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探究

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STSE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烧杯,石块,水,

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

的矿泉水瓶,水,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实验操作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现象:水溢出来了。

(3)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

(4)学生汇报

(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石块要占地方,所以挤出来一部分水。这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

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新课学习

1.灌水入瓶

(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

(2)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

(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

(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

(5)学生实验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6)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7)实验情况全班交流。

(8)教师小结:空气也占据空间。

3.“听话”的乒乓球

(1)介绍实验材料: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2)学生预测: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使它浮在水面,将去掉的瓶身对准乒乓球竖直压入,乒乓球会被压到水下吗?

(3)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继续探究:你能想办法控制它的位置吗?

(5)班级交流:说一说乒乓球“听话”的秘密。

(6)全课总结。

(三)整理,下课。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第二课空气有质量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

渗透了解重量与质量有关。

2.科学探究

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学会使用天平。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体验技术给科学研究带来的便利。

乐于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很轻,但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天平。

难点:类比推测空气是否也有质量,能模仿科学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学会使用天平。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苹果与盒装牛奶(质量相差不太大),电子秤,托盘天平,砝码,打气筒,皮球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示例聚焦

(1)出示实物:一个苹果和一瓶牛奶(质量相差不太大)

(2)学生预测:都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3)让学生亲自试一试,说说自己的感觉。

(4)问题聚焦:如果要准确地分辨谁的质量更大,有什么办法?

(5)方法举例:生活中,人们常用电子秤称量的方法来比较。

(6)实验演示:用电子秤称量苹果和牛奶。(或者播放电子秤称量比较的影像资料)

2.小结与过渡

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我们常用天平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天平

(1)出示天平:出示天平实物,同时课件展示相应的天平照片。

(2)认识天平: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对照实物和图,认识天平各部分名称。

2.学会使用天平

(1)观看“用天平测量物体”的微课。

①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橡皮垫圈,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测量: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用镊子夹取合适的砝码放到天平的右盘,使天平平衡。当放入最小砝码而天平右端仍下沉时,就需要移动游码调节天平平衡。

③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托盘上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读数时,要看游码左边所对应的刻度。

④整理: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橡皮垫圈安放到托盘支架下。

(2)教师演示操作过程,提示: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和砝码。

(3)学生复述操作过程

(4)分组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并记录苹果和牛奶的质量。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问题导入

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吗?

2.科技史示例

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伽利略的猜想

(二)新课学习

1.说一说我们的猜想

2.讨论并制定实验计划

提供的材料:皮球、打气筒、托盘天平、砝码

3.实验计划示例

(1)给皮球打足气。

(2)皮球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右盘,并调节天平至平衡。

(3)给皮球放气。

(4)重新称放气后的皮球。

4.学生实验

5.实验汇报:皮球放气后,天平的平衡变化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空气具有质量。

7.思考: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吗?

课件展示活动手册上P1的方法。学生动手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8.拓展:通常情况下,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三)整理,下课。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第三课空气怎样流动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

2.科学探究

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借助合适的方法观察到空气的流动路径,类比推理,分析风是怎样形成的。

3.科学态度、STSE

通过制作纸风车、模拟风的形成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尊重证据。利用“走马灯”科技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

难点: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圆规,图钉,剪刀,小木棍(或竹筷),蜡烛,火柴;

蚊香、模拟风的形成实验装置箱等。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P8上方四幅图:生活中常见到的空气流动的现象。

(2)提问并思考: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二)新课学习

1.蜡烛上方的纸风车

(1)课件展示教材P8制作纸风车的步骤图。

(2)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学生按照步骤分组制作。

(4)学生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5)提问:将纸风车靠近燃烧着的蜡烛的上方,会出现什么现象?

(6)实验并记录: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7)思考并讨论:想一想,怎样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8)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9)课件展示“走马灯”的发明。

(10)思考:自然界中风的形成,会不会就是这个原理呢?

