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基辨析题

马基辨析题

马基辨析题
马基辨析题

马基辨析题

马基辨析题

1.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

错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不是哲

学,宗教虽然也是一种世界观,并且可能是系统化的,但它不采取理论形式即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因而也不是哲学。

2.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正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体的根本观点,又是方法论。一种哲学理论一旦形成,就给人们提供了应当怎样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指导原则,这一般指导原则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错误。一元论就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哲学理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肯定世界的统一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所以,一元论又有唯物论和唯心论,不能说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误。把哲学看成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尤其是某些近代哲学家由于对哲学研究对象及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的错误理解所形成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对哲学研究对象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规定,结束了所谓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种错误观点的统治。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错误。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是没有顶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前人的

思想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但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必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开辟了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道路。6.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错误。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概括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又不能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物质归结为”

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不能抽象辩证地把握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这个惟一的特性。”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有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是物质的表现形态。

7.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正确。物质生产劳动使猿脑进化为人脑,这就为人的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物质生产劳动促进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它推动了意识的形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的产物。

8.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的对象,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区别在于,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9.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存在”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只有作为思维的对立面,用于表达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存在才和物质具有同样的含义。如果离开了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存在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把它理解为物质,而唯心主义说的存在指的是不依赖于物质的精神、观念和上帝。在他们看来,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精神,所以,说”世界统一于存在”混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

10.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一致的。

错误。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的基础上,又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这就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坚持了辩证法;机械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否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1.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以承认具体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正确。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并不否认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区别、确定界限,恰恰想法,它是以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离开了区别、确定界限也就说不清什么东西与什么东西的联系。只讲区别,否认联系,把事物之间的界限绝对化是形而上的错误;只讲联系,否认区别,抹煞事物事物之间的界限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

12.割下来的手不再是手。

正确。活着的人身体是整体,生长在人体上的手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系统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有机整体,正确认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部分是由整体决定的,部分离不开整体,任何部分都是整体的部分并只有在同整体的联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性质、价值和意义。

13.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错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有自己的特点,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是决不能因此认为它们在事物发展中作用是孤立进行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片面夸大斗争性否认同一性的作用都不能真正把握事物发展的动力。

14.事物的质、量、度是同时存在的。

正确。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而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在理论分析中,有必要先说明质,后说明量,再说明度,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质和量总是结合在一起的,质是一定量的质,量是一定质的量,而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15.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区别新旧事物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前后为标准,因为新出现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新事物,也不能以其外在形式是否新奇为标准,因为形式、外表、名称新不一定内容新,而且旧事物往往会利用新形式装扮自己,新事物有时也会利用旧形式来表现自己。

16.假象是人们的错觉。

错误。错觉是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和知觉,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客观存在的各种条件所造成的,因而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失误的错觉混为一谈。

17.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正确。当我们把两个具有因果关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的网络中抽取出来单独考察时,因和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因就是因,果就是果,不能混淆和颠倒。但是如果超出这个有限的范围,把它们纳入无限发展的系统中去看,因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某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而在另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反之亦然。

18.抽象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没有本质的区别。

错误。抽象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有质的区别,抽象的可能性是相对于现实的可能性而言的,是指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依据,在当前条件下还不能实现的东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具备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转化为现实性。而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客观依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变成现实性的东西。

1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错误。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而必然寓于偶然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如果撇开偶然来研究必然就会流于空洞的抽象。所以,偶然不仅不是科学的敌人,而且是认识必然的必由之路。”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一论断割裂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违背了科学是通过偶然去揭示必然的历史事实,实质上是主张纯粹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20.形式是被内容决定的,所以一种内容只能有一种形式。

错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并不意味着一种内容只能有一种形式。内容和形式既密切相关又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及事物发展程度和要求的差别,同一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容纳和表现并服务于不同甚至相反的内容。

21.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反映论。

正确。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尽管存在许多差别,但一切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坚持反映论,它们都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否承认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的体现。

