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机与人格

动机与人格

动机与人格
动机与人格

动机与人格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读书笔记

一个人除非在他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敢于倾听自己,倾听他自己的自我,否则他不可能明智地选择生活。

——亚伯拉罕-H-马斯洛

作者简介

马斯洛(1908—1970) 现当代全世界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智商高达194的天才。1934年马斯洛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1年被聘为布兰代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斯洛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并担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斯洛在其心理学理论中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如果说弗洛伊德精神学派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本能乃至病态的一面,华生行为主义学派展示了物理、化学的一面,那么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则展示了人类健康、积极与主动的一面。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从而,马斯洛心理学又被称为“第三思潮”。

《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本书内容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人类科学的方法论。第二部分“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纠正了我对健康人格的错误认识。第四部分“人类科学的方法论”让我学会了让自己变得优秀、健康的方法。但本书主要讲的是第一部分“动机理论”的“需要层次”和第三部分“自我实现”。

马斯诺的《动机与人格》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馆的理论、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无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等。即奠定了马斯诺的学术地位,又标志着其“后人本心理学”的萌芽。《动机与人格》自提出以后,一方面得到引用、引导、应用;另一方面也遭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尽管有的批评家试图提出更完整的需求理论,但迄今仍然没有一种需要理论能够取代它的位置。

“人类动机理论”是马斯诺关于需求层次的经典阐述,马斯诺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马斯诺指出,所有人类的需要可以根据层次进行排列,从对空气、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开始,接下来是心理需要的四个层次-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诺强调,我们的高级需要与我们对事物的需要同样是真实的,不可缺少的。在人类的需要问题上,他尽量避免了行为主义学派和弗洛伊德的过分简单的观点。“基本需要”的满足中马斯诺讨论了需要层次论的一些含义。包括需要的满足,需要满足的后果,以及需要满足与学习,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病理学与其他各种现象的联系等。

“重新考查本能理论”是马斯诺重新考察传统心理学本能出的理论,这一套理论将生物学的本能概念应用到人类行为之中。本能学派的学者在遗传性的本能中寻找所有行为的根源。而与此相反的是,行为学派的学者倾向用学习来解释所有的行为。在这里,马斯-------------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洛总结了在行为主义学者的研究方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他认为,任何人对人类行为的详细观察都显示出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在需求的层次”中,马斯诺探讨了需求层次中的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的差异。他认为高级需要是进化过程较晚的产物,而且在个体中也是较晚发展起来的。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生存来说越不迫切,其满足越可以被推迟。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够产生更大的幸福感,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而这也要求一个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马斯诺还探究了需求层次的含义。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是公正地看待人类高级功能的幸福感和复杂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将人类行为与所有生物的动机。行为放到了一个连续统一体之内。马斯诺还概括了需求层次论对于哲学、价值观、心理治疗,文化和神学的意义。讲到“非动机的行为”时,马斯诺拓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把表达性动机行为和艺术性行为也包括进来。与他同一时代的行为心理学家习惯于忽视学习、动机的行为之外的所有其他方面。马斯诺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或有目的的。马斯诺在“心理病理的起源”中讨论了两种不同的需要受挫的情况。威胁性的受挫可以造成病理表现,而非威胁性的受挫则不会。马斯诺强调,并非所有的受挫都是威胁的。实际上,剥夺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马斯诺还讨论了威胁性和非威胁性的冲突,同时还指出,某些冲突也有其正面的影响。

