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运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运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运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运用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临床运用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解继明

(一)、分类依据: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已沿用了近30年,由V aughan Williams提出,又经Harris等补充而完善。V aughan Williams分类法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理特点将药物分为四类。

(二)、具体分类:

Ⅰ类

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根据药物对钠通道阻滞作用的不同,又分为三个亚类,即:Ⅰa、Ⅰb、Ⅰc。

(1)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10s,以延长ERP最为显著,药物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

(2)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s,降低自律性,药物包括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等。

(3)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0s,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强。药物包括普罗帕酮、恩卡尼、氟卡尼等。

Ⅱ类

β受体阻滞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表现为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性。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

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抑制多种钾电流,药物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溴苄铵、依布替利和多非替利等。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包括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

(三)、临床常用药物:

1,钠通道阻滞药

奎尼丁(quinidine)

【适应证】用于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①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②转复心房扑

动和心房颤动,转复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③预激综合征。

【禁忌证】心力衰竭、低血压、严重窦房结病变、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妊娠。

【不良反应】用药初期,常见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长时间用药,可出现“金鸡纳反应(cinchonism)”,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力模糊、精神失常等症状,以及药热、皮疹等过敏反应。奎尼丁晕厥多发生在用药最初数天内,属特异性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平行关系,可能与低钾、心功能不全或对本药敏感有关。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适应证】属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其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强度和毒性较小,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室性心律失常,也可用于复律治疗。

【不良反应】口服可有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可引起低血压。大剂量有心脏机制作用。过敏反应较常见,如出现皮疹、药热、白细胞减少、肌痛等。中枢不良反应为幻觉、精神失常等。长期应用,少数患者出现红斑狼疮综合征。

丙吡胺(disopyramide)

【适应证】丙吡胺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预防心房颤动电击复律后的复发和预防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

【禁忌证】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源性休克等。

【不良反应】抗胆碱能作用引起口干、便秘、排尿不畅或尿潴留,少数可能有皮疹、低血糖及粒细胞减少等。

利多卡因(lidocaine)

【适应证】转复和预防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肌梗死、强心苷中毒及外科手术等引起的室早、室内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禁忌证】对利多卡因过敏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等。

【不良反应】较常见中枢症状,如嗜睡、头晕、兴奋、语言和吞咽困难,较大剂量出现烦躁不安,肌肉抽搐,低血压及传导阻滞等。

美西律(mexiletine)

【适应证】美西律化学结构和电生理效应与利多卡因类似,用于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对强心苷中毒、心肌梗死或手术所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有效。

【禁忌证】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缓慢心律失常和心室内传导阻滞。

【不良反应】少而轻。大剂量可出现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如眩晕、共济失调等。静脉用药偶尔可产生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苯妥英钠(phenytoin)

【适应证】苯妥英钠作用与利多卡因相似。与强心苷竞争Na+-K+-A TP酶,抑制强心苷中毒所致的触发活动。本药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特别对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亦可用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导管术等所引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但疗效不如利多卡因。

【禁忌证】妊娠、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不良反应】常见中枢不良反应有头昏、眩晕、震颤、共济失调等。苯妥英快速静注容易引起低血压,高浓度可引起心动过缓。

普罗帕酮(propafenone)

【适应证】普罗帕酮是一种具有局部麻醉作用的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属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适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伴发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预激综合征。

【禁忌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本药一般不宜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合用,以避免心脏抑制。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少数用药者出现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还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QT间期延长者宜减量或停药。

氟卡尼(flecainide)

【适应证】为具膜稳定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对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有效率达90%以上。

【禁忌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等。

【不良反应】头晕、乏力、恶心等。心脏方面主要为致心律失常作用。

2、β受体阻滞药

β受体阻滞药通过阻滞心肌细胞β受体而具抗心律失常作用。其电生理作用包括减慢舒张期自动除极速度,抑制心脏自律性、传导性,并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同时具有膜稳定作用。

普萘洛尔(propranolol)

【适应证】窦性心动过速,特别是交感神经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嗜铬细胞瘤等所致者效果良好。亦可用于室上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及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及LQTS引起的心律失常。减少肥厚型心肌病所致的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本药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和哮喘、低血压等。长期应用对脂质代谢和糖代谢有不良影响,故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应慎用。突然停药可产生反跳现象。

3、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amiodarone)

【适应证】①房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转复;②结性心律失常;③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以及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预防;

④小剂量适用于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如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等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禁忌证】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房阻滞;高度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异常;碘过敏;妊娠期和哺乳期。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常见心血管反应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Q-T间期延长。本品长期应用可见角膜褐色微粒沉着,通常无症状;少数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及肝坏死;个别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

