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生态改造对策研究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生态改造对策研究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生态改造对策研究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生态改造对策研究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生态改造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29T15:30:34.6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作者:裘杰

[导读] 南湖区深入贯彻关于“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河长制”管理为龙头,以项目化推动为抓手,通过水岸同治、以治促转,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

嘉兴市南湖区水利局浙江省 314001

摘要: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吹响了浙江治水行动的新号角。南湖区深入贯彻关于“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河长制”管理为龙头,以项目化推动为抓手,通过水岸同治、以治促转,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

关键词:五水共治;水系连通;生态改造

一、水域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水域基本情况

南湖区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内河网交错纵横,共有河道2079条,长度1248.22公里,水面积26.42平方公里,水面积率8.30%。有市级河道5条、63.27公里(三店塘、嘉善塘、平湖塘、海盐塘和东环河),水面积3.18平方公里;区级河道9条、125.45公里,水面积2.55平方公里;镇村河道398条、671.95公里、水面积13.03平方公里;河浜1666条、387.55公里,水面积6.35平方公里;湖泊1处,水面积1.31平方公里。

(二)存在的问题

1、水系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交通道路建设迅速,对方便居民出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在道路建设中普遍采用的填河筑路代替造桥以节约投资对水环境影响弊端越来越显著。。

2、排水通道格局发生变化。建国以来,嘉兴的排水通道为54%的涝水走北排通道,46%的涝水走东排通道。由于太浦河的开挖,阻断了北排通道,上海口门控制导致东排通道排涝能力大大降低。同时,新增的南排工程仅在洪涝期间启用,工程只对干河进行了配套调整,而大量的中小河道未能进行调整,干支不配套,排涝情况有所变化。

3、经济发展加剧水生态恶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偷漏排等因素影响,排污量远远超过河道的纳污能力,水质发黑发臭现象时有发生。

4、河道水体自净能力降低。由于地面沉降,水位相应抬高,区域内河道落差小,断头浜数量多,河道水动力不足,除了市、区级主要河道流量较大外,小河道的水量交换量很小,特别是河浜,由于只有一端通河道,除了汇水和排水以外,几乎没有交换水量。

5、水功能支撑力下降。南湖区地处江南水乡,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息息相关,过去人们依河而居、依河而饮、依河而行、依河而耕,造就了这片区域河网纵横交错。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步变成依区(居民小区)而居、依网(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而饮、依路而行、依渠而耕,很多河道失去了引水、供水、交通等功能,人们对这些河道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

二、可行性研究分析

(一)政策、环境方面可行

中央高度重视水系生态改造、水系连通工程,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规划》明确了要加大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力度。水利部印发的《关于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工作重点。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从水污染防治的政府责任、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污染治理、环境监控和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予以明确。

(二)技术方面可行

1、规划支撑。修编后的《嘉兴市南湖区水系规划》明确了水系中每条河道的功能,增加了水系微循环,提高区域内小河道净化能力等内容,为水系生态改造提供依据。

2、区域水域占补平衡可行。新开河道需要的土地面积通过合理规划,可以通过回填部分小河浜来进行平衡。有些断头浜,两侧既无人家,也无灌溉和排水设施,仅仅只有少许水量调蓄功能,河道淤积严重,水面飘浮物多且容易聚集,成为日常管理的老大难问题。河浜回填利用后,有利于土地联片开发利用,并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同时,岸线减短,对河道管理也带来极大的便利。

3、水生态修复技术为生态改造提供保障。主要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南湖区在部分区域开展试点的水生态修复项目已取得效果明显。

(三)群众支持

1、群众对水环境重要性认识程度提高。随身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群众对河道水环境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从历史上饮水来自河网、出行靠船只阶段的主动爱护保护水环境,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阶段的不重视水环境,到目前全面步入小康社会阶段对居住环境和水环境改善的渴望,群众向往以前的河水清清,人们对水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

2、群众对水环境改善的愿望迫切。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水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向往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昔日人水相亲的和谐景象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面对黑河、臭河、垃圾河,人们对水环境改善的愿望极其迫切。近年来的河道综合整治深受群众欢迎就是最好的证明。

3、群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提高。配合政策处理,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献计献策,改善生活习惯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逐渐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对策建议