2.模拟风的形成

(1)课件展示教材P10主题图。

(2)按照主题图进行实验。模拟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3)记录:用图画记录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并讨论:

a.箱中的烟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这说明了什么?

b.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标出你制造出的“自然风”。

(5)小结: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第一课昆虫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2.科学探究

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3.科学态度、STSE

对研究昆虫表现出兴趣;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与演绎活动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难点: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印有蚂蚁、蜻蜓、蝗虫的动物卡片,或者人工树脂标本。

教师准备材料:PPT1蜜蜂、蟋蟀身体结构图;PPT2蜈蚣、蜘蛛、天牛、螳螂等动物图片,用于判断哪个是昆虫。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提问

听说过昆虫吗?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昆虫。

2.画一画公认的昆虫

选择都认可的昆虫(例如蚂蚁),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它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

3.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还有什么动物也是昆虫?昆虫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二)新课学习

1.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

(1)观察蚂蚁:认真观察蚂蚁,并画出蚂蚁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标示:标示出蚂蚁的头、胸、腹,再标示出蚂蚁的触角和足。

(3)展示观察记录并交流。

(4)课件展示蜻蜓、蝗虫和蚂蚁的图片。

(5)思考并讨论:蜻蜓、蝗虫也是昆虫,它们和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并在活动手册上标出。

(6)小结: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判断它们是不昆虫

(1)课件展示教材P13四副图。

(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昆虫?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拓展: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几乎遍布整个地球。在

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比超过50%。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

(4)练习:活动手册P3,判断它们是不是昆虫。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第二课鱼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终身生活在水中。

并能用此共同特征对更多动物是否属于鱼类做出正确判断。

2.科学探究

进一步发展归纳概括推理能力,通过亲身经历,逐步熟练运用找共同特征的科学方法。继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了解并欣赏美丽的金鱼,对鱼类共同特征的探究表现出兴趣,细致观察、如实记录和描述,在归纳演绎活动中,逐步形成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终身生活在水中。

难点:进一步发展归纳概括推理能力,通过亲身经历,逐步熟练运用找共同特征的科学方法。继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水,小金鱼;草鱼、鲫鱼等图片或标本。PPT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提问

在浩瀚的自然水域中,生活着众多的动物,鱼类是其中一个大家族。鱼类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画一画公认的鱼类——金鱼

让学生画一画印象中的金鱼是怎样的,师生共同点评并找出有什么特征没有画出来,促使学生继续学习和研究。

3.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借鉴上一课学习的找昆虫共同特征的方法,研究鱼类的共同特征。

(二)新课学习

1.观察鱼的身体结构

(1)观察金鱼:认真观察金鱼,并画出金鱼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思考:金鱼身体分成几大部分?各部分长有什么?

(3)展示交流。

(4)讨论:金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5)汇报交流。

(6)观察草鱼和鲫鱼。课件展示草鱼和鲫鱼的图片。

(7)讨论:草鱼和鲫鱼也是鱼,它们的身体结构和金鱼有什么相同之处?

(8)汇报交流并小结: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2.判断它们是不是鱼

(1)课件展示教材P15四幅图。

(2)思考并回答:下面哪些是鱼?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3)练习:活动手册P4,判断它们是不是鱼。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第三课鸟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尤其是体表长有羽毛,头部长有喙。

2.科学探究

继续发展观察比较找相同的能力和从相同之中确定鸟类独有特征的能力。逐步形成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面对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设计研究鸟类共同特征的方案。能在研究、寻找证据的基础上,接纳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形成对鸟类的研究兴趣。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保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尤其是体表长有羽毛,头部长有喙。

难点:继续发展观察比较找相同的能力和从相同之中确定鸟类独有特征的能力。逐步形成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鸟类卡片或标本(鸵鸟、鸡、蝙蝠、蜻蜓、鸽子、麻雀等),鸽子的羽毛、滴瓶、滴管、剪刀、放大镜,PPT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P16动物图。

(2)思考并讨论:图中哪些才是鸟呢?鸟类有什么共同特征?我们该怎样研究?

(二)新课学习

1.观察比较鸟的身体

(1)展示鸽子和麻雀的图片(或标本)。

(2)观察:鸽子和麻雀的身体有什么相同?

(3)讨论并汇报:说一说,它们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长有什么?

(4)标示:将讨论的鸟的身体部分在活动手册上标示出来。

(5)思考:在相同之处中,哪些是它们独有,而其他类动物(如昆虫、鱼类等)没有的?

