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

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

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
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

第31卷第1期2012年1月

岩石矿物学杂志

ACTA PETROLOGICA ET M INERALOGICA

Vol.31,No.1:113~118

Jan.,2012

#学术争鸣#

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

李晖,朱貌贤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M organ提出的地幔柱假说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地幔柱假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目前有关地幔柱争论的焦点问题做了简单的讨论,说明了火山轨迹年龄递变规律异常和/热点0位置不固定的可能原因,同时提出了地幔柱产生及持续的一种新的可能的动力学模型:地外星体做功模型。

关键词:地幔柱;地外星体;热点;板块运动

中图分类号:P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524(2012)01-0113-06 New thinking about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mantle plume

LI H ui and ZH U M ao-x ian

(No.416Geolog ical P ar ty,Huna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 ineral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Zhuzhou412007,China)

Abstract:The mantle plume hypothesis proposed by Morgan has been in controversy all the time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it has g reatly propelled the developm ent of earth sciences.This paper makes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focus problems,probes into the possible causes for the deviation of the volcanic tracks from the present-day locus of the active volcanism and the unfixing of the hot spots,and proposes a new possible dynamic model for the g eneration and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the mantle plume:the result of long-term action by extraterrestrial objects.

Key words:mantle plume;extraterrestrial objects;hot spots;plate movement

自从Morgan提出地幔柱假说以来(M org an, 1971,1972),地幔柱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着争论。地幔柱假说提出后的起初20年里,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Anderson and Natland,2005),直到Campbell 和Griffiths在1990年进行了著名的地幔柱模拟实验后(Campbell and Griffiths,1990),地幔柱假说才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并开始广为流行(图1)。地幔柱假说的提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能较好地回答很多其他构造学说难以解释的地质事实和自然现象,如地幔柱活动和大火成岩省事件、大陆裂解、全球气候变迁、生物灭绝事件、磁极倒转和一些大型矿产资源的形成均有密切的联系(徐义刚,2002),还可用来解释大陆溢流玄武岩及火山岛链的成因、板块边缘地质作用、古陆再造、地壳活化区域变质作用、海底大滑坡、行星对比研究等。然而自诞生之日起,反对地幔柱的声音就从未间断过,特别是遭到了以Andeson为首的/非地幔柱0学派的质疑(Anderson, 2003)。Morgan提出的地幔柱学说主要有3个假设:1起源于地球核幔边界缓慢上升的细长柱状热物质流;o热点下具有异常高温地幔;?地幔柱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当板块在地幔柱上方移动时,形成年龄沿板块运动方向逐渐变小的火山链。然而这3个方面均受到了/非地幔柱0学派的质疑,但/反对0的声音大多被淹没在地幔柱研究的热潮中。2000

收稿日期:2011-04-22;修订日期:2011-07-27

作者简介:李晖(1985-),男,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lihui107@https://www.doczj.com/doc/a15770045.html,;通讯作者:朱貌贤(1963-),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勘查工作,E-mail:zmx720@https://www.doczj.com/doc/a15770045.html,。

年以来,由于几篇地震层析论文的发表(Christiansen et al .,2002;Foulger,2002;Foulger and Natland,2003),导致关于地幔柱存在与否的大辩论日趋激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和争论见于2004年在冰岛和英国卡的夫以及2005年在苏格兰召开的专题研讨会及会后出版的论文集之中,并有专门讨论地幔柱的网站w https://www.doczj.com/doc/a15770045.html, ,感兴趣的读者

可以浏览。

图1 地幔柱在GeoRef 文献中的被引用次数

(包括出现在题目及参考文献中,转引自F oulg er ,2005)Fig.1 Citation numbers of mantle plume in t he art icles list -ed in GeoRef of t he online data base of t he A merican Geolog-i cal Institute(including t hose pr esent in t he titles and refer -ences,after Foulg er ,2005)

这两派互相争论的观点都是根据现象所做的总结,并没有严格的证明过程。笔者认为解决两派争论的关键在于重新认识地幔柱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为了达到该目的,本文试图提供地幔柱成因的一种新的可能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就目前关于地幔柱争论的焦点问题做出新的解释。可能本模型并不能像逻辑学一样给予严格的证明,也不能像数学一样定量化,但一个好的假说或模型能够对特定的领域提供有益的引导,激发人们继续研究的热情。不管最终结果如何,现在的激烈争论都应受到欢迎,因为争论有助于新的发现,而不质疑地接受传统地幔柱模型则有碍于新发现(Foulger,2005)。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地幔柱模型认为地幔柱起源于地球内部

的热界面层,与热界面层间的热扰动有密切关系(Griffith,1986)。关于地幔柱的热源问题,最早认为热源来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热(Deffeys,1972),以后又提出了可能来自地核一侧的不均匀加热作用(Anderson,1975)。不管什么观点,热扰动是地幔柱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已成为共识(Loper,1991)。地幔对流是地球内部能量)))热力和重力联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地幔基本上是固体的,但在高温及长期应力作用下能发生缓慢的塑性流动。由于地核的温度比地幔要高(Campbell and Davies,2006),会导致热而轻的低密度物质上升,形成上升流,上升流在岩石圈底部附近向外扩散,转变为背弛的水平流,相向而行的水平流因热传导变冷而汇聚向下,形成下降流。下降流在地幔深处分散,形成反向水平流,尔后补给上升流,如此循环往复即形成了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即对流环。新形成的地幔柱具有较大的0头部0和相对较小的/尾巴0(图2)。

传统的地幔柱模型认为地幔柱形成于30多亿年前。Courtillot 等(2003)将全球的/热点0分为三大类,认为其相对位置保持固定(H ill et al .,1992),即

认为/热点0是相对固定的(图3)。那么有一个疑问:

既然/热点0保持相对固定,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地幔柱的长期维持肯定需要持续供给的能量,那么持续的能量究竟来自何处?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人们普遍认为经过部分熔融的地幔虽然是亏损的,但由于地幔对流作用的存在使得元素的分布是近乎均匀的(Dupre and Alleg re,1983;Hart,1984;Zindler and H art,1986;Hart et al .,1992;Hofm ann,1997)。如果地幔内放射性元素均匀分布的话,在其他地方放射性元素所产生的热应该与有地幔柱的地方相当,而/热点0的持续需要持续消耗能量,则其他地方的能量应该高于有地幔柱地方的能量,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就产生了:为什么不在别的地方产生新的/热点0呢?也许有人认为,其他地方的能量会通过热交换或热对流的形式来补偿给地幔柱所消耗的能量。这一观点同样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两个具有不同温度的物体经过热交换或对流后,低温物体的温度也是不可能高于高温物体温度的。

2 地幔柱动力的来源

由于地幔柱源于地球内部,学者们自然想到了

114 岩 石 矿 物 学 杂 志 第31卷

图2实验模拟的热柱演化及物质交换示意图(转引自Campbell和Dav ies,2006)

