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

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

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
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

客家先民第三次大迁徙

一、任务背景: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这也是客家人称谓产生的原因。

二、客家菜的起源:

1.在两晋时期的中原由于战乱发生移民热潮,很多客家人因此而大规模的迁移,相应的饮食文化也随之改变,一开始由中原的特色逐渐变迁。一开始在晋朝比较有名的特色菜有:酪浆,羊肉酪粥,胡饼,清汤米线等,客家菜讲究功取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奥外穷其食物之甘旨。“平易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沉烹饪之术,反是其保留不雅观的表现。客家菜用料讲究新颖,讲究野生、家养、粗类;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养分取纤维;烹饪讲究本汁本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伙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度阳阳,清降补泻,并按照时令删减食物品类。所无那些,都反映出客家人正在千百年的糊口实践外,勤于试探摄生之道,长于分结保健经验,注沉把持天然外躲藏的科学事理。

驰名中外的八种干制名食。它们是: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长汀豆腐干、武平猪胆干、连城地瓜干、清流将乐笋干。其中,永定菜干还分甜菜干和酸菜干。甜菜干,色泽黑褐油亮,味道鲜美甜香;酸菜干呈黄褐色,酸中带甜,味美爽口。甜菜干用鲜嫩芥菜制成,酸菜干用鲜嫩的芥菜、萝卜缨、油菜制成。宁化老鼠干以田鼠、山鼠为主要原料,先用蒸气蒸熏后,剥皮、剖腹、去内脏,再把鼠肉、肝、心一起下锅,用米饭或细糖熏烤成干,色泽油亮透红,味香耐嚼风味别具。如与瘦肉、冬笋、大蒜一起烹调,其味更美。武平猪胆干加工制作需经过浸、压、烤三道工序。先将猪的肝、胆一起酱浸,加上

适当白酒、五香粉等调料,压扁、晾干之后,再用炭火慢慢烘烤至干熟。食时,既香又甜,甘香浓郁带苦味,不仅是佐餐下酒佳品,且有生津健胃、清凉解毒之功效,产品闻名海外。另外,现在遍布全国城乡的沙县小吃融合了八大干和客家县的各种小吃,为广大民众津津乐道。

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再次,山区草木多,养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习惯,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三、游戏任务:客家人的口味“浓重”,“咸,香,肥”是客家菜的特色,还可以概括为“咸,烧,肥,香,熟,陈”六个字,接下来由我选取几样极具代表性的客家美食作为游戏的任务内容,包括“盐焗鸡,腌面,三及第汤,梅菜扣肉,酿豆腐,五香干卤鸭,清流将乐笋,羊肉酪粥,清汤米线,胡饼”这十种美食。后期会制作3份代表每一种菜名称的卡片(共30张,多余的留做备份)。后续有游戏示范

规则①游戏采用分组制度,具体人数根据参与人数而定,假设目前有两组队员,每组5人。主持人根据以上六种菜的类别,味道,名称,字数,形状等特征来随机说出一种,(示例有举例)然后两个参与队伍进行自我商量,此时工作人员需要在开始令下及时计时,最先讨论出结果的队伍需全体举手示意表示完成,再将自己小组讨论出来的结果告知大家,将选出的答案通过卡片代替交给主持人,也就是我们的导师。(假若错误、缺少、多余任何一个都将加时2s)

②示例1:主持人先说找出这10种卡片中含有。。。。。“肉”的所有客家美食,开始计时!!。。。。。。假若a组讨论完成举手示意,此时用时10s,A组公布的答案有(盐焗鸡,梅菜扣肉,腌面,五香干卤鸭,羊肉酪粥)。此时正确答案是盐焗鸡,三及第汤,梅菜扣肉,五香干卤鸭,羊肉酪粥。然而我们发现A组缺少一个三及第汤,并且多余一个腌面,所以最终得出的用时为10s+2+2=14s

③示例2:根据示例1可以推出:主持人说找出10张卡片中是

1.咸的并且油的美食。

2.香的美食

3.腌制的食品

4.肥的食品

5.有汤水的食品

等等情况。。。(主持人自我变通)活动目的:本次游戏是为了增强队员间的团队意识以及增加大家对客家饮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小朋友的趣味性,增强他们的反应能力。因为对于小孩来说,吃的诱惑往往是很大的,通过在游戏中来获取相应的客家饮食文化知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游戏中的部分细节有待完善,需要准备好道具请小导师们亲自实操发现问题,还有游戏中的规则可以再更改,增加趣味性以及可玩性。

注意事项:工作人员需要在周围抓拍精彩瞬间。

客家人起源

客家人起源 客家先民大多原是中原汉人,且以望族居多,,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及政权更换的原因,辗转南迁,自秦汉以来,历经千年历史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当时,江西赣南,福建闽西,及广东粤东、粤北这一三角地带,(现今这一带还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为国内外公认的客家发源祖地,也就是说,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是在这里开始真正地形成,关于客家祖地,江西及广东地一些客家研究专家认为应是江西赣南石城县的葛藤村,客家起源的传说就是发生在葛藤村,本人对于这一点倒认为没有什么差距,实际上宁化的石碧村和江西的