在“自我实现的人”中,马斯诺描述了他对自我实现的跨时代的调查,他概括了在选择和测试研究对象中使用的方法。这章的大部分都是马斯诺对自我实现研究对象的素质和特征所做的具体描述,具体包括:准确的感觉、自发性、超然、独立高峰体验、幽默感和创造性。马斯诺还指出,他的研究对象还完全不是完美的人,他还讨论了这些人的弱点。在理解人的动力结构方面,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迄今没有其他理论能够替代的模型。尽管马斯诺的需求层次论影响极大,被广泛引用和介绍。但对其理解却有一些混乱和互相矛盾的地方。心理学界有一个衡量人格理论的价值的六条标准,即涵盖面、简约性、精确性、经验验证性、实用价值和启发价值,但十个指头有长有短,很难有一种人格理论能够面面俱到地满足这个标准。如果用这六条标准来衡量,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精确性和可测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不足,但在启发价值,实用价值和涵盖价值方面却相当突出。总的来说,应该是相当不错。

我喜欢马斯洛,他对我有很大影响,以前只是浅浅地了解到几大需求层次,但他的《动机与人格》让我对自我实现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合上书,我想了想自己身边的人,在对待爱情、友情和事业上,有两三个人确实符合自我实现者的特点的,比如他们都强调对别人的肯定、希望他人成长、对个体的独特人格非常尊重,具备这位同伴的胜利感到高兴而不是受到这种胜利威胁的罕见能力;他们很少角色扮演,他们从不伪装无知、掩饰智慧,而是流露本身具备的天真或沉稳,用无邪或是坚毅的眼神和语言,都是他们的本色……。更多的人,仍然奔忙于满足生存和安全需要,仍然被乌云蔽日,他们对高级需求置若罔闻或根本就无暇问津。

当然,马斯洛在强调积极人生上仍然更胜一筹,在他的成名作《动机与人格》中,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同样的潜能,只是某些人被低级的需求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所束缚,腾不出精力去追求高级需要,而只有高级需要如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需要,才是人之所以感到幸福的源泉。”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

人就像是身在异乡的异客”,自我实现的人的想法特立独行,并不一定按照世俗的要求和别人的眼光行事,对待有制度有瑕疵的社会时,他们更愿意从内部去改良,而不是在对外部的叫嚣中去试图毁灭,我特别赞同这句话。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从外部去改变它,只会出现两种情况:隔靴搔痒或是彻底覆灭。而从个人成长的源头找到问题的根源、从社会的发展的核心找到症结的发端,都可以避免彻底推翻后出现体无完肤的局面。对待个人尤其如此,何苦用外部战争的方式瓦解自己,如果内部的矛盾没有疏通,添加再多的外在社会头衔和位置,对增加幸福感和满足感都无济于事。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

案手册,应有尽有--------------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

案手册,应有尽有--------------

对马斯洛自我实现的思考

对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思考 学校: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班别:德语B班姓名:卓琦 从古至今,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这都源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当我们满足了生理上的需要时,我们就会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正式这些需求,让我们有了奋斗的目标与动力,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出更多精彩的画面。 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建立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基础之上的。 自我实现理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其本质特征是人的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马斯洛在阐述人的价值论体系时强调:人有多种需要和潜能,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们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是完满人性的表现。这一目标的实现称为自我实现。只有达到自我实现状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而只有全部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才显示人的积极品格和最高价值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因此,人的潜能是人的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是人的潜能的发挥。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是马斯洛自我实现论的本质特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要把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之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 自我实现,是指人类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是一个人为实

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的需要,它能使个人产生强烈的动机,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某个特定的目标,达到自己能够成为自己渴望和认可的高度。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非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英雄,而是要让个人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以达到自己期许的状态。 诚然,自我实现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然充当自我实现者的角色。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在还没有满足生理需要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追求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心理发展关系,这几种需求是相互依存的。 其中,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人类的生存就会存在危险。这些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低层需要,同时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马斯洛指出,人的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产生激励因素,而是转向更高层次的需要,并转化为新的激励因素。 安全的需要是关于人类寻求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健康发展的需要,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社交的需要,也称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团体等的关怀和理解。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