Fig.2Photograph of a laboratory model of a starting thermal plume and i ts mater ial ex change(after Campbell and Davies,2006)

a)热柱上升的途中;b)热柱上升的顶部

a)mid-w ay during its ascent;b)at the top of its

ascent

图3全球的地幔柱构造及其相对位置

(引自Cour tillot等,2003)

F ig.3Global mantle plume tectonics and their relative

position(after Cour tillot et al.,2003)

其供给的能量也来自于地球内部,想到了能产生热能的放射性元素。然而/卡西尼-惠更斯0号土星探测器的例子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如果被探测的天体离地球较远,为了节省发射能量,通常先用较小的速度飞行,然后在航行过程中借助行星的引力来加速或改变探测器飞行方向,从而最终飞向目标。这种借助行星引力支持的飞行,通常称为/引力助推0。/卡西尼0号设计了一条通往土星的智慧曲线,这条智慧曲线的奇特之处在于:首先是它没有直接向土星飞去,而是先向内跑到了金星上空;其次是它围绕地球绕了好几个圈子,才把目标对准土星,整个行程达到了3512亿千米,是地球与土星的实际距离的215倍以上,整个过程大部分的能量不是来自于自身携带的原料而是来自于其他星体的万有引力。这告诉我们供给地幔柱的能量也可能来自地外。可能下地幔具有非常高的黏滞度,其物质的受力环境不同于飞行器,但是地球受到月球不均匀的万有引力的影响可以产生潮汐,同样可以想象由于地外星体的不均匀的万有引力作用可将地幔物质/拉0出来。

如果早期的地球在核幔、壳幔分异前物质分布均匀的话,在同一球面上的物质应该具有相同的转动线速度,重力分异使轻重物质发生分离的同时,由于动能的守衡(并且重力势能还能转化为动能),使重物质在向地心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转动半径减小其转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均增大,形成圈层差异旋转,地壳自转速度最小,地幔次之,地核最大。地球早期由于地表温度很高而不存在刚性板块和板块构造作用,其表面可能主要受地幔柱构造所支配,这一点可由马德兰探测器发现金星等太阳系星球表面不存在转换断层等的事实得以证实。地幔柱构造可能在早期地球就存在,当分异作用完成后地表出现刚性板块,由于核幔、壳幔之间转动速度有差别,这时离心力做的功就成为了持续地幔柱的能量源。早期形成的地幔柱可能是被离心力/甩0出来的,其长期持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地外星体的做功。

115

第1期李晖等: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

那么持续的离心力做功的源泉以及保持幔核、壳幔自转速度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其能量来自何处呢?是不是又成为了另一个/永动机0模型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从地球的自转说起。笔者认为/地球在自转0不等于/地球自己转0,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地球自转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星云假说0误导了地球科学。地球无故不会转,它内部没有动力!即使地球内部有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但系统的内部作用力不能改变它的外部运动状态。就像一个大力士无论他有多大力量,如果他坐在椅子上他也不能将自己连同椅子一起搬离地面。然而,地球为什么会自转,自转的原因是什么,自转的动力从哪里获得,为什么选择现在的方向、姿态、速度自转,这些都是现代科学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因为它在以每小时10万多公里的速度绕日公转,且途中遇到太阳风的侧面推力,使高空产生等离子西风环流,高空西风又推动地面西风和向东涌的洋流,进而推动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有月球绕其公转,是月球公转的牵引力使地球产生了自转。因为地球内部具有极高的温度,所以其内部物质为液态。月球的牵引力必然导致地球做圆周晃动(或叫圆周振动),而地球的圆周晃动必然引起其内部液态物质做围绕中心的旋转运动,而这一旋转运动又引起球壳产生转动,这样地球的自转就产生了,并且被不断加速。随着地球自转速度的不断增大,液体被迫向四周挤压,这样液体层面之间的相互摩擦力也就不断增大。当液体层面之间的摩擦力足以克服月球牵引给予它们的驱动力时,地球自转的加速也就宣告停止。笔者认为地球自转的动力不是来源于地球自身,而是来自于地外星体所做的功。地球自转可能经历了一个从静止到加速再到匀速的过程。当地外星体做的功大于地球的所有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地球圈层间相互摩擦,由地表放出的热量等)时,地球的自转速度将经历一个加速的过程,当相等时自转速度持续不变。由此,笔者推测,维持地幔柱长期持续的能量可能来自于地外星体做功的一部分,这样就解释了地表的/热点0能够长期持续稳定的能量来源。

3有关地幔柱争论焦点问题的重新评述

笔者无疑是支持地幔柱假说观点的,只是对其动力学模型做了一定的修改。下面就以Foulger (2005)总结的国际上对经典地幔柱模型的一些质疑做简单的讨论:

经典地幔柱模型可预测很多地质现象。然而观察表明,其预测性难以得到证实。最初提出的19个地幔柱(Morgan,1971)中的大多数是如此,对随后增加的诸多地幔柱(Davies and Richards,1992)更是如此:

(1)预测的火山轨迹应从活火山活动(/热点0)的现今位置向外延伸,并具有空间上年龄递变的规律。这在很多地方如冰岛和Ascension并未观察到。此外,许多用来定义/热点轨迹0年龄的可靠性令人怀疑(Baksi,1999;Baksi,2004)。

经典的地幔柱模型的最大不足之处在于认为由于下地幔具有非常高的黏滞度,因此/热点0位置绝对不变,究其原因是不清楚其完整的动力学过程,因而无法解释其可能的局部的变化。笔者认为/热点0的产生和持续始终是两个方面在起作用,一是能量的来源,另一个是喷发的/通道0。如果在地球早期地幔柱就已经存在,那么由于初始的岩浆上涌使该地区的地幔柱具有了初始的动能,如果有地外星体做功来补给,就很容易继续冲破地表形成相对固定的/热点0。这可能是地幔柱形成的主导机制,也可能是经典的地幔柱模型用来解释固定的/热点0随着板块运动形成一系列的火山链并且具有空间上年龄递变的规律的原理。但是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地幔柱上升的/通道0问题。地幔柱活动的地方是岩石圈强度相对较弱的地方,由于自转速度的差异同样存在,岩浆也有向外甩出的趋势,如果在地幔柱活动的地方有个别地方因为岩石圈强度相对更弱,那么/通道0问题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下地幔对流的黏度也并非当初估算的那么高(Goldreich and Toom re,1969;Cathles, 1975)。这可能就是个别地点空间上年龄递变异常的原因。

(2)预测/热点0彼此间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并不随时间而变化。然而,相对固定程度是变化的,例如大西洋/热点0相对太平洋/热点0在大约50Ma (Ray mond et al.,2000)前就不固定。

这一问题在(1)的解释中已经部分阐述。现代研究表明,板块的运动速度为2~10cm/a,而热点彼此间的运动速度相对较慢,一般不会超过2cm/a (Duncan and Richards,1991)。此外板块在运动,板块下部软流圈及地幔也在运动,由于有长期稳定的