22.唯物主义反映论必然是可知论。

正确。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别,但一切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坚持反映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意识和它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一致性,承认人的认识能够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图景,即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因此,世界的可知性自然也就包含在唯物主义反映论之中。

23.一切客观事物都是认识客体。

错误。认识客体不是指一切客观事物,而是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认识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宇宙中还有许多东西未被人类所发现,有些即使已被人类所发现但未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现实联

系,这些虽然也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但不能称之为认识客体。

2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有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差别。

错误。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可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是对立的相互区别的,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差别。

25.真理的根本属性就是它的有用性。

错误。真理是对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根本属性就是它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自身的根本规定性。真理是有用的,但它的有用性决定于它的客观性。把有用性看做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就会陷入实用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26.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确定的)又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正确。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具有辩证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惟一性和终极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切认识归根到底要由实践来检验其正确与否,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确定的;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又具有局限性和过程性,实践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了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相对正确地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实践对真理性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2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类不同的真理。

错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孤立存在的两类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重不同属性。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每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其客观内容,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对于自己所反映的特定对象来说永远不会被推翻,从这一方面来说,他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是绝对真理;而每个真理性的认识又只能是对其对象大致的近似的反映,只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个别部分的正确反映,况且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又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它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向前推移,从这一方面来说,它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因而是相对真理。对同一客观对象的反映的真理只有一个,即客观真理,他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28.逻辑证明不能代替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正确。逻辑证明虽然有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取代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首先,逻辑证明的前提,必须是通过以往实践检验并证明是真理的知识;其次,逻辑证明的规则和方法,是在人类实践中形成的;再次,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实践来检验。

29.劳动创造了人和社会意味着劳动出现在人和社会之前。

错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和社会的原理不应当机械地、简单地理解,似乎在人出现之前就有劳动,似乎先有劳动的推动,才有人的产生,然后才出现了人类社会,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实际上,由古猿的劳动萌芽形式到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同古猿到人的转变是完全同一的过程,具有内在的、直接的同一性;同样,劳动和人的出现,同时也就是原始形态人类社会的形成,这也是直接同一的过程。

30.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错误。地理环境的优劣,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它的作用要收到社会内部因素制约;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成为社会变迁的原因;它只是为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某种可能,这种可能要变为现实,还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31.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正确。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和辩证性,表现在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和运动着的物质实体;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内部矛盾性,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客观物质过程;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是一个具有客观规律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

32.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正确。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根本的决定性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它决定生产关系中其他的环节和方面,即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33.经济基础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正确。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总和。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多种生产关系同时并存,但各种生产关系并不是处于同样的地位和起着同样的作用。其中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能构成该社会的本质特征,决定该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因此,

只有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之总和看作社会的经济基础,才能把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区别开来。

34.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错误。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生产关系的变革固然是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只有在生产力发展

到使旧的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它,从而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时候,才会出现生产关系变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人们不能单凭生产力的某些发展的事实,就主观随意地去变更现存的生产关系。

35.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错误。自然规律是在不自觉的、盲目的自然物和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社会规律则是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发生作用和得以实现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实现必须经过人的自觉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必须经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阶级斗争。

36.全部上层建筑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同步发生变化的。

错误。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必然引

起整个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但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的变化并不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立即同步发生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随着经济基础饿变更首先和较快地发生变革,而意识形态的变化则相对缓慢。37.历史是由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错误。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不能说是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了历史。这是因为:第一,我们说群众创造历史,其中就包括了作

为群众一员和代表的英雄在内,而没有把他们排除在外,无需另外提出一个群众之外的创造者——英雄来。第二,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就包括了创造出自己的领袖这一层含义在内,先进的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创造活动必然造就自己的英雄——领袖人物。第三,群众史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要把历史辩证法的全面性奠定在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群众和英雄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群众史观。群众史观本身就包含了对英雄作用的肯定。把英雄和群众的作用割裂开来,提出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实际上歪曲了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实质上,还是要陷入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的窠臼。

