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N110057824A】一种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装置及成像处理方法【专利】

【CN110057824A】一种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装置及成像处理方法【专利】

【CN110057824A】一种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装置及成像处理方法【专利】
【CN110057824A】一种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装置及成像处理方法【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70129.4

(22)申请日 2019.05.06

(71)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地址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

(72)发明人 潘俊 陈磊 于非 刁新源 

魏传杰 王延清 

(74)专利代理机构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21002

代理人 许宗富

(51)Int.Cl.

G01N 21/85(2006.01)

G01D 21/02(2006.01)

G06K 9/62(2006.01)

H04N 5/225(2006.01)

H04N 5/232(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装置及成像处理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海洋装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装置及成像处理方法,包括主架体、闪光灯组件、相机组件和主控制单元,闪光灯组件包括旋转驱动装置、旋转叶轮和闪光灯,旋转叶轮通过旋转驱动装置驱动旋转,在旋转叶轮上设有闪光灯,相机组件包括直线驱动装置、光学成像仪和相机镜头基座,相机镜头基座上设有透镜,相机镜头基座内设有光学成像仪,且所述光学成像仪通过直线驱动装置驱动移动以使合适的镜头与所述透镜对位。通过图像处理程序步骤获取海洋生物的种群图像并分类,分析得到该海洋生物种群的分布。本发明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对海底浮游生物种群和颗粒物质的快速识别及量化,避免对海底浮游生物

种群和颗粒物质扰动。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5页CN 110057824 A 2019.07.26

C N 110057824

A

权 利 要 求 书1/2页CN 110057824 A

1.一种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架体(3)、闪光灯组件(9)、相机组件和主控制单元(4),闪光灯组件(9)和相机组件均设于主架体(3)上,所述闪光灯组件(9)包括旋转驱动装置(19)、旋转叶轮(20)和闪光灯,所述旋转叶轮(20)通过所述旋转驱动装置(19)驱动旋转,在所述旋转叶轮(20)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布有多个闪光灯,所述相机组件包括直线驱动装置(21)、光学成像仪(22)和相机镜头基座(10),所述相机镜头基座(10)朝向所述闪光灯组件(9)的一侧设有透镜(23),在所述相机镜头基座(10)内设有光学成像仪(22),且所述光学成像仪(22)通过所述直线驱动装置(21)驱动移动以使合适的镜头与所述透镜(23)对位,所述旋转驱动装置(19)、闪光灯、直线驱动装置(21)和光学成像仪(22)均通过所述主控制单元(4)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体(3)内设有闪光灯单元(8)和相机驱动单元(11),所述闪光灯单元(8)和相机驱动单元(11)平行设置且后端均与主控制单元(4)前端相连,所述闪光灯组件(9)设于闪光灯单元(8)前端,所述相机镜头基座(10)设于相机驱动单元(11)前端,且所述相机驱动单元(11)内设有所述直线驱动装置(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光灯单元(8)内设有为旋转驱动装置(19)和闪光灯供电的驱动电源(18),且所述驱动电源(18)通过主控制单元(4)控制通断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单元(4)包括监控控制器(16)和嵌入式PC模块(17),所述直线驱动装置(21)和驱动电源(18)通过所述嵌入式PC模块(17)控制,所述光学成像仪(22)通过所述监控控制器(16)监控;所述主控制单元(4)通过连接缆(12)与一个数据综合处理及分析单元(14)相连;所述主控制单元(4)上设有电池组件(5)和数据存储单元(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体(3)内设有叶绿素浊度传感器(2)和温盐深传感器(6);所述主架体(3)上侧设有上导流翼板(1)、下侧设有下导流翼板(7);所述主架体(3)呈前小后大的梭形;所述主架体(3)上设有预留挂载孔。

6.一种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主控制单元(4)接收数据综合处理及分析单元(14)的指令,控制闪光灯组件(9)照射海洋生物,控制相机组件采集海洋浮游生物的原始图像,控制叶绿素浊度传感器(2)和温盐深传感器(6)采集海洋数据并存储,通过图像处理的程序步骤获取海洋生物的种群图像类别并分类,用于分析得到该海洋生物种群的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主控制单元(4)输出信号控制旋转驱动装置(19)使旋转叶轮(20)转动,从而旋转叶轮(20)上沿着圆周方向均布的多个闪光灯照射海洋生物;所述主控制单元(4)输出信号控制直线驱动装置(21)驱动光学成像仪(22)在各个透镜(23)之间切换位置,对海洋生物进行对焦拍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海洋浮游生物光学成像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处理的程序步骤包括:

a.加载采集的海洋浮游生物的原始图像;

b.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与对焦物体检测、分段阈值计算、梯度分析,初步获取海洋浮

