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课程提纲

《文学概论》课程提纲

文学概论课程提纲

(2014 ---2015 学年第 1 学期)

级别:2014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专升本班级:1班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课程代码:

学时:48 学分:3 考试性质:考试

二、【教师信息】:

三、【课程简介】:

“文学理论”是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在中国新式高校出现的。真正纳入高校科目设置始自1933年北京大学的《中国文学系课程指导书》,1940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全国统一的《大学科目表》,“文学理论”位列其中。高校开设《文学理论》(或《文学概论》)最早可追溯到1924年,时年李笠在国立广东大学开授此课。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文学理论》成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文革前十七年的教材主要以前苏联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内容,1960年代初期以群和蔡仪主编的两部文学理论教材则成为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主要教材。1980年代中期以后,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下,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呈现多元发展态势。

《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也属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目前经再修订而形成的第四版,吸收了近年来在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各方面的意见,与过去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改动。全书内容分为五编:第一编导论介绍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第二

编阐述了文学活动的性质、特点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第三编论述了文学创造的过程和价值追求;第四编从不同角度考察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分析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讨论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把握文学风格内涵和价值;第五编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等内容。

文学概论课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本课程讲述文学这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如,什么是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有何联系和区别;文学创造过程中作家、作品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如何构思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文学鉴赏的特点,怎样理解文学作品?文学批评应遵循什么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同学们纪要理解记忆基本原理,又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重点是花大力气学习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作品的方法。

四、【课程目的】

文学概论属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先导课程,只有学好这门课程才能对文学学科的知识体系,研究范围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和了解,从而为学习中外文学史,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美学概论及美学史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五、【课程目标】

1、掌握文学的学科属性,学科形态,学科的历史性演变;

2、掌握文学与时代各个因素的关系;

3、掌握文学创造和鉴赏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作用和关系;

4、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5、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要求。

6、具备鉴赏和分析古今中外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能力。

六、【课程内容】

1、文学理论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基础。

2、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文学创造的动机构思及物化过程。

4、文学创造的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

5、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特点。

6、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意象。

7、叙事和抒情性文学创造的基本理论。

8、文学接受的过程。

七、【授课方式(教法)】教师主讲,组织学生讨论:指定运用某一理论分析文学作品

八、【课程网站】精品课程资源网:暨南大学刘艳芬主讲文学概论课程

九、【教材及教辅】

必备教材:《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四版。

主要参考书:

1. 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查良铮译,开明出版社1955年版);

2.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三联书店出版);

3.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示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4.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田守真、饶曙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版)。

十、【教学要求】

到课要求:无故缺课、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课堂参与要求:课前认真准备、上课时积极回答问题和与老师互动、按时提交作业;累计缺课3次及以上的学生,按学校规定通报到学校有关部门;对于一门课程全学期缺课1/3的学生,取消其参加期末考试资格;作业2次要求:卷面干净,字迹清楚,字数合乎要求。

十一、【考核方式】

考试方式:总评成绩评定标准:课堂点名10%、课堂参与度(含作业)5%、小测验20%、期中考试25%、期末考试40%。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2次小测验,1次期中考试和1次期末考试。2次小测验属于随堂测试,视所讲内容灵活进行;期中考试由任课老师随堂出题考试;期末考试按学院安排统一进行。

十二、【教学安排】

教学进度:

十三、【诚信要求】不允许抄袭和作弊,一旦发现必定严惩,惩罚措施按教务处、学务处规定说明和执行。

十四、【教室文明】不允许在课堂吃东西、不乱扔垃圾、着装周正文明、上课时不允许说话以免影响他人听讲。

十五、【特殊情况】若有疾病证明,需要书面说明原因,作业可以顺延一周交上,否则扣分。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文学概论》讲义课程资料