38.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历

史人物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历史事实,有时甚至还会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结局起决定作用,但是对于历史进程的基本趋势只能起影响作用。历史人物不仅不能决定和支配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且还要收到历史发展规律的支配。夸大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会陷入唯心史观。

39.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正确。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同宇宙中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前进的具体道路是曲折迂回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社会前进的速度有急有缓,有时还不可避免地出现倒退,但曲折和倒退是暂时的,终究改变不了社会进步的总的趋势。

40.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是互为因果的。

正确。人的解放是指摆脱束缚、获得自由,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这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实现,因而受到了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标志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人的解放程度总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和社会进步水平相应增长的。

41.共产主义只有一种含义,就是指共产主义制度。

错误。共产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即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二是指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三是指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制度为最高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

42.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错误。人的本质是指规定着人所以成为自身而又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内在依据,它与人的属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的属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体现了人和动物的联系和共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之成为人的矛盾的特殊性所规定的人的社会本质。因此,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3.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只在于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错误。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其中社会价值是主要的、主导的方面。夸大自我价值否认社会价值,就会陷入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当然,我们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并不否认人的自我价值

的存在,没有自我价值,也谈不上人的社会价值。

44.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等量齐观的。

错误。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社会价值是主要的、主导的方面,是第一位的,自我价值是第二位的。社会是每个人赖以存在和活动的舞台与现实基础,社会关系和社会文明的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直接规定着个人历史作用的发挥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人的社会价值支配制约着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每个人都应把对集体和社会的贡献,尽责摆在首位。

45.人的价值就在人本身。

“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自身”,这是夸大人的自我价值、否认人的社会价值的人生价值观;是以个人得失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基本尺度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而以社会价值为主要的、主导的方面。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人和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集体和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尊重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了什么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马基辨析题8索引

一、辨析题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越快。 3、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分歧是哲学中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学习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6、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 7、唯物主义经验论是对的,唯心主义经验论才是错的。 8、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9、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3、有人说:“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1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1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17.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吗? 1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二、材料题: 材料一:根据下属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少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材料1的第一段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矛盾内涵的准确把握。三段材料,表明三种不同的观点。材料1是辩证法的正确观点,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材料2承认自然界中存在矛盾,但又为是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材料3则公然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只要仔细分析材料,就不难得出以上的答题思路。 材料二、如何理解下述观点: 材料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2“自然界对人来说是无。”

毛概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1:印度,1947年独立。自建国以来,它一直实行三权分立、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2004年参加竞选的政党有753个。政局一直不稳,1996年5月由人民党领导组阁的政府只存活了13天;1998年由13个政党构成的执政联盟,也只支撑了13个月。由于政党林立,没有一个有权威的政党实施统一领导,印度政府更迭比较频繁,政策连续性、社会稳定性比较差,联邦制政府体系无力低效。尽管90年代以来印度一直在努力改革开放,但各地仍然自行其事,互相牵制,成效不大。如计划生育政策,一直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以至于这个国土面积只有11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2008年人口总数增加到了11.86亿。据联合国有关专家估计,到2050年时,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达到16.58亿。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没有达到应有水平。1950年,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0美元(按1980年美元计算),比中国多80美元;但是到2011年,其GDP总量为1.43万亿美元,人均GDP仍只有1530美元。 材料2:新中国,1949年诞生。自建国以来,它一直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尽管走过一些弯路,但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仅 2011年,中共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合表彰了50项建言献策优秀成果、50项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在这种政党制度下,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讶的成就。政治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政局稳定,上下思想统一,同时政策执行有力有效。经济上,发展迅速。1950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70美元(按1980年美元计算),但到2011年,人均GDP达到了5432美元,GDP总量为7.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为3.18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水平也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结合以上材料请分析: (1)中国的政党制度有什么样的优势? 第一,中国政党制度具有独特的政治格局 第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备现代政党的本质特征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

复习资料 辨析题部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2019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1)