人性能达的境界_马斯洛自我实现思想探究

第30卷 第4期2008年8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30 No.4 Aug.,2008 人性能达的境界 马斯洛自我实现思想探究 李 杨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标志,也是其伦理学的核心。自我实现的根据是人的扎根于遗传基因的“似本能”的需要系统,即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得到满足,并最终使“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内在要求,而自我实现的动力则是来自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满足需要的原始冲动。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的终极目标,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高峰体验。 关键词:似本能;需求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08)04004204 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传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方价值观中对个人价值的关注和市场经济对主体意识的强化,在促进人们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觉醒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自我实现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亚伯拉罕?马斯洛为首的一批美国心理学家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被学术界称为继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思潮”,马斯洛本人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标志,也是其伦理学的核心,它既是马斯洛著名的基本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次,也是其整个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最高价值目标。马斯洛的心理学和伦理学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人或人性。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最终的归宿是: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马斯洛的学说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人→需要(动机)→行为→价值实现或人性实现(以自我实现为顶点)。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根据是人的扎根于遗传基因的“似本能”的需要系统,即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得到满足,并最终使“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内在要求,而自我实现的动力则是来自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满足需要的原始冲动。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终极目标,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自我实现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高峰体验。 一、自我实现思想的理论前提似本能 马斯洛是在集中批判了在他之前统治心理学界的两种势不两立的理论传统的本能论和行为主义的环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似本能”这样一个概念的。马斯洛指出:“早期本能论者的一个严重错误是过分强调人与动物世界的连续性,而没有在同时强调人种与所有其他物种的深刻区别。”[1]“因而认为本能是强大的、牢固的、不可更改、不可控制、不可压抑的,”[1]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用动物的范例与人类相类比。马斯洛不同意早期本能论者将一切行为都视为生物本能驱动的观点,而是认为人的需要和行为是由生物机体和环境文化两种因素决定的,与传统的本能论相比,马斯洛力图区分出人性中的本质方面和非本质方面的特征。他更多地看到了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人的行为的可塑性。可以这样理解“似本能”概念:它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推动个体不断获得新的、更高水平发展的内驱力。它不像本能那样指向生理性行为,而是既指向生理性行为,更指向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的社会性行为。比起传统的本能概念,似 3收稿日期:20080413 作者简介:李杨,2006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西方伦理思想研究。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哲学博士、教授,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1967年的美国心理学会的年届主席。 马斯洛1908年4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鲁克林区,他父母是从苏联移居美国的犹太人。童年时代的马斯洛常感到孤独、痛苦,因为他是一个生活在犹太人之中的犹太儿童,没有亲朋好友。马斯洛只好在书的海洋中遨游着。 马斯洛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两年后又转学威斯康星大学,并于1930年获学士学位,次年获硕士学位。在即将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马斯洛同高中时代的恋人古德曼·伯莎结了婚,马斯洛十分珍视这段时光,认为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到威斯康星时开始的。1934年,在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哈利·哈洛指导下,马斯洛完成了题为“关于猴群中支配地位的建立”的博士论文,而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在论文中,马斯洛认为支配似乎源于一种“内在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获得博士学位后,马斯洛重返纽约,以卡内基会员的资格到哥伦比亚大学工作,后又到布鲁克林学院,直至1951年。这期间,他把有关支配研究推广到对人类支配问题的研究上来,他发现具有强支配型的个体总是倾向于创新、很少遵奉宗教和具有外倾型性格,他们也不易焦虑、不易妒嫉或患神经症。从研究对象上看,马斯洛最初关注的是健康的、卓越的、占据支配地位的典型人物。在

