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

39.【南宋】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心情词签】

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

【本期关键词】田园稻香丰收喜悦

【诗词原文】

《西江月》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精华赏析】

《西江月》本来是唐代教坊曲,词牌名可能来自于李白的《苏台览古》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月》这个词调在《全宋词》的使用频率高达490次,算是宋代词人相对比较偏爱的词调之一,这也是辛弃疾比较喜欢的一个词调。《西江月》的格律形式也很特别,是平仄韵通叶格。上、下片各两平韵一仄韵。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看上去句句都是在写田园风景,可事实上,句句都没有离开田园生活当中的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当空,清风习习,惊起的鹊儿离开了栖息的树枝,半空中传来鹊儿翅膀扑腾的声音,树林里又隐隐听到知了的鸣叫,真可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而偶尔的动态,又更加衬托出夜晚总体上的安静,这正是我们熟悉的夏天的乡村夜景。

接下来的这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含蓄地告诉我们:主人公登场了。“稻花香里说丰年”,一个“说”字,就告诉了我们,这绝对不是词人一个人在自言自语,而是至少有两个人以上在说话。能够在这样的夜晚,和词人一起

闻着稻花香,听着一阵阵青蛙叫声,说说笑笑谈论着丰收年的,一定就是当地的老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片没有一个字说到“人”,可是“人”始终是这个乡村的主角,如果说宁静的乡村夏夜其实暗含着热闹喜悦的气氛,那么,这种热闹的气氛,绝对不是仅仅由喜鹊和知了的声音带来的,而是丰收的希望给村民带来了抑制不住的喜悦,使得整首《西江月》洋溢出一种明快和欢悦的情调。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片隐约写了一群人站在稻田边喜笑颜开地讨论着丰收,下片就自然地转到了词人一个人的所见所闻了。和邻居老农痛痛快快聊了一会儿天之后,词人告别他们独自继续走在了回家的路上了。他看到的是什么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和上片的风景相比有了细微的变化,上片是夜空晴朗,明月如水,可下片里星星突然显得寥落稀疏了,这意味着一会儿工夫就变天了,从明月当空,到星星稀少,再到几滴小雨落下,短短两句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天气变化。

这不期然飘下来的两三点雨,让词人着急着要回家避雨了,可是黑灯瞎火的,本来在白天显得非常清楚的路线,到了半夜也变得有些陌生了,“旧时茅店社林边”,“社”应该是指祭祀土地神的土地庙。词人清楚地记得,那个茅店应该就在树林边土地庙附近,怎么走了那么半天还没看到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正在疑惑的时候,词人顺着脚下的小路转过溪水上的一座小桥,猛一抬头,那个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结尾两句仍然是纯粹写景,可是词人既然发现了熟悉的茅店,说明他又找着了回家的方向,那种惊喜的感觉已经呼之欲出了。一首《西江月》,从头至尾没有出现一个人,貌似句句写景,但其实又是句句写人。辛弃疾并不只是一个田园风光的旁观者,他已经将自己的忧乐情怀完全融入了农民的生活,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一片蛙声,一缕稻香,我们看到的似乎都只是乡村的自然风景,但其实,处处都寄托着词人最真实的经历和真诚的情感。

【知识点·速读】

1、《三国演义》演绎了一段曹操创作《短歌行》的背景:建安十三年(208)十一月十五日的晚上,也就是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破荆州、下江陵,顺长江往东,准备攻打割据江南的孙权与刘备,一统天下。那天晚上天气晴朗,皓月当空,百万雄师阵容整齐,宽阔的长江水面上,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曹军战船。一时间,曹操胸中不禁豪情万丈,充满了即将大获全胜的渴望和喜悦。于是他下令,要和众将士在战前痛饮一番,以壮军威。

将士们酣饮谈笑的声音,惊起了树上栖息的乌鹊,好几只乌鹊扑棱着翅膀一路向南飞去。曹操诧异地问:“怎么乌鹊会在半夜鸣叫呢?”左右赶紧回答:“今夜月色明亮,乌鹊看到了以为是天要亮了,所以离开树枝鸣叫。”曹操哈哈大笑,他取来长矛,立于船头,又将酒杯斟满,满饮三大杯之后,将长矛一横,高歌了一曲慷慨激昂的《短歌行》。