南湖区地处“江南水乡”,境内河道纵横交错,这些河道在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特定的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主要功能的转变,原有的河网体系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对现有河道水系进行生态改造。在水系生态改造中考虑水系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规划方法探讨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规划方法探讨 摘要以昆山市千灯镇水系规划为例,提出了平原河网地区(特别是河网圩区)水系规划思路,并就水系规划中的防洪排涝标准的确定、排涝流量的计算、河网水系布局、水系整治方法、水面率控制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该文所提出的方法和措施可为同类地区水系规划的编制和水系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规划;防洪排涝;水面率 1 问题的提出 平原河网地区是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同时又是河湖密布、地势平坦低洼、易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平原河网地区的水系承担着行洪排涝、蓄水抗旱、供水、航运、造景、生态和环境等功能。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地区的河网水系出现了排水标准低、河道淤积、水系连通率及水面率下降、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需要通过编制水系规划,构建合理、安全的河网水系布局。鉴于此,该文以昆山市千灯镇水系规划为例,对水系规划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该类地区水系规划的基本框架、方法和措施,使水系规划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1]。 2 水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昆山市千灯镇总面积83.1 km2,地形平坦,属吴淞江水网地区,由7个联圩组成,现状圩内平均水面率为6.8%,圩内常水位为2.5 m,平均地面高程为3.6 m 左右。 2.1 规划思路 水系规划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骨干河网,以有利于水系、水环境、水景观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千灯镇规划将通过圩外河道的整治,提高泄洪能力;根据防洪标准,全面加高加固各联圩外围防洪堤防,形成高标准的统一防洪控制线,以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优化圩内骨干河网布局,在确保规划水面积的基础上,按照以镇区、工业区和生活区为主的城镇圩区和以农业、水乡旅游和生态休闲为主的圩区不同的排涝标准,合理确定排涝模数,校核各圩区排涝能力,通过新建、改造排涝泵站、闸站,提高圩区的排涝标准[2-3]。 2.2 防洪排涝标准的确定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提高规划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做到挡得住、排得出,遇到超标准降雨时不至于无法应付。为此,确定合适的防洪排涝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黄淮海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_基于标准化降雨指数

第33卷第3期2011年3月 2011,33(3):468-476 Resources Science Vol.33,No.3Mar., 2011 https://www.doczj.com/doc/a114797499.html, 文章编号:1007-7588(2011)03-0468-09 黄淮海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 ——基于标准化降雨指数 赵林1,2,3,武建军1,2,3,吕爱锋4,刘晓晨1,2,3,刘明1,2,3 (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3.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本文根据中国气候区划图将黄淮海及其附近地区划分为4个气候子区域,利用该区域气象站点1961 年-2008年的降水数据计算出子区内各站点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雨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简称SPI );通过各子区站点的SPI 差异分析了研究区内发生干旱的时空差异及其动态格局。结果表明:在3个月尺度上,A 区、B 区发生严重、极端干旱的频率较高,然而整个研究区发生总体干旱的频率没有明显区别;在6个月尺度上,A 区、B 区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C 区、D 区发生极端干旱的频率较低,其中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地区发生严重等级干旱的频率较高;在12个月尺度上,A 区、B 区发生总体干旱的频率较高,C 区、D 区发生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的频率较高;就季节性干旱而言,在3个月尺度上,4个子区域发生各等级干旱的频率也存在较大差别。此外,从12个月尺度SPI 值时间序列变化趋势来看,1962年-2008年全区干旱有轻微加重的趋势,且整个研究区及其各子区域干旱变化趋势处于波动中,全区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有明显加重趋势,70、80年代以及2000年以来有减缓的趋势。 关键词:干旱;黄淮海地区;SPI ;时空格局 1引言 干旱是指在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的气候背景下,由于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1-3].干旱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世界范围内在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中,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约占85%,而干旱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左右[4]。中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常年农作物受旱面积约0.20~0.27亿hm 2,每年因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在100~200亿kg ,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5]。中国北方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地区,仅2000年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hm 2,其中北方15省(市、区)受旱面积占全国的70%[7]。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降水时空分布的时空不均匀性加剧,全球陆地上干旱区的面积增加了一倍多[10]。1950年-2000年间,我国北方主要农业区干旱面积 呈扩大趋势,特别是华北等地干旱面积扩大迅速,而且极端年份干旱面积显著扩大[8]。如何应对不断严峻的干旱形势,减少干旱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开展区域干旱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深入探讨区域干旱发生及其变异规律,对于提高干旱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区域干旱时空动态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有基于站点的观测法[11-16],也有基于遥感的大尺度反演方法[17-22]以及基于气象数据的模型方法。气象指数法因其算法一致性高、计算简便快捷、对干旱反应灵敏、时间序列长、时间尺度灵活、数据稳定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时空尺度上干旱动态的研究。帕默尔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简称PDSI )和SPI 指数是最常用的气象干旱指数。 收稿日期:2010-06-10;修订日期:2010-12-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NSFC40601091,NSFC4080121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6BAC18B06)。作者简介:赵林,男,重庆市江津区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干旱灾害风险研究。E-mail:zhaolin@https://www.doczj.com/doc/a114797499.html, 通讯作者:武建军,E-mail:jjwu@https://www.doczj.com/doc/a114797499.html,

