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脑脓肿与胶质母细胞瘤的CT鉴别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92.08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典型脑脓肿与胶质母细胞瘤的CT鉴别特征

发表时间:2014-08-06T15:52:19.0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2期供稿作者:王世友[导读] 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压注射技术的应用,CT对颅脑病变的观察更趋清晰,可准确定位

王世友

(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 277700)【摘要】目的:探讨脑脓肿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脑脓肿及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正确性。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脓肿16例,胶质母细胞瘤21例,对其平扫及其增强影像进行回顾分析、比较脑脓肿及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特征。结果:脑脓肿组CT表现:环壁溥,边缘较光滑,环状强化周围可见子灶显示,水肿相对较轻。胶质母细胞瘤组CT表现:花环状增强,水肿明显,环壁厚,边缘多不光

滑,可见壁结节。结论:不典型脑脓肿与胶质母细胞瘤的CT影像相似,易误诊,仔细分析影像,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脑脓肿胶质母细胞瘤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038-02 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压注射技术的应用,CT对颅脑病变的观察更趋清晰,可准确定位,评价病变的大小、边缘、内部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16例脑脓肿及21例胶质母细胞瘤的CT平扫和增强后影像表现,分析二者差异,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母细胞瘤21例,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35岁~68岁,平均年龄51.5岁。均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MR检查。脑脓肿16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16岁~66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有2例术后脓肿形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平扫加增强扫描,平扫用美国GE16排螺旋CT机,层厚0.5cm,间隔0.5cm,120KV,175mA,自颅底至颅顶连续扫描,窗位35,窗宽90。增强扫描用荷兰PHILIPS公司Brilliance128排全身CT机,扫描参数120KV,175mA,矩阵:512×512,螺距(pitch)=2:1,采用0.5mm层厚和标准算法重建,。对比剂为碘海醇300,采用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速率为3ml/s,经肘静脉注射,一般造影剂总量为80-100ml,30 s后开始扫描。对比分析两组病变的影像学特征。

2 结果

两组病例均单发,脓肿平扫多为囊实性,CT值17~35Hu,病灶大小不一。1例脓腔内见气液面,2例病灶旁见子灶显示,周围均见不同程度的水肿带。增强扫描均见环状强化,壁薄较规整。胶质母细胞瘤花环状强化,环内CT值15-30Hu,壁厚不均匀,中心多有坏死。1例病变中有出血呈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多呈指状水肿,2例环壁见钙化,3例有壁结节,坏死区不强化。本组病例均为脑内环形占位,环壁及环壁外水肿范围大小不一,但脓肿壁略溥,边缘相对光滑,偶有子灶显示,增强强化明显。肿瘤组部分可有壁结节显示,壁可厚溥不均,边缘不光滑,环腔内CT值两组差异不著。

3 讨论

脑脓肿与胶质母细胞瘤较常见,不典型时易误诊。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脑脓肿系化脓菌在脑实质内感染形成的一种炎症性病变。多继发于颅外感染,少数来源于脑外伤或颅内手术感染。幕上多见,颞叶较多,占幕上脓肿40%[1],本组颞枕叶交界处8例,与文献报告相符。病因分类耳源性及血源性居多,另有鼻源性,损伤性及隐源性。按照病理演化过程,可将脑脓肿分为4期:①早期脑炎期,②晚期脑炎期,③早期包膜期,④晚期包膜期(2周以后)。感染两周左右脓肿形成包膜,其快慢取决于病原菌的种类及毒性,机体抵抗力和抗生素的应用状况等。脑灰白质交界区微小动脉分支丰富易使细菌停留,因而血源性脑脓肿多发生于额顶叶灰白质交界区。本组8例位于额顶叶交界区。多单发。CT表现复杂多样。本组重点讨论晚期脓肿与胶质瘤的鉴别。增强后包膜环形强化,平扫呈类圆形低密度区。周边包膜完整,周围水肿范围缩小。增强后明显强化,环壁较厚而均匀,外侧可不规则,少有壁结节,邻近脑膜可强化[3]。在环状强化的边缘和相邻层面出现小结节状强化灶,此征象较有特征性,病理上是由于脓肿壁形成不良,脓液多,压力高,脓肿壁溥弱区溃破,脓液流出,引发炎症,形成子脓肿。病理上强化环主要为胶膜外反应性血管增生带,局部血脑屏障破坏,外周反应性的血管增生,受机体调控,属于正常病理反应。血管和胶原包膜的生长较规则与周围组织有较明确的分界,因此,脑脓肿环形强化的壁多光滑整齐,强化环可厚溥不均,强化环的皮质侧常较厚,与皮质血管丰富有关。本组脓肿内外缘多光滑,与文献相符。

胶质瘤占颅内肿瘤20-40%,中老年多,多单发。胶质瘤由神经胶质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生长速度不均,肿瘤细胞容易沿脑白质纤维呈浸润性生长,恶性程度越高浸润越明显,因此多呈不规则形,外缘多不光滑,本组18例壁欠光滑,占85%。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属WHO Ⅳ级。肿瘤多位于皮质下,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几个脑叶,并侵犯深部结构,可跨中线波入对侧大脑,以额叶多见,依次为颞叶、顶叶,枕叶、丘脑少。胶质母细胞瘤可原发亦可呈继发性。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多数由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进一步恶变而来,少数由混合性胶质瘤、少枝胶质瘤等演变而成。平扫肿瘤呈边界不清的混合密度病灶,多有瘤内出血,钙化少,钙化更提示胶质瘤可能[4],瘤内坏死及囊变呈低密度影,其形态呈多形性,病灶周围水肿较重,肿瘤与脑组织边界不清。脑室常受压,中线结构移位。增强后肿瘤多呈不规则花环状强化,坏死区位于肿瘤实质内无强化。

脑脓肿与胶质瘤均有明显的水肿带,脑脓肿水肿病理基础为单纯血管源性水肿,病灶与水肿分界清楚。胶质瘤周围水肿带病理基础亦为血管源性水肿,但胶质瘤由于易沿着脑白质纤维浸润性生长,局部血脑屏障还没有破坏,其瘤周近灶水肿带与远灶水肿带的组织病理基础不同,近肿瘤边缘的水肿区较远肿瘤的水肿区有更多的胶质细胞,致大多数胶质瘤肿瘤边缘模糊毛糙,本组18例内外壁均欠光滑。

两组病变影像均呈环形,其腔内CT值两组之间差异较小。脑脓肿脓腔内脓液含有很多炎性细胞、细菌、坏死组织及蛋白分泌物。胶质瘤其环腔内主要是以浆液性坏死组织为主,粘稠度低,但CT值测定差异较小。MR对于液性组织敏感度,脓肿脓液的信号在弥散加权图像上明显与肿瘤坏死囊变信号不同,在弥散加权上,肿瘤坏死、囊变部分与脑实质相比呈低信号,与脑积液信号相近,脓液呈明显的高信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