2、乌鹊在古典诗词中一般指的是喜鹊,喜鹊是一种和人很亲近的鸟儿,最喜欢将鹊巢筑在民宅旁边的大树上。古人甚至认为乌鹊鸣叫预示着远行的游子将要归来:“干鹊噪而行人至。”(《西京杂记》)唐代诗人王勃的《寒梧栖凤赋》里也

说到过鹊儿报信的这一特点:“游必有方,骇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鸟。”

3、辛弃疾写这首《西江月》大约是写在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左右。1181年,也就是辛弃疾四十二岁的时候,他从浙西路提刑任上被罢职,随后就一直定居在江西上饶,到1190年,他已经五十一岁了,在农村的闲居岁月进入了第十个年头。虽然辛弃疾的日常生活并不需要依靠种地来维持,可是十年的闲居,他早已和当地的农民打成了一片,他和农民真的已经达到了那种同命运共呼吸的地步。

【拓展推荐】

1、《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摸鱼儿》南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3、《松门寺》五代·卢延让

山寺取凉当夏夜,共僧蹲坐石阶前。

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衣汗稍停床上扇,茶香时拨涧中泉。

通宵听论莲华义,不藉松窗一觉眠。

4、《浣溪沙》南宋·辛弃疾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本期心语】

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片蛙声,一缕稻香,看似再平凡不过的乡村图景,却是最具诗意的烟火人间。

【合卷赏味】

本期书画由悦然阁主独家提供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梦江南(二首) 唐·温庭筠 (一首)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二首)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北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望月有感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 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榭:高台上的建筑物。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 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封:古代在山上筑坛 祭天的仪式。这里指“封山”。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赢得:剩得,落得。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扬州路:指 今江苏扬州一带。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人们忘记了过去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木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

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的怀古词极具特色,成就也很高。其怀古词作,无论是在对与“古”相连的链接点的拓展上,还是在由“古”触发的感悟内涵的深刻性上。以及在审美情趣上,都一改花间怀古词调女性化、柔艳化为豪士化、悲慨化,做到了在史事的吟咏中折射出冷峻的现实、寄托深沉的抱负,将史事、情志和现实结合得十分完美,体现出了最鲜明的南宋怀古词特色。一、与“古”相连的链接点 怀古词需有历史遗迹、遗址或某一地点、地域为依托,连及吟咏与之有关的历人物和题材。而且,“怀古”的重点是抒情,感慨和咏叹人事的无常。因此,古、今、景、情是怀古词必备的四要素。在辛弃疾的怀古词中与古相连的链接点主要有:(一)引以兴怀的凭吊物 “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辛弃疾仕宦足迹遍及南北,当他从往事的追忆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时,他的思维触角和创作题材的取向,也不时地随着行踪所至,在祖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向着更遥远的上游追溯和延伸。故其怀古词的生成契机,就是其行踪所至处那些引以兴怀的历史遗迹、遗址或某一地点、地域,我们简称为“凭吊物”。辛弃疾怀古词中的凭吊物有:滕王阁、西湖、赏心亭、京口北固亭、京口尘表亭、赤壁、会稽蓬莱阁、南剑双溪楼等。他们如一页页字迹斑驳的史书,既展示着现在,又联系着过去,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但辛词中出现的凭吊物,并未只局限于旧迹,如会稽秋风亭,据其友人张铉《汉宫春》和歆词序得知亭为辛弃疾创建。由此可知,辛弃疾在对怀古词凭吊旧迹的传统有继承,但也有创新,他在怀古词凭吊物时间宽度的拓展上,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二)鞭策人生的历史人物 清代吴淇曾说:“我与古人不相及者,积时使然;然有相及者,古人之诗书在焉。古人有诗书,是古人悬以其人待知于我;我有诵读,是我遥以其知逆于古人。”后人可从史志、传闻或古迹中,与历史人物的情志和精神相辉映。这种辉映在辛弃疾的怀古词中更多地表现为对古人的仰慕与赞叹。 孙权是词人最欣赏的人物,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词人多次称赏孙权,其意是希望宋廷君臣也包括自己能如“坐断东南”的英雄孙权那样,“奋然不拔”,锐意恢复,重取中原,报仇雪耻。词中的历史人物还有那意气风发、剪灭三秦、一统关中的刘邦,位卑才高、健笔凌云的王勃等等,词人通过怀古,从他们身上获取的是对自己有为人生的鼓舞和激励,其中流露的对古人仰慕赞叹之情不是时空条件所能隔离的。 (三)关乎存亡的历史事件 宋南渡以后,就其占据江左的形势而论,与历史上三国吴和东晋、南朝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当词人的眼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巡览时,六朝事件往往更能引起词人的关注。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中有东晋儒雅宰相谢安用其弟、侄大破前秦符坚数十万军队的淝水之战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南朝宋武帝刘裕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曹、刘、孙竞相逐鹿、三足鼎立事;更有元嘉二十七年(421),宋文帝遣宁朔将军王玄谟北伐而不幸失得事。可见,辛弃疾的怀古词所用六朝之史事皆关乎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 二、由“古”触发的感悟点