116岩石矿物学杂志第31卷

能量来源即地外星体所做的功,能供给地幔柱长期

持续所需的能量,这样就不需要经典的地幔柱模型所需要的/热点0下存在热异常的物质(或放射性原始衰变所产生的热)来持续供给地幔柱所需的能量。由于板块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间可能拉张,也可能挤压,故单个板块可能有确定的运动方向。然而就所有的板块而言并不存在确定的运动方向,如果/通道0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话,/热点0彼此间的位置可能并不是相对固定的。因此/热点0的是否固定并不能作为反对地幔柱的依据。

(3)目前活动/热点0下应该存在垂直的、近似圆柱状的、从核-幔边界延伸至地表的热异常物质。然而经过30多年的持续努力,而且方法不断更新,地震学研究并没有观测到令人信服的这种结构,例如,冰岛、Tristan和Afar下的地震异常仅限于上地幔,而许多其他/热点0,如Reunion和Hoggar之下根本就没有任何异常。如果地幔柱的动力不是来自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则不需要延伸地表的热异常物质。

(4)/热点0地区的熔岩应该来自比其他地区如大洋中脊的熔岩更热的源区。然而,对此岩石学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毫无争议的证据。夏威夷是惟一一个现代还在活动的并具有苦橄质玻璃的/热点0,但苦橄质岩石和其他玄武岩的空间关系不清。冰岛玄武岩的地幔源区可能比典型洋中脊热几十度,但这点异常可能对一个地幔柱来说太小,也许是区域而非局部特征(Foulger et al.,2004;Vinnik et al., 2005)。这可能也适合夏威夷。在大多数其他/热点0地区,根本就不存在任何过热岩浆的岩石学证据,甚至对大体积的拉斑玄武岩亦如此,说明高热流并不存在(Herzberg,2004;Foulg er,2004)。

世界上已有许多大火成岩省存在高温成因的苦橄岩,如我国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其熔融温度达1630~1690e(Zhang et al.,2006)。如果地幔柱的热源不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而是与地外星体做功有关的话,那么/热点0地区也不一定必须存在过热岩浆形成的岩石。

(5)有些地幔柱缺失代表/地幔柱柱头0的大火成岩省(LIPs),如夏威夷。其他大火成岩省缺失与/地幔柱柱尾0有关的随时间变年轻的火山岩轨迹,如Ontong Java海台和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地幔柱的热源问题,是对地幔柱动力学模型认识的不足所引起的,在前面已经阐述。4结语及预测

理论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争论中不断完善。不加质疑地接受有碍于新的发现和科学的发展。地幔柱假说极大地推进了地球科学的发展,是自板块构造学说以来地球科学史上又一划时代的变革。但是经典的地幔柱模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对地幔柱假说重新评价,其核心又在于对其动力学机制的重新认识,因为目前关于地幔柱争论的焦点问题都与其动力来源有关。滕吉文在总结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成果时指出,地球表面所呈现的一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现象,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均表明,其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不可能只是地表作用产生的,而必然是深部物质运移、深层过程和力系作用的产物。地幔柱持续时间之长(如夏威夷火山活动至少持续了75M a),虽然夏威夷地幔柱起源的时间并不是很清楚),喷发岩浆量之大(形成大火成岩省)均表明地幔柱的产生及维持需要强大的动力,该过程是否与潮汐具有可比性?其动力是否是地外星体所做的功?这些都是很有意义且值得探讨的问题。

由于板块在运动,单个板块的运动方向有可能是确定的,但整体来说具有不确定性,/热点0的产生和持续始终是两个方面在起作用,一是能量的来源问题,另一个是喷发的/通道0问题。很多学者所讨论的/热点0的运动速度问题以及/热点0的运动和板块运动的相对方向问题可能并不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是受到了地球科学数据的限制,相信随着数据的积累与新方法的应用这一问题将最终得到解决。

虽然现在关于地幔柱的争论还很激烈,但这是新理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地幔柱假说都在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ferences

Anderson D L.1975.Chemical plume in the mantle[J].Geol.Soc.

Am.Bull.,86:1593~1600.

Anderson D L.2003.Look Again[J].Astron.Geophys.,44: 1.10~

1.11.

Anderson D L and Natland J H.2005.A brief hi story of the plume hy-pothesis and its competitors:Concept and controversy[A].Foul ger

117

第1期李晖等: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

G R,Natland J H,Pres nall D C,e t al.Plates,Plumes&

Paradigms Boulder[C].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Speci al Pa-per,388:119~145.

Baksi A K.1999.Reevaluati on of plate motion models based on hotspot tracks i n the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J].J.Geol.,107:13~

26.

Baksi A K.2004.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the reli abi li ty of40Ar/39Ar plateau ages:Application to ages relevant to hotspot tracks[OL] http://w w https://www.doczj.com/doc/a15770045.html,/ArAr.html.

Campbell I H and DaviesG F.2006.Do mantle plumes exist[J]?

Episodes,29(3):162~168.

Campbell I H and Griffiths R W.1990.Implications of mantle plume structure for the evolution of fl ood basal ts[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99:79~93.

Cathles L M I.1975.Th e Viscosity of the Earth.s M antle[M].Prince-ton:Princeton Un iversity Press,390.

Ch ristiansen R L,Foulger G R and Evans J R.2002.U pper mantle or-i gin of the Yellowstone hot spot[J].Bull.Geol.Soc.Am.,114: 1245~1256.

Courtillot V,Davaille A,Besse J,et al.2003.Three distinct types of hotspots in the Earth.s mantle[J].Earth an d Planetary S cience Letters,205:295~308.

Davies G F and Richards M A.1992.M antle convection[J].J.Geol., 100:151~206.

Deffeys K S.1972.Pl ume convecti on w ith upper mantle temperature i n-version[J].Nature,240:539~544.

Duncan R A and Richards M A.1991.Hotspots,mantle plumes,flood basalts,and true polar w ander[J].Rev.Geophys.,29:31~50. Dupre B and Allegre C J.1983.Pb-S r isotope variation in Indi an Ocean basalts and mixing ph enomena[J].Nature,303:142~146.

Foul ger G R.2002.Plumes,or plate tectonic processes[J].As tron.

Geophys.,43:619~623.

Foul ger G R.2004.[OL]http://w https://www.doczj.com/doc/a15770045.html,/Plume-sOrNot/Plumes OrNotOrals.html.

Foul ger G R.2005.M antle plumes:Why the current skepticism[J]?

Chinese Sci ence Bulletin,50(15):1555~1560.

Foul ger G R an d Natland J H.2003.Is/hotspot0volcanism a conse-quence of plate tecton ics[J].Science,300:921~922.

Foul ger G R,Vinnik L P and Du Z.2004,Th e mantle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om aly beneath Iceland is insufficient for a thermal plume

[A].EOS Trans AGU,Fall M eet Suppl,Abstract[C],85:V51B

~0569

Goldreich P and Toomre A.1969.Som e remarks on polar w andering

[J].Jour.Geophys.Res.,74:2555~2567.

Griffith R W.1986.T hermals in extremely viscous fluid,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dependent viscosi ty[J].J.Fluid M ech., 166:115~138.