韶关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含表格)

韶关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激励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91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奖励资助高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以下简称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第二章奖励标准与申请条件 第三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 第四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没有违法违纪行为;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上一学年的学年绩点2.5以上(含2.5); 5、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并完善了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手续; 6、已办理了注册或暂缓注册手续。 第三章评审程序 第五条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织评审工作,根据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下达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拟定国家励志奖学金二级学院名额分配建议方案报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发

出评审通知。 第六条二级学院接到学校评审通知后,即开始组织本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报和进行初评工作。申请和审批时间安排如下:(一)学生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及其他有关规定,向所在二级学院提出申请,并递交《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表》(见附表)。3天内完成个人申请和班级民主评议工作; (二)在班级民主评议工作结束后5天内,二级学院完成初评审核工作。二级学院初评时,在符合基本申请条件的人选中,按其学年绩点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推荐名单,并公示3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推荐名单给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若公示有异议,由二级学院调剂解决。 第七条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汇总二级学院推荐名单,并提出我校当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建议名单,报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审定后,在校内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评审结果报省教育厅批复。 第四章评审要求 第八条国家励志奖学金实行等额评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第九条国家励志奖学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审。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为我校在校生中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学生。 同一学年内,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 第五章奖学金发放、管理与监督 第十条学校在上级部门批复获奖学生名单及奖学专项资金到校后7天内将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并记入学生的

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客家擂茶真好喝含反思

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客家擂茶真好喝含反思 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客家擂茶真好喝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学习制作客家擂茶,让幼儿了解喝擂茶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通过让幼儿闻闻、尝尝、做做,体验制作擂茶的乐趣,激发幼儿对擂茶的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社会优秀:客家擂茶真好喝含反思教案吧。 大班社会教案: 客家擂茶真好喝 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喝擂茶是客家人的传统习俗。 2、让幼儿初步学习制作客家擂茶。 3、通过让幼儿闻闻、尝尝、做做,体验制作擂茶的乐趣,激发幼儿对擂茶的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让幼儿初步学习客家擂茶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擂棍的使用 教学准备: 1、擂茶工具: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由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擂棍;竹篾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勺子等(四套)擂茶的用料:茶叶、芝麻、花生等(四套),记录表四份 2、事先擂好的擂茶 3、课件(制作擂茶的过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育理论依据: 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因此让幼儿动手做擂茶,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过程: 一、闻一闻,尝一尝,引起幼儿对制作擂茶的兴趣。(第一课时) 1、出示准备好的擂茶,并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道特别好喝的茶,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擂茶,你们喝过擂茶吗?(幼儿自由讨论) 2、现在老师请你们来品尝一下老师制作的擂茶,看看味道如何?(分发擂茶) (1)闻一闻,闻到了什么味道?(清香味) (2)尝一尝,感觉怎么样?(很清爽,喉咙很舒服等) 3、你们想知道好喝的擂茶是什么人发明的?擂茶是怎么做成的?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客家爱擂茶的文化习俗。 1、放多媒体课件,(一个客家装扮的客家女人在擂擂茶,旁边放有芝麻、茶叶等材料) 看完后提问:这个阿姨为什么这样打扮?她在干什么呀?(先让幼儿说,再老师说) 小结:擂茶是客家人发明的,古时候客家人就喜欢用芝麻、茶叶放到擂钵里用擂棍来回地擂,然后放入开水,发现很好喝,后来就用擂茶来热情招待客人,客人都很喜欢喝,慢慢地客家人就形成了喝擂茶的习俗了,有什么重大的节日和活动客家人都喜欢献上擂茶,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 提问:客家人是怎样做擂茶的?什么时候喜欢做擂茶?

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

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徙 客家民系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移民仍操中州口音。 客家民系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 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汉族移民仍操中州口音,并开始吸收迁入地原住民的语言。 客家民系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 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语言融合,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 客家民系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 公元1645-1867年,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民系第五次迁徙(公元1867年以后) 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客家在国内五次大迁徙路线图 客家文化中心转移变迁说 客家文化,各地发展虽不尽平衡,在各个历史期其文化中心也不断推移。但作为一个整体,则彼此存在互相吸引、影响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有宋一代,客家文化中心有二 一是福建路的汀州。汀州,是客家移民早期进入的重要基地。传说宁化石壁乡为客家人的祖居地,并非空穴来风。因此,客家文化在汀州生根开花,是情理中事。故有"风声习气,颇类中州"之誉。其出众人物有:宁化郑文宝,宁化张达观、张良裔父子,长汀杨方诸人。郑文宝,长于诗。其诗颇受同时人的文坛大家晏殊、欧阳修、司马光的青睐。杨方,以理学著称,曾从学朱熹,对客家地区理学的兴起,其功阙伟。 一是广南东路以韶州为中心的粤北地区。因韶州地处岭南北交通要冲,故此地客家文化得地理之便与气候之先。曲江余靖,即是其中佼佼者,余靖,宋代名臣,官至兵部尚书,崇

