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宾诺莎自由思想述评

斯宾诺莎自由思想述评

斯宾诺莎自由思想述评
斯宾诺莎自由思想述评

斯宾诺莎哲学思想述评

导语:斯宾诺莎(1632-1677)是十七世纪荷兰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反封建、反宗教的杰出战士,大陆唯理论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于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经济上升、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反对残余的,顽固的封建传统和宗教势力对人的禁锢和束缚。他主张人的自由,但反对人的绝对自由。他努力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探寻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斯宾诺莎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值得研究和探讨。

斯宾诺莎于1632年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当时,荷兰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1581年荷兰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荷兰具有比较多的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以至于许多哲学家科学家都曾经到荷兰避难和从事学术活动。斯宾诺莎的祖先原来生活在葡萄牙,深受宗教迫害。1588年,英国舰队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终止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才使犹太人有了从海上逃离伊比利亚半岛的机会,斯宾诺莎的祖先就是这样逃到荷兰来的。

犹太人是个没有祖国的民族,而事实上他们的祖国就是他们的《圣约旧约》,所他们称《旧约》为“可携带的祖国”。在此,每个民族都要问自已:我们的祖国难道只是一块土地吗?我们的祖国是否应该稍微离开物质的层次,进入比较深刻的文化层面呢?犹太人很清楚这一点,他们很早就有流亡的经验,由于民族四分五裂,根本没有自已的家乡,所以他们的依靠唯有信仰。

犹太民族赖以生存的是他们的信仰,但具体的情并不乐观。由于没有祖国,他们到任何地方都不能真正定居;从事各种行业却不能加入公会;他们往往被圈限在一个特定区域。此外,他们既然不喜欢被同化,自然也会受人排斥,因为没有国家保护,经常被当地老百姓期负,而君王看到他们生意做得好,也要勒索他们。然而,纵使处境再不幸,大多数犹太人最怕的还是被开除教籍,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不仅是生命的重心,也是生活的全部。而斯宾诺莎就是一个被犹太教开除教籍的哲学家。

斯宾诺莎早年就读于一所犹太教会学校,这所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犹太教的牧师,学习的课程主要是希伯莱文、旧约圣约和犹太经典。在这个时期,斯宾诺莎受到了中世纪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的泛神论的影响。毕业后,斯宾诺莎又学习了拉丁文和希腊文,进而研读了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著作,其思想转向了新哲学,并且对犹太神学产生了怀疑。斯宾诺莎从来光明正大,并不隐瞒自已的观点,这引起了犹太教会的恐慌,但是一切威逼利诱的手段都不起作用。于是,在1656年斯宾诺莎24岁的时候,犹太教会对他采取了最严厉的“大开除”惩罚,把他永远开除教籍,诅咒他,规定任何人都不许与他交谈,甚至在路上相遇时也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一般来说,我们被一个宗教开除,并不会觉得有多严重,而犹太人则不一样,因为受到别的民族排斥,所以他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一旦被开除,则会被彻底隔绝。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其他民族,都不会接纳他。但斯宾诺莎却怡然自得,他说:“很好啊!这并未逼迫我去做我自认为绝对不该做的事。”他自有一个判断的标准,就是他的理性。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从此他独自一人,避居乡村、历尽磨

难,以磨制光学镜片为生,坚持研究和写作,受尽了谩骂和攻击,但其哲学才华却也享有盛名。

在荷兰的犹太人是为了逃避宗教的迫害而来的,而斯宾诺莎却没有能够逃脱犹太教的迫害。1677年,斯宾诺莎在贫病交加之中离开了人世,当时只有45岁。

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人物,自1677年斯宾诺莎去世以来, 对他的思想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 有神论者毁之为邪恶的无神论,致使斯宾诺莎在死后的近百年间被否定、漠视,而泛神论者则誉之为“令神陶醉的人”、“最具基督品格”的人,甚至是“耶稣的表弟”;①诗人们在他的著作中品味出宇宙的欢歌和心灵的宁静,而改革者则欣赏他与迷信搏斗和对《圣经》的批判性解读。人们在斯宾诺莎那里看到了坚定不移的必然论和因果决定论,而他的伦理学理想却又是为“人的自由”张扬;他坚信人的心灵和肉体是严格对应的一体两面,但他又坚持心灵能够超越肉体的死亡而臻于永恒;他被马克思主义者视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先驱,又被黑格尔当作绝对唯心主义的领路人;他被视为心理学的唯我论者,宣称一切个体必然首先追求自身利益,但他又力图促进建立在爱和友谊之上的人类社会;他认为国家有权力做其权力所能及的一切,但同时又坚决为民主政体和言论自由辩护;他否认超自然的天启,将大众宗教视为对国家和平与稳定的严重威胁,但又细致入微地解释《圣经》,主张彻底的宗教宽容和自由……由于这些表面或内在的矛盾,我们便有了巴门尼德意义上的、笛卡尔式的、谢林式的、雅可比式的、黑格尔式的和叔本华式的斯宾诺莎;有唯物主义- 无神论- 决定论的斯宾诺莎,也有神秘主义- 泛神论的斯宾诺莎。

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本质地”(sub specie aeternitatis)看事情。

在伦理学上,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彻底地实践了这句格言,对死亡一直十分平静面对。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对之后17世纪的科学运动的意义在于其决定论的解释,为此后的科学一体化提供了蓝图。他对后来的哲学家,例如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都有过影响。

斯宾诺莎认为万物(不只人类)都“努力于维护自己的存有”。这种努力他称为conatus。这个拉丁词的意思既是努力又是倾向。这双重涵义正是斯宾诺莎所要的,因为他认为这种自我保存的努力其实是出自万物本性的倾向。万物顺着本性就会努力维护自己。所以,努力于保存自我就是万物的本性。

斯宾诺莎提出以实体、属性与样式为中心的自音论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披上泛神论的外衣,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强调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主张“必然性的认识”就是自由。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只有通过理性的直觉与推理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是唯物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实体一元论是斯宾诺莎哲学的特点,也是他的自由思想的哲学基础。因此,要理解斯宾诺莎的自由思想,必须首先探讨他的实体学说。斯宾诺莎在继承和改造笛卡尔的实体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体一元论学说:在笛卡尔那里,物质(广延)和思想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实体,而思想和物质又是由上帝所创造的。因此,上帝实际上是位于物质实体和思想实体之上的一个实体,而且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实体。因而,在斯宾诺莎那里,思想和广延被当作唯一的实体神或自然的不同属性。他在《伦理学》中写到:“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②而且,我们只能从认识构成实体的本质的属性开始来认识实体。斯宾诺莎将属性(attributus)界说为“由知性(intelleetus)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③。也就是说,属性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离开了实体,也就谈不上属性存在与否。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但人类理智能够认识的只有思想和广延两种属性。