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结构特征及其对调蓄能力的影响

第24卷 第5期 2005年9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4,No 15Sept 1,2005 收稿日期:2005204208;修订日期:20052072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19);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03SG22);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跟踪计 划项目(02QM G1413);生态学211学科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袁雯(19652),女,江苏常州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环境演变与城市水文水资源研究。 Email :wyuan @admin 1ecnu 1edu 1cn 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结构 特征及其对调蓄能力的影响 袁 雯,杨 凯,唐 敏,徐启新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摘要:平原河网地区是河流高度发育并受到城市化深刻影响的区域。本文以上海为例,基于 上海及周边城市普遍采用的河流分类和水利片管理系统,分析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河流结构 的共同特征及其差异性,探讨河流结构对河网调蓄能力的可能影响,提出估算河网调蓄能力 的方法。研究表明,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结构指标反映了该地区河流数量、长度以及低等级河 流高度发育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化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会干扰河流结构的自身发育规律, 并表现为河流发育能力的下降;河流结构在城市化影响下表现出由复杂到简单、由多元到单 一的变化趋势;河网调蓄能力受低等级河流数量及结构的影响更大,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而下降;就整体而言,城市化对河网调蓄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河流结构的影响;以水面数量 和河流结构两项指标作为参数能够更准确地估算河网调蓄能力。 关 键 词:河流结构;调蓄能力;城市化;平原河网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5)0520717208 1 研究背景 水安全是21世纪水利、水工和水文学关注的焦点。洪涝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是水安全评价的核心目标[1]。洪水调蓄能力则是影响洪涝灾害出现频率及程度的决定因素之一。已有较多的研究验证了调蓄能力下降直接导致洪水危害的加剧[2,3]。 对调蓄能力的研究,主要的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湖泊调蓄能力的研究[4~6],从不同角度对构造运动、围垦、泥沙淤积以及裁弯取直等影响湖泊调蓄能力的因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二是对区域调蓄能力的研究[7,8],一般通过建立DEM 模型,和淹没水位、淹没面积和淹水量之间的回归关系,估算出区域洪涝调蓄容量。三是对河网调蓄能力的研究[9,10],通过建立河网产汇流模拟模型,以不同的方式概化河网,计算其调蓄容量。王腊春等的研究表明太湖流域河网调蓄能力为太湖的1/2,在高水位时河网调蓄能力更加突出,可见河网调蓄在削减洪峰、降低洪水危害中的重要作用[9]。 研究河流结构,较多采用的是与河流地貌学相关的指标。如一流域内不同等级河流之间的长度比、分枝比、面积比等[10,11]。分维也是表征河流结构和分布的常用指标[12~14]。对河流结构特征研究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河流地貌家学霍顿(Horton )。1945年,霍顿提出

(整理)城市河流与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城市河流与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1.1 河流是城市诞生的摇篮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在欧州,国际河流多瑙河孕育了两岸的城市群;在我国,黄浦江与东海滋润和催生了上海,使之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 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巴黎与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关系。塞纳河从巴黎城的中间流过,将巴黎分为南北两部分,它像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起了整个巴黎。塞纳河聚集了巴黎的许多人文景观,也聚集了法国古往今来的许多精华所在。巴黎倘若离开了美丽的塞纳河,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恐怕谁都难以想象。上海离开了黄浦江、苏州河,也就不能成为今天的上海。 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傍水而建。一般,河流中下游地区大多是城市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中国7大江河的下游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集中了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70%的工农业产值;而由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更是经济中心所在:如地处上海经济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中国南方深圳、广州、珠海经济区的珠江三角洲。据预测,在本世纪初,全国各类规模的城市总数将逾1000座,这些城市大部分分布在长江、黄河等7大水系和沿海地带,它们的诞生和发展都和河流水系息息相关。 1.2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祥地 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傍依江河湖泊,并依靠必要的可供水源而发展起来的。古代早期的城市,也都选择在有河流、有水的地方。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把河流比做自己的母亲,如中国的黄河,印度的恒河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化,印度文化起源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也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发展繁衍的。河流以其丰富的乳汁孕育了人类早期的伟大文明,并在河流两岸崛起大批的繁华城市群。凡是河网水系发达的地区,都是城市文明最发育的地区。 河网水系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城市水系的点缀,丰富的水面与城市的其他景观相映衬,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充分展现。

