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
新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空间。

2、能够对看不见的物体是否占据空间设计实验和做出假设。能够根据间接的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占据空间。

3、意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客观证据来说明。感悟科学知识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教学难点:

经历发现问题一提出猜想一验证猜想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

程,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玻璃瓶、橡胶塞、漏斗、烧杯、石块、吸管、水槽、乒

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水等

课时安排:1或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教师用带刻度的量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让学生描述水占据了杯中哪些地方,继续倒水,水位高度会怎样变化?水占据的空间又有什么变化?(水占了杯子下部分的地方,继续倒水,水位上升,占的空间就越多)

2、接着用这杯满满的水,教师出示一块石头,如果将它轻轻放入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因为石头要占地方所以就把这部分水给挤出来了。)

3、教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地方” 就是“空间”。石头要进入,水如果已经占满杯中的空间了,这时水流出来,给石头一些空间。

4、教师出示一个被彩纸罩住外壁的杯:怎样知道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呢?(因为我们看不到杯子里面的情况,所以不能直接判断是否有物体占据杯子的空间。)教师把乒乓球放到杯子上,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和你们的预测相吻合(撕开包裹在杯子外壁上的纸)。

5、小结: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占据空间呢?

①直接观看是否有物体占据了空间。

②继续往里面添加物体,进不去,也能推理出有物体占据空间。

③原本占据空间的物体被挤出来,也能推理出物体占据空间。

6、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那我们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空气是气体,不像液体、固体可以直接看到所占的空间,我们今天要借用工具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活动1:灌水入瓶

1、任务驱动:

要利用漏斗将水灌入瓶子。(学生演示,发现问题:操作的结果是水停留在漏斗里,根本下不去,或者只滴落了几滴水,引发学生思维冲突)

2、做出假设:

为什么水倒不进去?(可能是瓶中的空气也像水和石块那样占据了瓶中的空间。)那怎样才能让水进去呢?如果是因为空气占据了里面的空间,是不是只要想办法让空气跑出来,腾出空间就行啦。

3、验证猜想:

同桌合作交流设计方法。

操作验证猜想。

(材料中提供了吸管,吸管可以提供空气跑出来的通道,还不破坏装置。孩子们也可尝试其他办法。)

4、整理并分析:

最初水不能入瓶,说明了什么?教师实时板书。然后你想到了什么办法?现象是什么?又说明了什么?我们从问题到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操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空气要占据空间”。

三、生活中的运用:

1、人们发现漏斗如果跟瓶口严合,空气跑不出,液体就难以漏下,所以生活中的漏斗边沿设计制作了一些凸起槽,这样留有缝隙,方便空气流出。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更多说明空气占据空间的证据。(如充气的轮胎、篮球难以压瘪)或用下图装置用实验证明(倒扣在水中的杯子,放在杯底的纸团不会湿)。

四、拓展活动:听话的乒乓球

1、让学生预测并分析如果用去底的瓶子罩住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垂直扣入水槽底部,乒乓球会在哪儿?为什么做出这样的推想?

2、如果要控制乒乓球的停留位置,怎么实现?

3、展开实际操作。

按步骤进行活动,垂直压入后乒乓球所在的位置与自己预测是否一致,怎样让乒乓球“听话” 地停留在指定位置?

4、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我们能让乒乓球再回到水底吗?怎么做?为什么能

实现?

2、《空气有质量吗》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了解重量与质量有关。

(二)科学探究

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学会使用天平。

(三)科学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体验技术给科学研究带来的便利。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

三、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

四、教学准备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托盘天平、简易天平、电子秤、苹果、牛奶、小皮球、打气筒等。

五、课时安排:2 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并学会使用天平

一、教学导入

1.掂一掂:准备固体类物品(苹果)和液体类物品(牛奶),也可以是学生自带的一些小物件。将物件分别放到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2.称一称:接着再提供称量质量的电子秤,秤测一下,并要求学生带单位读出是多少克。

二、了解质量

1.引人质量概念,教师可以录制一个简单的微课或直接对质量和重量进行简单的解说:“质量和重量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地面上的物品,质量大,重量也会大。质量与重量的单位不同(列举)。”

2.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其他物品,上面标注的质量是多少。

3.最后介绍在生活中常用电子秤称量物品的质量,在实验室还可以借助常用的天平去精确测量物体的质量。

三、活动1 1 认识并学会使用天平

1.认识天平:首先组织学生对照说明书认识天平各部分名称,然后再学习天平的使用操作方法。教师可能需要重点强调的地方有:砖码和游码用慑子夹取、移动;左盘放待称量物体,右盘放置砖码。组织学生在认真阅读、仔细研究的基础上自行学习操作;对于操作中的易错点、难点,教师进行必要提示。

2.教师示范天平的使用:教师也可以边讲解边示范操作;为了保证可见度,也可以借助观看专题“托盘天平的使用” 这样的微课来进行教学。

3.学生练习天平的使用:提示学生操作时需要细致、耐心,读数要准确。

第二课时称量空气是否有质量

一、教学导入

1.提问:苹果、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吗?(板书:空气有质量吗?)学生猜想:空气有质量?空气没有质量?