韶关学院经管学院管理会计2010级第一次作业及答案

管理会计第一次作业 1.某公司只产销一种产品,本年单位变动成本为6元,变动成本总额为84000元,获营业利润18000元,若该公司计划下一年度变动成本率仍维持本年度的40%,其他条件不变。要求:预测下年度的保本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额。 3.某企业某产品有关成本资料如下:单位直接材料成本为10元,单位直接人工成本为5元,单位变动制造费用为7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4000元,单位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4元,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1000元。期初存货量为0,本期产量为1000件,销量为600件,单位售价为40元 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下列指标: (1)单位产品成本(2)期间成本(3)销货成本(4)营业利润 4. 要求:计算2010年的综合保本额及各种产品的保本额。(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5、某企业只产销一种产品,销售单价为75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45元/件,固定成本总额为20000元,基年销售量为1000件。 要求:计算各因素的利润灵敏度指标,并进行分析。 6、某企业2007年甲产品的销售量为5000件,计划2008年的销售量将增加20%,达到6000件,甲产品单价为50元,变动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50000元, 要求:(1)利用经营杠杆系数计算2008年的利润。 (2)如果2009年预计销售量在2008年的基础上再增加20%,则2009年的利润增长率应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7

假定甲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为100000万元,销售净利率为10%,股利支付率为60%,公司现有生产能力尚未饱和,增加销售无须追加固定资产投资。经预测,2008年该公司销售收入将提高到120000万元,企业销售净率和利润分配政策不变。 要求:预测2011年需要增加的资金总额以及对外筹资量。 以下是练习,不要求交: 1.已知某公司2010年1—6月份维修费(为混合成本〉与有关业务量(为直接人 要求: 模型。 (2)预测在直接人工为40千小时,维修费总额是多少? 2.

客家妇女的守志与再嫁——以族谱记载为中心的分析

<东南学术)2010年第4期 的研究,即使是在“夫死守节,不再改嫁”已成全社会一种风气的明清两代,在民间社会中,改嫁者并不罕见。⑥ 举国上下浓厚的倡节尚烈之风对客家妇女的影响又是如何?有关客家妇女的守志与再嫁问题,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专文对此进行探讨的有刘锦云的《客家贞女节妇文化现象析》与赵剑的《客家妇女与“二婚亲”:兼与房学嘉先生商榷》两篇,此外,谢重光、房学嘉、李泳集与黄马金等均在其专著中有所论及。前人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客家妇女再嫁现象的普遍与否问题上,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有学者提到由于贞节观念的倡导,寡妇再嫁在客家地区受到禁止与歧视。如《客家风情》一书指出:“由于旧礼教思想作崇,客家妇女所理解的婚姻和爱情,往往带着浓厚的封建意识。‘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等封建贞操观念。像一条无形的毒蛇紧紧地缠绕在她们身上。一个死了丈夫的妇女,按照客家旧俗是不能改嫁的,她们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被人们视为不祥之物,身处社会最底层,受尽精神上的虐待和艰苦生活的折磨。……尽管也有少数的叛逆者敢于唱出‘晤想贞节牌坊树,只愿嫁郎结同心’的心声,然而,极大部分人还是不敢‘吃两井水’——不敢改嫁啊!”o刘锦云亦认为,在客家地区,不仅活寡妇@多,而且真正的寡妇也很少再嫁。她们即使年纪轻轻就已守寡,但只要有了孩子,一般情况都不再改嫁,实际也很难改嫁。本文拟利用族谱资料的记载对客家妇女的再嫁与守志问题作一分析,并以此检验前人的“客家地区的寡妇不敢再嫁或很难再嫁”的观点。 族谱记载之一:妇耻再嫁,守节者众 翻阅客家地区的族谱,可以发现不少族谱都把倡导妇女“守节”的内容列进家规族训中.把它列印在族谱的卷首。如宁化河龙的伊氏族谱就有两则相关内容的家规,一则为“褒贞节”,日: 封发待夫,董氏贞节,千古柏舟矢志共姜,节著当年。此妇德之可风,固女流之足式。凡我族妇,宜凛清操倚阁梦零当思终身一醮,前徽可法,毋存万古纲常,毋致势迫 污身,毋令贫穷变志,则节贞克全于当躬期褒奖。⑨ 另一则为“剪奸淫”,载日: 闺门宜肃,务振清洁之风;伦纪必严,毋染邪淫之秽。古者,男不入内室,女不出外堂,媒孽是la,Pu端,规于焉克正。凡我子侄,务遵训词,心正行庄,毋蹈新台之刺,严 内谨外,勿蒙墙茨之机,后嗣敢有悖律乱伦,无谓有服无服,或蒸或乱,事觉闻族,吊谱 盖名,永不入嗣。@ 与此内容相关的家规家训在族谱中很常见,不一一列出。除了在家规家训中体现奖励贞节,严惩奸淫的内容外,族谱中的人物传记中也常见为族中贞烈女子撰写的传记,以此表达本宗族倡导妇女守节,奖励贞女烈妇的价值导向。长汀县赖氏首届联修族谱理事会1999年编纂的《汀州赖氏族谱》就利用族谱传记,对族中的贞烈妇女进行整理。在此,利用其整理资料对明清赖氏一族嫁出女子守节者,娶人女子守节者的守贞时长、主要事迹及奖励情况等列表1、2如下。

