B .30cm C .24cm 或30cm D .18cm 02.已知三角形得两边长分别就是4cm 与9cm ,则下列长度得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条边得就是( ) A .13cm B .6cm C .5cm D .4cm 0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得中线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得周长分成12与10两部分,则此等腰三角形得腰长为________、 【例3】如图AD 就是△ABC 得中线,DE 就是△ADC 得中线,EF 就是△DEC 得中线,FG 就是△EFC 得中线,若S △GFC =1cm 2 ,则S △ABC =______________、【解法指导】中线将原三角形面积一分为二,由FG 为△EFC 得中线,知S △EFC =2S △GFC =2、又由EF 为△DEC 中线,S △DEC =2S △EFC =4、同理S △ADC =8,S △ABC =16、【变式题组】 01.如图,已知点D 、E 、F 分别就是BC 、AD 、BE 得中点,S △ABC =4,则S △EFC =______________、(第1题图) (第2题图) C (第3题图) C

初二数学上册培优辅导讲义(人教版)

第12讲 与相交有关概念及平行线的判定 考点·方法·破译 1.了解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 2.掌握对顶角、邻补角、垂直、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并能用图形或几何符号表示它们. 3.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条件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经典·考题·赏析 【例1】如图,三条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一共构成哪 几对对顶角?一共构成哪几对邻补角? 【解法指导】 ⑴对顶角和邻补角是两条直线所形成的图角. ⑵对顶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⑶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有6对对顶角. 12对邻补角. 【变式题组】 01.如右图所示,直线AB 、CD 、EF 相交于P 、Q 、R ,则: ⑴∠ARC 的对顶角是 . 邻补角 是 .⑵中有几对对顶角,几对邻补角? 02.当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2对对顶角; 当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6对对顶角; 当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12对对顶角. 问:当有100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共有 对顶角. 【例2】如图所示,点O 是直线AB 上一点,OE 、OF 分别平分∠BOC 、 ∠AOC . ⑴求∠EOF 的度数; ⑵写出∠BOE 的余角及补角. 【解法指导】解这类求角大小的问题,要根据所涉及的角的 定义,以及各角的数量关系,把它们转化为代数式从而求解; 【解】⑴∵OE 、OF 平分∠BOC 、∠AOC ∴∠EOC =2 1 ∠BOC ,∠FOC = 21∠AOC ∴∠EOF =∠EOC +∠FOC =21∠BOC +2 1∠AOC =()AOC BOC ∠+∠21 又∵∠BOC +∠AOC =180° ∴∠EOF =21×180°=90° ⑵∠BOE 的余角是:∠COF 、∠AOF ;∠BOE 的补角是:∠AOE . 【变式题组】 01.如图,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A 平分∠EOC ,且∠EOC =100°,则∠BOD 的度数是( ) A .20° B . 40° C .50° D .80° 02.(杭州)已知∠1=∠2=∠3=62°,则∠4= . 【例3】如图,直线l 1、l 2相交于点O ,A 、B 分别是l 1、l 2上的点,试用三角尺完成下列作图: ⑴经过点A 画直线l 2的垂线. ⑵画出表示点B 到直线l 1的垂线 段. 【解法指导】垂线是一条直线,垂线段是一条线段. 【变式题组】 01.P 为直线l 外一点,A 、B 、C 是直线l 上三点,且PA =4cm ,PB =5cm ,PC =6cm ,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 ) A B C D E F A B C D E F P Q R A B C E F O E A B C D O (第1题图) 1 4 3 2 (第2题图) l 2

八年级上数学培优及答案

八年级数学---培优精品教案◆◆◆ 认真解答,一定要细心哟! 一、填空题 1、设?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其中a ,b 满足0)2(42=+-+-+b a b a , 则第三边的长c 的取值范围是 . 2、函数34+-=x y 的图象上存在点P ,点P 到x 轴的距离等于4,则点P 的坐标是________。 3、在△ABC 中,∠B 和∠C 的平分线相交于O ,若∠BOC=α,则∠A=_________。 4、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交角的度数是 。 5、已知直线()42-+--=a x x a y 不经过第四象限,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6、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度数为__ _________。 7、如图,折线ABCDE 描述了一辆汽车在某一直线上行驶过程中,汽车离出发地的距离s(km)和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给出下列说法:①汽车共行驶了120km ;②汽车在行驶途中停留了0.5h ;③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80 3 km ;④汽车自出发后3h-4.5h 之间行驶的速度在逐渐减少。其中正确的说法有_______________. 8、放假了,小明和小丽去蔬菜加工厂社会实践,?两人同时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休息时小明对小丽说:“我已加工了28千克,你呢?”小丽思考了一会儿说:“我来考考,左图、右图分别表示你和我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关系,你能算出我加工了多少千克吗?”小明思考后回答:“你难不倒我,你现在加工了___D_____千克.” 二、选择题 1、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为Cm °则顶角度数为( )A.m B.2mC.(90-m) D.(90-2m) 2、药品研究所开发一种抗菌素新药,经过多年的动物实验之后,首次用于临床人体试验,测得 成人服药后血液中药物浓度y (微克/毫升)与服药后时间x (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 当1≤x ≤6时,y 的取值范围是( ) A . 8 3≤y ≤ 64 11 B . 64 11≤y ≤8 C . 8 3 ≤y ≤8 D .8≤y ≤16