3、钙通道阻滞药

该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滞慢钙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而使窦房结的兴奋性下降,房室结传导性下降,不应期延长。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为窄谱抗心律失常药物。

维拉帕米(verapamil)

【适应证】治疗室上性和房室结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好,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药。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及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早有效。

【禁忌证】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病人等。

【不良反应】常见有口干、恶心、腹胀、腹泻、头痛、头晕等。静注过快可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缓,严重者可致心脏停搏。

4、其他类

腺苷(adenosine)

腺苷作用于G蛋白耦联的腺苷受体,激活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降低自律性。同时抑制ICa(L),延长房室结ERP。临床用于迅速终止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使用时需静脉快速注射给药。

(四)、用药安全

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这类药物能引起新发心律失常出现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如室性早搏发作频度增加(3~10倍),室性心动过速速率加快(10%以上),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室速,由单形性变为尖端扭转型室速或恶化为室颤。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发生率为6%~36%,其机制与心电冲动形成或传导障碍有关。易患因素或诱因包括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室速、左室功能不全、心肌缺血、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电解质(钾、镁等)紊乱、药物使用不当、肝肾功能差、药物配伍不合理等。这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促心律失常作用几乎并存,对正常心肌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较小,对病态(缺血、肥大、心衰)心肌,其促心律失常作用较大。

(五)、应用原则

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与诊治理念有更新,目前一般认为:

1、室性早搏大多数为功能性,功能性早搏除非需要对症治疗,绝大多数应该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早搏治疗大多数非心脏病早搏无需治疗。

2、如要去除诱因,可服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以消除紧张。治疗可选用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美西律、莫雷西嗪、普罗帕酮等,也可适当辅用中成药。胺碘酮或奎尼丁等药物的脏器毒性大,致心律失常危险也较高,治疗时一般不采用。

3、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应针对基础心脏病治疗,控制病因,纠正低钾、低镁、洋地黄中毒等原因。

4、室速治疗研究显示,院外心脏骤停抢救中应用胺碘酮,患者生存率比采用利多卡因高,复发率较低。故目前主张首选胺碘酮治疗室速。若患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准备心肺复苏,纠正诱因,治疗原发病。胺碘酮或索他洛尔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药物,或者与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合用。胺碘酮具有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威胁生命的室速或室颤(猝死存活者),改善电除颤效果,治疗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以及房颤、房扑的转律及窦律维持。胺碘酮不良反应发生率约80%,但其中仅10%~15%需停药。其中,肺毒性发生率为1%~15%,小剂量(≤0.4克/天)维持时肺毒性发生率低。亦可见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生率约为2%,停药数周至数月后可消失,少数患者需用抗甲状腺药;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为1%~4%,多见于老年患者,停药数月后可缓解。患者也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肝炎和肝硬化,发生率小于3%。其不良反应还有心脏毒性,患者可出现窦性

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偶发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型室速。另外,静注速度较快时可发生低血压。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 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 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 ,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 (表1)。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 ,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 ;胺碘酮 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还能阻滞α、β受体;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内。因此 ,在19 91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称为“西西里岛分类”(Siciliangambit)。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根据心 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 1。 表 1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

————————————————————————————————作者: ————————————————————————————————日期:

(一)ⅠA类——奎尼丁(适度阻滞Na+通道)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亦减少K+外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 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1)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 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2)过敏反应 (二)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 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 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 ①β受体(-); 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 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 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 临床应用:? (1)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与交感过度活跃有关的,包括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速(此时常与强心苷合用);也可用于焦虑或甲亢等引发的窦性心动过速(首选); (2)室性心律失常:对运动或情绪激动引发的效果良好;预防心梗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下降25%。 普萘洛尔禁忌症: ①房室传导阻滞;②病窦综合症;③支气管哮喘;④慢性肺病;⑤严重心衰 (五)Ⅲ类——胺碘酮、索他洛尔 胺碘酮: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总结版

(一)ⅠA类——奎尼丁(适度阻滞Na+通道)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亦减少K+外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 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1)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 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 (2)过敏反应

(二)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 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 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 ①β受体(-); 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 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 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

药理-抗心律失常药习题集 附答案(优.选)