实体一与思想属性和广延属性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思想的实体与广延的实体就是那唯一的同一的实体,不过时而通过这个属性,时而通过那个属性去理解罢了。”虽然思想和广延是彼此不同、互不影响的两个属性,但它们又都是同一实体神或自然的本质表现,“所以无论我们借广延这一属性,或者借思想这一属性,或者借任何别的属性来认识自然,我们总会发现同一个因果次序或同一个因果联系,换言之,我们在每一观点下,总是会发现同样的事物连续。”④。继续推论就会得出:“当事物被认作思想的样式时,我们必须单用思想这一属性来解释整个自然的次序或因果联系;当事物被认作广延的样式时,则整个自然界的次序必须单用广延这一属性来解释,其他的属性亦同此例。”。同样,广延的样式和那个样式的观念也是如此,因为“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因果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⑤。

斯宾诺莎对实体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和说明,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首先,实体是自因的。实体自己产生自己,而不能为任何别的东西所产生。实体自因观点,派出了外因论,也反对了神学目的论。这一观点不仅是唯物主义的,而且也包含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其次,实体是唯一的。斯宾诺莎认为,如果实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话,它们之间便要相互限制、相互决定,那它就不是“自因”了,而且也不符合实体的定义。实体只能有一个,除自然之外,不可能有另外的实体。因此卡迪尔所说的两个实体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有多个实体是不能成立的。

再次,实体是无限的。既然实体是自因的、唯一的,那么它必然也是无限的,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否则就意味着它还要受他物的限制,这也是不符合实体定义的。

最后,实体是永恒的。既然实体是自因的、唯一的,无限的,那么它的存在就必然不会有开端,也不回有终结。不然。实体的定义就不能成立。

斯宾诺莎关于实体概念内涵的规定表明,他以一元论来克服和代替了笛卡尔的二元论。他的实体一元论,作为他论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为他的自由思想开辟了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体一元论为反对神权政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唯一绝对无限的实体就是神或自然,这就使得上帝失去了作为思想和广延之上的统

治地位。于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方式只能由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他写到:“因为自然中的所有的物体都被其他物体所围绕,它们相互间被规定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存在和运动,而在它们的全部总和中,也就是在整个宇宙中,却保持同一种运动和静止的比例。因此,我们可以推知,每一个物体,就它们以某种限定的方式存在而言,必定被认为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的整体相一致,并且与其他部分相联系。”由此可见,斯宾诺莎彻底排除了传统宗教观念中上帝对世间万物的统治作用,世间的君主也因此而失去了作为上帝在人间代表的地位和权威。进而,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才有可能成为人的天赋的权利,人的政治自由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第二、实体一元论为他的自由思想的展开提供了认识论基础。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可以通过思想属性和广延属性来认识实体,而对属性的理解则有赖于对其样式—心灵和物体的理解。他强调我们理解个体事物越多则我们理解上帝也越多。这为斯宾诺莎的自然学说及情感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对自然及人的身心问题的研究和把握是人摆脱被动情感的奴役和通向自由的重要途径。

第三、.实体一元论为实现人的心灵自由提供了理论基础。斯宾诺莎认为,对神的理智的爱既是实现人的内在自由的途径,也是自由本身。斯宾诺莎哲学并没有取消神或上帝,而恰恰是以神或上帝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在他的哲学里,上帝就是纯正生活的楷模。因此,对上帝的服从,只要做到公正和仁爱,过纯正的生活就够了。这是斯宾诺莎所论述的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也是以实体一元论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实体一元论所体现的泛神论思想,就不可能有人类理智所能达到的这种最高境界,有的只是对上帝和权威的盲目服从和敬畏。

斯宾诺莎的自由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开放性和合理性等思想特征。斯宾诺莎把对自由的论述提高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水平上,他的自由思想涉及到了自由的界说和涵义、自由实现的方式或途径、自由的最高目标或境界等重要问题,包含了卓越的辩证法思想;他所提出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遵循、在理智的指导下控制情感、至善即对神的理智的爱、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以及自由人亦即纯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等命题和思想,不仅对其后的自由思想家甚至对其后哲学的走向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达马西奥认为斯宾诺莎至少有四个不同的身份,“首先,他是一个易于接近的斯宾诺莎,一个激进的宗教学家,他不满足于当时的教会,提出了一种关于上帝的新观点,而且提出了一个拯救人类的新方法。其次,斯宾诺莎是一个政治思想家,他描述了心目中理想的民主国家的特点,就是由高度负责的、安居乐业的公民组成的。第三个斯宾诺莎是最难接近的,他是一个使科学事实、几何证明的方法以及自己的直觉来解释宇宙和人类存在的概念的哲学家……而且他还有第四个身份:原生生物学家。这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思想家,但是他隐藏在很多命题、公则、证明、界说和附释的后面。由于许多有关情绪感受的科学最新理论都是与斯宾诺莎最初提出的观点相一致的,所以我写这本书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把这个最不为人知的斯宾诺莎与当今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联系起来。”⑥我们不妨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斯宾诺莎自由思想的影响。

首先,在对待传统宗教的态度方面。斯宾诺莎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然而他却过着一种“离经叛道”的生活,其哲学中也充满着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因而斯宾诺莎经常被认为是无神论者。其实,斯宾诺莎的理论体系中也存在一个神,但不是按照人的形象的一个先知先觉的神,更不是万物的超验的创造者。神是内因,

是具有无限属性的实体。斯宾诺莎反对通过公众仪式和宗教集会来获得神圣的体验,在他那里,神就是自然,他对上帝体验是完全个人的。达马西奥写到:“斯宾诺莎反对《圣经》所描述的上帝的救赎,但是认可摩西和耶稣的智慧。斯宾诺莎认为《圣经》蕴含着人类行为和公民组织知识一个宝库。”因此,斯宾诺莎哲学又被称为“开明的有神论”⑦。可见,斯宾诺莎的哲学与传统宗教神学是根本不同的,这也是他所极力反对的神权政治的理论基础。他写到:“专制政治的秘诀主要是欺瞒人民,用宗教的美丽的外衣来套在用以压倒民众的畏惧的外衣,这样人民既可英勇地为安全而战,也可英勇地为奴隶制度而战。为一个暴君的虚荣不惜牺牲性命,不但不以为耻,反倒引以为无上的光荣。”⑧在当时的思想政治环境下,只有具有高超的眼界、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与高尚品格的人才会对传统宗教与专制政权做出这样的挑战。正因如此,近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斯宾诺莎的思想是启蒙运动的一种决定性的推动力量。