二、设计实验

1.用科技史提出问题:教师讲述17 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做了个实验:

用气泵向一个玻璃球打足气,这时称它的质量,记下来。然后把瓶口打开,那些多装的空气跑了出来,这时再称其质量。他的实验结果如何呢?教师先暂时保密。

2.小组讨论:如果空气有质量,那么,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教学时学生可以模拟科学家的方法,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思考是否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交流设计方法:交流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必要时要追问学生若出现什么现象,则说明什么问题。

三、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小组进行实验

2.实验后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知识拓展

1. 一个容量为1.2 升的汽水瓶盛满水,就相当于1.205 千克,

2.出示一个一立方米的大纸盒,指出这个盒子里装的就是一立方米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 千克(常温下)。让学生可以亲自感受一下这么多质量的感觉。

3、《空气怎样流动》

教学目的:

(一)科学知识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二)科学探究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三)科学态度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

·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第8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中国民间很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多年前发明的。

课堂小结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教学设计

1、《昆虫》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2.科学探究

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3.科学态度价值观

对研究昆虫表现出兴趣;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与演绎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难点: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印有蚂蚁、蜻蜓、蝗虫的动物卡片,或者人工树脂标本。

教师准备材料:PPT1蜜蜂、蟋蟀身体结构图;PPT2蜈蚣、蜘蛛、天牛、螳螂等动物图片,用于判断哪个是昆虫。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提问

听说过昆虫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昆虫。

2.画一画公认的昆虫

选择都认可的昆虫(例如蚂蚁),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它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

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还有什么动物也是昆虫?昆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新课学习

1.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

(1)观察蚂蚁: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标示: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

(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

(4)课件展示蜻蜓、蝗虫和蚂蚁的图片。

(5)思考并讨论:蜻蜓、蝗虫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

(6)小结: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

(1)课件展示教材P13四副图。

(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昆虫?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在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4)练习:活动手册P3,判断它们是不是昆虫。

(三)整理,下课。

2、《鱼》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并了解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二)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珍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1.学会观察鱼的外形,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总结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2.实施个性化探究实验方案。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适时引导,创建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分析和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设计

探究性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指导编组,准备教具。2~3人一组,每小组活鱼(锦鲤鱼或金鱼、鲫鱼)两条、透明鱼缸或水槽2个、托盘、各种固定鱼鳍的材料(如各种形状的塑料板、橡皮圈、曲别针、夹板针、布片、纱布等)、长滴管、滴瓶(内装稀释红墨水)。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摆在我们面前的鱼叫什么名字?它的外形和颜色都很漂亮,是一种观赏鱼,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知道鱼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水中吗?它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在水中生活?当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时,鱼鳍又是如何摆动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观察鱼的外形,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一)观察鱼的外部形态

1.鱼的身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鱼的体形是怎样的?

3.体色有什么变化?

4.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样的感觉?

5.仔细观察鱼的体侧,你会看到什么结构?它叫什么?有何作用?

6.鱼共有几种鳍?在鱼游泳时,各种鳍是如何协调摆动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大屏幕的6个问题,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观察完毕,利用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说明这些特点都是和鱼在水中生活是相适应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显示6个问题。

体现观察有序,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

(二)探究实验

当鱼在水中游泳时,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各种鱼鳍的摆动情况吗?共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那么,围绕今天的实验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描述一种或几种鳍的摆动情况。学生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

1.鱼失去鳍后,还能游泳吗?

2.鱼鳍和鱼保持平衡有关系吗?

3.失去尾鳍,会不会影响鱼的游泳速度?

4.鱼的腹鳍和臀鳍有作用吗?

训练学生初学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假设

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那么请各小组围绕其中一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常识、生活经验和观察,通过小组讨论,作出假设。

(三)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用录象显示实验关键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①动作轻缓②水中进行,两人合作③两条鱼交替实验④单种鳍固定⑤固定鱼鳍后静置1~2分钟后记录现象⑥小组分工协作

各抒己见,将各自的实验方案表达出来,比如采用何种材料,运用什么办法进行探究的。围绕小组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四)实施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先观察正常的鱼在水中是什么姿态?

2.请各小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向全班同学做汇报,大家共同交流。

(五)表达与交流

1.背上、腹下直立在水中。

2.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为了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探究,可以引导各小组相对分工实施实验方案;可不追求大而全的方案。

3.组织各小组交流和及时引导。

4.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小组实施实验方案情况;全体倾听发言小组情况并与之交流,共同得出实验结论。

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鼓励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倾听和交流。

小结

5.用多媒体课件对鱼的五种鳍的作用进行总结。

6.认同自己实验探究的事实。

(六)小结

1.强调鱼能够在水中游泳,是靠鱼鳍、肌肉、骨骼和鳔的共同协调作用。

2.放映鱼在失去各种鳍的情况下的电影片段

3.观看电影片段,了解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意义。

对学生进行生物学辩证统一观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观点。

(七)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留下一条正常的鱼?为什么要对鱼鳍分别固定?