Hart S R.1984.A large-scale isotope anomaly in Southern Hemisphere mantle[J].Nature,309:753~757.

Hart S R,Hauri E H,Oschmann L A,et al.1992.M antle plumes and entrainment:i sotope evidence[J].Science,256:517~520. Herzberg C.2004.How many hotspots are on present-day earth,and are all plumes hot[A]?EOS T rans AGU,Fall M eet Suppl.Ab-stract[C],85:V43G~04.

Hill R I,Campbell I H,Davies G F,et al.1992.M antle plumes and continental tectonics science[J].New Series,256:186~193. Hofmann A W.1997.M antle geochemistry:T he message from oceanic volcanis m[J].Nature,385:219~229.

Loper D E.1991.M antle plumes[J].T ectonophysi cs,187:373~384. M organ W J.1971.Convection plumes i n the low er mantle[J].Nature, 230:42~43

M organ W J.1972.Plate motions and deep mantle convection[J], M em.Geol.Soc.Am.,132:7~22.

Raymond C A,S tock J M and Cande S C.2000.Fast Paleogene motion of the Pacific hotspots from revised global plate circui t constraints

[A].Richards M A,Gordon R G and van der Hilst R D.History

and Dynamics of Plate M otions[C].Geophys M onogr,121:359~ 375.

Vinnik L P,Du Z an d Foulger G R.2005.Seismic boundaries in the mantle beneath iceland:A new constrai nt on temperature[J].Geo-phy.J.Int.,160:533~538.

Xu Yigang.2002.M antle plum es,Large Ign eous Provinces and their geologic consequences[J].Earth Science Frontiers,9(4):341~ 353(in Ch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Zhang Z C,M ahoney J J,M ao J W,et al.2006.Geochemis try of p-i critic and associated basalt flows of the w estern Emei shan flood basalt provi n ce,China[J].Journal of Petrology,47(10):1997~ 2019.

Zindler A and Hart S.1986.Chem i cal geodynamics[J].Annu.Rev.

Earth Planet.Sci.,14:493~571.

附中文参考文献

徐义刚.2002.地幔柱构造、大火成岩省及其地质效应[J].地学前缘,9(4):341~353.

118岩石矿物学杂志第31卷

综述地幔柱构造

综述地幔柱构造 1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形成与提出 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地球上岩浆活动的分布规律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例如,洋中脊玄武岩是在板块离散边界软流圈被动上升过程中经减压熔融而成,而在会聚板块边界,大洋岩石圈的俯冲作用导致上地幔的交代和熔融,形成特征的火山弧岩浆作用。板块边界概念可以解释地球上绝大部分的岩浆产出,但在解释板内岩浆的成因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尽管这些岩浆的体积只占地球岩浆总量的2%。热点和热柱的观点正是在解释板内岩浆作用,特别是呈链状分布的火山作用时提出的。Wilson(1963)对夏威夷-皇帝洋岛火山链经过研究后,他提出洋岛火山 链是由大量岩浆组成的固定的热地幔区在活动的地球表层上形成的;后来经Morgan(1972)正式提出地幔柱这一概念,他指出Wilson所谓的固定的热地幔区是产生于核/幔边界的一个地幔柱,在地表表现为热点(hotspot).Morgan进一步推测地幔柱是由地幔对流体系中的上升流构成。这些认识构成了地幔柱学说的雏形。 同板块构造理论诞生的曲折历史相比,地幔柱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认同,发展至今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模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动态地球以及浅表现象是深部过程的反映等概念的深入人心。虽然地幔柱并不是直接观察到的,但有关其存在的间接证据很多。其中包括:(1)局部高热流值和相关的火山活动(热点)出现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2)热点不随板块漂移而迁移,几乎静止不动,暗示起源于活动岩石圈之下的深部地幔;(3)热点火山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不同于位于离散板块边界、起源于浅部地幔的玄武岩(如MORB),说明其源区为比软流圈更深的地幔库;(4)位于热点之上的大洋岛屿通常具有规模较大的地形隆起,这需要有额外的幔源热能以使岩石圈膨胀;(5)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最近的地震学研究。例如地震层析揭示冰岛地幔存在一低速柱状物质,至少延伸至400 km以下,地幔热柱的直径为300km。高温可能是造成地幔柱中低速物质的主要原因。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

第25卷 2009年  第4期7月铀 矿 地 质 Uranium Geology Vol.25J ul 1 No.42009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述 童航寿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要]地幔柱构造理论是近年来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热点,是当今地球科学———地质学、构造 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引起了中外地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地幔柱构造研究现状作了概略介绍,以期在铀矿地质领域内引起关注,起到传递信息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地幔柱;幔枝构造;热点活动理论 [文章编号]100020658(2009)0420193209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209217 [回稿日期]2008211214 [作者简介]童航寿(1931-),男,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有色金属及黄金学 院,长期从事铀矿地质科研工作。 1 地幔柱构造研究概况 幔柱(地柱)思想起源于Wilson (1963、1965)的热点假说,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W 1J 摩根将其作为一种板块移动机制的学说 而提出。到了20世纪90年代Maruyama 和K omazwa (1994)、Fuka et al (1999)提出地 幔结构的多级演化模式,Carson (1991)提出超级地幔柱概念,我国学者牛树银等(1996,2002)提出幔枝构造理论体系,李红阳、侯 增谦(1998)提出幔柱构造理论,并紧密结合成矿作用,进一步发展了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实践性,有新的发现与创新[1,2]。2002年,翟裕生院士指出“幔枝构造”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为进一步研究地幔柱与成矿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早在1991年,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哈因院士指出“地幔柱构造和热点活 动理论已成为当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 床学及至生物学、环境学和气象学等许多学科关注和研究的前沿领域,它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观点被称为是继大陆漂移和板块构 造以后的第3次地学浪潮”[3] 。总的看来,作 为幔柱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建立还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它在地学界引起了高度重视,发展很快,涉及太古宙到新生代各地质历史时期的浅部表层地壳、深部地幔,甚至地核的整个地球的水平和垂向物质运动的动力学体系(侯增谦,2002)。“它是板块构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延 伸,把浅部岩石圈板块运动和深部地幔的垂直运动综合为一个全球动力学体系……”(李红阳等,2002)。上述众多地学者的一致性认可和评论,预示着幔柱构造理论的生命力和划时代意义。地幔柱构造理论的动力学机制亦为拆离构造动力学机制的构想“地球膨缩、热能聚散、重力分异、地幔蠕动、多因聚焦、涌动交替的