客家源流考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客家源流考 学院:暨南大学珠海学院 学系:企业管理系 专业:工商管理 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历史文化地理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徐林 2008年0 6 月17 日

客家源流考 摘要: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他们主要是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为躲避中原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至南方的汉人。他们都操共同的客家方言,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共同的心里素质。目前,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海南等省、自治区。其中,有几种聚居在广东的东北部、福建西部和江西南部,即人们常说的粤赣闽交界地区。 关键词:客家、迁徙 1绪论 1.1文献综述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过程,是各个群体、部落或民族经历无数的冲突、融合和艰难迁徙的过程。在汉族的五大民系中,客家民系无疑是迁徙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支。客家是具有显著特征的客家民系,对于客家的研究在建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硕果累累。 1.1.1以国学大师罗香林为代表的“客家学”确定了客家汉族血统的身份。著有《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人的迁徙》、《客家史料汇编》等研究客家人的力作。 1.1.2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种族的品性》一书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 1.2研究框架对于客家人的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外不乏佳作,本文 力从客家的几次大迁徙和客家方言以及客家的精神几方面论证“客家源自中原,是汉民族的一支”。 2.从客家的六次历史大迁徙看客家渊源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中华民族的一 次次苦难的迁徙的见证,他们是逃难而来的中原汉族群体,为了生存与种族的延续,六次大规模的充满了血和泪的迁徙(客家史研究权威王香林认为是五次,其区别在于第一次)。这也从根本上论证了“客家人源自中原,是汉族的的一支”这一结论。最早提出“客家南来说”的是罗香林先生。在其作《客家源流考》中,他认为“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实北起并州上党,西属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换言之,即汉水以东,颍水以西,淮水以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① 2.1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系统分明的支派。客家先民是因为 受到了中国边疆部族的侵扰,才逐渐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来的。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

汀州客家迁徙文化

汀州客家民系迁徙文化 汀州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民系,来自中原和北方,具体的说多源自黄河流域。北人南迁入闽,早自秦代。史载:“秦始皇开发岭南,衣冠八族入闽”。汀州客民则始自晋唐,而以唐末至两宋则大批的客家先民迁徙入汀,以后延续至明清。汉人与当地土著结合程度是各不相同,在迁徙的不同历史基础上,会带上若干不同的特质,即不同的文化特点。入汀客家先民,把北方文化习俗保留下来,随着时代的推移,在迁徙过程中,形成南方文化中一支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客家先民多是因避乱,避役求安生之地而入汀的。这种“筚路蓝缕”的逃难生活,迫使这些南迁的客家先民凝结成具有较坚强抗御力的群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群体的聚结,以姓氏家族来维系,所以客家人重视族谱的编纂。早在宋代已经风行修谱之举,客家人族谱是较完整的.被称为谱牒文化。 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很典型,他们无论迁徙到哪里,人厅里挂着祖宗的绘像或祖宗谱系的牌位,或红纸写的祖宗谱系。较大的宅第,人门挂有雕刻或油漆写的姓氏堂联。一般的也贴上红纸的姓氏联。如王姓“三槐新世第,两晋旧家风”、“太原望族,东晋名家”。李姓“西陇望族,北海名流”、“龙门世德,柱史家声。”刘姓“彭城世德,禄阁家声。”陈姓“颍川世第,太傅家声”。在春节还新挂姓氏堂名的灯笼。这是客家人宗族观念的反映,这种宗族观念都是迁徙后形成的。

汀州城古代民居建筑特点,有的是中原士大夫庭院建筑形式,青砖风火过栋(防火)。高大的平房,突出的长汀九厅十八井,还保留着中原建筑文化艺术的特色。汀州过年的风俗有“蒸岁饭”,在饭甑上周围插筷子、蒜和一朵饭花。现在中州和鄱阳湖一带还有筷子巷,这是客家先民在长期迁徙中,不忘中原风俗的原因。正月十五元宵节多数地方吃汤丸圆宵,而汀州城却吃焦春卷。蒸岁饭、开大门、插筷子、煎春卷就是中州一带的风俗,形成了源于古代的迁徙文化客家文化。(图片来源于网络)

韶关学院学校公寓管理办法

韶关学院学校公寓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外地高校和韶关市有关住宅小区的管理经验,按照韶关学院学校公寓建设实施意见(韶学院[2008]166号)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为加强学校公寓的管理,有效控制公共资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产权归属 第二条学校公寓的产权归学校所有。 第三章选房办法 第三条采取两次抽签办法进行选房,第一次抽签按缴纳保证金发票的编号顺序抽签确定第二次抽签的顺序,第二次抽签按第一次抽签确定的顺序抽签确定选房顺序。 第四章居住权 第四条符合居住条件的住户缴清所选房屋工程建设资金后方可取得公寓的居住权。 第五章居住权的转让及退房条件 第五条居住权不能对外转让、出租,夫妇一方身故后其配偶可继续居住。若住户需转让时,须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学校公寓转让申请表,经学校批准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后,公寓居住权可以在符合居住条件的教职工之间转让。 第六条取得居住权的教职工退休时方可申请退回住房给学校,退房