二战期间无数思想家逃往美国之际,马斯洛也相应地把研究对象转向到极杰出人物上来。并因深深钦佩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和魏思麦,而立志于个体自我实现方面的研究。 1951年至1969年,马斯洛在布兰迪斯大学工作,全身心研究心理最健康的个体。这期间,他曾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系主任兼教授,并成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领导者,担任美国心理学会1967年一1968年度的主席。1970年7月8日,马斯洛因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享年62岁。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年)、《科学心理学》(1966年)、《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年)、《人性能达的境界》遗作等。《动机与人格》是关于人类心理自然基础的研究。《科学心理学》介绍了马斯洛的科学观和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证明了科学生活也可以是对人类怀有希望和发现新价值的生活,是热情美好的。《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是他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即他自己所说的“规范社会心理学”的探讨,其中,《存在心理学探索》是马斯洛对1954年至1960年间发表的演说、论文加以修订和扩展的汇综,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他的观点,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了纲领性推断;《人性能达的境界》是马斯洛的遗作,由马斯洛1969年亲自选定的文章组成,探讨了健康与病态、创造性、价值、教育、社会、存在认知、超越和存在心理学、超越性动机八大类问题。 马斯洛是世界闻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西方、苏联及我国引起很大反响,并在教育、工业、组织管理等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性是乐观的、振奋的的。他更关注人格的意识方面,把人看作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总是在不断寻找既适合自己、又是个社会要求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初始动机。 他认为把人的需要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就是说,必须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马斯洛把这些需要排了五个层次,尽管有例外,但我们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高层次的需要。 第一,生理需求应用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第二,安全需求应用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例如:。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喝酒,吸烟

来寻找短暂的安逸感。 第三、社交需求应用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等。 第四、尊重需求应用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特征:变的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例如: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医生、律师来证明自己在这社会的存在和价值。 第五、自我实现需求应用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有何借鉴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有何借鉴意义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座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动机与人格

读书笔记 一个人除非在他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敢于倾听自己,倾听他自己的自我,否则他不可能明智地选择生活。 ——亚伯拉罕-H-马斯洛 作者简介 马斯洛(1908—1970)现当代全世界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智商高达194的天才。1934年马斯洛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1年被聘为布兰代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斯洛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并担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斯洛在其心理学理论中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如果说弗洛伊德精神学派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本能乃至病态的一面,华生行为主义学派展示了物理、化学的一面,那么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则展示了人类健康、积极与主动的一面。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从而,马斯洛心理学又被称为“第三思潮”。 《动机与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本书内容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动机理论、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自我实现、人类科学的方法论。第二部分“心理病态与正常状态”纠正了我对健康人格的错误认识。第四部分“人类科学的方法论”让我学会了让自己变得优秀、健康的方法。但本书主要讲的是第一部分“动机理论”的“需要层次”和第三部分“自我实现”。 马斯诺的《动机与人格》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馆的理论、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无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等。即奠定了马斯诺的学术地位,又标志着其“后人本心理学”的萌芽。《动机与人格》自提出以后,一方面得到引用、引导、应用;另一方面也遭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尽管有的批评家试图提出更完整的需求理论,但迄今仍然没有一种需要理论能够取代它的位置。 “人类动机理论”是马斯诺关于需求层次的经典阐述,马斯诺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巧妙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马斯诺指出,所有人类的需要可以根据层次进行排列,从对空气、食物和水的生理需要开始,接下来是心理需要的四个层次-安全、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诺强调,我们的高级需要与我们对事物的需要同样是真实的,不可缺少的。在人类的需要问题上,他尽量避免了行为主义学派和弗洛伊德的过分简单的观点。“基本需要”的满足中马斯诺讨论了需要层次论的一些含义。包括需要的满足,需要满足的后果,以及需要满足与学习,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病理学与其他各种现象的联系等。“重新考查本能理论”是马斯诺重新考察传统心理学本能出的理论,这一套理论将生物学的本能概念应用到人类行为之中。本能学派的学者在遗传性的本能中寻找所有行为的根源。而与此相反的是,行为学派的学者倾向用学习来解释所有的行为。在这里,马斯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最近读了这本书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让我有很大感触,坚信健康人格对当代学生有效地避免心理疾病并促进其心理卫生,让我坚信从人格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作为学生的成长能力和生活质量。以前,我对健康人格的认识是错误的,我认为从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的角度看待一个人的人格。现在,我发现自己以前的观点是错误有偏差。从《动机与人格》里让我逐渐明白、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与动机是有密切的联系。 《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学说的奠基作,书中内容丰富,我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来谈谈我的感受。 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学说的精髓。我认为动机理论的基点是需要,而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似本能的需要:一是沿着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一是随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或心理需要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们一个比一个层次更高。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指与生存相关的需要,是我们同其它动物所共有的,这类需要包括食物、水、性-交、排泄和睡眠等需要。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那么生理需要最有可能成为他的主要动机。 2.安全需要:当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安全需要就作为支配动机出现了,它包括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等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如果这种需要不能满足,人将感到孤独和空虚。 4.自尊需要:除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和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和欲望。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便会产生自尊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产生自信的感觉,否则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5.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全部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满足,那么这个人就会达到成为极少数的自我实现者之一的境界中。所谓自我实现指“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在这一层次上,个人间的差异较大。