诗词赏析:辛弃疾《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诗词赏析:辛弃疾《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宋代:辛弃疾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来时诵我伴牢愁。一见尊前似旧。 诗在阴何侧畔,字居罗赵前头。锦囊来往几时休。已遣蛾眉等候。 译文 妻之美貌都成为了醉梦,已成过去,而我鬓白余生有几?初见之 初即诵我的抒写愁怀之作,一看便知能与我同甘共苦者。 你的诗作与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水平相近,书法则在罗叔景赵元 嗣之上,诗囊往来什么适合才能停止,每次归来,你早遣蛾眉迎候, 为我整理诗囊。 注释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 词”“江月令”等。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 粉面:粉嫩洁白之面。陆畅《解内人嘲》诗:“粉面仙郎选圣朝,偶逢秦女学*。” 伴牢愁:楚辞篇名,汉扬雄著。《汉书·扬雄传》:“又旁《离骚》作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为一卷, 名曰《畔牢愁》。”注:“李奇曰:畔,离也。牢,聊也。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

“诗在”句:引自杜甫《解闷》十二首:“陶冶性情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阴何:谓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 “字居”句:引自《晋书·卫恒传》:“恒作四体书势曰:罗叔景、赵元嗣者,与张伯英并时,见称于西州,故英自称上比于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苏轼《次韵孙莘老见赠》诗:“龚、黄侧畔难言政,罗、赵前头且眩书。” “锦囊”:用李贺锦囊寻诗事。锦囊来往:出自《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 赏析 开头二句自叹年老。言青春年华已在如醉如梦的生活中过去,如今两鬓如霜也不知还能度过几个春秋,好景不长,令人失望,表现了作者叹老嗟衰的愁苦心态。“来时”二句写作者同诗友的亲密关系。言每次诗友来时,总是对我诵述扬雄《畔牢愁》之作,作者用扬雄的《畔牢愁》借指自己的抒写愁怀之作,表示“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之意,很愿同我往还,密切关系,所以“一见樽前似旧”,和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诗在”二句颂美诗友工诗善书。此处化杜诗和卫恒语意,言友人之诗和南北朝诗人阴铿、何逊相近,值得学习;其书法也在罗(晖)赵(袭)之前,虽见称于人,而我却不敢恭维。结尾二句写候其来诗。《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此处化用其意,言互相赠诗不要停止,已遣侍人等候来诗,对诗友表现了企盼与敬重之意。 此词追忆其生平数事,既以为知音,又表彰其内助之劳,更推崇其诗书之佳,篇幅虽短,情意殷切。