者在办理移交手续前,必须将住房打扫干净,关好门窗及水电开关,并将自己的物品全部搬走。退房时,须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学校公寓退房申请表,经学校批准后,必须与由后勤处组织的住房改革领导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同时到现场办理移交手续。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必须在三个月内将住房退回学校。 1、配偶不是本校教职工的,在教职工本人调离学校时; 2、夫妇双方是双职工但一起调离学校时; 3、夫妇均已身故同时不符合转让条件时; 4、以教职工本人名义选购公寓但给其他人居住的; 5、教职工本人不居住,长期给父母或亲戚居住的; 6、以和父母居住为名,但没有正当理由被人投诉经核实超过半年未与父母同住的。 第八条住房退回给学校后,学校将在三个月内按原价一次性向住户退还所缴纳的建设资金,建设资金中的室内装修费用只退还学校统一规定标准装修的造价。 第六章管理规定 第九条公寓公共设施及住房公共部分的维修由学校负责。公共设施包括道路、绿化、电梯、消防设施、化粪池等,住房的公共部分包括走廊、通道、楼梯、门厅、楼顶天面、外墙面、公共水池、室外公共上下管道等。楼顶天面不准个人私自占用或种植植物花草等。 第十条凡属于住房面积之内的维修,其费用由住户自理。 第十一条公寓小区实行校内物业管理,向住户收取适当的治安清洁成本费,治安清洁费按建筑面积每月每平方米0.4元计收(参照后面附件的相关测算)。电梯的电费按本梯间电费实际发生数,由梯间居住的实际住户,按楼层系数分摊。电梯的保修、保养、维修费由学校支付。 第十二条公共部分用电、用水不分摊,由学校支付。梯间灯产生的电费由本栋楼的住户平均分摊。 第十三条架空层停车位按成本造价一次性缴纳,露天停车位也按造

《我是客家人》校本教材

1 第一课 系客家人 “客家人”是我们约定俗成的自称,但这个称呼的形成却有着一段艰辛的历史。 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来,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1。 1 这里是采用比较主流的说法,也有认为客家从秦朝开始迁徙的六次迁徙说或三次迁徙说。 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 第一次迁徙(东晋南北朝时期):受五胡入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移民仍操中州口音。 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事等影响,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汉族移民仍操中州口音,并开始吸收迁入地原住民的语言。 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营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汉族移民与原住民语言融合,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 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 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 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 沿海及川、桂、湘、黔、赣、浙、 台等省,有的移居海外。 第五次迁徙(1867年以后): 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及 契约华工制等影响,部分客家人迁 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 地。移居后仍操客家话。 (资料出自罗香林《客家源流考》 )

2 在唐宋时期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迁徙中,客家先民的族群意识逐渐觉醒,构建了以“葛藤坑”为起点的客家文化。 “葛藤坑”的故事虽然只是个传说,但其中却包含了类似圣经中摩西“出埃及记”的重要理念,也就是客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葛藤意味着苦难和希望。它是一种豆科植物,全国各地都可以见到,可以入药,可 以造纸,更可以作为逃难充饥的口 粮。客家人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都跟 这种小小的植物有着密切的关联。 其次,女性成为了客家文化的主角。这不是一种偶然。客家妇女非常优秀,她们四头四尾2、齐家有方;带头放足、个性解放;勤王忠义,不让须眉;吃苦耐劳、扎根他乡。 2 即“田头地尾、家头教尾、灶头镬(锅)尾、针头线尾”。 “葛藤坑”的传说 在昔,黄巢造反,隔山摇剑,动辄杀人;时有贤妇,挈男孩二人,出外逃难,路遇黄巢。巢怪其负年长者于背,而反携幼者以并行,因叩其故。妇人不知所遇即黄巢也,对曰:闻黄巢造反,到处杀人,旦夕且至;长者先兄遗孤,父母双亡,惧为贼人所获,至断血食,故负于背;幼者固吾生子,不敢置侄而负之,故携行也。巢嘉其贤,因慰之曰:毋恐!巢等邪乱,惊葛藤,速归家,取葛藤悬门首,巢兵至,不厮杀矣。妇人归,急于所居山坑径口,盛挂葛藤,巢兵过,皆以巢曾命勿杀悬葛藤者,悉不敢入,一坑男子,因得不死。后人遂称其地曰葛藤坑,今日各地客家,其先,皆葛藤坑居民。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

浅谈客家人

浅谈客家人 客家人,可追溯自东晋时的中原人。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的战乱和天灾,使客家的先民逐渐南迁至两湖一带;后来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继而南迁移居到江西、福建一带; 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这是客家先民大量移人广东的时代。这些先民流落到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到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分别称之为"客人"、"客户",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这些客家人来到岭南,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又因他们多居住在山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客家文化既保留了许多中原文化的传统习俗,又吸收融合了沿途及当地土著的各种文化,由此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围龙屋、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和别具风味的客家美食交织出一种绚丽多姿的客家风情。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 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