第一讲文学与文学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理论的含义。 2、了解文学理论的当前特征。 3、懂得如何学习文学理论。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文学对于读者来说都不陌生,我们一起不妨来看看牛汉(1923-2013)写作的诗歌《夜》(1997):关死门窗 觉得黑暗不会再进来 我点起了灯 但黑暗是一群狼 还伏在我的门口 听见有千万只爪子 不停地撕裂着我的窗户 灯在颤抖 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 诗不颤抖! 【赏析】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流亡、饥饿、受迫害、被捕、监禁、坐牢、受审判、劳动改造,什么重活都干过……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的诗就是这种生命痛感的真实记录。 读这首诗,我有一种独行者蹒跚在凄冷的暗夜里忽然得到了一盏灯的指引一样,莫名的兴奋与快慰! 从全诗的叙事情调看,它采用了具有象征寓意的故事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对人生历程的审视。从诗行排列形式看,它由六个小节组成,各节都由鲜明的形象;六节之间存在着严谨的因果逻辑,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生存场景。每节行数有着严格的控制,多则两行,少则一行,且每行字数很少,这样铺展在纸页的平面空间上,产生了一种醒目的视觉美感。从诗歌内容上看,六节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紧张的故事情节。首节是故事的开端,关死门窗阻隔黑暗,一下子就揭示了对立双方的冲突。”觉得”,表明面对夜的黑暗,”我”尚未看清其狰狞面目,采取的抗争方式(”关死门窗”)太过幼稚,这也见出”我”的善良、单纯。次节,是故事的发展,”我点起了灯”,改变了与黑暗的斗争方式,灯是黑暗的反面,可以驱散黑暗而带来光明。第三、四节,是故事的再发展,”我”惊奇而恐惧地发现,”灯”并不能驱散黑暗。”但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的门口”,这一句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黑暗的凶残。”千万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汇总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汇总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学概论学时:48 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考核方式:测试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努力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正确分析、研究和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形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和今后从事各项工作以及鉴赏、评论文学作品打好基础。 (二)教学要求在本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教学时应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尤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能够准确地识记和表述文学理论的基本术语、概念和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文艺实践中灵活运用。 3、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把教材内容和自己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相联系。分析、研究新时期我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用为新的文学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成果来充实自己。 4、努力扩大视野,把文学概论的学习同其他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读、勤思、善用”三者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理论思维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2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中国文论建设2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3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3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2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2 第七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2 第八章文学创造原则2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2 第十章文学作品文本层次和形象的理想状态3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3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3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3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和接受的性质3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3 第十六章文学批评6 机动4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2学时) 一般知识点:了解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以及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其划分依据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 重点: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难点:文学理论和文艺学关系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建立在对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文学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文学概论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学的发展、流派以及相关研究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并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背景、风格及其对社 会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文学作品的流派特点; 3.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文学研究方法,提升文学批评能力; 4.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 1. 文学概念与分类 - 文学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 文学作品的分类及流派 - 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2. 文学史与流派发展

-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比 - 东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 主要文学流派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3. 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 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形式 - 文学作品的语言与风格 - 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主题 -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解读方法 4. 文学与社会 - 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 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 - 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与反思 四、教学方法 1. 授课讲授:教师介绍并解释相关概念,分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文学作品阅读与解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分析其意义与主题。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文学作品分析和研讨,提升学生合作 与表达能力。 5.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文学相关的展览馆、博物馆或文化遗址,加深学生对文学发展历史的了解。 五、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并发表个人观点的情况。 2. 作业与考试:包括阅读文学作品、撰写书评、论文或答辩等形式。 3. 小组项目: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和展示。 4. 课程论文:学生独立完成的文学研究论文。 六、参考教材 1. 基础教材: - 《文学概论》(第一版),作者:XXX - 《文学概论导读》(第二版),作者:XXX 2. 参考教材: - 《世界文学史》(第六版),作者:XXX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的人文科学学科,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对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以及各式各类的文学研究都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性突出,抽象性强,是文艺理论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本课课内学时为64学时,4学分。它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文学的性质、文学价值与功能、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批评、文学的历史演变和文学活动的当代发展等主要问题。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文学的一般原理和相关的知识,理解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形态、结构、类型、样式,叙事和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等,并且提高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二、学习目标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的人文科学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最一般的文学理论,还要掌握相关的文学理论史上的重要理论成果,包括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和本学科发展的趋势,了解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论和解决的方式方法以及理论的思路。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前的相关课程包括: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当代文学、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学。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文艺观,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和辨析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的能力,也为以后从事语文文字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该教程以马克思反映论为基础,标明文学理论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文学概论 Theory of Literature 课程代码:27410073 学分:4 学时:64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64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 ) 先修课程: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 教材:《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文学类课程的基础理论课,在该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建立在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文学概论将为我系其他文学课如文学史、文学作品选、写作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该课程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的知识体系,把握理论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尤其要联系作品、作家和文学活动实际,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文化素质,思维素质、研究素质,培养学生进行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的实际能力,培养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有关问题,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的知识体系,把握理论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建立较为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具有理论的自觉与敏感。 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联系作品、作家和文学活动实际,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文化素质,思维素质、研究素质,培养学生进行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文学概论1课程考核大纲