2.在固定鱼鳍后,为什么要静置1~2分钟才正式记录现象?

3.剪掉鱼鳍的方法又快又简单,为什么在实验中不提倡这样做?

注意调动各小组成员中没有机会或发言表达机会少的学生积极性。充分关注学生在探究性学生中的个性差异。

1.对学生及时进行科学方法指导。

2.加深学生对珍爱生命情感的理解。

3、《鸟》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用归纳的方法总结鸟的共同特征。

2.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知道鸟的共同特征。

3.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

【重点难点】

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能用归纳的方法总结鸟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鸟的标本、鸟的图片和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美丽的朋友,想不想认识它们?(播放鸟的视频)

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师:对了,它们都是鸟。同学们喜欢鸟吗?

师:你有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鸟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自由回答。

二、大胆猜想

师:知道同学们喜欢鸟,很多鸟儿都来了,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啄木鸟、鸽子、黄鹂、天鹅、蜂鸟、兔子、猫)

生:兔子和猫不是鸟。

师:同意吗?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你认为什么样的动物才是鸟?

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有羽毛、有翅膀、会飞、会下蛋、尖爪、尖尖嘴……如果学生答不出会下蛋,教师引导:你知道小鸟是怎样出生的吗?

生:下蛋,从蛋里出生的。

师:对于这些特征,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

生:尖尖嘴不同意,天鹅的嘴巴是扁扁的。

师:观察很仔细。天鹅的嘴巴是扁的,不是尖的,那我们把尖嘴去掉。师:是不是所有的鸟都具备以上这些特征呢?

(有羽毛、有翅膀、会飞、会下蛋尖爪、尖嘴)

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

三、制定研究方案

师: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材料?

生:鸟的标本、鸟的图片和资料、观察记录表。

师: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鸟有没有上述特征呢?师:你们组打算怎样研究?

学生汇报并总结一是观察鸟的标本,二是看图片、查资料。

师:怎样填写观察记录单呢?

师:第一行的格子“要研究的鸟的特征”怎样填写呢?

师:第一列呢?

师:后面的空格呢?

生:如果有这种特征,就在下面画“√”,没有画“×”。

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完成探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要一种鸟一种鸟按顺序观察讨论。

2、观察鸟的标本时,注意爱护标本。

3、小组长分好工,并填写好观察记录单。

4、小组研究结束后,小组长将资料、标本整理好。

观察记录表

(1)汇报探究发现

师: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发现。你们小组排除了哪些特征,依据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找三个小组汇报。其余的小组同意这个发现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发现了鸟的共同特征是有羽毛、会下蛋。(擦出其它板书,只剩下有羽毛、会下蛋)

并且我们把下蛋的这种繁殖方式叫做卵生。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卵生的定义。

生:鸟用下蛋的方式来繁殖后代,我们把这种繁殖方式叫做卵生。

(2)了解卵生和羽毛

师:想不想看看小鸟是怎么出生长大的。(播放小鸟出生长大的视频)

教师总结:经过孵化,小鸟破壳而出,鸟妈妈和鸟爸爸辛勤的喂养,小鸟才渐渐长大,鸟妈妈和鸟爸爸好辛苦啊。

师:你知道鸟的羽毛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羽毛重量极轻但很坚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

(3)总结归纳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样的动物是鸟了吗?

生:身体表面有羽毛,卵生一般都是鸟。

师:换句话说,只要有什么特征,我们就认定这种动物是鸟?

生:有羽毛、卵生

五、知识应用

师: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一年一度的鸟儿体检开始了,鸟儿们纷纷都来报名,请问它们有资格参加鸟的体检吗?(出示鸡、鸭、蝙蝠、企鹅)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视频进行分析。

六、爱鸟教育

(1)欣赏鸟

师:其实世界上的鸟儿共有9000多种,下面,让我们走进鸟的王国,共同欣赏鸟儿们那迷人的风采

师:欣赏了这么多鸟,你有什么感受?

(2)鸟是人类的朋友

鸟儿不仅是大自然里美丽的天使,还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1、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就能为人类从老鼠嘴里夺回一吨粮食;一窝家燕一夏天吃掉65000只蝗虫;一只雨燕一夏天吃掉25万只蚊子;

可见鸟儿为我们消灭了很多害虫。

2.帮人们做事:鸽子帮人送信、鱼鹰帮人们捕鱼。科学家还通过鸟儿飞行,制造飞机,提高飞机的飞行本领。

(3)爱护护鸟

师:但是由于人类肆意砍伐树木,夺去了鸟儿们的家园,任意捕杀鸟儿,导致越来越多的鸟儿濒临灭绝。

目前全世界9775种鸟类中就有1212种濒临灭绝,,最为危险的77种鸟类每种已不到50只!

如果再这样下去,终究会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们美丽的身影,听不到它们动听的歌声了。

此时此刻,你最想为鸟儿们做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那就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号召我们周围的人们都来爱鸟护鸟,共同为鸟儿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哺乳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2、阐明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描述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保护哺乳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阐明狼和兔在牙齿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PPT展示争相吃奶的小狗一家)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是怎么繁殖后代的吗?