辛弃疾生平简介及重要作品分析

人物评传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

夜行黄沙道中的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夜行黃沙道中的辛棄疾----《西江月》賞析 卜富美 老師 一、前言 二、生平 三、賞析 四、結語 一、前言 中國詩歌發展到唐,已是強弩之末,「詞」便因緣際會,應運而生了!又因為當時胡樂大量傳入中國,名之曰「新 樂」,漢於是採優美的新樂來製作新詞,以便歌唱,因其被以管絃可歌,故亦稱「樂府」。時至盛唐後,風氣逐漸普 遍化,稱為「曲子詞」,簡稱為「詞」。詩人李白首開風氣之先。又因詞產生在詩之後,詞是由詩發展而來的,故稱「詩餘」;就其形式而言,由於句子大多長短不一,故又稱「長短句」。詞的用字平仄極為嚴格,有譜、有定法,所以寫詞就叫「填詞」。 清人毛先舒將「詞」按字數之長短,分為三種:小令(五十八字以內)、中調(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以內)、長調(九十一 字以上),從音樂的分段而言,詞一首〈段〉稱「一闋」,「闋」亦稱「片」。每首詞皆有調名,稱詞牌或詞調,字數固定,字的平仄和用韻也有一定的格式。而早期發展的詞大都是小令,它的句法仍與詩相近似。

詞是承襲漢魏府詩的遺風,接受外來音樂的影響,改變唐詩形貌,逐漸發展而成的一種文學體裁,是宋代文學的代 表,與漢、唐詩、元並稱為我國四大韻文。在進行詞的賞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填詞者的背景,才能知道詞中所寄寓 的含意。 二、生平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南宋歷城(今山東省濟南)人。生於南宋高宗興十年(西元一一四○年),卒於 寧宗禧三年(西元一二○七年),享年六十八歲,恭帝祐元年加贈少師,追諡為「忠敏」。 辛棄疾才兼文武,智略過人,身具一世雄才,胸懷復國大志,忠義奮發,然生逢亂世,遭時不遇,屢起屢仆,終身憂國而 悲憤以終,實可謂為南宋最可憐的愛國詞人。他出生於南宋安的不幸時代中,雖在金統治下長大,卻有著深厚的愛國心與民族意識,曾屢次上書陳言「和戰形勢」,卻不被重用。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兵南侵,辛棄疾棄家以赴國難,自率二千義民軍,投效耿京下,給予金迎頭痛擊。宋孝宗淳 熙 八年,辛棄疾知興隆府,因遭當地名士攻擊,他一面既對當時的執政者之昏庸無能深感失望,一面又恐皇帝聽信謠言,怕大禍臨頭,因而辭官退隱。在江西上饒帶湖營建隱居的田園,從此躬耕退隱,開始過著投閒置散的生活。這段時期的作品,大都在抒寫隱居生活的閑適與田園風光的恬靜,作品兼具雄放豪邁與清新淡遠的風格,《西江月》即是歸隱時期的作品。 「宋詞」到了辛棄疾裡又翻出了另一番格局,他融合了詩、散文、古典、俗語的一切優點,用之以作政論、評歷史、記事、寫信,乃至於嬉笑怒罵,都可以譜成韻律,成為歌詠。其題材之廣泛,風格雄奇,豪放曠達,一如蘇軾而感情之真摯、寄託之深遠,則更過之。其慷慨激昂,則似陸游而抒情之蘊藉、詞采之絢爛,則更過之。今存有《稼軒詞》 (《稼軒長短句》)六百二十九首,數量為宋之冠。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而以慷慨悲壯的愛國詞為其主調。亦有寫閒適生活的詞,往往於閑適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緒,但其精神仍與其愛國詞一脈相通。與北宋蘇軾稱「蘇辛」。另外,詩今存一三三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亦如其詞。文今存十七篇,多為奏議啟札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見解和謀略。

西江月名句辛弃疾

西江月名句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 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 疏星稀雨, 鹊惊蝉鸣,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西江月名句辛弃疾,大家可以参考 以下内容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解释【1】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 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 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 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山路一转, 曾经那记忆深刻 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 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辛弃疾简介【2】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 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

并称“济南二安”。 代表作品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等。辛弃疾现存 词 600 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 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 却一直希 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 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 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 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 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 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 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 传统文化教育,如“四书五经”。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 13 年,山 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 (1161 年) 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 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 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 未得到采纳和实施。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 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 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晚年被起 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 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 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 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 年 10 月 3 日,终因忧愤 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在文学中留下了珍贵的作品, 如今在语文课本中有大量辛弃疾的诗词 。可以说辛弃疾是南宋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词意境别有一番风味。 辛弃疾诗词赏析 1、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辛弃疾《水调歌头 》 2、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得愁 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4、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 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辛弃疾《虞美人》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