2

海洋的重要性论文

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 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海洋中 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 航运交通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 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就极其投入,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日益成为今后世界新的潮流。近些年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 利用的成就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海洋的多种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越 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实践证明,海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海洋对人 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倍的增长,海洋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正 像众多专家预言的一样,未来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世界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 决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人类开发海洋资源主要 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 首先是发展海洋牧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海洋渔业当中,使捕鱼率 大大提高,但也导致天然渔业资源的衰退。因此,各海洋国家都非常注意开发海洋牧场,即用人工繁殖的苗种,在人为的舒适环境中经过中间培养,然后放到海洋中养殖,摄取海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来生长发育,最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捕捞。从而使海洋渔业 由传统的捕捞垂钓型向养殖放牧型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方向发展。其次,生物工程技 术为改善海产品的质量开辟了新途径。例如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生长激素使鱼的体

微生物在海洋中的作用

论微生物在海洋中的作用 作者:周浩王璐 中文摘要: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减少,开发海洋,向海洋索取资源,尤其是海洋微生物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将从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海洋药物及保健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海洋极端酶、海洋微生物在消除海洋污染物等方面给予介绍。 中文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资源生物药物资源 前言 洋中生活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是以单细胞或以群体形式存在,能独立生活的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单细胞藻类及原生动物等等。但按狭意所指仅为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细菌。微生物体积大多非常微,需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如海洋微生物,它的直经大多仅为几个微米到零点几个微米。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颇大。如胶州湾每毫升海水中生活着几百个,多至几千万个细菌。它们对我们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浩瀚的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它覆盖着地球表面积海水总体积占地球总水量的70%,海洋中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生物活性物质种类繁多,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仅在过去10年中有近5000种新的海洋天然产物被发现。大多数都分离自海洋微生物,且许多是陆地生物所没有的,显示出巨大开发潜力,因此,海洋微生物资源研究已成为海洋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文 1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 海洋是一个十分独特的生态环境,包罗了高盐、高压、低温、尤其是深海低光照、寡营养等特点,还有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的极端环境,来自海洋的微生物大部分都是适应了极端环境的极端微生物,据估计海洋微生物可达0.1~2亿种,已发现的类群主要包括病毒、古菌细菌、粘细菌、微藻、真菌,海洋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决定了其代谢产物多样性,海洋环境是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源泉 2海洋微生物药物资源

海洋浮游生物期末模拟试题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洋浮游生物学期末模拟试题 11海科曾奇整理 (注:红色字体的为我认为出题概率更大的题目,没时间的至少把红色部分看下。另外下面题目纯属本人猜测,红黑勿怪。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考个好成绩) 第一题:名词解释 1、世代交替:某种生物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进行有性生殖,而在另外的阶段 进行无性生殖,两种过程交替出现。 2、囊壳:某些藻类具有的特殊细胞壁状的构造,无纤维质,但常有钙或铁化合 物的沉积,常呈现黄色、棕色甚至棕红色。 3、周质体:藻体细胞表层特化的一层坚韧而有弹性的构造,藻体形态较稳定。 4、海洋浮游植物:是无胚具有叶绿素的自养叶状体孢子植物。 5、蛋白核:是绿藻、隐藻等藻类中常见的一种细胞器,通常由蛋白质核心和淀 粉鞘组成,有的无鞘。 6、壳套:壳面向相连带转弯的部分。 7、相连带:与壳套相连和壳面垂直的部分。 8、隔片:具间生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片状的结构。 9、假隔片:隔片的一端是游离的。 10、壳缝:从壳面沿着纵轴的一条裂缝,又叫纵沟。 11、相连带:上壳连接带和下壳连接带相连接的部分。 12、龙骨点:管壳缝内的每一个大孔就叫龙骨点。 13、管壳缝: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故叫管壳缝。 14、假空泡:又叫伪空泡,是蓝藻细胞内具有的气泡,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 黑色红色或紫色,可使植物体漂浮。 15、厚壁孢子:由普通营养细胞增大体积,积累丰富的营养,然后细胞壁增 厚形成。