(胎生)小狗出生后,就会吮吸乳汁,那你们知道小狗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学生思考回答:哺乳动物。

教师:那你们知道哺乳动物有些什么特征吗?他们有人类生活有这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哺乳动物》。(板书:哺乳动物)

二、学习新知: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PPT展示:活动一,自学课本,认识多种多样的哺乳动物。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些哺乳动物的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差异很大,有草原上驰骋的野马,原野上散步的非洲象,森林里攀援的猕猴,海洋中游泳的鲸,挖洞的鼹鼠,飞翔的蝙蝠等等,为什么它们都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有具有些什么特征呢?

PPT展示:活动二,自学

合作讨论:1、哺乳动物具有些什么特征?

2、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特点,这与它们的食性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巡视小组讨论活动的情况)

小组讨论完后,小组代表回答(答案合理即可),对表现优越的小组鼓掌表扬。

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除鲸等少数水生种类体毛退化外,体毛可以保温,维持体温的恒定);

胎生、哺乳(可以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兔的门齿发达,与兔食草的食性相适应;狼的犬齿发达,与狼食肉的食性相适应。牙齿的分化提高了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并通过视频展示,加深学生对不通牙齿功能的理解。)

(哺乳动物还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及时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教师:哺乳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哺乳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PPT展示:活动三,讨论: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小组讨论活动的情况。)

小组讨论完后,小组代表回答,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和小组及时鼓掌表扬。

教师总结并板书: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利用2分钟时间给学生思考,归纳总结,请小组代表回答)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对哺乳动物这一节内容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胎生、哺乳、体表被毛、有牙齿的分化,这些特征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环境,有利于其更好的在其生活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同时我们还对哺乳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的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保护动物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同时老师还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生活当中自己能切实做到和能影响身边的人,真正做到参与到保护动物的实际行动中来!

板书设计:

哺乳动物

一、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珍稀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珍稀野生动物的名称和他们的生存状况。

(2)阐明造成珍稀野生动物濒危或灭绝的原因。

(3)说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具体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尝试分析资料得出造成珍稀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愉悦情感。

(2)关注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增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自觉性。

(3)形成爱护动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阐明造成珍稀野生动物濒危或灭绝的原因。

(2)说出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通过尝试分析资料得出造成珍稀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正确原因。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播放课件(歌曲)让学生欣赏,师问歌曲给我们讲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答:略)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歌曲中歌颂的为姐姐?(生答:略)

师:(播放课件)女孩叫徐秀娟。徐秀娟从小爱鹤,跟随父亲在扎龙养鹤。1986年,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刚成立不久,她应邀到盐城,帮助那里的工作人员进行人工孵化丹顶鹤的工作。可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徐秀娟为了拯救一只受伤落水的丹顶鹤,不幸落水身亡。那一年,她年仅24岁。、

师:为何那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此时此刻,老师仿佛理解了姐姐在救那只受伤丹顶鹤时的想法,我也非常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今天的学习,能理解姐姐当时的选择,姐姐为什么要冒着这么的大危险去救那只丹顶鹤呢?她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

二、新课教学

(一)介绍你所知道的珍稀动物

1,师:要想知道姐姐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那只丹顶鹤,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丹顶鹤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有谁知道,来告诉大家?(生答:略)师小结时播放课件(介绍丹顶鹤)

2,师:这里有一个词(板书:珍惜动物)有谁知道仔细动物是什么意思?(生答:略)师小结(播放课件:什么是珍惜动物)

3,师:除了丹顶鹤你还知道那些珍惜动物?(让生充分介绍他们收集的资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老师收集有关珍惜动物的资料,

师:老师还知道一些珍惜动物的名字,不过可惜的是人们在也没能见到它们。(播放课件:那些已经灭绝的珍惜动物的名字)

(二)讲解导致珍惜动物减少的原因

1,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动物即将面临灭顶之灾呢?分小组讨论一下,找到原因?听完学生汇报后小结:人类捕杀,生存能力差,自然淘汰,天敌数量增加,气候改变,环境污染……(板书:珍稀动物逐渐减少的原因)

2,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的动物由于我们的原因和自然的原因逐渐减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分小组讨论一下)

3,听完学生汇报后小结:(播放课件)可能使一些物种灭绝,减少生物的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有的食物链会缺失甚至断裂)及生态平衡,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繁衍,甚至人类!

(三)怎样保护珍稀动物?

1,师:面对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我们应该怎么办?(生答:略)板书:保护。

2,师:那我们又能为这些珍稀动物做些什么呢?(生讨论后回答)

师小结:1.完善保护动物相关法律。2.建立自然保护区。3.建立濒危动物繁育、救

护中心。4.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再引进。

3,师:其实呀,在很早以前人们都意识到要保护珍惜动物,(播放课件,让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法律法规)

三、课后小结

师:让我们再一次来听听那首给我带来无数感动的歌,(还有一只丹顶鹤)(播放课件)现在同学们理解了姐姐当时的想法没有?(生答:略)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以许秀娟姐姐勇救受伤丹顶鹤的故事开启了我们对珍稀动物的了解,找到了使珍稀动物减少的原因,对我们的危害,唤起了我们对珍稀动物加以保护的意识,同学们,让我们大声的呼吁,为了我们的子孙还能再见到它,我们行动起来吧!