其次,在政治自由思想方面。斯宾诺莎关于神学与政治相分离、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的最高自由就是对神的理智的爱、自由与法律的关系以及他对思想自由的强调等思想和观念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比如孟德斯鸡就十分强调言论自由,并认为只有建立国家,使人们遵守法律才能保证自由。言论自由是自由的前提,要享受自由,就应该使每个人能够想什么就说什么。当然,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要受到法律的限制,自由只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种权利。“在一个国家,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卢梭也认为惟有道德的自由才能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他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⑨则如同出自斯宾诺莎之口,只是显得过于消极,因为在斯宾诺莎内心,自由还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斯宾诺莎既重视人的心灵的和谐,认为对神的理智的爱是实现人的内在自由的途径,又认为人的自由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限制。与此相类似,康德则把自由分为外在的自由和内在的自由,他写到:“有别于自然法则的自由法则,是道德的法则。就这些自由法则仅仅涉及外在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合法性而论,它们被称为法律的法则。可是,如果它们作为法则,还要求它们本身成为决定我们行为的原则,那么它们又称为伦理的法则。如果一种行为与法律的法则一致就是它的合法性;如果一种行为与伦理的法则一致就是它的道德性。前一种法则所说的自由,仅仅是外在实践的自由;后一种法则所说的自由,指的却是内在的自由,它和意志活动的外部运用一样,都是为理性的法则所决定的。”。康德还认为,人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对个人的自由进行限制,即“放弃他们那野性的自由而到一部合法的宪法里面去寻求平静与安全。”关于自由与必然、自由与法律的关系,黑格尔也表达了与斯宾诺莎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必然性只有在它尚未被理解时才是盲目的”“我们应当把这样的限制看作是解放的必要条件。社会和国家正是‘自由’所实现的情况。”谢林则直接自称为是斯宾诺莎主义者,他认为:“普遍的法治状态是自由的条件,因为如果没有普遍的法治状态,自由便没有任何保证。”甚至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我们也能看到斯宾诺莎的影子。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自由的保证就是国家,即国家通过符合人类理性的法律来保障自由,“法律上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运动的

手段一样……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玛自由是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的基础之上,“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依据以上论述,虽然不能证明斯宾诺莎之后的自由思想家的思想直接来自斯宾诺莎,但足以表明,斯宾诺莎的自由思想的确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费尔巴哈认为,斯宾诺莎“从我们这里拿走了意志自由,却给与我们以最高的善、即理智的自由。”黑格尔也曾说到:“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要开始研究哲学,就必须首先作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可以说,斯宾诺莎被誉为西方近代自由思想家中的“摩西”是毫不为过的。

再次,对经验世界的重视。在斯宾诺莎那里,神作为实体,其本质就包含了存在,实体不仅仅是抽象的,也是具有现实性的,现实性必定不排斥感性的经验的世界。这是斯宾诺莎自由思想为后世哲学所带来的一个影响,因为,斯宾诺莎不仅指出,对神的理智的爱是人最高的自由,是自由本身,而且,他也论述了人的具体的自由。事实上,哲学往往最看不起经验,变得越来越趋向于冷静的理智,从而使自己越来越概念化,越来越抽象化;而基督教神学则开辟了另一条思路,认为神或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经验世界乃是神或上帝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的,这样宗教便越来越趋向于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如果说哲学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路,宗教神学走的则是一条自上而下的路。这两种道路都有其弊端,哲学表现得过于冷漠,而宗教则陷于迷狂。实际上,由于哲学的超脱凡俗,它的路的确越走越窄,此时,斯宾诺莎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按照斯宾诺莎的观点,直观知识是单凭直观就能被判断为真的知识,它强调的是直接性,是一目了然的东西,而一目了然的东西则离不开感觉的和经验。所以说,斯宾诺莎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使神学理性化,以哲学的理性精神,化解了宗教的信仰;同时还在于他对人的经验世界的重视。“如何真正在哲学上‘走出’‘向下的路’,如何把神学的‘创世说’揭去其神秘性和独断性,在理论上转化成为‘现象学’,并得以走向当代的‘解释学一释义学’,斯宾诺莎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有创始之功,是始作俑者。欧洲哲学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走的是一条‘向下的路’。”斯宾诺莎哲学的最高目的是人的自由,然而他却在无意之中开创了一条新的哲学道路,其影响是极其重大的。

最后,关于情感学说。斯宾诺莎的情感学说也是为他的自由思想服务的,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之看成是斯宾诺莎自由思想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达马西奥写到:“斯宾诺莎可能是凭直觉了解到身心平行关系的自然机制背后的原理……他还把善与恶、自由与拯救等概念与情感和生命的调节联系起来。斯宾诺莎认为,指导我们社会和个人行为的规范应该通过对人性的更深刻认识来形成,而我们正是依靠这些认识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自然进行联系的。”达马西奥认为,斯宾诺莎的工作预示了现代神经科学,这不仅表现于他对情绪和感受的研究,而且体现在他对分裂身心关系观点的拒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斯宾诺莎哲学又可以称为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的源头。

当然,斯宾诺莎的自由思想并非是完美无缺的。比如,他过度强调人对必然的服从和认识,这就使得他往往在消极地顺应自然的框架内来谈论人的自由,以至最终导致把人的自由限于人的伦理范围和心理、生理活动上,使得他的政治自由思想没有得到充分展开。而且,在斯宾诺莎的思想世界里,自由的人类只是一个假设,它是一个可以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的理想,正如德勒兹所写:“严格地说第三种知识不发生,而是永恒的,而且只是作为永恒地既定的东西被人发现。”也就是说,斯宾诺莎关于人获得幸福和自由的办法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而脱离了社

会,所以,有些人担心只有死亡才能达到斯宾诺莎要求的境界,“对于生物体本身和社会施加到人类身上的苦难和不平等,并没什么解脱的渠道,更不用说对各种损失的补偿了。”