16、段殖体:蓝藻藻丝上两个营养细胞间生出的胶质隔片或由间生异形胞断 开后形成的若干短的藻丝分段。 17、胞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小单位。 18、伪足:一些原生动物运动和取食的一种细胞器,由部分细胞质暂时突出 而成. 19、纤毛:是从一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表面伸出的、能运动的突起。 20、焰茎球:轮虫等原肾管的收集端由合胞体组成的囊状结构,其内腔的顶端 具有可摆动如火焰的纤毛。纤毛摆动帮助所收集的液体往排泄孔的方向流动。 21、咀嚼器:为轮虫类咽下部的咀嚼囊内的几丁质(亦称石灰质)构造,由中 央的1块砧骨(incus)和左右对称的2块锤骨(malleus)组成,通过咀嚼囊肌肉的运动使锤骨与砧骨相碰撞以磨碎食物。 22、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 23、混交雌体:轮虫动物门中进行有性生殖的雌体。环境恶劣时,混交雌体以 减数分裂的方式产生单倍染色体的需精卵,一部分需精卵不受精,产生雄卵,孵出雄轮虫。雄轮虫和其他混交雌体交配、受精后在混交雌体内形成厚壳的休眠卵(resting egg)。休眠卵可以对抗各种不良环境长达数月之久,待环境转好时,再孵化成非混交雌虫,又可以进行孤雌生殖。 24、休眠卵:在动物繁殖的过程中,为了应对恶劣的环境,一些动物的胚胎外 面会被一层包被膜所包裹,此时,动物的胚胎发育处于休眠期,等到条件合适的时候再发育,这样的动物胚胎就叫做休眠卵。 25、触手:系存在于多数低等动物身体前端或口周围等处,能自由伸屈之突起 物的总称。 26、刚毛式:第二触角的内外肢的节数以及刚毛的多少与排列各属不同,常用 一定的序列来表示。这种序列成为第二触角刚毛式。 27、壳腺:又名颚腺,1对,生于前胸两侧,由末端囊和细长盘曲的肾管组成, 是枝角类主要的排泄器官。 28、无节幼体:是低等甲壳类孵化后最初的幼体,身体尚不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呈扁平椭圆形,在正中线前方有无节幼体眼1个,其后方有口和消化管(肛门尚未开启),左右具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和大颚等3对附肢,这一阶段称为无节幼体。 29、桡足幼体:甲壳动物桡足类的后无节幼体经最后一次蜕皮后变成的幼体。 30、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等到了一个限度, 这种小细胞将不再分裂,而是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就叫复大孢子。 第二题:填空题 1、藻类的色素成分极为复杂,可分为四大类,即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 和藻胆素。 2、枝角类的消化道内已证实的有蛋白酶、肽酶、酯酶和淀粉酶。 3、金藻特有的生殖方式为内生孢子。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解析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 绪论 1.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2.浮游生物的特点:多数个体很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多数分布于水体的上层或表层。 3.海洋浮游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海洋浮游生物学与生物科学、海洋科学及水产养殖、海洋地质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5.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营养方式): 浮游植物:包括单细胞藻类(也包括细菌)。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自养方式,其中,藻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能进行光 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是 生态系统的还原者(也可以是生产者)。浮游植物一般分 布于海洋的真光层。 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水母、轮虫、甲壳类、毛颚类、翼足类、异足类、被囊动物、浮游幼虫、仔鱼、稚鱼等。其特点是: 营养方式为异养方式,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依赖已有的

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多为滤食性。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 统中的消费者,可分布于真光层,也可分布于较深的水层。6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个体大小分): 海洋浮游生物 浮游动物

7.海洋浮游生物的经济意义: 有利方面: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浮游生物是鱼类洄游路线和渔场的标志;浮游生物是海水养殖的重要饵料; 一些海洋浮游动物是人类的食物;浮游生物可作为海流的 指示种;浮游生物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浮游生物有助于 研究海洋古地质和古环境;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防治海 洋环境污染; 不利方面:浮游生物可造成赤潮,危害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浮游生物可破坏鱼网,捕食幼鱼;浮游生物会暴露军舰的夜 间航行路线;浮游生物可聚集而形成声散射层--假海 底; 硅藻 1.海洋浮游植物的经济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 目录 为什么要探索海洋 人类目前对海洋的认识 人类探索海洋所面临的难题 从古到今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也许这正是证明了人类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未知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借助的工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大,现在对太空的探索显然成为一大热点,相比于浩瀚无垠的外太空,存在于地球本身的海洋就显得小了,而对海洋人类又了解多少,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为什么要探索海洋 对人类而言,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那一览无际的蓝色大地,其所蕴含的生物、矿物、可再生能源及空间资源等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由此可见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为海洋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的相关数据及其表述。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尽管月球表面上的某些区域,也被人类冠以“风暴海”等地名,但事实上那里连一滴海水也没有。海洋是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海洋中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航运交通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就极其投入,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日益成为今后世界新的潮流。近些年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成就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海洋的多种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越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实践证明,海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海洋对人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倍的增长,海洋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正像众多专家预言的一样,未来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世界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 具体来讲海洋对人类的贡献则有这几个方面。 1、海底矿产 海水中最普通的是盐,即氯化钠,是人类最早从海水中提出的矿物质之一。另外还有一种镁盐,它们是造成海水又咸又苦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两种外,还有钾盐、碘、溴等几十种稀有元素及硼、铷、钡等,它们一般在陆地上比较少,而且分布较分散,但又极具价值,对人类用处很大。 据估计海水中含有的黄金可达550万吨,银5500万吨,钡27亿吨,铀40亿吨,锌70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钙560万亿吨,镁1767万亿吨等等。这些东西,大都是国防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必需品。例如镁是制造飞机快艇的材料,又可以做火箭的燃料及照明弹等,是金属中的“后起之秀”,而世界上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镁来自海水。 海水是宝,海洋矿砂也是宝。海洋矿砂主要有滨海矿砂和浅海矿砂。它们都是在水深不超过几十米的海滩和浅海中的由矿物富集而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砂,是开采最方便的矿藏。从这些砂子中,可以淘出黄金,而且还能淘出比金子更有价值的金刚石、石英、钻石、独居石、钛铁矿、磷钇矿、金红石、磁铁矿等,所以海洋矿砂成为增加矿产储量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之一,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利用。