第三单元《土壤》教学设计

1、《采集土壤》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3.科学态度、STSE

对研究土壤产生兴趣。

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不同,觉察人、植物对土壤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难点: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土壤标签卡,小铁铲,塑料袋,土壤标本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阅读单元页。

2.激趣导入:土壤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采集本地的土壤开始观察和研

究吧。

(二)新课学习

1.采集土壤前的准备

(1)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土壤图片。

(2)小结: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讨论:采集土壤制作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

①采集土壤标本时要携带什么工具?

②怎样科学采集土壤标本?

③土壤标本的标签需要标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④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哪些信息?

2.采集本地的土壤

(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坡、旱地和水田等不同的地方各取一些土壤,贴上标签,带回教室准备研究。

(2)采集要求: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土,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

(3)观察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下土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

(4)讨论汇报: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三)整理,下课。

2、《土壤的成分》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3.科学态度价值观

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土壤标本土壤成分比例有所不同。

能够认真观察搜集信息,能够认真思考探究问题。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镊子,烧杯,搅拌棒,塑料袋,报纸,筛子,水,量杯

演示实验材料:提前静置的已经用水分离了土壤的实验装置,学生采集土壤时的一些发现的记录(文字、图片、实物)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问题导入:土壤中有什么?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土壤

(1)先用感官再借助工具观察土壤。(例如眼睛看,手捻一捻,用放大镜、镊子配合观察)

(2)将观察到的发现记录下来。

(3)组内分类归纳整理记录

(4)交流汇报。

(5)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肉眼容易分辨的物质,包括土壤颗粒、石子、金属碎屑、垃圾、动植物活体以及残体等;第二类是肉眼不容易分辨的物质或看不见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分、腐殖质,这些物质需要通过实验,以及逻辑思维分析其存在。

(6)讨论:怎样想办法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物质?

(7)实验设计汇报

①用筛子来分离土壤。

②把水中的土块搅拌分散,然后静置沉降,观察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③将土壤密封在塑料袋中观察土壤。

④将干燥的土壤放置水中,观察。

(8)小组实验并记录:你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发现了什么呢?用图或者文字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8的表格中。

(9)小结: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

(三)整理,下课。

3、《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一、填空题: 1、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 2、(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3、(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4、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拖盘上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5、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6、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证明了空气有质量。 7、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8、中国人很早起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中国民间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多年前发明的。 9、(热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10、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二、问答题: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分为几步? 答:⑴调节,⑵测量,⑶读数,⑷整理。 2、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三、填图题。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一、填空题: 1、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目前,已知昆虫有(100余万)种。 3、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4、(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 5、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6、像鸽子、麻雀这样,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前肢分化为(翼)后肢粗壮】和(尾)五部分。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的动物叫做(鸟)。 7、至2018,全世界已知鸟的种类有(10000)余种,我国现有(1445)种。 8、羊、狗、猫等哺乳动物,他们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小时候都要(喝妈妈的奶)长大。 9、(鸭嘴兽)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始(哺乳)动物。因为嘴长得像鸭子的喙,善于在水中游泳而得名,它是特殊的(哺乳)动物,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 10、在大自然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有些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数量急剧减少,逐步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些动物称为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探究 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STSE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烧杯,石块,水, 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 的矿泉水瓶,水,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实验操作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现象:水溢出来了。

(3)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 (4)学生汇报 (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石块要占地方,所以挤出来一部分水。这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 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新课学习 1.灌水入瓶 (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 (2)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 (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 (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 (5)学生实验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6)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7)实验情况全班交流。 (8)教师小结:空气也占据空间。 3.“听话”的乒乓球 (1)介绍实验材料: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2)学生预测: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使它浮在水面,将去掉的瓶身对准乒乓球竖直压入,乒乓球会被压到水下吗? (3)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继续探究:你能想办法控制它的位置吗? (5)班级交流:说一说乒乓球“听话”的秘密。 (6)全课总结。 (三)整理,下课。

2017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板书设计: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l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2018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个2分,共32分) 1、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 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个4分,共20分)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A、植树造林 B、乱扔废旧电池 C、开展宣传活动 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杯与量筒保持一定的距离倒水 3、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 A、冰山 B、湖泊 C、地下水 D、大海 E、植物体内的水 4、为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谁做得对?() A、植树造林 B、用湿抹布擦黑板 C、组织同学宣传保护空气的活动 D、扫地时不洒水 5、材料回收利用做法正确的是() A、随地焚烧杂物 B、垃圾分类扔入不同类的垃圾桶 C、将废弃物做成装饰 D、收集废纸换再生纸 三、连线题。(每个2分,共22分) 1、 沙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散开 黏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壤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不能成团