文学概论1课程考核大纲 一、适应对象 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概念、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 三、考核的形式与方法 一般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方法灵活。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 学生修完本课程后参加年度期末考核,其成绩构成是:期末考核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 导言(6学时) 考核内容 (一)基本概念 文学理论文学文学活动 (二)基本理论 1、文学理论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2、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分支 考核要求 重点掌握文学理论的对象、性质和方法,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分

支。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8学时) 考核内容 (一)基本概念 艺术生产 (二)基本理论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及其启示 3、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考核要求 重点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观点,了解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6学时) 考核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二)基本理论 1、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 考核要求 重点掌握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及其基本内涵,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三章文学的性质(12学时) 考核内容 (一)基本概念

文学的性质 (二)基本理论 1、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性 2、文学的审美特性 3、文学的语言特性 考核要求 从三个方面准确理解文学的性质。 第四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8学时) 考核内容 (一)基本概念 文学价值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二)基本理论 1、文学价值的形成 2、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3、文学的审美功能 4、文学诸种功能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 掌握文学价值的内涵;理解文学功能的具体形态以及诸种形态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文学创作(14学时) 考核内容 (一)基本概念 创作动因创作冲动艺术构思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艺术构思创作个性 (二)基本理论 1、艺术想象的特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注:课程类别是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是指必修/限选/任选。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和核心课,主要讲授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它为学习其他文学专业课和高一级的文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文学理论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了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文学活动及其理论的初步能力,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1.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较好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事业心、进取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创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目光敏锐,思想开放,能够敏锐把握职业发展新动向,紧跟职业发展新潮流,富于创新性和创造力。将有利于职业终身发展。 3.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能够完全适应工作岗位所需,并在相应岗位上充分显示出中文毕业生良好的文字功底、写作能力和文化素质优势。 4.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该项能力保证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意见和能力,保证毕业生在工作五年后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岗位后更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职场发展。 5.具有深厚的古今中外文化底蕴。为学生带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度,这种从内而外的魅力,有利于学生自身可信任度的提高,在社会中得到尊重和肯定。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课堂教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介绍课程的知识点,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 课堂讨论:促进学生随堂思考能力,以及基于知识点的问题意识,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进步。 课下自学:给学生专业阅读和提升的建议,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量,配合教学,以求博雅。 课外作业:在随堂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下也进行积极思考,并形成思考后的成果。 小组作业:培养学生写作精神,在集体智慧的努力下,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解读。 三、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数:90(自学60,讲授30)适用专业:语文教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学理论的概述,是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本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文学作品,更需要从理论上高屋建瓴地掌握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及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本课程包含宽广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品格,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文艺观,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论文学作品和辨析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的能力,并为学生进修其它文学课程或从事语文教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材说明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以曹廷华主编的《文学概论(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版)为主,同时参考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版)。 四、学习内容 在理解“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为纲,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五个方面: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五、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30学时。 第一编导论(1课时)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二编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5课时) 第二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三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四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三编文学创作论(8课时) 第五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六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四编文学作品构成论(10课时) 第七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第八章叙事性作品 第九章抒情性作品 第十章文学风格 第五编文学接受论(6课时) 第十一章文学接受与消费的性质 第十二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三章文学批评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以讲授、举例、讨论、练习及作品分析为主。 七、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占30%,闭卷考试卷面成绩占70%。 【本文】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教学目的:掌握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应有的品格、基本形态,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了解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指导意义。 内容要点: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三、文学理论形态的多样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二、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11342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