人们在研究西方哲学史时常有这样一个共识,思想的局限在哲学的历史上具有贡献性,贡献给后来的思想家以问题。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等对“自由”的理解和探讨,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斯宾诺莎的影响。我们通过对斯宾诺莎的“自由观”的分析,得到的是一种启迪,一种要对自身、对自由进行不断审视和反思的启迪。因此,我们今天就必须要认真面对我们的时代,从而确定我们的关于自由所应该思考的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科学技术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它给人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商品,从此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到一种“消费社会”的状态。顾名思义,在“消费社会”中, 消费当然处在第一位,人们被眼前的商品炒作搞得晕头转向,从而面对商品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欲望——疯狂的购物、身体享受等,随之而来的也正是精神的涣散、堕落和盲无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要问自己,物欲的满足就是人的自由的实现吗?如果这种满足是自由的划,那为什么又会感到空虚与无助呢?这正是问题之关键所在。马克思已经告诉过我们:真正的自由是人在劳动的同时也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就是说人的劳动与精神享受是一体的。但现在我们却是如马克思所说的:“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⑩可逃避劳动之后的我们,却又落入物欲的奴役之下,这时的人已经被折磨地只剩下空虚的外壳和呆滞的目光了。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现实人的角度去审视、批判、反思我们的时代,使我们创造的科学技术、物质财富成为我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由的阶梯,而不是使“人”成为“非人”。“自由”的追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正是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人们通过自己丰富的创造性演绎着这多姿多彩的现实自由。在这其中,斯宾诺莎不失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用其清贫的生活、顽强的意志、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坚韧而有力的自由赞歌,他的影响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当今时代,甚至在未来社会都是巨大而深远的,他的赞歌亦会伴随着人类对自由的不断追求而一直被传唱下去。

注释:①这三种说法分别出自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歌德和海涅。

②[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③[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④[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⑤[荷]斯宾诺莎:《伦理学》。

⑥[美]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寻找斯宾诺莎—快乐、悲伤和感受着的脑》。

⑦[英]罗斯:《斯宾诺莎》。

⑧[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⑨[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⑩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贝卡利亚犯罪学思想述评(论文)

贝卡利亚,作为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提到犯罪学就不能不提到他。他通过他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对欧洲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犯罪与刑罚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犯罪学历史上起了开创新时代的作用。 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块:一、犯罪的原因 关于犯罪的原因,贝卡利亚在他的著作中论述较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他对犯罪原因的一些看法。 1.经济原因。从经济层面上来说,很多犯罪是由过大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贝卡利亚在书中借用盗贼和杀人犯的口吻说道:“我应该遵守的算是些什么法律阿!它在我和富人之间设置了一道鸿沟。富人对我一毛不拔,反倒借口让我偿受他们所没有尝试过的痛苦。这是谁制定的法律呀?是富人和权势者。他们对穷人阴陋的茅舍从来不屑一顾,他们眼看着儿童们在哭嚎,妇女们在伤心落泪,却连一块发霉的面包也不肯拿出来。我们要斩断这给多数人造成灾难并为少数懒惰暴君服务的绳索!我们要向这不平等的根源开战!我将重新恢复自然的独立状态,我将以自己的勇敢和辛劳来获取一定时间的自由愉快的生活。也许痛苦和忏悔的一天终究会来临,但那是短暂的,在度过多年的自由和享乐的生活之后,我会有那么一个烦恼之日的。作为少数人之王,我将纠正命运的荒谬,让那些暴君在被他们的奢侈侮辱的还不如他们的马和狗面前,面如土色,失魂落魄。”就是这样一段朴素的语言,娓娓道出了犯罪人的心声。在这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犯罪是犯罪人本身恶的表现,是其个人的反社会性造成的。而贝卡利亚的这段话向世人说明了犯罪人犯罪的真正根源——那就是贫穷。社会的贫富分化,底层劳苦大众痛苦的扩大化和上层社会的冷漠与暴虐,社会现实的严重不平,使穷人们几乎没有通过正当渠道来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可能性,只有以自己的“勇敢和辛劳”,即实施犯罪,才能打破原有的社会状态,摆脱现实的痛苦和烦恼,以获取一定时间自由愉快的生活。贝卡利亚又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分析道:“一个人如果发现它将在生活于自由之中的本国公民的眼下,在苦役和痛苦之中,度过许多年岁甚至整整一生,成为曾经报复过他们的法律的奴隶,那么,他将这种结局同能够成败未卜的犯罪,同他可能受到的暂时的痛苦进行有益的比较。”也就是说,一旦穷人们

“实用理性”思想研究述评

“实用理性”思想研究述评 摘要:“实用理性”这一概念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解读中所提出来的。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实用理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实用理性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对实用理性精神进行评价、通过实用理性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等进行解读、实用理性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如文艺、改革等方面,以及对实用理性和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哲学进行对比研究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实用理性;研究综述;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B08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号:1002-2589(2010)22-0055-02 一、对实用理性的解释 (一)实用理性概念的提出 我们普遍认为,李泽厚先生是把“实用理性”概念课题化的第一位学者(俞吾金,2002)。他在《再谈“实用理性”》一文中提到,“我最先是在1980年所写的一篇文章《孔子再评价》中使用‘实践理性’这一词汇的。在汉语里,它与康德‘practical reason’的中译名‘实践理性’相同。为了避免造成混乱,我