自我实现马斯洛

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是尝试归纳出那些对生命感到满意、能发挥潜能又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共通点。自我实现是在人的较低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继续寻求的高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人共通点:是自我实现的人都不容易受到焦虑和恐惧的影响,对自己和他人抱有喜欢和接纳的态度,而且可以接受自己的缺点。较一般人而言,他们更真诚、更不设防卫。 中国观点: 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对自我实现的体现主要是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这种自我实现的追求又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安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也成就了中国人的家国为重,礼让谦逊的美德。 80、90年代的中国人自我实现过渡期——模糊、探索 在中国民国之前,甚至是60、70年代这种儒学的文化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中国人的自我实现。但是以中国改革开放为分水岭。 主要的因素: 1、经济的社会生活带给中国人中西交融的文化体验 2、较低层次需求的方式也从小农经济、集体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3、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的空缺,在新的经济步伐中没有清晰的同一的认同。 21世纪中国人的自我实现的混乱期——具体举例 包括对当今的大学生素养的质疑、追星文化、网络成瘾文化作为分析对象。 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你的自我实现程度是多少?)实际通俗的例子来说明 1. 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 比如杨丽娟全家对刘德华的疯狂,是对现实的脱离。如今的粉丝文化,一些非常疯狂的举动,以追逐偶像为人生的目标,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误区。 2. 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取长补短,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和世界。近几年的朱令案、复旦投毒事件还有早些年的马加爵、药家鑫都是对自己认识的一种歧途,或者是对别人的一种容忍误区,无法正确评价自我,无法接受他人的批评或者是别人的优秀,这种妄自菲薄或者是信心的不足的极端便导致了这样的惨剧。 3. 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自然。 在这方面在中国是呈现一种良性发展的趋势,网络技术的兴起和繁荣是21世纪最明显的区别,通过博客、微信、微博、论坛和各种门户网站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大家对于情绪和思想的表达。 但是这种自我实现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虚像。在网络中对于一些公共事件的舆论,比如钓鱼岛事件、城管管制问题,人们借助网络这个平台的匿名性、责任的淡化表现出来的情绪已经不只是一种自然的表达,而是一种欠缺理性的发泄。

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找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

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手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196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市。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子关系恶劣,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 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 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 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就成

了他心中的英雄。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而极度自卑,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进人大学后读到 A.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 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于1926 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修法律。但仅仅两个星期,他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而广泛地另选择各种喜欢的学科。三个学期之后,他转往康奈尔大学。他的心理学导论课的教师是W.冯特的学生-构造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E.铁 钦纳,但他很快厌倦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分析和铁钦纳的枯燥乏味。不久又返回纽约市立学院。1928 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马斯洛宣称,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开始的,那时马斯洛20 岁,贝莎19 岁。婚后,马斯洛和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这也是他真正进入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并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师从当时行为主义代表之一 C.赫尔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然而,随着他日益增多地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S.弗洛伊德心理学,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热情渐渐减退。当年轻的马斯洛夫妇有了自己的