11342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

民间文学概论学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1 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彝族的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 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他将歌谣按用法分为(15)种。 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解释题 1、文学(作者用语言形象化地再现现实、表现感受、启发读者的一门艺术。) 2、文学文本(作者创造的结果,读者欣赏或解读的对象。) 3、文学作品(读者还原、引申或再造的结果。) 4、文学意义(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内容和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价值。) 5、题材(题材是提炼素材得到的文本意义。它既指文学对象又指文本意义。) 6、主题(主题是文本意义的核心或中心。它决定文本品位。) 7、肖像的正面描写(由叙述代言者静态介绍。) 8、肖像的侧面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静态介绍。) 9、肖像的白描(即画龙点睛似的静态介绍。) 10、肖像的夸张(即放大特征的静态描写。) 11、肖像的纵比(即变化的动态描写。) 12、心理剖析(由叙述代言者的全知视角分析。) 13、心理独白(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受限视角自我表述。) 14、梦幻描写(由全知视角或受限视角来描绘幻觉或白日梦。) 15、意识流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内视角非逻辑性地呈现。)

16、典型角色(典型角色具有独特性格,是“熟悉的陌生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7、文学风格(文学风格即文学的审美的情调、语气、语调,侧重于文学的独创性,产生于创作气质,体现于文本话语在遣词、用句、修辞、表达上对规范语言的偏离。) 18、文学经典(生命长久、读者众多、久读不厌、启迪深刻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题 1、文学有哪三大功能?(认识、教化、审美。) 2、文学认识的基本维度是什么?(现实、作者、文本、读者。) 3、“载道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学是载道、传道、悟道的手段或工具。 1、儒家主张“文以载道”。 2、道家主张“得鱼忘筌”。) 4、“模仿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1、古希腊认识论者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文学是对世界异质同构的模仿。2、古希腊本体论者柏拉图认为文学模仿外形,低于现实、理念。3、古希腊反映论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反映实质,高于历史。) 5、“镜子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生活的一面镜子。1、文艺复兴认识论者达芬奇 认为画家的心像镜子。2、文艺复兴认识论者莎士比亚认为演戏像镜子。) 6、“再现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小说是对生活的再现和批判。1、现实主义反映论者别林斯基认为文学是赤裸裸的反映。2、现实主义反映论者巴尔扎克认为文学是充满想象的反映。)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32501510 2.课程名称:比较文学概论 3.英文名称:Comparative Literature 4. 课程简介:《比较文学概论》是汉语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方法,以开拓其眼界、提高其文学研究的水平。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历史和学科现状;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其基本研究方法,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对中外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 2.与相关课程衔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之后开设。 3.学时:总学时32,周学时2 4.开课学期:第7学期 5.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6.考核方式:考查,总评成绩=课程论文*40%+期末考查*60% 7.教材:陈淳、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8.教学参考资料: 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景尧:《简明比较文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饶芃子等著:《中西小说比较》,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于永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组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 教学目标: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特征和价值。 教学重点: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文学的特点。 授课时数:2 教学内容: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1.几种典型观点 2.比较文学的定义:跨国界、跨民族的文学研究;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二.比较文学的特征 1.跨国界、跨民族、跨学科 2.比较文学不同于比较方法 3.开放性和宏观性 三.比较文学的价值 1.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文学的本质 2.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各国文学的特点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各自具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丁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乂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3、文学活动中的四种要素,指的是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 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5、文学理论有七种基本形态,其主要包括: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6、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7、目前而言,我们的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9、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并回答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10、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就必须解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和当代性等三个问题。 11、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12、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13、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丁,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届丁自然,动物的感觉只是自然的生理秉赋。 14、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比较文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课程代码:27410061 学分:2 学时: 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 26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6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教材:《比较文学实用教程》,高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比较文学是“一种坚定地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学科。它把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认识和比较各国文学,揭示和把握文学的联系和规律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进行科学,艺术,文学三位一体的教育,使之既能领悟艺术之美,又能理解文学作品,并且不仅对获取科学知识感兴趣,而且对归纳逻辑和科学探索之方法 感兴趣。 课程目标2: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方式,从切割或原子式走向联系和综合的治学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课程内容 1.《比较文学》课程特征 2.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3.比较文学的意义 4.比较文学学者的素养 (二)教学要求 掌握比较文学的意义,理解比较文学的名与实,了解比较文学学者应该具有的素养。