平原河网水污染特性及防治实践

▲ HUANJINGYUFAZHAN 47 罗国根1,何丽琼2 (1.台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 台州 318000;2.台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 台州 318000) 摘要:本文以平原河网——台州市金清水系污染防治实践为例,总结经验,采取“以网治网”系统治理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分析成效,提出体会和建议,论述平原河网水污染防治对策,对于平原河网城市开展水污染防治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平原河网;污染特征;防治实践;以网治网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6-0047-02DOI:10.16647/https://www.doczj.com/doc/a114797499.html,15-1369/X.2019.06.029 Water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practices of plain river network Luo Guogen 1,He Liqiong 2 (1.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of Taizhou, Taizhou Zhejiang 318000,China;2.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Design Institute of Taizhou,Taizhou Zhejiang 318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plain river network--Jinqing water system of Taizhou C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dopts the working method and technical route of “network control” system control, analyzes the effect, puts forward the experience and suggestions,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plain river network cities, which is of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plain river network cities. Keywords:Plain river network;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pollution;The practice of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Network control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因水而兴。平原河网特别是位于城区的平原河网往往污染严重,群众反响强烈,而且治理难度大,各地都在探索有效的治理措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1-3]。金清水系是台州市第二大水系,是台州市市区所在水系,属于典型的平原河网。台州市在金清水系的治理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多年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探索出一条平原河网治理的路子。 1 金清水系基本情况及水污染特性 基本情况。金清水系位于浙东南温黄平原,是典型的平原河网,范围涉及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和温岭市,流域面积273.65km 2。河道纵横密布,北通椒江、南达松门,结成水网,且人工水闸众多达20余座。据统计区域内共有市级河道14条,总长约193.7km;乡镇级河道共708条,总长约1184.8km。水系内经济发达,年生产总值2150余亿;人口众多,达280多万人。 水污染特性有以下方面: 水体流动性差[3]。金清水系作为平原河网与其他平原河网一样,河底高程和水力坡度小,河道水体流动靠各个水闸控制,晴天一般不流动,只有汛期开闸放水,且水流方向由闸控制,造成上下游混乱,城区内部分河流由于建设原因变成断头河; 污染负荷高且呈分散污染特点。该区域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给水污染防治带来很大压力。据测算[4],“水十条”实施前的2014年,废水污染物入河总量分别是:COD34119.2t,氨氮3567.79t,总磷554.23t。该水系有县控以上水质监测断面24个,2014年金清河网总体水质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Ⅴ类断面2个,占8.3%;劣Ⅴ类断面19个(氨氮2.0mg/L 以上),占79.2%,有10个断面氨氮浓度超过3.0mg/L;呈现出流域性系统性污染特点; 淤积严重、违章建筑多。2014年以前,由于不重视河道治理,河道淤积严重,有些河床被淤泥和垃圾堆积,基本看不到河床;城镇和城乡结合部的河道两侧存在大量违章建筑,这些违章建筑侵占了河岸甚至 河道。 图1 金清水系与监测断面图 2 金清水系近几年水质变化分析 2013年11月29日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开展“五水共治”以来,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工作,不断加大金清水系水环境治理力度,水质逐年好转,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劣Ⅴ类断面消除工作。近几年,金清河网内24个断面氨氮浓度变化曲线如图2,自2015年起各断面水质逐年好转,至2018年1~7月所有断面氨氮指标均达到Ⅴ类以上,14 个断面好于Ⅳ类。 图2 各监测断面2014~2018年氨氮浓度变化图 3 近几年金清水系水污染防治技术路线 近几年来,台州市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五水共治”统一部署,按照“截(截污)、治(工业、农业等污染源治理)、清(清淤)、修(生