海洋浮游生物学 (3)

世界海洋中的硅藻 大约一亿年前,海洋硅藻的地位显著提升,现如今它生成的大量有机物,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它们生活在一个生长必需物稀少且不断被回收共享的环境,它们极大地影响了全球气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这些至关重要的生物将如何应对如今变化迅速的海洋环境?这对环境健康十分重要,目前人们正通过对其基因的研究来解密。 地球上约1/5的光合作用都是通过名为硅藻的微观真核浮游藻类产生的。这些光合主力在世界各地的水域都被发现,只要有充足的光照和营养盐。硅藻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diatomos,意为“切成两半”,指的是它们特有的由二氧化硅形成的两部分细胞壁(见图一)。海洋硅藻每年产生的有机碳相当于陆地上所有热带雨林产生的有机碳的总和。但与由树木产生的有机碳不同的是,由硅藻产生的有机碳作为海洋食物网的基础,被迅速消耗。在沿海地区,硅藻有力地支撑了我们的渔业,而在开阔海区,绝大部分硅藻产生的有机物迅速下沉,成为深海生物的食物。而下沉的一小部分有机物并没有被消耗,它们沉积在海底,为石油储备量做出了贡献。鉴于硅藻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增加铁含量来育肥大片海域从而使硅藻大量繁殖,以此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这项备受争议的计划已经制定。 通过对世界性硅藻海链藻34兆可用的包括细胞核、质体、线粒体基因的DNA 序列的研究,关于硅藻对全球的影响有了新的见解机制。全基因组序列的第二个模型硅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27Mb)也很快完成了研究,并且目前极地种圆柱拟脆杆藻(80mb)和沿海种多列拟菱形藻(300mb)也完成了初步测序。测序项目迄今为止更有趣的结果之一是认识到将硅藻与进化上不同的植物和动物谱系区分开的基因和代谢途径的独特组合。硅藻中封装了巨大的多样性,例如T. pseudonana 和P. tricornutum之间约相差9000万年,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却和相差5500万年的动物和鱼类完全不同。 这篇文章中我们探究了硅藻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和基因组学的交集, 重点研究硅藻在过去和当代海洋中的作用,出现在我们眼前是一种基于基因组的反应,反映了海洋生态系统复杂交互作用,其中代谢产物和代谢能力在不同生物界中被共享。我们的目标有两个:首先,为这群不同寻常的迷人的生物群体提供一扇窗户,让我们了解到它们在调节地球稳定性方面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更深入地了解在未来海洋环境下硅藻将会有何变化,这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硅藻数量的变化可能对地球大气产生巨大的影响。

海洋能优劣势及前景

四、海洋能优劣势及前景 (一)海洋能优势 1、总量大 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太阳能采集器,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换算为电功率约为80万亿kw,其中海洋每年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37万亿kw·h,每平方千米大洋表面水层含有的能量相当于3800桶石油燃烧发出的热量,因此海洋又被称为“蓝色油田”。 海洋能总量巨大,可面对海洋这个巨大水体,人们的活动能力(人力、财力、物力)相对说来极其渺小 2、分布广 海洋能分布范围广泛,在我国大陆沿岸和海岛附近蕴藏着较丰富的海洋能资源,至今却尚未得到应有的开发。据调查统计,我国沿岸和海岛附近的可开发潮汐能资源理论装机容量达2179万kW,理论年发电量约624亿kWH,波浪能理论平均功率约1285万kW,潮流能理论平均功率1394万kW,这些资源的90%以上分布在常规能源严重缺乏的华东沪浙闽沿岸。特别浙闽沿岸在距电力负荷中心较近就有不少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较大开发价值的大中型潮汐电站站址,不少已经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已具备近期开发的条件。 3、可再生 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会再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污染小 海洋能是一种洁净的能源,它既不会污染大气,也不会带来温室效应。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二)存在的问题 1、海洋能发展缺乏整体规划。 在我国海洋能开发历史中,由于对资源本底状况缺乏整体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计划,基本处于试验、探索阶段,甚至有一定的肓目性和重复性,从而影响了我国海洋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当前,国家已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但对于海洋能的发展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2、海洋能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海洋能利用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对工程技术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历史上海洋能开发技术研究时冷时热,有些领域的研究曾因各种原因而一度中止,没有系统的科研规划和发展计划,只是由各研究单位开展了一些零星研究T作,从而造成我国,海能开发利用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未能形成规模和产业,总体研发能力不强。 3、海洋能开发市场化运作难度大。