新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三)及答案

新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三)及答案 学生姓名:年班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两个相同大小的瓶子,分别装满空气和沙子,然后放在平衡的天平的两端,结果是什么?( ) A.天平向装沙子的一端倾斜 B.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C.天平向装空气的一端倾斜 2.测量液体体积的常用工具和单位是( )。 A.烧杯——千克 B.漏斗——升 C.天平——克 D.量筒——毫升 3.下列做法中,会改变物体质量的是( )。 A.将球状橡皮泥压成薄薄的圆片 B.削掉苹果的外皮 C.将瓶子里的牛奶全部倒入杯中 4.温度计刻度从03—103有5个格,其中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 A.1℃ B.2℃ C.3℃ 5.右图温度计的读数是() A.-14℃ B.-1℃ C.2℃ D.-2℃ 6.小明发现新买的瓶装饮料没有满满一瓶,这是因为()。 A.商家偷工减料了 B.饮料瓶坏了,饮料漏掉了 C.防止饮料因热胀冷缩而爆瓶溢出 7.下列动物中不是昆虫的是()。 A.蚊子 B.蜘蛛 C.蜜蜂 8.为了保护()我国在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A.大熊猫 B.中华鲜 C 丹顶鹤

9.蔡伦造纸的正确流程是( )。 ①抄纸②蒸煮③切料④晒纸⑤打浆 A.⑤④③②① B.⑤②①④③ C.③②⑤①④ 10.调节天平时,应把()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A.游码 B.砝码C平衡螺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可以手持温度计的正中间。( ) 2.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是直接盖上灯帽。( ) 3.金鱼、草鱼、鲫鱼、鳄鱼都属于鱼类。( ) 4.液体装在不同的容器中,形状是不一样的。( ) 5.往量筒里倒水时,量筒要竖直,烧杯要靠近量筒。( ) 6.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 ) 7.多植树造林可保护土壤。( ) 8.空气没有质量,也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 9.液体和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固体因为很坚硬,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10.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 三、连线题(共10分) 1.请将同类的动物连线。(5分) 2.请将植物与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连线。(5分) 鲫鱼老虎银杏树黏质土 狮子金鱼水稻 公鸡蜻蜓仙人掌沙质土 蛇乌龟荷花 蜜蜂鸽子大蒜壤土 四.综合题(共4分) 1.神奇的空气。(9分) (1)如下左图:将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杯倒立垂直压入水底,把杯子提起来看看纸团(会/不会)湿;如下右图,将杯子重新压入水底,再把杯子慢慢倾斜,纸团(会/不会)湿(勾选正确答案)。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期末试题 湘科版

新牌坊小学2020年秋期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姓名班级总分 1、()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2、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为()、()、( )三部分,头部有( ),胸部长有( ),它们是同一类动物( )。 3、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头部有(),靠()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4、()是鸟类特有的,略有()性和()性,有护体、()、()等功能 5、羊、狗等哺乳动物,他们用()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哺育。 6、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 7、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的是(),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能握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 8、()是度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9、()有确定的形状、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物体具有的()不变时,就有确定的质量。 10、用()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11、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的性质,受热(),受冷()。 12、造纸的关键在于分离(),让纤维重新结合形成纸。

13、再生纸是以收回的()为主要原料,造出的纸张。 二、判断题 1、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气体不占据空间。() 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黏质土的渗水性比砂质土和壤土的都好. () 4、使用量筒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凹面相平。() 5、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植物对土壤没有保护作用。() 三、问答题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分为几步? 答: 2、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 3、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答: 四、写出对应的温度 五、写作: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读作: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_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附答案)