数学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培优篇)(Word版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得出的结果为2005°,小芳立即判断他的结构是错误的,小明仔细地复算了一遍,果然发现自己把一个角的度数输入了两遍.你认为正确的内角和应该是________. 【答案】1980 【解析】 【详解】 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多加的角度为α,则 (n-2)×180°=2005°-α, 当n=13时,α=25°, 此时(13-2)×180°=1980°,α=25° 故答案为1980. 2.一个多边形内角和是一个四边形内角和的4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__ 【答案】10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本题根据题意可得:(n-2)×180°=4×360°,解得:n=10. 故答案为:10 . 考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3.有公共顶点A,B的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按如图所示位置摆放,连接AC交正六边形于点D,则∠ADE的度数为() A.144°B.84°C.74°D.54° 【答案】B 【解析】 正五边形的内角是∠ABC=() 52180 5 -? =108°,∵AB=BC,∴∠CAB=36°,正六边形的内角 是∠ABE=∠E=() 62180 6 -? =120°,∵∠ADE+∠E+∠ABE+∠CAB=360°,∴∠ADE=360°– 120°–120°–36°=84°,故选B.

4.如图,在△ABC中,∠C=46°,将△ABC沿着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的位置,则 ∠1﹣∠2的度数是_____. 【答案】92°. 【解析】 【分析】 由折叠的性质得到∠D=∠C,再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所求角的度数. 【详解】 由折叠的性质得:∠C'=∠C=46°, 根据外角性质得:∠1=∠3+∠C,∠3=∠2+∠C', 则∠1=∠2+∠C+∠C'=∠2+2∠C=∠2+92°, 则∠1﹣∠2=92°. 故答案为:92°. 【点睛】 考查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5.如图,在△ABC中,AD⊥BC于D,BE⊥AC于E,AD与BE相交于点F,若BF=AC,则∠ABC=_____度. 【答案】45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先证△ADC≌△BDF,可得BD=AD,可求 ∠ABC=∠BAD=45°. 【详解】

八年级上数学培优试题及标准答案

八年级上数学培优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专题一三角形个数的确定 1.如图,图中三角形的个数为() A.2 B.18 C.19 D.20 2.如图所示,第1个图中有1个三角形,第2个图中共有5个三角形,第3个图中共有9个三角形,依此类推,则第6个图中共有三角形__________个. 3.阅读材料,并填表: 在△ABC中,有一点P1,当P1、A、B、C没有任何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可构成三个不重叠的小三角形(如图).当△ABC内的点的个数增加时,若其他条件不变,三角形内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情况怎样? 完成下表: △ABC内点的个数 1 2 3 (1007) 构成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 3 5 … 专题二根据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确定未知字母的范围 4.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1-2a,8,则a的取值范围是() A.-6<a<-3 B.-5<a<-2 C.2<a<5 D.a<-5或a>-2 5. 在△ABC中,三边长分别为正整数a、b、c,且c≥b≥a>0,如果b=4,则这样的三角形共有______个. 6.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x、8,且x是不等式 2 2 x+ > 12 3 x - -的正整数解,试求第 三边x的长.

状元笔记 【知识要点】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条重要线段 (1)高: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2)中线:连接三角形的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角平分线: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温馨提示】 1.以“是否有边相等”,可以将三角形分为两类: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而不是分为三类: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 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而不是直线或射线. 【方法技巧】 1.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时,要看两条较短边之和是否大于最长边. 2.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同底等高的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参考答案: 1.D 解析:线段AB上有5个点,线段AB与点C组成5×(5-1)÷2=10个三角形;同样,线段DE上也有5个点,线段DE与点C组成5×(5-1)÷2=10个三角形,图中三角形的个数为20个.故选D. 2.21 解析:根据前边的具体数据,再结合图形,不难发现:后边的总比前边多4,若把第一个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看作是1=4-3,则第n个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是4n-3.所以当n=6时,原式=21. 3.解:填表如下: △ABC内点的个数 1 2 3 (1007) 构成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 3 5 7 (2015) 解析:当△ABC内有1个点时,构成不重叠的三角形的个数是3=1×2+1;当△ABC内有2个点时,构成不重叠的三角形的个数是5=2×2+1;参考上面数据可知,三角形的个数与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是:三角形内有n个点时,三角形内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是2n+1,故当有3个点时,三角形的个数是3×2+1=7;当有1007个点时,三角形的个数是1007×2+1=2015. 4.B 解析:根据题意,得8-3<1-2a<8+3,即5<1-2a<11,解得-5<a<-2.故选B. 5.10 解析:∵在△ABC中,三边长分别为正整数a、b、c,且c≥b≥a>0,∴c<a+b.∵b=4,