2019届吉林省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 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516人中出身寒微者135人,占总数的26%;到了战国时代,在713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243人,占总数的34%。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A. 宗族制度彻底瓦解________ B. 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C. 宗法制度开始下移________ D. 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 2. 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 三教合一的趋势________ B. 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天理人欲观对立________ D. 佛学诗词的兴盛 3.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降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腾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该谕旨反映的实质是 A. 政府限制出口数量平抑丝织品的价格________ B. 政府希望扩大出口提高丝织品的价格 C. 政府推行闭关政策来稳定丝织业发展________ D. 政府缩小丝织品出口满足民间的需要 4. 中国近代有学者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竟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观念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 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马基辨析题

1.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 错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形成 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不是哲学,宗教虽然也是一种世界观,并且可能是系统化的,但它不采取理论形式即 不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因而也不是哲学。 2.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正确。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体的根本观 点,又是方法论。一种哲学理论一旦形成,就给人们提供了应当怎样观察 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指导原则,这一般指导原则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 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3.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错误。一元论就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哲学理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肯定世界的统一性;唯 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 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所以,一元论又有唯物论和唯心论,不能说 一元论就是唯物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误。把哲学看成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 前的旧哲学,尤其是某些近代哲学家由于对哲学研究对象及哲学和具体科 学关系的错误理解所形成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 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对哲学研究对象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 系作出了科学的规定,结束了所谓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种错误观点的统 治。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错误。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是没有顶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前人的 思想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但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必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 义哲学并没有结束真理,而只是开辟了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道路。6.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错误。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概括了各种具 体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又不能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物质归结为” 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不能抽象辩证地把握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这个惟一的特性。”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部分习题答案黄新民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课后习题答案 1.X射线学有几个分支?每个分支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X射线学分为三大分支:X射线透射学、X射线衍射学、X射线光谱学。 X射线透射学的研究对象有人体,工件等,用它的强透射性为人体诊断伤病、用于探测工件内部的缺陷等。 X射线衍射学是根据衍射花样,在波长已知的情况下测定晶体结构,研究与结构和结构变化的相关的各种问题。 X射线光谱学是根据衍射花样,在分光晶体结构已知的情况下,测定各种物质发出的X射线的波长和强度,从而研究物质的原子结构和成分。 2.分析下列荧光辐射产生的可能性,为什么? (1)用CuKαX射线激发CuKα荧光辐射; (2)用CuKβX射线激发CuKα荧光辐射; (3)用CuKαX射线激发CuLα荧光辐射。 答:根据经典原子模型,原子内的电子分布在一系列量子化的壳层上,在稳定状态下,每个壳层有一定数量的电子,他们有一定的能量。最内层能量最低,向外能量依次增加。 根据能量关系,M、K层之间的能量差大于L、K成之间的能量差,K、L层之间的能量差大于M、L层能量差。由于释放的特征谱线的能量等于壳层间的能量差,所以K?的能量大于Ka的能量,Ka能量大于La的能量。 因此在不考虑能量损失的情况下: (1)CuKa能激发CuKa荧光辐射;(能量相同) (2)CuK?能激发CuKa荧光辐射;(K?>Ka) (3)CuKa能激发CuLa荧光辐射;(Ka>la) 3.什么叫“相干散射”、“非相干散射”、“荧光辐射”、“吸收限”、“俄歇效应”? 答: ⑴当χ射线通过物质时,物质原子的电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将产生受迫振动,受迫振动产生交变电磁场,其频率与入射线的频率相同,这种由于散射线与入射线的波长和频率一致,位相固定,在相同方向上各散射波符合相干条件,故称为相干散射。 ⑵当χ射线经束缚力不大的电子或自由电子散射后,可以得到波长比入射χ射线长的χ射线,且波长随散射方向不同而改变,这种散射现象称为非相干散射。 ⑶一个具有足够能量的χ射线光子从原子内部打出一个K电子,当外层电子来填充K空位时,将向外辐射K系χ射线,这种由χ射线光子激发原子所发生的辐射过程,称荧光辐射。或二次荧光。 ⑷指χ射线通过物质时光子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使物质原子激发的能量,如入射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或大于将K电子从无穷远移至K层时所作的功W,称此时的光子波长λ称为K系的吸收限。 ⑸当原子中K层的一个电子被打出后,它就处于K激发状态,其能量为E k。如果一个L层电子来填充这个空位,K电离就变成了L电离,其能由Ek变成El,此时将释Ek-El的能量,可能产生荧光χ射线,也可能给予L层的电子,使其脱离原子产生二次电离。即K层的一个空位被L层的两个空位所替代,这种现象称俄歇效应。 4.产生X射线需具备什么条件? 答:实验证实:在高真空中,凡高速运动的电子碰到任何障碍物时,均能产生X射线,对于其他带电的基本粒子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电子式X射线管中产生X射线的条件可归纳为:1,以某种方式得到一定量的自由电子;2,在高真空中,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迫使这些电子作定向高速运动;3,在电子运动路径上设障碍物以急剧改变电子的运动速度。