关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关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书心得 本月读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本书是由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著,十分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在这本书内讲述,我们在一些书上只能看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实际上是七个层次,这是马斯洛在人生的两个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体地说,按照重要性和层次性排序,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主要指: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 通过通读此书,学到了写内容和感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所学、所见、所感。 一、学到 在第一、二章,马斯洛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科学(家)的特点,以及传统科学以方法中心的态度来解释科学的局限性(危险)。为了避免认识世界的单一化,每个人同样需要容忍和接受个体的差异;方法中心导致一种科学上的正统,进一步对科学范围加以限制,阻止新技术的发展。 第三、四章便进入正题,介绍人类动机理论。存在几个背景:首先,受到促动的是一个完整的个人并非个人的某个部分;其次,一个行动或者有意识的愿望有多个连续而复杂的动机;再者,动机理论不仅包括有机体本身,而且包括具体某人的环境和文化;最后,并非所有行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的。马斯洛的整体动机理论强调基本的需要满足后,又有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了,顺序为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基本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包含公平、正义、公平、诚实、秩序等。并且他还发展了奥尔波特的“动机的机能自主”,达到目的的手段可能最终成为满足本身,那时,虽然它们与最初的起源具有历史的联系,但人们可能最终会需要它们本身。 第五章讨论心理学理论中基本需要满足的作用,如高级需要一般在低级基本需要的满足后出现,且人们会对已满足的需求产生轻视。一个健康者的机体需要被满足,摆脱束缚,即拥有了心理上的自由。 第六章介绍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质:新的(更高级的)欲望是另一种本能,它在本质上是似本能的,即在强弱程度上由机体结构和作用所决定的。第七章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论述被称为“高级的”与“低级的”需要之间存在前真正心理上以及作用上的差异,证实规定了价值的不同等级。第八章为精神病病因与威胁理论,第九章讨论研究破环性是否是似本能,他提出基本需要受到阻碍后人就感受到威胁,应该将此作为反应性的行为来加以接受。 第十章行为的表现部分:自我实现的人的行为和创造具有高度的自发性和开放性,具有很高程度的表现性,换句话说,最高级的动机就是达到非动机,即纯粹的表现性行为,而非应对性行为,并且他可以控制自如,“既有能力表现出酒神的狂欢,也有能力表现上出日神的庄重”。 接下来的第十一至十六章,围绕自我实现的人及其爱情、对于个体和种类的认识、无动机和无目的的反应、心理治疗、健康与动机、正常、健康与价值,更为细致地分析了自我实现者与动机活动的相关问题,例如十三章讨论的“标签化”,它将一些相似的事物抽象并归纳为一类标签,再次见到后直接归类再做出简单迅速的反应,这在注意、感觉、学习和思想等中都存在,很类似当今人们批判的“定势思维”,以及陈规化结论的诞生。 二、悟到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