2.寻找鸟类的特别之处

(1)课件展示教材P17三幅翅膀图。

(2)小组讨论:许多动物都有“翅膀”,鸟的“翅膀”有什么特别之处?比较鸽子、蜻蜓、蝙蝠“翅膀”的特点。

(3)记录: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4)课件展示教材P17三幅羽毛图。

(5)思考并实验:羽毛有什么特点?羽根是空的吗?

(6)小结:羽毛的秘密——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7)课件展示教材P18图片。

(8)讨论:鸟类的“嘴”有什么特点?和其他动物的嘴一样吗?

(9)小结:鸟的“嘴”,称作喙。

(10)思考:鸽子和麻雀,身体表面长有羽毛,头上长有喙。其他常见的鸟,也是这样的吗?

(11)总结:像鸽子、麻雀这样,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前肢分化为翼,后肢粗壮)和尾五部分,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的动物叫作鸟。

(12)练习:活动手册 P5判断它们是不是鸟。

(13)拓展:鸟的种类繁多,遍布全球,从冰天雪地的两极,到世界屋脊,从波涛汹涌的海洋,到茂密的丛林,从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烟稠密的城市,几乎都有鸟类的踪迹。至2018年,全世界已知的鸟类有10000余种,我国现有1445种。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第四课哺乳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胎生、哺乳。

2.科学探究

形成归纳概括哺乳动物共同特征的能力,在判断哪种动物是哺乳动物的过程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形成研究哺乳动物的兴趣;认真观察比较、积极主动进行判断活动,敢于表达想法,乐于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胎生、哺乳。

难点:形成归纳概括哺乳动物共同特征的能力,在判断哪种动物是哺乳动物的过程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哺乳动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导入语:兔子、狗、猫等都是常见的哺乳动物。

(2)课件展示兔子、狗和猫的图片。

(3)提出问题:人也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它们哺育与繁殖方面的相同点

(1)课件展示教材P19和P20六幅教材图片。

(2)观察并汇报:学生观察图片,并以小组形式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

(3)小结:羊、狗、猫等动物,它们的哺育方式叫作哺乳,它们的繁殖方式叫作胎生。

(4)讨论:经过观察,我们能总结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吗?

(5)学生汇报并小结:哺乳动物,它们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小时候都要

喝妈妈的奶长大。

(6)概念应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常见的哺乳动物?课件展示教材P20下方两幅图片。

2.判断它们是不是哺乳动物

(1)思考并讨论:如何判断某一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

(2)汇报并小结:先调查这些动物的繁殖和哺育方式,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哺乳动物。

(3)课件展示教材P21几张动物图。调查了解这些动物的繁殖和哺乳方式。

(4)应用概念进行判断:运用哺乳动物的特征判断上述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

(5)再次辨析:活动手册P6判断它们是不是哺乳动物。

3.拓展:特殊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1)课件展示教材P21下方关于鸭嘴兽的两幅图片。

(2)阅读:鸭嘴兽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始哺乳动物,因为嘴长得像鸭子的喙,善于在水中游泳而得名。它是特殊的哺乳动物: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

(3)提问:从阅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4)小结:虽然哺乳动物一般都具有哺乳动物共同的特征,大多数是哺乳、胎生。但生命世界千姿百态,凡事也有例外。例如鸭嘴兽就是一种特殊的哺乳动物。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第五课珍稀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初步了解一些动物稀有的原因,并初步了解一些保护珍稀动物的做法。

2.科学探究

发展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学会从资料中获取珍稀动物特点及珍稀原因,发展表达与交流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并积极主动与他人分享;逐步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初步了解一些动物稀有的原因,并初步了解一些保护珍稀动物的做法。

难点:发展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学会从资料中获取珍稀动物特点及珍稀原因,发展表达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特有野生珍稀动物的PPT或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提前搜集中国常见的一些珍稀动物的资料(具体要求: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珍稀的程度、珍稀的原因等等,鼓励学生制作PPT)。记录笔,活动手册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导入语:在大自然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有些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数量急剧减少,逐步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些动物称为珍稀动物。

(2)提问:你知道哪些珍稀动物呢?请说出它们的名字。(根据回答,教师板贴或板书珍稀动物的名字)

(二)新课学习

1.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

(1)教师进行资料分享示范。选择教材P22或P23中的一种珍稀动物,教师介绍自己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然后呈现最终的成果,边播放边介绍,注意语调、节奏的配合。

(2)学生分组整理课前搜集好的资料,做好分享准备。

(3)各组进行分享、展示。

(4)相互评议。

(5)补充介绍:对照教材,结合已经分享的内容,我们还知道哪些珍稀动物?讲讲它们的故事。

(6)思考:动物濒危的原因是什么?动物种类不断减少会造成什么后果?