第十五章抗心律失常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普萘洛尔的作用不包括(D) A.减慢心律 B.减慢房室传导 C.提到呼吸道阻力 D.提高基础代谢率 2.普萘洛尔禁用与(A) A.支气管哮喘 B.典型心绞痛 C.甲亢 D.心律失常 3.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作用之一是(D) A.延长APD和ERP B.仅缩短APD B.仅缩短ERP D.相对延长ERP 4.治疗窦性心动过速首选下列哪一药物(C) A.胺碘酮 B.苯妥英钠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5.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最佳治疗药物是(D) A.维拉帕米 B.胺碘酮 C.奎尼丁 D.苯妥英钠 6.治疗窦性心律过缓的首选药是(B) A.奎尼丁 B.阿托品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7.奎尼丁对下列哪一种心律失常无效(C) A.心房颤动 B.心房扑动 C.室性期前收缩 D.房性期前收缩 8.关于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作用,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 A.抑制窦房结,减缓传导并延长其有效不应期

B.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 C.在高浓度时,能抑制钠离子内流,降低浦肯野纤维的反应性 D.加快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 9.窦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B) A.苯妥英钠 B.普萘洛尔 C.氟卡尼 D.利多卡因 10.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D) A.苯妥英钠 B.利多卡因 C.普罗帕酮 D.维拉帕米 11.具有抗癫痫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是(C)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苯妥英钠 D.普鲁卡因胺 12.心室纤颤选用(A)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普萘洛尔 D.奎尼丁 13.下列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B) A.普罗帕酮 B.奎尼丁 C.苯妥英钠 D.维拉帕米 14.治疗心房颤动选用(D)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普萘洛尔 D.奎尼丁 15.起效慢,作用时间最长的药物(D) A.奎尼丁 B.利多卡因 C.维拉帕米 D.胺碘酮 (二)多项选择题 1.降低心肌异常自律性的方式有(ACD) A.提高阀电位水平 B.降低阀电位水平 C.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D.减慢动作电位4相自动除

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 一、A1 1、下列药物中属于ⅠB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 A、胺碘酮 B、普罗帕酮 C、维拉帕米 D、奎尼丁 E、利多卡因 2、属于Ⅱ类β肾上腺受体拮抗剂的药物是 A、胺碘酮 B、普罗帕酮 C、维拉帕米 D、普萘洛尔 E、利多卡因 3、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A、胺碘酮 B、普罗帕酮 C、维拉帕米 D、普萘洛尔 E、利多卡因 4、变异型心绞痛患者首选药物是 A、胺碘酮 B、ACEI C、利多卡因 D、硝苯地平 E、普萘洛尔 5、不稳定型心绞痛首选 A、尼莫地平 B、硝苯地平 C、氨氯地平 D、地尔硫卓 E、尼群地平 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发变异型心绞痛,宜采用下述何种药物治疗 A、维拉帕米 B、利多卡因 C、普鲁卡因胺 D、奎尼丁 E、普萘洛尔

7、关于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窄谱抗心律失常药 B、能缩短浦氏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C、对传导速度的作用,受细胞外液K+浓度的影响 D、对心肌的直接作用是抑Na+内流,促K+外流 E、治疗剂量就能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8、关于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 A、阻断心肌β受体 B、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C、降低浦氏纤维的自律性 D、治疗量就延长浦氏纤维的有效不应期 E、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 9、利多卡因对哪种心律失常无效 A、心室颤动 B、室性早搏 C、室上性心动过速 D、强心甙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E、心肌梗死所致的室性早搏 10、胺碘酮的作用是 A、阻滞Na+通道 B、促K+外流 C、阻滞Ca2+通道 D、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E、阻滞β受体 11、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 A、奎尼丁 B、普鲁卡因胺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E、维拉帕米 12、哪种药物对心房纤颤无效 A、奎尼丁 B、地高辛 C、普萘洛尔 D、胺碘酮 E、利多卡因 13、下列药物中具有抗心律失常、抗髙血压及抗心绞痛作用的药物是 A、普萘洛尔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用法

(一) I类药物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 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10s,以延长ERP 最为显著。 1. 奎尼丁(Ia):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适应症:口服适用于房性早搏、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颤动或心房扑动经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肌注及静注已不用。 用法用量:1、口服:第1天,每次0.2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如无效而又无明显毒性反应,第2天增至每次0.3g、第3天每次0.4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每日总量一般不宜超过2g。恢复正常心律后,改给维持量,每日0.2~0.4g。若连服3~4日无效或有毒性反应者,应停药。2、静注:在十分必要时采用,并须在心电图观察下进行。每次0.25g,以5%葡萄糖液稀释至50ml缓慢静注。小儿每次2mg/kg。