后来改用‘实用理性’。” 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马克斯?韦伯更早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就已提出这一概念(张允熠,1996)。张允熠写到,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科学“仍停留在纯经验的水平上”,“正统儒教除了对纯粹的古物研究和纯粹的实用项目感到兴趣以外,其他概无兴趣”,中国缺乏中世纪后期的以及完全与科学相结合的欧洲资本主义工业“企业”的理性形式,因此儒学是一种“实践理性主义”(practical reasonlism:实用理性主义)。“韦伯对儒学的这一界定,在国内学术界被广泛采用。” (二)对实用理性的解释和追溯 对实用理性的具体解释,李泽厚在《漫说“西体中用”》一文中这样写道:“所谓‘实用理性’就是它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也不让非理性的情欲横行,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和‘实行’,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思维水平,主张以理节情的行为模式,对人生世事采取一种既进取又清醒冷静的生活态度。它由来久远,而以理论形态去呈现在先秦儒、道、法、墨诸主要学派中。” 许多学者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对实用理性的理解。如: 陈刚认为,从价值或价值理性的角度看实用理性包括这样几 方面的含义:第一,实用主义;第二,实利主义;第三,人道主义。在当代中国人的实用理性精神之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人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摘要: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分。 从历史和心理两个维度,探索自由问题的根源和脉络。由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弗洛姆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给出了解救的方案,即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爱去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分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能够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 弗洛姆在分析人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以及人性及其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具体阐述了自由的主体、自由的视域、自由的悖论,进而阐释实现自由的途径。 一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点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综合,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机械组合。弗洛姆对二者进行了深度分析、思考、糅合、看到人的存在本身的矛盾性。这个矛盾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生存的二分律和历史的二分律。 所谓生存二分律是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其根源。这也是人性分裂而不得解脱的内在矛盾。例如,生与死人的潜能与时空限制,人内心孤独与外世界的相关性等等。所谓历史二分律是指,人在历史条件下,外部的人为设定的合理性与人的自我表现的局限矛盾。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矛盾是“占有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的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占有的生存方式”本质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强烈的占有欲望为特征,将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占有物。而“存在的生存方式”是一种非占有性的关系。 总之,弗洛姆对人的存在于生存方式的考察,表现出了自由诉求即外部世界对个人的塑造要求和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实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这正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一个基点。人性及其异化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另一个基点。弗洛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理论前提。同时发挥弗洛伊德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当包含多种因素。例如:人作为生物人天生固有的本质和欲望,情感、性格等心理,理性的意识,自由自觉的行动。同样,弗洛姆的异化观也是从人类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出发进行阐释。认为,异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他说“现代人异化于自己,异化于同类,异化于自然,人变成了商品,其生命变成了投资,以便获得在现存市场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最大利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不过是已经异化为自动机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 自由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的人。弗洛姆曾经断言说,自由的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人的本质中。弗洛姆自由思想把“自由”和“历史中的人”结合在一起。自由就是人们在历史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生产劳动和积极实践达到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自我。弗洛姆把人的主体创造性与自由思想结合,并紧紧联系人的自我实现,从而在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历史维度和心理学维度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两个主要视域。弗洛姆从历史延展的角度考察自由,并将自由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社会生活状态;二是个体精神状态;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弗洛姆将人类历史分为自由之前和自由之后。通过对自由之前后社会生活状态,个体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发展动力和方向的纵向比较,从而得出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阐释了这种自由思想的转变。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https://www.doczj.com/doc/a19586884.html, 2010年02月09日12:42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 摘要: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关键词: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 一、引言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对前人关于翻译的思考和观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此意义上,作为泰特勒《翻译的原则》理论精髓的“翻译三法则”代表了西方截止l8世纪末翻译理论的巅峰。现当代翻译学者对泰特勒的论文评价甚高:“探讨翻译艺术的珍稀论文之一”。(Savory 1957:45);“率先用英语探讨翻译过程的系统性研究”(Bassnett 1980:63);“首部重要的翻译论著”(Newmark 1982: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它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上,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谭载喜,1991:167)。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严复和泰特勒都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他们的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他们都打破了直译与意译的“二元论”,为翻译提供了三元的、多角度的描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严复和泰特勒地处东西不同的文化中心,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翻译理论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不同反

浅析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浅析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 吴艳 摘要:严复的的自由主义既不是完全的照搬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思想,也不是类似康梁等人从本土思想文化传统中加以发挥创造出来的思想。个 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严复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来解释和定义自由主义。 关键词:严复自由主义反思 一、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内涵 严复最早引进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之中,自由 主义具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内涵。 第一,自由主义意味着个人主义,具体包括本体论上的个人主义(即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坚持个人优先于社会而存在;社会和国家为 保障个人的利益而存在),认识论上的个人主义(即在知识问题上,坚 持知识是分裂的,真理掌握在每个单独存在的个体之中;真理又是相对的,个人相对而言又是无知的),伦理的个人主义(即不存在绝对的善 和恶,善和恶是个人主观意向的产物)和宗教的个人主义(即个人与上 帝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称信即义”,不需要教会和教士)。 第二,平等主义,即人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 义务,在具体操作中,包含着两对关系:政治上的平等主义与经济上的 平等主义,形式上的平等主义与实质上的平等主义。 第三,崇尚民主,即自由民主制度是保证人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最有 效的方式;自由主义所崇尚的民主是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自由主义 的民主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元同质基础之上的,自由 主义的民主是一种竞争和妥协的产物。 第四,道德向善主义,即坚持社会的任何制度和政治结构都具有变 得更好的内在倾向和人们有力量促使其改善。这是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基 本界定。 一般认为,严复的自由主义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建 立维护个人自由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第二,提倡经济上的放任自流;第三,提倡功利主义的伦理观;第四,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① 二、严复自由思想的发展脉络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李峰 2012-8-1 21:38:41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贝拉;宗教观;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公民宗教 罗伯特·贝拉(Robert Neeley Bellah,1927—)现为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教授,他是少有的一位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的学者。在汉语学术界,对贝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贝拉是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研究者而被译介到国内。随后,高师宁①和赵沛-②等学者对贝拉的早期思想进行了介绍,其重点其宗教进化论。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在韦伯命题之下对贝拉的现代化论进行探讨,这体现于贝拉的《德川宗教》的翻译和出版。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对何为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以及儒家是否为教等的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贝拉的“公民宗教”成为学界关注的第四阶段的重点。③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后来,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香港,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文

革”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去世,享年79岁。 摘录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其弟子手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王国维死后,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立碑时间有案可查。在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是二陈(CC)派去的,众所周知。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

胡适政治思想研究述评

胡适政治思想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作为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三代思想启蒙者之一,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的政治思想经过了几次转折,逐渐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也有其局限性,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其本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关键字] 胡适自由主义留美时期新月时期 胡适生活在中华民族新旧交替、风云激变的年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形成了胡适的政治思想。在分析任何一个问题时,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应该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里加以考察。胡适的政治思想反映了自由派知识分子在中国现实困境中的悲剧命运,有其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其取得的成就。 纵观胡适一生,其政治思想经过了几次比较重要的转折,主要体现在胡适发表政论文章的阵地不同。胡适的政治思想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留美时期,《新月》杂志刊行时期和晚年时期。 一、胡适留美期间的政治思想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引发了胡适研究民主政治的兴趣。胡适留学美国期间,在美国各项文化中最令胡适倾倒和推崇的就是美国的自由主义政治精神。可以说:胡适的政治思想萌芽于上海求学时期, 定型于美国留学之时。 1910年,胡适赴美,幻想寻找救国真理, 拯救中国于危亡之中。来自传统而沉闷的中国社会的胡适,对美国这个大洋彼岸的世界充满了浓郁的兴趣,尤其是美国的政治生活。 赴美后,胡适潜心于政治与哲学,在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学哲学。1912年是美国大选之年,当时,胡适所在康乃尔大学的政治系新聘了一位叫山姆·奥兹的教授,讲授美国政治。奥兹教授在引导胡适了解美国民主政治上担当了启蒙教师的角色。 而此时美国的政治氛围则是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厌战情绪,“和平主义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19586884.html,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作者:蒋小竞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而国与国文化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时有发生,所以认识以及比较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家“仁爱”、西方基督教之圣爱以及弗洛姆的博爱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弗洛姆;爱的艺术;仁爱;基督教 弗洛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做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开始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橘黄色的小花实在令人惬意。后来略看了作者的前言,似乎产生了某些共鸣。正如译者所言:“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它会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并去挖掘内心隐藏的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年代,面对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等重重压力,人和世界的关系越发扭曲,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冷漠。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不够强大,而选择逃避来克服孤独、寂寞甚至恐惧感。爱,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需要。 那爱是什么?弗洛姆是这样阐述的:“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在弗洛姆这里,我们体会到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而不是消极的情绪。这种力量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自己或者外界强加于人的产物。在爱的融合下,人才能与世界,与他人联合起来。 当然,弗洛姆并没有将爱的形式仅指博爱,还包括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在这里,我想谈谈弗洛姆的博爱观。博爱,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平等而广泛地爱。弗洛姆把爱看做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从而最终实现“博爱”的理想。细读弗洛姆的文字,他的博爱观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以及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观存在着异同。 一方面,他们爱的思想都要求用心去待人,尊重他人,达到人我的融合统一,实现互爱互助。弗洛姆说:“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乐趣。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这也正如孔子所言“仁者爱人”,即亲爱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对他人尊重。