(7)拓展: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要保护动物资源。据1975年在湖北出土的竹简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制定的《田律》就有了保护处于繁殖期的动物的明确规定。

(8)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保护动物?

2.保护动物

(1)各组交流保护动物的办法。

(2)阅读教材中关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资料。

(3)小结: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是生态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减轻自然灾害、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作业:活动手册P6(选择一种你最喜爱的珍稀动物,搜集它的资料,用图文形式摘录成资料卡与同学分享。)

(三)整理,下课。

第三单元土壤

第一课采集土壤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3.科学态度、STSE

对研究土壤产生兴趣。

发现不同地点的土壤有所不同,觉察人、植物对土壤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制作土壤标签;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能够认真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难点:通过观察、采集标本活动,初步发现土壤中的成分,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土壤标签卡,小铁铲,塑料袋,土壤标本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阅读单元页。

2.激趣导入:土壤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让我们采集本地的土壤开始观察和研究吧。

(二)新课学习

1.采集土壤前的准备

(1)课件展示教材P26上方两幅土壤图片。

(2)小结:土壤是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讨论:采集土壤制作标本,需要注意些什么?

①采集土壤标本时要携带什么工具?

②怎样科学采集土壤标本?

③土壤标本的标签需要标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④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哪些信息?

2.采集本地的土壤

(1)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从山坡、旱地和水田等不同的地方各取一些土壤,贴上标签,带回教室准备研究。

(2)采集要求:要先刮去约1厘米深的表层土,再垂直深挖约20厘米,才能开始采集!

(3)观察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下土壤采集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土壤标本的特点。

(4)讨论汇报:在采集土壤标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三)整理,下课。

第三单元土壤

第二课土壤的成分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3.科学态度、STSE

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土壤标本土壤成分比例有所不同。

能够认真观察搜集信息,能够认真思考探究问题。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镊子,烧杯,搅拌棒,塑料袋,

报纸,筛子,水,量杯

演示实验材料:提前静置的已经用水分离了土壤的实验装置,学生采集土壤时的一些发现的记录(文字、图片、实物)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问题导入:土壤中有什么?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土壤

(1)先用感官再借助工具观察土壤。(例如眼睛看,手捻一捻,用放大镜、镊子配合观察)

(2)将观察到的发现记录下来。

(3)组内分类归纳整理记录

(4)交流汇报。

(5)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肉眼容易分辨的物质,包括土壤颗粒、石子、金属碎屑、垃圾、动植物活体以及残体等;第二类是肉眼不容易分辨的物质或看不见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分、腐殖质,这些物质需要通过实验,以及逻辑思维分析其存在。

(6)讨论:怎样想办法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物质?

(7)实验设计汇报

①用筛子来分离土壤。

②把水中的土块搅拌分散,然后静置沉降,观察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③将土壤密封在塑料袋中观察土壤。

④将干燥的土壤放置水中,观察。

(8)小组实验并记录:你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发现了什么呢?用图或者文字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8的表格中。

(9)小结: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

(三)整理,下课。

第三单元土壤

第三课土壤的种类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土壤有三种类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能够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重点

2.科学探究

会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发现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3.科学态度、STSE

能够严谨认真地进行实验、开展调查活动,乐于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道土壤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了解土壤类别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土壤有三种类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在观察比较的活动中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能够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难点:会做鉴别土壤类型的实验;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发现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喷壶,观