结合自身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结合自身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摘要:马斯洛对于人性的看法非常乐观、极富人道主义味道,他对于人性有很多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是好的、端正的、仁爱的,每个人都有对美、真理、正义等的本能需求。而且至少是中性的,不是生来就坏的。但马斯洛也指出:人的这种天性没有动物的本能那样强而有力,而是非常娇弱的、容易受到习惯、社会风俗、文化压力或者不恰当态度的抑制,容易受到学习的影响。但是,无论在什么人身上,这种天性都很少会消失,即使这种天性被忽略了,它也会不断地努力发展。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自我实现 马斯洛强调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需要引起的,而不是由性本能引起的。他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动机理论,也叫做需要的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是有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的和满足内在的需求所驱动。动机理论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的动机论事以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基础的,这些需求使人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人是可以长期满足的:一种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另一种需求就接着要求被满足。马斯洛认为人格出现病态而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 一、需要的种类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一、基本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如果缺失,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会消除,兴奋就会降低,便失去了动机,它与人的本能相联系。二、心理需要也叫成长性需要,可以产生成长性动机,是一种超越了生存需要之后,所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希望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它不受本能的支配,为人类所特有。满足了这种需要,人就会产生出强烈、深刻的幸福感,这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体验。 这里的基本需要也就是生存的基本需要,当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的时候,下午早上可能没什么,但是临近中饭晚饭时,产生了饥饿感,就会对目前所做的事产生懈怠,比如在上网玩游戏或者看书,感到精神不能集中,就会逐渐失去对这些的兴趣,丧失继续的动机,产生满足我这一自身需要吃饭的动机,当我肚子填饱后,饥饿的感觉消失,便丧失了吃饭的动机,重新产生了做些什么事的动机。而成长性需要,当我独自在家解决了自身饥饿的问题后,我这些玩游戏、上网浏览论坛、看各学科的书便可归类为这一需要,这是在满足自身基本需要后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动机。当我通过一个下午的看书掌握了某种理论或者背完一定量的单词后,会感到自我感觉良好,满心的满足,感觉时间安排合理,生活充裕。 二、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最初将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后来,他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归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最终的五层次说。 <1>生理需要,是与有机体生存、繁衍有关的需要,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这点就相当于我上文提到的当我饥饿的时候所产生的需要。 <2>安全需要,指生命对于稳定、安全感、以来、秩序、法律、界限、避免痛苦和恐吓、受保护的需要等等。记得我小学年级的时候,我父母将我放在大姑家里玩几天,白天玩了好好的,晚上我就哭着闹着要回家,原来回想也不知道什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与青少年的自我教育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与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摘要]马斯洛主张的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健康的人,是研究人类的高级需要, 总结起来就是研究人类的自我实现。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敦促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青少年自我教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马斯洛为主要代表的一批西方心理学家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当代西方心理学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马斯洛主张的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健康的人,是研究人类的高级需要,总结起来就是研究人类的自我实现。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敦促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一、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内涵 所谓自我实现,简单来说就是“成为你自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马斯洛是从人类需要的角度谈人的自我实现,将自我实现看成是人成为自己本性所规定的那种人的需要或愿望。“一个人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自我实现也许可以大致被描述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这样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其实,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定义是各式各样的,但其坚实核心应包含两条:一是从正面说,自我实现就是将自己先天的禀赋、潜能最大限度地显现和发挥出来,“成为你自己”;二是从负面来说,自我实现就是极少出现不健康、心理疾病和能力缺陷。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其区别不过是一些人多一点而一些人少一点罢了,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马斯洛认为,要达到自我实现,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外,还需要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概括起来,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终极目标;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自我实现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高峰体验。在理解自我实现时,我们要避免对自我实现的几种误解:自我实现就是利己而不是利他;自我实现的人就是完善的人;自我实现就是忽视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和贡献;自我实现就是只强调主动性而不要接受性。 二、自我实现理论的主要特点 1.强调人性中自然因素的作用,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动力是人的价值活动的最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自我实现的需求 ↑ 尊重的需求(社会承认的需求) ↑ 社交的需求(社会关系的需求) ↑ 安全的需求 ↑

生理的需求(身体基本需求) 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由美国著名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最广泛的理论。 理论内容 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其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提出激励措施。 生理需求 级别最低,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

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人民在战乱时,是不会排队领面包的。 以生理需求来激励下属时,假设人为报酬而工作 激励措施: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安全需求 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钱。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 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而开始变的不相信这社会,变的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拥有社交生活(因为他认为社交是危险的),而借此来保护自身安全。一个成人,工作不顺利,薪水微薄,养不起家人,而变的自暴自弃,每天利用喝酒,吸烟来寻找短暂的安逸感。 激励措施: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避免员工收到双重的指令而混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