注意事项:1、用于纠正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应先给洋地黄饱和量,以免心律转变后心跳加快,导致心力衰竭。2、奎尼丁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由于奎尼丁可减少地高辛的经肾排泄而增加地高辛的血浓度,故联合应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的用量。3、每次给药前应仔细观察心律和血压改变,并避免夜间给药。在白天给药量较大时,夜间也应注意心律及血压。4、患心房颤动的病人,用药过程中,当心律转至正常时,可能诱发心房内血栓脱落,产生栓塞性病变,如脑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应严密观察。5、对于有应用奎尼丁的指征,但血压偏低或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应先提高血压、纠正休克,然后再用。如血压偏低是由于心动过速、心脏排血量小所造成,则应一面提高血压,一面使用奎尼丁。6、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人和孕妇忌用。7、静注常引起严重的低血压,有较大的危险性,须注意。禁用于有严重心肌病变。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原有Q-T间期延长、妊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对本品有过敏反应者,慎用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显著心动过缓、低血压、重症肌无力者。每次服药前要检查血压、心率和心律,并记录心电图,避免低血钾。 不良反应:1、心血管系统:本品有促心律失常作用,产生心脏停搏及传导阻滞,较多见于原有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可反复自发自停,发作时伴晕厥现象,此作用与剂量无关,可发生于血药浓度尚在治疗范围内或以下时。本品可使血管扩张产生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转载) 全网发布:2011-06-23 20:52 发表者:刘修庄 (访问人次:1755) 类别作用通道和受体APD或QT间期常用代表药物 -------------------------------------------------------------------------------------------- Ⅰa阻滞ⅠNa+ + 延长 + 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 Ⅰb阻滞ⅠNa缩短 + 利多卡因、苯妥英、美西律、妥卡尼 Ⅰc阻滞ⅠNa+ + + 不变氟卡尼、普罗帕酮、莫雷西嗪 --------------------------------------------------------------------------------------------------------- 抗心律失常药物用法 1.Ⅰ类药物 (1)奎尼丁 :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常用制剂为硫酸奎尼丁 ( 0.2g/片 )。主要用于房颤与心房扑动 (房扑 )的复律、复律后窦律的维持和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因其不良反应,且有报道本药在维持窦律时死亡率增加 ,近年已少用。应用奎尼丁转复房颤或房扑 ,首先给 0.1g试服剂量 ,观察 2h如无不良反应 ,可以两种方式进行复律 :①0.2g、1次 /8h,连服 3d左右 ,其中有 30%左右的患者可恢复窦律 ; ②首日 0.2g、1次 /2h、共5次 ,次日 0.3g、1次 /2h、共 5次 ,第三日 0.4g、1次 /2h、共 5次。每次给药前测血压和QT间期 ,一旦复律成功 ,以有效单剂量作为维持量 ,每 6~ 8h给药一次。在奎尼丁复律前 ,先用地高辛或β受体阻滞剂减缓房室结传导 ,给了奎尼丁后应停用地高辛 ,不宜同用。对新近发生的房颤 ,奎尼丁复律的成功率为 70%~ 80%左右。上述方法无效时改用电复律。复律前应纠正心力衰竭 (心衰 )、低血钾和低血镁 ,且不得存在QT间期延长。奎尼丁晕厥或诱发扭转型室速多发生在服药的最初 3d内 ,因此复律宜在医院内进行。 (2)普鲁卡因胺 :有片剂和注射剂 ,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也用于预激综合征房颤合并快速心率 ,或鉴别不清室性或室上性来源的宽QRS心动过速。它至今还是常用药物,但在我国无药供应。治疗室速可先给负荷量 15mg/kg,静脉注射 (静注)速度不超过 50mg/min,然后以 2~ 4mg/min静脉滴注(静滴 )维持。为了避免普鲁卡因胺产生的低血压反应 ,用药时应有另外一个静脉通路 ,可随时滴入多巴胺 ,保持在推注普鲁卡因胺过程中血压不降。用药时应有心电图监测。应用普鲁卡因胺负荷量时可产生QRS增宽 ,如超过用药前 50%则提示已达最大的耐受量 ,不可继续使用。静注普鲁卡因胺应取平卧位。口服曾用于治疗室性或房性期前收缩 ,或预防室上速或室速复发 ,用药为 0.25~ 0.5g、1次 /6h,但长期使用可出现狼疮样反应 ,已很少应用。 (3)利多卡因 :对短动作电位时程的心房肌无效 ,因此仅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给药方法 :负荷量1.0mg/kg, 3~ 5min内静注 ,继以 1~2mg/min静滴维持。如无效 ,5~10min后可重复负荷量 ,但 1h内最大用量不超过 200~300mg( 4.5mg/kg)。连续应用 24~ 48h后半衰期延长 ,应减少维持量。在低心排血量状态 , 70岁以上高龄和肝功能障碍者 ,可接受正常的负荷量 ,但维持量为正常的 1/2。毒性反应表现语言不清、意识改变、肌肉搐动、眩晕和心动过缓。应用过程中随时观察疗效和毒性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介绍和发展英文版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Author:赵恒军 Instructor:刘静庭 Abstract Objective:summaries of the classification, progress and security applications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Methods: searching and retrieving relevant documents about the latest anti-arrhythmia at home and abroad. Result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lassification, the latest progress and security applications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And it will help to formulate the proper treatment of rational anti-arrhythmia. Conclusions: the paper can be used to help people get basic knowledge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rapidly. Key words Antiarrhythmic agent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arrhythmia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the impulse of the heart comes from the sinus node, through the atrium, atrioventricular node, atrioventricular bundle and Purkinje fibers in turn and then to ventricular muscle finally which cause the contraction of the heart in a rhythm. Cardiac arrhythmia is a serious heart disease which is caused by abnormal of heartbeat law and frequency. At the same time, normal atrial and ventricular activation