察渗水性套材(矿泉水瓶、剪刀、橡皮筋、纱布),烧杯,

铲子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土壤的成分。如果土壤中所含成分的比例不同,土壤的种类可以怎么区分呢?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题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一、填空题: 1、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 2、(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千克kg)和(克g)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3、(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4、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拖盘上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5、苹果和牛奶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6、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证明了空气有质量。 7、1立方米体积的空气质量约为(1.205)千克。 8、中国人很早起就懂得利用(热空气上升)作为动力,中国民间流行的(走马灯)就是在(800)多年前发明的。 9、(热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占据)这个空间。 10、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二、问答题: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分为几步? 答:⑴调节,⑵测量,⑶读数,⑷整理。 2、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风。 三、填图题。 第二单元各种各样的动物

一、填空题: 1、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它们是同一类动物(昆虫)。 2、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目前,已知昆虫有(100余万)种。 3、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靠(鳍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4、(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辅助飞翔)等功能。 5、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6、像鸽子、麻雀这样,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前肢分化为(翼)后肢粗壮】和(尾)五部分。几乎全身有(羽毛),头部长有(喙)的动物叫做(鸟)。 7、至2018,全世界已知鸟的种类有(10000)余种,我国现有(1445)种。 8、羊、狗、猫等哺乳动物,他们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小时候都要(喝妈妈的奶)长大。 9、(鸭嘴兽)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原始(哺乳)动物。因为嘴长得像鸭子的喙,善于在水中游泳而得名,它是特殊的(哺乳)动物,用(产卵)的方式繁殖后代,但却用(乳汁)哺育后代。 10、在大自然已知的(150)多万种动物中,有些野生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数量急剧减少,逐步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些动物称为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 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2.科学探究 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科学态度、STSE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科学探究欲,并愿意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他物体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了解空气要占据空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材料:烧杯,石块,水, 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 的矿泉水瓶,水,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1)实验操作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现象:水溢出来了。

(3)思考:水为什么会溢出来?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 (4)学生汇报 (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位置,后面倒的水进不去了。石块要占地方,所以挤出来一部分水。这种占地方的现象,可以称为占据空间。 2.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据一定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新课学习 1.灌水入瓶 (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预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接处密封不透气)。 (2)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能灌入瓶中。 (3)思考:水不能灌入瓶中,这是为什么? (4)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灌入瓶中? (5)学生实验设计汇报,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办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6)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7)实验情况全班交流。 (8)教师小结:空气也占据空间。 3.“听话”的乒乓球 (1)介绍实验材料: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盛有适量水的水槽,有盖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2)学生预测: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使它浮在水面,将去掉的瓶身对准乒乓球竖直压入,乒乓球会被压到水下吗? (3)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继续探究:你能想办法控制它的位置吗? (5)班级交流:说一说乒乓球“听话”的秘密。 (6)全课总结。 (三)整理,下课。

2017年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科学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 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l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板书设计: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科学知识目标: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l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l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三、观察宝贝 1、如果每组选一样你们最感兴趣的宝贝观察,你们选哪一样?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这个宝贝?(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教师指导完善,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3、学生观察宝贝,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交流。 (1)小组成员整理好桌上的“宝贝”,填写记录单。 (2)分组说说你们的宝贝的特点及运用的观察方法。 (3)对于你们的宝贝,有些什么问题,有什么解释吗? (4)小结:哪个宝贝最有价值?l 拓展延伸 一、活动:认领宝贝 1、观察一颗宝贝石头 2、上交石头 3、认领宝贝

2018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个2分,共32分) 1、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 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二、多项选择题。(每个4分,共20分)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A、植树造林 B、乱扔废旧电池 C、开展宣传活动 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杯与量筒保持一定的距离倒水 3、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 A、冰山 B、湖泊 C、地下水 D、大海 E、植物体内的水 4、为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谁做得对?() A、植树造林 B、用湿抹布擦黑板 C、组织同学宣传保护空气的活动 D、扫地时不洒水 5、材料回收利用做法正确的是() A、随地焚烧杂物 B、垃圾分类扔入不同类的垃圾桶 C、将废弃物做成装饰 D、收集废纸换再生纸 三、连线题。(每个2分,共22分) 1、 沙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散开 黏质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壤土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不能成团