四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第三章中国的地形 第四节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使学生记住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位置、名称。 2.通过分析三大平原的分布和主要特点,使学生认识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渗透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到我们应该保护耕地,爱惜粮食。 教学重点 三大平原的分布及特点。 教学难点 三大平原的成因。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图(挂图),三级阶梯及主要河流空白图,课本插图、彩图,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投影片),丘陵地区景观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填图】请同学们在发的空白图中填写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界线处的四条山脉的名称。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哪级阶梯呢? 学生答:第一、二级阶梯。 【教师指图提问】我国第三级阶梯上又分布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学生答:平原和丘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板书】第四节三大平原和主要兵陵 一、三大平原分布和特点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三大平原的名称,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它们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平原、首都北京所在的华北平原、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们依山连海,是一条纵贯我国南北的冲积平原带。 【读图观察】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东北平原示意图”。请同学在黑板前指挂图说明东北平原的位置、范围。学生指图回答。 【指导读图】我们继续看这幅图。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约35万平方千米。它是由哪个小平原组成的? 学生读图回答,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启发提问】它们的名称有何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所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是由松花江和嫩江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主要是由辽河所携带泥沙冲积而成的。 【教师总结】我国东部平原多是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不断堆积而成的,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地势低洼处常形成沼泽地,请同学们看彩图14。东北平原分布有肥沃的黑土。据测算,黑土的养分比华北平原的褐土要高3~5倍。在沼泽地若能采取排水措施,它可变为良好的耕地、牧场。我国在此已建成了一批机械化农场。昔日“光长野草不长粮”的“北大荒”已变为富饶的“北大仓”,小麦、大豆、甜菜的产量一直居全国第一位。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生态改造对策研究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生态改造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29T15:30:34.6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作者:裘杰 [导读] 南湖区深入贯彻关于“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河长制”管理为龙头,以项目化推动为抓手,通过水岸同治、以治促转,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 嘉兴市南湖区水利局浙江省 314001 摘要: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吹响了浙江治水行动的新号角。南湖区深入贯彻关于“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战略部署,坚持以“河长制”管理为龙头,以项目化推动为抓手,通过水岸同治、以治促转,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 关键词:五水共治;水系连通;生态改造 一、水域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水域基本情况 南湖区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内河网交错纵横,共有河道2079条,长度1248.22公里,水面积26.42平方公里,水面积率8.30%。有市级河道5条、63.27公里(三店塘、嘉善塘、平湖塘、海盐塘和东环河),水面积3.18平方公里;区级河道9条、125.45公里,水面积2.55平方公里;镇村河道398条、671.95公里、水面积13.03平方公里;河浜1666条、387.55公里,水面积6.35平方公里;湖泊1处,水面积1.31平方公里。 (二)存在的问题 1、水系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交通道路建设迅速,对方便居民出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在道路建设中普遍采用的填河筑路代替造桥以节约投资对水环境影响弊端越来越显著。。 2、排水通道格局发生变化。建国以来,嘉兴的排水通道为54%的涝水走北排通道,46%的涝水走东排通道。由于太浦河的开挖,阻断了北排通道,上海口门控制导致东排通道排涝能力大大降低。同时,新增的南排工程仅在洪涝期间启用,工程只对干河进行了配套调整,而大量的中小河道未能进行调整,干支不配套,排涝情况有所变化。 3、经济发展加剧水生态恶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偷漏排等因素影响,排污量远远超过河道的纳污能力,水质发黑发臭现象时有发生。 4、河道水体自净能力降低。由于地面沉降,水位相应抬高,区域内河道落差小,断头浜数量多,河道水动力不足,除了市、区级主要河道流量较大外,小河道的水量交换量很小,特别是河浜,由于只有一端通河道,除了汇水和排水以外,几乎没有交换水量。 5、水功能支撑力下降。南湖区地处江南水乡,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息息相关,过去人们依河而居、依河而饮、依河而行、依河而耕,造就了这片区域河网纵横交错。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逐步变成依区(居民小区)而居、依网(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而饮、依路而行、依渠而耕,很多河道失去了引水、供水、交通等功能,人们对这些河道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 二、可行性研究分析 (一)政策、环境方面可行 中央高度重视水系生态改造、水系连通工程,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规划》明确了要加大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力度。水利部印发的《关于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工作重点。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从水污染防治的政府责任、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污染治理、环境监控和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予以明确。 (二)技术方面可行 1、规划支撑。修编后的《嘉兴市南湖区水系规划》明确了水系中每条河道的功能,增加了水系微循环,提高区域内小河道净化能力等内容,为水系生态改造提供依据。 2、区域水域占补平衡可行。新开河道需要的土地面积通过合理规划,可以通过回填部分小河浜来进行平衡。有些断头浜,两侧既无人家,也无灌溉和排水设施,仅仅只有少许水量调蓄功能,河道淤积严重,水面飘浮物多且容易聚集,成为日常管理的老大难问题。河浜回填利用后,有利于土地联片开发利用,并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同时,岸线减短,对河道管理也带来极大的便利。 3、水生态修复技术为生态改造提供保障。主要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南湖区在部分区域开展试点的水生态修复项目已取得效果明显。 (三)群众支持 1、群众对水环境重要性认识程度提高。随身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群众对河道水环境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从历史上饮水来自河网、出行靠船只阶段的主动爱护保护水环境,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阶段的不重视水环境,到目前全面步入小康社会阶段对居住环境和水环境改善的渴望,群众向往以前的河水清清,人们对水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 2、群众对水环境改善的愿望迫切。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水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向往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昔日人水相亲的和谐景象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面对黑河、臭河、垃圾河,人们对水环境改善的愿望极其迫切。近年来的河道综合整治深受群众欢迎就是最好的证明。 3、群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提高。配合政策处理,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献计献策,改善生活习惯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逐渐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对策建议 南湖区地处“江南水乡”,境内河道纵横交错,这些河道在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特定的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主要功能的转变,原有的河网体系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对现有河道水系进行生态改造。在水系生态改造中考虑水系