抗心律失常药机制及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机制及药物分类

心律失常: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而导致心脏冲动频率、节律、 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兴奋次序的异常。 分类: 治疗: 本章重点介绍 ?HR 快慢:缓慢型: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快速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 ?发生部位:室上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室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缓慢型:常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快速型:发病机制和治疗都较复杂,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冲动形成障碍 ?正常自律机制改变:是指参与心脏正常舒张期自动去极化的起搏电流动力学改变而引起的自律性变化。 ?异常自律机制产生: 非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异常自律性; 如工作肌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也会出现自律性。

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触发活动:指由后除极所引起的异常冲动的发放,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如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 ?后除极:是指某种情况下,心肌细胞在一个动作电位后产生一个提前的除极化。? 早后除极(EAD ):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见于2、3相复极中 药物\低血钾致内向电流增大或外向电流减弱 ? 迟后除极(DAD ):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的除极, 常见于AP 的4相期 Ca 2+超载诱发短暂Na +内流增大如强心苷中毒 EADs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冲动传导障碍? 折返激动: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路折回而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A 传导系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正常 B C 逆向传导 D 折返激动 E 单向传导阻滞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总结版

(一)1 A类一一奎尼丁(适度阻滞Na+通道)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亦减少K+外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a受体(-),M受体(-) 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1 )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一一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 )复极过长一一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2 )过敏反应 (二)1 B类一一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 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代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

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 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I C类一一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n类一一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 ①B受体(-); 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 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 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 临床应用: (1 )适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与交感过度活跃有关的,包括房颤、房扑及阵发性室上速(此时常与强心苷合用);也可用于焦虑或甲亢等引发的窦性心动过速(首选); (2)室性心律失常:对运动或情绪激动引发的效果良好;预防心梗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下降25% 普萘洛尔禁忌症: ①房室传导阻滞;②病窦综合症;③支气管哮喘;④慢性肺病;⑤严重心衰 (五)川类——胺碘酮、索他洛尔 胺碘酮: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2018年2月,欧洲心律学会(EHR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血管药理学工作组共同发布了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临床使用及临床决策共识。内容主要包括决定启动AAD 治疗和随访、AAD分类和药理学、药物监测、个体化用药建议、AAD预防高危患者心源性猝死、AAD作为辅助治疗以及安全性问题等。 本文对指南中的要点进行了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表1 推荐的科学依据 决定启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随访 1. 启动治疗时的决策:疾病、患者、药物、剂量 表2

2. 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患者的随访 表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AAD可分为4类:钠通道阻滞剂(Ⅰ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Ⅱ类)、阻断钾通道并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药(Ⅲ类)和钙通道阻滞剂(Ⅳ类),其中Ⅰ类AAD又可分为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和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监测

图1 导致致死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潜在机制和鉴别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检查。框下是可用于心律失常危险分层的不同诊断工具举例。 ECG,心电图;Echo,超声心动图;EP,电生理学检查;ETT,运动平板试验;MRI,核磁共振成像;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VF,室颤;VT,室性心动过速。

图2 心律失常患者管理的简化策略 AF,房颤;AFlutter,房扑;AT,房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VF,室颤;VT,室性心动过速。 表4 需要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药代动力学的情况 表5

基于患者特征对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建议1. 性别和年龄 表6 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改变 2. 潜在心脏病 表7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物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物 一、选择题 A型题 1.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 A.苯妥英钠B.奎尼丁C.普萘洛尔 D.氟卡尼 E. 利多卡因 2.强心苷类药物中毒导致的心律失常最好选用: A.苯妥英钠B.普萘洛尔 C. 氟卡尼 D.维拉帕米 E. 普鲁卡因胺 3.奎尼丁的错误叙述是: A.适度阻滞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通道 B.兼有α、M受体阻断作用 C.心肌中药物浓度为血浓度的10倍 D.为窄谱抗心律失常药 E.为奎宁的右旋体 4.对利多卡因叙述错误的是: A.可作为局麻药使用B.可降低自律性 C.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D.绝对延长有效不应期E.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 5.奎尼丁的电生理作用有: A.抑制0相除极,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 B.加快0相除极,加快传导,延长不应期