新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三)及答案

新湘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三)及答案 学生姓名:年班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两个相同大小的瓶子,分别装满空气和沙子,然后放在平衡的天平的两端,结果是什么?( ) A.天平向装沙子的一端倾斜 B.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C.天平向装空气的一端倾斜 2.测量液体体积的常用工具和单位是( )。 A.烧杯——千克 B.漏斗——升 C.天平——克 D.量筒——毫升 3.下列做法中,会改变物体质量的是( )。 A.将球状橡皮泥压成薄薄的圆片 B.削掉苹果的外皮 C.将瓶子里的牛奶全部倒入杯中 4.温度计刻度从03—103有5个格,其中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 A.1℃ B.2℃ C.3℃ 5.右图温度计的读数是() A.-14℃ B.-1℃ C.2℃ D.-2℃ 6.小明发现新买的瓶装饮料没有满满一瓶,这是因为()。 A.商家偷工减料了 B.饮料瓶坏了,饮料漏掉了 C.防止饮料因热胀冷缩而爆瓶溢出 7.下列动物中不是昆虫的是()。 A.蚊子 B.蜘蛛 C.蜜蜂 8.为了保护()我国在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A.大熊猫 B.中华鲜 C 丹顶鹤

9.蔡伦造纸的正确流程是( )。 ①抄纸②蒸煮③切料④晒纸⑤打浆 A.⑤④③②① B.⑤②①④③ C.③②⑤①④ 10.调节天平时,应把()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A.游码 B.砝码C平衡螺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可以手持温度计的正中间。( ) 2.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法是直接盖上灯帽。( ) 3.金鱼、草鱼、鲫鱼、鳄鱼都属于鱼类。( ) 4.液体装在不同的容器中,形状是不一样的。( ) 5.往量筒里倒水时,量筒要竖直,烧杯要靠近量筒。( ) 6.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 ) 7.多植树造林可保护土壤。( ) 8.空气没有质量,也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 9.液体和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固体因为很坚硬,所以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10.地球上各地冷热不同,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 三、连线题(共10分) 1.请将同类的动物连线。(5分) 2.请将植物与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连线。(5分) 鲫鱼老虎银杏树黏质土 狮子金鱼水稻 公鸡蜻蜓仙人掌沙质土 蛇乌龟荷花 蜜蜂鸽子大蒜壤土 四.综合题(共4分) 1.神奇的空气。(9分) (1)如下左图:将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杯倒立垂直压入水底,把杯子提起来看看纸团(会/不会)湿;如下右图,将杯子重新压入水底,再把杯子慢慢倾斜,纸团(会/不会)湿(勾选正确答案)。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体温计)、(指针式温度计)等, 3、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摄氏度,记作(0℃);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记作(100℃)。 4、零下六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5、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了在制作豆豉的过程中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 6、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7、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8、(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9、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点火时要(斜向上)点火,灭时要用(灯帽盖灭)。 10、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①安装地板砖时留缝隙;②夏天电线变长;③被踩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会鼓起来;④架设高压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容易断裂;⑤在铺设铁轨时要在铁轨间留缝隙;⑥啤酒瓶或饮料瓶中的啤酒、饮料不能装的太满,夏天受热容易使瓶子胀破。 11、热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甚至真空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物体,或是从一个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12、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13、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会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要穿厚一点,会感到暖和? 答:炎热的夏天衣服穿少一点,是为了(加快热的传递),所以感到凉快;寒冷的冬天衣服穿厚一点,是为了(减少热的传递),所以感到暖和。 14.传热比较快的材料有(铁、玻璃、铝)等,如:炒菜用的锅大多用(铁)或(铝)制成;传热比较慢的材料有(木头、陶瓷、塑料)等,如:锅把却是用(木头)或(塑料)制成的。 15、保温设备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弱)的材料,散热器应该选用传热能力(强)的材料。 16、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晴天、下雪天、阴天、下雨天、雾)等现象来描述天气。冬季,我国北方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有(下雪、雾凇、大雾)等;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是(炎热多雨)。 17、我知道有关天气的成语有:风雨交加、风和日丽、狂风暴雨、骄阳似火、滴水成冰。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期末试题 湘科版