宾馆客房部奖罚制度明细

宾馆客房部奖罚制度明 细 公司內咅3编号:(GOOD TMMT-MMUT?UUPTY?UUYY?DTTI

? 宾馆客房部奖罚制度明细 1、在宾馆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工作中,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增加营业 收入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宾馆采纳的;奖励20元一100元 2、拾金不昧,主动交公,价值500元以下奖励10元;1000元以下奖励20 元;2000元以下奖励50元。若发现捡到客人物品未主动上交或将客人物品占为己有者,一经查实,罚款处罚后立即开除。 3、迟到或早退一次扣除10元;请临假一小时扣除10元; 4、上班期间不假外出者,发现一次处罚领班10元,处罚当事人20元。 5、上班期间上网、玩手机、私自会客,发现一次处罚10元,屡教不改加倍处罚。 6、上班期间接打私人电话超过2分钟,发现一次处罚10元。 7、值班室、宿舍禁止非宾馆上班人员滞留、留宿。发现一次处罚20元,并处罚 领班10元。 8、不积极参加宾馆集体活动者处罚10元。 9、不服从宾馆管理或工作调配者处罚20元。 10、在工作场所如值班室、楼道、大厅等大声喧哗,引起客人投诉,每人每次处 罚10元。 11、对客人和同事的言谈举止不礼貌,破坏同事之间的团结,影响工作,给宾馆 带来不良影响的处罚10元;根据情节严重,吵架一次每人处罚50元;打架一次每人处罚100元;

12、上班、值班期间,仪容仪表不整齐,不按要求着装,发现一次处罚10元。 13、在接待客人时未能做到面带微笑、积极介绍宾馆的营销政策,对客人的问题 没有积极回答等发现一次处罚20元。 14、工作状态不够积极向上,向同事发牢骚、抱怨等传递负能量影响团队协作能 力者发现一次处罚20元。 15、交班交接不清楚或未交接、未登记在交班本上造成客人投诉,给宾馆带来 不良影响的,对交接两人每人进行20元处罚。 16、给客房配送消耗品、商品不及时,遭客人投诉者对当事人罚款10元。 17、管道井不整洁、存放垃圾、垃圾桶不及时清理,发现一次处罚10元。 18、未核对客人信息,私自开门者处罚10元,若造成损失则由当事人负责。 19、客人退房时,查房人员出现商品多报、冒报,索取商品者每次处罚20元。 20、周一卫生大检查,未扣分者奖励30元;扣2分奖励20元;扣4分奖励10 元;扣10—14分处罚5元;扣16—20分处罚10元;扣20分以上处罚20 元; 21、不爱护宾馆公共设施设备,若发现损坏则由责任人按原价赔偿,未找到责任 人的由楼层负责人员赔偿。(如客房、值班室所有设备;对讲机;楼层卡; 吸尘器;垃圾桶等等) 22、保洁下班期间,大厅及卫生间卫生由前台当班人员负责,发现不干净则对当 班人员每人处罚20元。 23、值班室、宿舍无人情况下开长明灯、电热毯、电视机罚款10元。 24、值班室卫生差、布草乱放不整洁,对本组人员每人处罚10元。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之漫谈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之漫谈 摘要: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假说是当今解释地球构造的两大理论。本文介绍两大学说的产生、主要内容、成功与不足,并对二者进行比较。二者在许多方面可以互为补充、共存,共同构成了全球构造体系。 关键词:板块构造;地幔柱;全球构造体系。 1.板块构造学说 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20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 的概念;1968年,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图1 世界板块分布图 勒皮雄等人认为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并将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图1)。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三迭纪末,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漂移,相距越来越远,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使它成为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如红海面积的变化(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红海面积扩大);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相撞,喜马拉雅山脉高高隆起);日本群岛的形成(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 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 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 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 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 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 的夹角 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 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 而成的一种构造 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 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 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 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 皱. 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 的断层。 断层:有明显破裂面,岩体发 生明显位移的断层。 节理组: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 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 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 节理。 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 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 两个或两个以上节理组。 节理分期:就是将一定地区不 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加以区分, 将同期节理组合在一起。 节理的配套:是将一定构造期 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组节 理组合成一定系列。 正断层:断层以的上盘沿断层 面相对下滑,下盘则相对上滑 而成的断层。 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 滑,而下盘则相对下滑而成的 断层。 平移断层:平移断层两盘顺断 层面走向相对移动 水平岩层:岩层层面保持水平 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 度基本相同的岩层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使 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发生构造 变动而形成的倾斜岩层。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相交线的 线。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 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 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岩层厚度:岩层两平行界面间 的垂直距离。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 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 塑性变形:随外力增加,变形 增强,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 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 变形的岩石孔雀能完全恢复其 原来的变形。 标志层:指层位稳定,分布广 泛,在岩石成分和结构或所含 化石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且 厚度不太大的而稳定的岩层。 层理: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 种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成分, 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 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 构造,按其形态分为平行,波 状,斜层理。 倾伏角:指在直立面上量得该 构造与它的水平投影线间的夹 角。 侧伏角: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 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与构造面 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岩体如 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 在构造力作用下,或者由于岩 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 浮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并挤入 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 造。 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 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 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 造。 窟窿:岩层自褶皱的脊向四周 作放射状倾斜的背斜。 构造盆地:岩层从四周中向中 心的槽部倾斜的向斜。 复背斜和复向斜:由许多级褶 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巨大向 斜,各次级褶皱与总体88褶皱 有一定几何关系,典型复背斜 和复向斜的次级褶皱轴面常向 该复背斜和复向斜的核部收 敛。 压扁作用:岩层在顺层挤压作 用下,总要引起平行于主压应 力方向的缩短和垂直于主压应 力方向的伸长。 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 向斜或背斜组成,背斜为窄而 紧闭,形态完整清楚,呈线状 延伸;而两背斜间的向斜邮电 业开阔平缓。(反之则为隔槽式 褶皱) 弯滑作用:一系列岩层通过层 间滑动而弯曲成褶皱作用。 弯流作用:纵弯褶皱作用使岩 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 滑动,而且某些岩层内部还出 现物质流动现象。 主节理:规模明显大于该地区 节理平均规模的节理。 断层面:一个将岩块或或岩层 断开成两部分,断开岩块或岩 层,顺着它滑动的破裂面。 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位移距 离,是根据错动前一点,错动 后分成两对应点间实际距离。 走向滑距:总滑距在断层面上 走向线上分量。 水平滑距:总滑距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长度。 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 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 间垂直距离。 铅直断距:断层以两盘上对应 层之间的铅直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 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 擦痕:擦痕是两盘岩石以及被 磨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层面上 刻划的结果,也可以出现在两 盘错动时定向生长的纤维状矿 物中。 阶步:在断层滑动面上常有与 擦痕呈直交的微细陡坎,这种 微细陡坎称为阶步 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 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 将部分外来岩块肃掉而露出下 伏原地岩声时,表现为在一片 外来岩块中片出一小片岩块 时,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 片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 青地层 飞来峰:如果剥蚀强烈,外来 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剥 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 孤零零的外来岩块。 叠瓦式逆冲:是逆冲断层中是 主要最常见的组合形式一系列 产状相近的逆冲断层,其上盘 层次向上逆冲剖面上呈叠瓦式 对冲式断层:由两条相反倾斜, 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 背冲式逆冲:由两条或两组相 倾斜的逆冲断层组成表现为一 个中心分别向两个方向逆冲, 一般自背斜顶部向外撒开逆冲 楔冲式逆冲:一般与基底大断 裂有关是在基度断裂活动中基 底老岩系被推挤上冲造成的 韧性断层:它是岩石在塑性状 态下剪切作用形成的强烈变形 带 地斩:有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 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 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