WASP5水质模型在平原河网区的应用

第22卷第6期2006年11月水资源保护 W ATER RES OURCES PROTECTI ON V ol.22N o.6N ov.2006 作者简介:唐迎洲(1979— ),男,江苏姜堰人,硕士,主要从事水环境规划和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E 2mail :hhutyz @https://www.doczj.com/doc/a114797499.html, WASP5水质模型在平原河网区的应用 唐迎洲1,阮晓红2,王文远2 (1.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232;2.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以平原河网区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选择了W ASP5系统作为平原河网水质模拟的基本工具,针对W ASP5系统自带的DY NHY D5水动力模型功能的局限性,以及平原河网水力调控系统复杂的特征,选择了具有产汇流模拟、闸坝控制模拟及河网水流模拟等功能的三级联解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通过利用C ++语言编程,实现了三级联解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与W ASP5水质模型的耦合,使之可以应用于平原河网水环境的模拟。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引调水工程中去,模拟引调水工程中不同实施方案下的环境效益,为引调水工程实施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平原河网;水环境;水动力模型;水质水量耦合模型;引调水工程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Ο6933(2006)06Ο0043Ο04 Application of w ater quality model WASP 5in w ater environment simulation of plain river netw ork areas TANG Ying 2zhou 1,RUAN Xiao 2hong 2,WANG Wen 2yuan 2 (1.Shanghai Water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200232,China ;2.College o 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plain river netw ork areas ,and W ASP5system was selected as the basic simulation tool.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s of hydrodynamic m odel DY NHY D5in W ASP5are weak in these areas as the natural hydraulic regularity and controlling hydraulic w orks are com plicated in these netw orks.A three 2step hydrodynamic m odel suitable for s olving plain river netw ork was selected ,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simulating runoff and con fluence ,dam and sluice control ,current in river netw orks ,etc.The idea of coupling the hydrodynamic m odel with W ASP5water quality m odel is realized and the coupling m odel is created with C ++.The coupling m odel can properly simulate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plain river netw ork.The coupling m odel and the present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the simulation of practical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different water diversion plans were com pared by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selection of the executive plan. K ey w ords :plain river netw ork ;water environment ;hydrodynamic m odel ;coupling m odel of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quantity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W ASP5模型系统由美国国家环保局环境研究实验室开发,该模型系统是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来 开发的[1Ο3] 。它由两个独立的程序组成:水动力模型程序DY NHY D5和水质模型程序W ASP5。水质模型由两个模块组成:模拟常规水质的E UTRO5模型和 模拟有毒物质污染的T OXI5模型。E UTRO5模型用来分析常规的污染项目,包括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氨氮、叶绿素a 、有机氮、硝酸盐、有机磷、无机磷等8种物质在水体中的迁移变化情况;T OXI5模型用来模拟有毒物质的污染,包括有机化学物质、金属和泥 ? 34?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的环境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