新牌坊小学2020年秋期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姓名班级总分 1、()是测量物体质量的精密仪器。 2、蚂蚁、蜻蜓和蝗虫身体都分为()、()、( )三部分,头部有( ),胸部长有( ),它们是同一类动物( )。 3、金鱼、草鱼,鲫鱼,身体表面有(),头部有(),靠()协调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都属于同一类动物鱼类。 4、()是鸟类特有的,略有()性和()性,有护体、()、()等功能 5、羊、狗等哺乳动物,他们用()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哺育。 6、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 7、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了,不能成团的是(),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能握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 8、()是度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9、()有确定的形状、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物体具有的()不变时,就有确定的质量。 10、用()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11、固体与液体、气体一样,具有()的性质,受热(),受冷()。 12、造纸的关键在于分离(),让纤维重新结合形成纸。

13、再生纸是以收回的()为主要原料,造出的纸张。 二、判断题 1、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气体不占据空间。() 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黏质土的渗水性比砂质土和壤土的都好. () 4、使用量筒要轻拿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凹面相平。() 5、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础,植物对土壤没有保护作用。() 三、问答题 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分为几步? 答: 2、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 3、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答: 四、写出对应的温度 五、写作: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读作: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_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溶解 第一课它溶解了吗 1.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 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寻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 2.科学探究 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第二课看太阳认方向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 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中的相关内容要求,安排了“走近科学”“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常见的材料”“常见的工具”5个主题单元,共计14篇课文,设计了33个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走近科学”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为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学生,设计了简单、有序、操作性强的系列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学习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开启探究技能和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之旅。 “探访大自然”“认识天气”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快乐,初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有目的、较细致地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物体的异同,提出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分类的方法,认识到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为后面有

关观察并认识事物的特征材料的性质与功能、工具的结构与功能的活动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从情感、技能上做好了准备。 “常见的材料”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材料,描述材料的特征,强化技能的培养的同时,通过对纸、塑料这些材料某些特征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初步经历了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常见的工具”单元,重点训练学生操作、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体会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为发展学生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走近科学1~4课4~5课时 探访大自然1~3课3~4课时 认识天气1~2课2课时 常见的材料1~3课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 经过20多年研究,于1859年11月写成了科学巨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2.李时珍(1518~1593),明代和。 3.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4.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5.土壤有三类:、和。6.要准确知道一杯水的体积,可以用或来测量。 7.向盐粒、高锰酸钾颗粒“藏”到水中的现象,我们说它们在水里。 8.人们把棉花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做;像塑料这样,由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叫做。 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发明。 10.地球上可供人们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是。 11.( )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2.地球可供利用的( )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 13.压缩的空气有(),他的应用有( ) 14.( )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1900多年前由东汉()发明。 15.蔡伦造纸的原料是( )()( )和()。 16.20世纪中叶开始,( )材料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脑。 17.工业革命后,钢铁、()()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器、飞机、汽车。 18.把下列用木材机械化造纸的流程编号按造纸的生产过程排列() ①漂白纸浆②剥去树皮③沥干水分④将木头切成小片⑤将木头煮烂成浆⑥烘干水分压成纸张⑦搅拌纸浆 19.量筒上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20.物体在水中有的会( ),有的会() 21.人体吸入()会引起()及()等症状,大量吸入( )粉尘会伤害人的心肺动能,甚至引发尘肺病。 二、多项选择题。 1.如何保护土壤?选择出正确的选项( ) A、植树造林B、乱扔废旧电池C、开展宣传活动D、清除白色垃圾 2.正确向量筒中倒水做法正确的是() A、量筒不倾斜 B、烧杯挨着量筒的边缘慢慢倒水 C、量筒微微倾斜 D、烧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doc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1 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 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一了解记录一采集标本 一整理资料一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 1 拓展延伸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走进科学 1、校园寻“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寻“宝”发现。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2 观察“宝贝”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准备:放大镜、前一课找到的“宝贝”、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教学新课 一、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会有收获,我们这节课就带大家学习达尔文观察宝贝。板书:观察宝贝 二、学习讨论达尔文的观察方法 1、观察的基本过程: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初步猜想、解释) 2、观察的基本方法:看、摸、闻、听、尝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7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重点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难点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学教育 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 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 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后记:

第一单元溶解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28 课题1、它溶解了吗?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 活的自主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 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 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 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湘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近科学》教学设计 1、校园寻“宝”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重点 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难点 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1、4页的内容。 二、达尔文是怎样寻宝的,谁能给大家说说? 认真观察—了解记录—采集标本 整理资料—分析研究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 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学习并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能用语言或简单的文字、图画记录被观察物的特征,同时提出问题并试着作出初步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认识一些自然物的性质 教学重点 学习模仿达尔文进行细致观察并了解观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抓住被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 教学过程 活动1观察“宝贝” 一、展示找到的宝贝 二、你们为什么觉得它是宝贝呢?它有什么特别吗?你是怎样发现它的特别之处的?你们很不错,发现了那么多。

新湘教版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教案

湘教版(新)小学二年级下科学 教案 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 第一课推拉游戏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感受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2. 科学探究通过“推手”、“拔河”游戏,观察、体验推力、拉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更多推、拉活动的感受与体验,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推力与拉力的相同与不同。 3. 科学态度、STSE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建立力与改造自然之 间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拔河用的小木棍、弹簧、纸箱子及相关课件。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读一读:推一推,拉一拉,你推我拉做游戏,玩玩小弹簧,捏捏橡皮泥,变化之中寻道理。 (二)新课学习 1. “推手”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各伸出一只手,两掌相对并接触在一起。

宣布开始后,两人手掌都向对方用力推手,看谁最先被推动。游戏中脚后移动者为胜。时间一到,立即停止游戏并归位。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推它,它也在推我!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力叫推力。 2. “拔河”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人同时分别握住同一根小棍的两端。宣布开始后,两人开始用力向自己这边拉。游戏中小棍后离开手或脚后移动者为胜。 (2)分组游戏。 (3)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又有什么感受? (4)小结:我拉它,它也在拉我!这种力叫拉力。推力和拉力都是常见的力。 3. 感受生活中的拉力和推力。 (1)拿出一根弹簧,两手用力向外拉开,感受拉力。 (2)准备一个纸箱子,用力使纸箱子移动,感受推力。 (3)交流: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了推和拉? 4. 认识常见的推力和拉力。 (1)课件展示教材P3 四幅图。(帆船在海上前进、动物拉雪橇等)并逐一分析这些图片展现的是推力还是拉力。 (2)练习:课件展示活动手册练习题图片。判断推力和拉力。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力与形变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 科学探究通过对球形、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橡皮泥的挤压、拉伸,比较施力前后橡皮泥形状的变化,发现力有改变橡皮泥的形状的作用效果;通过对弹簧、海绵等更多材料的研究,分析归纳出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通过对橡皮泥和弹簧等材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学情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

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全册)

第一单元声音 第1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是多样的。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第2课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第3课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4课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声音传播的应用:(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第5五课噪声控制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级”,单位:分贝。 噪声的危害: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方面控制噪声 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保护听力的方法:①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②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③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④远离噪声。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 第1课我们的消化 1.人类对人体研究历史 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用“解剖(pōu)的方法”来研究人体。

三年级科学上册 形形色色的材料教案 湘教版

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所研究的“材料”是指可以直接制造成品的东西,如造纸用的麻、纺织用的棉纱等。共有四课:《形形色色的材料》、《我们的衣服》、《纸》、《材料的应用》。教材力图通过对几种生活常见物品制造材料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物品是由不同的材料制作。认识材料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材料可以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研究,使学生认识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要根据物品的使用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2.课程分析: 本课是湘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由“我们身边的物体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引出材料的多样性。并根据材料的不同给观察的物品分类。本课还要让学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按照这个标准给归纳出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 3.活动分析: 本课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教师里的物品,判断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这个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材料的原有认知,初步判断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第二个活动是将教室的物品按不同材料分类。经过调查、学生确定了一些常见材料,然后给物品按材料不同分类;第三个活动是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按这个标准对材料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关于材料的更多知识。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生活经验对材料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知道材料就是能做成物品的东西,例如:做铅笔用的木头,做杯子用的塑料等,但对具体材料的性质还很模糊,对于物品是由哪种材料制造的,只能凭借经验,还判断不准,甚至不能判断,所以本课看似简单,学生也会自以为明白,但到了具体问题上,就会出现困难,例如:橡皮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学生就很难说清楚。而本课能将学生领进材料的世界,对常见材料有个全些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