辛弃疾词全集

辛弃疾词全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 没有任何雕饰, 没有用一个典故, 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 平平淡淡。 然而, 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 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下面是 yjbys 小编分享的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解释】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 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 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 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 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作者小传】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艺术风格 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内容】: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 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画。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开头 “ 惊鹊 ” 和 “ 鸣蝉 ” 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 “清风”、 “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然后, 笔锋一转,由上瞧而下视,田野上稻香朴鼻,蛙声悦耳,既有嗅觉所感,又有听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 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 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 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济南 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青年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并在军中掌书记。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进一步反击 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 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 南宋。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辛 弃疾这时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 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 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也都提出一些具体的 规划。后来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九议》除包括《美芹十论》 里一些重要论点外,更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存在于士大 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他一面认为“胜败兵家之常事”,不能因 一次的失败而丧失胜利的信心,用以驳斥那些借口符离之败“欲终世而讳兵”的妥协投 降派;一面又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求国家作长期的准备,而反对那些轻举妄动,“欲明 日而亟斗”的速战派。辛弃疾这些意见虽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仍可以看出他对形势 认识的清楚和对统一祖国事业的关心。这和他词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主张对金妥协投降的一派长期 在南宋王朝当权。他们任用辛弃疾作地方官,只是利用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应 付地方事变,镇压农民起义,便利他们肆无忌惮地剥削人民。可是辛弃疾是带了北中 国人民要求恢复的愿望南归的,为了准备力量,统一祖国,在他任地方官时必然要排 击豪强,淘汰贪吏,和南宋王朝的一些特权人物发生矛盾。他在《论盗贼札子》里说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为豪放派爱国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

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 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锵,横绝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拼音版

西x ī江ji ān ɡ月yu è·遣qi ǎn 兴x īn ɡ 【宋s òn ɡ】辛x īn 弃q ì疾j í 醉zu ì里l ǐ且qi ě贪t ān 欢hu ān 笑xi ào ,要y ào 愁ch óu 那n à得d é工ɡōn ɡ夫fu 。近j ìn 来l ái 始sh ǐ觉 ju é古ɡǔ人r én 书sh ū,信x ìn 著zh ù全qu án 无w ú是sh ì处ch ù 。 昨zu ó夜y è松s ōn ɡ边bi ān 醉zu ì倒d ǎo ,问w èn 松s ōn ɡ我w ǒ醉zu ì何h é如r ú。只zh ǐ疑y í松s ōn ɡ动 d òn ɡ要y ào 来l ái 扶f ú,以y ǐ手sh ǒu 推tu ī松s ōn ɡ曰yu ē去q ù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注释】 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白话译文】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鉴赏】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

辛弃疾经典诗词(课外)

辛弃疾诗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之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赏析: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 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早年生涯 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 杀贼归宋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夏秋季节,金国君主完颜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队烽烟四起,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极力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弃疾等11人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之后委任辛弃疾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率领50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人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之后,辛弃疾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此时,辛弃疾年纪轻轻,名重一时,南宋君主大为惊异,委任其江阴签判,自此,辛弃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归。南宋乾道六年被召为司农寺主簿。 南归综述 南归之后的辛弃疾在余生40余年间,没有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或者浮现闲居,或者沉沦下僚,不得尽用其才。“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并且用“词”作为发泄工具,成了一代词宗。 在南宋期间,辛曾任建康通判,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淳熙五年(1178年),担任江西安抚使等职,是年二月,奏劾知兴国军黄茂材“过数收纳苗米,致人户陈诉故也”。召为大理少卿。 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他一生被弹劾七次。在被罢职后,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1180年,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晚年一度被韩侂胄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南归十年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 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下面是为你带来的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⑶,清风半夜鸣蝉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⑸。旧时茅店社林边⑹,路转溪桥忽见⑺。 注释 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一棹

飘然影自随。又苏轼《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⑷七八个星二句: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条: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着寻常容易言语。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⑺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