宾馆客房部奖罚制度明细

宾馆客房部奖罚制度明细 1、在宾馆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工作中,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增加营业 收入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宾馆采纳的;奖励20元—100元 2、拾金不昧,主动交公,价值500元以下奖励10元;1000元以下奖励20元; 2000元以下奖励50元。若发现捡到客人物品未主动上交或将客人物品占为己有者,一经查实,罚款处罚后立即开除。 3、迟到或早退一次扣除10元;请临假一小时扣除10元; 4、上班期间不假外出者,发现一次处罚领班10元,处罚当事人20元。 5、上班期间上网、玩手机、私自会客,发现一次处罚10元,屡教不改加倍处罚。 6、上班期间接打私人电话超过2分钟,发现一次处罚10元。 7、值班室、宿舍禁止非宾馆上班人员滞留、留宿。发现一次处罚20元,并处罚 领班10元。 8、不积极参加宾馆集体活动者处罚10元。 9、不服从宾馆管理或工作调配者处罚20元。 10、在工作场所如值班室、楼道、大厅等大声喧哗,引起客人投诉,每人每次处 罚10元。 11、对客人和同事的言谈举止不礼貌,破坏同事之间的团结,影响工作,给宾馆 带来不良影响的处罚10元;根据情节严重,吵架一次每人处罚50元;打架一次每人处罚100元; 12、上班、值班期间,仪容仪表不整齐,不按要求着装,发现一次处罚10元。 13、在接待客人时未能做到面带微笑、积极介绍宾馆的营销政策,对客人的问题 没有积极回答等发现一次处罚20元。 14、工作状态不够积极向上,向同事发牢骚、抱怨等传递负能量影响团队协作能 力者发现一次处罚20元。 15、交班交接不清楚或未交接、未登记在交班本上造成客人投诉,给宾馆带来不良影响的,对交接两人每人进行20元处罚。 16、给客房配送消耗品、商品不及时,遭客人投诉者对当事人罚款10元。

地幔柱研究述评

文章编号:100922722(2004)0820016204 地幔柱研究述评 周连成1,白伟明1,2,赵俐红3,陆 凯1 (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2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 摘 要:地幔柱与热点既可见于板块内部,也可见于洋中脊和造山带等板块边界,既可见于现代更可见于古代,因而它可能影响到地表各处的成矿作用。简单介绍了地幔柱特征、类型及其在富钴结壳成矿作用中的地位。 关键词:地幔柱;热点;成矿作用 中图分类号:P736.14 文献标识码:A 1 地幔柱构造理论的提出 J W Wilson于1963年第1个大胆地提出,海洋岩石圈在一个能产生大量岩浆的较热的固定不动的地幔区域上的水平运动可能形成诸如夏威夷—皇帝岛链的猜想,而且根据岛链形状和相应的化石年龄资料,得到了一套用以说明由岛链表现出来的值得注意的迁移形式的机制[1]。现在看来,他提出的这套机制与板块构造模式是一致的。他认为,形成火山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岩浆源———热点。由于岩浆源处于地壳板块之下,而板块在不停地作横向运动,致使已形成的活火山最终离开热点,并且活动停止。这一过程最终便形成了一个沿着海底扩张方向离开热点的死火山链,因而火山链的年龄也逐渐变老。这一热点概念的提出基本与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同期。20世纪70年代初,Wilson(1973)又提出热点是从地幔上升的地幔热柱在地表的反映,它主要以火山作用、高热流和上隆为标志[2]。 1972年Morgan把Wilson的这套模式扩大到了包括太平洋其他走向的岛链,认为海山物质的部分熔融需要大量岩石,并提出熔融点 收稿日期:2004204213 作者简介:周连成(1975—),男,研究实习员,从事海洋地球物探研究工作。既提供了母岩物质,也提供了热。他提出热点火山活动所需的岩浆物质来自地球深部,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分裂、释放热能,从重力高处的火山底下上升出来的,明确提出了地幔柱的概念[3]。 但在板块学说一统天下的年代里,人们对于地幔柱的认识非常有限,热点只是作为研究板块运动速度与方向的一个参考点而已,而地球的表层构造因相对易于研究使得板块构造理论得以迅速发展。随着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和新资料的积累,人们认识到板块构造理论虽能有效的解释为什么地震与火山大部分集中在非常狭窄的地带,也能说明为什么有些地震较浅而有些地震较深,并能很好地解释那些位于板块边界的大部分火山的形成和分布,但是对于板块内部的动力过程则显得无能为力,也没法解释大量位于板块内部和大洋中脊处的海山,诸如海洋火山(热点)和大陆大片玄武岩的成因等等[4]。 20世纪80年代末,Griffiths(1986,1990)等[5,6]从组分差异驱动的地幔柱模拟实验的结果中发现,这套实验大大限制了地幔柱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因而提出了热浮力驱动实验,该模拟实验基本上模拟了地幔柱的本质特征(热驱动和大黏度对比),由此提出的动态地幔柱模式理论将地幔柱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7]。从早期侧重于寻找和识别地幔柱的研 ISSN100922722 Marine G eology Letters 海洋地质动态 2004,20(8)∶16—19