马基题目

单项选择题 1.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消灭私有制 C.发展生产力 D.实现共产主义 2.我们党的最低纲领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发展生产力 D.消灭私有制 3.首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表述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是: A.它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B.它们具有相同的生产力水平 C.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体制 D.它们具有相同的政治体制 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区别在于: A.它们是不同的社会形态 B.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 C.它们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 D.它们具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6.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 A.依靠战争引起革命的过程 B.短期突进、短促突发的过程 C.需要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心来领导的过程 D.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7.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 A.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B.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原子能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信息时代、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 8.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于 A.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B.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原子能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信息时代、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9.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问世

B.正义者同盟成立 C.《共产主义原理》问世 D.《资本论》问世 10.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没有反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 D 2 A 3 C 4 A 5 B 6 D 7 B 8 A 9 A 10 B 多项选择题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B.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C.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B.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是: A.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B.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 C.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D.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中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B.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 C.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 D.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5.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 A.共产主义渺茫论 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6.共产主义理想是: A.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 B.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 C.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D.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7.共产主义理论是: A.来自于对实现共产主义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B.建立在严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必然逻辑

马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1.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结合当前实际和相关材料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1)唯物史观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基本前提,第一次科学而彻底的解决了历史创造者这一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4)改革开放35年来,我党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之作出创造性的中国化表述,如:邓小平同志,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表明了我党不断把群众观与实际相结合,此对群众观点和路线的贯彻运用和实际发展。 (5)时下,结合实际,我深深地感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把根植人民、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作为我们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点,以优良的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各项任务而奋斗;党的历史和中外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人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试观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只有加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心贴心,同呼吸,共命运,把人民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才能激发与活化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能主动性与创造性,夯实并筑牢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党的事业坚如磐石,稳若泰山,坚持群众史观,一方面,必须摆脱“四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避免“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另一方面,必须面对英雄史观、帝王史观、神学史观、唯抑制史观,坚信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中国具体事迹相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应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根据时代条件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我党对三大规律的(人类社会发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把此社会矛盾学说推向了中国化的新阶段。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创新马克思主义,这是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关键。

08马基试题B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3分) 广东工业大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B )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时间:2008年12月31日(第18周星期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 纸相位置涂黑。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30分) 1、A B B ? B B ? B B B B ? D 11、A B ? D D D D D ? ? D D D 2、A ? D 12、A ? C 3、A C D 13、? B C 4、? C D 14、A ? C 5、? C D 15、A B ? 6、A C D 16、A B C 7、A ? D 17、A B C 8、A C ? 18、A B ? 9、A ? D 19、A ? C 10、A ? D 20、? B C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 二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和少 选均不得分。 1、 A 2、 A 3、 ? 4、 ? 5、 ? 请在答题纸相位置涂黑。本大题共 ? C ? ? C ? ? ? D ? ? ? ? ? D 5题, 每小题 3分,共 15分) 三、辨析题(先判断对错,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 5分,满分15分) 1、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己方的存在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答:错。(2分)矛盾的同一性一方面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如己方的存在以对方的 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如上坡路与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2、 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答:错。(2分)劳动力价值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3分)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答:错。(2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思想理论水平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如马克思所处 的德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思想理论水平发展先进。 (3分)