(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比较文学的意义 2. 难点 比较文学学者应该具有的素养。 第二章影响研究 (一)课程内容 1.影响研究的类型 2.影响研究的途径 3.创造性误读 (二)教学要求 掌握影响研究的类型,理解影响研究的途径,了解创造性误读。(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影响研究的类型 2. 难点 影响研究的创造性误读 第三章形象学 (一)课程内容 1.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2.形象学与文化政治 3.形象学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掌握形象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形象学的意义,了解形象学与文化政治(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2. 难点 形象学与文化政治的关系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提醒文学根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3、话语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4、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5、创作动机:简单地说,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6、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根底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7、即兴与推敲: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降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8、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根底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表达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9、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0、文学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表达,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语言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12、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拟直露、倾向比拟鲜明的意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拟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也可叫文学学。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人文科学准确地讲应该是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侧重于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以及社会,主要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 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1、文学理论的 对象: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 任务:研究总结文学规律和原理。 性质:(人文社会)科学。(归属:文艺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 体系:文学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论。 总结: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现象为对象,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体系一般包括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接受论五大部分。) 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活动。 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作家、作品等的学科。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主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及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两个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是: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生活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本质,包括才能、思想、情感、理想、道德、性格等。对象化即转化成可感的对象,故又称“感性显现”。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做而现实地转化,二是精神性的对应化。)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但“文艺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却可以而切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反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反映指有密切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映”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理论方面,文学是社会意识,必然是社会存在的生活的反映。实践方面,一切文学作品可分为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两方面,二者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 文学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这里的“生产”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意义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资本主义以前,文学艺术只是精神活动,资本主义以来,文学艺术成为商品,为作家和出版商创造利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她以审美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所谓审美,就是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注和审视,进而表现审视者的情感态度)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

《文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绪论 本章概述: “文学概论”是阐述文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教材体系,也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几乎涉及了文艺学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要在根本上理解“文学概论”这个理论体系,要了解在这个体系之中的各个细节及其相互关系,就必须关注其本体,说明它自身的学科界定、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等。 知识点1:文学概论的性质 “文学概论”是一门具有文学理论性质的课程体系。从学科界限来说,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文艺学实际上是指研究文学的学问。一般认为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这三个分支既有明显的界限,又有密切的关系。 文学史是在时间维度上具体地考察文学的发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文学史的具体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对作家、作品进行研究。2、文学风格、流派和思潮的研究。3、文学现象与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系的研究。4、文学的发生、历史运动、发展变化规律、继承与革新的原则和对策的研究。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作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最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等为核心对象所展开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的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在对具体的文学现象的把握中,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文学概论”是对整个文艺学的一种理论阐释,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讨论文艺学的各个主要问题的一个教学体系。由此看来,我们对“文学概论”应该有两种理解:1、“文学概论”是一种教材和教学体系。2、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理论体系。它具有文学理论的特点,但它又不是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相并列的文艺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文艺学所采取的角度基本相似,因而它的理论特点是全面概括而不深入。 知识点2:学习文学概论的意义 文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中文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