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1] 客家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2] ,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3] ,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据有关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19个省(市、自治区)的180多个县(市),广东 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 分之一。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4-5] ,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梅州、赣州、龙岩、河源、韶关、贺州、玉林、防城港、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

客家人的故事(教学设计)

客家人的故事(教学设计)

客家人的故事 横坑小学:卢佩玲 一、课题:客家人的故事 二、课型:选题指导课 三、活动背景说明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成员,客家人是一个极富爱国爱乡品质和创业精神的群体。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客家精神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开展“客家人的故事”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互联网搜索能力。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而成的客家文化的深层内涵。开展“客家文化”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客家人特有的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1、从活动中认识客家风俗民情中,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客家人。 2、了解客家人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培养学生间友好团结的民族意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并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启动主动探究问题的愿望。 情感目标:1、通过操作体验和感受客家人勤劳、勇敢、诚信、好客,对客家文化有初步了解。 2、培养学生间友好团结的民族意识,传承和弘扬客家人特有的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爱国爱乡、团结互助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确定小组研究的子课题 2、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六、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方案表格 七、活动方法及手段

学生自由选择小组,讨论细化分析提出子课题,自由组合探究小组。 八、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主题(6分钟) 1.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这首歌曲与我们平常听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播放歌曲) 师:说说刚刚听到的歌和我们平常听的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它是用客家方言唱的一首歌。(PPT)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2.展示围屋、帽子(PPT) 师:这个建筑,叫围屋,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是客家人的象征和骄傲。这种帽子用客家话来说:是笠麻,是客家人在出门干活的时候用来遮阳的。笠麻四周用布条扎起来,目的还是能大面积遮住烈日。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客家人的信息?(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客家人的故事。(板书) 【设计意图】一堂好的活动课开始是关键,通过这种方式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分解主题,合理分组(20分钟) 师:同学们对客家人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客家人,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几个研究方向,设定了以下几个研究小组,(边说边摆)现在,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学生思考)请同学们到自己选好的研究小组坐好。 学生自由组合。 师:为了方便开展活动,请各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

客家话

客家话 种类 生活在东江流域的惠州、河源等地的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语言,有两种。一种是与梅州客家话有细微区别的语言,称之为"水源音"。也是客家先民来到岭南后逐东江水而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兵马南征时,赵佗带领一支人马在江西南部驻扎,在赣江上游的桃江或贡水濂江、湘水,通过定南水、寻乌水下东江,任为龙川县令。东江流域的客家人自秦汉以来一直至今所使用的"水源音",同时又叫做"蛇话"。赵佗,又称赵他,无论是"佗"还是"他",实际上都是指"蛇"。《说文》释:"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古岭南为南蛮之地,到处瘴疠,虫蛇满地,人们"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汉书·地理志》)1996年在东江边发现恐龙蛋化石后,1999年又发现恐龙化石,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是恐龙的故乡。化石历史科学地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为龙蛇之地并不为过。人们说赵佗时的话语,自然就是说"蛇话"了。河源佗城水源音客家话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客家话,可以说是秦朝军队到达广东后的最古老的客家口音的承传。河源、惠州水源音客家话(也称为"老客语")与离之千里与广州方言区千年隔绝的梅州大埔(东晋时期建县)、福建诏安、饶平客家话十分一样,而与梅州音客家话略有区别。这一种老客家话,其发音干脆利落,

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听之,仿佛让人听到了几千年前古中原的金戈铁马之音,仿佛使人听到了几千年前的关中地区流行的周朝雅言之音,非常具有刚劲强健之气,实在值得广泛推广。与梅州客家话相比,是一种更加古老的客家话(古龙川,地跨粤中、粤北、粤东、赣南、闽西、闽南等漫长而广阔的地带,这一带的先民,就是古中原地带所带来的古老的语言(来自古中原的客家话,形成于秦汉时期)。 另外一种是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相对水源音老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柔和一些。相对于水源音客家话而言,梅州客家话是一种新客家话(形成于宋朝)。如果说水源音客家话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那么,梅州音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有两分女性的阴柔。如果这两者完美结合,则可保客家话永葆生机和活力。惠州、河源、东莞客家先民南迁路线,一条是从陕西关中地区直接进入,一支从中原再经过韶关而来,一支大致沿淮河、过安徽、抵福建、江西、到广东梅州一带,再转到惠州。从梅州来的归善(今惠阳)客家先民,其南迁的路线,大致上是沿淮河到达安徽南部,再到福建、江西边界,然后来到广东梅州一带,最后再由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一带迁移到这块风水宝地,安居在高潭、安敦、多祝、白花、梁化、新庵、稔山、平山、良井、永湖、麻溪坑、淡水、镇隆、龙岗、坪山等山区、半山区。如果惠州、河源客家话与梅州腔客家话实行完