海洋浮游生物的发展简史与展望

海洋浮游生物的发展简史与展望 前言 水生生物,广义上来说包括水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生物,范围十分广泛。而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因此,水生生物的分布也是非常广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海洋生物的研究愈加深入和重视,从而对其的进化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而我们所学的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洋浮游植物和海洋浮游动物两大类。我们除了要学习它们的形态、分类、生理、生化、生态等各个方面,还要了解它们的发展简史,以便我们去学习和了解它们;另外,在学习海洋浮游生物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去思考它们对于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对人类的发展的有益的方面,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海洋浮游生物的发展简史 人类在与海洋、湖川、池沼各类水域的接触和利用中,逐渐发现和记录了水生生物的种类及其分布和生活史,首先被注意的是鱼类和其他大型水生生物。对于大多数为小型生物的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最早是在列文虎克研制出显微镜之后才开始的,自此微型和小型生物才得以深入研究,列文虎克更是首先发现轮虫和一些单细胞生物。1815年,Forbes用底拖网采集并观察了海岸底栖生物的分带现象。1845年,穆勒(J.Muller)在德国沿海用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生物并进行浮游生物研究。1867年,德国学者汉生(Hensen)率远征队去大西洋采集和调查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分布,首先创用“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1868年,穆勒首次用拖网在瑞士湖泊采集浮游生物并做了很多分类工作。此外,还有很多学者早期在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研究中做出贡献。早期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为其发展的第一阶段,偏重于采集观察和形态分类。 进入20世纪后,海洋浮游生物的形态、分类的工作仍在继续,但其研究中心逐渐转向生态、生理等方面。20世纪20年代,人类着重研究它们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各种环境因子对各类海洋浮游生物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等。这段时期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都为海洋浮游生物研究的第二阶段。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属于海洋浮游生物研究的第三阶段。主要是海洋浮

海洋微生物学作业

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 姓名: 班级:学号: 摘要:海洋多变复杂的环境导致了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海洋微生物因其具有产生新型生物活性产物的巨大潜力,已受到全世界海洋研究人员的重视。近年来,从海洋微生物中已分离到许多结构新颖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其中有的已进入临床试验,显示了良好的研究开发前景。 Abstract: The changeable and complex environment of the ocean leads to diversity of marine microorganism. Marine microorganisms have been proved to be potential in producing novel bioactive substances. Marine-derived microorganisms are rich sources of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thus they receive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marine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many new structurally-unique anti-tumor compound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marine-derived microorganisms, and some of them have been in clinical trials and showed better development prospects.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筛选方法研究模型 Key words: marine-derived microorganisms; antitumor; bioactive substance; Method of screener; research model; 一、海洋微生物 1.海洋微生物研究意义 海洋环境的特殊性(高压、高盐、低温、低光照、寡营养等)使海洋微生物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代谢方式和很强的再生、防御和识别能力。海洋微生物能产生一些结构新颖、活性特异的次级代谢产物以适应周围极端的生存环境。近几年,已有近万种新的海洋天然产物被发现,这些海洋天然产物具有抗癌、消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活性,已成为当今世界药物研发的热点,有的药物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或已进入临床,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抗肿瘤活性物质 肿瘤是现代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多年来,各国学者致力于寻取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化合物。对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有关研究表明,醚类、大环内酷类、菇类、含氮杂环类、肤类、酞胺类及醌类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二、海洋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分类(450) 1.海洋放线菌的抗肿瘤活性物质(150) 海洋放线菌的生活环境十分特殊,如高盐、高压、低营养、低温等。在这些生命的极限环境,海洋放线菌已发展出独特的代谢方式,同时提供了产生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例如,中国海洋大学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海洋放线菌S1001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和研究,并用理化手段综合分析了其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近年来,研究者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出的主要抗肿瘤活性物质,见表1。