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的环境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摘要】:水源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水源地环境管理正在被视为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的的首要环节。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冲突现象明显,缘于水质型缺水的水源地严峻形势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限制因子。论文从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的交叉视角,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区域水源安全保障与水源地权益保障两条主线,尝试探讨了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中外水源地环境管理实践的系统梳理和全面比较,以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为研究区域,初步构建了水源地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在充分剖析上海城市水源地格局与问题的基础上,以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为例,探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源地水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管理重建框架及改进策略。论文全面回顾了人类饮用水供给与水源保护的漫长历程,客观评述了水源地环境管理实践的进展及趋势;通过相关概念辨析、区域特征分析、水源问题诊断,给出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具体概念及深刻内涵,明确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原则与手段、内容与特点;从规划原理、管理策略、管理动机、伦理基础等角度,定义并拓展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圈层保护理论、集成管理理论、复合系统理论、环境正义理论,强调水源保护区设置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双相圈层,时间、空间、学科、

利益方的四维集成,水源系统与水源地社会经济系统的双重易损,水源地、用水区域及上游地区的三地公平等核心管理思想。论文系统整理了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水源地环境管理的规划、控制、技术手段;设计以资料收集及框架设定、现状调查及评估、环境管理目标、环境管理策略、适应性管理等为主要环节的框架程序;提出基于多目标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水源地系统综合评估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调控与水源保护区设置的水源地双相圈层保护方法,基于分权型管理思路与全过程利益方参与的水源地合作保护方法。论文通过深入分析上海市水资源特点,剖析当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源地不利格局及水源水质危机;在此基础上,利用近17年黄浦江上游相关数据资料,系统探讨松浦大桥取水口及其上游来水水系水质的空间分异和年际变化规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技术,从周边区域发展与江浙来水水质、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规模、当地经济发展与点源污染、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角度,明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的影响;以易损性评估结果为依据,初步构建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环境管理体系,明确黄浦江上游地区的功能定位及环境管理目标,给出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思路,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水源地全过程利益方参与模式、水源地分权型环境管理体系、水源地双相圈层保护模式。【关键词】:水源地环境管理平原河网地区黄浦江上游上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浦东城市化进程中的河网体系变迁与水环境演化研究

浦东城市化进程中的河网体系变迁与水环境演化研究 【摘要】:河流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摇篮,是联结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重要纽带。城市的发生、发展与河流息息相关。城市河流是一个自然演化和人工干预共同作用下的复合系统,其功能的发挥取决于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城市河流的减少与水污染直接威胁城市的饮用水安全,并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城市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因此,城市与河流要有一个良好的关系。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城市水系,充分发挥水环境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已成为建设可持续城市的关键问题。浦东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对于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12年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和功能开发,浦东新区现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然而,由于快速城市化、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排水体等原因,使得新区面临日益严重的水环境问题,水网面积急剧下降、地表水质恶化尤为突出,不仅严重破坏了浦东的水乡特色,而且有损于浦东的投资环境。为了确保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城市水网体系的保护与水环境管理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利用1989、1994和1999年的航空像片、1990-2001年的河流水质监测数据、2002年实测的河流水质数据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和污染源等资料,通过遥感、GIS、灰色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手段,从河网体系变迁、水质演化、污染源分析等角度着手,对浦东开发以来的水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评价,揭示经济高速发

展背后潜在的危机;同时,结合水环境规划,对浦东城市化进程中的水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分析。在理论上尝试以数模、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探讨城市河网体系变迁与水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在实践上可作为今后区域环境评价的新视角,旨在为浦东建设全国模范城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河流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其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立足点在于,以浦东新区为例,探索一条研究沿海地区城市地貌学的途径,集中讨论的问题是,在国内外河流地貌学理论与水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城市水系发育、河流水质演化的主导因素以及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二者的耦合关系。实现的路径是,通过系列航空遥感资料的解译,获取河网变迁的基本信息;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资料的叠加,分析河网演变的趋势;通过水质资料的灰色关联分析与GIS评价,得出河流水质演化的时空规律;运用GIS 空间叠置功能,探讨水网变迁与水质演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看法:》长期的地貌发育与海平面相互作用过程、暖湿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浦东新区稠密的河网。浦东目前的河网体系是在自然演化的基础上,叠加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建国前,本区河网以自然演化为主;建国后,尤其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人类的改造作用成为影响河网分布的重要力量。卜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新区的河网体系经历了急剧下降(1989一1994)和缓慢下降(1994一1999)两个阶段,这与浦东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进程有很大关系。1989一1999,全区河流长度从最初的1528.66kn12,减少到1994年的1050.08kn12,