《金融学》试题A及答案

韶关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年级 __ _ _ 专业 __ ___ 班级 _ _ 学号 姓名 ____ ___ 注:1、共120分钟,总分100分 。 2、此试卷适用专业: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一、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填入每 题的答案栏中。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货币的本质特征是充当( )。 A 、普通商品 B 、特殊商品 C 、一般等价物 D 、特殊等价物 2、一直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是( )。 A 、银行信用 B 、国家信用 C 、消费信用 D 、民间信用 3、目前,我国实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 ) A 、固定汇率制 B 、弹性汇率制 C 、钉住汇率制 D 、管理浮动汇率制 4、如果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已经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那么该笔贷款属于五级分类法中的:( ) A 、关注 B 、次级 C 、可疑 D 、损失 5、现金漏损率越高,则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 A 、越大 B 、越小 C 、不变 D 、不一定 6、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 )。 A 、充分就业 B 、币值稳定 C 、经济增长 D 、国际收支平衡 7、某公司获得银行贷款100万元,年利率6%,期限为3年,按年计息,复利计算,则到

期后应偿还银行本息共为:() A、11.91万 B、119.1万 C、118万 D、11.8万 8、在采用直接标价的前提下,如果需要比原来更少的本币就能兑换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这表明:() A、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降,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上升 B、本币币值下降,外币币值上升,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上升 C、本币币值上升,外币币值下降,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下降 D、本币币值下降,外币币值上升,通常称为外汇汇率下降 9、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短期临时性借贷活动是:() A、贷款业务 B、票据业务 C、同业拆借 D、再贴现 10、一般是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为目标,盈利目标居次要地位的金融机构是:() A、中央银行 B、存款货币银行 C、投资银行 D、政策性银行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填入每题的答案栏中。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等价形式 C、扩大的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E、一般价值形式 2、我国货币制度规定,人民币应具有以下特点()。 A、是不可兑现的银行券 B、是可兑现的银行券 C、与黄金没有直接联系 D、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E、法偿能力是有限的 3、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主要有()。 A、利润的平均水平 B、资金的供求状况 C、物价的变动幅度 D、国际经济环境 E、政策性因素

客家人的婚俗

客家人的婚俗 客家人的祖先原来是居住在中原黄河边汉民族的一支,于唐末宋初时开始分批迁徙。中山客家人是从第五或第六次大规模迁徙中,于崇祯末年或咸丰末年迁来中山定居的。他们刻苦耐劳,知书识礼。在家和睦邻里,外出守望相助,活动能力十分强。因此,非常出色地融合了社会主流,涌现了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尽管如此,客家人仍然保留自己语言及风俗习惯,客家山歌以及婚姻习俗仍在沿用。尤其是婚俗更显得有其独特之处,有:媒妁、压日、过门、转三朝、挪七朝五个步骤。 一、媒妁:客家男女长到十六七岁,便有媒人串门提亲。媒人多是本村或邻村妇女,有的是专职的,也有兼职的。她们多是以谋利为目的,巧妙撮合。经过媒人的安排,男女双方不能直接见面,而要暗地里隔远窥视,窥视时只能单方面知道。如男方见女方,媒人带男方到一地方隔远指向那个女子,然后问男方中不中意。再过一段时间,带女方到某一地方指向男子,问女方愿不愿意。待双方满意后,男女方拿出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互相交换。经过问神看相等“相及”过而无意外,则可定出“压日”时间。 二、压日:压日程序,不可等闲视之。经媒人撮合,男女方家长一致同意,便举行压日,恐夜长梦多,免生意外,男方急于付给女方彩礼或聘礼,俗称“身价银”。通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男方一次性付给女方“身价银”和规定数量的糖果礼饼之类实物。如果女方“身价银”和彩礼要得越多,则女方显得越高贵。这就叫“压日”。压日已定,永不反悔,即使日后男女方发现各有不足,只能怨命,否则以数倍奉还,甚至被人作为笑柄。以往这种结合又叫买卖婚姻,“压日”今天来说就是定婚的意思。 三、过门:1、哭嫁:“压日”过后快则数天,慢则半年,男方有权催促女方过门,女方亦无条件接受。过门前两天晚上,女方家族及村中女人,包括小女孩汇集出嫁人家里一起谈心话别,诉说衷情,名曰“开叹情”。用山歌形式随口唱出,唱的多是愤世之语,包括对婚姻的不满,对妇女地位低下的不满,对生活艰辛的不满等等。平时无处诉说,藉此机会大发怨言,尽释心中愁情。唱到动情时伏地抱头大哭,由此引发全场女人哭声连天。待到出门时间到,三托四拖不肯出,有如生离死别。本来是大好喜事,却成为“嫁女小丧家”,民间称之为哭嫁;2、接新娘:早年,男家接新娘须聘请花轿,后改用车辆接送。接新娘的人多是新郎的宗亲兄弟及好友。到达女方时,新娘并不是顺顺利利上轿,还要大搞一番热闹。女家姊妹叔婶要讨拦门钱,出难题戏弄男家来人,几番讨价还价直到傍晚时分才能出行。新娘出门时,要请一位能言善辩的送嫁婆陪行,女家还要在新娘头上顶着米筛,向新娘头上撒米。然后燃放鞭炮欢送。临别,新娘还向最亲的姊妹掌中吐一点唾沫,以示永远留念,有来有往的意思。 婚姻当日男女方均热情款待亲友,大摆宴席,开席时燃放鞭炮,鞭炮响过之后才到的客人随时仍可入席,(与本地人鞭炮响过后便不再来入席的风俗有别,)坐满十人便可上菜。之后每道菜吃完又可再加菜。厨房人员围着宴席四处转,看到哪碟菜少了,又要加料;3、搞新娘:新娘入门时,要过火堆,拜天地,然后进新房,陪嫁婆陪伴左右,寸步不离。当晚,男家的所有宗亲以及朋友汇聚一堂,请出一对新人做节目。由在坐人士出题,新郎新娘表演,多是一些猜谜语、新人对口咬糖果、咬瓜子、对对联、唱山歌之类游戏。目的都是要考验新娘的胆色和才艺,如果新娘对答如流,精巧应付,则备受人们的器重,男家便增添光彩。夜深节目做完客人们才徐徐散去。 四、转三朝:新娘入门第二天早上,就与夫君上堂敬拜父母及祖先。第三天早上,夫妻挑着粉果、煎堆之类食品回娘家,拜谢娘家父母及祖先,还将粉果、煎堆分发给族人宗亲以及亲戚。借此增加情谊,加深亲家联络。 五、挪七朝:第七天,女方的至亲族人及亲朋好友倾巢出动,前往男方拜会。男方尽情摆设盛宴款待,意在加深男女双方家族的沟通和认识,亦显示女方不可轻视的实力,日后共