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其找矿意义

本文由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编号:G1999043203课题)、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内容 编号200310200002)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资助。改回日期:200422220;责任编辑:宫月萱。 第一作者:王登红,男,1967年生,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成矿学、地幔柱及相关研究。 地幔柱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及其找矿意义 王登红 李建康 刘 峰 陈振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摘 要 本文在简要回顾地幔柱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研究中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了识别古老地幔柱的地质2环境2地球化学综合判别原则,提出了存在地幔柱的第3种类型,而埃达克岩很可能是第3类地幔柱的典型产物之一,指出了地幔柱对于成矿作用影响的双重性,也指出了地幔柱研究将对成矿学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及其对于地质找矿的意义。中国西南部地区以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为标志的峨眉地幔柱最终喷发于海陆过渡相环境,具有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幔柱类似的成矿条件和含矿性,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关键词 地幔柱 判别原则 埃达克岩 成矿作用 峨眉地幔柱 Some Problems R elated to Mantle Plume and Their Signif icance in Ore Prospecting WAN G Denghong L I Jiankang L IU Feng CHEN Zhenyu Instit ute of Mi neral Resources ,CA GS ,Beiji ng ,100037 Abstract Following a review on the history of mantle plume research and a discussion on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mantle plum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2environmental 2geochemical principle for discrimination ofancient mantle plume.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geological evide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eochemical evidence ,especially for the plumes located in a com 2plexsetting of slab subduction.The plumes located beneath the subduction area of aplate can have other features besides those of the plumes located beneath the continental crust or ocean crust.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some special geological records like adakite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affected by different materialand energy sources from both continental and oceanic crusts.Mantle plume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arge 2scale mineralization ,but can also destroy ancientdeposits formed before the eruption of flood basalts.The Emei mantle plume ,which erupted in a transitional environment with marine in the west and continentin theeast ,has feature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iberian plume ,suggesting a good potential in search for mineral deposits.K ey w ords mantle plume discrimination principle adakite mineralization Emei plume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地幔柱的研究日新月异,新 的资料不断积累,新的看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比如,在板块构造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类似于Pearce 图解这些被广泛采用的地球化学图解是否适用于对地幔柱的研究?地幔柱产出于什么样的环境,如何去识别?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是否可以找到诺里尔斯克这样的铜镍铂族元素矿床?本文将通过对这些相关问题的探讨,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1 历史的回顾 自从1963年Wilson 对夏威夷群岛的成因进行 探索以来,关于热点和地幔柱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众 多的资料,国内在邓晋福(1992)之前尚未见到专门的论文,但在李春昱(1986)主编的《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和王润民(1988)主编的《内生成矿作用———成矿区及矿床系列》等文献中进行过详细的介绍,如王润民教授提出热点深熔作用可以产生两类矿床系列,即大陆边缘海系列(岩浆、伟晶岩和热液矿床)和大陆2大陆裂谷矿床系列(金刚石、碳酸岩、富碱基性杂岩Cr 2Ni 2P GE 及层状2脉状Cu 2Pb 2Zn 等)。 在地幔柱的研究历史中,20世纪60~70年代是地幔柱的萌芽时期,70~80年代是板块构造的全盛时期(对于地幔柱本身的关注不多),热点只是作 2004年10月 25卷5期:4892494 地 球 学 报ACTA GEOSCIEN TICA SIN ICA Oct.2004 25(5) :4892494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奖惩制度和奖惩记录档案

安 全 生 产 奖 惩 记 录 实施日期:2018年01月

目录 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安全生产奖、惩记录表.. (5)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考核和奖惩制度 企业要采用总结、表彰、考核、奖惩等手段,激励职工做安全事、讲安全话、做安全人,把安全生产列入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一)安全考核 1、本公司安全办公室主持及实施对本公司各管理岗位和部门及安全生产管理的专项检查和考核,督促相关方及作业人员的安全检查和考核,并将检查过程和考核结果纳入本公司综合管理考核体系,将日常检查记录和考核结果作为本公司综合管理考评的依据。 2、考核时间:每季度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 3、考核按照《本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量化考核。 4、考核结果分为:优、良、一般、不及格四个等级,实得分在99分及100分以上者,评定结果为优:实得分在97—98分者,评定结果为良;实得分在96-95分以评定结果为一般,实得分在95以下者,评定结果为不及格差。 (二)奖励 1、本公司全年无伤亡事故或设备事故,对企业负责安全生产主要人员,根据其安全工作职责的完成实绩评定,分别给予奖励500—2000元。 2、在安全设施、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者,给予奖励500-2000元。 3、在施工中及时消除重大隐患,防止和避免了伤亡事故的发生或在事故中抢救有功者,给予奖励500-2000元。 4、敢于坚持原则,制止违章作业,为维护安全纪律作出贡献者,给予奖励500-800元。 (三)处罚

宾馆客房部奖罚制度明细

宾馆客房部奖罚制度明 细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宾馆客房部奖罚制度明细 1、在宾馆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工作中,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增加营业收入 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宾馆采纳的;奖励20元—100元 2、拾金不昧,主动交公,价值500元以下奖励10元;1000元以下奖励20元;2000 元以下奖励50元。若发现捡到客人物品未主动上交或将客人物品占为己有者,一经查实,罚款处罚后立即开除。 3、迟到或早退一次扣除10元;请临假一小时扣除10元; 4、上班期间不假外出者,发现一次处罚领班10元,处罚当事人20元。 5、上班期间上网、玩手机、私自会客,发现一次处罚10元,屡教不改加倍处罚。 6、上班期间接打私人电话超过2分钟,发现一次处罚10元。 7、值班室、宿舍禁止非宾馆上班人员滞留、留宿。发现一次处罚20元,并处罚领班 10元。 8、不积极参加宾馆集体活动者处罚10元。 9、不服从宾馆管理或工作调配者处罚20元。 10、在工作场所如值班室、楼道、大厅等大声喧哗,引起客人投诉,每人每次处罚10 元。 11、对客人和同事的言谈举止不礼貌,破坏同事之间的团结,影响工作,给宾馆带来 不良影响的处罚10元;根据情节严重,吵架一次每人处罚50元;打架一次每人处罚100元; 12、上班、值班期间,仪容仪表不整齐,不按要求着装,发现一次处罚10元。 13、在接待客人时未能做到面带微笑、积极介绍宾馆的营销政策,对客人的问题没有 积极回答等发现一次处罚20元。 14、工作状态不够积极向上,向同事发牢骚、抱怨等传递负能量影响团队协作能力者 发现一次处罚20元。 15、交班交接不清楚或未交接、未登记在交班本上造成客人投诉,给宾馆带来不良影响的,对交接两人每人进行20元处罚。 16、给客房配送消耗品、商品不及时,遭客人投诉者对当事人罚款10元。 17、管道井不整洁、存放垃圾、垃圾桶不及时清理,发现一次处罚10元。 18、未核对客人信息,私自开门者处罚10元,若造成损失则由当事人负责。 19、客人退房时,查房人员出现商品多报、冒报,索取商品者每次处罚20元。 20、周一卫生大检查,未扣分者奖励30元;扣2分奖励20元;扣4分奖励10元; 扣10—14分处罚5元;扣16—20分处罚10元;扣20分以上处罚20元; 21、不爱护宾馆公共设施设备,若发现损坏则由责任人按原价赔偿,未找到责任人的 由楼层负责人员赔偿。(如客房、值班室所有设备;对讲机;楼层卡;吸尘器; 垃圾桶等等) 22、保洁下班期间,大厅及卫生间卫生由前台当班人员负责,发现不干净则对当班人 员每人处罚20元。 23、值班室、宿舍无人情况下开长明灯、电热毯、电视机罚款10元。 24、值班室卫生差、布草乱放不整洁,对本组人员每人处罚10元。 25、发现用布草当抹布,擦抹家具者,发现一次处罚10元。