洛克政治思想述评

浅论xx的政治思想 xx 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学号:0718摘要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唯物主义经验论集大成者。约翰·洛克的社会政治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自然说、社会契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权分立说”。当然他的政治思想也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关键词 xx政治思想社会xx说三权分立说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我国哲学史界己被广泛研究。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对洛克的认识论研究的较多,而对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研究的文章极少。研究洛克的政治思想对于研究近代社会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全面了解洛克的哲学思想将有很大益处。 首先洛克政治思想的形成,同他的家庭、教育以及革命时期他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活动是分不开的。一洛克出身于一个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小土地所有者,做过律师,是一个清教徒。在英国革命期间,他的父亲站在议会一边,参加了克伦威尔的革命军队。 1652年,洛克进了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该院的院长箱副校长约翰·欧文(John Ow en)也是一个清教徒。当时主持牛津大学的都是些独立派的人物,他们是英国最早主张宗教宽容的。洛克所受的家庭煎陶和教育影响,都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1666年洛克结识了艾斯单勋爵(Lord Ashley),亦即后来的谢弗兹伯单伯爵(Earl of Shaftesbury)。他1667年就做艾斯单的秘书,在这个伯爵家单住过15年之久,关系很深,谢弗兹伯里伯爵做辉格党的领袖时,他们也时常交换对于政治问题的意见,这对洛克的影响很大。 洛克经历了1640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当时资本主义才初步发展,封建统治和宗教势力比较强,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然而资产阶级

严复思想及其现实性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 摘要:现代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应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五四运动时期及后来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中国正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唯一能符合现代性的是“五四”期间的思想启蒙运动。但“五四”运动以前的严复、孙中山都开始了思想启蒙。在中国思想史上,严复应是近代与现代的界碑,其表现是对近代社会文化观———中体西用的批判。严复的现代性思想十分丰富,本文仅取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自由来说明。严复通过撰文、翻译、著书,全面介绍和阐述天赋人权论和西方经济学、伦理学、法律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他不仅是中国倡导自由主义第一人,也是中国进行现代思想启蒙的第一人,他作为中国现代第一位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关键词:严复;现代性;自由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王岗峰,男,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一 为什么身处近代的严复,其思想是属于现代的?关于近代和现代的区分,我们可以先看看什么是现代。在西方学者看来,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讲,现代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世纪&"年代。康德于’$()年专门写了“什么是启蒙”的文章,米歇尔?福柯曾把这一文章视为“现代性态度的纲要”黑格尔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视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成就。哈贝马斯进一步说明这三大历史事件都建立在主体性原则基础上,这主体性原则确立了现代文化形态。这是一个新的社会知识的时代,它用新的模式和标准来取代中世纪已经分崩离析的模式和标准,它的自然科学、道德观念和现代艺术都是以个体自由为前提的。现代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简略表述。说得更详尽一点儿,现代性包括:(’)一系列特定的对世界的态度,即这样一种世界观,其对由于人的介入而导致的历史转变持开放的立场;(!)错综复杂的经济组织,尤其 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特定领域内的政治组织, 包括民族———国家和广泛民主。”+’, 这三个方面,有的社 会学家更注重物质的、经济的方面,包括马克思、吉登 斯。吉登斯说他看重马克思,“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影响 比以前社会类型更突出、更深远,而这些都是围绕着资 本主义的诸种制度而被结构化的。”+!, 另一些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更注意意识形态的方面,如马克斯?韦伯认为关于世界的祛魅以及传统权威类型与传统理解方式的 终结,是最接近对现代性的准确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去综合和控制一切。”进一步地,海德格尔点出了这种态度由于下列的存在会被瓦解的可能性,“即现实太巨大了,以至于不能被完全地算计和 把握。”+), 福柯主张将现代性理解为某一种特定的态度,而不是特指某一个特定的时代,“与其想要把‘现代时期’同‘前现代’或‘后现代’时期区分开来,不如更好地探索现代性的态度,探索现代性自形成以后,以及自从它同‘反现代性’的态度发生争执以后的那种特殊 态度。”+&, 从历史时期看,中国的现代性被认为是从’-’-年的“五四”运动开始的。这是因为当时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因为“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因为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从综合上看,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历史阶段,达不到工业文明,很难说步入现代社会。尽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反证了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严复思想和现代性 王岗峰 !!"