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试题及答案265794

1. X射线衍射的几何条件是d、θ、λ必须满足什么公式?写出数学表达式,并说明d、θ、λ的意义。(5分) 答:. X射线衍射的几何条件是d、θ、λ必须满足布拉格公式。(1分)其数学表达式:2dsinθ=λ(1分)其中d是晶体的晶面间距。(1分)θ是布拉格角,即入射线与晶面间的交角。(1分)λ是入射X 射线的波长。(1分) 4. 二次电子是怎样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有哪些?二次电子像主要反映试样的什么特征?用什么衬度解释?该衬度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6分) 答:二次电子是单电子激发过程中被入射电子轰击出的试样原子核外电子。(1分) 二次电子的主要特征如下: (1)二次电子的能量小于50eV,主要反映试样表面10nm层内的状态,成像分辨率高。(1分) (2)二次电子发射系数δ与入射束的能量有关,在入射束能量大于一定值后,随着入射束能量的增加,二次电子的发射系数减小。(1分) (3)二次电子发射系数δ和试样表面倾角θ有关:δ(θ)=δ0/cosθ(1分) (4)二次电子在试样上方的角分布,在电子束垂直试样表面入射时,服从余弦定律。(1分) 二此电子像主要反映试样表面的形貌特征,用形貌衬度来解释,形貌衬度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试样表面相对于入射电子束的倾角。(1分) 2. 布拉格角和衍射角: 布拉格角:入射线与晶面间的交角,(1.5 分) 衍射角:入射线与衍射线的交角。(1.5 分) 3. 静电透镜和磁透镜: 静电透镜:产生旋转对称等电位面的电极装置即为静电透镜,(1.5 分) 磁透镜:产生旋转对称磁场的线圈装置称为磁透镜。(1.5 分) 4. 原子核对电子的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 弹性散射:电子散射后只改变方向而不损失能量,(1.5 分) 非弹性散射:电子散射后既改变方向也损失能量。(1.5 分) 二、填空(每空1 分,共20 分) 1. X 射线衍射方法有劳厄法、转晶法、粉晶法和衍射仪法。 2.扫描仪的工作方式有连续扫描和步进扫描两种。 3. 在X 射线衍射物相分析中,粉末衍射卡组是由粉末衍射标准联合 委员会编制,称为JCPDS 卡片,又称为PDF 卡片。 4. 电磁透镜的像差有球差、色差、轴上像散和畸变。 5.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分为光学成像系统、真空系统和电气系统。 1. X射线管中,焦点形状可分为点焦点和线焦点,适合于衍射仪工作的是线焦点。 2. 在X 射线物象分析中,定性分析用的卡片是由粉末衍射标准联合委员会编制,称为JCPDS 卡片,又称为PDF(或ASTM) 卡片。 3. X射线衍射方法有劳厄法、转晶法、粉晶法和衍射仪法。 4. 电磁透镜的像差有球差、色差、轴上像散和畸变。 5. 电子探针是一种显微分析和成分分析相结合的微区分析。 二、选择题(多选、每题4 分) 1. X射线是( A D ) A. 电磁波; B. 声波; C. 超声波; D. 波长为0.01~1000?。 2. 方程2dSinθ=λ叫( A D ) A. 布拉格方程; B. 劳厄方程; C. 其中θ称为衍射角; D. θ称为布拉格角。 3. 下面关于电镜分析叙述中正确的是( B D ) A. 电镜只能观察形貌; B. 电镜可观察形貌、成分分析、结构分析和物相鉴定; C.电镜分析在材料研究中广泛应用,是因为放大倍数高,与分辨率无关; D.电镜在材料研究中广泛应用,是因为放大倍数高,分辨率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