The importance of the ocean(海洋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the ocean Covering 71% of the Earth’s surface, containing rich resources including biological resource, chemical resources, mineral resources, marine energy and marine transportation. The ocean have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Practice shows that ocean is indispensable to human life and creating, and the ocean’s impact on human will increase exponentially. Just as many experts predicted, the future is marine century. Now, the sea is suffering. The evidence abounds. It becomes acid, making marine life difficult. The dearth of some species will disrupt the food chain, which will in turn destabilize the entire ecosystem. The coral reefs, as the rainforests of the sea, are affected by overfishing, overheating, ocean acidification, etc. Most of them are therefore gravely endangered. Humans inflict too many stresses on marine ecosystem, which may permanently change the ocean. For humans, each of these changes is a catastrophe. As we all know, the ocean is interconnected. The contamination of one piece of sea area is bound to affect other waters. Polluted waters have endangered human health, causing widespread concern of all peo ples. It’s high time to take necessary measurement to make matters right. Firstly, we need to manage the sea efficiently just as what we do to the land. Then, economics also provide some answers, liking abolishing fishing subsidies. At la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proper measures to make the people who exploit resources of the sea protect the ocean. Only if we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ocean, can the ocean benefit the mankind.

海洋浮游生物学

1、越高等的甲壳动物蜕皮变态的次数越少,如对虾,需经过幼虫、 . 幼虫、糠虾幼虫三个发育阶段,次的蜕皮变态之后才变成体形与幼虾相似的仔虾。 2、戎亚目种类,一般体长mm,最大可达56mm。身体侧扁,分节明显,可分、、三部分。头部多数与第一胸节愈合,形态变化很大,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3、磷虾幼虫包括无节幼虫、幼虫和幼虫,这些幼虫在夏、秋季浮游生物中较为常见。 4、幼虫lingula larva是腕足动物海豆芽Lingula的幼虫,幼虫actinotrocha larva是帚虫动物Phoronida的幼虫。 5、毛颚动物Chaetognatha身体细长,左右对称,其形状及运动状态似箭,所以有之称。生活时身体大多十分透明,故又称为虫。又因其头部两侧各有成排的钩状颚毛,而称其为毛颚动物。 6、环节动物中的多毛类幼虫一般分为幼虫trochophora larva和幼虫Post larva,后期幼虫又称为幼虫。 7、腹足动物Gastropoda属动物门的一个纲,大部分种类营底栖生活,仅后鳃亚纲中的目Pteropoda和亚纲的异足亚纲Heteropoda及海蜗牛科Janthinidae的种类,在海洋营浮游生活。 8、钵水母类水母一般个体较(大、小),(有、无)缘膜,故又称其为水母,在其伞部边缘有缺刻,将其分成若干瓣,称为。 9、被囊类有尾纲动物终生保留有尾和脊索,故称其为纲。又因其体形与营固着生活的海鞘纲的幼虫相似,故又有纲之称,是尾索亚门中最原始的一纲。身体很小,一般为0.50—3.0mm。身体透明,形似蝌蚪,可分为躯干部和尾部两部分。10、毛虾是间接发育的,个体发育通常经历3个幼虫期:幼虫期、幼虫期和幼虫期,经次蜕皮才发育为一个仔虾。 11、钵水母类水母一般个体较大,又称其为(有、无)缘膜水母,但在其伞部边缘(有、无)缺刻,将其分成若干瓣,称为。12、短尾类幼虫属于蟹类幼虫,包括幼虫和幼虫。蝌蚪幼虫属于动物门。 13、桡足类的身体又有前体部和后体部之分,这两部分之间,有一个可使身体曲折的活动关节。活动关节前的身体各部称为前体部,活动关节后之各部称后体部。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哪些 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由于海水中生活条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种类的成分与陆地成分迥然不同。就植物而言,陆地植物以种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而海洋植物中却以孢子植物占优势。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种藻类。由于水生环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态类型比较单纯,群落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但有一些固着于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与陆地植物区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区系成分较为丰富,热带海洋中种属反而比较贫乏,这一点与陆地植物区系恰好相反。 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样分为若干带: 1.潮间带(intertidal) 或沿岸带(1ittoralzone) 即与陆地相接的地区。虽然该带内的生物几乎都是海洋生物,但那里实际上是海陆之间的群落交错区,其特点是有周期性的潮汐。生活在潮间带的生物除要防止海浪冲击外,还要经受温度和水淹与暴露的急剧变化,发展出许多有趣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潮间带的底栖生物又因底质为沙质、岩石和淤泥分化为不同类型。 2.浅海带或亚沿岸带(neritic 或sublittoralzone) 包括从几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陆架范围,世界主要经济渔场几乎都位于大陆架和大陆架附近,这里具有丰富多样的鱼类。 3.浅海带以下沿大陆坡之上为半深海带(bathylzone) ,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深海带(abyssalzone) 深海带的环境条件稳定,无光,温度在0~4℃左右,海水的化学组成也比较稳定,底土是软的和粘泥的,压力很大(水深每增10m,压力即增加101.325kPa) 。食物条件苛刻,全靠上层的食物颗粒下沉,因为深海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由于无光,深海动物视觉器官多退化,或者具发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极大,位于长柄末端,对微弱的光有感觉能力。适应高压的特征如薄而透孔的皮肤,没