严复的教育思想

论严复“三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摘要:严复是我国近代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维新实践中,严复结合自身会通中西的理论优势与实践经历,通过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和洋务教育的理性反思,指出富强中国最根本的办法是从文化教育入手并且创新性地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思想主张。本文从严复“三育并举”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三个方面简要展开论述。关键词:严复“三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内容;影响 一、严复“三育并举”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堕,国内民族危机四起。在严复看来,中国之所以羸弱不堪是因为中国“民力已裘、民智已卑、民德已溥”,而一个国家的强弱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日血气体力之强,二日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这就是说,要使国家强盛必须要使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具有强健的体魄、聪明的智慧和良好的德行。 此外,严复曾留学英国并大量汲取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西方社会科学知识。斯宾塞于1861年出版了《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书,指出传统的古典教育不能满足当时资产阶级的要求,并提出要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贯彻实施他的教育学说,对下一代人从德、智、体三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严复极大地吸收了斯兵塞的这种教育学说并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以此改造国民的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病态的国民精神状态。 二、严复“三育并举”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鼓民力”教育:所谓“鼓民力”就是指发展体育教育,要让民众有“壮佼长大”的强健体魄和“晓猛坚毅”的尚武冒险精神。严复强调为了增强人民的体质,一是要改变中国一向重文轻武的传统价值观念,学校教育更应该注重“尚武”精神教育。二是通过教育普及卫生知识,革除礼俗积弊、严禁吸食鸦片和女子缠足。严复认为儿童发育与妇女身体的健康关系甚大,“母健而后肥”强调做母亲的身体好了孩子才能先天充足。三是通过运动达到健身强身的目的。 “开民智”教育:所谓“开民智”就是废除封建传统的八股科举、宋学汉学、训话注疏、词章小道,大办新式学堂,鼓励人民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改变其愚昧无知的状况,用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来代替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严复认为“开民智”首先要废除八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其次,要培养能独立思考、冷静观照,并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求异的理性精神的人才。第三要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第四要实施实业教育。 “新民德”教育:所谓“新民德”就是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教育国民,使国民形成国家观念、法制观念、主人翁精神和新的道德风尚,革除非理性思维方式、专制思想、人治思想和儒家义利观。严复认为“新民德”首先要废除封建纲常伦理、向西方学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把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民主原则引入社会道德领域,培养国民的自由精神,培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其次要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严复认为中国自秦以来,人民的地位愈来愈卑贱,人民不将自己当做国家的主人看待,国家观念十分淡薄。因此要“设议院于京师,而令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只有将私有的“家天下”变成公有的全民的国家,人民才会真正爱护她。 三、严复“三育并举”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评述西方自由主义

评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广义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 一、西方自由主义的起源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国教权威的对抗。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主张个性解放,重视人的作用,反对中世纪的摧残人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就开始以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由和追求自由。而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最早出现在英国,确切的讲是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 二、西方自由主义的类别 自由主义的分类有多种多样,有的把自由主义分为积极自由主义和消极自由主义,有的把自由主义分为大陆自由主义和英美自由主义,有的把自由主义分为经济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伦理自由主义和哲理自由主义。虽然对自由主义的分类很多,而

且也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来研究自由主义的思想,但目前我们国内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分类主要倾向于分为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政治自由主义表现在积极的政治行动上,“如起草宪法和权利法案,建立代议制政府,推广制衡制度,编制法典等,最高主权被认为属于人民全体,政治制度则必须顺应人们的意志”,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马歇尔,还有哈耶克。政治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和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等。 三、西方自由主义的内涵 自由主义所说的自由首先是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自由,这包括个人在生活、言论、结社、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上的选择权,自由的制度表现为开放的选择余地,而不自由的制度则尽量限制公民个人的选择度。自由也是哲学和审美层次上的,只是其诠释决不限于黑格尔式的思辨,把自由仅归结为对必然的了解和把握。因为自由主义者所强调的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仍然与其本义相关,从经验主义的意义上说,即使个人完全掌握了事物的全部必然性(事实上不可能),他仍然拥有选择权,必然性其实不是一条单行线,而是多条叉路口。头脑清醒而又乐观的人不会选择从悬崖上跳下去寻死,但他上山的道路却有多种选择,并不总是只有一条出路。而在审美上的自由权则显得更为广泛,“情人眼里出西施”便说明了审美的主观性,尽管人们的审美存在统计的共同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注意思想

我之鲁迅观 ——浅析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 胡雪丹 摘要: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关键词: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立人特操特立独行精神奴隶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确是一个思想复杂且矛盾的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许多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思潮学说在鲁迅的思想中消长起伏,融会贯通。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世界都不是可以某种主义、某种信仰所能完全概括的。他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矛盾的。就像他接受共产主义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正如他接受了唯物史观却没有抛弃进化论,接受了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抛弃人道主义一样。而我对他早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印象最为深刻。下面主要谈谈我对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些儿看法。 纵观鲁迅的一生,在我看来也是“革命”的一生。他反专制,反

奴性,不当奴隶,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和个性的解放,先立人而后立国,立人乃是根本,个人的独立自由具有终极的价值,也是改革国民性的最终目的。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乃是根本。鲁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立人”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立人”。所谓“立人”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是自我的完全独立。人们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个性,之后才会去发现“精神”。精神是自由的,还是压抑的,这直接关系到是安于现状还是奋起反抗!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正是立人所必经的考验。我认为这就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的原因。鲁迅他在沉默中爆发了,鲁迅的“立人”思想不就恰恰是他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抗吗?这 也证明了鲁迅不断的探索如何让中国人摆脱奴役和贫困,从而迈进“世界人”的行列中去。经过先驱者的启蒙、教育,无数的“闰土”、“阿Q”清醒过来,不在沉默、胆怯、徘徊,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尊个性而长精神”了呢?我是更加愿意在沉默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的。然而我却似乎无法做到像鲁迅那样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付之于行动。当代之中国仍然存在许多弊端,不管是政治上、

严复科学思想研究

严复科学思想研究 【摘要】:严复(1854~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作为中国第一代海军留学生的成员,他的历史功绩的主要方面却不在实务领域,而在于将其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切身体认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述诸于笔端、广布于国人,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近现代之际起到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启蒙作用。百年来,学界对严复的思想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其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多个侧面,取得了丰厚的学术成果,本文从严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中择取科学思想这一鲜为人关注却在严复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主题为核心论题展开探讨和研究,以期丰富和深化严复思想研究。本文主体包括导言、正文六章和结束语三部分。导言部分围绕本文主题集中探讨了可行性、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概况等内容,对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与困难作了预判,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思路作了初步的缕析,对研究的整体框架作了粗略的预设。通过以上工作为有效推进严复科学思想研究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第一章主要阐明严复科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包括时代思想文化背景和个人教育背景。在思想文化背景方面,文章择取了既能突出反映整个时代特征又与严复科学思想的形成有着紧密联系的科学文化本土化实践趋向为视角,文章认为,正是科学文化本土化的具体实践为严复提供了接受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的机会,而严复科学思想一经形成又返归到中国科学文化本土化的历史实践中并将其推向了深入;严复的教育背景分为中学教