《客家源流》阅读练习及答案

客家源流 客家是如何形成的?从中原南迁的移民开始于什么时候?中原移民又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土著又有什么关系?客家与土著两种文化又是如何融合的?这些问题在历来的客家研究中都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存在着多种看法。 赣南师范学院教授万陆先生在《客家学概论》中,详细阐述了关于客家民系“源于整个古中原地区”的论点。在客家源流问题上,万陆先生与罗香林先生的主张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分歧的地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主张客家是汉族的一个独特的民系。分歧之处有两点:一是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二是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 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先民有五次大的迁移,而万陆先生认为大规模的迁移活动只有三次,后两次是客家先民后裔的迁移活动。万陆先生在《客家之源》的“客家先民的南迁”中写道:按我们对客家概念的界定,客家先民应该是在西晋末“五胡乱华”后逐步南迁,最终定居赣闽粤三角地带的汉人。这一过程的下限,则只能断于客家民系的形成之际,具体地说,当在南宋末年蒙古兵大举南侵造成汉民大迁移之前,因此我们这里的论述只限于西晋末到南宋末这一区段大约900多年时间。其间,大规模的迁移行动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在西晋之际,即“永嘉之乱”,“五胡十六国”时期,大约130多年。这一次的迁移,主要起于战乱。 第二次起于安史之乱至黄巢起义,即从唐玄宗至德元年至僖宗中和四年,大约在300年左右。第三次在北宋末,金人攻陷开封,掳徽、钦二帝大举南侵,使中原汉人与先期到达长江南岸的汉人‘风声鹤唳’,继续往赣闽粤南迁,最终定居于此。时间于靖康之难起至伯颜大举南侵,大约150年左右。 总括以上,客家民系三次南迁遍及整个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中国,因此实际上是中华文化所辖各区域文化的大融合,其主要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循水系、沿山势逐步推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南迁行动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站站,一程程,显示着历史的过程性,而正是这种过程性影响着客家形成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从万陆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与罗香林先生的“五次大迁徙”的前三次大致是一致的,但是万陆先生对每一次的迁徙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描述得更具体一些,使读者更容易了解迁徙的历史时代。万陆先生之所以不赞成罗香林的发生于明清时期的第四、五次迁徙之说,是因为他主张客家先民南迁“只能断于客家民系的形成之际,具体地说当在南宋末年蒙古兵大举南侵造成汉民大迁移之前。”所以,他认为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的客家迁徙与客家源头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罗香林先生提出的第四次、第五次的迁徙,均发生于客家民系形成之后。

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分析

2009年1月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an.2009第30卷第1期JournalofShaog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01.30No.1 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分析 林嘉,张宗君 (韶关市财政局,广东韶关512000) 摘要: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随着GDP的快速增加而持续大幅增长,且增幅大大超过GDP增速。研究韶关市2001—2007年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内在关系。揭示其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提出促进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市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和如何做大财政蛋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政收入:GDP;数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348(2009)01—0096—06 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增速大大超过GDP增长幅度。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影响韶关市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并对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收入与GDP总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自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其中。韶关市财政总收入由2001年的26.78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88.11亿元,增长329.0l%;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由11.10亿元增加至30.04亿元..增长270.63%。韶关市现价GDP在2001年为212亿元。2007年达到482.54亿元,现价增长227.61%。与GDP的增速相比较,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01年一2007年。按现价计算韶关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28%和18.07%,分别高于同期GDP增速7.67个和3.46个百分点。多数年份的财政收入增长均快于GDP的增速(见图1和表1)。 图1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柱形图(单位:%) 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林嘉(1957--),女,广东陆丰人,韶关市财政局会计师,主要从事地方经济研究。 9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