2018-2019 高二地理湘教版 选修五 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1 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课时1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学习目标定位] 1.能列举我国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类型。2.学会分析我国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和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主要灾害的成因。 一、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 灾害类型多发区 干旱①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②四川盆地 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③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 滑坡、泥石流④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东南部 暴雨川西山地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太行山区、⑤江南丘陵 沙漠化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宁夏、⑥河西走廊 低温冷害⑦东北平原、青藏高原 1.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 (1)灾害类型:主要为⑧水旱灾害和地震,本区农作物病虫害较多,沿海地带有⑨台风灾害等。 (2)主要原因:深受⑩季风气候的影响,平原地势低平,水旱灾害较严重;位于地震带上,?地震灾害严重。 2.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1)范围:本区包括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海南等省(区)。 (2)主要灾害:洪涝、?地震、台风等。 (3)多发原因:本区受海洋影响强烈,是全国受台风、?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本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灾害较多。 思维活动 1.黄淮海平原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水旱灾害频发,怎样才能解决该地区干旱时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答案解决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有:①修建水库;②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等; ③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④防治水污染等。 2.广东省自然灾害频繁的环境原因有哪些? 答案从位置来看,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又面临海洋,海陆灾害俱有;从地形来看,珠三角地区地势低平,易形成洪涝灾害;台风活动频繁,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灾害;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造成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探究点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区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P68表格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回答问题。 (1)表格中所列的灾害类型中,哪些属于气象灾害?哪些属于地质灾害?

航空高光谱遥感反演城市河网水质参数

Vol. 34,No. 2Apr. ,2019 第34卷第2期2019年4月 遥感信息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航空高光谱遥感反演城市河网水质参数 林剑远张长兴3 (1.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北京100049,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针对多光谱遥感对内陆城市河网水体水质参数反演精度不高的问题,基于航空和水表高光谱遥感数据,利用 半经验法对COD b 、BOD 、TP 和TN 进行定量反演。对水质采样化验数据和水表反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最佳波 段组合分别为 650 nm/683 nm 、689 nm/667 nm 、692 nm/649 nm 、787 nm/678 nm ;建立研究区 COQ 、BOD^、TP 和 TN 水 质参数反演模型,水质参数决定系数R 2分别为0. 74,0. 70,0.69.0.71,均方根误差RMSE 分别为2. 79 J. 92,0. 02,0.16, 拟合效果次序为COD ct >TN> BOB>TP 。利用验证样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反演效果次序为TN>COD…> BODs>TP,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6%、12.9%、16.7%、22%,基本与模型拟合效果次序一致,反演的水质浓度分布 与城市河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相符,为流动性大、水质状况分布错综复杂的城市河网水质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空高光谱;半经验法;水质参数反演;城市河网;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确;总氮 doi :10. 3969/j. issn. 1000-3177. 2019. 02. 004 中图分类号:X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177(2019)162-0023-07 Inversion of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of Urban River Network Using Airborne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LIN Jianyuan 1,2, ZHANG Changxing 3 (1? Schoo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49 , China ; 2. 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 Beijing 100835 , China ; 3.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accuracy of inversion of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of river network in inland cities while using multi-spectral remote sensing method, this paper carried out quantitative inversion of COD cr , BOD 5, TP and TN based on aeronautical and water surface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data using semi-empirical method . It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water quality sampling data and water surface reflectivity ; calculated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band ratios which is 650 nm/683 nm,689 nm/667 nm,692 nm/649 nm,787 nm/678 nm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an inversion model based on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which are COD cr , BOD 5 , TP and TN in the study area.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s R 2 were 0. 74,0. 70,0. 69,0. 71,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RMSE) were 2. 79,1. 92,0. 02, and 0. 16. The order of the fitting effect was COD cr > TN > BOD 5 > TP. The order of inversion effects was TN > COD cr > BOD 5 > TP based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using verification samples.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was 2. 6%, 12. 9%, 16? 7%, 22%, respectively , which was rou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fitting effect order of the model. The inversion of the water quality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urban river network ? The above result of this study provided reference for monitoring water quality of urban river networks with large liquidity and complicated water quality distribution. Key words :airborne hyperspectral ;semi-empirical method ; water quality parameter retrieving ;urban river network ;COD cr ;bod 5;tp ;tn 收稿日期:2018-11-09 修订日期:2018-11-28 基金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7301-004)o 作者简介:林剑远(1981-),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应用。 E-mail :swordfar@ 163. com 通信作者:张长兴(1988-),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遥感。 E-mail : zzhangcx@ 163. com 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