湘科版科学三上期末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共30分】 1、固体和液体相比有什么不同?()。 A.固体有确定形状,液体没有 B.固体有自己的颜色,液体没有 C.固体可以测量出大小,液体不可以 2、以下能保护土壤的活动是()。 A.挖土烧砖 B.植树造林 C.过量喷漆农药 3、摄氏温标规定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摄氏度。 A.70 B.100 C.37.5 4、下面这些动物,不属于鸟类的是()。 A.鸵鸟 B.企鹅 C.蝙蝠 5、拿一只空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到水不能流进瓶子里,原因是空气()空间。 A.占据 B.不占据 C.不能确定 6、瓶装饮料不装满的原因是()。 A.商家为了多赚钱 B.好看 C.防止热胀破裂 7、量筒上的单位是()。 A.毫升 B.克 C.摄氏度 8、某一温度计从0℃到10℃有5个格,其中每一个刻度表示()摄氏度。 A.1 B2 C.3 9、关于造纸,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代造纸的设备越来越先进,造出的纸用途也更广泛 B.再生纸是以回收的废纸为主要原料造出来的纸张 C.造纸不会造成工废水、废气、粉尘等污染,是很环保的 10、陶艺店的土可以搓成球,扔在地上不散开,这种土应该是()。 A.壤土 B.黏质土 C.砂质土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 2、所有的土壤都适合任何庄稼生长。() 3、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4、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 5、人的身体里有水但没有空气。() 6、测体温前,必须先把玻璃管里的液柱甩到玻璃泡里再进行测量。() 7植树造林、开展宣传活动、清除白色垃圾都是保护土壤的做法。() 8、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无孔不入,且占据空间。() 9、我们在花园里能闻到花香,炒菜时能闻到菜香,所以空气也是有气味的。() 10、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三、简答题【共11分】 1、水会流动,空气会不会流动?如果会流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至少3种)【3分】 2、动物的种类繁多,你能根据以下分类举例吗?( 每一类至少举例两种动物)【8分】昆虫:鱼类: 鸟类:哺乳类: 四、综合题【共39分】 1、我来比较。(用“√“表示肯定)【5分】 2、人们在热气球下方点火,使热气球升到空中。【8分】 (1)使热气球上升的原因主要是()。 A.热空气上升 B.冷空气上升 C.火上升 (2)想要热气球升得更高,要()。 A.加大火力 B.减小火力 C.关掉火力 (3)下列哪种物品的工作原理和热气球不同?()。 A.走马灯 B.孔明灯 C.风筝 (4)在自然界,流动的空气会形成()。 A.雷 B.风 C.雨 3、造纸与环保。【8分】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 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11.( )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2.地球可供利用的( )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 13.压缩的空气有(),他的应用有( ) 14.( )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东汉()发明。 15.蔡伦造纸的原料是( )()( )和()。 16.20世纪中叶开始,( )材料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脑。 17.工业革命后,钢铁、()()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器、飞机、汽车。 18.把下列用木材机械化造纸的流程编号按造纸的生产过程排列() ①漂白纸浆②剥去树皮③沥干水分④将木头切成小片⑤将木头煮烂成浆⑥烘干水分压成纸张⑦搅拌纸浆 19.量筒上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20.物体在水中有的会( ),有的会() 21.人体吸入()会引起()及()等症状,大量吸入( )粉尘会伤害人的心肺动能,甚至引发尘肺病。 二、多项选择题。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 A、植树造林B、乱扔废旧电池C、开展宣传活动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doc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一了解记录一采集标本 一整理资料一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1 拓展延伸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走进科学 1、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寻“宝”发现。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

湘版科学三下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1.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但人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是模糊的、不一定准确,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_指针式温度计等。 3、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 36.5℃—37℃。 4.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 0 摄氏度,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5、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要将温度计的下端(玻璃泡)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者下降时读出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使用工具——温度计、量筒、量杯测量的活动中注意:读数要平视。俯视会多读、仰视会少读。) 6、零下六摄氏度写作 -6 ℃;九十四摄氏度写作 94 ℃ 。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 7、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写温度时前面加“-”,表示零下。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8、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 2 热胀冷缩 1.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3.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4.加热后,铜球___不能___通过金属环;冷却后,铜球__能_通过金属环。这说明铜球受热时体积___膨胀___,受冷时体积____收缩____,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近科学》教学设计 1、校园寻“宝”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 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过程 活动1观察“宝贝”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湘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检测试题(含答案)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检测卷 一、知识广场(18分,每空1分) 1.空气和水、石块-样,可以_________。 2.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将物体放在天平_________;用镊 子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到天平的__________,使天平平衡。 3.空气受热时会_________流动,受冷时会_________流动。 4.中华秋沙鸭在野外的数量其实比大熊猫还要_________。 5._________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是大熊猫_________和_________后代的理想地区。 6.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是生态功能最_________、最_________的森林生态系统。 7.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_________。 8.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9.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____,为动物生存提供_________。 二、判断大厅(10分,每题2分) 1.我国土壤颜色繁多,主要有红土、棕土、黄土、黑土和紫色土。( ) 2.纸风车转动是因为空气的流动。( ) 3.被测物体的质量-托盘上砝码的总质量一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

度值。( ) 4.鳄鱼也是鱼的一种。( ) 5.丹顶鹤属于珍稀动物。( ) 三.、选择乐园(20分,每题2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古代科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B.天平用完后,要用手轻轻地把砝码放回到砝码盒中 C.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将海绵压入水里,海绵的反应是( )。 A.变硬 B.表面产生气泡 C.变软 3.下列关于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会飞的不一定都是鸟 B.鸟类的羽毛没有什么功能 C.羽毛是鸟类特有的 4.金鱼、草鱼、鲫鱼都属于( ),它们终生生活在水中。 A.昆虫 B.鱼类 C.珍稀物种 5.蚂蚁是用( )来交流信息的。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学情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