C.抑制0相除极,减慢传导,缩短不应期 D.加快0相除极,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 E.抑制0相除极,对传导和不应期无影响’ 6.利多卡因不宜用于哪种心律失常: A.室性早搏B.室性纤颤C.室上性心动过速 D.强心苷所致室性心律失常E.心肌梗塞所致室性心律失常7.下列哪项不属于奎尼丁的禁忌证: A.严重低血压B.心力衰竭C.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D.心房纤颤E.地高辛中毒 8.能加速奎尼丁代谢,使血药浓度降低的抗心律失常药是:A.普鲁卡因胺B.苯妥英钠C.普萘洛尔 D.维拉帕米E.以上都不是 9.对普鲁卡因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较弱B.能降低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C.减慢传导速度D.延长有效不应期 E.较强的抗α受体和抗胆碱作用 10.具有明显促进K’外流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利多卡因B.维拉帕米C.胺碘酮 D.普萘洛尔E.氟卡尼 11.能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的抗心律失常药是:A.苯妥英钠B.地尔硫卓C.普萘洛尔 D.普罗帕酮E.胺碘酮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 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 年历史。60年代, 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80 年代, 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 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90 年代初, CAST结果公布, 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 的患者中, 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 但总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 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 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表1)。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 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 胺碘酮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 还能阻滞α、β 受体; 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 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内。因此, 在19 91 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 称为“西西里岛分类” (Siciliangambit)。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 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 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 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 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 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 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1 。 表 1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心动频率和规律的异常 心律失常对循环的影响: 1.心率变化:·心动过速—舒张期短—冠脉供血↓; ·心动过缓—心搏量↓—外周重要脏器供血↓; 2. 心动规律变化房室收缩不协调,传导阻滞等—心室充盈量↓ 3. 心脏收缩功能丧失:·房颤—心室舒张期充盈量↓—心搏量↓ ·室颤—功能上等于停搏。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冲动形成障碍(起源异常) ·自律性增高或异常 1)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窦房结起搏点冲动发放加速窦性心动过速; 2) 异位起搏点自律性↑早搏,二联律反复出现(心动过速); 3) 非自律细胞:心脏工作肌缺血缺氧静息电位﹤-60mV时,亦能出现自律性异常。·复极的不一致性(不同步性) 1)早后除极:心肌尚未完全复极时出现除极(2或3期),主要有钙内流增多引起,最大舒张电位负值较小,除极频率快,振幅小。 2)迟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后(4期),细胞内钙过多诱发短暂钠内流引起,最大舒张电位负值较大,振幅大 (早后除极)(迟后除极)

2.冲动传导障碍 ·单向阻滞 ·折返激动 奎尼丁 一、药理作用 ·膜稳定作用(抑制Na+内流,抑制K+外流);·抗胆碱作用:阻断M-受体; ·阻断α受体,扩血管—低血压

二、临床应用 1.广谱抗心律失常:临床主要用于慢性心房纤颤,心房扑动,使其转为窦性心率。【注意】与地高辛合用时减量。 2.预激综合症:抑制房室旁路的传导。

三、不良反应 1.各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奎尼丁晕厥”——意识丧失,惊厥,四肢抽搐,呼吸停止; 心电图:Q-T间期过度延长。 2、低血压:阻断a-受体并抑制心肌收缩力所致。 3 、栓塞:心房附壁栓子脱落 4、金鸡纳反应:耳鸣,听力减退,复视,神志不清,谵妄等。 5、其它:消化道症状,长期可致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 四、禁忌症 1.重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充血性心力衰竭 3. 强心苷中毒(地高辛); 4. 严重低血压。———————————————————————————————————————普鲁卡因胺(Ia类,广谱)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运用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临床运用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解继明 (一)、分类依据: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已沿用了近30年,由V aughan Williams提出,又经Harris等补充而完善。V aughan Williams分类法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理特点将药物分为四类。 (二)、具体分类: Ⅰ类 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根据药物对钠通道阻滞作用的不同,又分为三个亚类,即:Ⅰa、Ⅰb、Ⅰc。 (1)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10s,以延长ERP最为显著,药物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 (2)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s,降低自律性,药物包括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等。 (3)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0s,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强。药物包括普罗帕酮、恩卡尼、氟卡尼等。 Ⅱ类 β受体阻滞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表现为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性。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 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抑制多种钾电流,药物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溴苄铵、依布替利和多非替利等。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包括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 (三)、临床常用药物: 1,钠通道阻滞药 奎尼丁(quinidine) 【适应证】用于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①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②转复心房扑