八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讲义(人教版)

2016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培优讲义 第一讲认识三角形 考点·方法·破译 1.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知道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内角、外角) . 4.掌握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5.会用方程的思想解与三角形基本要素相关的问题. 6.会从复杂的图形中找到基本图形,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典·考题·赏析 【例1】若的三边分别为4,x,9,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当周长为奇数时,x=______________. 【解法指导】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第三边小于两边之和而大于两边之差故5<x<13,18<l<26;周长为19时,x=6,周长为21时,x =8,周长为23时,x=10,周长为25时,x=12, 【变式题组】 01.若△ABC的三边分别为4,x,9,且9为最长边,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02.设△ABC三边为a,b,c的长度均为正整数,且a<b<c,a+b+c=13,则以a,b,c 为边的三角形,共有______________个. 03.用9根同样长的火柴棒在桌面上摆一个三角形(不许折断)并全部用完,能摆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个数是() A.1 B.2 C.3 D.4 【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18cm,周长为58cm,试求三角形三边的长. 【解法指导】对等腰三角形,题目没有交代底边和腰,要给予讨论.当18cm为腰时,底边为 58-18×2=22,则三边为18,18,22. 当18cm为底边时,腰为5818 2 =20,则三边为20, 20,18.此两种情况都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解:18cm,18cm,22cm或18cm,20,20cm. 【变式题组】 01.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6cm,12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A.24cm B.30cm C.24cm或30cm D.18cm 0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和9cm,则下列长度的四条线段中能作为第三条边的是() A.13cm B.6cm C.5cm D.4cm 0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和10两部分,则此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______________. 【例3】如图AD是△ABC的中线,DE是△ADC的中线,EF是△DEC的中线,FG是△EFC 的中线,若S△GFC=1cm2,则S△ABC=______________.

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ABC ?的面积为1,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 ,BC ,CA 至点111,,A B C ,使 111,,A B AB B C BC C A CA ===,顺次连接111,,A B C ,得到111A B C ?;第二次操作:分别 延长111111,,A B B C C A 至点222,,A B C ,使2111A B A B =,2111B C B C =,2111C A C A =,顺次连接222,,A B C ,得到222A B C ?,…;按此规律,要使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超过2020,最少需经过__________次操作. 【答案】4 【解析】 【分析】 连接111,,AC B A C B ,根据两个三角形等底同高可得 111111111,C A B C AB A B C A BC B C A B CA ABC S S S S S S S ======从而得出第一次操作: 11177A B C ABC S S ??==<2020;同理可得第二次操作22211127749A B C A B C S S ??===< 2020……直至第四次操作4443334 772401A B C A B C S S ??===>2020,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连接111,,AC B A C B ∵111,,A B AB B C BC C A CA === 根据等底同高可得: 111111111,,C A B C AB ABC A B C A BC ABC B C A B CA ABC S S S S S S S S S ====== ∴111111111,C A B C AB A B C A BC B C A B CA ABC S S S S S S S ====== ∴第一次操作:11177A B C ABC S S ??==<202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全套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取一副三角板按图()1拼接,固定三角板60,()30ADC D ACD ∠=∠=,将三角板 45()ABC BAC BCA ∠=∠=绕点A 依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大小为a 的角00) 45(a ≤≤得到ABM ,图()2所示.试问: ()1当a 为多少时,能使得图()2中//AB CD ?说出理由, ()2连接BD ,假设AM 与CD 交于,E BM 与CD 交于F ,当00 )45(a ≤≤时,探索 DBM CAM BDC ∠+∠+∠值的大小变化情况,并给出你的证明. 【答案】(1)15°;(2)DBM CAM BDC ∠+∠+∠的大小不变,是105,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AB CD 得到30BAC C ∠=∠=,即可求出a ; (2)DBM CAM BDC ∠+∠+∠的大小不变,是105?,由FEM CAM C ∠=∠+∠, 30C ∠=?, EFM BDC DBM ∠=∠+∠, 45M ∠=?,即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出答案. 【详解】 ()1当a 为15时,//AB CD , 理由:由图()2,若//AB CD ,则30 BAC C ∠=∠=, 453015a CAM BAM BAC ∴=∠=∠-∠=-?=?, 所以,当a 为15时,//AB CD . 注意: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解法:

第一种:把//AB CD 当做条件求出a 为15, 第二种:把a 为15当做条件证出//AB CD , 这两种解法都是正确的. ()2DBM CAM BDC ∠+∠+∠的大小不变,是105? 证明: ,30FEM CAM C C ∠=∠+∠∠=?, 30FEM CAM ∴∠=∠+?, EFM BDC DBM ∠=∠+∠, DBM CAM BDC EFM CAM ∴∠+∠+∠=∠+∠, 180,45EFM FEM M M ∠+∠+∠=∠=?, 3045180BDC DBM CAM ∴∠+∠+∠+?+?=?, 1803045105DBM CAM BDC ∴∠+∠+∠=?--=?, 所以,DBM CAM BDC ∠+∠+∠的大小不变,是105. 【点睛】 此题考查旋转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2)中将角度和表示为三角形的外角是解题的关键. 2.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为x 轴负半轴上的点,B 为y 轴负半轴上的点. (1)如图1,以A 点为顶点、AB 为腰在第三象限作等腰Rt ABC ?,若2OA =,4OB =,试求C 点的坐标; (2)如图2,若点A 的坐标为() 23,0-,点B 的坐标为()0,m -,点D 的纵坐标为n ,以 B 为顶点,BA 为腰作等腰Rt ABD ?.试问:当B 点沿y 轴负半轴向下运动且其他条件都不 变时,整式2253m n +-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3,E 为x 轴负半轴上的一点,且OB OE =,OF EB ⊥于点F ,以OB 为边作等边OBM ?,连接EM 交OF 于点N ,试探索:在线段EF 、EN 和MN 中,哪条线段等于EM 与ON 的差的一半?请你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八年级上数学培优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专题一三角形个数的确定 1.如图,图中三角形的个数为() A.2 B.18 C.19 D.20 2.如图所示,第1个图中有1个三角形,第2个图中共有5个三角形,第3个图中共有9个三角形,依此类推,则第6个图中共有三角形__________个. 3.阅读材料,并填表: 在△ABC中,有一点P1,当P1、A、B、C没有任何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可构成三个不重叠的小三角形(如图).当△ABC内的点的个数增加时,若其他条件不变,三角形内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情况怎样? △ABC内点的个数 1 2 3 (1007) 构成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 3 5 … 专题二根据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确定未知字母的范围 4.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1-2a,8,则a的取值范围是() A.-6<a<-3 B.-5<a<-2 C.2<a<5 D.a<-5或a>-2 5. 在△ABC中,三边长分别为正整数a、b、c,且c≥b≥a>0,如果b=4,则这样的三角形共有______个. 6.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2、x、8,且x是不等式 2 2 x+ > 12 3 x - -的正整数解,试求第 三边x的长. 状元笔记 【知识要点】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条重要线段 (1)高: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2)中线:连接三角形的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角平分线: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温馨提示】 1.以“是否有边相等”,可以将三角形分为两类: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而不是分为三类: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 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而不是直线或射线. 【方法技巧】 1.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时,要看两条较短边之和是否大于最长边. 2.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同底等高的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参考答案: 1.D 解析:线段AB上有5个点,线段AB与点C组成5×(5-1)÷2=10个三角形;同样,线段DE上也有5个点,线段DE与点C组成5×(5-1)÷2=10个三角形,图中三角形的个数为20个.故选D. 2.21 解析:根据前边的具体数据,再结合图形,不难发现:后边的总比前边多4,若把第一个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看作是1=4-3,则第n个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是4n-3.所以当n=6时,原式=21. △ABC内点的个数 1 2 3 (1007) 构成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 3 5 7 (2015) 解析:当△ABC内有1个点时,构成不重叠的三角形的个数是3=1×2+1;当△ABC内有2个点时,构成不重叠的三角形的个数是5=2×2+1;参考上面数据可知,三角形的个数与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是:三角形内有n个点时,三角形内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是2n+1,故当有3个点时,三角形的个数是3×2+1=7;当有1007个点时,三角形的个数是1007×2+1=2015. 4.B 解析:根据题意,得8-3<1-2a<8+3,即5<1-2a<11,解得-5<a<-2.故选B. 5.10 解析:∵在△ABC中,三边长分别为正整数a、b、c,且c≥b≥a>0,∴c<a+b.∵b=4,∴a=1,2,3,4.a=1时,c=4;a=2时,c=4或5;a=3时,c=4,5,6;a=4时,c=4,5,6,7.∴这样的三角形共有1+2+3+4=10个. 6.解:原不等式可化为3(x+2)>-2(1-2x),解得x<8. ∵x是它的正整数解, ∴x可取1,2,3,5,6,7. 再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得6<x<10, ∴x=7.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专题一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角度 1.如图,在△ABC中,∠ABC的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D点,∠A=50°,则∠D=() A.15°B.20°C.25°D.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