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 【实施时间】1993-06-09【发布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报告》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报告 国务院: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加强工程质量与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化建设体制改革,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工程质量抽查合格率1988年为48.7%,1991年达到79%。施工现场安全达标抽查合格率,1989年为69%,1991年达到79%。工程倒塌事故1988年为29起,1991年减少到7起。但一些困扰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工作、影响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工程质量急剧下降,事故不断增多。1992年工程倒塌事故上升到20起,为上年的3倍;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31起,为上年的2.4倍。不仅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还严重威胁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政治上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高速度,不按基建程序办事,忽视和放松了质量和安全工作。二是新组建的农民建筑队大量涌现,又未按规定进行培训,缺乏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队伍整体素质下降。三是有些建筑施工企业重产值、抢进度,“以包代管”,忽视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四是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工作跟不上。这种状况必须尽快加以改变。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决定》(国发〔1992〕41号),现就加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报告如下:一、强化质量与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工作领导与管理 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忽视质量和安全,速度、效益就难以实现。建国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每当建设规模扩大,施工队伍骤增的时候,容易产生工程质量水平下降和伤亡事故增多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工作的领导与管理,采取切实措施,扭转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滑坡趋势,并力争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质量与安全教育,大力提高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勘察设计单位及广大建设职工的质量和安全意识,树立良好的公德公范。并实施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常抓不懈,把质量与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职能,搞好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建设,形成健全的质量与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严格管理。对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企业,公开曝光,视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降低企业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并处罚企业主要负责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的各项法规 要通过深化改革,搞好建筑施工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用市场来检验工程质量的好坏,实现优胜劣汰。这是提高工程质量行之有效的途径。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建筑市场和

三年级科学上册 形形色色的材料教案 湘教版

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所研究的“材料”是指可以直接制造成品的东西,如造纸用的麻、纺织用的棉纱等。共有四课:《形形色色的材料》、《我们的衣服》、《纸》、《材料的应用》。教材力图通过对几种生活常见物品制造材料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物品是由不同的材料制作。认识材料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材料可以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研究,使学生认识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要根据物品的使用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2.课程分析: 本课是湘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由“我们身边的物体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引出材料的多样性。并根据材料的不同给观察的物品分类。本课还要让学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按照这个标准给归纳出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 3.活动分析: 本课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教师里的物品,判断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这个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材料的原有认知,初步判断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第二个活动是将教室的物品按不同材料分类。经过调查、学生确定了一些常见材料,然后给物品按材料不同分类;第三个活动是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按这个标准对材料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关于材料的更多知识。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生活经验对材料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知道材料就是能做成物品的东西,例如:做铅笔用的木头,做杯子用的塑料等,但对具体材料的性质还很模糊,对于物品是由哪种材料制造的,只能凭借经验,还判断不准,甚至不能判断,所以本课看似简单,学生也会自以为明白,但到了具体问题上,就会出现困难,例如:橡皮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学生就很难说清楚。而本课能将学生领进材料的世界,对常见材料有个全些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目标: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1.( 1831 )年;(达尔文)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环球考察. 2.经过( 5 )年的环球考查;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3.(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 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4.不要忘了带上纸和笔;随时记录自己的(发现)或(问题). 5、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 顺口溜:眼耳鼻舌手;人人身上有;帮我认东西;是我好朋友. 6、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7、达尔文寻宝的过程: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8、指南车诞生于西汉初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总会指向南方 . 9、我们把宝贝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物品三类. 第二单元 1、李时珍;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经27年著成《本草纲目》;该书是我国药物学的宝 贵遗产;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3、世界上单朵最大的花是霸王花. 4、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类很多;大约有150万种. 5、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第三单元土壤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 鉴别土壤的方法(手捏法)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使用(肥料)来改良土壤.他们把野草割来(焚烧)或是(用水沤)让它腐烂后变成肥料;改良土壤.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在许多地方它正受到人为的破坏. 2000多年前;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中描述了不同土壤的颜色、黏度、含砂量等特性;还记录了各种土壤在不同地区所适宜种植的植物. 证明土壤是否有空气;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土壤放进水中;看有没有气泡冒出来. 土壤成分有:小石子、泥土、沙、腐烂物、水等. 分离土壤的方法: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 第四单元水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无固定的(形状). 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水磨.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人们来说;上一个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说明了流动的水有力量) 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加快溶解的方法: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 地球上的咸水约占(97%)淡水约占(3%).如果把地球的总水量平均分成100份;海水大约占97份;在不足3份的淡水中;冰又占去了2份;可利用的淡水还不到1份. (水)把大自然装扮得更加美丽.(水)使大自然变得生机勃勃. 地球可供利用的(淡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节约用水). 物体在水中有的(浮);有的(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作用.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 1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2、意识到有些材料的不可再生性,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三)科学知识目标: 1、建立“材料”的概念。 2、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重点: 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做记录。 教学难点: 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观察记录表、橡胶、陶瓷、塑料、丝绸的历史资料。 学生:每人自带玩具及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咱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教学新课 一、它是用什么做的 1、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或你带来的物品,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2、学生分组活动,指名回答。 3、把这些物体按不同的材料分一分类。 4、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5、交流汇报。 6、小结: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 二、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观察棉花和石油这两种物体的材料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和石油。 2、体会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区别。 人们把像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天然材料;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3、说说你知道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拓展延伸 你对材料还有哪些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有关材料的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及教学后记: 1形形色色的材料 1、你知道哪些材料?塑料、玻璃、木材、橡胶、棉花 2、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对于简单的特征明显的材料,学生分类很清楚,但有些不熟悉的学生就 不能准确判断了,很多学生把材料和物品混为一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