动和心房颤动,转复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③预激综合征。 【禁忌证】心力衰竭、低血压、严重窦房结病变、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妊娠。 【不良反应】用药初期,常见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长时间用药,可出现“金鸡纳反应(cinchonism)”,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力模糊、精神失常等症状,以及药热、皮疹等过敏反应。奎尼丁晕厥多发生在用药最初数天内,属特异性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平行关系,可能与低钾、心功能不全或对本药敏感有关。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适应证】属广谱抗快速心律失常药。其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强度和毒性较小,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室性心律失常,也可用于复律治疗。 【不良反应】口服可有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可引起低血压。大剂量有心脏机制作用。过敏反应较常见,如出现皮疹、药热、白细胞减少、肌痛等。中枢不良反应为幻觉、精神失常等。长期应用,少数患者出现红斑狼疮综合征。 丙吡胺(disopyramide) 【适应证】丙吡胺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预防心房颤动电击复律后的复发和预防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 【禁忌证】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源性休克等。 【不良反应】抗胆碱能作用引起口干、便秘、排尿不畅或尿潴留,少数可能有皮疹、低血糖及粒细胞减少等。 利多卡因(lidocaine) 【适应证】转复和预防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肌梗死、强心苷中毒及外科手术等引起的室早、室内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禁忌证】对利多卡因过敏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等。 【不良反应】较常见中枢症状,如嗜睡、头晕、兴奋、语言和吞咽困难,较大剂量出现烦躁不安,肌肉抽搐,低血压及传导阻滞等。 美西律(mexiletine) 【适应证】美西律化学结构和电生理效应与利多卡因类似,用于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对强心苷中毒、心肌梗死或手术所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有效。 【禁忌证】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缓慢心律失常和心室内传导阻滞。 【不良反应】少而轻。大剂量可出现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如眩晕、共济失调等。静脉用药偶尔可产生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苯妥英钠(phenytoin) 【适应证】苯妥英钠作用与利多卡因相似。与强心苷竞争Na+-K+-A TP酶,抑制强心苷中毒所致的触发活动。本药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特别对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亦可用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导管术等所引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但疗效不如利多卡因。 【禁忌证】妊娠、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不良反应】常见中枢不良反应有头昏、眩晕、震颤、共济失调等。苯妥英快速静注容易引起低血压,高浓度可引起心动过缓。

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脉动来自窦房结,依次经心房、房结室、房室束及浦肯耶纤维,最后传至心室肌,引起心脏节律性收缩。在病理状态时或在药物的影响下,冲动形成失常,或传导发生障碍,或不应期异常,就产生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过早搏动(早搏)、心房扑动、心房或心室颤动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众多,尤其是近年来这类药物进展较快,应用时需根据各药的作用特点及心律失常的原因选用相应的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粗分为两大类: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药物。前者又可分为下列四类: Ⅰ类:钠通道拮抗药(膜稳定药)。能拮抗钠通道、抑制0相去极化速率,并延缓复极过程。本类又可根据其作用特点分为三组:Ⅰa组:对0相去极化与复极过程抑制均强的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乙酰卡尼、吡丙胺等。 Ⅰb组:对0相去极及复极的抑制作用均弱的药物。有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阿普林定、妥卡尼、莫雷西嗪等。 Ⅰc组:明显抑制0相去极化,对复极的抑制作用较弱的药物。有恩卡尼、芬卡尼、氟卡尼、普罗帕酮等。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有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药物。有胺碘酮、溴苄胺等。 Ⅳ类:钙通道拮抗药。有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一般情况下,在心动过速时需应用抑制心脏自律性的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心房颤动时需应用抑制房室间传导的药物(如奎尼丁、普萘洛尔等);房室传导拮抗时则需应用能改善传导的药物(如苯妥英钠、阿托品等);对于自律性过低所引起的心动过缓型心律失常则应采用肾上腺素或阿托品类药物。 奎尼丁(Quinidine) (1)适应症:主要用于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早搏等。 (2)禁忌症严重心肌损害的患者和妊娠期妇女禁用。 (3)用法和用量:①口服:第一天,每次0.2g,每2小时一次,连续5次;如无效而又无明显毒性反应,第二天增至每次0.3g、第3天每天0.4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每日总量一般不宜超过2g。恢复正常心律后,改给维持量,每日0.2-0.4g。若连续3-4日无效或有毒性反应者,应停药。②静脉注射:在十分必要时采用静脉注射,并须在心电图观察下进行。每次0.25g,以5%葡萄糖液稀释至50ml 缓慢静脉注射。 (4)使用过程中的观察与处理要点:不良反应:服后有恶心、呕吐、腹泻、头疼、耳鸣、视觉障碍等,特异体质者服药后可有呼吸困难、发绀、心室颤动和心室停搏。注意:①用于纠正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应先给洋地黄苷饱和量,以免心律转变后心跳加快,导致心力衰竭。②每次给药前应仔细观察心律和血压改变,并避免夜间给药。在白天给药量较大时,夜间也应注意心律及血压。③患心房颤动的患者,用药过程中,当心律转至正常时,可能诱发心房内血栓脱落,产