育和西学教育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它们对严复科学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作用。通过对以上背景的分析,为我们认识严复科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侧面。第二章主要论述严复的自然观与天演哲学思想。严复自然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大胆预设较之构成物质的原子而更为微观的“太素物质”的存在,并在对“道”、“气”的阐释中对宇宙本体作了唯物论的解释;探讨时空问题之后,提出宇宙万物的起源“咸其自己”无所谓造物主的观点,并论证宇宙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之中;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肯定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同时又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严复对自然的论述与阐释有益于深化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中国自然观的发展。而自然观作为严复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维,它的形成则有着更为广阔的哲学思想根据,即以西方近代进化论,特别是达尔文进化为科学基础,选择与汇释斯宾塞普遍进化主义、社会有机体论和赫胥黎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交相胜”等观念而形成的天演哲学思想。严复天演哲学的核心论题是“天行”与“人治”的关系,他一方面将作为“天行”的生物进化主义及自然选择机制提升和泛化为一种普天之“道”,从而将天演进化的适用范围拓展到属于“人治”的人类社会领域;另一方面,在遵循“人治天行,同为天演”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治”的主动性。第三章主要讨论了严复的科学观与科学主义思想。严复以其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炽热关怀,深入探讨了何谓“科学”、“科学的功能与价值”等重要命题,形成了主题明确、层次清晰的科学观内容,他指出科学施之于外则有益于事功,修之与内则可“增益智慧、变化心习”,而二

中国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的发端_严复的自由思想评介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收稿日期:2010-01-15 中国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的发端:严复的自由思想评介 李 鹏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严复是中国自由主义的鼻祖,但是/自由0一词却并非始于严复。近代中国传统话语的转变过程中,/自由0 语词的生成为严复译介和阐释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前提条件。严复对自由概念的诠解,对自由之基础和条件的分析为中国自由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严复自由思想中存在的一些话语转向,又使他在学界备受争议。 关键词:严复;自由;自由主义;工具主义 中图分类号:D69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10)02-0062-05 作者简介:李鹏,男,甘肃天水人。厦门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自由主义政治理论。 一、近代中国/自由0语词的生成 从发生学的角度讲,不管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0概念探讨还是对中西自由观念的比较,乃至当代学人对自由主义的分析与探讨,都应当是西方自由主义观念得以传入中国之后才能够进行的事情。而近代中国知识界是在西学和东学(主要指源于日本的近代学术观念)的共同影响下,首先从语言的表达的转向开始,许多不为人所重视的传统词汇,在知识界对译西学与东学的过程中被赋予全新的含义,并逐渐成为近代知识界思考问题的核心概念。其中,用于对译/li b -erty 0和/freedo m 0的/自由0一词就是在这一话语转向的过程中诞生的典型代表。但是,这一过程中,中国思想界对自由概念理解并不是同步的。传统文化框架对自由的界定与西译文献(主要指外国来华人士的中文著作和通晓中西文的译著者完全按照西文语境所做的对译)对/自由0的理解和看法就明显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语境中是不存在独立的/自由/语词的,类似于/自由0意涵的一些词汇(如严复所引之/自繇0)基本上都被解释为各种/不良倾向0而不具备本体的特征,时至今日,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一些人仍然把自由理解为一个修饰词汇。 那么,在西方语境之下的/自由0概念缘起于何呢?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我们可以发现,西文语境下的/自由0一词的含义是通过两条路径获得的,一条是一些来华传教士在华生活多年以后,根据自己对汉语的掌握直接对自己的母语进行对译;另一条是中国知识分子直接借用长期使用汉字的日本知识分子对西语的翻译和理解。这第二条路径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用/自由0对译/li berty 0和/freedo m 0的影响最为直接。从/洋 务运动0、/戊戌维新0到/辛亥革命0,/自由0、 /民主0、/革命0、/宪政0、/无政府主义0等影响整个中国近代的政治运动和思潮,无一不是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日本近代文化的研习中,相当一部分中文词汇直接受惠于长期使用汉文写作的日本知识分子对西文的对译。1877年开始,清政府派人出使日本,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开始广泛接触日本知识分子。黄遵宪就是其中之一,他在1884年完稿的5日本国志6中,把/自由0一词解释成:/自由者,不为人所拘束之义也,其义谓人各有身,身各自由,为上者不能压抑之、束缚之也。0[1](P393)随后,1879年士人黎庶昌在5西洋杂志6中也使用/自由0一词,主张改革弊政以求国人之/自主自由0。旅英、旅美华人开也广泛采用/自由0一词对译/liberty 0。1885年,北洋大臣所写官方文件中首次出现/自由党0一词。从19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自由0开始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含义的词汇。尽管当时,国人对/自由0一词的理解尚不能说完全反映了/li berty 0的内涵,然而,无论当时留学或是出使西方的知识分子还是国内学人,都开始普遍采用/自由0用以对译西文的/li berty 0、/free -do m 0。这标志着西文语境下/自由0对译/li ber -ty 0和/freedo m 0地位的确立。这就为1880年留英回国的严复在十余年后准确理解和宣传/自由0这一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译介西方自由主义经典文献,乃至此后中国自由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都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对/自由0概念的理解 近代中国比较成型的自由主义是从严复开始的。如果说洛克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的鼻祖,那么严复则是中国自由主义之父。1895年初,严复

洛克政治思想述评

浅论洛克的政治思想 汪蒙 安徽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生学号:200802080718 摘要约翰·洛克是17 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唯物主义经验论集大成者。约翰·洛克的社会政治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自然说、社会契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权分立说”。当然他的政治思想也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关键词洛克政治思想社会契约说三权分立说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我国哲学史界己被广泛研究。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人们对洛克的认识论研究的较多,而对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研究的文章极少。研究洛克的政治思想对于研究近代社会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全面了解洛克的哲学思想将有很大益处。 首先洛克政治思想的形成,同他的家庭、教育以及革命时期他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活动是分不开的。 一 洛克出身于一个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小土地所有者,做过律师,是一个清教徒。在英国革命期间,他的父亲站在议会一边,参加了克伦威尔的革命军队。1652年,洛克进了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该院的院长箱副校长约翰·欧文(John Ow en)也是一个清教徒。当时主持牛津大学的都是些独立派的人物,他们是英国最早主张宗教宽容的。洛克所受的家庭煎陶和教育影响,都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思想观点。1666年洛克结识了艾斯单勋爵( Lord Ashley),亦即后来的谢弗兹伯单伯爵(Earl of Shaftesbury)。他1667年就做艾斯单的秘书,在这个伯爵家单住过15年之久,关系很深,谢弗兹伯里伯爵做辉格党的领袖时,他们也时常交换对于政治问题的意见,这对洛克的影响很大。 洛克经历了1640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当时资本主义才初步发展,封建统治和宗教势力比较强,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然而资产阶级要革命,又害怕人民群众。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革命中不是同广大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