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

地幔柱的概念、分类、演化与大规模成矿 ———对中国西南部的探讨 王登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摘 要:自核幔边界上升的物质,当其汇聚成圆柱状的结合体,并因其相对于周围地幔环境来说具有温度更高、活动性更强、粘度更低等特点而能够上升到壳幔边界时,一般可以演化成为具有宽厚的冠状构造和细长的尾部构造的地幔柱。地幔柱进一步与地壳发生作用,可以在地表记录下一系列的热点或形成巨大的火成岩省。根据地幔柱最后出露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洋壳和陆壳环境下产出的两种基本类型,也可以根据其演化历史分出不同的阶段,如初始阶段、上升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中国西南部地区可能经历了两次以上的地幔柱冲击,二叠纪的峨眉山玄武岩是一个古生代晚期演化比较彻底的地幔柱留下的记录,而新生代以来的地幔柱活动可能正在发育,深部物质的大规模上隆可能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一个原因,大量的散布的幔源岩浆活动和流体作用可能是中国西南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地幔柱;热点;地幔柱分类;地幔柱演化;大规模成矿作用;中国西南 中图分类号:P51;P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1)03006706 收稿日期:20010105;修订日期:2001062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资助项目(G 1999043203) 作者简介:王登红(1967—  ),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及地幔柱方面的研究。 1 一些基本概念与认识 地幔柱的概念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 定义,一般趋向于认为自核幔边界上升、在地幔中演化、到近地表与地壳发生壳幔相互作用的圆柱状地质体。这一地质体在物质、能量和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与其成生的环境(主要是正常地幔)之间具有一 定的明显或比较明显的差别,因而可以被人类用不同的方法———目前来说主要是地球物理的方法识别出来。但是,地球物理方法只能识别现代的正在形 成或演化之中的地幔柱,对于古代已经消亡的地幔 柱则只有通过研究其在地表留下的地质记录(包括 物质的岩石学记录、构造的形态学记录和能量的热 演化记录等)来推断地幔柱的存在。要用地球物理 的方法去寻找古代地幔柱,如峨眉地幔柱的“柱子” 在哪里,在目前看来难度很大,但并不能因为找不到而否定其曾经存在。无疑,对于年代越古老的地幔柱,越难研究[1,2]。目前人们比较熟悉的也就是250Ma 以来的地幔柱,但研究古代地幔柱是极为重 要的,如Isley 等人(1999)编制了38~16亿年间地幔柱活动的时间表[3];R 1A 1Sproule (2000)研究了太古宙绿岩带中的地幔柱成因岩浆岩[4];加拿大地质调查局还将35亿年以来全球200多个属于地幔柱头部产物的大型火成岩省按地质年代进行了排 队,并在2000年巴西31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进行了展示。关于地幔柱及热点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已在不同的文献中作过介绍[5,6],此不赘述。 古代的地幔柱当它停留在岩石圈下部,没有完 全通过火山喷发等形式上升到地表的话,可以称为 “固化地幔柱”,Lee 和Halliday 等(1994)提出固化 的地幔柱头部的概念来解释喀麦隆线状分布的火 山[7];地幔柱喷发到地表的部分当其面积很大时一般称为大型火成岩省(L IP ),面积较小并且是在海 洋中喷发的话则一般称为洋岛玄武岩(O IB )。实际上,O IB 只是地幔柱留下的部分记录,当地幔柱刚到达洋壳的底部,地幔柱自身的能量也可以导致地壳 第8卷第3期2001年9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 Vol.8No.3Sep.2001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总论 【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 脊产生。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阿尔卑斯 喜 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 (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 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 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 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 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新全球构造】new global tectonics以前人们把大陆漂移说称为全球构造学说,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地球。后来出现的板块构造学说,其研究领域也遍及全球,但它的研究深度大大超过了前者,为了有所区别,人们将后者命名为新全球构造。 【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地壳沿大洋中脊产生,向海沟方向消减,它的运动可按欧拉定 理(Euler s theorem):任一块体沿球面的运动可用绕一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来描绘。板块 沿地球表面的运动 (据Press, 1982)图中板块B正相对板块A向东移动,由箭头矢量指示的板块运动方向和错移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方向一致,并代表旋转纬线。垂直这些纬线的法线的交点就是转动极的位置。从而一个板块的运动可以根据绕特定极的转动(角速度)确定。板块运动的线速度在转动极为零,90°处达最大值。按照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测定,全球板块运动速度从2.0厘米/年(红海)到18.3厘米/年(南太平洋)不等。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hypothesi s见94页“板块构造学说”。 【地幔对流说】mantle convection hypothesis即对流说,指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的一种方 式,是板块运动动力机制的一种假说。由霍姆斯(A 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D Griggs,1939)提出。现认为它是导致板块运移的主要机制。岩石的不良热传导性和放射热积

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

第31卷第1期2012年1月 岩石矿物学杂志 ACTA PETROLOGICA ET M INERALOGICA Vol.31,No.1:113~118 Jan.,2012 #学术争鸣# 地幔柱动力学机制的新思考 李晖,朱貌贤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M organ提出的地幔柱假说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地幔柱假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目前有关地幔柱争论的焦点问题做了简单的讨论,说明了火山轨迹年龄递变规律异常和/热点0位置不固定的可能原因,同时提出了地幔柱产生及持续的一种新的可能的动力学模型:地外星体做功模型。 关键词:地幔柱;地外星体;热点;板块运动 中图分类号:P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524(2012)01-0113-06 New thinking about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mantle plume LI H ui and ZH U M ao-x ian (No.416Geolog ical P ar ty,Huna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 ineral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Zhuzhou412007,China) Abstract:The mantle plume hypothesis proposed by Morgan has been in controversy all the time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it has g reatly propelled the developm ent of earth sciences.This paper makes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the focus problems,probes into the possible causes for the deviation of the volcanic tracks from the present-day locus of the active volcanism and the unfixing of the hot spots,and proposes a new possible dynamic model for the g eneration and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the mantle plume:the result of long-term action by extraterrestrial objects. Key words:mantle plume;extraterrestrial objects;hot spots;plate movement 自从Morgan提出地幔柱假说以来(M org an, 1971,1972),地幔柱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着争论。地幔柱假说提出后的起初20年里,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Anderson and Natland,2005),直到Campbell 和Griffiths在1990年进行了著名的地幔柱模拟实验后(Campbell and Griffiths,1990),地幔柱假说才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并开始广为流行(图1)。地幔柱假说的提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能较好地回答很多其他构造学说难以解释的地质事实和自然现象,如地幔柱活动和大火成岩省事件、大陆裂解、全球气候变迁、生物灭绝事件、磁极倒转和一些大型矿产资源的形成均有密切的联系(徐义刚,2002),还可用来解释大陆溢流玄武岩及火山岛链的成因、板块边缘地质作用、古陆再造、地壳活化区域变质作用、海底大滑坡、行星对比研究等。然而自诞生之日起,反对地幔柱的声音就从未间断过,特别是遭到了以Andeson为首的/非地幔柱0学派的质疑(Anderson, 2003)。Morgan提出的地幔柱学说主要有3个假设:1起源于地球核幔边界缓慢上升的细长柱状热物质流;o热点下具有异常高温地幔;?地幔柱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当板块在地幔柱上方移动时,形成年龄沿板块运动方向逐渐变小的火山链。然而这3个方面均受到了/非地幔柱0学派的质疑,但/反对0的声音大多被淹没在地幔柱研究的热潮中。2000 收稿日期:2011-04-22;修订日期:2011-07-27 作者简介:李晖(1985-),男,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lihui107@https://www.doczj.com/doc/a15770045.html,;通讯作者:朱貌贤(1963-),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勘查工作,E-mail:zmx720@https://www.doczj.com/doc/a15770045.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