5.抗心律失常药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药理学专业班级08级三年临床、药学授课教师王生杰授课类型讲授学时 3 章节题目第二十一章抗心律失常药 目的与要求1.掌握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2.理解胺碘酮、普罗帕酮、普鲁卡因胺抗心律失常作用特点及应用。 3.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和分类。 重点与难点重点:利多卡因、普奈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的作用与用途。难点:1.心律失常产生的生理机制; 2.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四种机制: (1)降低自律性 (2)加快或减慢传导 (3)延长ERP或使相邻细胞ERP均一 (4)减少除极和触发活动 方法 与手段 讲授,CAI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王开贞、于肯明: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六版。王迎新、于天贵: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一版。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第二十一章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冲动起源异常或冲动传导障碍引起的心动频率或节律紊乱。心律失常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两类: ①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慢、传导慢。阿托品、异丙上腺素治疗。 ②快速型心律失常:心率快、节律快。本章抗心律失常药通过纠正异常心肌电活动,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故先复习心肌电生理知识。 第一节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1.心肌细胞分两类: (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四性中”无自律性。 (2)自律细胞:“四性中”无收缩性。包括: ①快反应自律细胞:心房传导细胞、房室束、普氏纤维。 ②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结区细胞和结希区细胞。 2.根据去极速度和幅度,心肌细胞也分两类: (1)快反应细胞:0相Na+内流,去极速度快、幅度高。包括: ①快反应自律细胞:心房传导细胞、房室束、普氏纤维细胞。 ②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2)慢反应细胞:0相Ca2+内流,去极速度慢。包括: ①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结细胞。 ②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1.膜电位: (1)RP电位: K+外流,K+的平衡电位。 (2)AP电位:Na+、Ca+2内流→去极→K+外流→复极→产生的电流脉冲。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2008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2],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表1)。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类)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胺碘酮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还能阻滞α、β受体;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因此,在1991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称为“西西里岛分类”(Siciliangambit)。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1。 类别作用通道和受体APD或QT间期常用代表药物 Ⅰa 阻滞ⅠNa+ + 延长 + 奎尼丁、丙吡胺、普鲁卡因胺 Ⅰb 阻滞ⅠNa 缩短 + 利多卡因、苯妥英、美西律、妥卡尼 Ⅰc 阻滞ⅠNa+ + + 不变氟卡尼、普罗帕酮、莫雷西嗪 Ⅱ阻滞β1不变阿替洛尔、美托洛尔、艾司洛尔 阻滞β1、β2不变纳多洛尔、普萘洛尔、索他洛尔 Ⅲ阻滞ⅠKr 延长 + + + 多非利特、索他洛尔、(司美利特、阿莫兰特 ) 阻滞ⅠKr、Ⅰto 延长 + + + 替地沙米、(氨巴利特 ) 阻滞ⅠKr激活ⅠNaS 延长 + + + 伊布利特 阻滞ⅠKr、ⅠKs 延长 + + + 胺碘酮、azimilide 阻滞ⅠK,交感末梢延长 + + + 溴苄胺 排空去甲肾上腺素 Ⅳ阻滞ⅠCa l 不变维拉帕米、地尔硫 其他开放ⅠK 缩短 + + 腺苷 阻滞M2 缩短 + + 阿托品 阻滞Na/K泵缩短 + + 地高辛 注:离子流简称(正文同此)ⅠNa:快钠流;ⅠNaS:慢钠流;ⅠK:延迟整流性外向钾流;ⅠKr、ⅠKs分别代表快速、缓慢延迟整流性钾流;Ⅰto:瞬间外向钾流;ⅠCaL:L型钙电流;β、M2分别代表肾上腺素能β受体和毒蕈碱受体。表中( )为正在研制的新药。有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