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二部分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浮游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定义 一、浮游生物(Plankton) 定义: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地营漂浮生活的水生生物。 二、浮游生物的共同特征 1、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 2、体色:浮游植物——因有叶绿体等色素体而表现颜色多样化; 浮游动物——多透明Eg:水母;栉水母;海樽 小甲壳类:体内有色素 漂浮生物:帆水母呈海水蓝色 深海浮游动物体色较深,呈棕色或棕褐色棕褐色 3、多数个体小浮游植物:10μm-100μm 浮游动物:1mm~10mm Eg:北极霞水母(2~7.8m) 火体虫(尾索动物海樽的群体,长度可达2m) 三、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 研究浮游生物生命现象、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浮游生物分类 (不同分类标准下不同分类名称及解释如阶段性浮游生物) 一、营养方式 1、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主要包括单胞藻(硅藻、甲藻) 自养性浮游生物—— 生产者,初级生产力,真光层<这个光层的光能可以保证植物足够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2、浮游动物Zoopankton 异养性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原生、腔肠、甲壳类>很多海洋生物幼体也属于浮游范畴——消耗者,次级生产力 二、个体大小(知道中英文名) 1、极微型浮游生物(Ferntoplankton):0.02~0.2μm,浮游病毒 2、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0.2~2μm,浮游细菌,浮游植物 3、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μm,浮游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 4、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μm,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 5、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0.2~20mm,小型水母,栉水母,桡足类,枝角类,毛

海洋运动的重要性

海洋运动的重要性 翟宝静 摘要:本文浅谈了一下海水的运动形式以及海洋运动的重要性。 关键字:海洋波浪潮汐洋流 引言:海水水体以及海洋中的各种组成物质,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海洋环境。海水运动是海洋环境的核心内容。海水的运动变现出多种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 波浪是海水受海风的作用和气压变化等影响,使它离开原来的平衡位臵,发生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这就形成了海上的波浪。波浪是一种有规律的周期性的起伏运动。 而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风速越大,波浪规模越大,能量越大。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它能毁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当波浪涌上边时,由于海水深度愈来愈浅,下层水的上下运动受到了阻碍,受物体惯性的作用,海水的波浪一浪叠一浪,越涌越多,一浪高过一浪。与此同时,随着水深的变浅,下层水的运动,所受阻力越来越大,以至于到最后,它的运动速度慢于上层的运动速度,受惯性作用,波浪最高处向前倾倒,摔到海滩上,成为飞溅的浪花。 波浪对人类的影响: 波浪在风力作用下为风浪时,对航海渔业的作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当由于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引起的海啸时,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影响人类正常的生活,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例如:2005年印尼海啸和今年3月11号发生的日本9级特大地震皆是由于海底地震造成的海啸引起的。 潮汐: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两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固体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弹性—塑性形变,称固体潮汐,简称固体潮或地潮;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涨落与进退,称海洋潮汐,简称海潮;大气各要素(如气压场、大气风场等)受引潮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如8、12、24小时)称大气潮汐,简称气潮。其中由太阳引起的大气潮汐称太阳潮,由月球引起的称太阴潮。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阳近,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比为11:5,对海洋而言,太阴潮比太阳潮显著。地潮、海潮和气潮的原动力都是日、月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而引起的,三者之间互有影响。大洋底部地壳的弹性—塑性潮汐形变,会引起相应的海潮,即对海潮来说,存在着地潮效应的影响;而海潮引起的海水质量的迁移,改变着地壳所承受的负载,使地壳发生可

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海洋和大气间存在着持续的动量、热量和物质的交换,这种彼此互为影响的过程称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现代物理海洋学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质量的变化和气体的交换。在海洋中,由空气垂直涡动所引起的接触热交换是主要的传热形式,其次是对流的接触热交换,接触热交换的结果,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与此同时,由海面向大气蒸发大量水,据统计,仅北太平洋每年就有9.0×1013吨,而全球海洋每年要蒸发掉351200立方公里水。蒸发这么多的水,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不仅如此,在由海面蒸发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从海洋进入大气,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它们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很大,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海洋各学科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原理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轮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季节并不固定,持续时间短的为半年,长的一两年。强度也不一样,1982~1983年那次较强,持续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使得灾害频发,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 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中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中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中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中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中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第三是中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中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中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中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起因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南赤道暖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

