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与生活

语文与生活

语文与生活

目前,课程改革,特别是作为培养人才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日益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语文学科也是如此。基础教育教学中,在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鼓励语文与生活相接轨。“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1]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阐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来学好语文,使乏味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国内外课改及现状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也对振兴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众多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进行积极的摸索与变革,力求培养出具有更高素质、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大批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得出同一结论:未来社会要求的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在价值观和学习观、思维和生活方式、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应达到新的水平。

(一)国外:

多年来,美国中小学教育一直以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主,不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考核,从而使学生放任有余,约束不足。美国教育界人士普遍认识到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设定存在偏差,他们构建了新的三根支柱的课程结构模型,构建发展学生的“理性”、“个性”、“人性”。在母语教学上,美国讲求教师以一定的社会生活需要为主题组织单元教学,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一般的语言交际能力,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其不利之处在于,只注意语文教育的功利目的和近期效果,忽视作品阅读训练和系统语言知识的教学,有急功近利之嫌。二十世纪末克林顿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行动计划,要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实现独立阅读,具体做法是:大学生、研究生、长辈到你家中陪孩子阅读,经费由联帮政府拨款解决,小学1—3年级班额由原来的25人每班调整为18人每班。美国人认为:要保持美国二十一世纪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公民素质是最重要的,而要提高公民素质,就要提高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今,美国实施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其语文教育已由单纯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逐渐走上了加强系统语言知识训练和文学教育的道路。

德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有二方面特点:①重视对基础性关键技能的培养。教育已不是一种资源,更多的是全面发掘人的能力的过程,并培养人在社会共同体中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即更注重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②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基本素质。从课程与教学开始,将创新教育引入中学课程与教学,新的教学计划的特点是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鼓励在更接近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力度。在母语教学改革中,德国致力于开设“学习车间”[2]:教师充当主持人和辅导者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在和同伴互相帮助、交往中学习语文,把语文课堂变为一个活动和交往的“车间”,使阅读、书写、口头描述、书面写作在“学习车间”里得以整合。

(二)国内:

通过这两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综合教学还是单项母语教学改革,在调整培养目标时,都把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放在较突出的地位。那么我国的课程改革也同样有着相似之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3]。其目的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即“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着眼于学生充分发展的特点。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及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毕业生努力学会并掌握“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中国儿童”。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真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