浅谈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浅谈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仍然保持着高度发展的态势,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加重,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标是我国目前及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受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加之其技术开发所预示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从根本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应用微生物的高效降解、转化能力治理环境污染,在污水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重金属降解、化合物分解、石油修复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治理过程分为:①高效生物降解能力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筛选、鉴定;②污染物生物降解基因的分离、鉴定和特殊工程菌的构建;③生物恢复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化。 一、污水治理 环境中的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经过迁移、转化,绝大多数将归入水体,引起水体不断受到污染的胁迫。尤其是高浓度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倾入,使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通常情况下,只要这种污染不超过阀值,污染的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下,是可以得到净化的,这种净化主要源于水体中的微生物能直接或间接地把污染物作为营养源,在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同时,又使污染物得以降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二、固体废弃物治理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影响我国的环境质量。我国同体废弃物年产量数目极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千亿元以上。目前我国处理城市垃圾的方法主要是填埋、堆放和焚烧。填埋、堆放既占用土地资源,又会使有害物质渗漏、扩散,造成二次污染。固体废弃物焚烧产生的二嚼英等有害物质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产。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弃物中的有机物,从而实现其无害化和资源化,是经济而有效的处理同体废弃物方法。微生物技术治理同体废弃物的优势是:可以有选择地浓缩或去除污染物:节省运营和投资成本:废物总体积显著降低: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再利用资源。其缺点在于反应速度慢,某些同体废弃物难以降解。尽管如此,人们相信生物降解中存在的问题会随着对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很快得到解决.

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题

海洋生物学 二、问答题: 1.硅藻门的繁殖特点如何? (1)间接分裂;(2)增大孢子;(3)小孢子;(4)休止孢子。 2.硅藻的经济意义。 答:(1)有益方面:a.是鱼、虾、贝类,特别是他们幼体的主要饵料,硅藻是初级产量,是一切海洋动物的的直接或间接饵料,我国四大贝类(牡蛎,蛏,蛤,蚶)饵料中,硅藻占首要地位;b.有些硅藻可作为海洋捕捞的指标――寻找渔场,饵料的分布将会影响经济动物的分布; c.硅藻是形成海底生物性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d.硅藻可作为法医的检验手段之一,死者肺、胃硅藻含量的检查。 (2)有害方面:a.污染――形成赤潮,如根管藻、骨条藻等,使水质恶劣,对渔场及其他水产动物带来危害; b.积累有毒物――食物链――可对人健康带来危害。海洋污染物碳氢化物、重金属、有机氯、放射性物质经过硅藻吸附,吸收而积累,又经过海洋食物网的传递,扩大; c.对渔业有害、繁殖太盛并密集在一起,可阻碍或改变鲱鱼的洄游路线,使捕获量降低。 3.板式1P,4′,2-3a,7′′,3G,5′′′,2′′′′,6V代表何意? 答:1P:顶孔复合板1块;4’:顶板4块;2-3a:前间插板(副板)2~3块;7′′:

沟前板(前带板)7块;3G:横沟板(腰带板)3块;5′′′:沟后板(后带板)5块; 2′′′′:底板2块;6V:腹区1。 4.轮虫分类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答:轮虫的分类依据,主要是卵巢的庶母,轮盘及吸嚼器的构造,附肢、被甲的有无和形状;足的有无、形状及足趾的数目;眼点的位置和数目等。 5.刚毛公式0-0-1-3/1-1-3是何意? 答:枝角类的第二触角外肢4节各节上的刚毛数为0-0-1-3,内肢3节各节上的刚毛数为1-1-3。 6.桡足类的食性有几种?其口器附肢如何与食性相适应? 答:包括三种类型:(1)滤食性;(2)捕食性;(3)混食性。 (1)滤食性:大多数哲水蚤是滤食性动物,主要依据A2、大颚须、第一小颚外肢不停颤动(速度600-2640次/分),引起身体侧面的涡流。当水流通过第二小颚和颚足的羽状刚毛交织而成的过滤网时,食物颗粒被过滤下来,并由第一小颚内小叶的刚毛的活动而送入口中。大颚咀嚼缘齿较多,呈臼齿状,并具发达的硅质齿冠,有助于磨碎藻类的硅质细胞壁。 (2)捕食性:口器附肢形态与滤食者明显不同。大颚缘齿较少而尖锐,没有硅质齿冠,功能主要是撕碎食物并把食物推进食道,而不是咀嚼作用,第一小颚具锐刺,用来抓住食物,若食物较大,则由第二小颚和颚足协助包围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